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中申请再审
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中申请再审、执行条款 来源:胡律师网作者:上海律师 胡燕来所属栏目:劳动仲裁诉讼常识
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中申请再审、执行条款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已于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由于该法对申请再审和执行条款作了修改,现将有关条款予以列明。
第一百七十八条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第一百七十九条 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
(五)对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
(六)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七)违反法律规定,管辖错误的;
(八)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
(九)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
(十)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
(十一)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
(十二)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
(十三)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对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情形,或者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第一百八十条 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应当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五日内将再审申请书副本发送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交书面意见;不提交书面意见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查。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请人和对方当事人补充有关材料,询问有关事项。
第一百八十一条 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三个月内审查,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裁定再审;不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第一百八十四条 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提出;二年后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以及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
第一百八十八条 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抗诉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再审的裁定:有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项至第(五)项规定情形之一的,可以交下一级人民法院再审。
第二百零一条 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
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
第二百零二条 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向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销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当事人t利害关系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第二百零三条 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上一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可以责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执行,也可以决定由本院执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执行。第二百零四条 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对该标的的执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案外人、当事人对裁定不服,认为原判决、裁定错误的,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与原判决、裁定无关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百零五条 执行工作由执行员进行。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执行员应当出示证件。执行完毕后,应当将执行情况制作笔录,由在场的有关人员签名或者盖章。人民法院根据需要可以设立执行机构。
第二百一十五条 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第二百一十六条 执行员接到申请执行书或者移交执行书,应当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责令其在指定的期间履行,逾期不履行的,强制执行。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有可能隐匿、转移财产的,执行员可以立即来取强制执行措施。
第二百一十七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
第二百三十一条 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二篇:新民事诉讼法中再审制度的变革
时隔民事诉讼法颁布发行十六年后的今天,民事诉讼法完成了它的第一次修订,形成了它的第一个修正案,并将于2008年4月1日起施行。这次修订集中解决了民事诉讼法实施过程中矛盾突出的民事再审制度 新民事诉讼法中民事再审制度的修改是立足于原有法律制度的一个局部变革,并主要从两个角度作出了具体规范:一是再审制度程序启动和审理程序科学化、规范化;二是启动再审程序实质条件的精细化、明确化
民事再审制度作为一种监督性和救济性的案件审理制度,对于修正审判错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司法公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次民事诉讼法的修订有望使民事再审制度纠错功能的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申诉难问题,同时又注重尊重生效裁判的既判力,防止再审制度启动的经常化,保障裁判的稳定性、权威性。
严格来说,新民事诉讼法中民事再审制度的修改是立足于原有法律制度的一个局部变革,并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作出了具体规范。
再审制度启动和审理程序的科学化、规范化
