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史-论文-萨伊经济思想评述-高分个人版

时间:2019-05-15 06:3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世界经济史-论文-萨伊经济思想评述-高分个人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世界经济史-论文-萨伊经济思想评述-高分个人版》。

第一篇:世界经济史-论文-萨伊经济思想评述-高分个人版

晨松经济系列经济学说史期末考试论文指导老师:xx

近代经济学说的先行者

——萨伊经济思想评述

[摘要]:在世界经济学说史的慢慢长河中,萨伊无疑是其中最受争议的经济学家。有人将其比作西方经济学王国里的王子,可是在熊彼特看来,萨伊是“肤浅的”;在李斯特看来,萨伊是“无知的”。而伟大导师马克思则将其称为“法国庸俗经济学家的创始人”。长久以来,庸俗经济学家题资本主义辩护,且只限于描述经济现象表面上似是而非的外在联系而非内在联系的研究方式一直饱受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诟病。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实践的发展引发了人们对萨伊及其学说的进一步探索。

[关键字]:萨伊;生平经历;经济思想;当代启示

一、萨伊的生平

萨伊(Jean—Baptiste Say,1767—1832)出生于法国里昂的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候就当店铺门徒,学习商业知识;后来他跟随兄长到英国伦敦的一所商业学校求学,并在英国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当时正值英国的产业革命初期,萨伊在目睹了英国产业革命的情况后毕业回国。虽然酷爱文学,但他不得不遵从父命,进入一家人寿保险公司任总经理秘书,而该公司的总经理恰恰就是后来担任财政部部长的格拉威尔。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大资产阶级执政,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并一度从军。后来由于对雅各宾派上台后的种种行径的不满,萨伊开始转而反对革命。1794—1799年,萨伊任《哲学,文艺和政治旬刊》的主编,在该刊经济评论文章,批评法国国民大会运动,其观点得到拿破仑(1769—1821)的赏识,被任命为法官,同时又临时接受财政委员会的工作。1803年萨伊出版了《论政治经济学或略论财富是怎样产生、分配和消费的》一书,宣扬亚当•斯密的贸易自由放任思想。在拒绝拿破仑对于全书进行彻底修改的要求后,萨伊被降职并于不久后被迫辞去公职,而先前其出版的著作也遭到全面禁止。1815年,法国波旁王朝复辟,他又受到当局重视并被派往英国考察工业革命成果。1816年起,他先后在法国阿森尼大学和工艺学院讲授政治经济学,并把讲稿整理为《实用政治经济学全教程》,在1828—1829年出版。1830年萨伊还担任过法兰西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1832年11月15日萨伊于巴黎逝世。回顾其一生,除了上述提到的著作外,萨伊还著有《政治经济学入门》、《关于政治经济学各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商业普遍萧条的原因给马尔萨斯先生的信》、《政治经济学杂录和通讯》等。

二、萨伊的经济学思想体系

在萨伊的众多著作中,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毫无疑问是其经典的代表作。这部著作除“绪论”外共有三篇,分别为“财富的生产”,“财富的分配”,“财富的消费”。可以说,他的主要学术观点都体现在这部著作中。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萨伊认为,国家的繁荣取决于财富的增长,而政治经济学正是阐述财富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财富是指那些具有内在价值的东西,政治经济学不研究天然财富,而是社会财富,只有社会财富才具有内在价值。萨伊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与财富的关系,他把资本主义社会看做一般的人类社会,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般社会制度下人类对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学科。否认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下人们之间生产关系的科学。

萨伊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研究方法与同物理等科学的研究方法一样,以发生着的事实为基础,并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说明事务的因果联系,也就是阐明财富怎样产生、分配和消费的科学。因此,这种明确将政治经济学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的“三分法”,使他成为近代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首创者,并构成了萨伊理论的总体结构。

(二)生产效用论

由萨伊提出的“生产创造效用”的主要命题,是他在经济学上的重要贡献之一。他说:“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对于什么是效用?他说:“物品满足需要的内在力量叫做效用。创造具有任何效用的物品,就等于创造财富。这是因为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而物品的价值就是由财富构成的。”萨伊还说:“生产数量不是产品的长短、大小或轻重估计,而是产品所提供的效用估计。”

当然,萨伊所主张的效用论绝非后来奥国学派所讲的主观效用。财富所以有价值,因为财富有效用,可见,效用是价值的前提,或者说,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前提。显然,效用未必局限于有形的物质产品。例如,医生、演员、律师等提供的服务,一样具有效用,都有价值。这样“无形产品”的价值也构成财富,可以用来交换的消费,都是人类劳动的果实。从而在根本上否定了亚当•斯密以来人们所坚持的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的观点。

