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典舞核心与《千手观音》
“中国舞蹈运动的核心就是‘圆形’。‘圆形’动律在中国古典舞中得到最充分、最集中的体现。”自古及今,提起中国古典舞的动态特征,人们常以“委婉曲折”、“闪转腾挪”、“龙飞凤舞”加以形容,这鲜明地刻画了古典舞“圆”的人体运动轨迹与情趣。在长期的实践中,舞蹈艺术大师们将这“圆形”的动态概括为八个字—圆、曲、拧、倾、收、放、含、仰。这八个字,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审美特征。当然,“圆”绝非中国古典舞的惟一特征;但离开了“圆”的活动,“圆”的造型,“圆”的动作,就不能称其为中国古典舞。因为这“圆”,包含着我国民族舞蹈含蓄的韵律风格,正是这“圆”,蕴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此外,中国古典舞强调“手到、眼到、步到、身到”,即“形神兼备”。这要求表演者以手、眼、身、法、步互相配合,连贯一气,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中国古典舞要求表演者在做任何一个动作时一定要“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除了特定的情绪外,更主要的是要包含一种潜在、深刻自觉的意识或意志感觉。同时,中国古典舞是一种“刚柔相济的艺术”。中国古典舞“刚柔动静统一”,动作讲究起伏迭宕、有动有静,在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之中穿插“亮相”,并以刚柔相济、具有韧性著称。这一特点使中国古典舞的动作与动作之间形成强烈对比和映衬,使之具有高度的含蓄性和想象力,并赋予舞蹈者的形体动作以言犹未尽的如诗的魅力。
说起古典舞,不得不提及2005年的春晚。还记得那个晚上最感人的节目吗?那是由21个平均年龄21岁的聋哑演员演绎的《千手观音》。这个只有5分54秒的节目,展示了东方古典文化的魅力与风采,赢得了所有人的掌声与欢呼。先来追溯一下千手观音的佛教背景,这样更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舞蹈《千手观音》的成功之处。千手观音”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又称“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是佛教六观音之一。据佛教典籍记载,千手观音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唐代以后,千手观音像在中国许多寺院中渐渐作为主像被供奉。相传观音曾发誓要普度众生,然而众生芸芸,观音颇有力不胜任之感。于是观音分身成四十二个大慈大悲菩萨,意在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观音的师傅无量佛见状,劝其不要急躁,否则欲速则不达。无量佛将四十二个个体撮合在一起,只留下四十二只手臂,又让每只手掌上长出一只眼睛,代表一个化身。这样除去主体的两只手臂,还有四十只手臂,每只手臂各配上佛门三界中的“二十五有”(佛教认为,三界中有二十五种有情存在环境,包括四洲、四意趣、六欲天等),两数相乘为一千。千手观音拥有无比的法力和智慧去普济众生,是慈悲的化身。《千手观音》的编导张继刚说:“《千手观音》想要表达的是,你要懂得爱别人,接受别人的爱,要知道感谢。你要是愿意帮助别人,你如果是个好人,就会有一千只手来帮助你;同样你是一个好人,是个善良的人,你自然会伸出一千只手去帮助别人。如果这段舞蹈能传递给观众这样的感觉,我认为这就足够了。”当然,他成功的做到了。
