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该案谈交通事故、交通肇事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分?
2007年7月13日凌晨,被告人胡某驾驶严重超载的苏0930548号变型拖拉机,沿建湖县城汇文东路向东行驶,行至汇文东路与近湖路交叉路口处,被告人胡某发现有“交警”查车,为了逃避处罚,其随即掉头转弯向南行驶,正在夜查的建湖县公安局近湖派出所辅警人员蔡某某、王某某发现该车形迹可疑,二人随即驾驶摩托车向南追赶,并示意胡某停车接受检查。被告人胡某害怕被罚款而未停车,将蔡某某停在路上的摩托车刮倒后继续逃跑,王某某随即追赶上去并攀上该车的副驾驶室门外让其停车,胡某非但不停车仍继续开车逃跑,使得王某某摔下车被车后轮从身上碾压过去,致使王某某头颅崩裂当场死亡,被告人胡某明知车压到人后未采取任何措施,继续逃跑,后被公安干警在盐都秦南镇抓获。
[分歧]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被告人胡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过失致人死亡罪还是仅仅属于交通事故?
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胡某拒绝停车接受辅警人员检查,在驾车逃跑过程中将攀上该车的辅警王某某摔下车致死,而被告人胡某明知车压到人后未采取任何措施,继续逃跑,其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人避开检查开车逃跑过程中,并不能预见王某某将攀上行进车辆并摔下致死,且引起交通事故的责任并不完全在被告人,只能认定负同等责任,故被告人的交通肇事行为尚构不成犯罪,本案应属于交通事故。第三种意见认为,被告人胡某的行为违反了交通管理法规,行为结果是导致被害人死亡,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法律特征,故应认定被告人构成交通肇事罪。
[评析]
笔者同意第一种观点。该案的关健是能够区分交通肇事罪、过失致人死亡罪、交通事故。
交通肇事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区别的要点在于事故发生的时空条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规定,交通肇事罪发生的时空条件原则上限于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如果在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外,驾驶机动车辆或者使用其他交通工具致人死亡或致使公共财产
或者他人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分别依照刑法规定定罪处罚。从犯罪构成来讲,即两罪的客体和客观方面有所不同,具体而言: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交通肇事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而本案中的危害结果是在被告人逃跑过程中,辅警王某某追赶并攀上被告人车辆时,因被告人拒绝停车而使得王某某摔倒被压死亡,其行为侵犯的客体不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构成。危害结果发生前被告人胡某虽然违反交通管理法规,但直接导致被害人死亡发生的并不是其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而是被告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后,因害怕受到处罚,在逃跑过程中忽视他人生命权利而导致的致人死亡行为,从客观方面看,本案也不符合交通肇事罪的特征。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没有杀人的故意,但由于过失导致了他人死亡后果发生的行为。主要表现在:有的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的死亡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造成他人死亡;有的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其行为可能会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但由于轻信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他人死亡。过失致人死亡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利,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本案中,被告人驾车逃跑过程中,发现被害人王某某攀爬在车门外,应当预见继续驾车逃跑可能会导致王某某被摔下车死亡的严重结果,但由于其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因过失造成本案中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从犯罪构成来看,被告人胡某的行为应当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交通肇事罪与非罪的区别在于:一是要看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失。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有过失,可以构成交通肇事罪;如果行为人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交通事故,则不存在罪过,因而不能认定是犯罪。本案被告人的行为显然是存有过失的,其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交警”处罚而逃跑,在王某某攀上该车让其停车时,被告人非但不停车仍继续开车逃跑,使得王某某摔下车后死亡,且事后仍未采取任何措施,被告人主观上存有过失是确定的;二是要看行为人有无违章行为,造成了多大的危害后果。行为人因交通肇事造成一定的后果,且对该后果负责的条件下,构成交通肇事犯罪。本案被告人因过失导致了王某某死亡的严重后果,认定被告人的行为只是属于交通事故是显然是不当的。