(三)生产要素论

萨伊的三要素论指的是劳动、资本和自然力是生产的三要素。他认为价值来源于效用,创造效用就创造价值,从而价值也由三要素创造。“他反对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理论,而代之以供给和需求,供给与需求反过来又受生产成本和效用的制约。从这方面来说,他的分析比李嘉图更加先进”。

马克思也认为产品使用价值生产也确实离不开劳动、资本和自然力(或土地)三要素,但价值只能是劳动创造,这站在人类公平的角度上看是正确的。但是,市场经济要求商品价值反映商品价格,任何产品的价格都不同程度地反应了该商品的价值及形成该价值的三要素所贡献的价值。因而既然认可生产创造效用,有效用才会有价值,所以生产三要素共同创造了价值同样应得到认可。虽然萨伊并没有能进一步说明其合理性,但生产三要素论被西方经济学家广泛采纳,并成为建立宏微观生产函数的基础。

(四)分配理论

萨伊的分配理论同他的价值理论是密切联系的。萨伊看来,既然生产由三个要素构成,而这三个要素又是价值的源泉,因此第一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他们应有的收入。即劳动者取得工资,资本所有者取得利息,土地所有者取得地租。

这样按要素分配收入的方法被马克思讽刺为“三位一体公式”即“资本一利息;土地一地租劳动一工资”。虽然萨伊指出每种生产要素的大小与它们在生产事业中各自提供的合作的重要性成正比,但他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划分比例。同时他断言工资就是工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那一部分价值,把利息看做是资本的收入,在利息的形式上来讨论资本的收入问题,混淆了利息与利润的关系。而地租则是土地的的收入,也是唯一能取得收入的自然力,这些观点反反映了其理论上的一些不足。

(五)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经常被说成是“供给创造需求”。事实上,把萨伊定律确定为“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的不是萨伊本人,而是后来批判他的凯恩斯。

萨伊写道:“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是在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换句话说,增加产量导致更多的消费支出。他认为:“一种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就立刻给其他产品创造了等于其自身价值的市场。”也就是说一种产品的供给会增加其它产品的需求。

对于有些产品在市场上找不到销路的现象,他解释道,“某一种货物所以过剩......则是因为他的生产过多,或因为别的产品生产过少。”“正由于某些货物生产过多,别的才形成过剩”。他坚信,自由竞争一定会使各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趋于平衡,消除短暂的产品过剩现象。这些观点和结论得到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学家的极力推荐,并称之为“萨伊法则”。可以肯定,他的学说的意义不仅仅是深远的,而且是现实的。例如,他的理论说明经济繁荣对每个人,每个地区都有好处,大家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同时他反对奢侈消费和国家过渡开支,主张节约、积累、发展生产,这对当代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无疑具有极大地借鉴意义。

三、萨伊经济思想对于当代的启示

萨伊的经济思想既得到了同代大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支持,又受到了后来的大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批判,因而是一位极具争议的经济学家。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萨伊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经济学家。他勇于坚持真理,不为五斗米折腰;他热爱学问,既不是为学问而学问,也不是为功利而做学问,而是学问当成信仰;他在经济研究中讲究方法论,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且治学严谨,不断完善和修订他的《政治经济学概论》,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

萨伊的相关理论对于当代中国的建设,尤其是后经济危机时期的经济复苏问题具有宝贵的现实意义。虽然其理论提出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但在对其成立的条件按当代实际情况进行限定后,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我国目前状况而言,有效供给不足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没有适销对路的产品,刺激需求的宏观调控政策也难以发挥效力,因此我国内需一直处于一种“启而不旺”的局面。虽然以总需求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在短期能够发挥很好的启动作用,但积极的财政政策也有减少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在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必须要重视供给层面的因素,有效供给的提高能进一步刺激有效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不竭的动力,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道路。因此,片面强调总供给或总需求的策略都是片面的、绝对的,像萨缪尔森说过的那样“上帝给我们的是一双眼睛,既注视需求,又重视供给”,做到以需求管理政策为主,扩大内需,并调整供给管理的政策,使供给发生结构性变化,增加有效供给,使经济走上持续健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2] 袁乐平.论萨伊定律的历史命运[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1999.[3]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说史[M], 上海:复旦大学, 2004.[4] 张军.萨伊定律的争议及其对中国宏观调控的启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

济,2007.[6] 史蒂文•普雷斯曼.思想者的足迹----50位重要的西方经济学家(第一版)[M].陈海燕,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第二篇:关于低碳经济的课程论文 《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

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

学 生:

(学院 班级,学号)

摘 要:最早正式提出“低碳经济”一词的是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意为依靠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影响

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已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全球金融危机促使世界经济加速向低碳化深入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实现全球减排目标、促进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主要发达国家凭借低碳领域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加紧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筑世界新一轮产业和技术竞争新格局。我国传统的高碳经济和外贸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向低碳经济转型势在在必行。