程序本身的完善是司法公正的基本要求和基本体现,新民事诉讼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提高受理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法院级别,强调再审申请审查的公证性。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从而避免了多头受理和原审法院对原审案件所形成的固定看法和受理审查再审申请的尴尬境地,有利于提升审查结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第二,完善申请再审文书送达制度,重视再审申请审查的对抗性。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应当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五日内将再审申请书副本发送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交书面意见;不提交书面意见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查。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请人和对方当事人补充有关材料,询问有关事项。”这个规定使得申请再审的审查工作更加全面和准确,也符合人民法院的中立立场。
第三,明确了申请再审时效的延长制度,与诉讼时效制度相一致。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提出;二年后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以及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与原先简单规定二年相比,新法增加规定了裁判生效二年后据以作出原裁判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以及发现审判人员在审判该案时有某些违法犯罪活动两种情况下申请再审时效的起算点。
第四,增加了在申请再审审查和审判程序中对法院的相关约束性条款。如新民事诉讼法第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三个月内审查,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裁定再审;不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因当事人申请裁定再审的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以上的人民法院审理。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再审的案件,由本院再审或者交其他人民法院再审,也可以交原审人民法院再审。”这个条款一方面对再审申请审查的期限进行明确,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权利落实,提高诉讼效率;另一方面也对再审案件的审理法院作出了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再审案件的审判力量。
启动再审程序实质条件的精细化、明确化
规范启动再审程序的实质条件是发挥程序过滤功能的重要途径。新民事诉讼与原法律规定的四个再审理由相比,从三个途径规定了当事人申请再审和检察院抗诉通用的十四项再审理由,将其精细化、明确化。
第一,继承了原有的启动再审程序的实质条件。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中规定的三种应当再审的情况:“(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六)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对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情形,或者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补充性条款),这些都是对原有法律的继承和沿用。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条款虽然相对成熟,但是还是存在操作和认识上的困难。如这里的“新证据”是否就是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中的新证据。第二,改造原有条款中实质条件的条款。新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就是在对原法中“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条款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个变化虽然避免了原法中的“主要证据不足”的模糊性表述,但是对于“基本事实”这样一个更为陌生的词汇,在实践中也容易产生争议,我们期待将来司法解释能将它明确,并形成共识。
第三,总结规定了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再审实质条件。新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十个方面的条件,又可以细分为程序正当化条件和实体真实性条件。例如,“(四)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七)违反法律规定,管辖错误的”、“(八)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九)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十)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十一)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等条款关于质证程序、管辖制度、审判主体、当事人充分参与的规定,可以归结为程序正当化条件条款,这体现了程序法治意识的增强。
同时,“(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五)对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十二)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十三)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等条款关于证据真实性、证据收集、裁判依据方面的规定,可以归结为实体真实性条件条款。
立法的进步,哪怕是一小步的进步,都凝结了理论者和实践工作者的探索和思考。制度的完善虽不能通过立法的修改一劳永逸,但是司法的实践却是其科学化的最好催化剂。再审制度也是如此。立法的关于再审制度的局部调整为司法实践的进步创造了条件,反过来,又必将为其立法上的再调整积累素材。
第三篇:再审申请
关于实名控告盐城市中级法院徐军枉法裁判
