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桂电飞笛:关于西部农村特色产业的调查
关于因地制宜发展西部农村特色产业的调查
计算机与控制学院——“桂电飞笛”暑假社会实践调查团队队员:罗武剑0700380215
潘虹任0700370107
龙也0700380204
刘洋0700320120
摘要:
“因地制宜”即是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农村特色产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西部农村特色产业既需要天时地利,也需要人能政通,这不仅仅涉及到一个地方先天的资源基础,也涉及到一个地方的后天人为因素。
“因地制宜”即是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中国古代《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指出:“夫筑城廓,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地之数以威邻国者乎?”在人文地理研究中,常把“地”理解为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统一,或天时、地利、人和三位一体。如在农业生产中指从各地区的光、热、水、土、生物、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等具体条件、生产发展特点和现有基础的实际出发,根据市场和国民经济需要等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作物结构,以获得地尽其利、物尽其用的最大经济效益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农村特色产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特色农业是西部地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是增加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和拓展,特色种植业产品、特有园艺产品、草业和草地畜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特色农业在西部地区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有些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但是,由于特色农业产品的泛化,市场需求与市场风险对农产品的制约作用,以及特色农业产业在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经营过程中的缺失和断接问题,使得特色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和影响。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向西部农村特色产业,把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做强、做大、做出品牌,我们必须从以下各方面考虑。
一先天的资源条件,这是发展西部农村特色产业的基础。
特色农业首先是要具有明显的区域比较优势。而这种优势是由西部特有的农业资源优势所决定的,是得天独厚的,是其它区域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发展特色农业时,首先要考虑该项目是否适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是否与其它地区相比具有比较优势。即该地区生产的该种农产品,无论在产量还是在品质上与其它地区相比,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在品质上具有优势。
由于受特殊的地理、气候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独有的自然资源条件,形成了一大批中部和东部地区所无法替代、仿造与迁移的优质农产品,构成了西部特色农业产业的基本特征。例如新疆的气候特征和土地资源,决定新疆南疆的长绒棉、吐鲁番的葡萄在质量和产量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
在广西陆川县,“陆川猪”就是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早自明朝万历已卯(1579)年编纂的《陆川县志》中已有关于陆川猪的记载。陆川猪因其具有繁殖力高、母性好、抗逆性强、肉嫩味鲜、体型紧凑、遗传力稳定等优点,是我国八大地方优良猪种之一。目前陆川猪每年养殖量达300万头,年出栏量达200万头,主要销往广东珠三角、香港一带。全县养猪农户约有46000户,养猪产值达18.16亿元人民币。养猪行业生产总值占了大农业生产总值的63%,已经成为陆川农业的支柱产业。单单就养猪行业来说,全县每年可以带动2000多人就业,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除此之外,陆川县矿泉水资源也相当丰富,闻名区内外的茶花山矿泉水,是第一个获国家矿泉水天然绿色食品和全国首家通过医疗保健鉴定的产品。陆川铁锅、陆川汽车货运等也是陆川文明区内外的传统资源。
桂林荔浦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眀,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土壤方面属红壤土带,以红壤为主。土层深厚,耕作性好,宜发展水稻、蔬菜、旱地作物和林业。荔浦县总人口37万,人均年收入4598元,其中农业经济总量占全县经济总量的25%,水田面积32.8万亩,平均每人0.886亩,人多地少。荔浦县农作物主要有水稻,柑橘,芋头,马蹄,食用菌等,其中水田有一半以上用于种植经济作物,以水稻和经济作物轮换耕种的方式来耕作,荔浦人民的收入在桂林位列前三,农业方面很多地方实现了规模化,区域化,现代化。在调查荔浦县修仁镇版纳村时,就发现该村98%土地都是用来种植橙子,连基本的大米都是整批购买的,可见种植橙子所取得的巨大收益。
二后天的人为因素,这是发展西部农村特色产业的关键。
后天的人为因素包括很多,从一个地区领导者的决策,到一个地区普通消费者的需求,从一个地区采取的各种软件环境措施,到一个地区启动的各种硬件环境配置,这一切无一例外地影响着一个地区特色产业的诞生、延续和发展。
领导者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特色产业之所以成为特色产业,是因为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国各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特色产业,有的做大做强了,有的却依然不见声色,这就关系到如何把本地的特色产业作出规模,作出品质,作出品牌,如何让消费者满意并且让消费者产生满意连锁宣传反应。从本质上来说,做强做大一项产业需要以下几项要求。