综上所述,依照本案的犯罪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被告应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第二篇:因交通事故致人死亡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辩护词
因交通事故致人死亡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辩护词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
我们依法接受被告人张X的委托,受安徽金晟律师事务所的指派出庭为张亮辩护。我们首先对受害人因不慎遇难身亡表示哀悼,并向他的家属表示慰问和歉意。辩护人对于公诉人起诉书中对本案指控被告人张亮犯有交通肇事罪的定性不持异议,辩护人结合刚才的法庭调查,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本案被告人具有如下从轻或者减轻的情节的材料和意见,以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现发表如下辩护意见,请合议庭考虑:
一、被告具有从轻减轻酌定情节
首先,从主观上来讲,被告人属于过失犯罪并且系初犯。张亮平时一贯表现良好,无违法违纪之前科,是一个遵纪守法、善良本分的公民,在邻里中有着良好的口碑。另外,本案属于过失犯罪,因为被告人新婚不久,从亲友处借钱买了车运货,希望以此养家糊口。本次事故发生后不久,被告人爱人产下一子,可谓悲喜交加。我们由此可看出,作为被告人首先发自内心的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第二被告人是诚心悔过的,希望好好表现,积极改造。请合议庭充分考虑到被告人犯罪的主观恶性不深。
其二、被告人具有悔罪表现。整个案件从被告人侦查的口供到起诉再到审判可以看出,在案发后被告人能够主动地、全部彻底地向司法机关交待自己的犯罪行为,说明被告人已经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危害性,有改过自新的良好愿望。从今天的庭审情况来看,被告人能够主动交待犯罪事实,认罪态度较好。
其三,被告人认罪态度很好。对于被告人的认罪态度,辩护人认为用“很好”来概括并不为过。从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打120救护受害人、然后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被告人自始自终都是诚恳的态度配合调查,如实陈述,真诚悔过,既不反复,又没狡辩,更没有避重就轻、隐瞒事实。这一诚恳的悔罪表现,应当得到法庭的确认,并作为酌情从轻处罚的事实根据。
二、被告人在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犯罪事实的情况下,如实交代自己的罪行,应当按自首处理。
《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是自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明确:“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该解释列举了应当视为自动投案自首的情况,被告人应当按自首处理。其理由是:
1、被告交通肇事时,当时显然还没有被司法机关所发觉;
2、从被告的笔录上可以看出,被告发生交通肇事后,主动投案和积极抢救伤者;
3、交警部门到达后被告人主动如实交代了交通肇事经过,既没有推卸责任,更没有隐瞒事实;
4、从被告人的交代的讯问笔录内容来看,被告人交代的内容是实事求是、不折不扣的,前后一致,悔罪态度是诚恳的。从上述四方面归纳来讲,辩护人认为,被告人的行为具备自首的构成要件,应当按自首犯论处。
三、被害人家属已经进行了民事诉讼,并依法保全,应该可以依法得到应有的赔偿。
被告人的车辆本身向保险公司投保了交强险,其次在本案开庭前,受害人家属已经向人民法院依法诉讼,并进行了财产保全。应该说,受害人家属依法主张的赔偿应当可以得到应有的赔偿。我们也希望合议庭充分考虑此情节。
四、我们特别想强调的是,案发现场的合淮路路况非常恶劣,交通事故不断,甚至曾经发生过九死二十伤的惨案,本市的出租司机甚至称之为“天堂之路”。事发时,从公诉方提供的现场照片,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事发地路况非常糟糕,而且没有路灯。我们强调路况绝非推卸责任,一方面我们希望提醒有关部门,避免悲剧的产生;二来希望合议庭在量刑时予以考虑。
综上所述,鉴于被告人具有悔罪表现,且系初犯,主观恶性不深,又有自首情节,希望合议庭能够对其从轻、减轻处罚,给被告人一个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机会。
谢谢审判长、审判员!
