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绿腾直击茶企竞争三格局
绿腾直击茶企竞争三格局
在茶叶市场逐步扩大的环境下,茶叶企业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格局,据在茶叶市场发展了十多年的福建绿腾生态名茶看来,当下的茶企竞争主要呈现以下三大格局:
格局一:茶叶企业间的竞争
在绿腾看来,茶叶行业企业主要包括传统的家庭作坊、小型加工企业以及大型规模化生产企业三类,目前仍以传统的家庭作坊式为主。
(1)家庭作坊
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式生产,是茶叶生产的传统形式。这一模式以手工生产为主,未实现机械化与自动化,产量低、规模小,数量多而分散。
(2)小型加工企业
茶叶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较低,目前大部分生产加工企业仍处于小规模生产阶段,在当地收购毛茶加工后通过直销等传统模式销售,无自有品牌或仅在区域内有一 定品牌影响力,也未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该类企业实现了半机械化或机械化生产,但规模较小,管理粗放,产品质量不稳定;营销能力较弱,缺乏自有品牌,难以 与消费市场接轨。
(3)大型规模化生产加工企业
近年来,茶叶行 业逐步涌现出一部分规模化的大型企业,这类企业依托于自有基地,通过“基地+农户”的采购模式获取毛茶,采用机械化、大规模的生产加工方式,并以连锁经营 模式实现销售。该类企业规模大,管理规范,营销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在行业内能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
据绿腾调查表明,目前国内茶叶生产仍以家庭式、作坊式的中小型生产加工企业为主,企业数量多而分散、规模小,达到一定规模,并拥有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企业较少,行业集中度较低。近年来,茶叶行业的格局呈现出由分散向集中发展的趋势,像绿腾自身这样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则逐步开始整合种植、生产、销售、研发等环节,产业组织化程度、产业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与作坊式中小型加工企业相比,大规模的龙头企业拥有较完整的产业链,管理规范,拥有自主品牌,在中高端市场的竞争优势更为明显。
格局二:不同类别茶叶间的竞争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茶叶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已达到较高水平,各类别茶叶处于充分竞争状态。目前,绿茶在茶叶消费中的占比仍处于第一位,其次是乌龙茶与红茶,普洱等紧压茶及花茶也占有一部分市场份额。近年来,乌龙茶生产快速发展,随着物流业的发展、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以及包装冷藏技术的发展,乌龙茶的消费市场也由过去的区域市场正逐步拓展为全国性市场,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趋势;在金骏眉、坦洋工夫、正山小种等福建红茶的强势带动下,全国其他各产区红茶也得到快速发展。绿腾表示,未来的茶类竞争格局将逐渐拉大。
格局三:大型规模化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
福建绿腾表示,目前,乌龙茶行业已形成了一批大型规模化生产企业,就其自身来说,现在茶叶的生产除了加大研发投入之外,在生产规模上也在不断扩大。而对于像这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则主要体现在品牌竞争、质量竞争、营销网络竞争
等方面。绿腾负责人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日常生活消费品中的产品品牌、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该类企业的竞争将主要集中于产品品质与品牌建设。
绿腾在十多年的发展中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经营、发展模式,对于茶叶市场的洞悉也非常敏锐。在绿腾看来,当下茶企的竞争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上三方面。
第二篇:福建绿腾解析中国茶企电商之路专题
福建绿腾解析中国茶企电商之路
随着互联网大潮来袭,中国传统企业纷纷加入互联网大军,转战电子商务,作为中国传统企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叶企业也顺时而为,然而,当下业界却存在着这样一种说法:中国90%的茶叶电商不赚钱。对于这一现象,同样作为电商的茶叶企业福建绿腾做出了分析,解读了中国茶企的电商之路。
对于中国茶企电商不赚钱的说法,绿腾负责人认为,这些不赚钱的茶叶电商几乎都存在着诸多相同的问题,如产品价格和传统茶叶店里卖的一样高高在上,网民即使看到产品也会被价格所吓跑;又如经营方法还是沿袭早期的淘宝开店,没有创新元素,从店家自己刷单开始,但茶叶网店的日益增多,流量的竞争形成后,没有真实流量的网店就没人理睬了,自己刷单已经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这类茶叶电商一旦刷单不灵了就无计可施。