控告人:顾远忠,男,1968年3月8日生,汉族,身份证***534,居民,住江苏建湖县庆丰镇华林村四组。*** 被控告人:, 徐军盐城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事因:我2011年12月27日诉讼,一个普通的民事纠纷,等了二年半才下判2012盐商初字0005号[案由企业出售纠纷]!判决时间2014年5月29日,严重违反民诉法关于审限的规定。2012年5月14江苏克胜集团向盐城中院存在欺诈和显失公平等事由讼诉,历经一年多,拖延于2013年5月20日下判 2012年盐商初字第0065号,不支持克胜关于案由撤销权纠纷诉讼请求,2013年9月16日,江苏省高院2013苏商终字0155号驳回上诉,案由股权转让纠纷,维护原判决,。2013年10月6日庭审结束,至2014年5月29日,我经百次中院和高院上访,才得到2012盐商初字0005号判决书,近二年多盐城中院一手操作恶意拖死拖累原告不说,三份判决书荒唐极致,使法律不顾,严重枉法徇私,早在二年前就闻听克胜十亿资产老板已花重金买通院长徐军和庭长岳维群,当初我们相信法律,比登天难的等到一份判决书是一份将我们送上万丈深渊不归之路,公正在那,找审判官李志忠质疑,才知进审判委与研究室三个月之久,为本院重大疑难案件,听传言徐军院长大领导也收取吴重言重金,理由保护大企业名誉,上诉不是拖累你,就是玩法律游戏,不能伸张正义,加之三年的恶意拖延使我们走投无路,上诉省高院,2014年11月7日2014苏商终字0355号以案由股权转让纠纷维持原判,在法制阳光的今天,盐城市中院公然无视法纪,枉法裁判,以权压制无钱无权无势的一方,江苏省高院不顾二个案子,四个案由[案由撤销权纠纷,江苏盐城中级人民法院案号2012年盐商初字第0065号,一审被告;案由企业出卖合同纠纷,江苏盐城中级人民法院案号2012年盐商初字第005号,一审原告;案由:股权转让纠纷,2013年苏商终字第0155号,二审被告;案由:股权转让纠纷,2014年苏商终字第0335号,二审原告。],严重违反了法律尊重事实为准绳的根据,助长盐城中院枉法判案。该案卷宗在我历经几十次上访于2015年5月12日才得到阅卷,发现疑点重重,我方提交主要证据收购协议被换.对方2012年2月14日律师答辩状和众多证据消失.克意将原企业出售合同纠纷庭审中双方确认资产收购部分证据丢失,又江苏动感控虫科技有限公司执照于2014年6月11日被吊销,一.二审法院使明知商标无法成就办理过户手续,而一个案子故意二判,控告人认为:一,二审认定法律关系错误,1股权纠纷是股东与股东的转让,2转让股权的资产买卖,其从卷宗证实发现疑点重重,我方提交主要证据收购协议被换.对方2012年2月14日律师答辩状和众多证据消失.克意将原企业出售合同纠纷庭审中双方确认资产收购部分证据丢失,导致高院以股权转让纠纷成立。这有“违背事实”之审判!收购协议被换和突出无效力战略合作变成了股东与股东的转让。原本2010年1月6日到2010年9月15日.企业独资的法人财产帐目与股东财产混淆,企业独资的法人财产的帐目与该企业2010年9月15日重组后股东帐目的行为的概念及法律关系,据此独资法人股东的股权被重组后,公司法人财产权,法人人格依法一同消亡,所以原动感2010年9月15日之前财务帐目一同消亡,本案依据扣除房屋等证据不足。一,二审法院否认原动感独资企业重组,重组后五股东方案效力错误,实际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动感五股东的企业资产收购(偷换证据收购协议书目的所在,漏掉2012年2月16日答辩状目的所在,已确认资产买卖变股权转让。并以偷喊捉偷,克胜大呼江苏动感科技汇编等书证物证大量失踪,给盐城市人大写信以便行政干涉,掩盖案件背后的复杂原因),一,二审法院将独资期间房屋买卖150万元(设备150万元及商标60万元),排除在股权重组行为之外错误。一,二审法院将认定重组形式与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买卖,不能以重组前的财务依据扣除独资期
间房屋买卖150万元(设备150万元及商标60万元)。就劣造未质证协议书,且没有吴伟鉴字,改换有同意整体收购,商标可是吴总,这吴总是谁,这一行为的犯罪提出严惩并强烈要求公开庭审,启动审监程序,维护法律尊严。
我向上一级组织反映的情况,请查实这桩司法黑暗,罚治犯罪,顾远忠,男,1968年3月8日生,汉族,身份证***534,居民,住建湖县庆丰镇华林村四组。手机***邮编224700
第四篇:对民事诉讼法再审程序修改的思考
对民事诉讼再审程序修改的思考
摘要:再审程序和执行制度一直是我国民事诉讼法领域的两大薄弱环节,针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再审难”和“执行难”问题,2007年民事诉讼法着重对这两个部分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本文试图通过对再审程序的修订进行分析,阐明其进步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完善建议。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再审程序
再审程序,是指对于已经做出确定裁判的民事案件,在有法律规定的情形时,再次进行审理和裁判所适用的程序制度。作为一种特别的救济制度,它发挥着保障当事人权益、监督审判权行使和纠错的多重功效。目前,对于再审制度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体现在我国《民诉法》中,认为审判监督程序即再审程序,这也与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的传统观点相一致;第二种观点认为,审判监督程序是再审程序的构成部分,适用再审程序审理的案件还包括基于当事人的诉权提出的再审案件;第三种观点则将审判监督程序和再审程序视为两种不同的程序,前者是启动再审程序的前置程序,而后者则发挥着对再审案件进行审理并纠错的功能,是审判监督程序的后续程序。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而我国现行法律以“审判监督程序”为称谓规定再审制度,反映出了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职权特色和行政化色彩,不能很好的体现再审程序的精神价值。2007年10月通过了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再审程序和执行程序进行了较多的修改,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本文仅以再审程序为对象进行分析,阐明了其进步和不足,并对再审程序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一、再审程序修改的进步。
(一)明确了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方式,提高了申请再审的级别管辖,同时规定了人民
法院的审查程序和期限。修改后的法律规定,当事人向作出原生效裁判法院的上一级法院申请再审,同时应当提交再审程序申请书等材料,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3个月内进行审查,从而作出相应的裁定。这就弥补了之前法律未规定法律的审查期限的不足,更有利于法院职责的明晰和对当事人权利的保护。
(二)在立法理念上体现了从“重实体轻程序”向“实体和程序并重”的转变。中国的法律传统中历来有偏重实体的倾向,依修改前的再审制度,若当事人欲以违反法定程序为由申请再审,必须要符合双重标准,即不仅要满足有违反程序的事实存在这一要件,还须同时符合可能引起实体裁判错误这一要求,二者缺一不可。这种只关心实体结果的立法理念,容易招致公众对裁判公正性的怀疑和不满,影响司法权威的树立,毕竟,程序正义是看得见的正义。而在此次修正案中,有8个再审事由都涉及到了程序方面,其中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由一些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具体事由构成,如违反有关审判组织、回避、管辖、质证、辩论等规定,此种情况下当事人可直接以此为由申请再审,而不受实体结果的限制;第二类则采取了与之前相似的双重标准,即只存在一般的程序违法时,须同时符合“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当事人才可申请再审。这些再审事由的增加和完善,体现了对程序独立价值的尊重,程序正义的现实状况对于公民法律信仰的形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细化了再审事由,增加可操作性,并体现出对当事人处分权的尊重。修正案将
引起再审程序的细化为13项,主要涉及三类情形:裁判的事实基础动摇或丧失、1
适用法律和违反法定程序。这使得我国的民事诉讼立法和国际立法趋势相符,在制度设计方面更加科学和理性,体现了个案公正与程序安定性之间的平衡。
同时,修正案将“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作为新增加的再审
事由,明确了法院的审查和裁判范围须与当事人的诉讼主张相一致,保障了当
事人在诉讼中依法处分自己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
二再审程序修订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