辩护人:XX律师
二〇一〇年五月五日
第三篇:因交通事故致人死亡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辩护词
因交通事故致人死亡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辩护词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
我们依法接受被告人张X的委托,受安徽金晟律师事务所的指派出庭为张亮辩护。我们首先对受害人因不慎遇难身亡表示哀悼,并向他的家属表示慰问和歉意。辩护人对于公诉人起诉书中对本案指控被告人张亮犯有交通肇事罪的定性不持异议,辩护人结合刚才的法庭调查,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本案被告人具有如下从轻或者减轻的情节的材料和意见,以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现发表如下辩护意见,请合议庭考虑:
一、被告具有从轻减轻酌定情节
首先,从主观上来讲,被告人属于过失犯罪并且系初犯。张亮平时一贯表现良好,无违法违纪之前科,是一个遵纪守法、善良本分的公民,在邻里中有着良好的口碑。另外,本案属于过失犯罪,因为被告人新婚不久,从亲友处借钱买了车运货,希望以此养家糊口。本次事故发生后不久,被告人爱人产下一子,可谓悲喜交加。我们由此可看出,作为被告人首先发自内心的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第二被告人是诚心悔过的,希望好好表现,积极改造。请合议庭充分考虑到被告人犯罪的主观恶性不深。
其二、被告人具有悔罪表现。整个案件从被告人侦查的口供到起诉再到审判可以看出,在案发后被告人能够主动地、全部彻底地向司法机关交待自己的犯罪行为,说明被告人已经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危害性,有改过自新的良好愿望。从今天的庭审情况来看,被告人能够主
动交待犯罪事实,认罪态度较好。
其三,被告人认罪态度很好。对于被告人的认罪态度,辩护人认为用“很好”来概括并不为过。从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打120救护受害人、然后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被告人自始自终都是诚恳的态度配合调查,如实陈述,真诚悔过,既不反复,又没狡辩,更没有避重就轻、隐瞒事实。这一诚恳的悔罪表现,应当得到法庭的确认,并作为酌情从轻处罚的事实根据。
二、被告人在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犯罪事实的情况下,如实交代自己的罪行,应当按自首处理。
《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是自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明确:“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该解释列举了应当视为自动投案自首的情况,被告人应当按自首处理。其理由是:
1、被告交通肇事时,当时显然还没有被司法机关所发觉;
2、从被告的笔录上可以看出,被告发生交通肇事后,主动投案和积极抢救伤者;
3、交警部门到达后被告人主动如实交代了交通肇事经过,既没有推卸责任,更没有隐瞒事实;
4、从被告人的交代的讯问笔录内容来看,被告人交代的内容是实事求是、不折不扣的,前后一致,悔罪态度是诚恳的。从上述四方面归纳来讲,辩护人认为,被告人的行为具备自首的构成要件,应当按自首犯论处。
三、被害人家属已经进行了民事诉讼,并依法保全,应该可以依法得到应有的赔偿。
被告人的车辆本身向保险公司投保了交强险,其次在本案开庭前,受害人家属已经向人民法院依法诉讼,并进行了财产保全。应该说,受害人家属依法主张的赔偿应当可以得到应有的赔偿。我们也希望合议庭充分考虑此情节。
四、我们特别想强调的是,案发现场的合淮路路况非常恶劣,交通事故不断,甚至曾经发生过九死二十伤的惨案,本市的出租司机甚至称之为“天堂之路”。事发时,从公诉方提供的现场照片,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事发地路况非常糟糕,而且没有路灯。我们强调路况绝非推卸责任,一方面我们希望提醒有关部门,避免悲剧的产生;二来希望合议庭在量刑时予以考虑。
综上所述,鉴于被告人具有悔罪表现,且系初犯,主观恶性不深,又有自首情节,希望合议庭能够对其从轻、减轻处罚,给被告人一个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机会。
谢谢审判长、审判员!
