第一篇:2012中国经济十大年度人物
2012中国经济十大年度人物
据央视报道,昨日,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公布,嘉里集团董事长郭鹤年获得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等10人当选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任务团队获得年度创新奖,小米公司董事长兼CEO雷军获得年度新锐奖。
获奖名单紧扣“实体经济”的主题,涉及传统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以及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充分体现了2012年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国企改革创新、互联网产业变局等多方面的特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榜单的很多获奖者都已经处于国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成为世界级的商界领袖。
2012年的第十三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主题确定为“实业的使命”,呼唤实业的回归与振兴,表彰在实体经济方面的优秀践行者和为实体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群体。
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获奖名单
一、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
郭鹤年 嘉里集团董事长
二、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梁稳根 三一集团董事长
马 云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杨元庆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宁高宁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健林 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维功 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胡问鸣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宋志平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外部董
事、董事长
郁 亮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关锡友 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三、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创新奖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任务团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四、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新锐奖
雷 军 小米公司董事长兼CEO
五、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提名奖
周海江 红豆集团党委书记、总裁
鲁伟鼎 万向集团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民生保险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第二篇:十大人物
一。朱光亚,已故著名科学家。
1956年,朱光亚参与筹建近代物理研究室,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他把自己的一生概括得很简单:“我这辈子主要就做了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章良这样评价朱光亚:
纵览全局,心系祖国,中国核事业的领航人,保卫的是家,捍卫的是尊严,显示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
推选委员阎肃说:
肃然起敬,卓越功勋,他代表的群英,使我们的民族——自强,自信,自力,自尊!
人才指南网
感动中国组委员会授予朱光亚的颁奖辞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伴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二吴孟超事迹
吴孟超,现年90岁,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世界上90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唯一一位医生。50年间,吴孟超推动中国的肝脏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1999年,他推动建立了中国的肝胆外科专科医院,并成为国内最大、国际唯一的肝胆外科疾病诊疗和研究中心。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胡占凡这样评价吴孟超:
吴孟超总以无尽赤忱善待病人,以赤子之爱对待肝胆外科事业。医者仁心,一个伟大的医者,不仅凭医术,更凭仁爱感动世人。吴孟超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医学泰斗。
推选委员任卫新说:
吴老以九十高龄,与患者肝胆相照。作为医生,作为军人,他都是一座丰碑。
下面我来宣读,感动中国组委员会授予吴孟超的颁奖辞:六十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人才指南网
三杨善洲事迹
杨善洲原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后,他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不仅如此,他还带领群众架设了4公里余的输电线路。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孙伟这样评价杨善洲:
杨善洲的六十年告诉我们:大公无私、坚守信念、一生奉献依然是党员干部的根本。
推选委员陈淮说:
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下面我来宣读,感动中国组委员会授予杨善洲的颁奖辞: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四刘金国事迹
人才指南网
刘金国现任公安部副部长、纪委书记、督察长。
刘金国担任领导职务几十年,亲手审批过近20万个“农转非”指标,可自己的亲属,却无一跳出“农门”;他从不接受各种宴请,从不接受任何礼品,哪怕是一瓶酒、一盒茶叶;没有一件名牌衣服;配有工作用车,家属从未用过。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小川这样评价刘金国:
内心有道德追求的人,行为永远不会逾越内心的道德底线。当他的道德追求具有高尚物质时,他的内心会有无限的满足感。我想,刘金国完成了这种道德实现。
推选委员涂光晋说:
正因为头顶有国徽,心中有人民,他才能如此清正廉洁,嫉恶如仇,临危不惧,知难而上。
