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人健康调查
中国人健康调查
发布人:zhiyang2010发布时间:2010-11-08 10:55 终止时间:无限制票数: 87银币:1票数限制:无限制状态:开启类别:社会生活
调查说明:
前不久由国家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以下简称“调查”)称:“最近10年我国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更加突出的健康问题,我国正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结构失衡的双重挑战。”
营养缺乏压力不减“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儿童营养不良仍然比较严重;钙、铁、锌、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该“调查”揭示的问题不容忽视。据该“调查”,我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农村为17.3%,是城市的3.5倍;低体重率农村为9.3%,是城市的3倍。贫困农村则分别高达29.3%和14.4%。“这是两个衡量营养不良的非常重要的指标,这些指标与1992年公布的数字相比,都下降了50%多,说明我国的营养不良确有很大改善,但仍然不可松懈。”著名营养学专家、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的陈春明教授评价说。
铁、维生素A、钙等微量营养素缺乏则是城乡居民共有的问题。据该“调查”,我国居民平均贫血患病率为20.1%,大致5个人中就有1人贫血;我国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其中城市为3.0%,农村为11.2%;全国城乡人均钙摄入量仅为每日391毫克,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贫血的主要原因就是铁缺乏。在微量营养素中,铁缺乏被认为是最严重的。铁缺乏及贫血对育龄妇女的自身健康和下一代健康极为不利,它严重影响儿童的体格、智力发育及其成年后从事体力和脑力劳动的能力,但公众对其危害性认识还很不够,缺铁性贫血的问题非常严峻,这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陈春明说。
而微量营养素大多存在于天然食物中,一方面容易受到破坏或损失;另一方面又不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加之人们在饮食上越来越重视食物的口感,一般而言,口感越好、加工越精细的食物,其微量营养素流失就越多。因此,在卫生部食品安全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陈君石研究员看来,提高居民营养水平,消除微量营养素缺乏的主要措施大致有三:一是改善膳食结构,二是食物强化,三是营养素补充剂。其中食物强化因为具有覆盖面广、见效快、方法简便、花费少、不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等特点,成为各国控制和消除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的首选。早在1941~1942年间,美国就公布了食物强化法,其中规定必须在面粉中强化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和铁。我国也有食盐碘强化的成功范例。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花费5年多时间潜心研究试验,终于研究出了一种最有效、最经济、最方便的补铁措施——通过食用铁强化酱油持久补铁。“与一般产品说自己加了铁、加了钙等不同的是,这些属于企业行为,我们所说的铁强化酱油则是国家行为,是政府支持的项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副主任孙静介绍说。
结构失衡矛盾日增与营养缺乏的矛盾并存,营养不合理的问题日渐严重。据了解,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估计目前约有糖尿病患者2000多万,另有约2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亿和6000多万。其中高血压的情况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万。成人超重率的数字较1992年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2%。
“调查”认为:“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我们有足够的数据认为,营养不合理、生活方式不良虽然不是引发慢性病的唯一因素,但至少是重要因素之一。”陈春明说。
千万不要死于无知健康知识匮乏,恰恰是生活习惯不佳的始作俑者。因此,洪昭光援引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的话警示我们:“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首都儿科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米杰,在回顾其与慢性病患者接触的经历时非常感慨:“中国人其实是很惜命的,但奇怪的是,只有当一个人病了,他才会想方设法去了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才开始行动起来去维护自己的健康。举个例子,糖尿病能导致失明、截肢,但很多患者是失了明、烂了足才找到医生,才知道自己是糖尿病患者。”
综合我国目前所进行过的4次全国性营养调查,1959年的调查表明,当时的主要问题是蛋白质不能够满足,细粮的供应不过是10%~20%:1982年的结果显示,人们基本吃饱了,但还是以粗粮为主;1992年调查发现粗粮比例下降了一半;2002年得出的结果是粗粮比例又下降了一半。总的趋势是,粗粮越吃越少,动物性蛋白和油的摄入量越来越多。
