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襄阳银行业支持汽车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推动汽车支柱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07:3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襄阳银行业支持汽车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推动汽车支柱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襄阳银行业支持汽车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推动汽车支柱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

第一篇:关于襄阳银行业支持汽车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推动汽车支柱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

关于襄阳银行业支持汽车产业加快结构调整

推动汽车支柱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

襄阳银监分局

为做大做强襄阳汽车支柱产业,营造支持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的金融环境,促进银行机构不断完善对汽车产业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银行业在支持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中的关键作用,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银行业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一)优先支持东风公司优化产品结构,发展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汽车产品,重点支持东风公司全面扩大襄阳基地整车产量和产能,保持和强化襄阳基地在东风公司中的优势地位。

(二)积极支持国内外优势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在襄阳设立本部,培育壮大襄阳汽车市场主体力量,促进主要汽车企业对襄阳税收、GDP、工业产值和就业的综合贡献能力。

(三)大力支持襄阳汽车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进行兼并重组,在枣阳、襄州、谷城、老河口等县(市、区)合理布局,在汽车摩擦、轴承、车桥、转向器等汽车零部件、专用车、特种车及汽车整车改装方面实现集群发展。

(四)重点支持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协同发展,全面提升配套服务东风集团能力;积极支持汽车发动机、车桥等已在国内具有明显技术优势的先进零部件产品企业;大力支持汽车座椅、变速箱、轴承等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关键总成和系统零部件企业;优先支持EMS发动机控制系统、安全气囊、ABS系统、自动变速箱等汽车安全、电子类核心零部件企业在襄阳落户生产,形成完整的高技术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提高襄阳关键零部件整体竞争能力。

(五)大力支持东风股份公司和核心零部件企业到非洲和亚洲拓展市场,通过技术输出、海外建厂等手段,参与国际分工,带动襄阳汽车产业全面发展。

(六)积极支持东风旅行车公司、东风股份公司加强纯电动汽车、汽电混合动力车示范运营,扩大市场份额,尽快形成经济效益;大力支持青山、宇清电动和襄阳特种电机等企业研发生产电池、电机、控制器、驱动系统、新能源汽车专用底盘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形成相对完整、实力较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把襄阳打造成国家级电动汽车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产业基地以及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综合示范区。

(七)积极支持各类汽车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培育中高端自主品牌,提升品牌内涵、知名度和美誉度。

(八)大力支持汽车物流和商贸企业发展,突出支持汽车零部件贸易城和汽车超市建设,力争形成1至2家华中地区规模较大的汽车零部件贸易城。

二、银行业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措施

(九)坚持发挥银行业信贷支持的主体作用,积极争取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和大型汽车零部件集团财务公司,创造条件支持东风、三江、葛洲坝集团财务公司以及光大金融租赁公司到襄阳设立分公司,为大型汽车集团上下游企业、汽车经销商、消费者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大力发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

(十)银行业应当提高对支持襄阳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将支持和促进汽车技术提升和产业发展作为促进自身经营方式转变、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自觉加大对襄阳汽车产业的信贷投入规模、力度,提升综合化金融服务水平。

(十一)银行业应当在组织机构、人力资源、授信安排、绩效考核等方面,对支持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的工作予以合理的倾斜,形成有序稳定的专业营销团队,积极探索支持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的路径与措施,认真摸索适应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的服务模式。

(十二)银行业应优化内部审批流程,提高审贷效率,及时有效满足汽车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

(十三)银行业应当对汽车企业进行必要的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类别和发展阶段企业的特点,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开发符合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提供差别化的金融服务,满足其个性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求。

(十四)银行业应当根据汽车产业链条长的特点,积极革新传统授信经营模式,创新开发供应链融资方式,充分满足与核心企业配套的上下游小型零部件企业的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

(十五)银行业应当根据汽车企业特别是零部件企业的特殊需求,为其提供政策咨询、项目评估、财务辅导、融资设计等服务,促进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引进和应用,开发科技含量高的特色零部件产品,积极做好全国主要汽车集团配套服务。

(十六)银行业应深入研究国家汽车产业政策,提高识别、评价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前景的能力,及时有效辨识行业风险,全面提高宏观研判能力。