对此,绿腾凭借自己的成功实践经验对中国茶企电商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茶企电商不能只关注流量,而应考虑精准流量。茶企在投放广告时应具有针对性。
其次,拓宽营销渠道,并与专业技术相结合。网络上网民聚集的源头以往只有百度、QQ、淘宝,如今的微博、微信也是网民聚集地,如何利用这些网民聚集地的资源?如何把这些地方的网民引入到电商的网店里?许多茶叶电商做不到这点。所以目前茶叶电商普遍还处于直通车广告竞争阶段,还有很大的竞争力提升空间。而成德堂准备走一条精细化,不盲目从众的网络推广之路,在为大家奉献性价比高的好茶的同时,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最后,绿腾针对中国茶企电商的发展还特别强调自身品牌建设的重要性。绿腾认为,当下人们的品牌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明显,中国茶企要想在电商之路上走得更好,对于品牌的建设需要更加注重,此外,绿腾还强调品牌建设中产品的创新和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性。
绿腾表示,中国茶企在电商的道路上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茶企只有一步步走好,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顺利。
第三篇:直击2014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三):如何降低看病费用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直击2014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
(三):如何降低看病费用
2009年4月,一项民生领域的重大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公众期待中“破冰起航”。3年多来,针对看病贵这一突出难题,深化医改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顿药品流通秩序,公立医院改革“试水”医药分开„„这些给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
但也要看到,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任务还很艰巨。目前看病贵仍然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社会高度关注。解决好看病贵这一问题,关系亿万群众健康,关系万千家庭幸福,关系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看病贵到底贵在哪里
看病贵,到底贵在哪里?仔细分析,主要贵在以下几方面。
药品流通秩序混乱,导致药价贵。小小一盒药,从出厂到患者手中要经过漫长的“涨价之旅”:药企—全国总代理—省级代理—医药代表—医院—医生,各个环节层层加价,回扣现象突出。据调查,很多药品的中间利润普遍在500%以上,有的竟高达6500%!在这些流通环节中已经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直接推高了药品的价格。
公立医院“以药补医”,导致过度检查和用药。长期以来,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医疗服务价格偏低,公立医院过多依赖药品加价和医疗检查收入。当前,在医院总收入中,药费和检查费收入比例一般超过60%,是医院运行发展经费、医务人员工资奖金的主要来源。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有些医院通过开大处方、重复检查、过度检查等,增加收费项目,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支出。
医疗保障水平低,导致个人费用负担重。我国基本医保虽然初步实现了全覆盖,但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保障水平偏低,个人自付比例仍然较高。部分重特大疾病、一些慢性病的门诊费用、部分药品等不在报销范围之内,很多时候仍然需要自费。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商业医疗保险起步较晚,覆盖人口和保障力度也不大,降低医药费用负担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此外,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快速发展,各种新药新技术不断出现,必然带来医疗费用大幅上涨。同时,人口老龄化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不断增加,也导致医疗卫生服务成本快速增长。部分患者盲目就医,不管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增加了看病开销,特别是外地患者还得花上交通、吃住等费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看病贵问题。
可见,看病贵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是医疗卫生领域诸多问题的集中反映,必须高度重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视,综合施治。为此,需要开一副复方药,既要“降虚火”,切实把虚高的医药费用降下去;又要“补元气”,提高群众医保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如何完善基本医保少自付
