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行政学11秋作业1-4
公共行政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册参考答案
公共行政学作业
1一、名词解释
1、地方政府体制:地方政府是设置于地方各级行政区域内的公共行政管理机关。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2、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3、人事行政: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
4、公文管理:公文管理就是对公文的创制、处置和管理,即在公文从形成、运转、办理、传递、存贮到转换为档案或销毁的一个完整周期中,以特定的方法和原则对公文进行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或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
1.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C)。A.普耳B.斯密C.欧文D.斯图亚特
2.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的作者是(A)。
A.里格斯B.古立克C.德鲁克D.高斯
3.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A)。A.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B.领导、决策、组织、指挥、协调、人事、预算C.计划、领导、人事、指挥、组织、报告、预算D.计划、领导、人事、沟通、协调、组织、预算
4.公共行政环境的(D)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A.约束性
B.复杂性C.不稳定性D.特殊性
5.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C)。A.前资本主义B.由资本主义C.垄断资本主义D.当代资本主义
6.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A.政府职能B.行政监督C.行政决策D.行政体制
7.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所确立的一种中央政府体制是(C)。A.内阁制B.总统制
C.半总统制D.委员会制
8.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的(A)国,后来为许多西方国家所采用。A.英国B.美国C.日本D.加拿大
9.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B)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A.《行政学原理》 B.《论译书》 C.《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D.《行政学》
10.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就是(A)的行政区。A.特殊型B.发展型C.传统型D.现代型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文化环境要素的是(BCDE)。A.法律制度B.意识形态C.道德伦理D.价值观念E.教育
2.国家公务员的培训主要有(BCDE)等几种形式。A.综合培训B.更新知识培训
C.任职培训D.业务培训E.初任培训
3.下列国家实行总统制的有(AD)。A.墨西哥B.德国C.新加坡D.埃及E.丹麦
4.较有代表性的领导行为理论有(ABCDE)。A.四分图理论B.领导作风理论
C.领导系统模式D.领导方格理论E.PM型领导模式
5.科学合理的机关日常工作程序应注意的环节有(ABCDE)。A.计划安排工作B.组织实施工作C.协调控制工作D.检查总结工作E.奖惩教育工作
四、简答题
1、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有自然地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差别。就是在同一种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公共行政环境也有区别。(2)这种特殊性还表现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公共行政环境的差别。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自然地理、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素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行政效率高低等方面。
2、简述机能制的优点和缺陷。
答: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1)机能制的优点是:①可以扩大公共组织的管理职能。②专业分工,有利于专业化管理,提高效率。③分权管理,有利于调动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2)机能制的缺陷是:①职能分化过多,会造成政府机构过多,因而会造成对社会和经济干涉过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后果。②分工过细,会造成权力交叉,影响行政效率的后果。
作业二:
一、案例分析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各种各样的“行政问责暂行办法”、“行政过错追究暂行办法”。2004年4月,中央又批准实施丁《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对“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作了严格规范。
最近,重庆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重庆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这一《暂行办法》通过18种问责情形和7种追究责任,对行政首长追究其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责任,小到诫勉、批评。大至停职反省、劝其辞职。问责的情形主要包括5种:效能低下,执行不力;责任意识淡薄;违反法定程序,肓目决策;不依法行政或治政不严,监督不力;在商务活动中损害政府形象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
“官员问责”制给中国4 000多万名各级干部的仕途平添了风险,使为官变成了—种风险职业。这就要求政府官员转变观念,从“当官有权”到“当官有责”。
请你运用行政领导的有关原理分析上述案例,并回答下列问题:
1.重庆市政府通过的《暂行办法》实行官员问责制度的内容,主要体现了行政领导者的哪方面责任?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2.行政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有哪几个方面?本案例中欠缺的责任是什么?
3.结合行政学原理简谈我国实施“官员问责”制的益处。(回答此问字数不少于300字)答:1.重庆市政府通过的《暂行办法》实行官员问责制度的内容,主要体现了行政领导者的行政工作责任。行政领导者的行政工作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自己的岗位责任即行政领导者担任某一职务所应承担的义务和应尽的责任。行政领导工作责任的具体内容有:(1)负责贯彻执行法律、法规以及权力机关、上级行政机关的决定;(2)主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计划;(3)负责制定行政决策,决定公共行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4)正确地选拔、使用人才;(5)负责对本部门和下级行政机关的工作实行监督、检查;(6)做好协调工作。
2.行政领导者责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责任。政治责任一般是由直接或间接选举的行政首长对国家宪法和立法机关以及对公众负的责任。(2)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时违背或触犯有关法律所形成的责任,根
据所造成的后果轻重不同,受到法律的处罚与制裁。这是行政主体与管理对象发生的法律关系。(3)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在处理公务时,违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所形成的责任。行政责任是一种管理责任。(4)道德责任。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必须恪守行政道德和社会道德。如果违背了行政道德和社会道德,将受到处分。在案例中,所欠缺的是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以及道德责任。政治责任即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因违反特定的政治义务或没有做好分内之事而导致的政治上的否定性后果,以及所应受到的谴责和制裁。法律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因违反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或应负的责任。
3.增强官员的责任心;促进干部作风转变;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打破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陋习;有利于整肃吏治。
二、在我国,学而优则仕,在美国,学而优则商,请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的看法。(两种观点都谈或任选其中一种观点谈均可,只要言之有理有据,字数不少于500字。)