这种膳食结构的失衡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相关,但罪魁祸首却是国民健康知识的缺乏。这也解释了洪昭光健康新观念的科普讲座为什么能够在社会广泛传播,甚至以手抄本、复印件的形式在民间传阅。用原卫生部副部长、现任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协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教授的话说就是:“我看是时势出英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为什么洪教授一本书、一个报告就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呢?就是因为大众需要它,老百姓认为对他们有好处。”
同样发人警醒的还有一组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近年来,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慢性病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呈下降趋势,美国从1995年以后,慢性病发病率及死亡人数已经稳步减少,加拿大和日本等国慢性病的总体死亡率曲线也趋于平缓。这一情况与我国目前的营养健康现状对照,差别可谓鲜明。
“慢性病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陈春明说。早在半个多世纪前,欧美、日本等国就意识到,科学的营养搭配、均衡的膳食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的前途。因此,二战后各国重点加强了公众营养与健康工作,然而有得有失,在国民营养水平得到满足的同时,因营养过剩而导致的慢性病问题成为西方社会新的冲击。为此,以美国为例,政府开始提倡以多样、平衡、适度的膳食结构取代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的“三高”膳食结构,并实施公众营养调查与检测、营养素供给量标准的制定、膳食结构调整、营养性疾患的预防、营养教育与宣传咨询以及营养立法等工作。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后,美国的慢性病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较好控制。
立法改善国民健康状况专家建议,我国政府必须早下决心,通过宣传、干预、立法等措施扭转国民慢性病发病率大幅度上升的趋势。
相对简单易行的是宣传,即通过传递科学、实用和可操作的信息加强公众教育,倡导平衡膳食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尤其重要的是,媒体不但要传播类似“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的知识,还要着力介绍方便快捷的经验以改善林语堂笔下现代都市“快餐式”的进食状况:“现代城市生活之节奏是如此的紧张,致使我们一天更比一天无暇去顾及烹调和滋养方面的事情。”
此外,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食品加工、销售流通等领域的科学指导,发挥其在改善营养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中的作用。具体的措施可以包括:在制定农业种养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健康需要,在发展畜禽类养殖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豆类、乳品、水产及优质水果蔬菜等产业,使种植结构、消费结构与膳食结构协调发展。食品生产经营者要为公众提供更健康、更有营养的食品,包括便利食品;为儿童、青少年提供集体用餐的企业和食堂应逐步实施营养自己餐制度。
相对困难的工作是进行政策开发。查阅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当中重视保障食品卫生与安全的内容较多,侧重营养管理的内容则较少。营养学专家提出,迫切需要通过立法改善国民营养状况。加强营养人才的培养十分必要。美国2亿多人口中有营养学会会员5万余人,注册营养师6万人,每4200人中就有1名注册营养师。日本法律规定,为100人以上供餐的食堂必须配有至少1名营养师,日本l亿多人口中营养师总数达到40万,专门培养营养人才的学校有200多所,营养师与全国人口的比例达到1∶300。我国目前所有的营养师加起来也不过两三千人,平均四五十万人口才拥有一位。“不要说公众,就是病人都得不到营养保证。”陈春明说:“我国只有少数大医院才有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营养师,大多数医院要么没有营养科,要么与食堂合为一体,所谓的营养师大多也没有受过专业教育,起不到参与治疗和帮助病人康复的作用。但在一些发达国家,病人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必须有营养师的参与,否则就是违法。”
此外,制度化、规范化地进行居民营养与健康的调查,并对其进行监测和评价,也是重要的工作内容。较之发达国家,我国目前每10年一次的调查尚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国民营养状况的影响,而且,目前其对营养状况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估计和体格测量方面,缺乏营养状态评价的生化指标检测,有些指标还缺乏中国人群的分布资料,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
认真改进。
日本曾被西方学者誉为“人类体质发展的奇迹”,其国民营养状况的普遍提高,平均身高和智力的明显改善,与其1947年通过的《营养师法》、1952年制定的《营养改善法》、1954年颁布的《学校供餐法》等法律框架密不可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这套“日本经”全盘接受。陈春明主张:“我国面临的是营养缺乏和营养结构失衡的双重矛盾,因此我们绝不能照搬别国的条文,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自己的需要同时花力气解决。”
第二篇:中国人业余生活大型调查
中国人业余生活大型调查:周末,你过得快乐吗
------------------
http://.cn 2005/01/19 10:31新浪文化
1、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您的业余生活,您会用——?
2、除了双休日、节假日以外,您平均每天有多少业余时间?