一、主要发达国家加快低碳经济转型,构筑全球竞争新格局

(一)大规模投入低碳领域,促经济复苏,培育新增长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和日本推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都将低碳领域作为投资的重点。

1、美国奥巴马政府推行绿色新政,培育新能源产业。

2009年2月,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签署《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实施总额为7872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内容包括开发新能源、节能增效和应对气候变暖等方面。其中,开发新能源为核心内容,与开发新能源相关的投资总额超过400亿美元,按计划,在未来三年内,美国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将翻一番;制定严格和实施的汽车排放标准,大力促进绿色建筑等的开发,以及建设全新的智能电网;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问题上掌控主导权。奥巴马政府以开发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新政并非仅追求经济复苏的短期目标,更着眼于经济的未来,培育新能源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振美国经济。欧盟促经济复苏与低碳经济转型战略结合。

在德国、英国等多个欧盟成员国先后出台本国经济刺激计划后,欧盟委员会为协调各国行动,最大限度发挥各国经济刺激举措的潜力,以形成规模效应,于2008年12月,推出总额为2000亿欧元的(约合252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为实现欧盟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20%目标”(2007年,欧盟提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量减少20%。)的投资为480亿欧元(约合605亿美元),显然,欧盟把促进经济复苏和增加就业机会的短期措施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中期战略结合起来。2009年3月,欧盟宣布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1323亿美元),用于绿色经济建设,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抵制全球气候变暖,并稳固欧盟在环保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日本投资低碳革命。

2009年4月,日本公布总额为15.4万亿日元(154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紧急对策,稳定就业和金融体系;投资未来,着眼于今后的增长战略;以及刺激日本的活力等方面。投资未来的核心内容就是低碳革命,投资规模达1.6万亿日元(合160亿美元)。目标是到2020年太阳能利用达到世界第一;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规模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在世界上最早实现普及环保汽车;推进低碳交通革命,发展世界最先进物流;成为资源大国,领导世界低碳再循环潮流。

(二)制定和实施中长期战略规划,主导世界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主要发达国家凭借低碳领域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制定和实施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力图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增长中获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1、美国立法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发展清洁能源,向低碳经济转型。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竞选之初就明确表示,将在美国实行温室气体减排、促进清洁能源及能效领域发展、并且重返国际气候谈判舞台,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是美国在这个方向上迈出的重要一步。《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明确规定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到2050年减少83%。自2012年起开始实行温室气体总量控制与排放权交易制度,发电、炼油、炼钢等工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配额将逐步减少,超额排放需要购买排放权。到2020年,电力生产中至少15%为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另有5%通过节能措施减少能源消费,两项相加必须达到20%。投资1900亿美元用于发展新的清洁能源技术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包括可再生能源、碳捕获和储存、电动和其他先进技术交通工具、基础科学研发等。《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构成了美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框架,表明美国在气候变化政策基调上的根本性转变。

2、欧盟推进低碳经济转型,要引领世界低碳技术发展。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欧盟国家走在了世界前列。英国是低碳经济最为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了推进低碳经济转型,英国发布《2008气候变化法案》,规定到2050年温室气体削减80%,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2009年7月,英国政府发布《低碳转型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世界上首次将温室气体量化减排指标进行预算式控制和管理,确定“碳预算”指标,并分解落实到各领域。《规划》要求英国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2008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18%,即相当于在1990年排放水平的基础上减少34%。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其中40%的电力来自绿色能源领域,这既包括对依赖煤炭的火电站进行“绿色改造”,更重要的是发展风电等绿色能源。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拨款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对那些主动在房屋中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进行补偿。在交通方面,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要在2007年基础上平均降低40%。同时,英国政府还积极支持绿色制造业,研发新的绿色技术,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向低碳产业倾斜,确保英国在碳捕获、清洁煤等新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规划》标志着英国政府正主导经济向低碳转型。

欧盟委员会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7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20%目标”。2008年12月,又通过为实现“三个20%”的目标而制定的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该计划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封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CO2排放规划和燃料质量指令六项内容。目前,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已经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规,将会推动欧盟经济继续向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方向转型。

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建议欧盟在未来十年内增加500亿欧元(约合630亿美元)发展低碳技术,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供应安全方面的挑战,保持欧盟的经济竞争力。根据欧盟委员会的这项立法建议,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年资金投入将从目前的30亿欧元增加到80亿欧元。欧盟委员会已联合企业界和研究人员制定了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路线图”,计划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储存等六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发展低碳技术。