下面我来宣读,感动中国组委员会授予刘金国的颁奖辞::贼有未曾经我缚,事无不可对人言。是盾,就矗立在危险前沿,寸步不退。是剑,就向邪恶扬眉出鞘,绝不姑息。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
五张平宜事迹
张平宜曾经是台湾《中国时报》资深记者。2003年起至2011年,她辞去百万年薪的工作,致力于四川省大营盘村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这样评价张平宜:
一只希望的青鸟,飞过海峡,落在大山中被遗忘的角落。当人们看到久违的笑容和自信浮现在麻风村人的脸上,就会明白希望之翼的真正含义。
推选委员彭长城说:
为了一个底层群体的生活和尊严,为了打破这个群体的宿命,她勇敢地去挑战去行动。她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已到了捍卫的程度。
下面我来宣读,感动中国组委员会授予张平宜的颁奖辞:
噫吁嚱,蜀道难,台湾娘子上凉山。
跨越海峡,跨越偏见,跨越怀疑,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
她看起来无比坚强,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
六孟佩杰事迹
孟佩杰8岁开始承担起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2009年,她“带着母亲上大学”。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丁俊杰这样评价孟佩杰:
孝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孟佩杰,付出的是孝心,赢得的是尊重,一个感动中国人的平凡女孩。
推选委员王振耀说:
童稚的年岁,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
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
下面我来宣读,感动中国组委员会授予孟佩杰的颁奖辞:
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着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了四千多个日子,可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七吴菊萍事迹
2011年7月2日,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吴菊萍奋不顾身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吴菊萍的颁奖辞: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八刘伟事迹(隐形翅膀)
刘伟10岁时因事故而被截去双臂。他19岁学习用脚弹钢琴,23岁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易中天这样评价刘伟:
无臂钢琴师刘伟告诉我们:音乐首先是用心灵来演奏的。有美丽的心灵,就有美丽的世界。
推选委员陆小华说:
脚下风景无限,心中音乐如梦。刘伟,用事实告诉人们,努力就有可能。今天的中国,还有什么励志故事能赶上刘伟的钢琴声。
下面我来宣读,感动中国组委员会授予刘伟的颁奖辞: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九胡忠、谢晓君夫妇事迹
胡忠、谢晓君带着3岁的女儿到高原支教。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这样评价胡忠、谢晓君:
人才指南网
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新鲜最健康的红润。这一票我要表达向他们的敬意和赞美。
推选委员于丹说:
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下面我来宣读,感动中国组委员会授予胡忠、谢晓君的颁奖辞: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十阿里木事迹
8年来,阿里木把攒下的10多万元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崔永元这样评价阿里木:阿里木的义举告诉我们,慈善没有门槛,哪怕一米见方的铁皮家当,你也可以为慈善扇风点火。阿里木,草根慈善,用人间烟火展现善良情怀。
推选委员陈菊红说: 传说贵州晴天很少,阿里木的行动给这里带来了照亮人内心世界的热烈的阳光。
下面我来宣读,感动中国组委员会授予阿里木的颁奖辞: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第三篇: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猜想
新中国已迎来六十华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中国经济走向,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新能源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未来中国能源消费格局、未来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中国纺织业的前景、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网络生活的新阶段、粮食供求的平衡、资本市场的深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等作出了全方位预测。从
中不难看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全过程——
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过去10年,我国汽车生产和市场以超过gdp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长,私人消费成为推动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最大的动力。10年之后,汽车在我国城市的普及程度将像今天的彩电一样,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拥有两部或多部汽车将非常普遍,汽车也将大规模地进入农村地区,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为生产资料的车型,如轻卡、皮卡和越野车等,将在农村开拓出广阔的市场。
中国新车消费市场规模超过美国的时间可能比想象的要快,这一天将在2015年来临。2020年,我国汽车年产量将超过2000万辆,比今年翻一番。届时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至少1.85亿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高速成长的中国汽车市场将给能源和环保带来巨大的压力,迫使中国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步伐,同时继续提高传统汽车的节能减排技术。技术进步将促使中国汽车工业缩小同世界汽车强国的差距。
如果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坚持以我为主的发展思路,我国很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率先突破,实现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2020年,我国汽车出口占整个国内生产的比例