扩覆盖。目前我国基本医保还有约5%的人口没有覆盖到,由于各种原因部分人群中断参保现象也时有发生。要继续提高参保率,确保到2015年,三项基本医保参保率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3个百分点。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工作,并探索建立引导各类人员长期参保的机制。
提水平。近年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我国已多次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政府补助标准,从最初试点时的每人每年几十元提高到2012年的240元。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大中央及地方财政投入,到2015年政府补助标准将达到360元以上。同时,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保门诊报销比例将提高到50%以上,三项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均达到75%左右,个人负担将进一步降低。
保大病。癌症等重特大疾病,既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又给患者带来极为沉重的经济负担,是不少家庭因病致贫的重要原因。为此,从2010年开始,我国积极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2012年将在新农合中全面推开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尿毒症等8类大病保障,并在部分地区试点,把肺癌、食道癌、胃癌等12类大病纳入保障范围,增强群众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
更便民。医保报销不仅要让群众报得多,还要报得方便快捷,减少“垫支”、“跑腿”的麻烦。应优化基本医保管理服务,加快推进即时结算,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2015年将全面实现省内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初步实现跨省异地即时结算。完善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基本实现职工医保制度内跨区域转移接续,并推进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间衔接。
◎基本药物制度如何降药价
药物目录不断完善。现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有307种药,各地也自主平均增补约210种药,但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普遍反映还是“不够用”。应继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医疗卫生需求、科学技术进步等情况,适时进行调整扩充,优化品种、类别与结构比例。目前,2012版目录已在着手制定,将适当增加慢性病和儿童用药品种,减少使用率低、重合率低的药品,保持合理的基本药物数量。
实施范围继续扩大。基本药物制度目前还只是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而看病贵问题却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县级公立医院。为更好地发挥这一制度的作用,将进一步扩大制度实施范围,鼓励公立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对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其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同时,2012年将全面推进村卫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招标采购更加规范。“价格高不高,主要在招标”,招标采购是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关键环节。要完善以省为单位网上集中采购制度,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保障公开、公平、公正,既避免药价虚高也要防止低价恶性竞争。对独家品种、用量小且临床必需的品种,试行国家统一定价、定点生产,同时逐步将耗材、设备纳入集中招标采购范围。
应该看到,当前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还主要在基层实施,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的人越多,这一制度的成效就越明显。应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改革,构筑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培养更多的全科医生,增强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任。同时,通过减免诊疗费用、提高报销比例、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等政策,进一步降低基层诊疗费用,吸引更多患者就医。