答:“学而优则仕”,在孔子时代,只是儒家的一个政治口号,它所代表的是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论语·子张》有语:“学而优则仕”。在许多国人看来,做公务员就是入仕;去创业则是从商。概言之,如果说西方国家人们的观念是“学而优则商”,我们不少人则仍是“学而优则仕”。其中的区别,值得深思。作一个不尽恰当的区分,如果把优秀分子多集中在政界或社会管理部门的社会称为“政治精英社会”的话,那么,优秀分子大都集中在商界和经济管理领域的社会就可以称为“经济精英社会”了。一般地说,当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时,维持一个强有力的政治统治力量以保证社会稳定是最为重要的。而当商品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以后,经济、政治、文化的日益多元化将使政治主导一切的必要性日益降低。所以“政治精英社会”往往是与传统的农耕社会相适应的,而“经济精英社会”只能是商品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可能出现的。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社会稳定的基础自然地要由政治稳定向经济稳定转移,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也必然要由政治管理向经济管理演化。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人民生活日益多元,创业机会日益增加。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学而优则仕”的热潮?这既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之深,更说明了目前我国企业家的创业环境还不容乐观。操作手续烦琐、技术设施不先进、法律金融环境不完备等等都成为创业者的“拦路虎”。另一方面,公务员的“高含金量”有越来越趋高之势。与其他行业相比,公务员在获取公共信息资源、话语权、工资外的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机会更大,而他们需要承担的风险却是相对较低。于是,竞考公务员被许多人认为是“最优选择”,“考公务员热”涌动也就不足为奇了。一国竞争力高下的区别,从社会人力资源的配置来讲,往往就在于社会中最优秀的人做的事不一样。竞争力相对强的,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制度环境,使得社会中最优秀的人去创业;而竞争力相对弱的,往往是最优秀的人都挤着往做官的路上奔,社会缺乏创业精神。怎么让人们的观念从“学而优则仕”更多地转向“学而优则商”?如何促进这个转变?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作业三: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监察管辖: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督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督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
2、招标性采购:是指通过招标的方式,邀请所有的或一定范围的潜在的供应商参加投标,采购主体通过某种事先确定并公布的标准从所有投标商中评选出中标供应商,并与之签订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
3、标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瞄准一个比其绩效更高的组织进行比较,以便取得更好的绩效。
4、行政诉讼:所谓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或行政工作人员就违法行政行为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俗称“民告官”。
二、单项选择题
1.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C)。A.协调阶段
B.总结阶段C.实施阶段D.准备阶段
2.对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由(D)给予处分。
A.检察机关B.行政监察机关C.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D.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
3.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A.中央预算B.县级预算C.省级预算D.市级预算
4.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B)天内报有关部门备案。A.15B.30C.45D.60
5.批准是一种约束力较强的(A)监督方式。其内容包括:要求监督对象报送审批材料、审查和批准(含不批准)三个基本步骤。A.事先B.事中C.事后D.全面
6.从20世纪(C)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然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实行市场化也进行不同程度的行政改革。A.50B.60 C.70 D.80
7.为了解决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一时又难以查清原因的问题的决策方案,称为(D)。A.积极方案 B.追踪方案C.应变方案D.临时方案
8.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D)。A.信息支持系统 B.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 C.专家咨询系统D.领导决策系统
9.行政评估准备阶段,评估工作的第一步是(D)。A.明确评估目的B.选择评估标准 C.培训工作人员D.确定评估对象
10.平行沟通是一种同级部门或同事之间的信息沟通,亦称(A)。A.横向沟通B.纵向沟通C.无反馈沟通D.网上沟通
三、多项选择题
1.按照行政计划的主体划分,行政计划的类型可以分为(ABD)。A.地方计划B.中央计划C.国防计划D.基层计划E.资源计划
2.按照税收的征收办法或税额的确定方法,可分为(BD)。A.印花税B.定率税
C.房产税D.配赋税E.耕地占用税
3.行政复议的合法性审查包括(ABCD)。A.法定依据的审查B.滥用职权的审查C.法定程序的审查D.法定权限的审查E.权力腐败的审查
4.从决策对象的结构性程度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AB)。A.程序性决策B.非程序性决策C.理性决策D.科学决策E.直觉决策
5.工作控制是对具体执行工作的各方面的控制,它包括(ABCDE)。A.计划控制 B.标准控制 C.程序控制 D.成本控制 E.质量控制
四、简答题
1、行政决策程序应该包括哪些步骤?
答:行政决策程序应该包括如下步骤:(1)认识问题,界定问题,找出差距;(2)确定决策目标。(3)确定决策标准,确定每个标准的权重。(4)拟定决策方案。(5)分析方案。(6)选择方案。(7)实施决策方案,完善决策。(8)评估决策。
2、简述测定行政效率的标准。
答:测定行政效率的标准有:(1)测定行政效率的量的标准。(2)测定行政效率的质的标准。(3)测定行政效率的社会效益标准。(4)测定行政效率的规范性标准。
五、论述题
1、试述行政协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行政协调的作用主要有:(1)行政协调可以使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在工作上密切配合,和谐一致,避免内耗和互相冲突,从而达到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目的。(2)行政协调可以促进各行政部门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行政资源,精简和优化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行政效率。
(3)行政协调有助于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并从整体和全局立场出发,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意义,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从而有利于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4)行政协调有助于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使每个部门和个人的努力成为集体的努力,单独的行动成为合作的行动,从而产生整体的“合力”。
2、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理解行政改革?答: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理解行政改革,应注意:(1)行政改革是个政治过程。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组成部分,政治决定行政。在西方发达国家,行政也必须从属于国家政治的要求,在我国政治与行政更是密不可分。因此,行政改革过程不是纯技术实施的过程,政治的各种因素决定了行政改革的复杂性。(2)行政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提高行政效率,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公共组织与社会环境是输出输入的关系,两者必须保持动态平衡。行政改革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取向意味着公共组织必须适应社会变迁,它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运行方式必须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但行政改革不是消极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是积极而高效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行政改革要注意行政效率问题,同时又不能忽视社会公平和公众利益的实现程度。(3)行政改革必须改革内部体制和组织机构,重新配置行政权力。行政改革要对行政权力体制、行政领导体制、行政区划体制、组织机构、人事制度等进行改革,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行政改革应该进行科学地论证,严密地计划,强有力地组织,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而不能盲目进行。(4)行政改革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政府必须不断地调整与社会的关系,界定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必须对政府的行政权的行使的范围、程度和方式进行调整。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政府的行政权对社会的干预逐步减少,社会的自主权和自治权越来越多,社会团体和非营利组织以及市场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政府必须对社会进行干预,无政府主义是不可取的。
作业四:政府应不应该控制私家汽车的数量
至2007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5亿辆,其中北京机动车保有量突破300万辆,北京市市长王岐山也将此事称之为“首都发展繁荣的标志”。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教授因此评价:这标志着我国机动车水平最高的城市接近发达国家的汽车发展程度。户均拥有0.7辆车,北京已步人汽车社会。中国人民大学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查道炯,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起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说,北京要想可持续发展,除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以外,还要限制私人小汽车。如何解决发展汽车工业和城市道路资源、城市管理之间的矛盾,各方观点争执不下。政府应不应该控制私家汽车的数量?这是2007年大专辩论赛众多主题中的一个,请你也参加讨论,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