3、日本政府主导建立低碳社会。

日本是资源稀缺国家,历来重视节能减排。近年日本政府在大力推行节能减排计划的同时,主导建立低碳社会。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低碳社会是日本发展的目标”,即著名的“福田蓝图”,它包括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其中提出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量比目前减少60%至80%。“福田蓝图”标志着日本低碳战略的形成。2008年9月,日本政府通过《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为实现“福田蓝图”确定了数值目标及日程。特别是在2020年前实现回收二氧化碳并进行地下储存的“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CS)的应用,为实现“低碳社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9年4月,日本公布《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目的是通过实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绿色经济。这份政策草案除要求采取环境、能源措施刺激经济外,还提出了实现低碳社会、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等中长期方针,其主要内容涉及社会资本、消费、投资、技术革新等方面。此外,政策草案还提议实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和征收环境税等。这份政策草案如能获得通过并实施,将使日本环境领域的市场规模从2006年的70万亿日元(约合7100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20万亿日元(约合12000亿美元),相关就业岗位也将大大增加。通过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绿色增长”。

二、全球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未来受后京都国际气候协定影响 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附件一发达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其中,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为保证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京都议定书》确立了三种灵活减排机制,即排放贸易机制(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这三种机制在本国以外取得减排额,缓解国内减排压力,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通过项目合作获得减排的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温室气体减排权成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目前,全球碳交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在“总量控制与交易”体制下,对有关机构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进行交易。市场主要包括各自独立的三个体系: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 ETS)、澳洲新南威尔士(NSW)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均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亦即将可证实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用于交易。市场主要包括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行机制,前者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后者在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之间展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并将所获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出售给有减排要求的发达国家政府或机构。

(一)全球碳市场交易规模迅速扩大,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占主导地位。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2008年,全球碳交易额年均增长126.6%。尽管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基于项目的清洁发展机制一级市场交易额下降,但二级市场依然活跃;基于配额的交易仍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年交易额达到1263.5亿美元,比2007年的630.1亿美元增长100.5%,超过2005年交易额的10倍。从全球碳交易量来看,也呈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2008年年均增长59.5%。2008年,全球碳交易量达到48.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07年的29.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增长61.4%,是2005年交易量的3倍。世界银行预计2012年全球碳交易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在全球碳交易中,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一直占主导地位。2008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交易额为919.1亿美元,交易量为30.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87.3%、50.1%,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72.7%、64.2%。清洁发展机制仅次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其交易额和交易量分别占全球的26%和30.3%。从市场规模上看,清洁发展机制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清洁发展机制的增速不可小视,2008年,清洁发展机制的交易额和交易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154.5%、84.5%,远超过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和全球碳交易的平均水平。

在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清洁发展机制是目前比较有效和成功的方法。减排成本的巨大差异,使发达国家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金、技术。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技术的同时,也促使其自身技术的创新和在出口,因而是一种双赢的机制。中国是目前清洁发展机制下项目交易的主要供给方,2008年占全球的比重高达84%,印度和巴西位列第二和第三,占全球比重分别为4%、3%。

(二)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兴起,全球统一市场和规则尚待形成和制定。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涉及欧盟27个成员国,近1.2万个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实体,有巴黎Bluenext碳交易市场、荷兰Climex交易所,奥地利能源交易所(EXAA)、欧洲气候交易所(ECX)、欧洲能源交易所(EEX)、意大利电力交易所(IPEX)、伦敦能源经纪协会(LEBA)和北欧电力交易所(Nordpool)等8个交易中心,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第二阶段(2008-2012年)和第三阶段(2013-2020年)的安排中,欧盟继续逐步加大减排力度,并将减排限制扩展到更多的行业(如航空业)。此外,欧盟还打算在第三阶段时,在配额分配中引入拍卖机制,以提高碳交易的效率。

美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体系,但已有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东部及中大西洋10个州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倡议、加州全球变暖行动倡议等区域碳市场,进行配额交易和基于项目的自愿减排量交易。早在2000年成立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已推出2012年后美国碳交易期货产品,并已开始交易。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规定要实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政府为发电厂及工厂等设定碳排放量上限。其中85%的限额由政府免费配给,余下的15%限额由各公司购入。只要排放量低于上限,就可以转售限额,借此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美国全国碳交易市场有望以该法案为基础形成。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体系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它对该州的电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门规定排放份额,对于额外的排放,则通过该碳交易市场购买减排认证来补偿。2007年澳大利亚新任总理陆克文执政后,加入了《京都议定书》,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制定了澳大利亚国家减排措施与建立碳交易体系计划,暂定2011年推行。

亚洲地区碳交易起步较晚。新加坡贸易交易所于2008年7月初成立,计划推出核证减排量交易。香港交易所已经开始研发排放权相关产品,筹备温室气体排放权场内交易。日本环境省曾表示日本正在制定一个类似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总量管制与配额交易,但推出时间未定。

随着低碳经济政策的逐步成熟和完善,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发展自己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欧盟于2009年1月提议建立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将其作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方案内容之一。显而易见,欧盟要主导未来国际规则的制定。虽然欧盟承诺扩大其排放交易体系,吸收其他发达国家加入,但要形成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尚需时日。