由残疾人艺术团演绎的《千手观音》,更是让每位舞蹈者扮演了小观音的形象,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撒爱在人间。梦幻的灯光,加上配乐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配乐集合了现代流行音乐节奏和各种不同的配器、音色、和声,从而使舞蹈流露出现代的气息。一开始的编钟与编磬,带领我们的情绪走入安详之后,紧接着是人声的佛音哼唱,象征着太平盛世,带领我们走进庄严与圣明。舞台上的观音,身姿千变万化,面容祥和、慈爱,整个画面又显得那么圣洁、灵动。在屏
幕外的我们,心逐渐平静下来,屏住呼吸期待着观音一次又一次带给我们心灵的触动与惊喜。
带给我的第一个感动是,在队伍的最后竟然看到了9名男舞蹈员。张继刚说,在舞台上他不要看到男孩子的手。女孩子的手纤细柔软,而男孩子的手宽大有力。9名男舞蹈员要突破生理的限制,藏起男性阳刚的一面,要在舞台上挥舞出纤细的女观音形象,需要漫长时间的练习与模仿。从僵直的手部动作到灵活的兰花指,台下的十年功我们可想而知,对着9位男舞蹈员,我表出深深的敬佩之情。带给我的第二个感动是,张继刚说,他们不需要观众对残疾人怜悯的眼泪,即使是残疾人艺术团,也要靠艺术自身的光芒,触动观众。残疾人艺术团,是一个无声的团队,没有语言交流的他们,却有着比其他团队更强的凝聚力,他们团结一心,互助互爱,做到了手到、眼到、步到、身到。他们达到的不是艺术,是境界。这样自强不息,拼搏向上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他们每位都是观音的化身,他们有足够的力量净化我们喧哗浮躁的心。
生活中,我需要这份力量。进入大三生活,紧张的节奏一直在耳边萦绕。每日在上学路上都看到就业、考研、公务员等字眼,终于我开始为自己定下考研的目标。现在还是觉得很遥远,但在2005年的春晚前,谁又能想象出残疾人艺术团能成为最耀眼的明星。我将以《千手观音》背后那份珍贵的精神作为榜样,一直提醒我,在人生路上没有什么困难是过不去的,只要付出努力,辛苦耕耘总有丰收的一天。
第二篇:浅谈中国古典舞《千手观音》的艺术魅力
浅谈中国古典舞
《千手观音》的艺术魅力
《千手观音》以其精美绝伦的舞蹈艺术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其具有东方神韵的音乐,演员美轮美奂的表演,将观众带入梦幻般的艺术天堂和充满爱的精神境界。编导取材于既有的艺术形象,和直接来源于生活的作品相比较,它更纯粹,更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和历史文化内涵。观音广化众生的博大胸怀,是人们追求的一个理想的精神境界。《千手观音》以浪漫的手法,把静态的壁画、雕塑形象变成动态的舞蹈,赋予佛教形象以生命和人的活力。舞蹈通过肢体的千姿百态,极其生动地把那些万能的手展现在人们面前。观众在目不暇接的幻影中感受到观音变幻无穷的神奇与力量,在出乎想象的体验中,情不自禁地从心底发出惊叹!《千手观音》大胆的艺术创造和精心的艺术加工,极大地满足了观众高雅的审美需求,其动作现代化的价值是艺术形象再创造的一次成功的尝试。这主要得缘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编导打破规整、编舞独具匠心。
民族舞蹈有其特定的风格,但一味追求固定的风格,又会远离观众。所以编导为了创新,在不改变其主体风格的前提下,尽可能让观众耳目一新。这一现代意识上对艺术效果的追求,使编创者在创作过程中,在对民族特定审美心态和总体风格的把握上,借助了现代舞的一些编舞技法。《千手观音》在动作结构上,改变了动作的单一性,打破了传统的动作连接逻辑,注重多方位、小角度的变化。一个动作元素或动机,不再按民族舞的习惯那样,多次单一重复在一个空间、一个方位,而是通过不同空间、力度、幅度、节奏上的变化,使动作发展的内在逻辑呈现出多种可能性,打破传统舞蹈动作变化的“可预期性”的美学原则,在运动方向和线条、造型上也多选择不对称性,出其不意,一反观众对动作变化的心理期待,从而使观众在视觉上有种变化莫测的新奇感。这种节奏的多重处理法,使得《千手观音》就动作而言打破了原有的舞蹈组合的规整性,加强了舞蹈动作变化的莫测性和流动性。
二是其既具有传统的魂,又具有现代的形。