将会由去年的7.3%提高到20%左右。伴随着汽车的大量出口,中国将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的大众品牌。
10年前,中国有110家整车生产企业,一汽、二汽和上汽三大汽车集团的产量占整个国内产量的44%。2008年,国内整车生产企业数虽然降到82家,但三大集团的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比例只提高不到五个百分点,为48.7%。
未来10年,三大集团在国内的地位有可能面临其他企业后来居上的挑战。
趋势之三:能源消费居世界第一
国内能源产出与需求间差距拉大,能源进口占总消费比例进一步提高
未来1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但人均能源消费量仍只有日本和西欧国家的一半,不到美国的1/3,相当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国内能源产出与需求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能源进口占总消费的比例将从目前的3%提高到2020年的20%。
我国能源政策将面临巨大压力,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减排义务的呼声将逐渐高涨。国内民众环保意识也将明显加强。两者将共同推进我国能源结构向清洁化转变,经济结构向低碳化转变。
近年,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力度加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自2004年的1.6逐渐回落,2008年降至0.44,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型经济体极其罕见。如果这一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超低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够维持,今后10年我国gdp平均增长8%的情况下,能源消费将年均增长约4%,至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45亿吨标准煤,相当于32亿桶原油,接近美、英、法、德、意的总和。
国内能源的增产将无法满足需求的增长,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上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近20%需要通过进口满足,同时,能源净进口将超过8亿吨标煤,相当于5.6亿桶油当量,约占全球能源出口总量的1/5。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增长将快速推高能源价格。以石油为例,10年后原油价格将冲上200美元/桶(2008年不变价),至少牢牢站稳在150美元/桶以上。煤炭、天然气、液化气以及铀的实际价格比今天翻番也基本没有悬念。
能源消费增长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正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今后10年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将超过恐怖主义成为头号国际议题。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0年至2008年,全球能源年消费增加约20亿桶油当量,其中我国消费增量占一半以上。
大力发展水电、核电、风电乃至太阳能等非碳基能源,并大力发展和推广硫回收、碳捕集等清洁能源技术,是我国走出能源困境的唯一出路。预计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
趋势之四:银行走向“金融百货公司”
银行杠杆化产品将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积极影响
未来10年,我国商业银行将从传统以“融资中介”为核心向以“财富管理”为核心转变,零售业务将成为未来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目前对银行利润贡献最大的对公业务占比将明显下降。
未来银行将减少对靠存款筹集资金的依赖,金融创新带来的高杠杆化金融衍生品将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传统银行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将逐渐让位于中间业务的盈利模式。
未来银行对客户的意义不再是“存钱罐”和“贷款批发商”,而是以银行业务为核心,辐射保险、证券、基金、产权经营等多个领域的“金融百货公司”。对客户的财富资产管理将是银行最核心的业务。
未来银行在代客理财时,投资领域将从股票、债券、基金等传统领域扩展到结构性衍生品、商品乃至艺术品。
银行将不再以柜台服务为主,目前在银行网点供客户缴费、存取款、查询的金融终端有望“飞入寻常百姓家”,网上银行将完成过去只能在银行网点办理的各种业务。作为银行为客户推出的最便捷的支付工具,银行卡在功能和外型上将有大的飞跃。
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逐渐向银行渗透,出于追求规模经济和分散风险的考虑,大银行不得不采取兼并、收购等手段,扩大自身规模,以提高竞争力,由此将催生一批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
作为金融加速器,银行杠杆化产品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银行消费信贷推动消费者杠杆化率提高,对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经济转型战略发挥积极作用。
趋势之五: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
创新将促使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未来10年,中国将由纺织工业大国跃变为强国。在纺织服装市场整体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家用尤其是产业用纺织品市场的扩展将尤为引人注目。就纤维消费总量而言,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将“三分天下”。
作为时代变迁的重要符号,服装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未来10年服装更加多元化是不容置疑的趋势,休闲生活理念将更广泛更深入地渗入服装消费,人们更加追求通过服装显示自己的文化层次和品位。
我国服装市场的发展前景未可限量。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国服装企业数从仅约两万家增加到近30万家,从业人员从不到百万增加到超过400万,服装产量从不到20亿件增加到超过200亿件,服装出口从约10亿美元发展到超过1000亿美元,成衣出口总量占全球出口总量份额超过三成。目前我国城镇人均衣着支出超过1000元,是农村居民的五倍以上。未来城乡服装消费市场都将呈现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对于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市场空间更为广阔。目前我国服装、家用、产业用纺织品消费纤维的比重为53:33:14,与本世纪初的68:22:10相比,服装占比明显下降,预计10年后,这一比例将演化为40:35:25,类似于当今欧美国家“三分天下”的格局。