第一,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要有规模,就必须走集约化生产的发展模式。要根据自然经济区域的特点,在建立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特定区域内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统分结合型生产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区。在产业区内,要建立生产基地。陆川猪在发展方面就做出了规模,全县每年养猪量达300万头,年出栏量达200万头,养猪产值达18.16亿元人民币。全县共有五个大规模的养猪场,产猪大都销往珠江三角洲、香港一带。荔浦县则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在荔浦县农业局经管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服务下,荔浦县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迅猛。据统计,截止今年6月,荔浦县共组建了9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90个,专业协会6个,这种“短、平、快”的农业合作组织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服务好当地农民生产与销售的同时,也为生产基地顺利对接农产品加工企业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较好地推动了农村产业化发展。
第二,质量。质量是农产品的命根子。首先,特色农业产品应该是绿色产品,严格禁止使用农药,残毒量过高。其次,特色农业产品应该是按标准化生产的产品,要按国际标准进行规范化生产。在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时,西部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走生态农业、阳光农业、旱作农业的道路。陆川猪培育方面,该县就有一个系统的陆川猪疾病防控三级措施,全县从县级到乡镇级再到村级,每村有1到2名技术人员,村里的技术人员共有412人,乡一级的技术人员共有132人,县一级的技术人员共有80多人。通过每一级的技术传授,有效的控制了各种疾病的传染发生,从而保证了陆川猪肉质的鲜美卫生。荔浦县则通过开展“三促进,三服务”活动,促使广大农业技术服务干部近千村入万户推广农业技术,通过培育水稻、蔬菜新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着手魔芋示范点的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来带动农民群众运用新技术、种植新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规模化、标准化和无公害化出发,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连片种植具有地方特色的荔浦芋、大棚香瓜、茭白、早莲藕等农产品。至今年4月中旬,全荔浦县引导建立各种新型和高产的农作物实验、示范区18个,建立起荔浦芋、大棚香瓜、茭白、早莲藕和无病苗木基地8个,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现代农业经营。这不仅为建立农产品出口基地打了基础,也为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打下了伏笔。
第三,品牌。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特别是在农产品市场容量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品牌效应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愈为显著。目前,要依靠科技,改造传统品种,培育名牌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实力。在保证陆川猪品种优良,不受外来猪种杂交的情况下,陆川出台了各种措施,建立品种资源保护、研究、监测、加工体系,建成年产40万头优质种猪苗和商品乳猪35万头的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年产系列饲料5万吨加工厂和年产6000吨猪系列产品加工厂各一座,将陆川猪选育成提高瘦肉率的新品种。而同样在陆川,茶花山矿泉水在玉林可谓是家喻户晓,有着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茶花山矿泉水口感良好,是中国名牌产品,全国第一家优质天然矿泉绿色食品,全国首家通过医疗保健产品,现已形成年产3万吨的生产能力。其富含偏硅酸、锶、硒等20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纯天然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老少饮用皆宜。但是为什么后来出道的哇哈哈纯净水却以绝对的优势把全国的大小饮用水品牌给几乎压倒?这就是靠宣传方面功夫了。然而在这方面,陆川马坡镇的茶花山矿泉水却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没有把握好宣传的时机,市场也就自然而然地被限制在本乡土而已,不能够完全走出广西,面向全国!
当然,要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归根到底还是靠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却又可以人为地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消费者去渐渐接受、喜爱和消费某种产品。荔浦县双江镇的兰花产业就是因为兰花产业属于一种高级消费,在广西目前没多少人可以玩赏得起,所以兰花产业受到了一定的消费群约束。在这一方面,当地的相关决策者得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才能够把局限于本土的特色产业推销出去,做强做大属于自己的特色产业。在因地制宜发展当地农村特色产业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工作。
首先,通过不断的探索试点工作,找出适合在本村发展并可能扩大的产业。这就得考虑到当地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等因素。地理位置影响到运输出口等问题,环境决定了能够发展什么产业。例如就高山地带,环境优美,但交通不便,种植农作物一方面不能很好的运输下山,且高山上的气候也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对于这样天然的环境,若设置旅游景点,在交通方面采取一些措施,对外宣传,对内不断改进,这也不失为促进该地区发展的方法;其它生活方
面照常进行,只是另外把旅游作为一个促进发展的手段。
