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联献礼国庆60周年征文:小相册
我从小就爱照相,相册就有几十本。小相册看大变化,祖国发展真的是太快了。
打开相册,一张黑白相片映入我的眼帘,一个不到一岁的小女娃坐在一个30多岁的妇女脚上,三个小女孩子站在她们旁边。那个穿着红士林布裤的婴儿就是我。听妈妈说,我穿的这条红士林布裤子大姐穿了二姐穿,二姐穿了三姐穿,三姐穿了才又我穿。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不说无
钱扯布做衣裳,就是有钱扯布也得要布票。一个人一年只有一丈布票,可买毛巾要布票、棉花要布票,反正凡是沾了点棉的,都得要布票。所以能省就省。
相片上妈妈穿了件蓝士林布左边开襟的短衫,那时,差不多所有的妇女全是穿一色的服装。蓝士林布左边开襟的短衫走进了每一个家庭。站在妈妈旁边的二姐、三姐,分别穿着花“洋布”和家织布衣裳。大姐穿的则是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喜欢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那时候新中国成立不入久,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如果谁穿的花梢一点,思想好这个词与她无缘了,在农村或单位,她一定是被人说成是变“修”了。
翻开相册的第二页,那个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穿着件肩上补了个补丁的草绿色军装那姑娘就是我当年在红旗照相馆拍的相片。文化大革命时期,流行穿草绿色的衣服,这件衣服还是我亲手缝的呢。肩上那补丁是我故意加上去的。为什么要加个补丁进去呢,因为那年月,艰苦朴素是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很多人把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另一本相册,我的穿着变了。我穿着件印着大红花朵的衣服,还配了条黑色的百褶裙,在热天的脚上还穿了双袜子。手里拿着本书,歪着头甜蜜的笑着。相片上还写了几个字“风华正”。现在看起来蛮好笑的。这时的这个年代,已经是70年代了。好像那时江青在电影里的镜头有个穿裙子的相片吧,姑娘们就跟着穿起来。女性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色彩鲜艳的衣裳成了大街小巷最亮丽的风景线。
到了80年代,我的相片又不同了。身上穿的是蝙蝠衫、喇叭裤。服装不再是单一了,装口各式各样。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姑娘们都跟着换装。我也不例外。这时已经在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吃穿是不成问题了。
到了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40多岁的我不再是象过去的妇女一样,穿着大襟蓝布衣服,梳着短发,头上别着几个黑夹子。而是象姑娘一样,梳着个大长辫子,描着眉,打着口红,身穿的衣服布料,五花八门。“大河涨水小河满”祖**亲富裕了,我们这些儿女们的口袋也有钱了,进商场买衣服,哪件好看买哪件,哪件贵点买哪件。
21世纪,人们的穿着分不出是姑娘还是大妈。就是七老八十的老太太柜子里的衣服也是整箱整箱。去买衣服,不是说没有穿,而是说,刚买回来不久的衣服又过时了,又要换新装口了。儿女们总是对我说,妈妈,从后面看你还是个姑娘呢。
从我的服装的变化,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祖**亲富强了,我们做儿女的想不富都难。在单位工作的有医保、社保,农村、居民的同样有医保和低保。这样的日子就是当神仙也不过是如此吧。
第二篇:文联文艺科长献礼国庆60周年征文
怀念坛子菜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有洋楼,行有轿车,吃已不在满足于鸡鸭鱼肉。一次朋友请客,特意点了一碟坛子菜。吃惯了大鱼大肉的我们见这碟坛子菜,都急着尝鲜,旦出奇地受欢迎。又酸又辣的坛子菜嚼在嘴里,使我想起了家乡的坛子菜。
说起家乡的坛子菜,我是记忆犹新的。小时候家里穷,坛
