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安县工商联政协主席一行检查薏仁米产业发展情况
工商联信息
2012年第12期 正安县工商联(商会)编2012年3月28日
贵州莲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入驻正安发展薏仁米产业态势喜人----县政协主席蔡万权、县工商联主席邹成丽一行检查薏仁米产业发展情况
3月27日县政协主席蔡万权、县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邹成丽一行深入瑞新工业园区和安场薏仁米育苗基地检查薏仁米产业发展工作。+
薏仁米又名薏苡仁、苡米等,在正安本地称为五谷子。薏仁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国内薏仁米产量约8万吨,贵州省约产2万吨,而市场需求量为80万吨以上。由于供不应求,收购价从2005年的每公斤
3元
涨至2011年的每公斤14元,零售价每公斤20元以上。按照国发2号文件“因地制宜发展薏苡(即薏仁米)、苦荞、芸豆、芭蕉芋等小杂粮”精神,县政协积极联系安场在外乡友彭祥松返乡创业,注册成立了贵州莲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在正安投资3000万元发展薏仁米产业。目前该公司正在瑞新工业园区建设薏仁米加工厂和在全县免费提供薏仁米种子积极发展订单种植薏仁米基地。
蔡主席一行首先来到瑞新工业园区了解薏仁米加工厂建设情况,在听取园区主任陈丰、公司负责人苏克忠汇报加工厂建设情况后,蔡主席要求县工商联要积极主动做好服务工作;要求工业园区要积极协助公司完善入驻园区相关手续,全力支持薏仁米加工厂建设;要求公司加快加工厂建设进度,确保今年10月建成投产。
随后蔡主席一行来到安场薏仁米育苗及种植示范基地,映入眼睑的是一派紧张繁忙的春耕景象,在整齐规范的苗床上,群众正将一粒粒薏仁米种子点进营养块中。该示范基地由县农林畜牧局负责技术指导,实施100亩育苗移栽、100亩种子点播,并进
行测土配方施肥
对比实验。公司
负责人苏克忠介
绍:薏仁米是一
年生植物,当年
种植当年收成,没有特殊的技术
要求,产品由公
司以6元/公斤的保护价回收,亩
产值在2000-3000元,是典型的短、平、快项目。公司以公司+基地、公司+农户、公司+专业大户等模式已在全县订单发展薏仁米基地5000亩,其中仅安场镇就发展了3000亩,共免费向种植户提供了价值150万元薏仁米种子。蔡主席一行对薏仁米产业发展态势非常满意,对公司免费为种植户提供价值150万元薏仁米种子表示赞赏,鼓励公司坚定信心,在全力做好今年示范推广的基础上,力争2-3年时间,在全县发展薏仁米种植基地5万亩以上,并将公司发展为从单纯种植与粗加工到种植与良种繁育、精加工与产品研发一体的现代企业。以企业拉动种植,以种植连接农户,以效益回馈产业,成为我县实现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群众增收的新途径。(龚俊)
第二篇:黔西南州薏仁米产业发展调研情况汇报
黔西南州薏仁米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根据委领导工作安排,委乡企办陈海峰副主任和农产品加工处刘凤处长、刘明光组成调研组,于4月8~9日赴黔西南州以兴仁县为重点对薏仁米的种植、加工、销售等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了解,调研组现场走访了兴仁县优质农产品精加工开发有限公司等薏仁米加工企业,并与州农委、兴仁县政府、县农业林业与扶贫开发局、兴仁县兴隆薏仁米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有关企业代表等进行了座谈,听取了情况介绍,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种植概况
黔西南州薏仁米种植已有30多年历史,主栽品种为高杆白薏仁和矮杆白薏仁,少量黑薏仁,常年种植面积10余万亩,主要分布在兴仁县、晴隆县和普安县,其中兴仁县常年种植3~5万亩。
2009年,全州实际种植约11万亩,其中兴仁县6万亩,占全州种植面积的54.55%,种植户3万余户;晴隆县种植4万亩,普安县1万亩。薏仁谷平均亩产约300公斤,2009年平均收购单价6元/公斤,按此计算,全州总产量约3.3万吨,总产值约1.98亿元,种植户户均毛收入3000元以上。
二、加工及销售概况
目前,全州薏仁米加工企业、个体户共有200余家,基本上集中在兴仁县,从业人员3000余人,主要产品均为薏仁米初级加工产品(精制薏仁米)。年加工能力5000吨以上的有6家,其中5家在兴仁县,1家在晴隆县;年加工100~500吨的有46家;其余均在100吨以下。全部加工能力已大大超过本地薏仁谷产量。以兴仁县为例,2009年全县共加工薏仁谷5.4万吨,其中本县收购1.8万吨,仅占1/3,其余3.6万吨从晴隆、普安、云南、广西、越南、泰国等地调进,全年共产初加工薏仁米2.7万吨,出米率50%,2009年全县初加工薏仁米总销售收入约3.34亿元,平均销售单价约12元/公斤。全州加工产品的销售主要依靠上述6家年加工5000吨以上的企业,小加工厂及个体户通过小型加工机械加工的薏仁米,也是运往这6家企业进行分级、包装、精选后外销,产品销售地遍及全国及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近年来,薏仁米销售市场逐年扩大,产品供不应求,目前销售均价已达2.3万元/吨(23元/公斤),约为去年同期的3.5倍,兴仁县已成为全国以至东南亚薏仁米初加工产品销售的主要集散地。