其次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经营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一要鼓励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还要实施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科研单位,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二要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三要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农产品的转化主要是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还很低,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实行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还可以为农产品的增长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要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不断开发名、优、特、新品种,搞好优良品种的繁育。
另外,必须长期坚持以教育为本,科技兴邦的长远人才策略,全面提升人们的知识、道德水平,这也是发展特色产业的必然要求。农村村民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因此尽快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刻不容缓。政府及社会应在有关方面要对广大农民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帮助他们学习党的富民政策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继续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为与现代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相配合,应努力建立规范健全的培训网络,多渠道、多层次建立培训基地。根据实际,努力做好追赶城市发展的工作。人的道德水平,极大地影响着人的各种行为。因此,对农民道德方面的教育尤其重要,营造和倡导良好的社会时尚风气,引导本地农民的文化心态和社会心理向有利于该镇发展、有利于改革开放发展,从而抑制发展中传入的不良思潮的影响。
最后,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这首先是财政资金上的大力支持,还有各种配套软硬件设施的配合。传统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市场化的农村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对于发展特色农业甚为重要,也是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点。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系列化服务。目前,农民最需要的是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和销售服务。关于技术服务,一是建立专业户、专业村、专业基地等试验示范基地,由这些基地把技术辐射推广到面上;二是由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协会组成一个专业或专项服务组织,根据需要,现场服务;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建立技术服务网络。关于信息服务,主要是品种信息和市场信息。信息服务一是依靠中介组织,二是政府有义务定期从宏观层面发布一些市场的趋势预报。关于销售服务,主要通过中介人、经济合作组织来进行。建立市场化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一定要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操作,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要按照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兴办各种中介服务组织,鼓励有特长的农户凭借技术和信息的优势创办服务实体,开展有偿服务。同时,政府也要转变职能,建立各种为农户提供技术推广、购销服务、信息服务的中介组织。提倡农户通过合股、合作等形式成立各种经济合作组织。
第二篇:我国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我国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岐山县北郭村农家乐发展调查
【调查时间】2005年4月15日—4月16日
【调查地点】岐山县北郭村、祝家巷村,距岐山县城3公里。【调查对象】所调查村庄随机抽取的农户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为主并结合访问式调查 【调查目的】希望通过对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的调查,能够了解我国农村传统农业发
展以外的情况,在我国尤其是西部的广大农村农业产业开发的新思路,并在调查 的基础上,提出个人认为这种新的农业产业发展所应注意的问题。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占据着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农业的发展状况引起了人们愈来愈多的关心。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三农”问题也显得尤其重要。相比过去,农业的生产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但相对于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农业前进的步伐的确有些缓慢。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传统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如何凭借地区自身实现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为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找到答案还需要我们更多地思考。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一方面,各地区发展农业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各地区还拥有不同的地区特色与历史文化积淀。因此,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应该根据地区的差异化特征选择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更进一步,如何将农业产业发展与地区历史文化特色相结合,寻找新型的农村产业发展经营模式,在传统产业之外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成为了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回顾