(三)后京都国际气候协定影响全球碳交易发展趋势。

未来全球碳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谈判结果,即达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减排协定,以取代即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此结果将对欧盟、美国等国家的气候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些政策正是未来全球碳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自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达成“巴厘行动计划”并启动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严重分歧,迄今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2012年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表现消极,对发展中国家一直呼吁的发达国家提供环保技术和资金支持等也不愿列入谈判议题,相反却试图给发展中国家制定难以接受的减排目标。鉴于目前的谈判形势,联合国气候变化事务高官认为,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恐难达成新的减排协定。

但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日益重视,让人们对全球碳市场发展的前景仍充满了期望。在2009年低碳博览会上,由国际排放交易协会(IETA)发布的《温室气体市场民意调查》显示,碳市场各利益相关方都期待全球碳市场的蓬勃发展。

三、发达国家纷纷实行碳税政策,威胁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

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将通过世界经济贸易的传导机制,给尚未承担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带来影响。目前,备受关注的是美欧发达国家欲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实施所谓的碳关税,此举将改变国际贸易竞争格局,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构成严峻挑战。

(一)碳税:发达国家促进国内企业减排的主要政策手段。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手段,包括排放税(能源税、碳税)、排放权交易等,其中,征收碳税最具市场效率,因而受到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的推崇。碳税制度最早由芬兰于1990年开始实施,此后瑞典、挪威、荷兰、丹麦、斯洛文尼亚、意大利、德国、英国、瑞士等也相继开征碳税。综观这些国家的碳税政策和实践,可以看出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把环境政策与税收政策相结合,把碳税作为环境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其在各国绿色税制改革中充当重要角色。碳税一般是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按其含碳量设计定额税率来征收的。建立碳税制度,将燃料成本内部化,并以此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可以使企业根据各自的成本选择控制量。但碳税政策对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构成不利影响。开征碳税将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尤其是钢铁等能源密集型部门,使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降低甚至丧失。为抵消碳税给企业带来的经济负担,各国通常免除能源密集型部门碳税,或实行税收返还优惠政策。

(二)碳关税:发达国家力图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

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从不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限额的国家进口能源密集型产品征收碳关税。此前,法国政府也建议欧盟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美欧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试图通过碳关税这一贸易措施促使发展中国家在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中承诺采取强有力的减排行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如果不设立具体减排目标,则美国有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欧盟也会仿效。

发达国家实施碳关税使气候成本内部化,将改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使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下降甚至发生逆转。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对各国各部门碳排放的统计,中国的出口商品中所含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实施碳关税,中国的出口商品将受到更大的冲击。目前机电、建材、化工、钢铁等高碳产业占据了中国出口市场一半以上的比重。作为“高耗能产品”品类之一,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机电产品1528.6亿美元,约占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的61.%。显然,征收碳关税在短期内对上述行业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所谓碳关税,实则为绿色贸易壁垒的新形式。总的来看,发达国家将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发展中国家高能耗、高排放、低能效的生产模式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其产品出口势必越来越频繁遭遇绿色壁垒,并由此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可见,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所拥有的竞争优势,以及他们制定低碳经济“游戏规则”的主导权将影响国际贸易格局,从而为发展中国家“高碳经济”增长带来新的障碍。

四、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 我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和贸易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世界低碳经济趋势深入发展,传统的高碳经济和贸易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积极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经验,逐步建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框架。

(一)加快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是根本,制度创新是保障。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的工作目标要求,借鉴和吸收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深入研究和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

(二)加强低碳经济体制机制建设。

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国情、支持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寻求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建立碳交易市场机制是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手段。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可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在特定区域和行业内开展碳排放交易。国内区域性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需要结合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同时考虑高中低碳排放区域。目前,长江三角洲和珠江山角洲制造业集中,也是高碳排放集中区,可先行建立试点碳交易体系。先从区域入手探索碳交易是循序渐进的一个选择,而行业碳交易的阶段性探索,初期可选择能源、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等行业试点。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严格控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推进能源节约,重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等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

(四)构建绿色贸易体系。

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发展低碳经济必将和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国际贸易规则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框架下将会有所调整。我国应适时调整贸易政策,绿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适当限制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并扩大工业制成品进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发展模式。调整和修改我国某些不合时宜的外贸政策法规、环保政策法规,使其适应国际市场绿色贸易发展的趋势,并充分体现我国要履行的国际环保公约的义务,综合考虑贸易活动中环境影响、气候成本内部化等问题。

(五)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性的,因此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要依靠经济、知识、技术和治理的全球化。我国经济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中,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不仅要强调自主创新,也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

(六)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和经营。

应对气候变化所推动的低碳技术和产业的新兴与发展,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未来的企业竞争必定是基于低碳产品与技术的竞争。政府应通过低碳产业规划、财政税收的扶持、金融融资的支持,引导企业进人低碳产业、发展低碳产品。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力争在清洁和高效能源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碳减排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第三篇:大通经济土族职称论文发表-职工思想三全管理论文选题题目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大通经济土族职称论文发表-职工思想|三全|管理论文选题题目

大通经济土族职称论文发表-以下是职工思想|三全|管理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均采用云论文发表选题题目软件,经过大数据搜索对比精心整理而成,各职称论文发表题目均为近年来所发表论文题目,可供职工思想|三全|管理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也可以作为职工思想|三全|管理毕业论文撰写选题参考。

更多论文选题,论文发表题目可登陆“云发表”网站自主选择!