一、简单调查一下当地私家汽车拥有情况,范围可以选取你所在地城市、城区或社区等;
二、根据你调查的情况,拟定个人讨论提纲;
三、进行小组讨论,归纳小组讨论意见;
四、形成你的观点,并进行论证。字数不少于500字。
答:宁波私家汽车拥有情况调查:目前城市家庭私人购车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并已具备了巨大的购买潜力。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生产厂家如何根据地区市场的差异性,分析研究并准确的制定其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广告定位、价格竞争策略,对企业的市场开拓及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城市调查的范围涉及到宁波各区,代表100多万城市家庭,600多万人口的汽车消费市场情况,调查样本抽取的数量为100户。家庭拥有汽车数量:
一、总量:在625万户城市家庭中,拥有汽车总量的置信区间在69.9万—9
2.6万辆之间,置信度为95%。城市居民私人汽车拥有量占总保有量的6%-8%。
二、数量差异:从不同收入水平居民家庭拥有汽车的情况来看,月收入在三千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与月收在一千至三千元之间的中等收入家庭和月收入在一千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在汽车拥有率上差异非常大。高收入家庭拥有率为6%,是低收入家庭拥有率 0.7%的8.6倍,是中等收入家庭拥有率1.2%的5倍。
家庭购买汽车价格:
一、总体购买价格:在所调查的家庭中,所购汽车的平均价格为11.9万元/辆。在所调查的家庭中,欲购汽车的平均价格为12.0万元/辆。
二、收入水平的价格差异:高收入家庭购车平均价格为17.8万元。中等收入家庭平均价格最低。高收入家庭的预期价格为18.0万元。中等收入家庭的预期价格为7.6万元。
家庭拥有汽车的消费特征:
一、色彩特征:本次调查显示,宁波居民家庭购车多为鲜艳的颜色,最多的颜色是红色,占已购汽车的31.3%;其次是白色,再次是蓝色。这三种颜色占已购家庭汽车总数的64.4%,已接近三分之二。黑、绿、灰三色合计只占到城市家庭汽车总数的16%。
二、家庭驾车人性别特征:本次调查显示,现阶段宁波家庭的实际驾车人员主要是男士,占到80.4%。女士实际驾车比例为19.6%。但女士驾车的比例有上升趋势。
三、排量特征:本次调查显示,目前宁波居民家庭汽车以低排量为主。其中1升以下的占36.5%,1.0—1.5升占20.5%,这两档合计占到家庭汽车拥有量的一半以上,而排量2.5升以上的仅占9.35%。
讨论提纲:购买意向:
一、总体情况:轿车品牌知名度最高的前几个品牌是桑塔纳、奥迪、宝来、标致、别克、红旗、夏利、奔驰。其中桑塔纳的总体知名度是所有轿车中最高的,将近85%的消费者不经提示都能说出桑塔纳的名字,40%多的消费者在提到轿车时,会首先想到该车品牌;奥迪和宝来的知名度分列第二和第三位,总体提及率都在60%以上;夏利、奔驰、富康、捷达的知名度均超过了50%。
二、价格档次变化:根据调查统计显示,价格在五万元以下的汽车欲购率比已购率低很多,而价格在十万元以上的汽车欲购率远高于已购率,可见在今后几年价格在十至二十万元的汽车将成为家庭购车市场的主流;价格在二十万元以上的汽车,虽然欲购率和喜爱率很高,但已购率低,人群基数小,市场份额明显低于价格在十至二十万元的车型。
三、国产车与进口车竞争力状况:国产汽车已购率、欲购率、喜爱率分别为77.9%、68.4%、43.6%,渐次下降,且降幅较大。这说明,长远发展下去城市居民更将倾向于购买进口车。
四、购买意向上升产品:调查统计数字显示,上升产品中,进口车上升明显,桑塔纳车最稳定,捷达与富康上升迅速。
第二篇:公共行政学作业答案
《公共行政学》课程作业
一、简述行政管理的本质及特征。
答:行政管理的多种含义: ①行政的初始含义:指对事务的治理和执行②现代行政管理的含义:Ⅰ最广义的: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Ⅱ广义的:指国家政治目标的执行,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Ⅲ狭义的:指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又称为公共行政2.L行政管理的特点:①执行性②政治性③权威性3.L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含义)及其要点:研究对象(含义):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官员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要点:①行政管理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在我国是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②行政管理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④行政管理的基本依据是行政权力⑤行政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⑤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探讨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行政管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鲜明的政治性。行政管理是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必然体现国家的本质,为国家的根本统治服务,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二)服务的广泛性。政府权力来自广大人民,必须为人民服务,行政管理的全部活动都必须服从于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三)重要的执行性。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和报告工作,并接受其监督。国家权力机关根据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制定和颁布法律法规;而行政机关负责制定具体的措施、细则来贯彻实行这些内容。没有行政管理,就不能实现国家的意志。
(四)一定的强制性。行政管理以国家权力为后盾,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二、简述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辩证关系。答:行政环境就是政府管理的环境,它是指围绕行政活动和行政现象这一主体的外部境况,是各种直接地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行政活动的客观因素的总和。宏观行政环境即通常所说的国情,包括国际的社会、自然环境和国内的社会、自然环境,它是行政环境的基础,对行政活动有决定性的作用。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的关系是双向的、辨证的。一方面,行政管理都处在一定的行政环境中,并受到行政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有什么样的行政环境,就有什么样的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必须适应行政环境的变化,由于行政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行政管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行政管理必须从实践出发,从客观的行政环境出发;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可以改造行政环境,要么使行政环境变好,要么使行政环境变坏。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就是二者之间基本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以行政环境为主体则表现为行政环境制约行政管理,起到促进或者阻碍作用;若以行政管理为主体则反映为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的改造,以保持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三、简述我国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基本理论内容。
答:
(一)职能重心的转变 1956年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本应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但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后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重政治统治职能,轻社会管理职能;重阶级斗争,轻经济建设,形成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最后发生了“文革”的**,使我国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对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上来的号召。此后,各级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政府职能重心的根本转变。
(二)职能方式的转变
1.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并将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结合起来。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处于行政机关高度控制下,政府对经济领域几乎都运用强制性行政手段进行管理,使企业缺乏自主性和能动性,抑制了企业的活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开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要求,运用价格、税收、信贷、工资、利润等经济杠杆,来组织、调节或影响经济活动,实现经济管理任务。实践证明,运用经济手段,可以增强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的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促使企业树立竞争意识,发掘潜力,更好地提高技术和改善管理,最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手段已成为政府管理经济的主要手段。同时,政府也重视法律手段的运用,加强法制建设积极推进依法行政。
