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论文:观解读十二五规划后感想(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5 07:5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党课论文:观解读十二五规划后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党课论文:观解读十二五规划后感想》。

第一篇:党课论文:观解读十二五规划后感想

[华北电力大学]党课结业论文

观“2011达沃斯论坛——解读中国十二

五规划”后的感想

班级: [软件0901]

学生姓名: [郑腾飞]

学号:

观“2011达沃斯论坛——解读中国十二五规划”

后的感想

作为沐浴在改革春风下的新一代,从记事起,我就切身感受到了每一个5年计划带来的改变,无论城市的建设,人们生活水平,无论科技,教育等等很多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也不可否认,过快的经济发展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困扰。因此,在这次党课上,我们观看了“达沃斯论坛——解读中国十二五规划”,这对于提高对5年规划的认识很有帮助。

关于中国的五年规划,是从195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在中国过去60多年的历史当中,除了三年大跃进时期没有五年规划,其他的时间都有若干个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里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内容,自从两会开始,让更多的人了解“十二五”规划之后,大家非常关注的是中国经济的转型,中国社会的转型,这也是论坛非常重要的内容。论坛邀请了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先生,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先生,财经杂志总编,同时是上海、深圳资本市场创办人王波明先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维迎先生。

下面就根据场上嘉宾的解读,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中国为何要有5年计划?计划能否赶上变化?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实践证明是一个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规划的内容,规划的主题随着中国的发展不断变化。从十一五开始五年规划,内容有很大的变化,过去讲计划有法律效率,现在规划更多的是一种引导、指引。对中国“十二五”规划来讲,在“十二五”规划当中特别强调了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主线,这是“十二五”规划最为突出的特色。中国正在采取重大的结果调整措施,从过去依靠出口向扩大内需转变,这就是我们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当然还有其他。比如过度依靠工业的发展拉动向着做强工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发展现代农业,三次产业的协调拉动发展,从过渡的依靠资源能源投入和环境的代价,向着更多的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人才资源发挥作用来转化。中国新的五年规划还有一个特点,因为它是指导性、引导性的,因此对于一些关系到民生和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它是约束性指标,比如对我们的节能减排,它是约束性指标。但是对于像经济增长速度,只是一个预期指标,引导性的,由此就接到您刚才提及的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果这是一个很僵硬、死板的计划,那么肯定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到今年出现美国主权信誉降级,国债蔓延,大家担心会不会有世界经济的第二次探底。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制定的时候对国际国内形势都做了分析。认为我们是在一个国际经济经历了金融危机以后,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复杂因素下实施的,因此要保持规划实施的有效性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的宏观政策就做了适当的调整,从去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所以我想中国在“十二五”实施当中,通过多种方式对于保障“十二五”规划有效实施会采取一个灵活务实的态度。

十二五规划的灵活务实还存在许多挑战。“十二五”时期规划只是一个大的方向。具体经济发展还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做出判断和决策,对于每一个企业和银行都是一样的。但是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在五年时间里面无法回避。第一个就是产品调整和升级。我们不能继续支持那些低端的制造业盲目扩展,产能过剩、消耗资源也很高。这个是肯定要必须进行调整的。第二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就是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在中国过去三十年,也包括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们的工业化过程大部分时候是城市和农村分割的。这个在其他国家都没有看到过,人口的社会的待遇,在市场上的地位是有基本性区别的。直到现在我们农村的农民工和城市同一种工作的人相比工资还相差两倍。所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对于“十二五”是非常重要的。第三个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消费,解决很多社会问题,这个对中国也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第四个方面就是教育和科技。中国的教育问题是非常非常严重的。我们长期的应试教育,行政化,没有创造性。昨天总理也讲到了教育改革的问题,也是毋庸置疑。科技管理体制,我们现在还是依赖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制度,没有什么改变,成果和经济发展的结合比较薄弱,效果不好。最后一点,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也是重要的问题,围绕这一切问题,解决根本还是要靠改革。