在经济学理论界,关于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已经进行了一些讨论。在张忠根的《二十世纪世界农业发展模式的演变》一文中就明确的提出,农业的发展有以下的模式选择:精准农业、都市农业、蓝色农业、白色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质量农业。这实质上是一种横向的分类,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的新形势而提出,面对的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流,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对中国农业整体地做了一个较好的规划。
但是,中国国土面积广阔,如此全面的宏观性的规划也并没有涵盖所有的情况。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了一种新的农业产业,即所谓的休闲体验农业、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是将农业与旅游结合起来的区域特色经济。旅游与农业的结合有着诸多契机。旅游与农业都是对地域特色资源的开发。旅游景点是一个地区有特色的山水、名胜或风土人情,让他人见识更多不同的风景、民俗、开阔人的视野。不同地方由于气候、地理位置的不同会有各自的地区农业生产方式和品种,“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农业的区域性由此可见一斑。观光农业正是这两种地区特色相结合的结晶。发展观光农业有各种各样的形式,目前在世界各国最流行的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传统型观光农业
农业的生产过程不为很多城市人所知,因此,展示农产品生产和农作过程也可吸引相当多的游客。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很多都是对外开放的,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制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可以在作坊里品赏,在作坊里亲自酿酒并将酿好的酒带走,其乐趣与在城市商店里买酒自然不一样。这些葡萄园和酿酒作坊的旅游收入往往高出他们的葡萄和葡萄酒的收入。
二、都市型观光农业
面对城市化的噪音等污染问题,人们开始注意发展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它的基本特点是利用城市的工业和科技优势,在城内的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分散的农、林、渔等生产基地,既为游客提供一部分时鲜农产品,又保留一部分农地,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有条件的还可提倡发展家庭型的都市休闲农业,利用屋顶、空地种植花草、果树、蔬菜等。
三、科技型观光农业
这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发展的观光农业。日本东京郊曾建有一座蔬菜工场,有各式各样的蔬菜品种,从空中悬吊的到地面栽培的,水、肥、供给都由电脑控制,每天可吸引大量游人前往参观。
美国俄勒冈市郊建有一处微生物工场,专门用石油废渣年产一万吨单细胞蛋白,这相当于用6万公顷耕地种植大豆的蛋白质产量,游览的人可以品赏这种蛋白质制成食品的品味。
另外,基因农业是很多人还不熟悉的,美国建立了多处供观光的基因农场,用基因方法生产的马铃薯、蕃茄又大又好,慕名而至的国内外游额相当多。科技型观光农业的类型和内涵都相当丰富,随着高新技术及生物工程的发展,科技型观光农业将是今后发展最快、也最吸引人的。
四、奇异型观光农业
这是利用奇特的而不同于一般的农产品建立起来的观光型农业,例如:特殊的香稻、特殊品种的瓜果产地都可以建立奇异型的观光农业,来满足人们寻求离奇的心理。以色列北部有一个地处沙漠中心地带的村庄,利用那里独有的沙果(一种极耐旱的水果)发展观光农业,游客还可以在那里做沙疗(一种把身体埋在热沙里治疗风湿病的方法),一个几百人的村子一年要接待20多万国内外旅客,其收入远远在农业之上。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各地奇异农产品和风土民俗都不一样,开发奇异型观光农业的潜力最大。
休闲体验农业则重点强调了农户提供必要的服务,游客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了解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情况。和传统的农业生产相比,真正的作物产出并不重要,甚至完全可以忽略。重要的是农户为游客提供的服务以及游客亲身体验过程中的乐趣。这实际是观光农业的另外一种延伸,将农业与服务业联系的更加紧密。台湾大学农经系江荣吉教授把休闲体验农业称为第六产业,原因有二,一是农业加工业加服务业,包涵前后两业容易理解,其中工业,大部分是食品加工和陶艺等手工艺,因此1+2+3=6;二是效益大增,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其效益是相乘的,即1×2×3=6,故称之谓第六产业。
三、休闲体验农业的模式构建(以岐山县北郭村农家乐为例)
(一)背景材料
岐山县凤鸣镇北郭村位于岐山县城西北3公里处,是岐山臊子面的发源地。自1998年以来,北郭村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至今已有民俗旅游接待户118户,年接待能力达80万人次,从业人员600多人,旅游业综合收入达1300多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被誉为“陕西民俗第一村”。