依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再审程序的启动有三种方式,即当事人申请再审,法院决定再审和检察院抗诉提起再审。由此可见,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分别为人民法院、检察机关和当事人。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当事人并不是独立的启动再审程序的主体,其所享有的只是一种再审的申请权,而并非再审诉权,最终究竟能否真正启动再审程序,由人民法院掌握着决定权。也就是说,只有在当事人的申请得到法院的认可时,才可以引发再审程序,当事人所拥有的实际上只是一种向法院的“投诉”的权利,并没有决定作用。与之相对,法院和检察机关却在再审制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角色。笔者认为,这种制度规定存在着诸多弊端。
首先,从法院主动决定再审来说。人民法院作为裁判者,应当遵循裁判中立原则、诉审分离原则和不告不理原则,而其主动决定再审,会过度干预当事人的处分权,造成裁判突袭,并使审判权过度扩张,违背裁判效力的基本理论,破坏裁判的既判力和拘束力,使当事人对生效裁判已经不再争执并甘愿接受,纠纷已经已不存在,而此时法院自行决定再审,势必会打破当事人之间的本已恢复安定的局面,与民事诉讼的目的背道而驰。
其次,从检察机关提起抗诉来说。在民事诉讼中,对所有案件不加区分均由检察院机关提出抗诉,会造成国家权力对当事人私权的过度干预,使得诉讼中的当事人双方地位不平等,侵犯当事人的处分权。加之检察院抗诉没有期限限制,会侵害法律的安定性和可预测性,并且会造成当事人反复申诉已达到再审的目的,尤其在当事人的在社旗县已过时。
此外,该种制度设计使得当事人和法院、检察院之间的势力严重不平衡,在当事人本身只有再审申请权的情形下,使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实质上变成两种,当事人的权利行使完全依附于法院和检察院。
(二)关于再审事由的规定
修正案将再审事由细化为13项,并将检察机关提起抗诉的事由与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事由相统一,但这种做法并不能为当事人提供更多的救济机会,相反会带来很多问题。其一,将原来仅仅作为当事人申请再审事由的新证据规定为检察院抗诉的事由之一,使得检察机关的工作负担过重,加之目前检察机关的民行工作能力相对薄弱,不利于其主要功能——审判监督功能的发挥。其二,再审事由和抗诉事由的统一,使得检察机关过度介入当事人之间的私权纠纷,造成当事人之间的攻防能力不平等。同样以证据为例,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能力明显强于当事人。其三,事由的趋同还会造成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的进一步弱化和虚化,同为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检察机关和当事人,各自的能力和势力效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和不平衡,在此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导致检察机关的权力过度扩张而是已经处于弱势的当事人权利进一步受到侵害。其四,新法实施后,法检两家争夺申诉案源的现象比较突出,不利于两机关各自功能的发挥和相互配合、协调。
修正案将“违反法律规定,管辖错误的”作为新增的再审事由进行了规定,在世界各国的立法中都极为罕见,可谓是首创。我国《民事诉讼法》已经对管辖权异议规定了救济制度,即当事人对法院作出的管辖权异议的裁定不服时,可以提起上诉。而新法的规定则导致在适用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困惑:再审的对象究竟是经过两审终审发生法律效力的关于管辖权异议的裁定还是本案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之前的法律规定,可以适用再审程序的裁定只
有不予受理和驳回起诉两种,那么一句修正案的规定,是否意味着可以将再审的裁定变为第三种?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当事人即可以在一审中对发生法律效力的管辖权异议裁定申请再审,也可以在判决生效后对该案的判决申请再审,这样是否会造成权利救济程序过剩?是否会导致当事人滥用诉权 ?是否有过分强调程序正义之嫌?此外,我国法律规定的管辖权种类有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和专属管辖,若容许当事人对于对任何种类的管辖权提出异议,势必会造成诉讼成本的增加和诉讼效率的降低,不利于实质正义的实现。原本管辖问题就是法院法院审判工作的内部分工问题,过分强调管辖错误的救济,有可能偏离了管辖制度和再审制度的宗旨。
此外,细化后的再审事由中,使用的一些概念和用语过于泛化,含义不清。例如,再审事由中规定的“基本事实”、“主要事实”以及“新的证据”等究竟应如何理解。这些概念的界定对于审判实践和法律适用以及相应的审判结果至关重要,若其含义不清,具体界限不明,则必然使得所谓细化的事由不能真正用于实践中。
(三)关于再审期限和次数问题
对再审期限的限制,不仅符合程序效益的要求,也有利于维护即存的权利状态和社会生活的安定局面。同时,若有当事人长期不行使权利则理应导致失权,这样才能保护相关主体的合理信赖,并且经历比较长的时间后,对案件进行审理的难度也会不断增大。而现行《民事诉讼法》对法院决定再审和检察院提起抗诉没有期限限制,这使得二者可以在任何时候发动再审程序,损害法律的安定性和裁判的公信力,违背民事诉讼的价值追求。对于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期限,修正案作出了一些变动。除了一般情形下两年的期限,还规定了两种特殊申请再审时限。但笔者认为,目前对于再审期限的规定依然存在一些不合理指出之处。
另外,修正案仍旧未提及再审的次数问题。
三进一步完善再审制度的建议
(一)在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方面,应当限制职权主义的再审提起方式,建立起再审之诉制度,避免申请再审程序成为再审监督程序的附庸。
1、关于法院决定再审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当完全废止法院的决定再审的权力,使其恪守不告不理的原则;另一种观点则主张有区别的部分废止法院决定再审的权力,并对之进行有效制约。第二种观点在具体适用上存在着诸多困难,缺乏可操作性。笔者认为,法院不应当享有决定再审的权力,因为其不能充当“起诉者”和“裁判者”的双重角色,这样无法保证裁判的公正性。然而在具体案件中,有可能确实存在某些情形,使得已生效的判决违背了法律的正义要求,此时可以准许法院行使释明权,向当事人说明原先已经的判决和裁定中存在的问题,而最终是否启动再审程序,则由当事人来决定。即法院享有的只是一种释明和建议的权力,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当事人。
2、关于检察机关抗诉提起再审。此种启动方式的弊端前已明述,但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以及检察机关的性质特点,笔者认为不已完全废止其在民事诉讼中的抗诉权,可以针对几种特殊类型的案件,即公益案件,此类案件作为现代型民事诉讼,在理念和制度设计上都应与传统民事诉讼不同,强调一种协同主义。因此,在此类案件中,当事人的处分权应当受到一定限制,国家公权力可以进行必要的干预。此外,对于涉及赡养、抚养和扶养等案件,由于关系到社会的公序良俗,检查一贯也有适当介入的必要。
3、关于当事人申请再审。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建立再审之诉制度,赋予当事人再审诉权,从而真正发挥再审制度对当事人权益的救济和保护作用。再审申请权不同于再审诉权,前者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诉权,这也是为什么目前我国的当事人申请再审制度处于一种附庸状态、落空状态。再审之诉制度有利于民事诉讼从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的转变,可以加强当事人在再审程序中的主体地位,保障其程序主体权,符合私权自治原则的要求。
综合来讲,对于再审程序启动主体的设计,应当以当事人为主,建立起再审之诉制度,取消法院的启动主体地位,赋予其一定的释明权;限制检察机关权力介入的范围。
(二)应当对再审事由进一步完善并对其中的相关概念予以明确。
首先,对于因管辖错误而申请再审的,应当有所限制。笔者认为,除存在违反专属管辖的情形外,其他情况的管辖错误不宜适用再审制度,而采取原有的管辖权异议制度,实行两审终审制,就能够较好的保障当事人的权利。这也符合诉讼经济和权利救济程序合理化配置的要求。