由此,我们看出,规划最重要的还是在改革本身。张维迎教授也说:“最重要的是改革本身。讲到教育,中国整个几十年的教育是失败的,这个失败,教育作为培养人,培养自主有创造性的人没有注意,培养有道德的人没有注意。”针对这个计划有几个问题需要讲,我们用扩大内需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开发国内市场,因为扩大内需,经常会倒向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为用刺激性的手段就可以把中国经济发展起来,而中国经济真正发展需要开放市场,开放市场靠企业家精神,这个企业家精神是政府给不了的,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给不了的。与此相关需要创新,需要产业升级,靠谁创新,从历史看靠政府不可能创新的,我们很多产业政策实际上导致的后面变成寻租的政策,我们给某一个产业,某一个技术有一些优惠,很多人编项目,编完以后,从我们国家政府那领了一大笔钱,几千万,几个亿,干别的事。产业升级也是这样,我们叫唤多少年产业升级为什么做不起来,是我们没有真正依靠市场,依靠竞争。什么时候升级?这些企业生存不下去的时候,在现有资产的时候生存不下去,就会升级,当

然给它长远积极性,如果对未来,对明年、后年没有抱有希望,它也不会去升级。所有这些东西都需要改革,而目前的情况是我们十二五规划看硬指标多,而真正的改革这方面有强调,但是没措施。

我们看到,规划本身也存在自己的不足之处。但作为一个高速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体制确实存在了可取之处。国家的规划,更好的优化了资源的配置,使得经济发展更明确,也更有保障。从中国的“十二五”计划实施来讲,如何能够实现它?我想应该说根据中国三十年成功的经验,还是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能够有效的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增长质量的强大动力。作为五年规划提出这样改革的领域和方向,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政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要求向这个方向推进的,在这个引导之下,各个有关部门和相关单位来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这些改革通过操作方案把它落到实处,通过我们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这样会使我们“十二五”计划的很多目标可以能够比较好的实现。我们现在很多目标是预期的,而真正关系民生的才是约束性的,重在提升发展的质量。

通过专家们的解读,对于十二五我们有更多憧憬和展望,中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日益面临严峻挑战,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牵引和带动。五年的规划或许并不长,但在我们都不懈探索和党的正确领导下,一定会再次迎来新的辉煌!

第二篇:解读十二五规划

解读十二五规划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解读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6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副主任朱之鑫、徐宪平就“十二五”规划纲要回答记者提问。

“十二五”规划纲要体现六大特点

张平说,“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期望在今后五年的发展进程中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也就构成了“十二五”规划的特点。

最突出的特点是规划纲要通篇贯穿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主题主线确定政策导向、设置规划目标、明确战略重点。二是力求做到五年与十年、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结合,做好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巩固和扩大应对危机成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为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是努力体现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导向,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四是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在收入分配、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五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六是在体现规划战略性、前瞻性的同时,努力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十一五”的发展使我国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朱之鑫说,这五年,我们大事办得漂亮成功,难事办得稳妥扎实,急事办得及时有效,喜事办得喜庆振奋。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内生产总值五年年均增长11.2%,去年实现397983亿元,人均超过4000美元,财政收入达到8308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6倍。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五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50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取得重要进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增强,特别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相关内容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措施最具体。

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9个方面。城乡居民无论是生活在东部还是西部、农村还是城市,政府都要提供同样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特别是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继续坚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两个同步”的导向。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今后五年要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要新增1亿人。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全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新增6000万人以上,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要提高到70%以上。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十二五”时期将建设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使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0%左右。规划中还部署了“改善民生行动计划”,提出了具体政策和措施安排。上述方面不仅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会发挥积极作用,对扩大消费、增强经济内生动力也将带来积极影响。