三、主要问题
黔西南州薏仁米产业发展虽然历史长,目前也呈现出了产销两旺的景象,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总体来看就是三个字:散、乱、差,以兴仁县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薏仁米种植规模小,品种单一,技术落后。
兴仁县土壤、气候都很适合薏仁米的种植,但农户种植所使用品种基本上都是常规种,缺乏技术指导,普遍比较粗放,全县尚没有较大规模的种植基地,从而导致产量、品质均不稳定,有的亩产400公斤,个别达到600公斤,但有的植株长得很高却不结籽,全县平均亩产仅为300公斤,产量远不能满足加工需要。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遇干旱就影响薏仁米的种植和产量。
(二)加工企业(户)多但规模小,存在无序竞争。
全县大大小小加工企业包括个体户共200余家,其中作坊式生产的占绝大部分,大多数企业及加工户产品没有商标,没有统一品牌,互相争抢原料,质量差,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掣肘整个产业的发展,随着市场的扩大,极易陷入低水平扩张的泥潭。
(三)加工及检测技术落后,产品质量没有保障。
全县所有企业尚没有一家拥有自动化加工流水线,每一个环节物流都是靠人工转运,也没有一家精深加工企业,仅有兴仁县优质农产品精加工开发有限公司正在建设年加工5000吨的薏仁米面条及糕点等熟食品生产线,计划今年底完工。对于大多数的个体作坊,加工设备简陋,工艺简单,加工过程中采用煤火直接烘干,导致产品含硫量超标。原料收购和加工环节质量控制手段和措施严重缺位,检测水平低下,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有的企业
产品出现铅含量超标问题,至今尚未查明原因,仅估计是来自云南、普安的原料问题,不仅造成浪费,还影响了产地声誉。
(四)没有规范、合理的流通平台。
由于薏仁米种植比较分散且均为农户,全县也没有一个专业集贸市场,原料的销售多从农户到小商贩再到大商贩,经过多次转手才到加工厂,企业收购价格高,农户得到的也往往只是小头,利益分配不合理。加工企业虽然集中但销售各自为政,全县没有统一的产品展示和销售平台,更谈不上电子商务,仅有个别企业和协会在互联网上进行了产品宣传,没有形成整体包装和宣传的优势。
四、几点建议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中的保健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薏仁米市场正在逐步扩大之中,产业发展有空间、有前景。黔西南州特别是兴仁县薏仁米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其价格变动足以影响全国薏仁米价格,在国内国际薏仁米市场拥有重要地位,但产业的整体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正处于上台阶的关键时期,建议加强引导和扶持,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借势打造“薏仁米之乡”。
(一)督促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摸清薏仁米的种植、加工以及与当地经济发展关系等方面的准确情况。调研中我们发
现,州及县均没有对薏仁米进行过全面统计,也没有统一的统计标准,各部门、企业或单位所提供数据不全面,数据间相互矛盾,出入较大,反映薏仁米产业发展情况的资料匮乏,使薏仁米产业发展指导缺乏准确的基础情况作为依据。
(二)制定薏仁米产业发展规划。从各方面反映问题可以看出,黔西南州薏仁米产业发展呈无序状态,缺乏政府的引导,此问题牵涉面较大,特别是牵涉到众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协会、个体经营户以及农户的切身利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切合实际的一揽子计划,才能突破当前的发展瓶颈,使薏仁米产业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
(三)引导和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采用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企业整合,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切实改变当前无序竞争、资源浪费等现状。
(四)引导和扶持技术引进、开发和推广。种植环节重点扶持杂交种的试验以及种植技术的标准化,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引导农户规范种植,同时加强土地改良和水利设施建设,扶持种植大户和基地建设,扩大规模,切实稳定和提高产量。加工环节重点扶持先进加工设备和检测设备的引进,鼓励自主开发,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保障产品质量,并逐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