经常加班,哪有自己的时间
忙忙碌碌,却不知道在做什么
无所事事,单调乏味
丰富多彩,很充实
工作太累,有时间就想好好休息
其它
几乎没有
1个小时以内
1-2个小时
2-4个小时
多于4个小时
3、双休日,您一般最喜欢做的是什么?(多选)
4、下列娱乐项目,您比较喜欢的是?休息,睡觉
和朋友聚会、聊天
抓紧时间学习、充电
出去旅游或者好好玩一玩
运动,健身
看电视或者看电影 读书、读报
看演出
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做家务 逛街 其它
唱卡拉OK
看演唱会
看表演
听音乐会
看话剧
看戏剧
看电影
其它
5、您平常看话剧、音乐会等演出的机会多吗?
6、在业余时间里,你最常读哪类书?(多选)
几乎不看
一周少于2次
一周2-4次
一周多于4次
对学习有帮助的轻松点的,休闲读物
名家作品,名著
时政、历史类的书籍
其它
7、您有读报纸的习惯吗?
8、您爱读哪方面的杂志?(多选)
每天都读固定的报纸
有机会就看一看
偶尔读
不爱读报
不爱读杂志
时尚、生活
新闻、时政
文学、文化
自然、地理
其它
9、在您业余时间里,使用电脑的目的通常是?(多选)
10、和朋友聚会时,你们最喜欢玩的是?(多选)
上网查资料
打游戏
聊天
应用软件学习
没有明确目的其它
打牌
联网打游戏
杀人(一种多人玩的游戏)
下棋
麻将
其它
11、你在做兼职吗?每次兼职的时间为多少?
12、您喜欢在什么样的地方打发您的业余时间?(多选)
没有兼职
1-2小时
2-4小时
更多 家里娱乐场所
商店茶馆或咖啡厅
公园美术馆
音乐厅电影院
文化宫其它
13、曾经,文化宫被人们誉为“广大职工精神殿堂”、“艺术家的摇篮”,如今在你的身边,文化宫是什么样子?
14、您的业余时间大都与谁分享?
仍然是市民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心
负债累累,面临生存压力
转型为歌厅或舞厅等娱乐场所
出租给商业,已经完全失去文化味
其它
同学、同事、朋友
家人
男(女)朋友
独自
15、您觉得您的业余时间能够完全受自己支配吗?
16、我们经常说“过周末”是一周工作最好的放松,那么您的周末过得快乐吗?
不能,总得处理很多杂务
不能,总要陪父母
不能,总是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
大多数情况可以自己支配
完全能够自己支配 很快乐
不好不坏
不快乐
没什么感觉
17、您的业余生活比较注重:
18、您对您的业余生活满意吗?
娱乐放松
修身养性
汲取知识
其它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第三篇:中国人姓名调查研究报告
现代汉语调查研究报告
题目:中国人姓名调查研究报告
我通过网上搜索及其他途径,在较仓促的情况下收集了部分姓名(见附属的表格),包括64个先秦时期的人名、52个秦汉时期的人名、60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名、70个隋唐时期的人名、150个明清时期的人名、建国以来的65个人名,还抽样整理了200名飞院2011级新生的名字。现就这些人名做一下简单分析:
首先是古代人的名字:
第一先秦时期。先秦的人们风尚质朴,取名多按照人的身体特征、出生时状况、周围相关物体等,不求文雅,不避俗字俗事,没多少讲究。比如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出生时,头颅有些异样:头顶低洼而周围隆起,似山丘之状,故其父母为他取名为丘。还有晋成公,堂堂一国君主,名字却叫“黑臀”,皆因其出生时屁股上有好大一块乌青胎记而得名。再如郑庄公,名字“寤生”,意思是倒着生出来的,即脚先出来、头后出来的那种难产。还有鲁恒公的儿子,生日与父王同日,取名为“同”。
另外先秦时期,姓和氏都是分开的,姓分血统,氏明贵贱。那时候的名字是比较奇怪的。譬如鲁班究竟姓甚么?鲁班似乎还算比较正常的名字,人家其实叫公输般的,这个鲁,是地名。再者商鞅封在商地,卫国人,又氏名公孙,叫他商君、卫鞅、公孙鞅的都有,事实上公孙这都不算他的姓,只能说,他家的祖上跟某个公爵诸侯有血缘关系。至于狐毛、狐偃这对兄弟,这名字起得„狐的话,我主张还是个氏名,毕竟古代最原始的姓其实很少的,传统的姓比如姚、妫、姬、凤甚么的,都是上古姓氏。还有比如柳下惠,此人姓展名禽,但现在估计都以为他姓柳的了,他是封地柳下,谥曰惠。
第二秦汉时期。这一时期,人们的文学意识日渐觉醒,取名开始讲究字眼,追求寓意,寄托人生的理想和抱负。如西汉名将赵充国,其父取名时,取义“充国之光”,希望他长大后能为扩大国家疆土做贡献。这一类名字的流行,强烈反映了汉初建功立业、治国安邦的志趣。
另外,由于道教盛行,西汉社会还普遍追求健康长寿乃至长生不老,史书记载中开始出现“延年、延寿、寿昌、去病”等字样。大家都熟悉的霍去病,就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父亲是个衙役,母亲是大户人家的婢女,都是普通人,生下孩子,只祈“健康无病”,因此得名。