其次,对于修正案细化后的再审事由中有关用语和概念,如“基本事实”、“主要事实”以及“新证据”等,应当通过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予以明确,从而利于在审判活动中进行适用和判断。
(三)应当对申请再审的期限进行合理的限制,同时明确再审的次数和再审范围。
对于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期限的规定,修正后的《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仍然不够完善,这牵涉到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和保障裁判性之间的平衡,并且需要考虑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鉴于目前我国公民的诉讼效能较低,法律服务的消费水平不高,可以规定其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再审事由后的三个月内,提出再审申请,且该期间为不变期间。但若该判决确定时间已超过10年的,无论出于何种事由,当事人均不得提出再审申请。这也是考虑到维护裁判稳定性和社会安定性的需求。
四 结语
此次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了重点关注,虽然修改后的一些制度仍旧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但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一套制度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从而对症下药。笔者坚信,此次修订必将为日后的民事诉讼法的全面修订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并积累有益的经验,从而推动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杨荣新:《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李浩:《民事再审程序改造论》,载《法学研究》2000(5)。
张力:《阐明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卫平:《论民事诉讼中失权的正义性》,载《法学研究》,1999(6)。
第五篇:论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后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变化2
论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后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变化2 赵旭东.西北政法大学
副教授
上传时间:2008-7-9 浏览次数:717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关键词: 《民事诉讼法》修改/当事人申请再审/管辖
内容提要: 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后,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的管辖权上提一级,基层人民法院不再拥有这类案件的管辖权,这一变化是我国立法机关结合我国司法的现实状况而作出的一个创新。但是,由此也引出了与民事再审案件管辖权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正确理解法律修改后相关内容的变化,深入把握这些变化的意义,从立法技术和司法实践的层面对这些变化进行考察,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我国《民事诉讼法》经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决定进行了该法颁布以来的第一次修改。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在民事案件再审程序的启动方式上仍然沿用了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再审、当事人申请再审和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的三元制模式。作为民事诉讼程序中的“审判监督”机制,本次修改虽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以国家公权力支配再审程序的基本格局,当事人再审申请权的诉权化改造并没有真正实现,但是,相关制度的精心设计,无疑为当事人的再审申请权的切实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对于解决“申诉难”的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能的法律手段。就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民事案件的具体操作程序而言,本次修改的内容涉及到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方面是再审事由上的进一步细化;另一个方面是对再审案件的管辖权的进一步完善。本文将尝试对后者所发生的变化及其所蕴含的法理作一分析,希望有助于理解并进一步把握这一变化的精神实质。
一、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管辖权的变化
本次修改关于当事人再审案件管辖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将受理当事人再审申请的管辖法院确定为作出生效裁判的法院的上一级法院。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在本条中,明确了受理当事人再审申请的管辖法院为作出生效裁判的法院的上一级法院。由于我国有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这四级人民法院都有可能作出生效的裁判,所以,除了基层人民法院之外,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下一级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具有管辖权。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本条所谓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并不表示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一方面,如果理解成既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则与修改以前的规定没有区别,这一修改就毫无意义了;[1]另一方面,从语法上分析,“可以”在这里是一个助动词,作为动词“申请”的状语;“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是一个介词词组,作为助动词“可以”的补语。“可以”用来修饰“申请”,“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用来补充说明“可以”。所以,这里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一语,应当理解成:如果要申请再审,只能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另外,还应当注意,“上一级人民法院”在里还有一个限定受理再审申请的法院级别的含义,“上一级”是法定的受理再审申请的法院级别,如果超越了这个级别,或者低于这个级别,就不符合法律的规定,不符合这个级别的法院就应当不予受理。