◎公立医院改革如何促公益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首先要明确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公立医院是政府举办的、承担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的医疗机构,应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公立医院改革的根本方向,就是要改变长期存在的逐利行为,使其回归公益性,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总体目标、制度设计、政策措施,都要充分体现和突出公益取向。
增政府投入。既然公立医院姓“公”,政府就要承担投入的责任。而目前政府直接投入一般只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6%—8%,仅靠这些投入,很难保证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转。必须加大政府投入,增加对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公共卫生业务经费、人员经费等的补助,为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提供保障。“十二五”医改规划明确规定,地方政府要调整支出结构,切实加大投入,中央财政予以一定补助。
破“以药补医”。这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也是降低医院医药费用的关键。当前,医院收入主要靠药品销售加成,药费高而医疗服务价格明显偏低。为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做到一“降”一“升”。“降”就是要在成本核算基础上,逐步取消药品加成,降低药品和大型设备检查价格;“升”就是要提高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等医疗技术服务价格,体现医疗服务合理成本和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升”的费用更多地由医保支出,不增加群众自付负担。总体上使医药费用得到有效控制。
建公益机制。长期以来,公立医院在运行管理上形成了与“以药补医”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必须在体制机制上除旧布新。比如,在管理体制上,明确政府主体责任,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在分配机制上,以专业技术能力、工作业绩和患者满意度作为评价医生的主要标准,切断医生收入与药品和检查收入挂钩的利益链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条。在支付制度上,采用总额预付、按人头、按病种付费等多种支付方式,引导医院主动控制成本。
在强化政府办医责任的同时,也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构建多元办医格局。这有利于激发公立医院改革的内在动力。应进一步消除政策障碍,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推动公立医院改革。
◎如何强化医药监管控费用
大力规范和整顿药品流通秩序。针对目前药品流通环节秩序混乱的问题,要积极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整合,积极发展现代药品物流和连锁经营,降低流通成本。加强产供销各环节的监管,杜绝旧药“高价复出”。推行阳光招标采购,严肃查处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
强化对医疗机构运行的监管。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对医疗机构布局和规模进行科学规划,抑制公立医院盲目扩张,禁止举债建设、转嫁费用到患者身上。加强对公立医院财务监管,将其所有财务收支统一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堵塞收支漏洞,降低服务成本。继续推动医药费用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规范医务人员从医行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加强对收受患者红包、药品回扣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同时,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和条件,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调动医务人员改善服务和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文章来源:西安人事考试网(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煤层气激烈竞争地方和民营企遭三巨头清洗
煤层气激烈竞争地方和民营企业遭三巨头清洗
2011-6-2 8:49:32 21世纪经济报道
瓦斯,学名煤层气,当其浓度达到5%-16%时,遇明火便会发生爆炸。正是这种曾让无数人避而远之的“夺命凶器”,如今却让几大石油巨头趋之若鹜。