此外,因为汉代独尊儒术,所以儒家崇尚的“仁、义、忠、孝、礼、德、节”等字眼,也开始在名字中流行。尤其到了东汉,对人格、道德的追求更多,名字更讲究文雅含蓄。在《三国志》的人物中,“文、仁、德”等字频频出现在字号中,如刘备字玄德,张飞字翼德,曹操字孟德。这些枭雄的字号中不约而同地出现“德”字,并非偶然,因为按照儒家学说,德,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是基础。
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时期,儒学势微,老庄玄学大行其道,“道、玄、元、真”等字眼,流行于人们的名或字之中。例如,东晋时著名的南、北二玄,北有谢玄,南有张玄,两个人都是文武兼备的人才,他们的名字,皆出自《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融合成为一个特色。北朝人不仅接受了汉姓,还学着汉人的方式起名。不过,由于缺乏深厚的文化素养,名字往往起得随意率真,比如什么杨大眼、闾大肥、傅竖眼、卢丑、孙小、王络儿等,颇具生活情趣,亦表现本人情况。南朝人,士族大家居多,讲究门第之风盛行,“士、彦、之”等字眼很受垂青,例如,著名的王羲之家族,还有祖冲之、裴松之等。
另外呢,这个时期,佛教风靡一时,名字中的佛家语也颇为多见,如“昙生、僧荣、法真、慧修”等。
第四隋唐时期。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人名,可以反映出特定时代的某些社会文化现象。从隋朝人名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隋朝文化现象中的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道德品行修养上遵从儒家“仁”的思想。《隋书》中被专门立传者及其家属共有840人,反映“仁”这一思想的人名共有339个,占有史可考的隋朝人名的40.36%。有的人名直接取“仁”字,有的则取体现儒家“仁”的思想内容的字,比如“礼”、“孝”、“德”等。《隋书》中记载的有16人名中使用“仁”字;5人使用“礼”字;而带“孝”字的人名,除已归入“仁”字类的虞孝仁外,还有24人;还有20个直接带有“德”字的人名。除此之外,在《隋书》人名中,反映出儒家“仁”的文化思想的名字还有许多,如善、贤、忠、信、敏、彦、义、谦、徽等等。
其次,在价值取向上受儒家处世思想的影响。儒家强调道德的价值,其所提倡的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思想态度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孔子自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重视“刚健”,表现了其积极有为的态度。在儒家思想中,刚健思想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孔子积极乐观的有为精神给古人带来了深刻影响。如何才算得上有为?这自然离不开儒家所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了。而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隋书》中出现的带有“达”字的人名共有4个;带有“荣”字的人名共有5个;带有“贵”字的名字有3个。此外,还有“昌”、“耀”、“显”等字。还有一些人名则是通过双音节词来表达出人头地的思想。如独孤凌云、独孤平云等。从这些人名中我们都不难看出其中寄托着平步青云、显姓扬名、光宗耀祖的理想。
再次,尚武精神。尚武精神的存在与隋朝的社会历史背景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隋文帝代周建隋后,控制的仅仅是大半个中国;再者隋朝人名中所体现出来的尚武精神与突厥的习俗特点及其与汉族的融合也有一定的关系。这一点还是体现在《隋书》里面,《隋书》中出现的体现尚武精神的人名共有38个,占有史可考人数的4.52%。其中,共出现9个带有“雄”字的人名,9个带“威”字的人名,2个带有“烈”字的人名。另外,还有带有“猛”、“胄”、“勇”、“武”、“刚”等字及诸如“韩擒虎”之类人名。这些人名的出现,体现隋朝文化中的尚武精神。
然后,佛教思想的影响。隋文帝取得政权后,改变北周武帝的灭佛政策,转而大力恢复和发展宗教。在其晚期更加推崇佛教,甚至排斥儒学,使佛教在短短的时间里几乎成为国教。《隋书》中记载的体现佛教影响的人名虽然只有14个,占有史可考人名的1.67%,但我们仍可从中看到隋朝人名受佛教影响的痕迹。
最后,追求吉利的文化心理。在隋朝的人名中出现了一部分祈求福顺安康的人名。体现追求吉利的文化心理的人名在《隋书》中出现的共有85人,占有史可考人数的10.12%。从这一比例中可以看出当时老百姓托名祈福的普遍心态。而在这些名中,共出现了6个带有“福”字的人、12个带有“寿”字的人名、2个带有“顺”字的人名。此外,在《隋书》中还出现了带有“祐”、“康”、“祥”、“恺”、“茂”等表示吉利字眼的人名。