辩护人:XX律师
二〇一〇年五月五日
第四篇:逃逸行为直接致人死亡属于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
逃逸行为直接致人死亡属于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
一、基本案情被告人张建平,男,1984年8月26日出生。因涉嫌交通肇事罪于2004
年4月10日被逮捕。
2004年6月23日,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张建平犯交通肇事
罪,向郑州高新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辩称:张建平不是这起交通事故的肇事人;张建平在知道发生交通事故后,并未逃逸,并及时报警,有自首情节;被告人张建平是在肇事人指使下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在非明知情况下开车开出100多米,致使被害人王海彬死亡,应为过失致人死亡,而
非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
郑州高新区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2004年2月24日晚21时许,被告人张建平和陈东雨、朱小税、赵慧四人乘坐由张保军驾驶的一辆黄色欧曼重型自卸车,沿航海路由西向东行驶至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大街向南右转弯时,与同方向行驶的由王海彬所驾驶的二轮摩托车相撞,致使乘车人王晓峰重伤,张保军在明知撞车的情况下以自己没有驾驶证为由,将车交给被告人张建平驾驶,张建平在明知撞车的情况下仍驾驶车辆前行,在行驶100米后,张建平感觉车子行驶困难,遂将车子停下,经下车检查,发现被害人王海彬被卡在货车左前轮下,其腿部已血肉模糊。见此情况,张建平即刻打电话报警,并积极协助救人。王海
彬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郑州高新区法院认为:被告人在明知张保军肇事的情况下,本应劝阻张保军停车对被害人进行救助,却在张保军指使下驾车帮助张保军逃逸,其行为违反了交通管理法规,构成交通肇事罪;被告人在逃逸过程中出于过失致人死亡的情节,属于交通肇事罪中的加重情节;被告人在停车发现有人受伤后,虽能及时报案,但在庭审中否认主要犯罪事实,故不属于自首。综上,该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规定,判处被告人张建平有
期徒刑七年。
二、主要问题
1、张建平在他人肇事后替他人开车逃走的行为是否属于交通肇事的共犯?
2、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本身造成他人死亡是否属于法律规定的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
3、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场合是否还存在自首情节?
三、裁判理由
(一)张建平在他人肇事后替他人开车逃逸行为属于交通肇事罪的共犯。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前提必须是先发生了交通肇事。那么交通肇事人与逃逸致人死
亡者不是同一人,对后者能否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被告人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五条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据此,在张保军交通肇事且构成犯罪之前提下,作为乘车人的张建平可以成为交
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主体。
当然,《解释》第五条规定乘车人的行为方式是“指使”肇事人逃逸,那么本案张建平代肇事人开车的行为是否符合这一规定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按照法理,法律把低度的危害行为规定为犯罪,那么高度行为,即使法律没有明文涉及,也当然包括在犯罪范围内。既然用语言指使他人逃逸就构成交通肇事的共犯,那么用实际行动来协助肇事人逃逸,更要构成共犯。这应该属于法理上的当然解释。事实上,这个原则早在我国唐律中就加以规定,即“举轻以明重”。即使说“指使”带有命令的口吻,系教唆性质,在逃逸中起主要作用,那么直接驾驶逃逸行为本身并不比“指使”所起的作用小,总之,这样认定,既不违反形式意义上的罪
行法定,而且更符合实质意义上的罪行法定。
(二)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本身造成他人死亡的属于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
我国刑法第133条规定,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何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在理论上存在着歧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是指交通肇事致人伤害,肇事者不及时抢救被害人,而是逃离现场,致使被害人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这是绝大多数人的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是指交通肇事以后,行为人在逃逸过程中发生了第二次交通事故,过失致人死亡。第三种观点认为,是指以上两种情况。为了统一认识,保证司法的公正性,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明确指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笔者认为,这一解释是正确的。上述第二种观点所说的在第一次交通肇事后,在逃逸过程中第二次交通肇事,过失致人死亡,实际是行为人两次独立的行为,构成两个独立的同种罪,在司法实践中,一般只是作为一罪判处刑罚,而不是按照“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处罚。那么本案是否属于
《解释》规定的情形呢?