未来10年,我国纺织工业的增长点及对社会的贡献将主要体现在产业用纺织品上。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张,覆盖交通、铁路、水利、机械、医药卫生、军工等领域。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也将充分释放装饰用纺织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纺织品市场需求。
未来10年,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实现本世纪头20年发展目标的进程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纺织工业产业规模将保持增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产业结构得以优化提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将突破4000万吨,保持在全球总加工量中40%的比重。
趋势之六: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
潜力最大的是文化与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深层次结合未来10年,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将快速融合,形成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范式——文化创意经济。文化和创意元素的融入将提升传统产业,而传统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也将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互联网等数字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将极大地激发全民创意,并将加速创意的商业化实现。今后10年大量文化创意企业将层出不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数个综合性旗舰企业。2020年,这些企业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将从目前的3%提高到约7%。
今后10年将是我国文化消费高度繁荣的10年。传统文化产业在自身升级发展的同时,将加速向其他产业的渗透。文化和创意将大规模地作用于旅游业、制造业甚至农业等其他产业,全面催生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的文化创意经济,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未来10年,扩大内需和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政策,将为文化创意经济的发展添加新的催化剂。潜力最大的还是文化与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深层次结合。
高新技术将是文化创意经济的加速器。数字传播技术传入千家万户,使个人随时随地参与和发表创作成为可能,数以亿计的网民是一笔非常巨大的创意资源。
个人化属性强烈的数字传播技术还将催生无数中小文化创意个人和企业。目前,我国已有约32万家注册登记的文化企业,从中将会崛起一批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跨地区的文化多媒体集团,其中将会产生三到五家跨国界的超大型旗舰集团。
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将在专业化、精细化的细分市场各领风骚,但大量零散的创意人才和企业趋向于按领域、流派、功能在一定的区域集聚。这些文化创意集聚区也将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趋势之七:网络生活进入物联网阶段
“物联网”将引领电子消费进入一个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时代
未来10年,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将加速相互融合,我国消费电子产业融合创新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物联网将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引领电子消费进入一个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时代。
消费类数码产品设计将呈现出更加便携化、个性化的趋势。小型化、超薄化并具有时尚、轻巧、简单易用特性的数码产品将成为消费的主流。绿色技术成为消费类电子产业首要关注的焦点,节能、环保、健康的产品设计理念,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主要发展趋势。
未来10年,高科技结合人性化、个性化将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技术追求和研发哲学。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催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应用不断涌现,消费电子产业的边界将日益模糊,产品门类五花八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大屏幕、可上网液晶电视、大容量快速存储技术、高清晰数码影像产品、高度集成的信息终端等产品将实现结构的不断创新和彼此无缝连接,在工艺设计领域趋于实现人与信息的充分完美结合。
数字家庭将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未来的强劲增长点。信息技术的家庭应用实现了家电产品高度的数字化和联网化。
数字娱乐产品设计更注重个性和时尚,更强调用户的情感体验和用户界面的设计,追求让用户在使用中得到乐趣甚至是惊喜。工业设计由产品设计转向与商业模式相结合,由硬件设计为主转向软硬件设计融合。超薄产品进入普及时代,无数新产品将以更轻、更小的面貌呈现。
健康消费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创新的主流之一。消费者对消费类电子产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关注点已从价格向产品、技术、品质和使用成本转移,尤其对节能降耗的关注度普遍提升。
未来10年,“物联网”这个高科技名词将由概念逐步走向大规模应用,掀起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它通过感应器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形成普遍连接的互联网络,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神奇整合。借助“物联网”,人类能够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全新的网络新体验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趋势之八: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
良种推广、化肥应用和提高机械化水平仍然是粮食增产的有效手段
