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课的理解和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课的理解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是认识省内区域的一个特例,是地理科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体现,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案例“西双版纳的旅游业的形成、发展及作用。”引导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解,交流、探讨,渗透性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开发决策的生活、生产经验,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正确的资源观,具有初步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应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是: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2.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3.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鉴于此,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如下几方面:
知识方面:1.能运用地图分析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特点及优势。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3.熟悉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技能和方法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二手资料的处理能力。并使学生能够利用获得的信息分析影响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作用,对区域环境、经济、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3.依托本案例的学习与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发展观,初步领会一个地区的发展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同时,还要考虑国家政策、社会条件等,注意各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原始热带雨林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的形成及作用。
教学难点: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3.融会贯通地理解领会一个地区发展与开发中应注意的事项。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对西双版纳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的分析、判断。
二、学生能力分析与教学方法选择
由于本节教材有较强的可视性、可读性,再加上学生对西双版纳富有幻想的向往,很有吸引力,学生大多已对教材中的趣味性材料看了又看,对西双版纳的动植物资源相对了解了不少,可往往浮于表面,对西双版纳的位置、旅游资源形成原因钻研的很少,并且对西双版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视而不见,大多只是以游客的身份浏览性阅读,具有较强的猎奇味道,而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综合性的思考。并且学生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策略已具备一定的经验,只是比较松散、肤浅,缺乏系统地整理与融合。所以本节课我把旅游资源的欣赏、汇报只作为授课的一个小部分,作为案例分析的载体,而把重点放在组织学生把自己当作一个当地人,如自治州州长,开发商,西部大开发的工作人员等对西双版纳的发展进行征询汇报,反思与探讨,并结合乡土情况予以分析与建议。即淡化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等知识的讲解,侧重理解性的汇报。这样有机地把研究问题与学生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现、分析问题,最后达到学生感悟区域的分析要综合考虑,区域的发展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注意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当然,对学生的评价要不论成绩好坏,只要积极动脑,积极参与活动,或多或少能说出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就要积极肯定。因此本节课以穿插图片释读、电影欣赏和分组讨论、交流汇报学习为主。采用任务驱动式、竞赛闯关型教学,引导学生查图,读资料,交流等整合信息,处理信息,自主性地进行问题探讨。
三、教学媒体准备
多媒体平台(计算机、实物投影仪),vcd《神奇的西双版纳》,教学课件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拓展性、趣味性、时效性。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前在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音乐中滚动播放西双版纳的相关图片如傣族人过泼水节、热带雨林、孔雀舞、大象、竹楼、竹筒饭、澜沧江„„顶端卡通字幕滚动:“它们让你想到了哪个地方。”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
上课铃响后,师生交流互动,谈话激发,营造情境。
师:大家判断出这是什么地方了吗?
生:西双版纳。
师:真棒,我们想不想去西双版纳?
生:想。
师:为什么想,有人去过西双版纳吗,请大家说出它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生:回答略。
师:大家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走走看看!不过,我们是通过课本、网络、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并且咱们这节课还要比赛一下,看看谁最适合当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州长,哪个小组会出任受当地百姓欢迎的开发商。旨在以成就欲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热情,引领学生角色转换,集中注意,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新课学习]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没有按教材的框架进行教学,而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以决策征询形式组织教学,步步深入,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师作为问题的征询者,学生作为问题的解析者、评判者,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更大空间。即:在教学设计联系上我采用的主导线路是“我能行,西双版纳州长,让我干。”分组参加答辩、竞选,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过关斩将(四道题,过四关)
首先,出示问题:
假如你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1.你会侧重发展哪种支柱产业,为什么?
2.当地有哪些符合发展这种产业的资源,为什么西双版纳有这些突出的有利条件,而与之平行的世界其他地区大多是沙漠?