从字面意思上看不属于。因为本案被害人的死亡不是由于得不到救助而死亡,也就是说,张保军的违章行为将王海彬致成轻伤,那么王海彬即使得不到救助也不会有生命危险。但从立法原意上来考察,这种行为应该属于因“逃逸而致人死亡”的范畴。因为《解释》明文规定的这种形式,被害人的死是由于肇事人没有及时救助而导致,即被害人的死与交通肇事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即如果救助及时,被害人就不一定会死亡,救助不及时是因,被害人死亡是果,这两者之间才具有直接因果关系。而本案被害人的死,却是由逃逸行为直接导致的,和逃逸行为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既然间接致死就构成交通肇事的加重罪,那么直接致死更应该成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罪。这应该说是理所当然的,况且,从行为的危害程度上讲,逃逸行为直接导致被害人死亡,比弃被害人于不顾而逃走的行为更为严重,更
为恶劣,更以该处于较重的刑罚,此即前文所说的“举轻以明重”原理。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国刑法第133条仅规定了“因逃逸致人死亡”,并没有限定哪种具体方式。我们知道,法律条文是抽象、概括的,它只能描述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不可能穷尽所
有具体的事实情景并给种种情景以十分确定的定义。《解释》认定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是针对理论界已存在的三种争议意见而言的,它并没有穷尽“因逃逸而致人死亡”的具体表现形态,对于新情况还不一定照顾得到。况且,从法律条文本身看,从汉语言语法、习惯上看,本案王海彬的死更符合“因逃逸而致死”的情景。
需要指出的是,本案辩护人辩解说,被告人行为系过失致人死亡性质。的确,张建平对被害人的死持的是过失心态,正因为此,才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理定性为交通肇事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系一般规定,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系特别规定),如果张建平明知车轮下卡有人,又继续驾车行驶,并导致被害人死亡,那么其行为性质就属于故意杀人犯罪了。
(三)张建平的行为不成立自首。
张建平在发觉行车困难时,就停车检查,当发现被害人被卡在车轮下,当即拨打电话报警、抢救。这一情节说明其有投案的行为,另外,在公安机关也供认了他明知交通肇事,而又在肇事人的要求下驾车逃逸的行为。如果照此发展,那么其行为符合自首要件。但是在法庭上张建平却拒不认罪,辩称是在不知情的场合下替张保军开车。据此,应认定张建平没有
接受审判诚意,没有悔意表现,因而不认定其行为构成自首。
顺便提一下,交通肇事罪的自首可以存在于三种场合,一种是发生交通事故后,当即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此种场合应在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幅度内从轻或减轻处罚;第二种是交通肇事后在逃逸过程中又投案自首的。此种场合应在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内从轻或减轻处罚;第三种是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如果投案自首的,应该在七年以上十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内从轻或减轻处罚。
第五篇:朱家平过失致人死亡案--如何区分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
朱家平过失致人死亡案--如何区分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刑事审判参考总第44期)2009年10月25日 来源:刑事审判参考(总第44期)浏览次数:496 【字体:↑大 ↓小】 背景色:
被告人朱家平。2004年5月28日因涉嫌犯过失致人死亡罪被刑事拘留,同年6月4日被取保候审。
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朱家平犯过失致人死亡罪,向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被告人朱家平为了拆迁,从拆迁市场购买回来旧砖头、旧钢筋、旧楼板交给无建筑资质的于全门建两层楼房,并吩咐于全门为其节省资金。2004年5月中旬的一天,于全门带领王顶玉、王顶宝、王玉喜、王桂莲等人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未采取安全防范措施。2004年5月28日下午2时许,当被告人朱家平经于全门同意将两桶烂泥浆调到二楼廊檐顶部不久,在楼板自重和施工操作等负荷作用下,导致挑梁断落,致使王顶玉被砸当场死亡;王顶宝被砸伤后抢救无效死亡;王进喜、王桂莲被砸成轻微伤。经鉴定,该房建造标准很低,泥浆强度为0,主要承重构件构造连接和整体性很差,挑梁不符合现行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的有关要求。
淮阴区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朱家平建设两层楼房,购买的是旧材料,为了拆迁,吩咐于全门尽量节省,其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后果发生的可能性,并且亲自用吊车将两大桶烂泥浆吊到二楼,最终导致楼房崩塌,进而致两死两伤的后果,被告人主观上具有疏忽大意的过失,客观上其行为与两死两伤的后果有因果关系,其行为符合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法律特征。考虑到被告人朱家平在整个事故中起次要作用,其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可以免除刑事处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第三十七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被告人朱家平犯过失致人死亡罪,免于刑事处罚。
一审宣判后,被告人朱家平未上诉,检察机关也未抗诉,判决发生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