(十七)银行业对汽车企业和项目进行评估时应注意引入外部专家评审机制,根据需要委托专家对其技术、产品、市场等进行调查和评估,有效防范技术和市场风险。

(十八)银行业应积极探索有效的信用风险防范技术,采用应收账款质押、组合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担保方式为汽车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稳步发展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推动保险机构与汽车消费信贷机构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汽车消费市场平稳发展。

(十九)银行业应不断充实和完善汽车产业及其客户的数据信息,提高风险防范的信息化水平,构筑科学的风险防范屏障。

(二十)银行业应当建立符合汽车产业特点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加强风险的全过程监管,实现对汽车企业金融服务的商业可持续发展。

(二十一)银行业应加强对汽车企业贷款的风险分类管理,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足额计提准备。

(二十二)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结合新能源汽车金融业务特点,建立合理的问责与免责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规定追究或免除有关责任人的相应责任。

三、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保障手段

(二十三)政府有关部门应认真落实《中共襄樊市委、襄樊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意见》(襄发[2009]14号),对国家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并在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的协调下落实到位,对支持汽车产业发展工作成绩突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表彰。银行监管部门对其增设机构和创新业务的申请,凡符合准入条件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审批。

(二十四)市汽车产业办公室、高新区、银行监管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同建立支持汽车产业科学发展的信息平台,完善汽车产业发展的统计制度,定期开展相应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活动,营造支持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服务环境。

(二十五)建立各产业园区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将信用评价、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担保贷款业务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推动,构建高效、低成本的担保贷款通道,解决中小型汽车零部件企业和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二十六)银行业协会应定期组织召开银行机构之间和银企交流座谈会,研究汽车金融产品开发、风险防范技术以及加强银企对接的措施,促进汽车产业和汽车金融良性互动。

主题词:金融 政策 意见

第二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蔬菜类)的意见

中牟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蔬菜类)的意见

为加快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推进我县蔬菜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根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现就加快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蔬菜类)提出意见如下:

一、重大意义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中牟农业和农村工作在省市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规划了“一线四带”的产业布局(即:沿省道223线,建设林果牧产业示范带、高效农业示范带、水产养殖和水面种植示范带、黄河滩区绿色奶业和牧草业示范带),实施“拉动、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科技推动、城乡良性互动”四大战略,促进了中牟“三农”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蔬菜是中牟县三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常年蔬菜种植面积28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万余亩,产量6.2万吨,塑料大棚2万余亩,总产量8万吨,露地菜25万亩,总产量73.6万吨。蔬菜品种有甘蓝、胡萝卜、白菜、白萝卜、番茄、黄瓜、辣椒、甜椒、西芹、葱头等,年产各种蔬菜51万吨。同时,我县也是河南省最早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县(市)之一,截止目前,全县已认证5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8个无公害、有机农产品。我县蔬菜生产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初具产业规模,并形成了专业性生产与季节性生产相结合,蔬菜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量、产值有较大突破,蔬菜收入逐年增加并在农户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北京市“场地挂钩”蔬菜生产基地县、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蔬菜产业,对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推进都市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蔬菜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企业主导,政府引导、农户参与的原则,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为重点,以构建蔬菜支柱产业,土地产出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加快我县蔬菜生产,商品率,增加国内外市场份额,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11年,蔬菜产业发展目标是:产量由目前的65万吨,增加到88万吨,年均增长35.38%;蔬菜产值由2008年的5.2亿元,增加到7.17亿元,年均增长37.8%。

三、蔬菜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大力推进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以高效、特色、创汇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优质、无公害和深加工产品。通过科学规划,确定重点生产区域,主要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种植、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害综合防治和加工保鲜等技术,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经营,打造一批优质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做大做强特色蔬菜产业。根据自然资源、经济条件、市场条件、郑汴产业带发展规划,同时,考虑到县南土地贫瘠,不适合发展蔬菜生产等多种因素,经多方考察论证,特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选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北部。2009年起,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项目(蔬菜

类)分三年实施:2009年建成无公害特色蔬菜生产基地2000亩,辐射带动季节性蔬菜5000亩;2010年建成无公害特色蔬菜生产基地1000亩,辐射带动季节性蔬菜5000亩;2011年建成无公害特色蔬菜生产基地2000亩,辐射带动季节性蔬菜10000亩。项目依托河南天邦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新建 5000亩无公害特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主要分布在狼城岗镇瓦坡村3000亩、北堤村1000亩、青谷堆村1000亩;2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带动区:主要分布在大孟镇5000亩、官渡镇2000亩、刘集镇3000亩、白沙镇3000亩、黄店镇2000亩、姚家乡5000亩。