3.侧重发展这种产业会对当地经济,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什么作用,试举例说明。
4.发展这种产业你认为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或正面临哪些问题,你建议来往或居住在西双版纳的不同身份的人应当怎么办,作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你应怎么办?
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好分工,讨论组织者,记录员,中心发言人分配到位,提高学生的全员参与性,组织秩序性。逐题答辩,分散重、难点,视具体情况决定每一题讨论、回答时间。
第一关:决策比拼(问题1),因为学生基本上都能决策出支柱产业是旅游业,所以回答相对集中,可不做补充。原因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材料来强调,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资源、地方、国家支持等多方面作用。第二关:分析汇报(问题2),旅游资源介绍采用实物投影依次汇报,并允许学生进行辅助性的才艺表演等。再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视介绍,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回顾的同时,又自然地拓展了视野,达到有机地提高。更多时间用于原因的分析,教师通过读图抢答,从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予以引导,最后再及时总结、强调,避免学生浮光掠影的了解,到最后却还是茫然。
第三关:作用探讨(问题3),通过多媒体出示橄榄坝的变化视听材料,引导学生结合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谈感受,特别是结合当地发展生态农业(如樱桃沟、钓鱼村,郑州农业示范园类)引发的近郊农家游、对当地交通建设、经济发展、人民收入、生活、生产条件改善等。既易于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生活、生产经验,畅所欲言,又相对明了、直观。
第四关:协商提高(问题4),采用分角色讨论汇报,根据教师指派或学生选择的角色进行探讨、献计献策,从而使学生的发言更有针对性、深入性、具体性,避免学生不切实际,泛泛而谈,笼统、缺乏主见。
第二阶段:pk较量(交流探讨,内化提高)
小组间结合本节内容,相互置疑问难,合作研讨:根据本节课对西双版纳地区的考察与分析,我们这儿,你认为应如何发展?
此环节不仅能加强组间互动、生生互动,还能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性,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学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并用于指导生活、生产。[师生总结及作业设计]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悟道了什么?首先引导共同完成板书中空缺部分,并对思想、方法上的体会口头汇报。其次渗透性地总结一个地区应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教师注意对学生的表现及时予以激励性的评价和期望。既合理延续学生再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断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作业:课下阅读相关报刊书籍或登陆西双版纳政府网站等收集资料创作《请到西双版纳来》的宣传性文章或手抄报等,或写一篇《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一封信》的建议性文章。也可以进行社会调查,分析怎样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及现在存在的问题等,如《致乡长的一封信》,《我乡发展规划建议》等。旨在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并通过作业达到内化所学,融会贯通,增强应用、实践技能,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这一练习不要求全体同学都要完成,只要有兴趣或者有能力的学生完成即可,但要及时张贴,组织交流、品评,并把教有创新且合理的作品及时推荐到相应部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成就欲。
五、板书设计
框架式的板书清晰、明了地展现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因果关系,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本节内容要点,理清思路,提示纲要,同时利于引领学生反馈,补填空缺部分,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六、课后反思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在尊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后,学生的参与性普遍提高,学生乐于探索和表现自我,有助于学生意识、应用、实践能力的提高,闯关性教学及相互设疑置难式提问,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小组交流等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对学生学法的渗透培养,如作笔记,聆听,反思习惯的形成,还由于案例知识内容的淡化处理,只是作为依托载体,而侧重结合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分析,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谈,经验得到了调动,教学显得更实际,学生也感到更亲切,做到了学以致用。
但是同时,由于学生掌握的材料较少,课前未进行动员进行相应的材料收集与辅导,学生的回答大多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复述;还有,由于学生争强好胜,每个小组都挑选学习较好,能说会道的学生发言,导致后进生在反馈当中只是起到摇旗呐喊的作用。再就是由于对学生发言的时间等安排上缺乏有效的控制,有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像在赶进程。
鉴于此,我认为,在以后进行本节内容教学或类似形式教学时,一定要有相应的时间控制方案,激励评价方案,课堂学习与课下学习相结合,留给学生更宽泛的调查研究、分析建议、交流的时间,安排好相应的协管员,既注意全员参与,又注意参与的有序性,如引导学生听发言时做记录或看法类似不需发言及时出示书面资料予以佐证即可,另外,也可放手于学生,指导学生主持相应活动,教师参与学生学习研究的辅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高尚、正确的学习目的性,学以致用的实效性。