关键词:环保社会实践论文,建筑法规论文,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1……基于“朋辈教育”的高职院校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 2……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形成逻辑与启示

3……学、教、辅三方联动的高职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制机制研究 4……运用网络开展高校团员青年思政教育工作探究 5……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三全”考评体系建构探究 6……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

7……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机制的创新探究 8……思想政治教学僵局现象亟待突破

9……绵阳师范学院 创新体制机制研究 力促新常态高校学生工作实效性——绵阳师范学院学生工作改革试点

1/4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10……“三全一站式”高职学生服务体系构建探究

11……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全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12……论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立德修身”德育系统工程 13……人的发展理论视域下高校育人工作的路径选择 14……探索服务学习视域下全面素质育人有效实施 15……第二课堂对旅游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研究 16……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17……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 18……“五实”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19……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

2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构建与实施 21……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22……高等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机制初探

23……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南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程为例

24……浅析国学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25……高校独立学院护理专业学生的生活事件调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6……工程项目供应链整合管理运作框架模型 27……武术“意象”的美学阐释

28……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争办人民满意教育——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简介 29……区域推进课堂教学“三全”“五优化”的研究 31……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4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32……大学生“三全育廉”的范式构想及路径选择

33……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华中师范大学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的实践探索

34……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践——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35……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控制系统基本思想研究

36……汇聚德育力量

盘活德育资源——“全心教育”理念下的教师“打包制” 37……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 38……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特征

39……全面质量管理和控制论在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中的应用 40……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 41……HM-J16双光子电子直线加速器 42……坚持“三全”育人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43……贯彻“三全”原则,切实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44……昔日裴斯泰洛齐与当今素质教育 45……德育要摆在职校工作的首位 51……HM-J16双光子电子直线加速器 52……坚持“三全”育人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53……贯彻“三全”原则,切实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54……昔日裴斯泰洛齐与当今素质教育 55……德育要摆在职校工作的首位 61……HM-J16双光子电子直线加速器

3/4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62……坚持“三全”育人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63……贯彻“三全”原则,切实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64……昔日裴斯泰洛齐与当今素质教育 65……德育要摆在职校工作的首位 71……HM-J16双光子电子直线加速器 72……坚持“三全”育人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73……贯彻“三全”原则,切实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74……昔日裴斯泰洛齐与当今素质教育 75……德育要摆在职校工作的首位 81……HM-J16双光子电子直线加速器 82……坚持“三全”育人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83……贯彻“三全”原则,切实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84……昔日裴斯泰洛齐与当今素质教育 85……德育要摆在职校工作的首位 91……HM-J16双光子电子直线加速器 92……坚持“三全”育人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93……贯彻“三全”原则,切实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94……昔日裴斯泰洛齐与当今素质教育 95……德育要摆在职校工作的首位

4/4

第四篇:2013-2014学第二学期一年级思想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个人校本研修总结、论文

2013—2014学第二学期限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

王成

本学期品德与生活教研工作思路是:“加强学习,优化设计,积极实践,积累反思。” 这学期本人承担了一年级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工作,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份快乐。教学中,我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对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在这一学期中,我尽心尽职,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所任教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学生的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了一些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一、加强学习与培训,领会课改精神实质

以教研组活动为平台,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增强对新课程的认识,认真领会课改的基本精神和课改的基本目的,理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树立品德与生活课程“回归生活、热爱生活、学会做人”的核心理念。

二、加强集体备课,把握教材,优化教学设计

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分析新教材,研讨主题活动的设计。优化教研活动方式,采用合适活动方案,交流研讨的参与式活动方式,让学生思考合作、交流体验,在亲身介入的活动中熟悉和把握教材,深入理解编者意图,确立教学目标,把握教材重点,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同时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和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帖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提问,针对在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探讨教材与教法,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设计和实施个性化的主题活动的能力。

三、注重反思,积累优秀案例 为积累经验、促进本学科专业发展,总结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学期末撰写并上交一篇教学论文,并与其他教师互相学习。

四、收获与思考

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学生、课堂在发生着转变。力求创造适宜的活动情景、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指导下通过各种活动来接受和体验生活中的道德教育。教学的过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说教和灌输,而是师生互动、对话、交流,孩子们自己去感受、领悟和表达的过程。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总之,通过本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我还要继续学习好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之类的指导性文章,进一步理论联系教材及教学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2013—2014学第二学期教师个人校本研修工作总结

