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抓住沿江开发的战略机遇 实现桥林经济跨跃式发展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新世纪头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奋斗目标,并把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任务。区委根据我区实际明确提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全区农村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将党的十六大的战略部署,作为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行动纲领,坚定信心,坚定不移,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把握农民增收这个中心,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把农村经济发展得更快,把农村社会建设得更美,让农民得到的实惠更多。就桥林镇来说,要以富民强镇总揽工作全局,抓住沿江开发的战略机遇,实现桥林经济跨跃式发展。
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我们应当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富民强镇,力争两个率先目标,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从更高层次上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新突破。从桥林镇的实际来看,桥林镇位于浦口区西南部,由原桥林镇、兰花乡、陡岗乡三个乡镇合并而成,东临长江,南连乌江镇,西与星甸镇接壤,绕城公路,宁乌公路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利,全镇镇域面积119.7平方公里,辖19个村委会和3个居委会,17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5万人。尤其是合并前桥林、陡岗两乡镇经济都很薄弱,都是南京市重点帮扶乡镇,其合并可谓是南南结合,归纳起来是农业无特色,工业无规模,城镇无面貌,财政无根基。近年来,全镇上下由于开拓创新,顽强拼搏,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长足进步。如2002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32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实现农业总产值2.48亿元,比上年增长6.8%;实现工业总产值4.8亿元,比上年增长59.9%;实现建筑业产值2.01亿元,比上年增长32.9%;实现财政收入5530万元,比上年增长43%;农民人均纯收入3860元,比上年增长8%。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与周边地区发展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形势发展逼人,如何实现新发展,我认为:
一要立足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农业的出路在于产业化,从桥林镇实际出发,要围绕三沿战略(沿江发展特水养殖,沿路发展立体种植,沿山发展经济林果),采取典型带动、政策扶持、招商引资、土地流转等措施,促使农业结构调整迈上新台阶,形成四个一万一个五千农业产业雏形:即特色养殖一万亩,鲜食玉米一万亩,速生意杨一万亩,苗木花卉一万亩,各类牧草5千亩。从而促进全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二要立足开放型经济,加快工业的增效提速。农村的出路在于工业化,要想加快发展,必须在开放型经济上有所作为,把开放型经济作为工业经济的总抓手紧抓不放。近三年由于我们狠抓开放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连结硕果,年年有突破。2001年,全镇实现合同利用外资500万美元,实现利用外资182万美元,在原江浦县名列前茅。2002年,全镇完成合同利用外资1148万美元,实现利用外资248万美元,全面超额完成区政府下达的考核指标。
由于开放型经济的新突破带来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一是发展速度加快。工业产值2000年增长6.4%,2001年增长42.5%,2002年增长42.5%,2003年增长50.2%。两年时间翻一番。二是企业健康发展。销售、利税、增加值的增幅均高于产值增幅,全镇无一家企业亏损。三是重点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十分明显,规模企业产值占总量85%以上。四是形成两大板块、比翼齐飞的格局。原陡岗和桥林工业园在三年后旗鼓相当,经济总量突破10亿元。
三要立足载体培育,加快城镇和工业园区建设。农民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发展小城镇也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桥林是一个千年古镇,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创建市级新型小城镇不仅是建设山南中心镇、富裕农民的需要,更是培育载体、加快经济发展的需要。2001年,从编制规划入手,本着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共投入资金500多万元用于小城镇建设。2002年,我们围绕创建实施方案,又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小城镇建设。2003年元月份,高标准通过市级新
第二篇:抓住沿江开发的战略机遇 实现桥林经济跨跃式发展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新世纪头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奋斗目标,并把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任务,抓住沿江开发的战略机遇 实现桥林经济跨跃式发展。区委根据我区实际明确提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全区农村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将党的十六大的战略部署,作为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行动纲领,坚定信心,坚定不移,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把握农民增收这个中心,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把农村经济发展得更快,把农村社会建设得更美,让农民得到的实惠更多。就桥林镇来说,要以富民强镇总揽工作全局,抓住沿江开发的战略机遇,实现桥林经济跨跃式发展。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我们应当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富民强镇,力争两个率先目标,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从更高层次上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新突破。从桥林镇的实际来看,桥林镇位于浦口区西南部,由原桥林镇、兰花乡、陡岗乡三个乡镇合并而成,东临长江,南连乌江镇,西与星甸镇接壤,绕城公路,宁乌公路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利,全镇镇域面积119.7平方公里,辖19个村委会和3个居委会,17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5万人。尤其是合并前桥林、陡岗两乡镇经济都很薄弱,都是南京市重点帮扶乡镇,其合并可谓是南南结合,归纳起来是农业无特色,工业无规模,城镇无面貌,财政无根基。近年来,全镇上下由于开拓创新,顽强拼搏,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长足进步。