《千手观音》是一个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蹈作品。《千手观音》的内容是原生的,打动人的正是它的原始和真实;而手法却是现代的,时尚的手法让古老的东西熠熠生辉,更容易走进现代人的心灵。这种传统文化素材和现代意识手法的结合,是原生态的“形”与现代意识的“舞”一个“整合重构”。高科技的介入使《千手观音》充满时代感。每一次行云流水的美丽音符配着亮起的金光,使声有了形。在“千手”百态场面中,全部运用现代声光效果来表现,把
所有的面光放在二维平面上,简化了舞蹈的手段,抹去了表情和肢体语言等细节元素,利用光影的变化,增强层次感,造成了很强的现实冲击力。
原始而现代正是《千手观音》成功的关键所在。有评论家曾说:“《千手观音》对所有搞艺术的人都是一个启示,那就是对于民族文化的‘根’,还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进行强化。”
三是现代音乐给舞蹈注入新活力。
在以往的民族舞蹈中,总是要选择和舞蹈风格一致的音乐,而《千手观音》的创编者以惊人的创造性、丰富的积累、突破约束,大胆地把现代流行音乐节奏和各种不同的配器、音色、和声运用到民族舞蹈中来,从而使舞蹈流露出现代的气息。赋予原生音乐神话的意境、现代的气息,给予观众跨越时空的、独特的视听,从而使作品在短短几分钟里体现出东方神韵的热情、华夏文明的含蓄、民族精神的奔放和秀美,表现了众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今天,有许多中华民族民间舞蹈已从单一展现“风俗”、“形态”的生活层面,提高到关注生命与人性的更高层面,从风格的至高点走向了性格的至高点。《千手观音》是民族风格与个性创作的完美结合,作品既从浓郁的民族风格中提炼出原生态舞蹈语汇,又创作了个性化的东西,使21位舞者在倾吐心语、宣泄情感、体现生命本源的同时,揭示出民族的精神状态。风格模糊了,而个性突出了,离民俗远了,但离舞台近了。《千手观音》舞蹈以传统民族精神为意向,以传统文化精髓为根基,以民风民俗为源泉,以时代审美变迁为向导,在把握民族特定审美心态和总体风格的同时,融入现代创作技法,以大胆的手法开拓创新,同时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模式,将民族艺术神韵与现代审美意念有机结合。
而另一个震撼我的心灵的是:演绎这美轮美奂的舞蹈的居然是21个聋哑人!无声的世界孕育了21位伟大的舞蹈家。轻盈的舞步,唯美的动作,高尚的灵魂,集于一身,于是我的脑海里只剩下耀眼的黄色,在我面前演绎着生命的完美诠释。虽然她们听不见声音,但她们的心一定听得见!不然,她们的舞蹈怎么会如此的整齐,她们的舞蹈怎么会这样的完美,她们的脸上又怎么会挂着拭不去的微笑呢?她们的舞蹈是梦幻的,忽而齐抬手臂,如同基于一身的整齐;忽而微笑,仿佛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快乐;忽而扭动腰肢,是舞蹈充满灵动,忽而双目微眯,她们是看见了声的含义啊!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走过了无数次的坎坷,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在她们走上舞台的那一瞬间,再多的辛劳也无所谓了。她们已经把自己用心排练的舞蹈,当作了生命之花的绽放。这同时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伟大,昭示着:即使身体是残缺的,但是只要心中存有爱、只要不断努力,生命一样充满光彩、一样能传播爱!
因此,《千手观音》不仅仅是一个民族舞蹈,还是用以代表生命的希望、传
播爱的力量的工具!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与力量的展示!
第三篇:浅论中国古典舞《千手观音》的艺术魅力
浅论中国古典舞《千手观音》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六年前的春晚,一曲新古典舞的佳作《千手观音》,犹如舞灵出动,用五分五十四秒,给多少人留下永恒的感动!
