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手牵手 农村青少年阅读行动读后感 七(7)班 郑晓珂
我读《莎士比亚悲剧喜剧集》
七(7)班郑晓珂
在世界有名的作品中,我有幸拜读了莎士比亚的一部著作《莎士比亚悲剧喜剧集》。这部著作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显赫,连歌德都为之感叹:“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读了这部著作我的收获颇多。
莎士比亚的父亲是当地一位殷实体面的商人,经营皮手套和皮革业;曾当选为镇参议,担任过镇长。1577年家道突然中落,十三岁的莎士比亚在“文法学校”就读,拉丁文是主要课程,高中诵读罗马古典文学和罗马喜剧、悲剧等,这为他日后成为诗人、作者奠定了基础。莎士比亚在十四五岁就结业了,他虽然书读的不多,但莎士比亚的文学著作依然经典字字锥心,莎士比亚的精神也令人惊叹于感动。
二十一岁的莎士比亚由于生活的负担加入了巡回演出的伦敦戏班子,离别故乡,跟随演员们一起到了伦敦。莎士比亚开始是在剧团打些杂,当当配角,闲暇的时间又自己改编一些旧脚本。终于,莎士比亚的精神感动了天,他的才华被发现了!在他最初的几个剧作中《亨利六世》中显示出来。他脱颖而出,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开拓出一条路子,从中我体会到了莎士比亚顽强、执着奋力干好一件事的精神。
那一年,他的作品《亨利四世》上下篇公演,剧中出现了一个那么富与艺术魅力的喜剧性人物。演出盛况空前,风靡了伦敦的观众,只要他在一出场,他扮演王朝兴亡盛衰的庄严历史剧,变成了使满城倾倒的笑剧、闹剧。这时的莎士比亚已成为当时剧团上无可争议。最
受欢迎的一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让他为自己的作家之路开启了大门。
1598——1680年,莎士比亚进入他辉煌的创作时期,最优秀的喜剧如《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以及《哈姆莱特》、《李尔王》等伟大悲剧都完成在这一阶段。
1999年,莎士比亚所属的剧团在泰晤庄河南岸河滨地区营造的“环球剧场”落成,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剧场。莎士比亚是剧场股东和负责人之一。
在莎士比亚众多的作品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一个命运的悲剧;可是要看到男女主人公已经不完全听凭命运的摆布了,而是人试图凭自身的智慧和意志跟命运对抗。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人虽然失败了,但是这一对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恋人,他们所坚持的“爱情”的价值观并没有被命运所摧毁。他的悲惨结局自有一种悲壮的意味:虽死犹生,虽败犹荣、可歌可泣、流芳百世。
莎士比亚曲折的人生经历和他对写作的执着追求让我感受到了莎士比亚与命运抗争和对写作的追求,莎士比亚就算遇到重重困难也没有停止不前,也并没有因为任何一点点的成就就沾沾自喜,骄傲自大。可是,莎士比亚就算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并没有放弃对写作的喜爱和追求。就算在现实生活中碰壁,莎士比亚也并不会气馁。他带给观众的仍然是一张灿烂的笑脸,一个个满意的脸庞。一句句赞赏的话语,一次次表演满堂喝彩座无虚席,这一切都让莎士比亚为之振奋,更加努力。莎士比亚就是一台用不完燃料的战斗机,那观众的如潮热
情就是那源源不断燃料。莎士比亚就是玫瑰,信心就是雨水。莎士比亚就是鱼儿,赞赏就是那河水,莎士比亚的精神,就是蜗牛的家。
我们都需要这种精神,地球上如果没有这种精神,那就仿佛地球没有万有引力,我们没有氧气,小河没有流水,大地了无生机。
莎士比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期,而归于千秋万代。
书籍是我们人类永远的财富,值得我们用以生的时间去挖掘去汲取这份保藏。
第二篇:手牵手—农村青少年阅读行动
编号
“手牵手—农村青少年阅读行动”相关阅读的浅论
——读《恰同学少年》有感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等十部委关于“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精神,中央电大下发了《关于开展2010年电大读书活动——“手牵手—农村青少年阅读行动”的通知》,提倡充分发挥电大系统图书馆在社会教育、文化传播、促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基层电大在农村教育普及和文化推广中的作用,达到促进城乡青少年阅读的互动,提升农村青少年阅读水平和文化科学素养。
今年读书活动的主题是:用书籍滋养心灵的沃土。“手牵手——农村青少年阅读行动”是一次以农村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全民阅读活动,旨在以读书为载体,引领广大城乡青少年阅读农村、了解农村、热爱农村,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我曾在农村工作过两年,对农村工作深有感触,大部分农村青少年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由于农村基层文化教育组织不够完善,缺乏技能,加之没有树立崇高的理想,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大部分农村青少年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文化水平偏低,而且他们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由于农村公共娱乐设施的缺乏,农村青少年工作之余的生活单调乏味,了解致富信息渠道不畅。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农村青少年,农村青少年的发展更离不开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应当加大对农村青少年的关注力度,加强当地科技协会、农业学会、公共图书馆、其他高等学校和农村青少年组织的联系,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扩大活动范围,联合多方力量共同推进农村青少年阅读活动的开展。
在积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我偶尔翻看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当看完第一段,已经把我深深吸引住了。她讲的是青年时代毛泽东的经历,本应该跟以前的那些“红色经典”类题材一样,但是她又确实不一样,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她将毛泽东这个伟人还原为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毛泽东也曾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是在求学过程中逐步探寻理想,成为一个有伟大抱负的人。
《恰同学少年》给广大青少年带来一种力量、一种召唤、一种深刻的理想追求!这本书现在已经成了我的老师,笃定、自信、进取、正义、睿智,她唤醒了我心中沉睡已久的理想与斗志,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同学情深;什么是真正的师生情谊;什么是真正的胸怀天下;什么是真正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在为数众多的人物中,我最欣赏的是毛泽东。他是一个优秀的、进步的青年,在他身上,我感觉到一种生生不息,知难更进,难以压抑对理想的执着、对祖国的热爱。我最敬佩的是毛泽东那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凌云壮志。一个人,必须要有远大的志向。有了远大的志向,才会有奋斗的目标,知道自己的努力是为了什么,生活就不会迷茫;有了远大的志向,为了达到目标,才会为此而努力学习,生活就有了动力。志向,不一定要是具体的,毛泽东他也没有想到他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可是他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改变落后社会、改变饥弱中国的决心,这就足够了!正因为这个伟大的志向,他起早贪黑的苦读,风雨无阻的锻炼,带领同学们手无寸铁的保卫长沙城!通过《恰同学少年》,我悟出的第一个道理便是:立志为先!