如2002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32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实现农业总产值2.48亿元,比上年增长6.8%;实现工业总产值4.8亿元,比上年增长59.9%;实现建筑业产值2.01亿元,比上年增长32.9%;实现财政收入5530万元,比上年增长43%;农民人均纯收入3860元,比上年增长8%。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与周边地区发展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形势发展逼人,如何实现新发展,我认为:一要立足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农业的出路在于产业化,从桥林镇实际出发,要围绕三沿战略(沿江发展特水养殖,沿路发展立体种植,沿山发展经济林果),采取典型带动、政策扶持、招商引资、土地流转等措施,促使农业结构调整迈上新台阶,形成四个一万一个五千农业产业雏形:即特色养殖一万亩,鲜食玉米一万亩,速生意杨一万亩,苗木花卉一万亩,各类牧草5千亩。从而促进全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二要立足开放型经济,加快工业的增效提速。农村的出路在于工业化,要想加快发展,必须在开放型经济上有所作为,把开放型经济作为工业经济的总抓手紧抓不放。近三年由于我们狠抓开放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连结硕果,年年有突破。2001年,全镇实现合同利用外资500万美元,实现利用外资182万美元,在原江浦县名列前茅。2002年,全镇完成合同利用外资1148万美元,实现利用外资248万美元,全面超额完成区政府下达的考核指标。由于开放型经济的新突破带来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一是发展速度加快。工业产值2000年增长6.4%,2001年增长42.5%,2002年增长42.5%,2003年增长50.2%。两年时间翻一番。二是企业健康发展。销售、利税、增加值的增幅均高于产值增幅,全镇无一家企业亏损,工作汇报《抓住沿江开发的战略机遇 实现桥林经济跨跃式发展》。三是重点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十分明显,规模企业产值占总量85%以上。四是形成两大板块、比翼齐飞的格局。原陡岗和桥林工业园在三年后旗鼓相当,经济总量突破10亿元。三要立足载体培育,加快城镇和工业园区建设。农民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发展小城镇也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桥林是一个千年古镇,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创建市级新型小城镇不仅是建设山南中心镇、富裕农民的需要,更是培育载体、加快经济发展的需要。2001年,从编制规划入手,本着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共投入资金500多万元用于小城镇建设。2002年,我们围绕创建实施方案,又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小城镇建设。2003年元月份,高标准通过市级新型小城镇验收。工业园区作为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经济的载体,同时也是招商引资的窗口。2002年,桥林镇投入资金400万元,完成一期工程500亩的五通一平,目前已引进20多家企业,其中4家在建,3家已投产。桥林工业园被列为市级重点工业园。四要立足强本固基,加快财政收入的增长。1999年,两乡镇合并财政收入相加仅有1000多万元,是名副其实的财政穷镇。镇党委、政府意识到桥林要加快发展必须克服财政瓶颈制约,全镇上下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牢固树立财税意识和财政根基观念,采取三个针对性措施:一是借鸡下蛋、借船下海。全镇共吸引各类企业近80家来镇注册,其中规模企业10家,产生的税收占全镇财政收入50%以上。二是发展落户企业,提高地方企业贡献份额。三是争取项目资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推动桥林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五要立足后发优势,加快社会事业带来的协调发展。近年来,全镇投入近2000万元新建灰色化道路63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投入500万元新建教育、文化综合大楼;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完成江河堤达标工程;投入600万元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的投入,极大改善了全镇人民生活、生产、工作条件,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为今后的快速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作为桥林镇党委、政府来说,开创新局面,就是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抢抓沿江开发机遇,着力构筑四大平台加快发展:一是构筑工业园区发展平台,加快工业开放型经济发展。工业园区作为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基地,是新一轮经济的发展平台,更是桥林镇实现工业强镇、富民强镇的希望所在。今年将在一期500亩工程基础上,完成园区二期1500亩工程。同时充分利用三桥开工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快在谈、在建项目的整体推进,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二是构筑基地发展平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建设双垅1.5万亩鲜食玉米生产基地,竹叶湖冲、红旗山等8000亩花卉、苗木、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基地建设,推动全镇的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构筑城镇发展平台,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小城镇建设顺利通过市级验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对宁乌路两侧进行城市化改造,实行市场化运作,结合工业园区扩容,利用2年左右的时间,使镇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左右,城镇人口达2万人左右。通过城镇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加快第三产业化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四是构筑市场发展平台,加快第三产业带动效应。将着力建设兰花立交桥超大型苗木花卉交易市场,以此推动全镇的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周边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沿江开发为桥林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机,也为桥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桥林镇党委、政府将团结带领全镇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在新一轮沿江大开发中,找准位置,寻求桥林经济超常规发展。
第三篇:模具企业必须抓住战略发展机遇-扩张品牌
模具企业必须抓住战略发展机遇-扩张品牌 五金产品分类广泛,我国逐步成为世界五金加工大国和出口大国,并且已成为世界五金生产大国之一,拥有广阔的市场和消费潜力。五金模具是我国五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模具在国际模具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仍旧存在,国内模具市场预期也继续看好,模具行业发展呈现大趋势。