第二篇: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教学设计)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狮峰初级中学
庾瑞霞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2、参与小组探究,能用地图和气候统计图分析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学会用图文资料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提出整改措施
4、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对环境、资源的环保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识。
二、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三、教学难点
1、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正确认知西双版纳区域环境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懂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2、通过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发展状况,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教学准备
1、雨林动植物图片、民族风土人情的资料和图片。
2、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资料。
六、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认识省内区域的一个特例,主要是认识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它是地理科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体现,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地理的基本思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认识西双版纳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探究旅游业迅速
崛起并成为支柱产业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领会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二)、本节教材对应《地理新课标》中以下要求:
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
2、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3、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探讨通过多种途径保持该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七、教学过程与方法:
由地理资料分析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由此验证其特色动、植物资源。并得出旅游资源丰富的结论。以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动、植物资源及民俗旅游资源,进一步了解其人文资源,引出旅游资源的问题,探讨西双版纳的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八、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杨丽萍的孔雀舞》及有关西双版纳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图片,引入西双版纳,让学生有兴趣认识这个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
【讲授新课】
一、丰富的旅游资源
(一)、位置优势
1、学生指出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并找出以下地理事物:横断山脉、澜沧江—湄公河,说说它的陆上临国是哪两个国家? 另外,西双版纳还与哪三国(泰国、柬埔寨、越南)水路相连?(指出3国位置)(划书并补充:柬埔寨)
2、气候通过图中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北回归线,我们可以判断出——西双版纳位于地球5带中的哪一带 ?(热带)→引导学生思考: 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象其它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地理知识和P60图文,分析:西双版纳年内最低、最高气温约是多少度?(学生推测)(给出《西双版纳年内气温和降水量图》)现在,你可以验证自己的推测了!(给出鼓励性评价)在此图中,我们还可以读出,该地区有丰富的降水,那么是谁为它带来丰富的降水呢?(西南季风)下面,请大家结合图,按小组讨论归纳西双版纳地区气温和降水特点,并推测本区气候类型。(学生归纳特点,推测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雨旱两季→景观:热带雨林景观)(板书)
(二)、旅游资源
1、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除海南岛外,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始热带雨林景观!
2、让学生通过课文知识说出有哪些植物和动物,“植物王国”、“植物王冠上的绿宝石”和“动物王国”→明确植物和动物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动植物意识。
3、独特的民俗风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双版纳有以傣族为主,还有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更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请大家讨论回答:下列民俗风情,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何联系?