特色蔬菜基地生产的产品以市场为导向,种植与市场相接合,大众菜与精品菜相结合。精品菜以广东菜心、芥蓝、美国西芹、西兰花、球生菜、苦菊、娃娃菜、杭椒、杭茄、香葱等品种为主;大众菜以白菜、花菜、包心菜、萝卜、黄瓜、油麦菜、豌豆、辣椒、葱、番茄、韭菜等品种为主。精品菜严格采用无公害栽培技术措施,达到国际无公害标准,经过保鲜、包装、销往东南亚国家,进入国外市场,大众菜进入省会郑州蔬菜批发市场,销往全国各地。

(二)加快产业化发展,增强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力

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把农业生产经营与加工销售连接起来,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以龙头组织为核心的多元经济复合体。探索完善“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同时,在土地流转中起到带动作用。

1.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培育一批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进一步加大对现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要在政策、资金、税收、征地等方面给予企业优惠;从2009年起县财政每年列支50万元用于示范性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并且制定了示范性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考核办法,该办法以县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县财政局联合下文,通过贷款贴息的办法给予支持。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选择有实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市级龙企业企业和示范性龙头企业。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建设工程,加快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引导龙头企业抓科技、拓市场,农产品效益、拉长产业链条。

2.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和农业组织化程度。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由种养能人和龙头企业负责人组成合作组织。县政府将积极引导和支持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真正做到“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作用,为全县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科研院校合作,提高生产科技水平。引导同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横向联合与交流,扩大规模,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力量。从2009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奖补资金10万元,对带动能力强的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奖励。

(三)强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结构调整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围绕农产品正规化基地建设开展科技服务。县农业局农业科技服务区域站要坚持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应用做法,强化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科技指导,普及和推广农业知识技术,培育一批从事农业生产的高素质骨干力量。同时,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要围绕,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民营经济创办农业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园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示

范和引导作用。

(四)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专业市场创新商贸流通体制,积极发展品牌直销、连锁经营、大型超市等。加快建立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对在县内从事无公害蔬菜等农产品销售的企业或个人实行“绿色通道”,减轻经营者负担。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和农产品市场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业结构调整工作顺利推进

高度重视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此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县政府成立中牟县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工作的副县长马少军任组长,县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局、国土局、水利局、林业局、畜牧局、科技局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地点设在农业局,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组织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县发改委负责项目规划及日常管理工作,并按照职责做好相关协调工作;水利部门做好基地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建设;财政部门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资金管理和用地的调配;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科技项目推广应用;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实施单位承担冷库和相关设施建设及无公害蔬菜生产、订单、收购、冷藏、包装和销售,开拓市场,确保蔬菜畅销。

第三篇:关于推动评估机构做大做强做优的指导意见财企

关于推动评估机构做大做强做优的指导

意见财企[2009]45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的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的要求,加快培养一批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较大规模、较强实力和较高水平的评估机构,推动评估行业科学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推动评估机构做大做强做优的必要性

(一)评估机构做大做强做优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资产评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20年来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规范资本市场运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评估行业已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专业中介服务行业。但是,由于起步晚、基础差,评估机构规模普遍偏小,评估业务覆盖面不足,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规模不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不相适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各类经济活动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展,迫切需要一批具有较大规模、较强实力、较高执业水平,能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求,并能参与国际竞争的评估机构。

(二)评估机构做大做强做优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公众利益的重大保障

评估行业不仅肩负着促进经济发展的使命,还承担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公众利益的重任。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以及垄断性行业体制、金融体制、资本市场等各项重大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进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公众利益的任务十分艰巨,需要由较大规模、较强实力、较高水平的评估机构独立承担国内重要项目评估服务,以确保国家经济信息安全和社会公众利益。

(三)评估机构做大做强做优是评估行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发展为评估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对评估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评估服务领域越来越广,评估技术越来越复杂,评估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评估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对评估机构的人才、技术、质量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评估机构迫切需要通过做大做强做优聚集高素质的人才,加强评估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严格执业质量控制,加强机构内部管理,形成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执业水平和社会公信力。