2.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 微观管理和直接干预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的唯一方式,审批与管制成为政府管理的基本手段。政府一方面对企业实行统一计划、统收统支,另一方面又要尽其保姆式的服务,对企业实行统负盈亏、统购包销,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以及产后效益等都由政府统管,这不仅严重抑制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也使政府因为对千差万别、瞬息万变的企业情况和市场活动难以做出准确了解和迅速反应而导致瞎指挥,妨害了经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通过向企业下放自主权,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改革措施,促进企业逐步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向发展。在弱化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管理职能的同时,政府强化了宏观管理职能,精简和削弱了专业部门,强化监督和宏观调控部门。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 转变,则是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施管理,推动“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新格局的形成,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是宏观调控,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
3.由重计划、排斥市场转向以市场为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过去受“左”的思想影响,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等同起来,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特征。同时又把计划与市场绝对对立起来,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正是在这种传统观念的支配指导下,我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则长期被排除在社会主义大门之外,使社会主义经济不能正常地在市场经济轨道上运行,社会生产力得不到相应的发展。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只搞计划排斥市场的教训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论述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指明了方向。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逐步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形成了新的认识。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时期。当然由于市场本身的局限,加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我们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仍要发挥计划作用,把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职能关系的转变 职能关系问题是指不同的管理职能由谁来行使以及管理主体之间职责权限划分。一个国家的行政职能系统是由若干层级职能系统构成的,各层级行政职能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但由于各层级职能是由不同的主体行使的,因此,分清各职能主体的职责权限,理顺它们相互间的关系,是充分发挥职能系统整体作用的前提。我国过去存在 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等官僚主义现象,都是与政府部门职责不清,职能不顺有关,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因此,分清职能、理顺关系、明确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职责权限,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环节。在我国,政府的职能关系主要表现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政企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1.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地方政府与下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职能关系一直处在调整和变动之中,二者关系严重失衡。行政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集中于上级,形成头重脚轻的职能构架,难以发挥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如何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我国行政管理中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前,中央与地方职能关系的调整由于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职能与微观管理职能交叉混合,没有分清,结果造成“一放便乱,一收便死”的恶性循环,中央高度集权的模式始终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权力下放成为中国全面改革的突破点和出发点,开始打破传统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但也造成了国家宏观调控乏力、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割据、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中央与地方关系,实质是权力配置关系、利益关系,也是一种法律关系。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必须在合理划分事权、财权的基础上,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关系,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中央政府代表着国家整体利益和全局利益,承担着整个国家的宏观管理职能,提供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同时承担着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地方政府一方面是国家利益在地方的代表,另一方面又是地方局部利益的代表,承担着中央宏观政策的执行职能和对本地区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提供地区性的公共物品。理顺中央和地方、上级和下级的 职能关系,在指导原则上要坚持有利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改变过去中央和上级过度集权的问题,实行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适度分权,做到责权利相一致,形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合理协调分工的合作关系;坚持有利于维护国家政令统一,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权威和宏观调控能力,又要有利于增强地方和基层活力,充分调动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既要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全国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要有利于全国各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2.理顺政企关系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确立企业的自主权,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微观经济主体,改变过去与政府的依附关系。理顺政企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政企分开,权力下放。(1)把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对分开。两权分离主要在于从所有权中严格地区分出经营权,即让国有企业掌握经营权,政府掌握所有权,两者井水不犯河水,以便使企业具有广泛的活动空间,发挥企业的活力,同时也切断政府与国有企业的从属关系,实现政府职能转变。(2)把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理顺产权关系。要实现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仅有两权分离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两权分离的基础上明确产权。明确产权关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明确产权关系主要内容是,明确财产的法定主体,界定产权的客体和内容。企业享有的法人财产权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成为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3)实行国有资产分级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授权经营的国有资本依法履行出资人的职责,维护所有者的权益,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通过理顺政企关系,最终建立起政府以经济、法律、行政等综合手段规范管理市场,市场 引导企业的宏观调控体制。调整理顺后的政企关系是:政府按投入企业的资本享有所有者权益,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向企业派出稽查特派员,监督企业资产营运和盈亏情况,负责企业主要领导于部的考核、任免,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取消政府对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国有资本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不损害所有者的权益。政府对产业经济管理手段是产业政策,同时,也运用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