而到了唐朝,国泰民安,社会稳定,佛儒道三教并行,文学也很昌盛,所以取名比较讲究,强调立意。如房玄龄、张昌宗、颜师古、薛仁贵、狄仁杰,等等。在唐朝以前,单名占人口中的多数。这种情况,到了唐朝,有明显变化,因为双名是两个字搭配,能更好地表达立意,所以,唐代人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双名开始占据优势并流行。善于运用古代经典文句和古代圣贤名字来取名,也是唐朝开始出现的另一大特点,比如:武三思,源自《论语》“三思而后行”;房谋杜断中的杜,即杜如晦,源自《诗经》“风雨如晦”。孔巢父,借用古代隐士巢父之名,慕其高风亮节。李孟尝,借用战国孟尝君的号,以示侠义。
第五宋元时期。宋代重文德而轻武功,理学发达,所以宋人取名偏爱那些表示美德善行的字眼,“子厚、执中、延德、师道、德明”等。宋人以老为美,绘画中常出现枯枝、落日、瘦马,相应地,名字中也常出现“老、翁、叟”等字样,意趣相通。比如撰写《东京梦华录》那位宋代文学家,叫孟元老;还有一个苏元老,是大文学家苏轼的族孙,据说其文章颇有“苏氏之秀”;再比如,与李清照齐名的词人刘辰翁、南宋理学家徐荣叟、魏了叟等。
而元朝的时候,当时的知识阶层用字倾向于与宋人同,像魏忠贤、方孝儒。但因为北方蒙古族入主中原,所以还出现了蒙语汉译的特殊名字,如“成吉思汗、窝阔台、铁木尔”等不胜枚举。
第六明清时期。明朝时期的取名特点,清朝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随笔中》这样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此于《元史》无征,冉证以明高皇(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他又举当时绍兴乡间为例:“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命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五九’”,五九相乘,四十五也。据俞樾钩沉,明朝大将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爷爷叫常重五,父亲叫常六六;大将汤和的曾祖叫汤五一,爷爷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等等,皆为佐证。
而清朝呢,大兴“文字狱”,起名立意,开始变得迂回曲折,很多人假托古代的玉器、青铜器的名称为字,免惹祸端。如“姚鼐、曹振镛、汪士铎、和珅、嵇璜”等。清人的双名,很少直接从古代经典文句中提取,而是含蓄表达,如“黄宗羲、洪承畴、查继佐、梁诗正”等。而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一旦取到不好的名字甚至可以影响人的前途和命运。清代同治七年,时逢全国科举考试,江苏考生王国钧,名列前茅,荣幸参加殿试,本为一等,因慈禧太后见他的名字与“亡国君”谐音,大为不满,马上下旨降为殿试三等。王国钧被发往安徽任知县,又被议改任教职,在山阳县任教官20年,才以才干卓著被选任云南某县令,未上任便去世。相反呢,清代光绪三十年,直隶人刘春霖参加科考名列进士三甲末等,因其名“春霖”有春雨之意,再加其姓与“留”谐音,很受慈禧太后青睐,她认为此人名字吉祥,符合自己恩泽永垂的心境,便下旨将刘春霖拔为甲等第一,成为清代最后一名状元。
第七新中国成立至今。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至今,称之为新中国时期。这个时期,翻天覆地,风云变幻,各个阶段的名字特色十分突出。
首先是建国阶段:如果你见到“建国、爱华、爱国、开国、国庆、兴国、卫国、保国、国强”之类的名字,很有可能就是那时生人。此外,还有“和平、兴华、自立、更生、向阳”一类。至于“土改、有田、解放、抗美、援朝”等名字,就更直接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大事件。例如知名女作家张抗抗,生于1950年,因为她的父母相识于抗战时期,她又出生在抗美援朝这一年,父母希望女儿具有一种顽强的抗争精神,故名之;当时中国和苏联以及东欧的关系密切,不少人用“斯、基、娜、娅、莎”等俄文音译字为孩子起名儿,当时有个苏联女英雄叫卓娅,女孩子用“卓娅”做名字的为数不少。50年代中国影坛的知名演员陈强,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访问演出时,喜闻大儿子出世,就起名陈布达,后来老二出生,顺理成章就叫了陈佩斯。
其次是大跃进阶段:这个阶段的名字,多为“跃进、钢、铁、公社、集体、超英、超美”,十分契合形势。再次是“文革”阶段:那个时代,极“左”思潮泛滥,全中国都陷入了史无前例的政治狂热之中,拥有一个革命化、政治化的名字,就像拥有一套绿军装一样,时髦,流行。许多人因此而改名。“文革、卫革、卫东、向东、爱东、爱兵、红军、卫红、永红、红卫、向红、反帝、反修”等等,不一而足,甚至会出现同名同姓的人。另外在当时,由于毛泽东语录和诗词非常流行,用其中的字句起名也成为时尚,如“咏梅、长征、奇志、爱武、万山红、钟山、拥军、爱民、立新”等。追风的取名思维,导致了大量重名的出现,我们的身边,应该还能看到不少这种时代的“烙印”(我的父辈就有很多类似的名字,在此不详写)。改革开放阶段:
然后在改革开放以后:国禁打开,文化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取名也逐步趋于多样化,不但重名大量减少,而且还出现了追求创新,追求个性,不喜欢随大流的特征。有几种新的模式出现:A.父姓+母姓=孩子名,如我朋友叫孙杨,其父姓孙,其母姓杨;还有个朋友叫黄刘,父姓黄母姓刘。这一类名字充分体现了实施计划生育后,三人世界的大量涌现。B.四字名的出现。父姓+母姓+双名=孩子名,或者父姓(或母姓)+三字名=孩子名。如我们班的朱明文静。C.洋名增多。现在许多父母早早打算送孩子出国深造,起名时就考虑一名两用,如“马丽、瑞秋、伯德、安娜、斯高、莉莉”等。除以上类别之外,我还专门抽样调查了200名我校11级新生的名字,结果初步总结了以下特点:
首先,李姓和王姓是比较大的姓氏,此姓氏的人员较多。拿新生姓名表来说,有17个姓李、15个姓王,占样本的16%!这是不争的事实:2007年4月24日,公安部公布了我国百家姓的最新排名,王、李、张分列前三位,其总人口数就已达2.7亿,这接近了美国总人口数。排在前10名的还有刘、陈、杨、黄、赵、吴、周。
其次,名字越来越倾向于有文采、有诗意。如以前的二狗等名字已被人们所遗弃。先说那个有名的人士霍元甲,霍元甲之子霍东觉,其名字的来历想必大家都知道:在当时的国情下,外国人歧视中国人是东亚病夫,霍元甲希望中国能够觉醒,所以为其子取名为东觉;而就在这二百名学生里面,就也有许多有深刻寓意的名字,如吕桂蔚,因为我们在习俗上将桂视为祥瑞植物。历来将科举高中称为“月中折桂”、“折月桂”;另外桂音谐“贵”有荣华富贵之意。至于蔚,则表示文采华丽,这个名字顾名思义,其父母想让其幸福平安,衣食无忧;还有贺弘宇,宏者,伟大广博也;宇者,既可以指栋梁、国土,也指宇宙,从这个名字也不难看出其父母望子成龙之心。再如我的朋友包清华、以及大家都知道的张国栋,不用我解释大家也知道什么意思。
再次,引进了许多外来名字,莉萨(Lisa)、戴蒙(Damon)、安娜(Anna)、莉莉(Lily)等,这些名字的出现,表现了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有机结合。
另外还需注意,由于社会的发展,一些名字有了其特定称谓,即它不但指这个人,更指这类人。如李刚,不但是在河北大学开车撞死和撞伤共2个新生的肇事者李启铭(又名李一帆)的父亲、保定市公安局北市区分局副局长(副科级),而且已经泛指一切“官二代”的父亲(即官);再如范跑跑,不但指那个说“我从来不是一个勇于献身的人,只关心自己的生命,你们不知道吗?上次半夜火灾的时候我也逃得很快!”的范美忠,而且泛指一切没有师德甚至只为自己着想的那类人;而提到夏明翰,不但指年仅28岁就在汉口余记里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而且泛指所有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同志;而陶渊明,既是指那位不拘于世俗,归隐山林的五柳先生,还可以泛指那一类不慕官场,归隐深山的士人;林黛玉,因其谐音与“零待遇”相近,故泛指那些收入低的人。
总结,在当今社会,各种文化之间在不停的交融摩擦,随之的影响也深入到各个领域,名字自然也不例外。我们要正确的对待外来的文化,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更好的熔铸于中华文明中!当然,我们也不能对外来文化全盘接受,尤其某些低俗文化。名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状,我希望以后都能看到诸如吕桂蔚、贺弘宇、张国栋之类的响亮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好名字!
第四篇:和谐我生活 健康中国人
和谐我生活 健康中国人
——通化中支举行安全健康培训
为关爱富德生命人寿员工身心健康,增强员工自救互救知识以及突发事故处理方法和健康生活常识,推动富德生命人寿安全健康的工作开展。通化中支于2018年10月18日在本级职场召开“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安全健康专题培训,长春安全健康教育中心的刘宇老师为主讲,通化中支全体内勤悉数参加。
健康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生活的主题,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时不在关注着自己的身体和身心健康状况,然而当问到一些健康保护知识时,我们却不能很好的解答,无法做到保护自己和家人。在万众关心健康的时代,在紧张而疲惫的工作和生活中,健康与卫生安全尤为重要。
本次培训从“预防雾霾天气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提高个人的免疫力”、“改善亚健康”、“肩周炎、颈椎病常见职业病如何预防”等健康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旨在提高全体员工的健康意识,让我们拥有健康的体魄。