子菜下饭的时日很多。没有油水的坛子菜直吃得我们吹鼻子鼓眼晴父母见状,只得经常变着花样吊起我们的胃口,比如在坛子菜里放点香料,比如在坛子菜上滴点猪油。
坛子菜的种类繁多,制作的工艺也极有讲究,原料大多是农村自家栽种的蔬菜。其中辣椒、生姜、大蒜头是必不可少的香料。在我家,做得最多的是豆角酱和辣椒酱。每年的六、七月份是豆角、辣椒盛产的时间,母亲就会摘下一部分拿到集市上卖,其余的做成坛子菜,用母亲的话说是为菜荒的日子做打算。也正是母亲这种勤俭持家的理念,使我们的餐桌日益丰富。五月三荒的季节,母亲也能把餐桌堆得殷实。
关于坛子菜的制作已忘了许多,模糊地记得豆角和辣椒摘下洗干净后先要在太阳下略微晒干水份,然后把豆角切成一寸见长的条状,整齐地放在坛子里。每放一层,撒把细盐,再撒上姜末、蒜泥等香料。做好后用塑料纸密封,一般半个月后便能食用。揭开坛盖,扑鼻的酸味使胃口大开。至于制作辣椒酱就更简单了。
真正使我对坛子菜没了兴趣,甚至于流露厌恶情绪的是读初中的三年。每个星期天下午返校总要带上一罐坛子菜当作一个星期的下饭菜,坛子菜吃多了吐口水也能感觉到一股酸味。
许是母亲过意不去,偶尔也会在坛子菜里埋上一个用油煎得焦黄的荷包蛋,这个秘密只有我和母亲知道。那时的家境,一个鸡蛋可以换取五盒火柴或者一斤大米,母鸡下的蛋通常是积累到一定数量,然后全部拿到集市上去卖,能享受一个鸡蛋自然是再奢侈不过的事情。关于荷包蛋的秘密,母亲不让我说,怕引起一向节俭的父亲的嗔怪和兄妹们埋在心里的怨言。母亲不让我说,我也就一直没有说,只是在领会到母亲用眼神暗示着油煎荷包蛋的存在后,我的鼻子一酸,大颗大颗的泪珠就会滚落下来。提着这罐盛着浓浓母爱的坛子菜,我更多的是感觉到一种由期望转化成的压力无形地罩在我的周围。在学习成绩下降时,在畏惧生活的种种竞争时,一想起母亲,想起坛子菜里播撒的母爱,我就会获得一种无形的动力。
有时,母亲见着我瘦弱的身体,在递给坛子菜的时候,总要背转身抹一把眼泪。这个动作成了我心中隐隐的一种痛,也时常把苦难打磨成人生路上的风帆,促使我发奋学习。我知道,在偏远的山村里,走出大山的路只有靠读书一条路。每次,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落寞的感觉不时侵袭身心,一种加紧赶路的潜意识支撑着我走过童年、少年,走出大山、乡间。
现在回过头来,我还得感谢家乡的坛子菜,是她养育了我,同时陪伴我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我身心的每一个细胞里都盛装着坛子菜,每一滴血液里都有着坛子菜的身影。还有那个我与母亲一直珍藏的秘密凝成内心深处永远挥之不去的疤痕。
第三篇:文联献礼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
在祖国的版图里遐想
珠穆琅玛峰挺成一根旗杆
我不息地攀登着
用饱含深情的泪滴作垫
以求把我滚烫的心脏悬在旗杆的顶尖
长江黄河是我的动脉和静脉
周而复始地重复与心脏最近的路线
有时奔涌如潮
有时静止如水
惟独翕动的嘴唇
把爱的语言向
着母亲默念千遍万遍
我的脉络已经与长江黄河相连
我的血液已经向干涸的沙漠续延
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
我永远处在高丘平原和山间
从长城的伟岸里
我感触到了脊梁的坚硬
从泰山的巍峨里
我嘲笑自己曾经的渺小
狐独寂寞的日子
我常聆听脉搏的声响
然后
我把自己藏在版图心脏的位置
用泪眼静静地品味
母亲对于海峡彼岸的忧伤
和来自这块土地的苦辣酸甜
第四篇:村支部国庆60周年献礼征文
让我们的党旗更鲜艳
党旗是我们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体共产党员,心中神圣的标志和党魂.由于经历了80多年的漫长岁月,必然是会沾染一些灰尘,和产生党内一些腐败分子.所以又到了该打扫和洗涤了.但是党内搞卫生,和除腐败,不全都是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责任,而应是每一位有党性,有血性,有正义感,的共产党员应有的义务和责任,同志们.应
该共同行动起来,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正确领导下,进行反腐倡廉,防腐,除贪.永葆党的先进性,树立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威信,加深党群鱼水之情,使我们的党旗更加鲜艳,为扦卫无数革命先烈,它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柒成的旗帜.我们决不让腐败分子,玷污我们鲜艳的党旗;