2、将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案件的审判权归属于中级以上的人民法院,同时建立了再审案件的分流机制。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因当事人申请裁定再审的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以上的人民法院审理。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再审的案件,由本院再审或者交其他人民法院再审,也可以交原审人民法院再审。”
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对于再审案件的管辖权采取受理权与审判权合并的方式,即受理法院同时也是审理法院。但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05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也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的,上级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条件的,可以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也可以提审。”在这里,再审案件的受理权与审判权发生了分离,即上级人民法院决定再审的案件,可以自己审理,也可以交给下级人民法院审理。而下级人民法院并没有受理该再审案件,其审理再审案件的依据是上级人民法院的指令。修改以后的《民事诉讼法》显然采用了最高人民法院这一司法解释的原理,将再审案件的受理权与审理权进行了合理的分离式配置,即决定受理再审案件的法院不一定是实际审理再审案件的法院。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第二款首先明确了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以上的人民法院审理,这里明显排除了基层人民法院审理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的可能性。紧接着,法律对于更高级别的法院即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决定再审的案件作出了机动性安排,即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再审的案件,可以由本院再审,可以交其他人民法院再审,还可以交原审人民法院再审。在这里,“其他人民法院”同时具备双重含义:其一是指低于作出再审决定的人民法院的下一级人民法院;其二是指作出申请再审所针对的裁判的法院以外的其他法院。因为,根据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八条规定,当事人的再审申请只能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所以,对于第一百八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只能作如是理解。例如,如果再审决定是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可以交给高级人民法院审理;如果再审决定是由高级人民法院作出,则可以交给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至于“也可以交原审人民法院再审”一语,按照以上的推论,也只能是中级以上的人民法院,而不可能是基层人民法院。因为,法律明确规定,可以交原审人民法院再审的案件,是“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再审的案件”,而“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再审的案件”只能是由中级以上的人民法院作为原审的案件。
应当指出,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对于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案件排除了基层人民法院的管辖权,整体上提高了一个审级,即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管辖,但是,这并不等于基层人民法院完全不再具有再审案件的管辖权。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的规定(本条不在修改之列),基层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可以进行再审;中级人民法院对基层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提审,也可以指令基层人民法院再审。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依然保留了这一由法院主动启动再审程序的机制。此外,根据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如果属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五)项规定情形之一的,可以交下一级人民法院再审。这里也不排除交给基层人民法院审理。
二、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管辖权变化的意义
正如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康生所指出的,此次对《民事诉讼法》的修改,重点是为了解决当事人“申诉难”和“执行难”的问题,切实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2]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在再审程序方面,强化当事人再审申请权的实现,使当事人的再审申请权更加切实地受到司法保障,并且得到公正的对待,就成为本次《民事诉讼法》修改的重点之一。
作为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案件,其不同于法院通过自我监督和检察院监督启动再审的案件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当事人并不拥有直接启动再审程序的刚性权利,即法律所赋予当事人的仅仅是“申请”再审的权利,而不是一种利用公权力的权利,即诉权。“‘申请’这个概念具有显而易见的非讼性、简易性和单向性。„„申请的目的在于启动法院的职权,而不在于形成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对抗”,[3]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对待当事人的再审申请就不可能像对待当事人提起诉讼那样基于审判的义务而予以接纳。在本次《民事诉讼法》修改后,虽然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但是,仔细审视该条第二款列举的十三项再审事由,仍然难以得出当事人已经拥有再审诉权的结论,其本质上仍然还是当事人行使“申请”权的事由。有学者认为:“再审的功能并非纠错”,所以,“将实质性事项列入再审事由是民事诉讼法修改的一个失误”,应当将这些实质性的再审事由转化为形式化事由。[4]基于同样的思路,笔者以为,在目前当事人的再审申请权仍然难以实现诉权化改造的现实情况下,为当事人的再审申请权提供必要的程序性保障不仅是明智的,而且也是可行的。令人欣慰的是,本次《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在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的管辖问题上的设计可谓用心良苦,其对于当事人的再审申请权的保障的效用远高于具体的再审事由。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再审案件的管辖法院的司法水平决定着再审的公正性,而不是它的再审事由。
首先,将受理当事人再审申请的管辖法院确定为作出生效裁判的法院的上一级法院,这种安排显然是在充分考虑我国司法的现实状况而作出的大胆创新。