未来10年,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改善,将对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粮食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人口总量增加。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数将达到14.1亿左右,粮食工业和出口需求在政策调控下有望保持相对稳定,粮食需求的增长将在10%左右,需求刚性较强。
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对保障粮食供应至关重要,而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10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但长远来看,粮食生产受资源、气候、技术、市场等因素影响,大幅增产的难度加大,我国粮食中长期仍处于紧平衡状态。
未来10年应着眼于粮食安全的国际视角,树立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粮食安全观;着眼于我国丰富的食物资源,树立以谷物为中心、粮食为重点的综合化食物安全观,最终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当前,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水平。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等,我国粮食总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但随着科技进步、农业投入加大等因素影响,我国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却不断上升。2008年我国粮食单产提高对总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81%。预计到2020年粮食单产年均增长1.13%。根据粮食安全战略目标规划,到2020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将稳定在15.5至16亿亩,粮食产量将达到5.7至5.9亿吨。若此期间,粮食单产能保持年均增长1.70%以上的较高水平,到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将突破6亿吨关口,达到6.1至6.3亿吨,步入一个新台阶。
良种推广、化肥应用和提高机械化水平仍然是粮食增产的有效手段。良种将是提高粮食单产的首要因素,预计未来10年,小麦、玉米、水稻良种覆盖率将接近100%,大豆将提高到95%以上,良种因素可使粮食单产提高10%左右;化肥利用率将会不断提高,预计未来10年,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10%左右;农业机械化可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和提高粮食单产,预计到2020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70%,实现主要作物关键环节生产机械化。
生态农业和转基因技术对未来10年我国粮食生产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和环保的发展模式,是一个长期趋势,短期内还不会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对于转基因技术的争议也难以很快得出明确结论,因此主粮大规模转基因商业化种植仍将受到严格限制。
要保障未来10年我国的粮食安全,必须做到“四个确保”:确保粮食总产量持续稳步上升,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破5.5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实现400公斤;确保我国大宗谷物基本自给,大米、小麦和玉米的自给率保持在90%~95%,大豆自给率力争恢复到55%~60%,豆类、荞麦、谷子等小杂粮扩大出口;确保国家粮食储备规模保持在相当于当年粮食消费总量的25%~30%的水平上,小麦和稻谷的储备量分别保持在50%和25%左右;确保形成建全和完善的现代粮食物流系统。
趋势之九: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
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将提升我国在全球资本市场的份额和地位
未来10年,中国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向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基本完成从“新兴+转轨”向成熟市场的过渡,初步形成完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格局。
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将大为拓展,股票、债券、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全面发展,市场层次更为丰富,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发展、提升,成为与中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在全球资本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际化的资本市场。
未来1o年,上海将跻身于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市场种类比较完备的金融中心,形成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0tc衍生品、产权交易等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创业板主战场在深圳。创业板上市公司将给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中小企业注入生机。
2020年,沪深市场市值将达到80~100万亿元人民币,比目前翻两番,上市公司数量有望从目前的1638家增加到5000家。机构投资者快速发展,其中共同基金、信托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基金和社保资金等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的份额将占到90%左右。
届时债券市场规模将超过股票市场,可能会是股票市场规模的2至4倍,债券融资占国内金融机构部门融资的比重将从目前的10.8%提高到35%以上。
更多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将陆续推出,能源、金属、农粮畜牧产品等期货品种日趋完善。金融衍生品,如股指期货、利率期货、债券期货和外汇期货也相继推出。
在我国资本市场广度和深度扩展的同时,其市场化改革到2020年也将基本完成。
市场各主体分工更加明确。一是市场在产品、交易工具、募集方式以及监管要求上,将具有可供投资者选择的多个层次。二是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能将从目前代替市场对发行人和投资者作实质性判断和审批,转变为完善各市场的监管规则并监督市场参与者执行。三是投资者可视其需要自主选择参与哪个金融市场,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由监管部门决定其参与哪个市场以及如何参与。