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进入我国,我国五金企业的本土优势正在受到挑战。鹏威国际、鹏威钨钢总经理、东莞市模具协会副会长林治先生表示我国五金模具企业尤其是成长型企业必须清醒,必须紧紧抓住战略发展机遇,为自己设立合理的发展目标。不能逆流而上,便只有消亡之路。企业到底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还是为顾客创造价值或为员工谋福利?这几点都是企业的目标,但就根本上来讲,如果我们这里面只能选择一条最为重要的目标的话,价值才是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
五金模具的精度将会越来越高。10年前,精密模具的精度一般为5微米,现在已达到2~3微米,不久1微米精度的模具将上市。这要求超精加工。五金加工模具产业将日趋大型化。这是由于模具成型的零件日渐大型化和高生产效率要求而发展的一模多腔所造成的。模具行业多功能复合模具将进一步发展。新型多功能复合模具除了冲压成型零件外,还担负叠压、攻丝、铆接和锁紧等组装任务,对钢材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那中国五金加工模具企业如何才能在风雨中前进呢?林治先生表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就是快速流通的过程,不懂得流通,就不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流通是提高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确保五金制造业持续繁荣,加快模具五金行业的发展,首先必须做好几方面的工作。必须搞好五金加工模具行业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商贸,形成大流通、开放式的流通格局,建立高效的流通平台,彻底改变当前五金流通平台小、散、弱的现状;必须搞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通过省内五金产业的集聚,形成五金产业大集群,拉长产业链,形成环环相扣、优势互补的生产格局,增强五金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必须推进五金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必须加快推进国内外贸易一体化和贸工一体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要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和网络服务平台,推进五金大市场体系、现代五金物流体系、五金市场监控体系和五金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尽快实现五金业流通现代化;必须搞好行业内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全省的五金企业,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我们必须集合大家的智慧和力量,运用集体的资源,趋利避害,加强合作,促进行业内外的多向沟通,共促繁荣,形成行业的整体效应,积极应对国际上可能出现的贸易壁垒,主动应对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五金加工模具企业的领导者们,在确定本企业的发展方向后,要抓住领导工作的重点,明确企业的重点工作,不把精力浪费在其他无关紧要小事上,如果一件事,无法促进员工积极性,也对企业发展盈利不产生短期或长期的促进作用,那么这件事就是不必要的,是可以忽视的。
第四篇:抓住战略机遇立足浙江省情推动浙江海洋经济大发展
抓住战略机遇立足浙江省情推动浙江海洋经济大发展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2011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后我国设立的又一个国家级新区。同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浙江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做出了全面部署。
我们要抓住国家“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机遇期,全面推进浙江省海洋经济大发展,大繁荣。
以《十二五规划纲要》为总体指导,出台若干适合浙江省情文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握浙江省情,切实开展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工作;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统筹兼顾处理好区域发展关系,以舟山群岛建设点突破口,全面推进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工作。
立足浙江省情,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充分发挥浙江海洋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滨海旅游、交通运输、新型工业、现代仓储物流、海洋渔业、可再生能源等相关海洋经济产业,大力推动推动浙江海洋经济大发展。
充分利用浙江深水岸线长、天然港口众多以及舟山群岛作为东北亚通向太平洋、走向世界的要道的地理区位优势建设深水港口,大力发展船舶修造、港口物流等临港产业,打造成为大陆通向海洋的港口城市。
充分利用浙江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浙江沿海的温和湿润气候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滨海旅游业是海洋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引擎产业,也是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之
一。我们要借鉴世界经验,整合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全面推动浙江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充分利用浙江海洋能源优势,发展海洋油气资源开采工程,以缓解浙江能源不足困局,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并积极发展海洋风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生物能等绿色能源产业,助力浙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充分利用浙江民间资本优势,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出台相关政策条例,积极引入民间资本,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困局,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沿海经济开发和利用,推动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
充分发挥建设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战略机遇红利,培育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积极与高校展开合作,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官、产、学一体化的联合开发体系,促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总之,要抓住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等战略机遇期,立足浙江省情,举全省之力狠抓落实,统筹协调陆海发展、相互促进,整合海洋科技力量,提高海洋统合开发、管理能力,切实推动浙江海洋经济工作大发展、大繁荣。
第五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现我区教育跨跃式发展论文