【合作探究】 A、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形成原因。请学生向介绍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
1、以傣族为主体的13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引导学生懂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2、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文化习俗与当地自然环境又有怎样的关系呢?(P60活动2)(佛教建筑群、竹楼、菠萝饭、竹筒饭、孔雀孔雀舞和象脚孔雀舞、泼水节)→13个少数民族在这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现在,我们欣赏了西双版纳美丽的原始热带雨林景观,也看到了各种可爱的动物,又了解了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同学们肯定也想了解西双版纳旅游发展情况,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旅游业对西双版纳的影响。
二、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合作探究】 B、学会用图文资料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通过学习增强对环境、资源的环保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识。
(一)、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读P61图7.15,找出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
(二)、旅游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1、读P62图7.16、图7.17根据图文材料,说出旅游支柱产业对西双版纳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2、P63活动2: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下滑的原因。初步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小组人员讲解西双版纳旅游下滑的因素。
3、小组合作初步提出西双版纳旅游下滑问题的整改意见和建议。探讨通过多种途径保持该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三)、经济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P63阅读材料:今日橄榄坝的傣家人
【学习小结】
小结位置优势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境内,南部和缅甸、老挝接壤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是除海南省外我国热带雨林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有众多珍稀动物,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以傣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风情独特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
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二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旅游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改善民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堂上练习反馈】见PPT 【布置作业】《地理学习与评价》P70-75
第三篇:《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学段学科:初中地理
课题名称: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备 课 人:沂水县四十里堡镇第二初级中学 赵立霞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沂水县四十里堡镇第二初级中学 赵立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学会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②掌握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分析西双版纳成为“热带动植物王国”的原因。
③了解西双版纳的资源耘势,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以及旅游业对西双版纳经济的带动作用。
④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审美能力、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探究能力、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以及自主、合作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
丛区域的位置入手,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自然、人文)之间的彼此影响、彼此制约的观系,得出该区域的总体特征,然后确定其经济发展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②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③依托本案例的学习与分析,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发展观,初步领会一个地区的发展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同时,还要考虑国家政策、社会条件等,注意各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教学重点:
①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②区域环境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③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的形成及作用。教学难点:
①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②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平台、多媒体课件。学生:西双版纳的有观图文资料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播放用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音乐中滚动展示西双版纳的相观图片:大象、竹楼、孔雀、泼水节、竹子、竹筒饭„„顶端字幕:“它们让你想到了什么地方”。
师:有人去过吗?那么,你对西双版纳知道多少呢?
师生交流互动。
师:同学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真不少。在云南众多的旅游景区中,西双版纳就像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云南的南部,熠熠发光。今天,我们就走进云南,走进西双版纳,认识这个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
二、合作探究 【了解版纳】
(一)地理位置
师:同学们,根据以前学习某一地区的方法,第一步应该找出西双版纳地区的哪个地理要素呢?(生答:地理位置)
展示“西双版纳地区的地理位置图”。
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的分析地理位置的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西双版纳地区的地理位置图,找出本区的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北回归线以南,北纬20°以北。)2.海陆位置:(云南省南部,横断山脉的最南端。)
3.相邻位置:(南部和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国水路相连。)4.交通位置:(与东南亚的多个国家,既可以陆上交往,又可以水路、航空联系。)
5.地理位置的好处:(与东南亚是近邻,便于东南亚相邻地区的友好交往、亲密联系。再者东南亚地区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亿,与我国都有密切的联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西双版纳与邻国的交往更加密切。)
师:五一假期我们如果到西双版纳旅游,请同学们想一想都应该准备什么?为什么? 师生交流。
师:那么西双版纳究竟是怎样的气候类型呢?
(二)气候类型
课件展示:“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及“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图”。
学生利用地图小组合作分析西双版纳地区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小组内通过解决以下问题,来分析本区的气候概况。
1.西双版纳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北纬20°以北,证明本区所在的温度带是五带中的哪一带? 2.景洪市最低月均温出现在几月,是多少℃? 3.景洪市最高月均温出现在几月,是多少℃? 4.景洪市的气温有什么特点?
5.为什么景洪市最高月均温出现在5月妮? 6.为什么景洪市最高月均温没有出现在7月妮? 7.景洪市哪几个月份降水少?为什么? 8.景洪市哪几个月份降水多?为什么? 9.景洪市的降水有什么特点?
10.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什么气候类型呢? 师:展示“世界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的景观图” 11.在世界上的同一纬度地区,形成什么景观呢?