未来10年,外国企业和投资者将不断进入中国市场。两年之内,外国企业很可能有望获准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预计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将达15%左右,约为1000家左右,其中世界500强至少有50家;b股市场将有可能与a股合并;同时更多优秀的外国企业可以在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
随着资本流动限制的逐渐放松和外汇管制的不断改革,资金雄厚的机构投资者将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投资机会。预计到2020年,境外的机构投资者会成为上海、深圳等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中国大陆资本市场掌管投资资金将超过2000亿美元。
外国投资者将成为国内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我国的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其次,人民币“外国债券”,即国外政府、企业在中国大陆发行以人民币为面值的债券,市场规模将越来越大。第三,到2020年在海外还将出现相当规模的人民币“欧洲债券”市场,我们认为中国香港最有可能成为人民币“欧洲债券”的主要市场,上海也将为人民币“欧洲债券”交易提供离岸市场服务。
趋势之十:城镇化率将接近六成户籍制度将逐步开放,中小城市将成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力。
未来1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8亿,城镇化率将接近60%。与发达国家普遍的80%的城镇化率仍有很大差距。
户籍制度将逐步开放,尤其在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将成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力。
计划生育政策将长期实行,因此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城镇人口增加与过去20多年一样,将主要来自农村人口的转移。
按户籍计算,我国目前城镇人口不到5亿,比常住人口少5亿多。这5亿多城镇常住人口属于“不完全迁移”,其特点是单身、短期流动,人在城市工作,其家庭、消费、权利行使和保障都在农村地区进行。这部分“不完全迁移”人员今后若得不到制度设计的保障,将成为中国社会重大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现有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相关的配套公共服务的完善是大势所趋。预计未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将加快,进一步清除农村进城务工劳动力在城市落户的体制和制度障碍。由此,今后10年我国实际城镇化率将从目前的约37%提高到42%以上。
但现有的户籍制度不可能完全取消,否则我国将出现其他不少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城市大规模贫民窟的现象。
由于户籍制度在大城市放开的阻力较大,而且如果就业环境允许,农民更愿意选择离家较近的城市实现永久性迁移。预计今后更多的资源将向中小城市分配,扩大其就业容纳能力,改善其生活环境,加强其公共服务水平,使这些城市的户籍制度有条件向进城务工人员彻底放开。
城市化进程将推动中国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随着进城务工农民的加速增加,非农务工收入占农村居民收入的比例目前约为40%,预计未来10年将提高到50%。考虑到相当一部分转移劳动力已经实现“完全迁移”,其收入增长将划归城市部分,因此原有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将比统计中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更快。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猜想
第四篇:中国经济人物征评活动
中国经济人物征评活动简介
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一定意义上讲,是企业家的历史,从这一特殊的视角审视这样一部社会发展史,可以让我们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财富精英”这一群体。
“中国经济十大人物”的评选,迎来的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风采,他们的智慧,他们的追求和使命感,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他们是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天之骄子”。
“中国经济高峰论坛”是活动组委会精心策划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论坛上,著名的经济学家、政府官员、业界知名人士与企业家代表共坐一席,就当前的经济热点、焦点、疑点、难点进行探讨交流。
本活动于2003年举办以来,以“聚焦经济发展、评点新闻人物”为主题,挖掘评点每我国经济领域的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事件和先进人物,关注我国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为中国经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经济日报》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人民日报新闻信息中心、《中国企业报》社、《中华工商时报》社及《中国经贸导刊》杂志社等单位曾主办活动,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活动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和评价,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被誉为中国经济界最具影响力的评选活动之一。
每届活动均由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社科院、中共中央政研室等有关部门领导和经济界知名人士组成评审委员会。评委会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领导整个征评工作,并由活动组委会承担全部组织工作。
历届活动回顾: 第一届:
时间:2003年12月28日 地点:北京人民大会堂 活动情况:
首届中国经济人物的评选活动历时半年,我们从申报的1000多份参评材料中,经过组委会初评、考评小组的实地考察和评委会的最终评定,最终评选出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中国经济百名杰出人物和中国经济优秀人物,他们都是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精英。其中,在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中,有为“神五”成功发射、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领军人张庆伟;有在抗击“非典”做出卓越成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309医院院长蔡忠军;有中国企业家中的领袖人物张瑞敏等一大批奋战在各行业的先进代表。共同的事业追求,不同领域的奋斗,使他们对“ 经济”二字感慨颇多。因为在我们看来,对一段时期经济领域的概览,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莫过于对经济人物进行一次全景式的聚焦和扫描。