5月30日,继中海油成功入驻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联煤层气”)后,中石化也联手山西国际能源集团合资成立了山西国化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化能源”)。
作为中石化榆林至济南天然气管道山西段的对接主体,国化能源将主要负责山西省境内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管道输送、城市管网、综合利用和销售等业务。这也标志着步伐稍晚的中石化正式加入了争夺山西煤层气的抢滩之战。
公开资料显示,国化能源注册资金为5亿元,中石化天然气公司副总经理谢丹担任国化能源的董事长。在持股比例上,山西国际能源集团持股51%,中石化持股49%。
“实际上,中石化很早就已经在推进煤层气的业务,但具体对外的信息我们暂时还没收到集团的文件。”中石化集团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中石油、中海油已经在煤层气领域大规模扩张,要保证地盘,中石化必须加强与了解当地情况的企业合作,缩小差距。”一名接近中石化的业内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
三巨头对垒
中石油和中石化已经获得煤层气专营权,中海由则接盘了中联煤层气50%股权
中石化的介入,使得原本争夺激烈的煤层气日趋胶着。
2010年12月3日,发改委、商务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通知,新增了中石油、中石化、河南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3家公司获得煤层气对外合作专营权。加上中联煤,国内共有4家企业拥有煤层气对外合作专营权。
虽然中海油未能登上新增的企业名单,但这并不阻碍中海油曲线杀入煤层气市场。在2008年结束了与中石油的12年“联姻”后,中海油于去年携12.03亿元成功收购中联煤层气50%股权,一次性拿到约500亿立方米探明储量的煤层气资源。
作为国内最早的煤层气开发企业,中联煤层气虽然没有实现与其垄断地位相对应的利益增长,但其在煤层气资源上先发优势明显,这也正是中海油借力抗衡中石油、中石化的关键所在。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联煤层气拥有27个煤层气区块,总面积达2.0151万平方公里,其中对外合作区块14个,总面积为1.5915万平方公里。
“资金瓶颈一直是困扰中联煤层气大规模发展的硬伤之一,中海油有资金,中联煤有资源和技术,双方各有所需。”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说。
而在控制权的争夺上,中海油也明显吸取了中石油与中联煤层气分道扬镳的教训。
2010年底,时任中海油基建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的武卫峰带领财务和人事负责人走马上任,担任总经理。中海油也以大笔资金为筹码获得了中联煤层气的经营主导权。
对于未来几年煤层气业务的规划,中海油信心满满,本报记者从中海油内部人士处获悉,目前,中海油正积极推进煤层气大规模商业化,被注入新能源板块的煤层气业务也被列为中海油未来5—10年的重点项目。
此外,本报记者了解到,中海油已规划了一条横跨内蒙古、晋、冀、津四省区市、年输气量达150亿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气管线。按照规划,到2015年,该管线将达到最大合同供气量150亿立方米。
随着中海油的强势介入,选择单干后的中石油在煤层气领域的投入也大大提速。而此前,撤出中联煤层气后,中石油就已经带走了约50%的合作区块,并于当年9月成立了中石油煤层气有限公司。目前,中石油已经累计掌控煤层气三级储量约4200亿立方米。
据中国石油计划规划部人士介绍,““十二五”期间,中石油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将全面提速,到2015年要达到40亿立方米的规模。”
先入者“靠边”
煤层气开发的最终格局,必然会朝着几大石油巨头“染指”分食的方向走
各路资本搅热市场的同时,煤层气产业原有格局也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深耕煤层气资源的企业,主动权正在被削弱,而以三大石油巨头为代表的央企则取而代之成为新的游戏规则制定者。
山西省煤层气行业协会一位高层对本报记者透露,由于气权和矿权的重叠,央企和地方企业的矛盾十分激烈,而央企在跑马圈地获得资源后,很大一部分区块并没有投入开发。
“气权和矿权的重叠是历史遗留问题,短时间内无法得到彻底解决,相关部门又不想再增加新的纠纷,所以寄希望于各利益方协商解决,但央企的话语权明显要高于地方企业,甚至地方政府。”上述高层说。
本报记者了解到,2003年底,晋煤集团首批打下了30口煤层气地面预抽井。一年后,这30口井全面建成并开始运行,平均单井日产气高达2500立方米以上。在经济效益初见端倪后,晋煤集团还来不及庆祝,中石油一纸诉状就将晋煤集团告上了法庭。
“中石油以侵犯他们地盘的名义告晋煤集团侵权,而实际上还是想保住自己的利益。”一名参与当地煤层气开发的企业高管对本报记者说。
此后,晋煤集团将此事上报至相关部门,但最终并未获得可以解决纠纷的具体政策。
“2007年国土资源部下发了一个文件,试图解决气矿权重叠的矛盾,但文件并没有提出相应的可操作细节,只是强调加强双方的沟通。”上述企业高管说。
与此同时,作为原本掌握了国内煤层气开发垄断地位的中联煤层气也难逃退而求其次的命运,在中石油“单飞”之后,只能继续与手持充裕现金的中海油合作。
“主要还是资金问题和体制问题,尤其是中石油撤资后,中联煤层气没有大量的资金做支撑,发展缓慢。”上述企业高管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煤层气开发最终的格局,必然会朝着几大石油巨头“染指”分食的方向走。