王成

从事教育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对人、对社会的一个又一个新的要求。本学期,我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不断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的习惯。从自己的教学中寻找突破口,为了以促使自己的工作在今后再上一个新台阶,现总结如下:

一、能够按时参与校本研修活动,并做好记录,并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认真开展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教学、有效作业设计和批改的研究,严格要求自己,在每周听节课程之后,会大家共同讨论分析,取长补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使我受益匪浅。

2、积极听课、研讨,总结优点,发现不足,逐步提高;使自己不断走向成熟,给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取得更大的效益。

3、自我反思及案例

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反思自己备课时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否调整了教材,为什么调整教材;反思上课时是否发生了意料之外的问题,自己是怎样及时处理的;反思自己本节课有哪些比较满意的地方或者有哪些不足。经过不断的反思与积累,自己确实掌握了很多“第一手材料”,悟出了一些道理,丰富、完善了自己的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注意做好课堂实录,并整理成文字材料及时上交。

(三)参加多种研修模式,全面提升自我素质

1、积极参与网络研修,多看看同行们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思考,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评论,及时与各位博友沟通交流,增长自己的见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使自己能够更及时的了解外面的世界。

2、自主学习模式。我学习教学理论、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制定自培计划,并实施计划,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的方式。

(四)研修内容丰富多彩

1、加强师德培养

教书育人,师德为本,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规章,把师德教育和学校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能够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自尊自律,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好教师。

2、新课程理念研修。本学期继续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师资研修的重点任务来重点学习。加强通识研修,做到课前反思新旧教材有哪些不同、新课改的理念如何渗透、三维目标如何落实、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等等;课中根据教学实际,反思如何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有哪些成功之处等,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总之,在工作中,有收获信任的喜悦,也有困惑的苦恼。路漫漫兮我将上下求索,为这最光辉的事业奉献着无悔的人生。

浅谈科学课堂中学生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十里铺镇中心学校 王成

邮编:726400

摘要:注意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和实际工作任务的重要心理条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要运用注意的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会用“注意听”“注意看”“注意想”等来提醒学生对某一事物注意。可见,注意是心理活动的积极状态,也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注意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关键词:科学课堂;注意品质;培养

一、注意的概念与分类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随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出任何意志努力就能实现的注意,它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人所特有的注意形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虽然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但在实际活动中却很难截然分开,它们是可以相互交替或转化的。

二、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会用“注意听”“注意看”“注意想”等来提醒学生对某一事物注意。可见,注意是心理活动的积极状态,也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注意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发展

注意有两种基本形态: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没有任何意图、没有预先的目的、不要求意志努力的情况下而产生的注意。无意注意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依赖于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等);二是依赖于人的主观状态(需要、兴趣、情绪和健康状态等)。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它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并经过意志的努力而产生和保持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注意形式。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随着言语的发展和第二信号系统的产生,儿童能够控制自己的行动时,有意注意也就逐渐发展起来。

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有了显著的发展。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儿童能注意听教师讲课、按照教师的指示复习功课方面,也表现在儿童对信息搜集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在不断增强。在一系列的经典研究中,研究者要求4~10岁的儿童比较两张图片上提供的信息:在两张图片上各画着两栋楼房,每栋楼房都画着几扇窗户,要儿童判断两栋楼房上窗子的格局是相同还是不同。4~5岁的儿童,没有什么计划性,他们只是两边看看几扇窗户就得出错误的结论。而7岁半以上的儿童就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他们有计划地进行搜索,一对一对地比较这幢房子上的每一扇窗子与另一幢房子的相应的窗子是否相同,直到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小学阶段,尽管儿童的有意注意在发展,但他们的无意注意有时还会占优势。这里应当强调的是,小学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是和儿童意志的发展密切联系的。意志的发展使儿童越来越能控制自己的有意注意。

(二)注意品质的发展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广度等。下面我们就有关的注意品质分述如下。

1.注意的选择性

当一个人注意某一对象时,便同时离开了其他对象(忽视那些明显不相关的信息)。注意的选择性随年龄的发展而发展,它与生理成熟有关,也与客体的熟悉度、新奇度和重要性有关。比如,给儿童看一组物体,让他们根据不同特性分类时,6岁左右的小学儿童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无关因素上,而8岁左右的儿童就能将注意力放在物体的重要特征上。王文忠等采用不同语义关系的刺激材料探讨注意选择性的发展,特别探讨了注意目标与背景之间的语义关系及加工方式对成人和儿童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注意选择性随年龄发展,小学二年级至五年级儿童注意选择性发展较快,儿童和成人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成人更倾向于把同一类别的词看成一个整体,自动进行加工,能够利用语义关系集中注意于目标词;对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二年级儿童,不善于利用语义关系,其自动化程度没有成人那么高,所以注意选择性不像成人那样因材料间的语义关系而发生太大的变化。儿童注意的选择性随对目标加工的要求提高而增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对关键问题的强调和注意的提示对低年级儿童来说,还是重要的。