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内,大家受益匪浅,并纷纷表示会把学习到的健康知识、保健方法、急救技术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全面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培训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方式灵活,是一次接地气、非常实用的培训。
通过这次讲座,员工们进一步增强自我保健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加强体育锻炼,从而以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去,愉快地工作,幸福地生活。
第五篇:中国人基本科学素养调查
中国人基本科学素养调查:仅有 3.27%国人具备 2011-02-23 07:25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本页 关闭
数据来源: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制图:宋嵩 【编者的话】
前不久,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虽然有提高,但仍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水平。报告再次引起大家对科普的关注。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高素质的国民,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浸染。所以,科普从来不是纯粹的科学问 题,而是事关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我国历来重视科普工作,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与世界发达国家存 在的差距。从今天起,本版推出“科学究竟有多远”系列报道,与您一道了解科普现状,走近科普人群,展望科普 未来,共同锻造我们的科技“软实力”。…………………………………………………………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 3.27%,相当 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水平。该怎样看待这一数据?中国人的科学 素养究竟怎样?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议论。1992 年以来,中国科协在参照国际通用调查题项的同时,结合具体国情,在大陆地区对 18—69 周岁 的公众展开调查,形成了 8 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比较这 8 次调查结果,尤其是解读 2010 年的最新数 据,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国人的科学素养状况。普遍崇尚科学精神,普遍崇尚科学精神,但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不够 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从三个方面进行测度: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 学精神的程度。一个被调查者只有同时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测度,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何薇是唯一参加了全部 8 次调查的研究人员。据她介绍,2001 年,具备公 民科学素质的比例是 1.44%,2003 年的数据是 1.98%,2005 年是 1.60%,2007 年是 2.25%。2010 年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3.27%)相当于日本(1991 年为 3%)加拿大、(1989 年为 4%)和欧盟(1992 年为 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水平。但在何薇看来,并 不能简单地作数字对比,应该更关注中国的语境及调查数据背后透露的信息。在这三个测量维度中,“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与国外的差距较大。何薇称,以 9 道国际通用的科 学知识测试题的平均正确率来看,2008 年美国的水平为 64%,2010 年中国的水平仅为 41%。在“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上,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升缓慢。2005 年