(五)引导和扶持薏仁米种植及加工专业合作社建设,探索
建立既符合市场规律,又切合当地实际的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通过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及现有协会的作用,切实转变原料收购及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同时统一开展技术支持、质量检测等方面服务,建立良好的利益联接机制,在保证企业发展的同时,重点要让农户得到更多实惠。
(六)引导和扶持薏仁米专业市场及产品统一展示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市场检测体系,扶持薏仁米产地认证及产品认证,加大宣传力度,发展电子商务,大力推动薏仁米品牌建设。
省农委赴黔西南州薏仁米产业发展调研组
陈海峰刘凤刘明光
执笔:刘明光
二〇一〇年四月十六日
第三篇:**县发展黑米产业的思考
**县发展黑米产业的思考
近年来,洋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绿色循环、生态宜居”发展战略定位,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不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始终把黑米产业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来抓,形成了“米、果、药、菌、畜”五大产业带,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六个洋县”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洋县黑米产业发展概况
1.历史悠久,生态优良。洋县北有秦岭屏障,南有巴山阻隔,汉江由西向东横贯其中,气候湿润、雨量充沛,为黑稻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洋县黑米的种植已有3700多年,从西汉汉武帝时代开始,成为了封建社会时期向帝王进献的贡米。自1981年在境内发现世界上唯一幸存的7只野生朱鹮以来,洋县坚持在保护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朱鹮种群日益壮大。同时,有机农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来以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盯脱贫攻坚、追赶超越等政治目标,强力推进蓝天碧水青山净土保卫战,攻坚污染防治硬骨头,县域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保障了洋县黑米独一无二的品质与口感,并获得国家地理保护产品认证、中国第五届稻米博览会金奖和有机食品认证,成功注册了“朱鹮”牌商标,实现了朱鹮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格局。
2.初具规模,品牌明显。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洋县黑米产业发展迅速,以马畅、谢村、溢水、戚氏、洋州、纸坊、龙亭、磨子桥、黄安等9个平川镇办为黑米水稻先期重点栽植区,种植面积由2010年的3000多亩扩大到现在的3万亩。在此基础上,研发了有机黑米干红、黑米巧克力、黑米茶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黑米深加工项目,产业规模初现。朱鹮黑米酒已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和“同线、同标、同质”的三同产品,并远销港澳台,出口日本、美国。同时,凭借国家认证和“朱鹮”商标这一优势,起草了《洋县黑米》《洋县黑米酒》等技术标准,为全国黑米行业展贡献了应有智慧。2018年实施“食补国宝,洋县黑米”品牌战略,打造的“洋县黑米”区域公用品牌产值达到20亿元,洋县黑米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3.政策扶持,人才支撑。坚强的组织力量和积极的政策措施是推进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为吸引更多的农户和经营体服务黑米产业,县政府出台了《洋县黑米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把发展黑米产业列为发展五大脱贫产业之首,在每年产业脱贫资金中切块30%,不低于3000万元,重点支持黑米产业发展。对从事黑米水稻种植、加工、出售的经营主体进行补助奖励。每年从县财政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黑米产业市场风险防控、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及宣传等方面工作。同时,县政府主动联系西农、陕理工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培育黑米水稻新品种。邀请长江学者周海涛、国家“千人计划”孙智江等专家学者举办“有机特区·全域旅游”发展论坛,现场指导黑米产业发展。吸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来洋县挂牌成立了中国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研究示范基地。利用天汉英才峰会招纳高端人才,组建专家顾问工作站等等,为产业发展、品牌打造提供了智力支撑。