3.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总原则是,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就让市场去解决,政府只管市场做不好和做不了的事,把市场对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的指导性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政府引导市场,市场调节企业。一方面,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是需要一系列基本条件的,包括以价格为核心的各种市场信号能够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动;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的实际独立主体地位得到确认;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形成总供给与总需要大致均衡的市场状态,从而使供求双方的实际竞争地位趋于平等,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等等。我国目前在许多方面尚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些市场机制正常运转所需的基本条件,而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形势又不允许我们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去自发形成这些条件。因此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然的。另一方面,承认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转具有不可缺少的指导作用,并不否定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际上,政府的宏观调控的性质和地位在于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在于对市场机制作用的方向和后果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引导,而不是取代或取消市场机制本身在经济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这就是说,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是以市场为基础的,主要用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矫正市场的失灵,而不是超越、取代市场,在市场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由市场调节。政府的主要职能包括:打破地区、部门分割和封锁,建立完善平等竞争、规范健全的全国统一市场;搞好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布局,统筹规划,协调和建立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企业产权转让市场等,促进市场体制的发育和完善;发布市场信息,制止违法经营和不正当竞争,等等。
4.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各级政府自上而下对口设立了一系列管理部门,采取行政命令的管理方法,通过强制性的指令性计划,全面地对社会进行管理。这一管理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难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要求,其弊端越来越突出。一方面,致使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越来越重,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恶性膨胀,管理成本高昂,管理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社会管理权力高度集中于政府、集中予上级的管理体制,使社会自治能力、自律水平得不到锻炼与提高,抑制了社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最终影响了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必须改变管理范围、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切实实现政社分开,把本来属于社会的权力转移给社会中介组织行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的基本职能就是组织“公共物品”的供给,管理好社会公共事务,改变计划体制下由政府包办一切的状况。为此,政府的社会管理要实现三大转变:即在管理范围上改变原来由政府包办一切社会事务的做法,从过去以所有者、计划者的身份去直接管理“私人物品”生产的职能中退出来,加强对“公共物品”供给的管理,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在管理模式上,从“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把社会事务大部分还给社会,实 行政社分开,必须要求政府规模小,人员少,机构精干,只行使有限的权力,政府对社会的干预以市场运行的需要为前提,“小政府”只是对过去政府机构超常行为的校正,而不是剥夺政府权力;在管理方法上,从传统的以行政方法为主转变为间接的以法律方法为主,传统社会政府以行政手段干预社会,导致侵权现象时有发生,管理不规范,市场经济要求维护政府社会管理的合法性,建立法治政府,即政府行为是受法律约束和限制的,反对专横的自由裁量权。在具体措施上,政府要大力培养社会的自治能力,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确立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等等。
5.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一是对政府各部门进行职能分解和职能分析,明确分工,划清职责;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各部门的地位、作用及与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方式,使各部门行为有章可行,完善行政运行机制;三是完善协调机制,由于现实中各部门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即使最明确合理的职责分工,也不可能完全避免职责交叉,为此需建立部门之间工作协调机制,解决矛盾和纠纷。通过多次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政府初步形成了“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体系。
四、简述我国行政组织机构改革的基本原则。
答:答:行政组织原则是为行政行为提供指导的一种基本论述,是使行政组织长期稳定、平衡、有效和充满活力的一系列的一般性或共同性的规范或法则,是行政组织机构设置所应遵 循的范例。原则可能是真理但不等于真理。原则的基本涵义只是对一定客观现象所具有的共 同性质作出理论概括,真理则是对一定客观事物必然性的揭示和对一定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性 的反映。因此,原则基本上是一种知识和规定性。我国国家行政组织即政府组织,其基本原 则从根本 上说是由我国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概括起来说,我国国家行政组织所遵 守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1)为民便民的原则。这是我国国家行政组织第一的和最高的原则。违背了这一原则,也就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为民,就是要以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一切政府工作 的出发点和宗旨;便民,就是要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方便人民群众,通过国家行 政管理的有效运用,更好地为人民办实事。(2)完整统一的原则。完整,既指各种行政行为所拥有的行政权力在其职责范围内应 当完整,也指国家行政组织的结构应当整齐划一。统一则主要指国家行政组织所特有的层级 节制的组织关系,应当事权确实、上下贯通、政令归一,同时按照各自的职守和功能实行有 效的协作和配合,共同实现国家行政组织的大目标。实现完整统一的关键在于合理的行政授 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国家行政决策、行政行为的一致性。(3)权责一致的原则。该原则的要义,是建立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之间的对应关系,并用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加以确认和规定。一般说来,行政权力应当与行政责任成正比,职位、职权、职责应当相一致。在权责一致的原则下,对那些“例外”的边界事务或特殊事 项,则应当由主管首长裁定后补入正式规定,变“例外”为“例行”。(4)精干效能的原则。精干是指国家行政组织的一种数量状态,其内涵是指以较少的 机构、人员和财物投入完成较多的工作任务。效能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有效的程度,或完成国 家行政管理目标的能力。精干与效能相联系,则是指国家行政组织的(人)才、(资)财、(物)材力与其工作效绩之间的合理比例。精干与效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精干促进效能,效能 需要精干。精干效能不仅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而且有助减少行政开支。因此是社会主义国 家行政组织所必须的。(5)依法行政的原则。其核心,是要建立法制观念,培养对法制的遵从。在我国,行政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法制制度。依法行政就是要遵从宪法 和法律对国家行政组织的宗旨、地位、权力、职能、预算、编制、机构、程序等的规定,并自觉接受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同时,依照法的精神、原则和条款实施行政管理。依法行政是保证社会主义方向,抑制和克服官僚主义,减少和避免行政决策失误,反对和杜绝违法乱纪,取信于民和造福于民的重要原则。(6)适应发展的原则。其基本要求,是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相应进行国家行政组织 的调整或变革。它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根据国家中心任务的变化而相应采取适当的 组织形式和公务活动方式,其二,根据社会进步和不同时期的特点相应调整行政机构和行政手段,其三,以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设计未来。最后,值得强调的是,我国国家行政组织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关于这个系统的任何规 定性即原则,都是一个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系统工程问题。因此,强调各项原则的互生性、互动性,是发挥原则的规范或法则的指导作用的重要前提。
五、论述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内容。