根据调查,以占大约80%的中等规模的农家乐接待户为例,其启动资金为5-6万元,其资金来源以家庭积蓄为主,辅之以亲戚朋友的借助以及政府提供的小额贷款补助。作为农家乐中民宿的主要设施,经营用房的数量大约在5-8 间,接待能力可达30人左右。日接待人数淡季约为10-20人,旺季约为30-50人,这一数字较两年以前有较大的减少,并且有可能进一步减少。从业人员主要为家庭成员,并且几乎集中了家中所有的劳力,而经营也以各家户为单位展开。相关的项目主要有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旅游景点观光,但休闲娱乐仅限于较为简单的麻将扑克、电视及卡拉OK等。农家乐的收费标准由政府成立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农家乐及其相关项目年收入约为3-5万元,而这也几乎占家庭年总收入的全部。另外,从访谈中还得知,走访的接待户普遍感到,近年来,由于从事这一经营的家户的增加,以及周边的西安、宝鸡等大中城市的游客新鲜感的逐步减少,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政府主要将精力放在了宣传上,而对农家乐接待活动的进一步发展缺少相应的安排与规划。因此,尽管收入远高于未经营农家乐的农户,但不少接待户已经在思考未来的规划了。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北郭村在依据本地区特色资源即风味小吃以及旅游景点探索出了一条发展乡村民俗旅游这种休闲体验农业的产业发展模式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这从民俗旅游每年带来的过千万的旅游收入就可以证明。同时,也告诉我们,发展这一类的民俗旅游业,一定要紧紧扣住自身的卖点,以此有效地吸引消费群。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首先,农家乐的发展也应当有分工的存在。经营方式并不一定必须固定为以家庭为单位,让每一家都成为“全能型”。通过家庭联营,分工合作,每个家庭承担整个服务流程中某几个环节的任务,既扩大了规模,也提高了效率。甚至还可以让一些家户专为接待户提供服务,如专为接待户提供干洗服务。实现“顾客←农家乐接待户←为接待户提供服务的家户”这样的专业化链,将更多的农村家庭纳入到这一产业中,拓宽致富面。但这还需要当地政府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安排。其次,任何一种产业都不可能永恒发展,即使是新兴的农家乐这种新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也不例外。因此,农家乐的发展应当放眼长远,在抓住现有的主要卖点的同时,不断寻找新的卖点,防止游客在新鲜感消失后,后续发展难以为继。这也是当地政府需要为农民做的远景规划。
参考文献:
(1)张忠根 《二十世纪世界农业发展模式的演变》 载于《农业经济》(2)王远路等 《几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简析》 载于《现代化农业》(3)钱啸风 《关于台湾休闲体验农业的考察报告》
第三篇:西部十二省(区、市)农村综合调查
一、村庄经济资源和组织现状
1、土地资源西部地区按农业人口平均,人均耕地只有1.49亩。这一结果与农户问卷的结果完全吻合。汇总农户问卷,西部地区农户承包土地户均8.4亩,人均1.8亩;其中户均耕地6.96亩,人均耕地1.5亩。
2、农业机械装备西部农村实际拥有农业机械呈现增长趋势,12省平均,2000—2002年村均农业机械分别是70.4、73.3、83.4台,年增长速分别为4.1%、13.8%.拥有农业机械的主体是农民,村集体拥有的农业机械越来越少,除了发电、抗旱等具有公共性质的大型机械设备以外,其它机械主要由农民购置和拥有。
典型调查表明,在一些地方,村集体经济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低,导致农户追求机械配置的小而全,农业机械出现了过剩的情况,目前机械设备大部分闲置。这一结果警示我们,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预防单位面积机械投入过剩的趋势,在农业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的地区尤应警惕。令人遗憾的是,西部农民自组织的程度差。典型调查和问卷都证明,原依附于村民委员会的“村经济联合社”之类的经济组织已经解体,具有股份合作或劳动合作性质的合作经济组织也极少生成。397个样本中只有11个村成立了农民经济组织或专业协会,占样本总数的2.7%.4、村庄组织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作为村庄的政治资源,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问卷显示,西部12省(区、市)样本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组织健全,村党支部一般设书记、副书记各1人,委员3—5人构成,党支部成员村均4.9人,其中与村民委员会交叉任职1.8人。村民委员会一般由主任、副主任各1人以及3—5个委员组成,村委干部村均5.8人。其中1.8人由村党支部的成员兼任。两项合计,平均每村约9名“村官”。村民小组平均每村8.03个,小组干部10.2人。加总起来,平均每村有村、组干部18.5人。若按照村均1580人计算,村民与村组干部的比例为85:1.显然,“村官”比例过大,这是农民负担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5、农民希望建立合作经济组织调查表明,农民有比较强烈地建立合作经济组织的愿望
二、村庄经济
2、村庄农业产值、村集体收益、债权和债务村集体收入和支付能力弱小,债务比较严重,是西部农村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西部农村村均年末拥有资金总量94万元,但可支配资金只有11.4万元。村均债权17.5万元,其中本村农民应收款10.6万元,占60.6%;集体债务村平均24万元,其中欠银行18.3万元,占76.3%,欠农户集资款和高息存款4.5万元,占18.8%.村集体债权主要表现为农户应收款,无非是农业税费和其它负担;村集体的债务,主要是拖欠银行的贷款。现实农村“集体—农户—银行”之间形成了一个“新三角债”。农村人口流动,直接产生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需求。但是,土地收益率逐渐降低,加上流转对象和程序上的制约因素,出现了土地抛荒现象。受访农户对“你村有无抛荒的土地”的回答,比较直观地显示了西部农村土地抛荒现状及其原因。
三、社区发展 学校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指标。西部农村学校村均1.16所,教师14.9人,学生273.6人,卫生所1.5所。与东部和中部两村或多村合一校的布局相比较,显得过于分散。西部农村基本一村一校,有的一村两校,学生生员不足。
农民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到2002年6月底止,西部农村户均住房3.92间。住草房的农户逐年减少,村平均由2000年的9.2户减少到2002年的7.7户。
四、农户收入 2001年,以农户为单元计算,西部农村户均纯收入8847.2元,人均纯收入1917.1.其中:经营耕地的收入户均2367.1元,人均512.9元,占26.8%;经营“四荒”地、家庭养殖、其它副业收入、以及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0.5%、9.6%、12.5%、29%、4.4%;其它收入占15.8%.