规划编制在中央领导下动员了各方力量集中了各方智慧

张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为依据,编制工作始终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进行,各个部门广泛参与,集中了社会各界、全国各族人民以及海外侨胞的智慧。

徐宪平说,规划编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基本思路研究阶段、中央建议制定阶段、纲要(草案)编制阶段。特别是去年底利用互联网等方式,在全社会发起了“共绘蓝图,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收到的6万多份意见建议,已尽可能吸纳到纲要(草案)中。

有能力、有条件、有信心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张平说,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取得了初步成效。政府工作报告将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列为今年重点工作的第一条,宏观调控政策都要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来进行。

他说,从客观条件上来看,我国大多数工业品供大于求,重要商品、生产资料总体供给充裕,粮食库存达年消费量的40%,远高于国际通行的安全标准,小麦库存接近一年的产量,为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他指出,国家将采取五方面措施稳定物价: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千方百计夺取农业特别是粮食丰收,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第二,加强市场调控,搞好粮、油、肉、糖等重要商品的储备吞吐调节;第三,加强流通设施建设,降低流通成本;第四,加强市场监管,对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坚决依法进行打击;第五,加强流动性管理,控制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同时还要完善对困难群众的补贴制度。

勾勒区域经济发展蓝图

在回答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提问时,张平表示,“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将港澳台单独列为一篇,是适应港澳各界人士的愿望和港澳特区政府建议作出的安排。

关于广东的发展和金融改革,朱之鑫说,将充分发挥广东改革开放的先行优势和临近港澳的地缘优势,通过金融改革开放和创新,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

关于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张平表示,国务院原则通过《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这对于发挥成渝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为西部大开发培育新的增长极,探索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子具有重要意义。

徐宪平说,“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支持香港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支持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增强金融中心在全球的影响力。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张平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十二五”时期,中国将发展的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对经济增长指标提出了7%的预期目标,没有做出强制性安排。预期性目标主要体现的是国家的政策导向,是要各地从实际情况出发,避免互相攀比增长速度,这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另一方面,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的约束性指标,要求落实责任,确保完成。例如,节能减排是必须完成的目标,要分解到各个地区和企业。“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节能减排工作,实现中国政府作出的承诺。

从十二五规划中解读中国发展思路

纵观2010年经济形势,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复苏的中国经济,主要得益于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政府主导的投资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然而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央决策层多次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按照这一主基调,2011年开始的国家“十二五”规划宏观政策走向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与以拉动投资增长为主的振兴计划不同的是,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市场秩序的规范将更被看重。促进传统产业的去产能化,推动更具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成为今后政策的着力点——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新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刺激方案将成为明年“十二五”规划的“开场戏”。中央财政政策将发生调整:2009-2010年中央资金重点投资的领域“铁公基”(铁路、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将会失宠,取而代之的将会是民生、消费和社会事业,与此同时,政策将着力推动以消费增长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

信贷结构将发生改变:信贷支持从极度宽松走向注重信贷增速,强调针对性和灵活性,并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

由于宏观政策的调整,实体经济产能过剩以及大规模投资造成的资本边际收益率下降,明年将会有更多资金流向资产市场,资本市场投资竞争将更为激烈。因此,金融投资家如何正确解读“十二五”规划宏观经济政策,并在政策调整中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将是此次金融年会的核心内容。

年会将邀请海内外权威证券交易市场、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财务顾问公司等100余家金融投资机构和300余家国内优秀高成长企业,就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中国资本市场与投融资热点等主题进行研讨与交流。

十二五在中国改革历史中将处于什么地位?