答:1.在相同或相近的领域,整合分散的行政职能和机构,积极推行大部委制,以减少交叉和重复设置,将外部协调转为内部协调,从而降低行政成本和提高行政效率。可以考虑:(1)将现存国家发改委的经济运行局、产业政策司和产业规划司并入商业部,组建 工商一体化管理的经济贸易部,同时将国资委下属的十大行业总会移交给该机构管理。(2)在工商局、技术监督局、新闻出版总署、知识产权局以及现属商业部的公平交易局、产业损害调查局 和市场流通司的基础上组建国家公平交易和反垄断委员会。(3)在现有国家能源办的基础上组 建国家能源部,负责对石油、天然气、电力、煤炭、核能、水电等各相关产业的综合发展和市场监 管。(4)考虑到铁路改革的难度,可先将交通部和民航总局重组为大交通部。(5)在卫生部、教育部、计生委、劳动社会保障部、民 政部的基础上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成立医疗机构监 管局,同时把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职能扩展到农药,这两个局可直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但属 相对独立的监管机构;(6)调整国务院直属机构,把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体育总局和旅游局并入文化部,组建大文化部。(7)把林业局纳入农业部或国土资源部。
2.必须强调的是,负责行业监管或有监管职能的部委,其监管的职能应该与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部 委以及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能相对独立,做到监与资、监与政策分开。同时在需要价格监管的产业,应该将国家发改委的价格监管职能分散到相应的监管机构。所有的监管机构都不应该设置为事业单位。
3.加快行业(商)协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将这些协会组织与其他社团组织分开管理,由新组建的经 济贸易部及地方经济贸易部门负责其审核登记。
4.加快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使它们中的大多数 转制为企业、社会中介组织或民办非企业组织。
5.将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监管、环保等监 管机构实行中央垂直监管,保证其足够的行政资源,加强其执法能力。同时:在人大法工委、中 编办、国务院法制办和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基础上,立即建立临时行政体制 改革领导小组,组织跨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公共行政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抓紧时间研究改 革方案,根据合理合法的原则彻底梳理现有的行政职能,进而在效能的原则下据此提出行政机构调 整的方案以及必须尽快修改和完善的实体法。
第三篇:公共行政学作业3
公共行政学作业3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监察管辖:P242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督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督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2,招标性采购:P274是指通过招标的方式,邀请所有的或一定范围的潜在的供应商参加投标,采购主体通过某种事先确定并公布的标准从所有投标商中评选出中标供应商,并与之签订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3,标杆管理:P320是指一个组织瞄准一个比其绩效更高的组织进行比较,以便取得更好的绩效.4,行政诉讼:P294所谓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或行政工作人员就违法行政行为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俗称“民告官”.二,单项选择题CDABACDDDA
1.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C).A.协调阶段 B.总结阶段 C.实施阶段 D.准备阶段2.对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由(D)给予处分.A.检察机关 B.行政监察机关C.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D.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3.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A.中央预算 B.县级预算 C.省级预算 D.市级预算
4.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B)天内报有关部门备案.A.15 B.30 C.45 D.60
5.批准是一种约束力较强的(A)监督方式.其内容包括:要求监督对象报送审批材料,审查和批准(含不批准)三个基本步骤.A.事先 B.事中 C.事后 D.全面
6.从20世纪(C)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然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实行市场化也进行不同程度的行政改革.A.50 B.60 C.70 D.80
7.为了解决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一时又难以查清原因的问题的决策方案,称为(D).A.积极方案 B.追踪方案 C.应变方案 D.临时方案
8.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D).A.信息支持系统 B.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 C.专家咨询系统 D.领导决策系统
9.行政评估准备阶段,评估工作的第一步是(D).A.明确评估目的 B.选择评估标准 C.培训工作人员 D.确定评估对象
10.平行沟通是一种同级部门或同事之间的信息沟通,亦称(A).A.横向沟通 B.纵向沟通 C.无反馈沟通 D.网上沟通
三,多项选择题
1.按照行政计划的主体划分,行政计划的类型可以分为(ABD).A.地方计划 B.中央计划 C.国防计划 D.基层计划 E.资源计划
2.按照税收的征收办法或税额的确定方法,可分为(BD).A.印花税 B.定率税 C.房产税 D.配赋税 E.耕地占用税3.行政复议的合法性审查包括(ABCD).A.法定依据的审查 B.滥用职权的审查 C.法定程序的审查 D.法定权限的审查 E.权力腐败的审查
4.从决策对象的结构性程度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AB).A.程序性决策 B.非程序性决策 C.理性决策 D.科学决策 E.直觉决策
5.工作控制是对具体执行工作的各方面的控制,它包括(ABCDE).A.计划控制 B.标准控制 C.程序控制 D.成本控制 E.质量控制
四,简答题 1,行政决策程序应该包括哪些步骤答:行政决策程序应该包括如下步骤:(1)认识问题,界定问题,找出差距;(2)确定决策目标.(3)确定决策标准,确定每个标准的权重.(4)拟定决策方案.(5)分析方案.(6)选择方案.(7)实施决策方案,完善决策.(8)评估决策.2,简述测定行政效率的标准.答:测定行政效率的标准有:(1)测定行政效率的量的标准.(2)测定行政效率的质的标准.(3)测定行政效率的社会效益标准.(4)测定行政效率的规范性标准.五,论述题 1,试述行政协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行政协调的作用主要有:(1)行政协调可以使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在工作上密切配合,和谐一致,避免内耗和互相冲突,从而达到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目的.(2)行政协调可以促进各行政部门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行政资源,精简和优化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行政效率.(3)行政协调有助于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并从整体和全局立场出发,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意义,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从而有利于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4)行政协调有助于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使每个部门和个人的努力成为集体的努力,单独的行动成为合作的行动,从而产生整体的“合力”.2,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理解行政改革
答: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理解行政改革,应注意:(1)行政改革是个政治过程.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组成部分,政治决定行政.在西方发达国家,行政也必须从属于国家政治的要求,在我国政治与行政更是密不可分.因此,行政改革过程不是纯技术实施的过程,政治的各种因素决定了行政改革的复杂性.(2)行政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提高行政效率,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公共组织与社会环境是输出输入的关系,两者必须保持动态平衡.行政改革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取向意味着公共组织必须适应社会变迁,它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运行方式必须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但行政改革不是消极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是积极而高效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行政改革要注意行政效率问题,同时又不能忽视社会公平和公众利益的实现程度.(3)行政改革必须改革内部体制和组织机构,重新配置行政权力.行政改革要对行政权力体制,行政领导体制,行政区划体制,组织机构,人事制度等进行改革,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行政改革应该进行科学地论证,严密地计划,强有力地组织,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而不能盲目进行.(4)行政改革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政府必须不断地调整与社会的关系,界定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必须对政府的行政权的行使的范围,程度和方式进行调整.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政府的行政权对社会的干预逐步减少,社会的自主权和自治权越来越多,社会团体和非营利组织以及市场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政府必须对社会进行干预,无政府主义是不可取的.