五、基层经济、政治民主
2、农户的经济地位对政治民主的影响我们一直认为,在封建家族势力和地方黑、恶势力受到极大打击和遏制的现代社会里,农户的财产权利和经济能力,在事实上决定着村民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没有一定的财产和经济实力做基础,在乡村社区就不会有地位,那些相对贫困农民的“一票”往往显得软弱无力;相反,“财大者气粗”,他们往往在社区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但问卷显示,乡村最有权势的是“在乡村工作的干部”和“有能人在外边的人”,两项合计占60%,其次才是“有钱人”,占29.6%;认为“大姓望族”决定其在社区地位的人只有5.7%.考察受访农户本人在村庄的地位,有53.8%的农户认为自己“有一定地位”,43.2%的受访农户认为自己在村庄“没有地位”,自认的主要原因是“太穷”和“读书太少”合计占74.3%.这说明西部农村正在由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变。
3、村民的选举权从形式上看,村民委员会的干部全部由选举产生,过去依靠乡镇任命村庄干部的时代结束了。但是,真正让农民满意——“候选人由村民提名,实行差额选举,过程公正”——的选举还未超过半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选举过程不公正”,“做手脚”、“人为干涉”比较普遍,比例达到26.3%.有61.0%的村民参与选举是“因为选出的干部对我们很重要”。不参加村庄的选举或者“因为有补贴”才参加选举的只有很小的比例。特别要提醒的是,有33.4%的农民因为某些选举不合法而拒绝参加,对于“走形式”、“候选人不经我们推选”、“上面早定好了”、“参不参加都一样”等类型的选举,村民表示了反感。这些非法的选举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政治参与的热情。
4、影响村庄选举的多重因素与民选官相伴而生的是“拉选票”现象的出现。有意思的是,有6.7%的农民“越拉选票、越不选他(她)”,表现出村民政治成熟和对选举的认真,因为“村官”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考察村庄选举的过程,分别有57.8%、75.3%的农民经过慎重考虑填写选票和自己亲自投票。但是,村庄选举受家族势力影响还占一定的比例,分别有5.7%的农民按“家族统一的意见”选举“村官”,有16.8%的农民是按“全家统一的意见”选举。在这里,选民没有个人的独立性。同时,村庄选举中也存在随大流的现象,“人家选谁我选谁”的竟有11.6%.6、村民的知情权村务和财务公开是农民最关心问题,也是落实农民知情权和监督干部的重要途径。受访农户所在村庄农民的知情权。从中可以发现,村庄的“政务”、“财务”公开与国家的要求相去甚远,有“只公开财务而不公开村务”的,有“公开财务但并不经常”的,“有问题的不公开、无问题才公开”的,甚至“村务、财务从不公开”的等,都有相当的比例。
8、农民对“村官”处理乡村关系的行为要求问卷显示,在村庄自治的条件下,村民希望民选的“村官”能够真正成为自己的代言人,能够“抵制上级不合理的负担”,同时也能体谅“村官”“想抵制但不起作用”的难处;当村民利益与政府任务有冲突时村民希望“村官”“维护村民的利益”,同时“完成政府任务”,表明了当代农民对“村官”社区管理能力的新要求。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四篇:西部调查:“农村全面低保”如何如期实现
【国事与心事】
西部调查:“农村全面低保”如何如期实现
新华网(2007-04-27 14:55:10)
来源: 半月谈内部版2007年5期
西部调查:“农村全面低保”如何如期实现
■半月谈记者 陈钢 徐旭忠 郑昊宁
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7年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据民政部的消息,这一惠及亿万农民群众的重要制度将于2007年上半年全面建立。显然,作为一项试点时间不长、面向众多人口的制度,“农村全面低保”落实起来时间短、任务重,其目标能否如期达到?半月谈记者在位于西部、农村地区情况较为典型的重庆、陕西两地进行了相关调查。
覆盖范围相对较小,宣传工作亟待加强
谈起农村低保的好处,家住重庆南岸区南山街道办事处龙井村建设村民小组的周朝东感到十分欣慰。今年37岁的周朝东在1990年遭遇机械事故,右手4个手指头被机器切掉,确定为四级残疾,根本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目前,妻子与他离了婚,他与10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家里只有3分地,全家年收入不足500元。根据南岸区的农村低保政策,每人年收入不足1200元的,可补足1200元,这样周朝东一家每年可得到近2000元的低保金,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周朝东感激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2003年7月以来,重庆市先后在南岸区、江北区等10个区县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工作。以南岸区为例,截至今年3月,南岸区7个镇全部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共有5568户10564人享受到农村低保,低保金支出223.31万元。由于重庆的农村低保工作实行民主动态管理,坚持公开、透明,自试点以来未接到一起群众来访。
但在农村低保试点进度较慢的地区,情况则不尽如人意。记者最近在陕西省彬县、旬邑县、淳化县等贫困地区采访时,问起是否知道农村低保,许多农民并不清楚。
在彬县小章镇香花村,69岁的村民赵七性说:“每年过年的时候,村里的困难户能领点补助,好像没有固定的。”村民王保民说:“我们这地方是渭北旱塬,靠天吃饭,年年都有一些人日子过得紧巴巴,也不一定能得到救济。以前只听说城里人有低保,将来农村也能享受低保的话,农民就有福了!”