欣赏《千手观音》,我们可以从新古典舞的风格特征说起。新古典舞的风格特征可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新的古典舞被称为“圆形的艺术”。“圆” 形韵律的文化特征, 可概括为八个字:圆、曲、拧、倾、收、放、含、仰。这八个字,集中表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而这个“圆”,也是我们中国古典舞有别于其他舞种的根本特征。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千手观音》体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圆,因为舞蹈的前后部分都是以静立原地、变换手势为主。21位演员通过不同的手势造型,画出了全圆、半圆、三分一圆、四分一圆,以及各种圆之间的变换过程。而在这些圆形行云流水般的.变换和每一个圆形造型的固定之中,观众们是看得畅快淋漓的。其次,新的古典舞也被称为“曲线美的艺术,它最显著的特点是讲究拧倾、弯曲、交叉、旋扭。在《千手观音》中,先不说圆是由曲组成的,单看演员伸出来的手臂,都是带有一定的弯曲,而不是笔直的。还有他们的兰花指,也是一种“曲”。演员们从肩膀到指尖的道道弯曲,不仅仅是中国古典舞的一种特征,也让我们看到那些是一条条可以无限向外延长的曲线。再次,新古典舞还被称为“刚柔相济”的艺术。它 “刚柔动静统一” ,动作讲究起伏迭宕、有动有静。如《千手观音》中演员们开始时的优雅,到出手时那“唰”的一下,再如开始时音乐及动作的祥和到后来的热情奔放,动作前后对比,给人留下意犹未尽的如诗魅力。最后,新古典舞也被称为“形神兼备的艺术”,主要表现为“身韵”。它强调:“手到、眼到、步到、身到”。“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追求的就是运用身体的表现力将情感一丝一丝凝住于体内,再释放出来。它作为起着主导支配作用的艺术灵魂,孕育在每一个细微的动作过程中并赋予舞蹈新的生命力。
《千手观音》之所以成功,其艺术表现是很关键的。很多人都说这支舞美,为什么这支舞蹈美?美在哪里?美就美在其艺术魅力与深刻内涵——
舞蹈中的动态与造型,恰恰证明了“舞蹈是活动的雕塑,流动的画卷”这一名言,《千手观音》中大量雕塑似的佛像造型、流动的动态壁画和现代动画手法的运用,使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体验到作品中丰富的动态和造型之美,感叹舞蹈揭示出的深刻哲理。动态,是指某个舞蹈动作形成的姿态,它是由人体各个部分的线条构成的。选择合适的动态舞姿,是舞蹈形象的首要因素,也是构成舞蹈意境的重要部分。《千手观音》就是选用了中国古代敦煌彩塑的舞姿动态。身体在婀娜中呈现出S状的曲线体态,使女性的柔美和含蓄、流畅与优雅,尽显无遗。虽是在舞台中流动的人体,但是那出胯、扭身、低头的三道弯的体态,柔中有韧,在时快时缓的动律中,有柔和的S形,也有直角的Z形,呈现出柔曼圆曲的韵律感,有着我国古代妇女腼腆含蓄,以及观音安详、端庄的味道。这种动态中,形成的线条美感,有着与中国绘画、雕刻所共同的艺术感染力。谈到造型,它是舞蹈中形象和意境的基础,是舞姿运动过程中的停顿,是运动的静止画面。在《千手观音》中是以静止造型的运用来突出表现舞蹈的形式美,同时由于舞蹈形象是以敦煌石窟中的“千手观音”像为原型,所以,造型的模拟和逼真程度在舞蹈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栩栩如生的造型能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也是创造舞蹈形象和营造意境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如何表现千手的造型,张导演发挥了无尽的想象。运用佛教丰富多彩的手势,利用21人纵列叠加,由一名女演员在队前静止模仿观音雕像,身后由数十名演员的手臂左右摆出不同高度的手臂姿态,在灯光的配合下,宛如一尊“金佛”屹立于舞台之中,惟妙惟肖。正前的观音祥和、端庄,身侧无数的手臂,形成环状,如观音的佛光,似对人间众生伸出的关爱之手,像为化解困难伸出的援助之手,体现着善心、爱心产生出来的无比能量。
千手观音,旨在传播爱。只要我们传播了爱——无分大小,我们都是千手观音。