为 7.4%,2007 年为 6.9%,2010 年仅达到 9.8%。何薇分析,这主要源于我们长期以来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研究过程的教育重视不够。对于“崇尚科学精神的程度”这个维度,国际上没有统一的题目和标准可供对比。何薇说,“历次调查都 显示,中国公民不相信迷信的比例是很高的,而且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很小。”此外,中国公众对科技发展 充满信心与期望。以 2010 年的调查为例,有 84.5%的公民赞成“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给我们的后代提供 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在欧盟,这一说法的赞成比例为 75%。在对科学研究的支持态度方面,77%的公民赞 成“尽管不能马上产生效益,但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是必要的,政府应该支持”。对科技信息的兴趣不输发达国家公众,超八成被调查者最关注 医学与健康 医学与健康” 对科技信息的兴趣不输发达国家公众,超八成被调查者最关注“医学与健康 虽然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并不十分明显,但公民对科技信息的感兴趣程度显著增长。第八次调查显示,2010 年我国公民对与科技有关的新闻话题感兴趣的比例增长较快,其中,科学新发现为 71.6%,医学新进 展为 71.1%,新发明和新技术为 68.2%,均比 2005 年的调查结果提升了一二十个百分点。何薇表示:“虽然中国公众与美国和欧洲等国公众在科学素养水平方面还存在差距,但是他们对科学技 术的感兴趣程度基本相同。”比如,对“新发明和新技术应用”话题,有 49.2%的中国公众表示“感兴趣”,而 欧盟的这一数据为 49%。在所有与科学相关的信息中,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更受关注。2010 年的调查显示,中国公众最 感兴趣的科技发展信息是“医学与健康”,选择比例为 82.7%。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认为,这些数据正体现了中国人对科学感兴趣,有科普需求。“科普就是要 从公众的需求出发,满足大家的科学欲望”。任福君认为,科普既要遵循普惠制,也要注重差异性。“比如 城市老年人更关注保健信息,年轻人可能对于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更感兴趣。” 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走进科技场馆,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走进科技场馆,新媒体日渐成为科普主力军
除了对科学技术信息感兴趣外,几次调查还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公民主动参与科普活动和参观科技 场馆等的意愿在增加,参与机会和比例也在增高。以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的参观情况为例:2010 年参观过 的公民比例为 27.0%,比 2005 年提高了 17.7 个百分点。2010 年因“本地没有”而未参观过的公民比例为 37.6%,比 2005 年降低了 18.1 个百分点。任福君认为,这些数据体现了这几年间,中国科普场馆的建设速
度加快,数量大大提升。但不能忽略 的是,有些场馆缺乏资金,空壳化运作,展品和陈列方式多年没有变化,无法满足公民的需求。让任福君印象最深刻的数据是新媒体对于科普的巨大影响。2010 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87.5%)、报纸(59.1%)、与人交谈(43.0%)、互联网(26.6%)、广播(24.6%)、一般杂志(12.2%)、图书(11.9%)和科学期刊(10.5%)。与 2005 年的 6.4%相比,公民利用互联网获取 科技信息的比例提高了 20.2 个百分点。根据 2009 年的《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报告》,截至当年 3 月,我国网络科普设施达到 600 余个,181 个全国学会网站开设了科普栏目,科学松鼠会等民间科普网站更有针对性,新媒体日渐成为科普主力军。“在调查过程中,更要关注公民获得科普知识的渠道问题。数据的变化,说明保证渠道的公平提供和利 用,才能激发并满足公民的科普需求。”任福君说。(记者 陈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