二、推动评估机构做大做强做优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评估行业发展的实际,实施评估行业结构调整,转变评估行业发展方式,进一步健全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评估机构做大做强做优,提高评估行业社会公信力,促进评估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解放思想、创新理念。要按照有利于市场经济,有利于评估行业发展的要求,借鉴其他中介行业和国外评估行业的经验,创新体制、机制和制度,解决阻碍评估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是政策引导、市场选择。要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措施,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评估机构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

三是积极探索、稳步推进。要积极探索推动评估机构做大做强做优的模式、途径和方法,鼓励采取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加强指导,统筹协调,及时总结,有序推进。

(三)发展目标

推动评估机构做大做强做优,要立足于进一步增强评估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提高评估行业社会公信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做大”是指评估机构在业务收入、人员数量等方面达到较大规模;“做强”是指评估机构具有较强的专业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做优”是指评估机构具有较高的服务质量和执业水平。

争取用3到5年的时间,培育出3到5家年业务收入超过2亿元,评估师人数达到200人,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旗舰型”评估机构;30家左右年收入超过3千万元,评估师人数达到50人,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能够胜任国内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评估业务的评估机构;100家左右年收入超过500万元,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地区竞争力的评估机构。

争取用3到5年的时间,造就具有行业先进文化理念、引领评估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擅于培养评估人才、广受社会尊重的“评估大师”10名;培养职业道德过硬、评估理论水平较高、技术功底扎实、享有较高诚信声誉的“评估名师”100名;打造一支忠于评估事业、恪守职业道德、胜任评估专业的优秀评估师队伍。

三、评估机构做大做强做优的方式和要求

(一)积极探索做大做强做优的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评估机构要结合自身情况,根据平等自愿原则,积极探索做大做强做优的方式。鼓励评估机构实行强强联合、强弱联合,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现规模化、品牌化、跨区域发展。在兼并联合重组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股权变化、人员安排、业务衔接、档案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的问题,要切实整合执业资源、执业标准和管理制度,实现优势互补。

(二)坚持评估技术创新,积极拓宽评估业务领域

评估机构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提升研发能力,建立研发部门,积极开展新评估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大型评估机构研发费用应当不少于年业务收入的3%;要建立信息数据库,积极参与行业课题研究。

评估机构要关注市场需求,研究政策动态,努力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一是实现服务对象多元化,要从单纯为国有企业服务延伸到为各类所有制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具有一定财产的个人服务;二是实现评估业务多元化,要从传统的法定评估业务扩展到企业价值、知识产权等其他评估业务和相关的咨询业务;三是实现服务地域多元化,要从区域化服务拓展到跨地区服务,并抓住机遇走出国门从事国际评估业务。

(三)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执业质量控制

评估机构要建立并完善科学的股东及合伙人进退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内部决策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不断改善和改进机构内部治理。

评估机构要加强内部制度建设,规范执业标准、规范内部培训体系、规范业务承揽方式、规范质量控制,规范执业流程。要加强内部财务管理,按规定建立执业风险保障制度,防范财务风险,健全会计核算体系,严格报备业务收入。

评估机构要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建立首席评估师制度。首席评估师为评估机构当然的权益合伙人或股东,统一负责评估报告审核及内部质量控制。

(四)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注重机构文化建设

评估机构要重视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为做大做强做优奠定人才基础。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按照评估机构工资总额2.5%的比例从业务成本中提取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培养适应行业发展要求和国际化需要的各类人才。要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为人才成长提供平台,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要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建立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评估机构要始终注重文化建设,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坚持诚信执业的理念,增强向心力、凝聚力,形成有利于评估机构健康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构建注重诚信建设、具有专业精神、重视社会责任的和谐评估机构。

四、完善评估机构做大做强做优的政策措施

(一)改革评估市场准入制度

适时修订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规范评估机构的组织形式,允许评估机构采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普通合伙、特殊普通合伙等组织形式。规范评估机构名称,打破多种专业资格对评估机构名称的限制。规范评估机构出资人条件,扩大出资人范围。改革分支机构管理,完善分支机构运行方式,选择有条件的评估机构按照母子公司体制实行集团化试点。明确评估机构法律责任,实行评估机构动态管理,完善评估机构退出机制。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评估行业的发展。对评估协会组织的评估师境外培训、高等院校建立评估学科基地等给予必要的支持。评估机构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开拓海外评估市场、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评估业务按有关规定可申请财政资金支持。要争取在国际交流、人才落户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拓展评估服务领域。鼓励有规模、有实力、有核心竞争力的评估机构更多地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金融资产管理、以企业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知识产权评估、税基评估、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政府采购评价等新兴市场提供专业服务,更多地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境外机构来华投资提供专业服务,着力推动上市公司资产和权益价值的动态评估。结合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鼓励政府部门购买评估专业服务。