应该是“社会主义财富共享因素”大规模回归并建立的关键时期,也即是中国由“封建资本主义高级阶段”向“社会资本主义初级阶段”进行历史性跨越的时期。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将会建立健全“社会公共福利保障共享制度体系”。正是由于这种“社会主义财富共享因素”的大规模引入,才是实现这种向更加文明进步的“社会性质变革”的决定因素。重庆正在引导这种文明进步的社会发展方向。

跪求“从十二五规划中解读中国发展思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对国家“十二五”规划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阐述。公报提到了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事实上,自“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到“十二五”规划再次重申,国家“三位一体”构筑绿色经济的战略轮廓愈加清晰。

时至今日,从“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的即将完美收官到绿色GDP概念的深入人心,从低碳生活的兴起到环保主义的实践,从简约生活的流行到清洁能源的当道„„经济社会中随处可见的“绿色”,俨然已成为了时代的主色调。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绿色经济的根基

放眼人类文明发展史,每一种资源的替代都会诞生一种新文明。从薪火取暖催生的农业文明,到煤炭驱动蒸汽机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再到石油天然气将现代社会强劲助推,直至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等多种清洁能源相继开发利用的后现代文明„„每一种新能源的替代和应用都是一个新文明时代的开启。

进入21世纪,传统能源当选GDP功臣的同时也沦为了污染排放的最大祸首。

早在2004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节能中长期规划》中就指出,石油石化、化工等行业是中国工业节能的重点。到2010年,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指标要总体达到或接近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先进水平,大中型企业要达到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在为《低碳之路》写的序文中讲道:节能减排也是生产力。发展与能耗并不对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探索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不是限制发展,其目的在于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率,实现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探索新的替代能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绿色经济的根基。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绿色经济的机遇

当酷热、极寒、暖冬、春雪等气候异常现象变得越来越稀松平常;当沙尘暴、泥石流、干旱、洪涝等自然灾难以应接不暇的速度喷薄涌现„„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的大自然愤怒了,开始向人类开出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罚单!

从节能减排的强制执行到退耕还林、还湖的逐步推进,从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GDP依赖到对清洁能源企业的大力扶持,从去年哥本哈根会议上CDM的推广到今年天津全球气候大会上各国的诚意磋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技术,节能减排创造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已成为深入人心的发展理念。

《诗经》中讲“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指出自然是有其固有规律的。

将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强度控制在自然生态可承受范围之内,与环境和谐相处,与生态互惠共生,是古人所讲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环境保障,又是其理念引导。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希望各国将气候问题的应对看做难得的发展机遇,进行一场“哥白尼式的低碳革命”。

我国2005年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后,下大力气和决心治理高耗能产业,控制污染排放。据新华社报道,“十一五”期间,仅中央财政就投入2000多亿元,支持兴建了一大批重大的节能环保工程;“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分别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等落后产能2110万吨、1640万吨、7416万吨和150万吨;5年来,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节能约4.9亿吨标准煤;国家重点控制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3.14%。

节能减排,低碳降耗,是挑战更是机遇。我国主动迎接环境问题,发展绿色经济,收获蓝天碧水的同时,更收获了经济增长方式的加速转变,清洁能源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以及绿色经济模式探索的丰富经验。

发展循环经济是绿色经济的着力点

从城市垃圾的回收处理到农村沼气的开发利用,从钢铁、建筑、电力等高污染企业的严格规范到全国第一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的规划,循环经济以其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生产特点成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着力点。

5年来,国家对循环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视,2009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7亿元,支持了一批重点项目,在重点行业推广循环经济的典型经验,启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发布了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

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有了不断的突破,如今循环经济不仅上升为国家战略,也逐步深入人心;资源产出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钢、有色金属、纸浆等产品的1/5至1/3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

循环经济属于技术主导型产业,无论是日益规模化的农业产业还是高能耗的工业产业或是发展迅速的第三产业,都离不开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只有依靠不断创新的节能技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才能对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的制约。发展迅速的节能技术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更是未来绿色经济腾飞的双翼。

除了技术上的支持外,循环经济的发展还离不开立法保障。2009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把循环经济用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并维护其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明确立法宗旨是“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专家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日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建议全文首次公布。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十二五规划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的工作生活都有怎样的提示作用?本报记者进行了全面解读。