中国经济高层论坛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他们是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的常务副秘书长、国家级专家王健,国家发改委就业与社会分配司司长孔泾源博士,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等。
第二届:
时间:2004年12月26日 地点:北京人民大会堂 活动情况:
由经济日报主办的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领导人的颁奖。他们是:武汉钢铁集团总经理刘本仁、潍柴动力股份公司董事长谭旭光、北京现代汽车公司董事长徐和谊、青岛双星集团总裁汪海、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严介和、福建紫金矿业集团董事长陈景河、中讯软件集团董事局主席王志强、无锡江南电缆公司董事长芮福彬、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董事长兼院长赵振元、吉林延边林业集团董事长柏广新。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第一财经日报、参考消 息、工人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信息报、中国企业报、财富时报、中华工商时报、名牌时报、中国新闻图片社、亚洲经济杂志、经贸导刊、中国改革杂志等媒体对活动鼎力支持并进行全面的报道。
第三届:
时间:2006年1月14日 地点:北京人民大会堂 活动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全球一体化经济和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综合经济实力走在世界前列。为最大限度发掘和表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主办的中国经济发展论坛暨第三届中国经济人物颁奖盛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
原副委员长傅铁山、王光英、布赫、国务院发展中心主任王梦奎、经济日报社社长武春河等领导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本活动通过多侧面、多角度的审视,结合本所发生的新闻事件,评选出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和中国经济百名杰出人物及中国经济优秀人物。推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玉普、香港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秦晓、鞍本集团董事会推进委员会主席刘玠、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稳根等一批优秀杰出企业家。以“聚焦经济发展、评点新闻人物”为主题,以新闻发布会、经济论坛、颁奖大会、文艺晚会等为展示平台,生动而集中地为刚刚过去的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做一个注脚。同时,也对“十一五”计划开始的第一年——2006年做出展望。
第四届:
时间:2007年1月27日 地点:北京人民大会堂 活动情况:
由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和中华工商时报社联合主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名牌时报社、亚洲经济杂志社共同协办的“第四届中国经济人物征评活动”在北京胜利举办,活动旨在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评点经济领域的典型事件和先进人物,弘扬时代精神,表彰在我国经济领域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活动揭晓了“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和“中国经济十大创新人物”。中信国安集团公司董事长李士林、中国航空集团公司董事长李家祥、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蔡东等10人当选十大新闻人物;辽宁新型耐火材料集团董事长董波、深圳京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亚萍、北京城建北方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德国等10人当选十大创新人物。会上同时公布了“中国经济百名杰出人物”和“中国经济优秀人物”获奖名单。另外,“‘十一五’规划出台,天津滨海新区先行”、“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等10件经济界大事,入选“2006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九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沈建国、《经济日报》副总编辑林跃然、国务院国有资产研究中心党组书记李保民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这不仅是对此次活动的巨大支持,也是对获奖人物的积极鼓励。
下午,“第四届中国经济发展论坛暨中国经济人物新闻发布会”在“中信国安第一城”召开,来自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多家知名媒体参与报道。企业界的精
英们济济一堂,共同分享各自企业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第四届中国经济人物庆典晚会”将此次活动推向了高潮。晚会由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和中央电视台刘芳菲主持,云集了众多明星大腕,宋祖英、谭晶、汤灿、刘维维、蔡国庆、雷佳、王宏伟、满文军和京剧名家冯志孝、赵葆秀等明星陆续登台献艺。“第四届中国经济发展论坛”在亚洲大酒店举行,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执行副会长冯并在出席论坛会并作重要讲话。
第五届:
时间:2007年12月29日 地点:北京人民大会堂 活动情况:
由经济报刊协会主管,经济日报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中华工商时报社联合主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名牌时报社、中国企业报社、亚洲经济杂志社共同协办“2007中国经济人物征评活动”。该征评活动从2007年中国经济舞台上最活跃的人士中评出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经济十大新闻”。与此同时,评选出“中国经济百名杰出人物”,并在此基础上评出了“中国经济人物”、“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和“中国经济十大创新人物”。活动推出的航天科技的领军人马兴瑞、北京燕京啤酒集团董事长李福成、大连大商集团董事长牛钢、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毅、中粮屯河董事长郑弘波、河北远洋运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彦明„„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叱咤风云,带领着他们的团队冲到行业的最前端。