12.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却没有像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而形成了热带季风气候,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启发,学生小组总结回答: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深受来自两大洋季风的影响,所以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降水的影响意义特别重大,所以西双版纳成了一块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三)地形概况
课件展示:“西双版纳地形图”。
1.学生通过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颜色的变化,以抢答的方式,推出本区地形以山地为主。
2.师生进一步推理总结:本区气候是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以山地为主;有一定的高度,海拔高低的变化,加剧了本区气候的垂直变化,使得植被也表现出垂直方向上的层次变化,从而使本区植被更加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也为当地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奠定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师:只因西双版纳地区热量充足、水分充沛,加之海拔高低的变化,所以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我国除海南省以外保存最完整的茂密热带雨林景观区。这一茂密的雨林区,为植物种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多种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因此形成了本区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
师:让我们背起行囊,乘坐直达景洪的飞机,去欣赏一下西双版纳美丽诱人的自然风光。【走进版纳】
第一站:西双版纳勐仑植物园
首先学生利用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园图文资料,欣赏热带雨林风光。其次学生展示收集到的雨林资料、景观图片。最后教师播放西双版纳勐仑植物园景观视频。
师:西双版纳地区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完整的地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回答。
第二站:西双版纳野象谷
首先学生利用可爱的雨林动物图文资料,观赏热带雨林的动物图片。其次学生利用收集的资料,介绍雨林代表动物并展示相应的典型动物图片。最后教师播放西双版纳野象谷录像。
师:通过我们一起欣赏同学们的资料、图片以及老师播放的图文、录像信息,大家知道西双版纳地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所以人们把这里叫做“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你知道“动、植物王国”的形成原因吗?
小组间互相讨论,得到答案。
西双版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沿,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阳光充足,湿润多雨,她是地球上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上的一大自然奇观。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所以为多种动物提供了充足的觅食场所和良好的隐蔽场所,因此西双版纳在国内外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
师:西双版纳一块绿色的宝地,不仅有着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在这片美丽的地方,居住着13个民族,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情,又构成一幅旅游资源的画卷。
第三站:西双版纳民族风情园
首先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观少数民族服饰、工艺品等图文资料或实物。
其次教师播放有观西双版纳地区的民族风情图文资料(服饰、民居、节庆、歌舞),泼水节和傣族象脚鼓舞等人文旅游资源录像。
师:西双版纳地区各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民族文化习俗的形成,往往与其生存的环境有着很大的观联。
生:结合傣族文化生活图片,讨论傣家的竹楼、孔雀舞、竹筒饭等文化习俗与他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观系。
师:欣赏了西双版纳如此美丽、如此诱人的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让我们看看谁最适合当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州长。
【话说版纳】
“我能行,西双版纳州长,让我干” 第一阶段:过关斩将 首先,展示问题:
假如你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1.你会侧重发展哪种支柱产业,为什么? 2.当地有哪些符合发展这种产业的条件?
3.侧重发展这种产业会对当地经济、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什么作用?试举例说明。
4.你认为发展这种产业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或正面临哪些问题?你建议来往或居住在西双版纳的不同身份的人应当怎么办?作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你应怎么办?