纵观世界各国立法例关于再审案件的管辖规定,多数国家都是由原审法院管辖再审案件的。例如德国《民事诉讼法》第584条规定:“再审之诉专属于作出第一审判决的法院管辖„„”,日本《民事诉讼法》第422条规定:“再审专属作出经声明不服的判决的法院管辖。对审级不同的法院就同一案件所作的判决,其再审的诉讼由上级法院合并管辖。”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第499条也规定:“再审之诉,专属为判决之法院管辖„„”。域外多数国家将再审案件的管辖权赋予生效裁判的原审法院,固然有民事诉讼模式、社会背景及审级制度方面的原因,[5]但是,除此之外,与这些国家的立法例关于再审的事由的规定也不无关系。例如,日本《民事诉讼法》规定了10项再审事由,其每一项再审事由都是较为确定的而且是必须予以纠正的瑕疵,相比较之下,我国修改前后的《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再审事由都存在着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问题。[6]再者,我国司法的权威性的确还存在着不如人意的情况,当事人之所以申请再审,“很大程度上是对原审裁判的不信任,希望寻求更高级别的、其认为更权威的法院的再次裁决。”[7]出于上述的原因,我国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将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的管辖权上提一级,应当说是一种审时度势的现实考虑。同时,也要看到,尽管在我国的司法运作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再审程序毕竟是对已生效的裁判重新进行审定,需要格外的谨慎和更高的司法水准,如果再审与原审在审判结构上没有什么区别,则同样难以达到维护司法权威性的目的。因此,相对于世界上多数国家的规定,我国对于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的管辖权上提一级的模式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胆的创新,甚或可以说是对世界民事再审程序的司法管辖权制度的一个贡献。
其次,将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的受理权与审判权适度分离,有利于及时审查受理当事人的再审申请,有利于人民法院合理配置司法资源,提高再审案件的审判效率。
此次《民事诉讼法》修改对于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的受理权与审判权做出了适度分离的设计。即对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的受理权属于原审法院的上一级法院,而对于案件的审理和判决却不一定由受理案件的法院进行,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再审的案件,可以由本院审理,或者交给其他人民法院审理,也可以交给原审人民法院审理。这种设计的好处在于:
第一,有利于及时审查受理当事人的再审申请。此次《民事诉讼法》修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解决当事人“申诉难”的问题,而“申诉难”的表现之一就是当事人的“申诉”迟迟得不到明确回复,长期处于游离不定的状态,由此引起了当事人的诸多不满,为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民事诉讼法》修改后,明确规定由原审法院的上一级法院审查受理当事人的再审申请,而且应当在3个月内审查完毕。[8]符合条件的,裁定再审;不符合条件的,裁定驳回申请。这一规定将对当事人的再审申请的审查法院和审查期限落到了实处,为及时处理当事人的“申诉”提供了法律的依据,可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申诉难”的问题。
第二,有利于人民法院合理配置司法资源,提高再审案件的审判效率。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的管辖权上提一级之后,中级以上特别是高级以上的人民法院可能面临着再审案件数量加大的现实问题,如果再审案件都由受理法院进行审理,可能会出现法院案件数量不均衡的局面,有可能造成案件堆积,久拖不决,反而造成了新的不安定因素。因此,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再审的案件,可以由本院审理,交给其他人民法院审理,或者交给原审人民法院审理。这样,可以减轻再审案件给上级法院可能带来的案件累积的压力,有利于合理配置司法资源,提高再审案件的审判效率。在这里,将再审案件交给原审人民法院审理是指那些“存在程序性错误”,“当事人对原审的成见或矛盾并不激烈”的案件。毕竟原审人民法院“了解案件具体情况”,有利于当事人权利的及时救济。[9]
三、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管辖权存在的不足及改善措施
总体上说,《民事诉讼法》修改以后,当事人的再审申请权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法律保障,特别是作为程序性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再审案件的管辖问题相对来说落到了实处。但是,立法本身就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活动,难免出现百密一疏的情况,何况本次法律修改确乎具有“应急”倾向,在某些程序的设计上仍然存在可以商榷的地方。这里仅就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管辖权存在的两点不足略加考评,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一)将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的管辖权一分为二缺乏合理性。
对于“管辖”这个概念,学界多数表述为“各级人民法院和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但是,与此同时,几乎都强调法院的审判权。如“对某一民事纠纷,人民法院首先要有审判权,然后才考虑确定管辖权的问题。”[10]也就是说,学界公认的关于管辖的基本原理,包括对案件的受理与审理直至做出判决,而不仅仅是一个“受理”案件的问题。从域外的立法例来看,实际上也贯彻了这样的理念,极少将案件的受理权与审判权截然分开的。即使存在受理案件的法院将案件交由其他法院审理,也必须是以法定的理由为前提的。例如,日本《民事诉讼法》第十七条规定:“诉讼虽属于该法院管辖,但第一审法院考虑到当事人及接受询问的证人的住所、应使用的勘验物所在地及其他情况,为避免显著地拖延诉讼或者在当事人之间谋求平衡之必要时,根据申请或依职权,可以将诉讼的全部或一部分向其他管辖法院转移。”[11]我国《民事诉讼法》对于管辖权的转移的规定缺乏必要的原则和依据,随意性比较大。对此,学者们早有不同见解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12]遗憾的是,本次《民事诉讼法》修改,在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的管辖问题上,不仅没有改变这种随意转移管辖权的格局,反而进一步分离了案件的“受理权”和“审判权”,高级以上的人民法院可以不问理由地将自己决定再审的案件“向下转移”,交给其他人民法院甚至是原审人民法院审理。虽然这种做法从法院对案件行使管理权的角度可以引申出千般理由,但是,其将管辖权一分为二,割裂案件的受理权与审判权的内在联系的客观效果却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做法依然是职权主义司法模式的风格,没有从当事人的角度考虑,说严重些就是对当事人诉权的粗暴干涉,不仅极易引起社会公众对立法意图的误读,同时也给司法解释造成了额外负担。基于上述理由,笔者建议下次修改民事诉讼法时,应当在案件的管辖权转移问题上采取谨慎的限定原则,如果必须转移管辖权,应当附以必要的理由,且以明文加以规定,以杜绝管辖权转移的随意性。对于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及时作出司法解释,以免在司法实践中引起混乱。