许多农民对农村低保的“不知情”,主要还是因为这项制度覆盖面很小。记者从陕西省民政厅了解到,按照人均纯收入低于683元的标准,全省农村的低保对象有206万人左右,但截至去年底,只有80万人享受低保待遇,其中大约只有37万人能够达到每人每年300元的规定补助标准。
地方资金配套困难,中央财政需加援手
重庆市地处西部,经济条件差,困难群体面大,许多区县是“吃饭”财政,这些地区开展农村低保工作所需的资金落实存在较大困难。目前,重庆市年人均收入在683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五保户除外)有53万人,再加上相对贫困人口,全市符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有82万人,按现行农村低保执行标准每年需支出保障金近3亿元。当前,重庆的农村低保制度只是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县勉强建立,而对于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的贫困区县来说,开展农村低保工作相当困难。目前,重庆市多数区县在扩大低保覆盖面和提高低保保障标准上十分谨慎,担心操作不当将好事办砸。
地处渭北旱塬的陕西省淳化县,每年地方财政收入只有1500万元左右,发工资、保运转主要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县民政局副局长席海霞说,淳化县2005年启动农村低保试点工作,但因为县上“吃饭财政”的现状,拿不出太多钱来用于农村低保的配套,前两年的低保工作使用的资金几乎都是上级资金。目前陕西省农村低保资金主要靠省政府补助和地方政府拨款,其中省政府用于农村低保的拨款去年为3000万元,今年计划拨出8000万元,按照各市、县的财政状况给予补助,但这笔款项远远无法填补全面推行农村低保制度的资金缺口。陕西省民政厅低保处干部朱宗礼说,如果中央财政能在低保金上出“大头”,省政府和地方出“小头”,地方财政负担会减轻很多。淳化县民政局副局长席海霞等干部认为,西部不少欠发达地区的财政十分拮据,解决城市低保问题已勉为其难,实施面更广、量更大的农村低保工作显得力不从心,需要上级财政给予更多的支持。
农民呼吁制度建设,“应保尽保”也须公平
有专家认为,农村人口中大约有10%需要得到低保,许多基层干部认为这一比例比较符合农村实际情况,但涉及如此多的人口,具体操作起来难度不小。记者了解到,目前陕西省农村低保总的政策是先保贫困户里的特困户,标准比较容易掌握。申报低保户的审核过程是先申报,再由村民小组或村委会核实及公示,如大家均无异议的话上报到乡镇,最后由县民政局批准。一些农民群众担心,将来覆盖面扩大以后,会带来不公平。陕西省旬邑县湫坡头镇罗家村村民蒙宏民说:“给农民发低保,是从来没有过的好政策,我们希望做到公正、公平,不要给了不该给的人。”
许多农民说,与城市居民不一样,农村居民的收入中实物比重大,难以货币化,而且受自然灾害、外出务工等不稳定因素影响,再加上一些农户的子女求学、就医等方面困难较大,其收入较难界定,在测算、确定低保对象上应该科学合理,减少随意性和人为因素,防止出现“养懒汉”、“保富者”等不合理现象。重庆市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及一些基层干部建议,当前应因地制宜,确定标准,科学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既要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又要防止因保障标准过高而形成养懒汉的倾向;应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资金的来源应坚持政府为主的原则,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增加保障资金在财政预算支出中的比例;应严格管理,完善监督,实行动态化管理,提高工作透明度。保障对象的确定,应由个人向所在地村委会或乡镇民政部门提出书
面申请,经调查核实后,由县级民政部门审批,确认为低保对象,坚持张榜公示享受人员情况及享受金额,广泛接受村民监督,同时保障金实行按季或半年由区县财政直发,即由区县财政将低保金直接拨付到乡镇农村信用社,低保对象凭证直接到信用社领取,确保低保对象能按时足额领取保障金。显然,要如期完成农村全面低保的任务,上述问题和建议都需要中央政府及时做出回应。
(编辑:王新亚)
第五篇:农村基础设施(房、水、路、电、讯)建设调查
农村基础设施(房、水、路、电、讯)建设调查 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新农村、提升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必须下大力气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新农村建设能力。
一、落后的基础设施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因素
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兴旺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仍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更是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因素。
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一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相当一部分已超过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设施不配套,效益衰减。目前,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46%,机电排灌面积不足30%,农业灌溉用水平均利用系数只有0.45。二是耕地数量在逐年减少的同时,质量下降。农户经营规模小,地块细碎,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中低产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0%以上。三是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集成度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只有48%,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一80%的平均水平。
2.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依然落后。一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我国目前有40%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60%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90%的村庄没有消防设施,垃圾随处丢放。二是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不容乐观。以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等饮水安全的指标衡量,全国还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三是农民生活燃料结构不合理。在农村生活燃料消费结构中,秸秆占30%,薪柴占25%,两者合计比例高达55%,一直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生活燃料的主体,而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比重还非常低。我国年产农作物秸杆62亿吨,其中有35%约22亿吨剩余秸杆未被利用,开发前景广阔。
3.农村经济服务设施亟待健全。一是农村道路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农村路网和运输服务体系起点低,覆盖能力和技术状况都面临相当大的压力,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很多农村公路晴通雨阻,抗灾能力低,路况差,缺桥少涵的问题比较普遍。二是农产品安全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不强。近5年来,全国粮食作物遭受自然灾害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9%、23%和6%,年均造成粮食损失250亿公斤左右。三是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还用不上电。目前农村电力设施供给不足的矛盾还相当突出,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还比较薄弱,全国还有约2000万农村人口用不上电。四是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尚不能为广大农村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少农村显得无可奈何。