毛泽东是勤奋和刻苦的。他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每次读书看报纸,一有不会的问题,他就马上去请教同学和老师。连睡着的时候,书都还在手上。密密麻麻的课堂笔记见证了他脚踏实地的学习。书上批注和心得,更是字字都刻出了他求学的孜孜不倦。如果说光是学习刻苦并没有什么,可锻炼身体他也一样风雨无阻,无论是太阳高照的三伏天,还是打霜下雪的三九天,他都丝毫不松懈。我想,正因为这样的努力,他才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强健的体魄,为今后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天道酬勤!是不是上苍,也被他打动了呢?
合上书,书中那血雨腥风的艰苦岁月在我脑海里浮现。《恰同学少年》在物欲横流、理想匮乏的今天问世,不仅给了忙碌的现代人以历史的描述,更多的应该是给予了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缺少的精神营养和灵魂食粮。一直以来,对于伟人,我们只能从他们光辉的事迹中瞻仰他们,效仿他们,缅怀他们。然而,伟人也是人,没有谁一出生就是伟人的。伟人最初也只是普通的人,是他们独特的经历、深刻的思考、大胆的实践使得他们逐步铸炼出优秀的品质而成就伟人的。以毛泽东为首的一群贫寒学子,胸怀“扫天下”之鸿鹄志向,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忧患情怀,勇敢无畏,坚定自信,激荡青春,意气风发,执着地朝着美好的理想进发。书中所反映出的正是我们当今青少年整体所缺少的,这些精神激励着书中人物,也燃起着广大青少年的激情。
“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是人生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也是最富想象力、精力最充沛的时期,青年人都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然而,事业的成功需要理想的航标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需要意志做武器给我们开拓前进的道路。要始终保持着青春的朝气,不埋怨生活的坎坷,不哀叹个人的不幸。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困难要攻克,碰到挫折要战胜,小有成功则加倍努力,大有作为则更加发奋。在物质生活上以俭朴为乐,在精神生活上以高尚为荣,在创造生活上以进取为贵,力求自身的完美发展,以顽强、坚毅、自强不息的精神辛勤耕耘,做到名和利莫问候。
当前,滁州市为进一步发挥东向发展的区位优势,拉高发展标杆,2008年初,市委召开四届七次全委会议,明确提出纵深推进“三大战略”,强力推进“大滁城”建设,加快实现滁州跨越式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以推进“大滁城”建设为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东向发展“三大战略”的主攻方向和主要抓手,加快推进以滁城为主体,以来安、全椒为两翼的“大滁城”建设,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步伐,发挥滁城聚集生产要素,带动和辐射县乡经济,增强在区域发展中的竞争力,实现滁州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内在动力。“大滁城”建设是实现滁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龙头,是一项实现滁州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大滁城”建设必将给滁州带来可喜的大变化,广大青少年责无旁贷,既是责任又是机遇,应积极参与,全力投入,发扬不怕吃苦、连续作战的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迎难而上,加快“大滁城”建设步伐,争取为“大滁城”建设做贡献,在“大滁城”建设中谋发展。
在“大滁城”建设的同时,随着国务院2010年1月12日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滁州市作为皖江城市带的重要一翼,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八百里皖江奔腾起从未有过的激情与豪迈,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长江龙更加恣肆汪洋,汹涌澎湃,开启了沿岸城市梦想时代的大门。滁州与合肥、芜湖并列成为家用电器生产基地,同时进入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素有敢为人先精神的滁州人民,面对这一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迅疾作出反应,率先行动,超前部署,抢先抓住机遇,展翅腾飞,迎风翱翔,谋划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势下的发展蓝图。
广大青少年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充分利用滁州独特的区位优势、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承接平台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奋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第一站,合作共建先行区,构筑东向发展桥头堡。既要有压力,更要有动力,要充分发挥自身区位、资源、环境三大优势,建设和南京同城发展的新家园、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型产业园、接受东部辐射的魅力后花园,实现“追宿迁、超千亿、进前列”的目标。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广大青少年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勇于肩负起建设美好家乡的光荣使命,认真学习《恰同学少年》中毛泽东那自信、奋斗、拼搏的精神,树立自信心,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素,自信是挖掘内在潜力的第一法宝,自信是塑造良好气质的重要因素。要有抱负、有胆识、有恒心、有毅力,趁短暂的青春,去学习无限的智慧和力量。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要用每一天的奋斗来一砖一瓦地构造自己成功的殿堂,努力把滁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山水相连、生态优美、宜人宜居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