原文要点一;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解读要点:可通过国企利益分配来实现

花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彭程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就是提高劳动者的税前收入,即要涨薪。诚然,在这方面政策会起到一定帮助作用,但是工薪主要是由市场决定。

另一点,规划建议要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意味着要调整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利率决定系统。

宏源证券高级研究员范为告诉本报记者,我国GDP总量已居于全球第二,十二五规划将标志着我国从制造型大国向消费型大国转化。

第二,提出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十二五规划提出将扩内需放在首要位置,对于实现由“国富”向“民富”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第四,提出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和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将直接决定未来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回升速度。另有业内人士指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可能意味着在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方面会有实质性改革。此前,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下滑,而国家收入和国有企业利润占比则大幅上涨。

数据显示,近些年居民的消费率(消费/可支配收入)一直在70%~72%之间,保持相对稳定,但是居民的消费在GDP中的比重降低到了40%左右,原因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比重由过去的70%降到了现在的60%左右。而与此同时,政府收入的占比却从10%涨到24%左右,企业的未分配利润比重也大幅上升。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指出,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可以通过国有企业利益分配来实现,建议国家参与国有企业的分红,然后进行再分配。

原文要点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

解读要点:人民币利率决定将逐步市场化

人大财经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些内容,在十二五规划里面正式提出,意味着在未来5年里,这些工作是必须做并取得实质性进展。比如存款保险制度,估计在未来5年内会正式实施。利率市场化方面,也会尽早推进。

赵锡军表示,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利率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并未市场化。未来5年,估计在这些方面会不断加快步伐。

中山大学金融系主任陆军表示,由于国家提出2020年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估计未来5年会在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方面有较大进展。

对于存款保险制度,陆军表示,十二五规划简洁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估计会在未来5年内建立。

彭程表示,目前我们的存贷利率差太大,资本市场将居民的存款转入银行,银行再以较低的价格转向企业,从而得以压缩资本成本促进经济发展。要改变这种局面就是要改变利率的形成体系,最终走向市场化,从而缩小存贷利差。其中存款利率最迫切需要上涨,以扭转当前长期的负利率状况,贷款利率也要小幅上涨。

原文要点三;开征环保税 研究房地产税改革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解读要点:财税收支依据将更明朗

一位税务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二五规划提到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这是很重要的财政改革方向。相信随着十二五规划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税收依据与监管的问题会更加明朗化。

彭程称,地方政府收入要多元化,房地产持有税迟早都要实施。如果中国经济改革转型成功,中国税源的重点要逐步从企业税收转向消费税。比如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只占总税收的6%,太低了。

原文要点四;抑制投机需求

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解读要点:未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

业内专家表示,作为指导性建议,至少说明未来五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是严加控制的,还原房屋的民生功能。

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建议当中,没有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对此,易居中国研究院综合部部长杨红旭表示,“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只提到抑制投机需求,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合理的投资可能不会遭到政府的严厉打压,现在有两三套房的,一套自住,其他的放租作长期投资,这种情况政策可能会有所放松”。

另外,“稳定房价”在建议中也没有出现。杨红旭分析认为,现在政府是在以时间换取空间,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投入。

不过,有专家表示,目前房产税主要是在旧税种上修改,准备工作也基本完成,“因此,未来五年税收改革主要还是围绕着物业税。”杨红旭称。

原文要点五;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下一步国家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

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同时要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

解读要点: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李钢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关注“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这是未来五年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构想,下一步国际贸易结构将向这个方向积极转变。

李钢称,对外贸易投资结构变换也将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据了解,商务部方面将编制《对外投资合作“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重点国别和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有关国家商签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关部门将做好海外投资环境研究,强化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定期发布《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对外承包工程国别产业导向目录》等指导性文件。今后,落实安排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资金,扩大对东盟、上合组织、非洲等地区优惠信贷支持规模。完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

范为表示,这意味着我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再像过去那样只倚重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