曾几何时,我们会毫不犹豫的扶起跌倒的老人,曾几何时,我们会义不容辞的救起无助的伤者。曾几何时,我们还会理所当然的遵从内心的善念,在人们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而经历过彭宇案、小悦悦案后,多少热心助人的人选择了避让,多少内心淳朴的人选择了麻木,又有多少心存善念的人选择了冷漠!多少红领巾的世界观就此受到冲击,他们会发心底难以置信的问自己的老师,难道您教育我们的乐于助人是错误的么?中华大国,气度非凡,礼仪之邦。自秦汉来,中国就有着优越的思想与传统美德。上古有葛天氏的大同社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淳朴蔚然。盗贼不兴,人与人相互都很有爱。然而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到如今,我们这个古老的王国究竟怎么了?我们膜拜观音,不是向往她博爱的光芒能照射到自己么?而我们内心都清楚,观音是不存在的,但是博爱是存在的。只要伸出你的双手把有困难的人从黑暗中拉出来,你就是观音。
真的希望,观众在看完《千手观音》之后,不是仅仅感受到舞蹈里面表达的爱,更重要的是让爱成为现实。
第四篇:千手观音观后感
生 命 之 舞
--《千手观音》观后感
淮南英才中学八(2)班:朱子悦
“当--”一声悠扬的钟声划破宁静。幕帘刚一拉开,台下立即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我们看到了!看到了那苗条的身材;看到了那娇美的容颜;看到了那绚丽的服饰。他们微笑着,淡淡的笑容让观众陶醉了,每一个人都痴迷的忘却了一切。
舞动了!他们手上戴的金色饰品,手心里那一只祖母绿的眼睛,那又细又长的指甲无不一一跳跃着。“唰--”无数只手臂伸出,瞬间又有无数只手臂收回,来回反复,扣人心弦。她们舞动着金色,舞动着炫丽,舞动着耀眼的灯光。音乐慢慢加快了脚步,舞台上七彩的灯光变幻莫测,古刹的钟声清幽悦耳。演员用细碎的舞步疏散开来,全身舞动着,优雅的、神秘的、绝美的音乐满载着月色,跌宕开来,荷花在空中次第开放。当千手观音伸开时如孔雀开屏一般让人沉醉,如“神六”升天让人激动,如清莲荷花让人仰慕。台下观众早已赞不绝口,掌声雷动。她们舞出了残疾人的坚强,舞出了炎黄子孙的精神,舞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
“君若天上云,依似云中鸟;君若湖中水,依似水心花,人间缘何聚散,莫作昙花一现……”古典韵味的乐曲让人如闻佛界的梵音;圣洁灵动的舞姿让人如见观音的婀娜。特殊的舞者,用特殊的舞姿表述着内心;用特殊的动作发着对生命的热爱。她们不言、不语、不骄、不躁、无声、无息、无求、无欲,用圣洁的花瓣装点着人间。无声的世界里传来了巨大震撼,我们无法用言语去称赞。
21位聋哑人在舞台上尽情挥洒。她们在残缺中追求完美;她们在舞动中演绎着爱;她们在娇美中自强;她们在寂静中呐喊;她们在沉默中奋起。她们震撼了观众,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
指导教师:沈德琴
第五篇:千手观音观后感
《千手观音》观后感
舞蹈《千手观音》是聋哑女孩邰丽华领着20位聋哑演员排练出来的,2004年9月,在雅典残疾人奥运会的闭幕式上,《千手观音》一舞世界惊。2005《千手观音》感动春晚,相继在全国各地演出。
《千手观音》把观众带到了洋溢着蓬勃生命力的自然美景之中,一群聋哑女孩在轻盈的舞姿中用她们独特的方式表达着最美好的赞颂〃〃〃〃〃〃,节目结束的一瞬间,掌声群起,人们被深深地打动了,很多人脸上挂着泪水,很多人拍红了手掌,掌声想海浪一样响彻在空中〃〃〃〃〃〃。
你们为什么残疾?同情、惋惜!你们怎么表演的这么好?惊讶、惊喜!你们做到了一个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你们是多么的不容易、不简单啊!钦佩、敬仰!
广大群众认为,《千手观音》的演员虽然都是聋哑人,与健全的人相比,她们有与生俱来的缺陷,但她们聚精会神,心无旁骛,矢志不移,千锤百炼,以毅力跨越先天不足,终于取得成功。她们是在用生命和心灵跳舞,没有染指那些世俗、浮华、污浊、肮脏的东西,没有在钱眼里跳舞,没有官司闹心、绯闻缠身,心中有一片清纯的天空。
虽然身体残缺了,但是从她们身上体现了人的精神之伟大,人的意志力之坚强。正是这群残疾姑娘凭着伟大的意志力,创造了人生的奇迹,创造了经典的神话,创造了艺术的美丽,创造着昨天、创造着今天、创造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