第四篇:公共行政学作业4答案
公共行政学作业4答案
答:宁波私家汽车拥有情况调查:目前城市家庭私人购车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并已具备了巨大的购买潜力.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生产厂家如何根据地区市场的差异性,分析研究并准确的制定其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广告定位,价格竞争策略,对企业的市场开拓及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城市调查的范围涉及到宁波各区,代表
100多万城市家庭,600多万人口的汽车消费市场情况,调查样本抽取的数量为100户.家庭拥有汽车数量:一,总量:在625万户城市家庭中,拥有汽车总量的置信区间在69.9万—92.6万辆之间,置信度为95%.城市居民汽车拥有量占总保有量的6%-8%.二,数量差异:从不同收入水平居民家庭拥有汽车的情况来看,月收入在三千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与月收在一千至三千元之间的中等收入家庭和月收入在一千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在汽车拥有率上差异非常大.高收入家庭拥有率为6%,是低收入家庭拥有率0.7%的8.6倍,是中等收入家庭拥有率1.2%的5倍.家庭购买汽车价格:一,总体购买价格:在所调查的家庭中,所购汽车的平均价格为11.9万元/辆.在所调查的家庭中,欲购汽车的平均价格为12.0万元/辆.二,收入水平的价格差异:高收入家庭购车平均价格为17.8万元.中等收入家庭平均价格最低.高收入家庭的预期价格为18.0万元.中等收入家庭的预期价格为7.6万元.家庭拥有汽车的消费特征:一,色彩特征:本次调查显示,宁波居民家庭购车多为鲜艳的颜色,最多的颜色是红色,占已购汽车的31.3%;其次是白色,再次是蓝色.这三种颜色占已购家庭汽车总数的64.4%,已接近三分之二.黑,绿,灰三色合计只占到城市家庭汽车总数的16%.二,家庭驾车人性别特征:本次调查显示,现阶段宁波家庭的实际驾车人员主要是男士,占到80.4%.女士实际驾车比例为19.6%.但女士驾车的比例有上升趋势.三,排量特征:本次调查显示,目前宁波居民家庭汽车以低排量为主.其中1升以下的占36.5%,1.0—1.5升占20.5%,这两档合计占到家庭汽车拥有量的一半以上,而排量2.5升以上的仅占9.35%.讨论提纲:购买意向:一,总体情况:轿车品牌知名度最高的前几个品牌是桑塔纳,奥迪,宝来,标致,别克,红旗,夏利,奔驰.其中桑塔纳的总体知名度是所有轿车中最高的,将近85%的消费者不经提示都能说出桑塔纳的名字40%多的消费者在提到轿车时,会首先想到该车品牌;奥迪和宝来的知名度分列第二和第三位,总体提及率都在60%以上;夏利,奔驰,富康,捷达的知名度均超过了50%.二,价格档次变化:根据调查统计显示,价格在五万元以下的汽车欲购率比已购率低很多,而价格在十万元以上的汽车欲购率远高于已购率,可见在今后几年价格在十至二十万元的汽车将成为家庭购车市场的主流;价格在二十万元以上的汽车,虽然欲购率和喜爱率很高,但已购率低,人群基数小,市场份额明显低于价格在十至二十万元的车型.三,国产车与进口车竞争力状况:国产汽车已购率,欲购率,喜爱率分别为77.9%,68.4%,43.6%,渐次下降,且降幅较大.这说明,长远发展下去城市居民更将倾向于购买进口车.四,购买意上升产品:调查统计数字显示,上升产品中,进口车上升明显,桑塔纳车最稳定,捷达与富康上升迅速.归纳小组讨意见: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目前,城市家庭汽车拥有量占全国民用汽车总保有量的6%—8%.二,到2010年,全国城市家庭购车量(各种类型,以轿车为主)有望突破1000万辆.大城市(计划单市和省会城市)家庭拥有率将达到5%,家庭汽车消费市场进入成长期的前期.三,城市家庭未来预期购车的平均价为
12万元左右.自己观点: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未来二三年,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将会出现较大的增长,如果政策引导得当,轿车驶入家庭的时代已不再是水中望月,而是曙光在即.汽车工业早就被国家列为支柱产业,而国产轿车的兴衰与激发广大国人的购车热情关系重大,那么,有多少中国人能买车能买走多少车先看市场潜力.中国目前大约平均每120人拥有1辆汽车,而美国是1.3人1辆,西欧是1.6人1辆,日本是2人1辆,全世界平均是8人1辆.中国如果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仅按静态计算,市场需求即高达1.6亿辆,相当于目前汽车产量的80多倍.再看家庭收入状况.资料显示,在全国大约3亿家庭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家庭占1%,3—10万元的富裕家庭占6%,1—3万元的小康型家庭占55%.从国际汽车市场的规律看,一个家庭的两年收入之和相当于一辆轿车的售价时,这个家庭便要购买轿车.按此标准测算,全国富豪型家庭约300万个,如有二分之一购车,便可消化位在20以上的轿车150万辆;富裕型家庭约1800万个,如有五分之一购车,便可消化价位在6—20万元的车360万辆
;小康型家庭约1.65亿个,估计其中年收入3万元的家庭不下10%,即1650万个,这部分家庭如有五分之一购车, 便可消化价位在6万元的轿车330万辆.3个消费层面共可吸纳6—20万元价位的轿车840万辆,相当于全国轿车产量的8.4倍.另外,全国 城 乡居 民 银行 储 蓄存款4.3亿 万元中,如有5%转化为购车消费,即可消化售价在20万元的轿车107万辆,或10万元的轿车215万辆或5万元的轿车353万辆.当然,上述数据是理论数据,与实际有一定的差距,更何况现实的轿车消费还受到多方制约,如准购证,停车泊位,附加费用等。
第五篇:公共行政学作业2答案
公共行政学作业2答案
一、案例分析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各种各样的“行政问责暂行办法”、“行政过错追究暂行办法”。2004年4月,中央又批准实施丁《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对“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作了严格规范。