(三)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

要切实打破制约评估机构发展的行政壁垒、行业限制和地方保护,加强与发展改革、审计、工商行政、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金融监管、国有资产监管、证券监管等有关部门、机构的沟通协调,有效治理行政干预、商业贿赂、变相实行二次准入等行为。规范评估项目的招投标管理。深化评估收费制度的改革,加强对评估收费的监督检查,为评估执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四)加大行业服务力度

行业协会要继续以“服务于会员”为宗旨,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新兴市场的研究,加快基础数据和信息化建设,完善行业人才队伍培养的制度体系,完善会员奖励、表彰机制,加强新型评估成果的推广和行业管理与建设的宣传。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国际间评估组织的会员互认,引进国外相关评估资质,培养选拔一批能够从事国际业务的高端人才,为评估机构走向国际创造条件。要充分利用同各监管方、委托方、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平台,及时反映评估行业诉

求,有效解决评估机构共同的执业难题。

五、改进和加强评估机构的监管

(一)规范行政许可,完善行政监管

按照法律法规规章,严格审批评估机构的设立和变更,加强评估机构后续监管,防止出现“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建立健全财政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完善执业质量检查制度和评估机构报备制度,严肃惩处违规行为,及时撤回不符合设立条件的评估机构的行政许可,对严重违规的评估机构依法吊销资格,对涉嫌违法的评估机构和个人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二)发挥协会作用,加强自律管理

健全各级协会自律管理职能,实行团体会员分层管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直接承担证券业评估机构的自律管理,地方协会重点对服务于当地经济的中小评估机构和分支机构进行自律管理。

行业协会要进一步提升自律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完善评估准则体系,完善执业质量检查制度,完善重大项目报备制度,完善评估师注册制度和会员管理制度。要健全会员诚信档案制度,建立会员诚信公示制度和诚信档案动态发布制度。要开展评估机构综合评价,加强评估机构内部治理指引。要建立评估机构和评估师违规执业、低价竞标问责制,加大自律惩戒力度。

(三)加强行业党建,提供政治保障

行业协会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评估行业党建工作。加大评估机构党组织建设力度,具备条件的评估机构都要建立党组织。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党员考核评价体系。创新评估机构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将党建与评估机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六、推动评估机构做大做强做优的组织领导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要加强协调,积极落实,具体推动,确保评估机构做大做强做优取得实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及地方协会要充分认识评估机构做大做强做优的重大意义,认真落实评估机构做大做强做优的各项政策措施,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和办法,推动本地区评估机构做大做强做优,促进评估行业科学发展。

财政部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第四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

陕政办发 〔2009〕131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充分发挥金融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作用,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实现“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的西部强省建设战略目标,经省政府同意,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强化责任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金融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切实增强加快发展陕西文化产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陕西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和一定实力的现代文化,加快陕西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对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西部强省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短期看有利于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长远看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陕西在区域竞争中的软实力。各级政府、各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大力推动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娱演出、广告会展、民俗文化、网络文化等行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现实经济优势转化。

(二)正确认识金融在支持文化强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产品附加值高、就业吸纳能力强等显著特征,加快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既是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金融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文化产业也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高效益的行业,金融支持对其加快发展至关重要。在新的形势下,各金融机构要切实转变传统观念,客观分析挑战与机遇、风险与收益,研究借鉴国内外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主动深入文化企业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开发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新型融资产品和融资方式,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