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一项惠及10亿农民的伟业,也是一项内容繁多、涉及面广、系统性强、投资量大、持续期长的宏大工程。组织实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有政治热情、政治责任心,而且要有长期进行的决心和恒心。当前,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很高,一些地区通过试点,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但是,个别地区也出现了盲目跟风、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盆景工程等一些苗头性问题,值得警惕。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首先需要明确思路,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注重长效,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1.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发挥规划的统筹约束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开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应如此。规划搞不好,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这方面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中央和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抓紧制订和完善带有全局指导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和专项规划。各省(区、市)要结合组织实施中央规划,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研究提出本地区未来一个时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分阶段、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加以推进。特别要加强对县乡两级工作的指导,确保各项建设规划落到实处。编制规划要有前瞻性,以适应未来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同时又要从现实物质条件出发,防止过分超前、脱离实际。要加强各有关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防止单打一,避免一些工作的重复、浪费。
2.尊重民意因地制宜,激发农民参与的内在动力。开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亿万农民既是受益主体,又是建设的主力军。应当尽可能地寻求到国家明确支持,综合财力、技术条件可行,农民愿望强烈、能力许可这样一个结合点。为此,要广泛听取民意,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组织和引导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资源状况、地形地貌不同,山区、丘陵、平原都有;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优先顺序、建设标准肯定也不相同,必须因地制宜。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把国家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政府不能包揽一切,只能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在重点项目上,发挥引导作用。3.明确职责积极推进,精心组织有效实施。职责划分主要是明确划分政府、乡村组织、政府职能部门与科研机构的职责。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得不好,就会形成各方喊起来重要、落实起来却谁都不负责的尴尬局面。政府的职责主要是搞好规划、制定政策,抓好试点示范,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宏观指导与管理。政府要把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要有明确的规划目标和政策措施,并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对实施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法律和政策问题要认真、及时地加以解决,并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依法提供保护、鼓励和支持。要在搞好试点示范、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不能搞运动。要尊重农村意愿,按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原则,切不可背离农民意愿,做一些劳民伤财的事情。村级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做好各方面工作的前提下,组织好实施工作;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科研机构则应对规划和建设的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围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问题,组织力量进行攻关,形成一批先进、实用、经济、受农民欢迎的新技术,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4.从实际出发,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背景下,一定会在短期内得到各方面极大的重视,也一定会得到切实的实施。但如何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的长效管理机制,则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现在所说的在集体化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农村基础设施的功能丧失殆尽就是最好的反证。建立新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主要是解决谁投资、谁管理的问题。说到底也就是要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主体到位问题。只有主体到位,才有可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制定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相关法规、政策,让投资者放胆投资、放心受益、放手管理。因此,特别要重视对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的改革,在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向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时,要建立明确的产权归属制度,确保谁投资谁受益。就是那些完全由政府或村集体投资形成的设施,也要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切实解决主体缺位问题。当然还要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设置一些现代技术方法,制定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让投资主体能够较稳定地、合法地获得应有受益。最重要的是,要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并能真正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他们是基础设施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