2.注意的稳定性

常听到老师和家长抱怨学生做事不能专心,不能持久,这就是说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不好。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否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所从事的某种活动上。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的对象和活动虽有变化,但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没有改变。比如,上课时学生既要听老师讲课又要记笔记,同时还要看板书,这些活动都是服从听课这一任务,学生此时的注意也是稳定的。注意的稳定性和儿童的高级神经系统发展相联系,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而发展。注意的稳定性也受儿童的兴趣影响。小学儿童注意的稳定性较幼儿有了较大的发展。有研究表明,7~10岁儿童能够聚精会神地注意20分钟,10~12岁儿童为25分钟,12 岁以后为30分钟,可见,年龄不同的儿童注意的稳定性也不同。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的时候,能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对象的能力。在注意对象熟悉或者注意对象有联系的条件下,容易做到注意的分配。研究者指出,注意是可以训练的,要同时完成两个活动,就要熟悉它们中的每一个活动,其中一个活动部分要达到自动化。刚入学的小学儿童还不能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常常注意了这件事却忘了另一件事。但在教育的要求下,儿童注意分配的能力也在发展,10 岁以后的儿童已能既注意老师讲课也能记笔记,同时还能注意到自己坐的姿势。

4.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和注意的限度。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注意广度是心理学中最早进行实验研究的问题之一。一般来说,注意广度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发展和扩大。注意的广度受人的知识经验的影响,和人的记忆有密切关系。不仅如此,注意的广度还受任务条件(如刺激物的多少、呈现的时间等)的制约。有研究者用速示器控制呈现时间,发现6~7岁的一年级小学生只能注意2~3个客体,成人能够注意4~6个客体。

三、学生课堂分心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心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在必要的时间内不能充分地指向和集中或者完全离开当前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转移到无关的事物上去的心理状态。分心是与注意相反的心理特性。

1.学生常见的分心的表现有:

(1)注意警觉的水平降低,对事物和活动不能作出清晰的反应。

(2)经常改变注意对象,不能长久地将注意力指向和集中于必须注意的事和活动上,心理活动处于频繁动摇状态。(3)注意凝滞,缺乏反应的灵活性。

(4)注意力发生转移,心理活动从当前应指向和集中的对象完全离开并集中于其他不相干的事物上。

2.造成学生分心的原因有:

(1)主观方面的原因: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注意分配能力弱,不能稳定地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学生的不良情绪以及不良的健康状况都会影响注意的稳定性。

(2)客观方面的原因:学习内容过难或过易,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不能很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学生参与意识不强,无法满足其求知的欲望;教师课堂管理能力较差,缺乏威信和影响力,不能使学生产生学生的兴趣;教师的穿着打扮和语言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的分心;学习环境的干扰以及教室的布置不合理等都是引起学生分心的原因。

四、培养良好注意品质,避免学生分心

注意品质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形成的,不同的品质培养、形成的特征不同。在教学中,要区别对待,有目的,有计划性地通过不同的渠道加以培养和提高。

1.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加强意志力的锻炼,提高对所学课程的的兴趣;要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创设有利于教学的课堂气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以激发学生对教学过程本身的兴趣。

2.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制订限时学习目标与计划,增强教学内容的挑战性;实施分层教学,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另外,教具使用得当,板书条理分明,也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3.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炼的论述,丰富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具有启迪效果的实例的引入和生动形象的启发诱导,都可以刺激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4.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习惯,有选择地集中注意力。学生要学会自我暗示,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净化学习环境,实现对自我的控制 还要学会过滤学习内容,把关键的和重要的学习内容过滤出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注意目标,及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5.适当的休息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过度的疲劳会分散人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应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睡眠,适当变换课堂坐姿,不过多布置作业,不压堂拖堂,不搞疲劳战,使学生有充沛的学习精力,舒畅的学习心情,这些都会使学生更集中精神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注意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认识活动中,而且体现在各种行为活动中。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目的,避免失误,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注意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和实际工作任务的重要心理条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要运用注意的规律,培养学生自觉的,有目的的注意能力,有效地控制注意的转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注意品质,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伍棠棣.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2]张永君;;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重庆卷)[C];2010年

[3]孙长霞;;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浅见[J];吉林教育;2010年33期 [4]陈永飞;;小学科学课堂良好纪律形成之我见[J];新课程(教研);2011年03期

下载世界经济史-论文-萨伊经济思想评述-高分个人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世界经济史-论文-萨伊经济思想评述-高分个人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