(三)准确把握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精神生活需求为基本原则,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既要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并行,既要加强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管和服务工作,又要注意发挥好金融机构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业务创新与风险防范并举,既要锐意探索新的金融支持手段和方式,又要注重完善风险控制、分散和转移机制;坚持间接融资和其他融资方式并用,既要加大信贷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也要高度重视拓展非信贷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二、突出扶持重点,改进服务方式,不断加大对陕西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四)参与文化产业基地、重点项目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要紧密结合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加大对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西安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西安临潼文化旅游产业区、延安革命文化园区、黄帝陵文化园区等文化产业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产业聚集和孵化功能。积极探索通过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及以项目受益权和收费权为质押的贷款业务,为大唐不夜城、法门寺文化景区、汉唐长安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唐西市、西部影视城、西安文艺路演艺一条街等重点项目和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信贷投入,支持打造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品牌、革命文化品牌、民俗文化品牌、宗教文化品牌、影视制作品牌、文化演艺品牌、文化创意品牌和自然风光品牌,促进陕西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五)支持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和重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支持已成立和即将成立的西影集团、广电网络集团、陕西旅游集团、新华发行集团、陕西出版集团、陕西演艺集团等文化产业集团尽快做大做强,通过发放并购贷款等途径,帮助其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的资源整合和快速发展,增强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实力。金融机构在提供高质量的结算、理财、外汇、网银、现金管理、年金管理等综合性金融服务的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各自总行(部)支持,在陕开展专利权、著作权、“版权+票房收益”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的试点,满足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和重点文化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

(六)扶持有潜力的民营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壮大。针对民营中小文化企业,特别是有特色、有市场、有信誉的科技型文化服务企业的特点、需求和防范风险要求,量身定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法人代表个人财产担保贷款、以及票据承兑与贴现等金融产品;探索围绕核心文化企业集团的供应链、价值链,为相关民营中小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对确有收益的民营中小文化企业可直接授信,扩大信贷投入,支持其更好更快发展。根据实际融资需求,允许民营中小文化企业采用多种灵活还款方式,实现还贷期限与其现金流相匹配。

(七)推动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和民俗文化发展。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组织,在支农过程中,要按照“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思路,把推动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和民俗文化发展作为重要领域。推行创建“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多方合作模式,加大信贷投入力度,扶持深度开发已初具规模的户县农民画、凤翔泥塑、华县皮影、千阳布艺等民间文化和艺术品牌增加附加值、提升知名度、延长产业链、扩大市场半径,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支持依托农村地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特色区域文化资源,集旅游观光、艺术欣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民俗风情园、民俗文化村等文化旅游园区建设,提升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的文化品位,促进城乡文化市场共同繁荣。

(八)促进陕西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进出口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要积极为有条件到境外投资的文化企业提供必要的融资、担保和咨询服务,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信贷业务、旅游文化国际化贷款业务、以及国际会展服务设施贷款和出口基地建设贷款等信贷产品。对列入国家和陕西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在国际文化市场上有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要予以大力支持。外汇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改进服务,为文化企业加大境外投资力度、拓展国际市场业务范围创造便利条件。

(九)延伸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链条。加大对文化企业人才培训的支持力度,对符合融资条件的培训企业和培训人员给予一定的信贷扶持。探索完善商业可持续的小额信用贷款业务,逐步向个人创业贷款平稳过渡,适当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支持拥有特殊技能和文化禀赋的人才创业。探索将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纳入消费信贷业务范围,开发艺术品投资理财业务,提升文化市场消费层次和规模。结合陕西科教优势,切实发挥好金融在促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融合方面的作用,积极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培育和扶持文化内涵与时代特色相统一的文化创意行业快速发展。

(十)完善针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服务模式。在认真研究文化产业的行业特点、发展规律、运作模式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增强服务意识,进行市场细分,积极开发陕西文化产业信贷市场。针对文化企业信贷需求以及抵(质)押权设定、实现等方面的特点,设计信贷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逐步建立熟悉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内外部评审人才库,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可设立专职部门和专家服务团队,提高信贷支持文化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尽职免责和失职问责机制,完善文化产业信贷服务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拓展融资渠道,创新金融工具,满足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

(十一)促进上市文化企业再融资和并购重组。重点支持西安旅游、西安饮食、广电网络等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形式实现再融资,从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扩大生产规模,推动不具备上市条件的文化企业与上市公司开展合作,鼓励“壳化”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和资产重组,将未上市文化企业资产或股权纳入上市公司,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恢复再融资功能,实现未上市文化企业与现有上市公司的共赢。