第三篇:十二五规划解读

十二五规划浅说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讨论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问题。会议由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在18日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二五”目标

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三、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四、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总之,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第四篇:解读十二五规划

解读十二五规划-解读十二五规划--改善民生更外亮眼
新世纪的第一个 10 年,中国成功抓住了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 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为世界做出了独特贡献。同时,中国也深刻体认到,这一战略机遇期也充满艰险和挑战。特别是刚刚过去的 5 年,即在我国的“十一 五”期间,全球金融危机、国内严重自然灾害等让中国一次次品尝到成长中的痛 苦。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发展道路上的艰辛经历已被转化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力量。2010 年 10 月 15 日至 2010 年 10 月 18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 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进而展望了十二 五新布局。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 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 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 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国内大局的分量愈益加重,只有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 速发展,才能更好地减轻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因此,“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找到民生作为平衡、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最终成为 中国政府选择的现实路径。“十二五”规划是中国首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六位一体”的全面建设规划,首部改善民生规划,首部绿 色发展规划,首部公共服务规划。作为统领未来 5 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 总体规划,“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富民”的目标和任务。“十二五”规 划的一大突出特点是改善民生成为“重头戏”,其充分反映“共同发展、共同分 享、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念。认真学习“十二五”规划纲要内容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以人为本”思想观 念占据了三大独立章节:第三章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明 确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 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

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 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第五章促进区域

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中明确指出,实施区域发展 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 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 化健康发展。第八章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明确指出,着力保障和 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 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可以用三个“首次”总结“十二五”规划“惠民生”亮点:首次提出 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和重点,明确了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该做什么;首 次制定了改善民生行动计划,明确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做到什么;首次将社会 管理单独成篇,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做好什么。而之所以将“富民”做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来,我认为是基于以下 几点考虑: 首先,“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 60 年后的一次再出发。中国刚刚隆重庆祝 了 60 岁生日,进入下一个甲子,应该有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其次,“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 此次金融危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第三,经过 30 年的改革发展,目前中国人均 GDP 首次达到 3200 美元,按照 国际标准,当人均 GDP 达到 3000 美元以上便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 的发展思路肯定与过去不同。上述三点便决定了“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十一个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这 个差别就是,过去的十一个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这当然不是说,建国 60 年来特别是改革 30 年来百姓的生活没有提高,而是指相 对于 GDP 的增长,作为整体的民众的富裕程度没有 GDP 增长快。何况,按照联合

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另外,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 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 会的稳定。民乃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而不 是相反。事实上,多少国家兴衰的历史也告诉人们,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即使表现出一定程

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只有 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因此,中国政府需要更新 观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所以,“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而经过 30 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也已经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了物 质基础。“十二五” 规划在民生问题上,不仅指出了方向,也明确提出了政策与举措。首先,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同经济增长同步的量化指标。要求城镇居 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率要大于 7%。其次,专门提出改善民生行动计划,涉及扩大城乡就业规模、提高最低工资 标准、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减轻居民税 收负担、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调整国有资本收益分配、完 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等具体内容。第三,按照规划,中国民众关心的教育、就业、医疗保障和住房等焦点问 题都列入了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是政府必须要提供和满足的。比如,失业人员、农民工、残疾人等能享受到免费基本职业培训。居民也将拥有免费健康档案,儿 童、孕产妇和老年人会享受到保健服务。其约束性指标由“十一五”的 8 个增至 12 个,主要集中在改善民生和节能减排方面,从各类指标构成看,经济增长指 标进一步弱化,社会类指标比重达到 87.5%。可以说‘十二五’规划基本成为公 共服务规划。当然要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幅度要和经济增长的幅度同步,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为提高收入是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是不太容易的一件事情。但说到底,从根 本上还是要扩大就业,就业的渠道在“十二五”规划中已有论述:一方面是大力 发展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服务业,这是容纳就业的主渠道,扩大就业是民生之 本,只有扩大就业才有更多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从制度上要改变国民收入的分 配格局,劳动报酬的增长和劳动生产力的增长也要同步。同时要逐步的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在企业方面还要有形成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也包括工资的支 付机制。同时还要想方设法的来创造各种的条件来鼓励居民参与资本市场的活 动。当然,尽管“富民”问题在未来 5 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但毕竟 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问题的解决。“十二五”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 多,如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等诸种结构构成的结构难题,这也是我