出席本届论坛的经济学家都是国内颇具权威性的学者。他们是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刘福垣、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党委书记李保民、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中国民(私)营经营研究会会长保育钧、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王治国等。他们就“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热议的话题与在场的企业家同台研讨。
第六届:
时间:2008年12月27日 地点:北京人民大会堂 活动情况:
由中国经济报刊协会主管、经济日报中国济信息杂志社和中国企业报社共同主办,作为隆
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庆典活动之一,本届活动紧紧抓住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大背景,以“聚焦经济发展、点评新闻人物”为主题,旨在向全社会展示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涌现出来的推动与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企业家与案例。为表彰这一进程中的杰出代表,专家评审委员会评选了“经济之星――中国经济30年30人大奖”,阿里巴巴公司董事局主席马云、中国王码集团董事长王永民、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刘永好、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庆伟、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柳传志以及中国全聚德(集团)公司董事长姜俊贤等获此殊荣。
第七届:
时间:2010年1月23日 地点:北京人民大会堂 活动情况:
由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共同主办的“2009中国经济高峰论坛暨第七届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颁奖典礼”于2010年1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活动期间隆重揭晓的“2009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以200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的重大经济新闻作为十大经济新闻的候选事件,经过20多位专家、学者、媒体记者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评选产生,“保八”成功 “四万亿”居功至伟、十大产业振兴携消费快马扬鞭、十年磨一剑 创业板正式推出、“双宽松”政策促信贷井喷、甲型H1N1全球蔓延带动关联行业迅猛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调结构主调、中国汽车产销量升至世界第一、十大经济开发区先后获批、国务院数道令牌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农业连续六年大丰收”等十件2009年的经济大事入选。
为了更加全面的向社会公众展示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取得建设成就的经济工作者的业绩和成果,对在经济发展工作方面取得突出业绩的部门和企业领导进行了表彰,首钢集团总公司董事长朱继民、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亮、红豆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周海江荣获“新中国60年经济之星人物大奖”。武钢集团公司总经理邓崎琳、河南华英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家富、亨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崔根良等荣获“2009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奖”。
第八届:
时间:2011年1月15日
地点:北京人民大会堂 活动情况:
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和中国企业报社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经济高峰论坛暨第八届中国经济人物颁奖晚会”于2011年1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晓华、中国企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冯并等领导嘉宾出席会议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刘福垣、东北亚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兼消费资本论创立人应光荣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中国经济高峰论坛并与参会代表广泛深入地交流。
活动以“聚焦经济发展、评点新闻人物”为主题,活动评审委员会本着公正、公开、公平的精神,制定了严格的评选标准,从创新力、影响力、贡献力、发展力、经营力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经过由权威专家、学者共同组成的专家评审委员会经过严格评审,从2010年中国经济舞台上最活跃的人士中评选出“中国经济百名杰出人物”,并在此基础上评出了“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和“中国经济十大创新人物”。“2010中国经济人物大奖”也隆重揭晓。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常德传、中海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承业荣获“2010中国经济人物大奖”。吉利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书福、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熊维政、上海索谷电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倪建生等荣获“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奖”。
第五篇:十大感动人物
【颁奖词】誓言无声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事迹】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