(提示:可结合教材61页~64页图文资料)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好分工,讨论组织者、记录员、中心发言人分配到位,提高学生的全员参与性、组织秩序性。逐题答辩,分散重、难点,视具体情况决定每匣题讨论、回答时间。
教师在学生发言时,及时予以激励并适时评价点拨。第二阶段:PK较量(交流探讨,内化提高)
小组间结合本节内容,联系我们所在区域的实际,合作研讨:根据本节课对西双版纳地区的学习与分析,我们这儿,你认为应如何发展?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反思交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对学习内容、思想、方法进行简单总结,并渗透性地总结一个地区应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达标反馈
课件展示:教师展示习题。(习题略)
四、延伸拓展 教师展示要求:
以下题目,请你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选择其中一个进行作业。
(1)课下登录西双版纳旅游在线,收集资料创作《请到西双版纳来》的宣传文章或手抄报。(2)进行社会调查,分析怎样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以《我县发展规划建议》为题写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
通过课下作业达到内化所学,融会贯通,增强实用、实践技能,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四篇: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8章 第4节 贵州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教学设计 湘教版(范文)
《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了解贵州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流等。2.根据资料,分析贵州省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3.根据资料,知道贵州主要的自然资源,了解贵州省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树立保护环境、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难点:
贵州的自然灾害、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教学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注重引导启发,注重课堂评价。教学工具:多媒体、PPT课件、导学案、地理课本、地图册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很优美的歌,它的名字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我希望在今天的地理课堂上同学们也要做课堂中最亮的星,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那就请同学们用饱含激情和自信的声音,读出今天的标题。生:《贵州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二、课堂展示 ※㈠自然地理概况
1.课堂活动: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自然地理概况”部分,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内容。内容如下:
⑴位置:贵州地处_______东部,平均海拔____米左右。⑵地形地势:地形以__________为主,地势______
⑶气候类型:贵州属__________气候,冬暖夏凉,湿润多雨。主要河流____、北盘江、赤水河。⑷自然资源:
①矿产资源:主要有____、汞、重晶石、磷、铝土等。
②水能资源:水能资源开发具有显著优势。由于____地貌广泛发育,暗河众多,给水资源利 1 用带来困难。
③旅游资源:有红色革命圣地、织金洞和__________等。
⑸在图8-57中找出城市:贵阳、遵义、六盘水、铜仁;河流:乌江、赤水河、北盘江;邻省:湖南、广西、云南、四川、重庆等。
⑹贵州河流大多水能资源丰富,请你解释其主要原因。
⑺贵州河流常常出现“无头河”、“无尾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学生自学,老师检查,并对知识进行引导点拨。3.课堂活动:合作探究
⑴贵州年降水量1100-1300毫米,水资源较为丰富,但省内许多地方存在着缺水问题,请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⑵有人说“纬度较低”和“海拔较高”的共同影响,形成了贵州“寒暑适中”的特征,你认同这一说法吗?谈谈你的看法。※㈡自然灾害、环境问题及其保护
1.课堂活动:学习课本94-95页内容,找出: ⑴贵州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⑵贵州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2.教师提问并归纳。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出示有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内容。3.课堂活动:合作探究:
石漠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贵州出现的环境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对策?
4.教师引导,找出答案并归纳。※㈢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
1.课堂活动:学习课本“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部分,⑴水资源的开发:建设了一大批__________
⑵煤炭资源的开发:_____是长江以南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由于受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江南煤海”长期形成了__________的格局。近年来,贵州依托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了一批__________同时,贵州充分发挥_____的优势,优先发展_____,深度开发_____
⑶.旅游资源的开发:贵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2.教师检查。
三、随堂检测(激发孩子积极性)1.贵州省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A.平原、丘陵 B.盆地、丘陵 C.山地、盆地 D.山地、高原 2.贵州省的主要气候特点是()
A.终年高温多雨 B.冬暖夏凉,湿润多雨 C.全年寒冷干燥 D.降水稀少,温差大
3.流经贵州省的河流是 A.长江 B.嘉陵江 C.岷江 D.北盘江 4.每逢暴雨,贵州山区容易引发的地质灾害是()A.泥石流、滑坡 B.洪涝灾害 C.冰冻、冰雹 D.地震、火山
5.读贵州示意图,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图中代号表示的贵州邻省。① _______,② _________。)3
((2)填写图中代号表示的贵州主要河流。③ ________,④ _________。
(3)填写图中代号表示的贵州主要城市。
⑤ _________,⑥ _________,⑦ _________。其中,______(代号)表示贵州的省会,______(代号)表示贵州的煤炭工业基地,______(代号)表示贵州的红色旅游基地。(4)贵州省位于______________(地形区)之上,地势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
进行小组评价和知识归纳,并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树立保护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的理念。
五、拓展提升(课外作业)
课下搜集有关石漠化的问题资料,知道石漠化产生的危害,并替贵州省 人民政府拟写一份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的倡议书。
六、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