二、洋县黑米产业发展瓶颈
1.农户种植意愿不强。黑米水稻产量较低,种植周期略长,平均亩产量400公斤左右,价格大约3.6-4元/公斤。普通水稻平均亩产量600公斤左右,价格大约2-2.2元/公斤。与此相比,除去生产成本,每亩产值多收240-280元左右,相对效益不够明显,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
2.规范集约化程度不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县黑谷种植多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种植面积约占县域水稻面积的17%,且农户种植、施肥、管理等水平不高,“洋黑三号”、“双亚黑一号”等新型黑稻品种难以发挥优势。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等一些新型经营主体主动承包种植黑米水稻的积极性还未充分调动,在节约劳动成本、减少生产支出、科学管理等方面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现代化种植潜能还很巨大。
3.产业延伸链条不长。目前,洋县黑米产业处于黑米水稻种植、粗加工、销售这一初级阶段上,产品主要用来满足部分群众的生活需要,并为相关企业提供基础产品,价格弹性不大,利润空间较小,对全县经济社会贡献也相对较低。除黑米酒厂外,黑米精深加工和循环加工产业项目不多,深加工项目不多,缺少对黑米营养成分及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利用,产品增值不高。
4.品牌效益提升速度较慢。洋县经过数年投入和品质锻造,黑米相关产品已经获得了国家有机认证,与其它朱鹮生态有机产品同样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但是,黑米水稻种植适应性较强,全国不少地方都有生产,如贵州黑糯米、湖南黑米等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与此相比,在抢占国内市场份额上稍显滞后,要真正把洋县黑米品牌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还有很多竞争对手。
三、洋县黑米产业发展建议
(一)坚持绿色有机之路,在提高黑米生产品质上下功夫
一是实施规模种植改变经营方式。利用农村“三变”改革,鼓励农户把更多的土地流转出来,实现种植由分散型向规模化、专业化转变,为黑米水稻生产的规模经营、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创造更好的条件。深入推进“5115”产业脱贫工程,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大米加工龙头企业、合作社、经纪人、生产大户等经营主体通过流转土地自种、土地股份合作、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集中连片,整村、整条沟发展,建立3-5个规模化黑米种植基地,确保2020年县域种植面积达6万亩,并积极与周边县区合作推广,逐步在汉中地区形成辐射带动。
二是实施科学种植完善标准体系。由于黑米水稻种植如果使用农药化肥,就会降低黑米品质,同时,洋县境内拥有朱鹮保护区,在朱鹮活动范围内,同样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开发矿产、兴办企业。因此,就要发挥保护朱鹮造就的优越生态优势,采用科学的措施防治病虫灾害。依托黑米研究所和农技中心,大力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标准化种植技术培训,每年选派大批技术骨干,深入一线,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由农业部门负责,完善黑米认证体系,并定期开展日常监测和专项检查,对环境不达标、生产不规范、质量不合格的经营主体,取消相关优惠政策和待遇,并鼓励引导其积极开展“三品一标”黑米认证。
三是积极改良品种提高种植产量。在现有“洋黑三号”“双亚黑一号”等品种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有目的引入外来优良基因,深挖与西农、陕理工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优势,开展科技攻关,着力在缩短生长周期,提高黑米单产品质、抗逆性上发力。抓住航天集团定点帮扶契机,通过航天育种形式,培育高产、质优、早熟、抗病的黑米新品种、新种质。同时,结合县域气候、土壤、水利等自然状况,建立黑米水稻种植试验田,从事新品种试验和培育。