(十二)做好文化企业上市培训工作。支持并鼓励新华发行集团、陕西出版集团等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国有和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加快改制步伐,实现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积极支持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较高的中小文化企业,抓住时机在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加强符合创业板市场上市条件的中小文化企业的项目筛选和储备,为创业板市场培育相应的中小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加强与上交所、深交所的战略合作,对后备上市文化企业进行整体规划和辅导,实现优秀文化企业上市的梯次化。

(十三)发挥好保险业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鼓励保险机构探索开发以出版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为标的的保险产品,创新“保险+担保+信贷”融资模式,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争取保险资金以债权和股权等方式投资在陕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试点。从事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要积极开发相关险种,支持陕西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出口。

(十四)鼓励和帮助文化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筹集资金。积极创造外部条件,支持中小文化企业按照“统一冠名、分别负债、统一担保、集合发行”的模式发行集合债券,破解融资难题。引导符合条件的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等行业中效益好、偿债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可转换债券和项目债券,筹集发展所需资金。

(十五)积极探索创业投资等其他融资方式。以省上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契机,吸引境内外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基金)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对中小科技型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促进网络游戏、动漫制作、创意设计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大力支持和鼓励文化企业依法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租赁融资、以及发行信托计划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

(十六)吸引境外资金和民间资本投资陕西文化产业。与世界跨国文化集团开展多种合作,在国家允许范围内大力发展中外合资文化企业。支持民间资本以投资、参股、兼并、收购、承包、租赁、托管等形式,参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制和改革,形成各类投资主体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各类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依法保护投资主体权益,并在土地使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税收等方面享受与国有资本的同等待遇。

四、健全中介体系,加快配套建设,创造有利于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充分发挥的良好环境

(十七)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担保体系,发挥省再担保公司作用,扩大对文化产业的融资担保,探索建立专门服务于中小文化企业的信用担保公司,引导担保机构与银行开展互利合作。以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为激励,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文化企业提供担保服务,探索版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以及经过评估的文化资源项目、销售合同、门票收入等现金流量等作为抵(质)押担保的途径和方式。

(十八)完善产权交易及相关服务功能。强化西部产权交易所等现有机构的知识产权交易功能,建立文化产权交易专业部门,发挥好西部知识产权交易网的平台作用,采取网上市场与网下市场相结合、国内交易与国外交易相结合、日常展示与专题推介相结合、项目培育与引进投资相结合、项目推介与项目需求相结合等形式,为知识产权交易、股权托管提供“一站式”配套服务,为文化企业利用无形资本融资创造条件,为创业资本、风险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与退出文化市场拓宽渠道。大力发展无形资产评估、研究策划、投资咨询、市场经纪等为主体的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和专家队伍,提升陕西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活跃程度。

(十九)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加大政府资金投入,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文化项目启动、中小文化企业贷款担保、文化设施和信息网络平台建设、高技术化改造等方面。建立财政出资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对包括中小文化企业在内的贷款风险损失进行一定补偿。加大对文化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发展。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要加大对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导向和带动功能。

五、加强协作配合,发挥多方合力,共同推动金融在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突破

(二十)营造有利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发展文化产业的组织领导,科学规划适合地方实际的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对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及经济金融统计指标体系,密切监测、客观分析和深入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建立和充实文化产业项目库并实施动态管理,积极向金融机构和有关方面推荐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对文化产业发展支持有力、贡献突出的金融机构,在参与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以社会信用

体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全面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降低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风险预期,激发其加大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十一)加大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金融服务力度。人民银行、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等金融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快机制、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步伐,并及时向各自上级机构提出有利于促进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货币信贷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建议。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作配合,共同搭建银企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融资平台,积极推介新型非信贷融资工具。要加强金融监管,及时向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提示,坚决打击不法企业借文化之名进行非法集资和洗钱活动。进一步完善征信管理、支付结算、国库经理、调查统计、外汇管理等金融服务体系,为促进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基础环境。

(二十二)不断加强文化企业自身建设。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文化企业自身要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机制,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和银行信贷要求建立健全财务制度。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要加快公司制改造步伐,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以资本为纽带实现集团化发展。高度重视企业信用形象,牢固树立信用意识,切实加强信用管理,改善银企合作关系,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造有利的前提条件。

二○○九年九月三日

下载关于襄阳银行业支持汽车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推动汽车支柱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襄阳银行业支持汽车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推动汽车支柱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