经过10年的开发建设,西藏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藏的教育也必将继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实现西藏教育的跨跃式发展目标,着力提升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将是实现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我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1951年,创办第一所小学——昌都小学,开创西藏现代教育之先河。1956年,创办第一所中学——拉萨中学。1965年,第一所高校——西藏民族学院诞生。经过近60年的发展,一个包括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在内的具有西藏特点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初具规模。截至2008年底,西藏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017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8.5%;初中入学率92.2%;高中阶段入学率51.2%;高等教育入学率19.7%。另外,在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就读的在校生有1.9万余人。西藏的74个县(市区)已完成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4%。
近年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对西藏教育的支持力度。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农牧区中小学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提高了义务教育保障水平。从1985年开始,国家对西藏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采取“包吃、包住和包学习费用”的措施,2007年又全部免除中小学生学杂费,使西藏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的地方。
二、实现我区教育跨跃式发展的重要意义
1.实现教育跨跃式发展是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10年来,西藏教育发展虽然在整体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现了迅捷的发展,但与内地各兄弟省市相比,西藏教育的水平、质量和社会效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在整体上还比较落后,师资队伍参差不齐、专业水平整体不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缓慢,教育管理和教育理念相对落后等方面。因此,实现教育跨跃式发展是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
2.实现教育跨跃式发展是我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和客观要求。
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快速度的发展,要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达到目标。教育是适应未来发展的事业,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所在,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建构现代文明大厦的基础。当然,教育跨越式发展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情况下,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正是我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和要求。
3.实现教育跨跃式发展是实现我区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目标。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它省市和兄弟民族。在中央的关心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各兄弟省市的对口援助下,西藏经济社会的状况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区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目标。当今世界,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这一发展趋势,既为西藏跨跃式发展提供了利用高科技和先进知识超越传统模式发展的有利机遇,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把实现教育跨跃式发展作为实现我区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目标。
三、牢固树立“教育是第一民生”理念,把“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民生不仅包含经济生活,而且包含文化生活,既需要经济的支撑,又需要文化的支撑。教育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手段,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培养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可见,教育的发展可以为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提供丰富的源泉,奠定坚实的基础。
西藏地处边疆,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地区的发展和藏族人民福利的改善,事关民族和睦、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的大局。如何克服环境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劣势,使相对封闭的高原经济融入市场化进程中,使藏族人民能够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避免全球化产生的风险,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中长期发展战略问题。
四、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努力实现我区教育跨跃式发展目标
明年,我们将迎来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近60年来,随着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和西藏民族的新生,各项社会事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础教育事业也以其不平凡的历程和令人瞩目的业绩,为西藏经济发展、民族繁荣、社会进步和历史性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正如前文所言,西藏的现代基础教育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西藏教育虽经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的巨大发展,但其发展的水平、质量和社会效益在整体上仍然较低,与“办人民满意教育”,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笔者以为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要有 “聚万众之心,集全民之智,倾全区之力”办教育的热情和决心外,还要有善于捕捉机遇、敢于创新、敢于超越的勇气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