“闻风者”抢食
“很多以圈资源套取利益的小公司将无以为继。”
但这一个格局并未削减各路资本角逐煤层气的热情。
5月27日,河南省首家赴港上市的煤矿企业合动能源将企业名称变更为“中国煤层气集团有限公司”,为大举进军煤层气预热。
合动能源董事会主席王瑞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的煤层气产业正步入黄金时期。中国煤层气集团公司计划加快矿区煤层气的综合利用,建设项目包括建成17个大型矿区的井下瓦斯抽采发电站及在部分矿区部署煤层气地面开发井1350口。”
而与此同时,另一家境外企业亚美大陆煤层气公司,已经涉足中国煤层气领域多年,并期望在煤层气大规模开发潮来临前,抢得一席之地。
亚美大陆副总裁李亮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亚美大陆在山西与中联煤层气合作的两大区块已累计投入资金7亿多元,其中位于潘庄村的煤层气区块的开采方案已经上报至国家发改委。
“这应该是最有把握进入煤层气商业性开发的项目。”李亮说。
而与亚美大陆命运截然相反的另一家企业就不得不在资源整顿过程中被扫地出门。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中海油在入驻中联煤层气后,对旗下一大批合作的中小企业进行了整肃和清理,一家名为“格瑞克”的英国公司被以“无所作为”为由踢出局。
“接下来,煤层气的争夺战将越发激烈,这也意味着很多以圈资源套取利益的小公司将无以为继。”中海油一名内部人士说。
央企抢滩煤层气民企生存空间或受挤
2011年06月02日 01:05 来源:一财网
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和山西国际能源集团(格盟国际)共同出资成立的山西国化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近日创立,步入实质性运作阶段。这意味着国内三大石油央企对煤层气市场的布局更进一步。但专家指出,中央与地方的分权长期阻碍行业发展,随着央企布局的深入,这一瓶颈可能更加凸显。
三大石油公司加速布局
据了解,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联煤”)早在1996年开始煤层气开采,目前已拥有27个区块,探明储量500亿立方米;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在2008年也成立煤层气公司,且联合壳牌以35亿澳元收购澳大利亚煤层气公司Arrow全部股权,公司计划今年煤层气产量达到6亿立方米;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更在今年初购得中联煤50%股份。
一位接近中石化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中石化在2008年已将其华东石油局成建制地由原天然气业务转至煤层气业务。他认为,长期致力于扩充上游占比的中石化,在10年后可能就会迎头赶上。
然而,随着更多央企对煤层气布局的深入,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开采权不统一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副院长胡千庭告诉记者,由于煤层气的开采权属于国土资源部,而煤炭的矿权属于地方政府管理,这两大开采权的不统一是造成过去煤层气发展缓慢的原因。
“要采煤必须先采气,否则会发生危险,但目前如果没有国家优惠政策或补贴,煤层气业务很难盈利;因此三大公司这样具有采气资格的企业真正采气的动力并不大,更多是先圈资源等待扶持政策;因此会和急于采煤的地方企业产生很多摩擦。”胡千庭说。
胡千庭指出,由于采煤权与采气权的分离,使中国煤层气发展速度大大落后于美国。
“对于一些实力较强的地方企业搞煤层气,国家和中央企业都是支持的,但有个别企业不依法采矿,有盗采其他企业矿的现象,走小煤窑之路,这是目前行业中的一大问题。”该人士说。
胡千庭称,国家发改委日前曾协调各部委下文,鼓励采煤企业根据需要采气。“但这仅是政策,不是法律,最后还是要以国土资源部的法律为准。”他说。
与此同时,央企与地方国企之间的摩擦,也在一定程度挤压了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
贞元集团恒生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恒生能源”)高级工程师陈永宏称,“我们在多地分布有加气站,而且在山西和河南都有上游的煤层气区块,具有产业链优势;但主要由于我们进入较早,拥有了目前的区块,而现在央企和地方国企争抢严重,民企生存空间会比以前小很多。”
但上述接近中石化人士则称:“对小公司来说,一个只有20平方公里的区块也值得大干几年的。”
安全风险
央企与地方国企为圈资源、争地盘而抢滩急进,也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风险。晋城市安全生产协会副会长牛德文在接受本报采访时透露,由于山西省拥有全国煤层气资源的1/3,导致国内各大企业扎堆山西,开采规模急剧扩大。“一般抽放的煤层气浓度都是在40%以上,现在企业争相开采,一些低浓度煤层气也被大量开采;一旦煤层气浓度低于30%,氧气浓度上升到12%,爆炸随时可能发生,目前大部分央企和地方国企都不具备防治管道煤层气爆炸的技术。”他说。
5年前将南非HS主动抑爆系统引入中国的山西兰花汉斯瓦斯抑爆设备有限公司(下称“兰花汉斯”)总经理喻晟也表示:“我们也正在探索国内管道煤层气抑爆的适应性,但主动抑爆技术在国内仍未大规模推广,开采企业实际面临较大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