(二)再审案件的审理方式存在矛盾。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将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的管辖权上提一级,从理由上说,是为了保证再审案件的审判质量,消除当事人“对原审人民法院管辖申请再审案件公正性的顾虑”。[13]应当说,这种政策性的考虑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从立法技术的角度考虑,政策性与逻辑性不能发生冲突,特别是不能与审判活动的基本规律发生冲突,否则就会影响到法律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六条仍然沿用了原第一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即“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一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当事人可以上诉;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二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将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的管辖权上提一级之后,该条规定应当继续适用,但是,其在逻辑上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将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的管辖权上提一级,就意味着再审案件的审理法院不再是原审法院,而是原审法院的上级法院,这种情形显然是“提审”,按照法律规定,就应当适用第二审程序;但是,按照上述法律规定,如果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一审法院作出的,应当适用第一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当事人还可以上诉,这显然与前述的“提审”的事实相矛盾。第二,如果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一审法院作出的,按照《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安排,仍须由上级法院按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审理,上级法院所作的判决、裁定,当事人还可以提起上诉。这样一来,就会因为再审程序的发生而提高了案件的审级,这与我国《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级别管辖又发生了冲突,同时也增加了高级别人民法院的负担。
笔者认为,级别管辖是民事诉讼管辖的基本制度,即使是再审程序也不能违反级别管辖的基本规定。我国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既然将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的管辖权上提一级,就应当合乎逻辑地将其再审程序作为“提审”来处理,上一级人民法院经过再审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当事人不得再提起上诉。如果因为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一审作出的,为了保障当事人的诉权而赋予当事人对于按照第一审程序再审的案件以上诉权,那么,就应当将再审案件的管辖权赋予作出生效裁判的法院,域外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例所采用的正是此种模式。
参考文献:
[1]江伟.民事诉讼法专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何家宏.中外司法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3]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德]奥特马·尧厄尼希.民事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5][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林剑峰.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6][日]中村英郎.新民事诉讼法讲义[M].林剑峰、郭美松.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7] 汤维建.民事诉讼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 白绿铉.日本新民事诉讼法[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9] 黄松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的理解与适用[Z].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10] 陈桂明.再审事由应当如何确定——兼评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改之得失[J].法学家,2007,(6)[11] 赵刚.仓促的修订,局部的完善——对《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的初步解读[J].法学评论,2008,(1)[12] 汤维建.民事诉讼法全面修改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 李浩.民事诉讼级别管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现代法学,1996,(4)
(编辑:周晓晨)
注释: [1] 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2] 参见胡康生: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审议结果的报告。载黄松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5页。
[3] 汤维建等著:《民事诉讼法全面修改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381页。
[4] 陈桂明:《再审事由应当如何确定——兼评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改之得失》,《法学家》2007年第6期,第4页。
[5] 参见黄松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18-19页。
[6] 参见赵刚:《仓促的修订,局部的完善——对〈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的初步解读》,《法学评论》2008年第1期,第3页。
[7] 同前注5,第19页。
[8]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三个月内审查,„„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原院院长批准。”是指人民法院原则上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三个月内审查完毕。参见黄松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105页。
[9] 同前注5,第109页。
[10] 汤维建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181页。
[11] 白绿铉编译:《日本新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38页。
[12] 参见李浩:《民事诉讼级别管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现代法学》1996年第4期。
[13] 同前注5,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