国 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十二五规划也都将这些问题都列入其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从历史还是从国际比较,‘十二五’规划所体现的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道路 的独特性越来越明显,它是未来 5 年中国科学发展方向、战略、目标、政策之集 大成,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家发展规划样本。


第五篇:解读十二五规划

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概括起来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外部需求增速放缓。《建议》强调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第二,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减少,我国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要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第三,贯彻落实科技中长期规划、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和人才规划,进一步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第四,在资源环境矛盾加剧情况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排放强度,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此次《建议》把降低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指标列为“十二五”规划约束性指标。第五,对区域协调发展做了新部署。

过去30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成就,最重要动力就是改革开放。《建议》对改革开放也有新的阐述和部署: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王一鸣认为,改革具体领域上,《建议》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都进行新部署。

《建议》指出,要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对此王一鸣认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应该由原来出口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并重;由“引进来”为主,转向“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由追求数量扩张为主,要转向品牌、技术、服务为核心竞争力质量提升。

重视民生“前所未有”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议》“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突出特点,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议》将保障民生放到重要位置,要完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建议》提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具备新特点。《建议》对基本公共服务涉及社会各领域。比如通常所说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都给予充分包容。《建议》强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制度要有一个长期持续能力的投入机制。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不断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此次《建议》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内容也作出新安排,包含老百姓十分关心的就业、收入分配、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政府继续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老百姓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收入分配问题。中央提出一个理念,让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职工劳动报酬增长和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于文化建设论述,被视为《建议》新亮点。这次把文化建设单独进行部署提出规划建议还是第一次。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黄志坚认为,《建议》充分体现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对文化规律的科学把握。黄志坚认为,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手段和支撑,其本身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

《建议》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全面部署。黄志坚认为,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和行为规范。要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国民心态,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社会氛围。

《建议》指出,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在政府主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黄志坚认为,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发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凝聚力量、抚慰心灵,促进和谐方面作用。还可以通过文化因素与现代经济融合,直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发挥优化结构,拉动消费,扩大就业和创业的重要作用。

连日来,很多老百姓对 “十二五”规划建议制定的中国下一阶段发展的方向给与了极大的关注,并寄予厚望。大家期望在“十二五”期间,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得又好又快,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能够不断地得到满足。人们期盼着在今后五年中,我们的生活能够变得更加富足美好。

下载党课论文:观解读十二五规划后感想(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党课论文:观解读十二五规划后感想(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二五规划感想

    十二五规划感想 摘要: “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作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来,成为全党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标志着我们党对......

    党课论文:十二五

    通过课上观看视频,我对十二五规划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中期发展规划,实......

    十二五规划解读三农问题

    从“十二五”规划解读“三农”问题 “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将把着力点放到“最慢的船只”——“三农”问题的解决上。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人们也应当更加关注......

    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编者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

    简单解读《十二五规划》

    简单解读《十二五规划》 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一经发布,就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全方位的解读,各路媒体......

    福建十二五规划解读

    · 福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2011-04-30) · 福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绿水青山是民生幸福的靠山 (2011-04-26) · 福建省“十二五”......

    了望解读十二五规划

    《了望》文章:解读"十二五"规划 布局六大战略任务 “十二五”主基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加快”,成败在“转变”,主题是改革,内容是创新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

    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

    综述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据悉已经开启,中国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近日透露了“十二五”规划的5条思路,其中,结构调整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