(二)持续深化三产融合,在提高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
一是整合现有产业资源。鼓励、引导部分龙头粮食加工企业通过对外合作、融资信贷等方式,引进新技术和生产线,按照统一品牌包装、统一生产标准、统一质量检测、统一农资供应的要求,最大程度降低生产成本和流通费用,增加黑米产业综合效益。在现有黑米酒、黑米醋、黑米茶、黑米酱油等产品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一些营养高、口感好、方便实用的食品饮品,如黑米啤酒,黑米锅巴等,增加多样性,满足不同社会需求,从而促进洋县黑米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大力招商精深加工项目。黑米不仅具有营养价值,还有药用价值。吸引外商来洋投资,主要是在现有黑米产品的基础上,把黑米与其他原料按照一定工艺调配成黑米复合产品,将黑米的食用功能与保健功能相结合,研制开发新产品。这样既能够满足消费者对新产品的需求,又能符合健康饮食理念。比如。我县拥有蓝莓鲜果基地500亩,产量3吨左右,市场价150元/斤,与蓝莓加工,开发黑米蓝莓复合饮料,不仅能有独特的风味,还能为黑米产品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是融入乡村振兴+旅游。在“观蔡伦造纸”“游华阳景区”“赏秦岭四宝”“逛朱鹮梨园”“购有机产品”的“游、购、娱”生态旅游产业链中,融入黑米主题元素,吸引各地游客来参观选购消费。同时,在乡村旅游产品中挖掘黑米农耕体验、讲述黑米故事、制作黑米特色餐饮等乡村题材。继续把黑米产业作为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发展的特色产业,将农业系统各组分、各链条有机整合,带动农民持续创收,从而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宏伟目标的突破点和引爆点。
(三)做大做强区域公用品牌,在提高市场占有率上下功夫
一是加大支持力度,强化发展导向性。深入推进“5115”产业脱贫工程,持续落实种植、收购奖励,风险防控等支持政策。积极争取省市在制定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时,将洋县黑米产业作为其中一个重点产业加以培育,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模化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效益为目标”的总体思路,走“公司
+
基地
+
科技
+
农户”的产业发展道路,规划建设陕南黑米标准化种植基地
万亩,力争把洋县建成全省优质有机黑米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同时,依托农本咨询编制的《洋县黑米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战略规划》,系统化推进“优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抓好组织实施,定期开展研判协调,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实现。
二是拓宽销售渠道,扩大市场需求量。用活用好“洋县黑米”区域公用品牌和“朱鹮”商标,坚持“食补国宝·洋县黑米”发展战略,实施“四向融入战略”,以在如皋设立的陕西朱鹮有机农产品直营店为契机,继续向津沪浙等东南沿海发达城市辐射,并设立洋县黑米名优产品专营店、展销厅。积极举办黑米文化节、黑米推介活动,参加全国各类知名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在一线城市商场、超市建立专柜、铺货上架。发挥全县电子商务平台优势,进行线上线下销售,形成稳定的客源和供货渠道。动员党政工作机构、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力量参与消费扶贫,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黑米产品。
三是精心设计包装,提高产品竞争力。古语“买椟还珠”虽然是贬义词,但从营商角度来看,说明了产品包装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吸引力。消费者有时候往往并不了解产品本质,需要借助于包装形象、文字说明、生动展示才能感觉到,这就需要在产品包装上花大气力,目前,“洋县黑米”已经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需要聘请专业人士在产品包装上进行精心设计,抓住与消费者最直接、成本最低的沟通机会,把县域科技、文化、生态等地方特色展现出来,不断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造就一批产品忠实消费者,实现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