最近,重庆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重庆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这一《暂行办法》通过18种问责情形和7种追究责任,对行政首长追究其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责任,小到诫勉、批评。大至停职反省、劝其辞职。问责的情形主要包括5种:效能低下,执行不力;责任意识淡薄;违反法定程序,肓目决策;不依法行政或治政不严,监督不力;在商务活动中损害政府形象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官员问责”制给中国4 000多万名各级干部的仕途平添了风险,使为官变成了—种风险职业。这就要求政府官员转变观念,从“当官有权”到“当官有责”。
请你运用行政领导的有关原理分析上述案例,并回答下列问题:
1.重庆市政府通过的《暂行办法》实行官员问责制度的内容,主要体现了行政领导者的哪方面责任?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2.行政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有哪几个方面?本案例中欠缺的责任是什么?
3.结合行政学原理简谈我国实施“官员问责”制的益处。(回答此问字数不少于300字)
答:1.重庆市政府通过的《暂行办法》实行官员问责制度的内容,主要体现了行政领导者的行政工作责任。行政领导者的行政工作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自己的岗位责任即行政领导者担任某一职务所应承担的义务和应尽的责任。行政领导工作责任的具体内容有:(1)负责贯彻执行法律、法规以及权力机关、上级行政机关的决定;(2)主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计划;(3)负责制定行政决策,决定公共行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4)正确地选拔、使用人才;(5)负责对本部门和下级行政机关的工作实行监督、检查;(6)做好协调工作。
2.行政领导者责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责任。政治责任一般是由直接或间接选举的行政首长对国家宪法和立法机关以及对公众负的责任。(2)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时违背或触犯有关法律所形成的责任,根据所造成的后果轻重不同,受到法律的处罚与制裁。这是行政主体与管理对象发生的法律关系。(3)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在处理公务时,违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所形成的责任。
行政责任是一种管理责任。(4)道德责任。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必须恪守行政道德和社会道德。如果违背了行政道德和社会道德,将受到处分。在案例中,所欠缺的是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以及道德责任。政治责任即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因违反特定的政治义务或没有做好分内之事而导致的政治上的否定性后果,以及所应受到的谴责和制裁。法律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因违反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或应负的责任。
3.增强官员的责任心;促进干部作风转变;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打破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陋习;有利于整肃吏治。
二、在我国,学而优则仕,在美国,学而优则商,请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的看法。(两种观点都谈或任选其中一种观点谈均可,只要言之有理有据,字数不少于500字。)
答:“学而优则仕”,在孔子时代,只是儒家的一个政治口号,它所代表的是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论语·子张》有语:“学而优则仕”。在许多国人看来,做公务员就是入仕;去创业则是从商。概言之,如果说西方国家人们的观念是“学而优则商”,我们不少人则仍是“学而优则仕”。其中的区别,值得深思。作一个不尽恰当的区分,如果把优秀分子多集中在政界或社会管理部门的社会称为“政治精英社会”的话,那么,优秀分子大都集中在商界和经济管理领域的社会就可以称为“经济精英社会”了。一般地说,当社会生产力不够
发达时,维持一个强有力的政治统治力量以保证社会稳定是最为重要的。而当商品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以后,经济、政治、文化的日益多元化将使政治主导一切的必要性日益降低。所以“政治精英社会”往往是与传统的农耕社会相适应的,而“经济精英社会”只能是商品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可能出现的。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社会稳定的基础自然地要由政治稳定向经济稳定转移,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也必然要由政治管理向经济管理演化。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人民生活日益多元,创业机会日益增加。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学而优则仕”的热潮?这既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之深,更说明了目前我国企业家的创业环境还不容乐观。操作手续烦琐、技术设施不先进、法律金融环境不完备等等都成为创业者的“拦路虎”。另一方面,公务员的“高含金量”有越来越趋高之势。与其他行业相比,公务员在获取公共信息资源、话语权、工资外的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机会更大,而他们需要承担的风险却是相对较低。于是,竞考公务员被许多人认为是“最优选择”,“考公务员热”涌动也就不足为奇了。一国竞争力高下的区别,从社会人力资源的配置来讲,往往就在于社会中最优秀的人做的事不一样。竞争力相对强的,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制度环境,使得社会中最优秀的人去创业;而竞争力相对弱的,往往是最优秀的人都
挤着往做官的路上奔,社会缺乏创业精神。怎么让人们的观念从“学而优则仕”更多地转向“学而优则商”?如何促进这个转变?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