我坚信,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正确领导下,反腐败斗争是会收到巨大的成效,同时会让我们鲜红的党旗永远飘扬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第五篇:煤矿工人国庆60周年献礼征文
太湖明珠——**宝岛的过去、今天和明天
浩瀚太湖,**宝岛象一颗明珠镶嵌在太湖之中。我,曾作为一名煤矿工人,在这宝岛上工作、生活了整整六年。改革开放前的七十年代初,三百多名老三届插队知青从农村第一线来到**煤矿,开始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角色转换。
当时的**宝岛,交通闭塞,跟外界的唯一通道是水路。船,而且只
有木船,是上岛的重要交通工具。记得当时在胥口轮船码头,登上运输木船(当时还无客船),如遇六级以上大风,太湖中波浪翻滚,险象环生,船板被颠簸得格格作响,木船就象大海中无助的一叶扁舟。几年后,煤矿有了自己的轮船。有一年冬天,太湖中大雾弥漫,我乘坐的轮船迷航,只能在太湖中冻饿了一夜,待天亮后,轮船找到方向,才回到岛上,这成为我终生难忘的“太湖一夜”。**是水果、茶叶之岛,由于交通不便,茶叶、水果等无法运出,杨梅、桔子只有0.1元一斤,一元钱买一大盆,我们把它当饭吃,又有营养,又填饱了肚子。但苦了**农民,辛苦一年,成本也无法收回,生活还是相当贫苦。**宝岛风景秀丽,人文、历史悠久,但由于没有开发,就象一个美丽的姑娘深藏在闺阁中,没有被世人所发现。我曾经登上**最高峰——缥渺峰,遥望三万六千顷太湖,想到古人归纳的**六多:春秋古吴文化多、山上奇石多、山峰岛屿多、古代寺庙多、花果绿化多、古村落和古建筑多,只能深深叹息道:**明珠何时才能发出耀眼光芒?
一九七六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孤岛**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九九四年,吴县人民自己集资,在太湖上建成了全国内湖第一长桥——太湖大桥。玉带连翠峦,长龙卧碧波。超薄型、低卧式、乳白色的太湖大桥,犹如飞舞的银练,蜿蜒飘落于群岛之间。桥连岛,岛接桥;因水有桥,因桥生景,太湖大桥与太湖自然风光浑然一体,气势恢宏。每当夜幕降临,太湖大桥两侧七百六十四盏华灯齐放,远眺如火龙升腾翻动于茫茫夜幕之间;近看似蛟龙游弋墨绿湖水之中,堪称太湖一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太湖拥抱着**,**被太湖滋润着,**月月有花,季季有果,岛上盛产的梅、李、杏、杨梅、枇杷、石榴、柑桔以及素有“软黄金”之称的碧螺春茶叶,通过大桥,源源不断外运,农民增加了收入,“美丽的穷地方”由于大桥而渐渐富裕。
苏州近年来经济迅猛发展,依靠农业、工业、服务业“三驾马车”合力拉动。然而,**作为一个生态大岛,显然不可能有工业这匹大马的位置。上个世纪,**岛上有过工矿企业,随着太湖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煤矿、水泥厂等被关,开山采石、采矿被禁止。工业缺失,老百姓如何增收致富,**百姓在政府带领下,实施旅游富民战略,并把旅游富民纳入到苏州和太湖地区的大旅游格局之中,丰富和优化现有旅游产品结构,延伸“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功能,推动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各类旅游的叠加。**建起了环山公路,政府投资保护古村落,明月湾等已被开发成热门景点;石公山、林屋洞、缥渺峰等已成了著名景点;沿着环山公路,农民搞起了“农家乐”,每年的春、秋两季,吸引国内外几百万游客,吃“农家菜”,喝“碧螺春”,购时鲜水果,欣赏太湖美景。
我贊叹,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党的富民政策使太湖明珠——**宝岛重又发出
耀眼光芒,我深深的祝愿:我的第三故乡——**宝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
会成为太湖最美丽的地方,最富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