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

时间:2019-05-15 07:2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

第一篇: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

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

在北欧各国的传统艺术中早就存在着表现主义的因素:在早期日耳曼人的蛮族艺术、中世纪的哥特艺术、文艺复兴中的鲍茨、勃鲁盖尔等画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变形夸张的形象、荒诞的画面艺术效果,这些都表露出强烈的表现主义倾向。

19世纪末,出现了象征主义的影响和现代风格混在一起的第一个表现主义运动,先驱代表画家是荷兰人凡·高、法国人劳特累克、奥地利人克里姆特、瑞士人霍德勒和挪威人蒙克,他们通过一些情爱的和悲剧性的题材表现出自己的主观主义。

20世纪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是德国,这决定于德国的社会现实,同时受到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斯泰纳的神秘主义的影响。

表现主义涉及文艺各个领域的思潮和派别,作为社团,他的主要活动基地在德国。1,兴起:19世纪末德国一些哲学家和美学家的理论对表现主义起了推动作用。直接对德国表现主义产生影响的是挪威画家蒙克,他的作品中出现强烈的表现主义因素。他的画展推动了德国表现主义兴起。蒙克代表作《呐喊》。2,桥社时期:1905年德累斯顿成立了表现主义第一个社团桥社。代表人物:基希纳,黑克尔,配希施泰因等。基希纳代表作《柏林街景》、《市场与红塔》3,青骑士社:1911年慕尼黑成立了第二个社团青骑士社,代表人物:康定斯基、马儿克、马可等。康定斯基代表论著:《论艺术的精神》等。康定斯基代表作组画《秋》、《冬》、《乐曲》、《即兴曲》、《构图2号》等。4,新客观社:德国表现主义后期社团,出现于1923年,代表人物:格罗斯、迪克斯、贝克曼,格罗斯代表作:《夜》,《壕沟战》,《启程》。

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学艺术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它首先出现于美术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得到重大发展。表现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题名。1911年希勒尔在《暴风》杂志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现主义”一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年后,表现主义一词逐渐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和采用。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

表现主义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统一协调的运动,其成员的政治信仰和哲学观点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他们大都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反传统,不满于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在创作上,他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它在诗歌、小说和戏剧领域都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其诗歌的主题多为厌恶都市的喧嚣,或暴露大城市的混乱、堕落和罪恶,充满了隐逸的伤感情绪或是对“普遍的人性”的宣扬。它的特点是不重视细节的描写,只追求强有力地表现主观精神和内心激情。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的特拉克尔和德国的海姆、贝恩等。其小说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现实生活的异乎寻常的变形或扭曲,用以揭示工业社会的异化现象和人失去自我的严重的精神危机。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的卡夫卡等。其戏剧内容荒诞离奇,结构散乱,场次之间缺少逻辑联系,情节变化突兀,生与死、梦幻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多用简短、快速、高声调、强节奏的冗长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大量运用灯光、音乐、假面等来补充语言的效果。代表人物有瑞典的斯特林堡、德国的托勒尔、美国的奥尼尔、捷克的恰佩克、英国的杜肯、衣修午德以及爱尔兰的奥凯西等。

表现主义的出现:

1901年,这一词最早出现。用于在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的一组油画的总题名,用来与自然派和印象派相区别。

1911年,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飙》上发表绘画评论首次使用“表现主义”术语。表现主义社团:

桥社(Die Brucke):1905年在德国的德类斯顿由三个年轻的大学生组成蓝骑士(The Blue Rider):1911年12月在慕尼黑成立,创始人马尔克和康丁斯基合编了一卷美学论文集,书名为《蓝骑士》,原是康丁斯基一幅画的名称,后来便成为这个团体的名称。

第二篇:谐音艺术在文学和生活中的表现

“雅俗共赏”——谐音艺术在文学和生活中的表现

摘要:

谐音是用同音或近音的字词构成特殊表达的一种手段,是对同音现象的积极利用和开掘。谐音艺术渗透着汉民族的智慧,谐音艺术彰显着汉文化的特质。从纵向看,谐音古已用之;而从横向看,其在许多方面各领风骚。本文将从文学和生活两个方面来简要分析谐音的作用。

关键词:谐音、文学、生活

谐音是用同音或近音的字词构成特殊表达的一种手段,是对同音现象的积极利用和开掘。正如一些学者所指,谐音在汉语、汉文化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艺术。的确,众所周知,谐音不是汉语独有的现象,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都有这种表达,而唯有汉语将谐音发挥得淋漓尽致。据阮显忠统计,汉语中与谐音相关的仅修辞格就有13种。除此之外,谐音已经超越了言语范畴,在一些非言语领域穿行,散发出汉语独特的气息。可以这样说,谐音艺术渗透着汉民族的智慧,谐音艺术彰显着汉文化的特质。

一、谐音艺术在文学中的表现

文学殿堂中的谐音,如同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亭台楼阁,不是主角,但却不可或缺。在汉语言文学创作中,多有以谐音为基础构成的辞格,双关和曲解为突出的两种。

明人冯梦龙《古今谭概》收集了大量古人雅浪故事,其中《文戏部》有一故事说:“太仓一富人宴客,王元美与焉。馔有臭鳖及生梨子,元美曰:‘世上万般愁苦事,无过死鳖与生梨。’”它利用了“鳖”、“别”音近,“梨”、“离”同音的关系,联想到人生八苦中的“生离死别”之苦,嘲讽了富人的吝啬与无礼。像这样幽默诙谐的语言艺术,古人称之为“谈谑”、“巧言”、“雅浪”等。谐音在此处的运用体现了作者的机智和幽默,让人读之会心一笑之后开始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

除了书面语中屡见不鲜的文人雅谑之外,汉语谐音特点又呈现出大量自以为是的无心曲解。如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百姓将新词“自由党”曲解为“柿油党”,《长明灯》中,将“梁武帝”说成“梁五弟”,皆缘于谐音。无心曲解造成的笑话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形成艺术张力。

一音多词的双关是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中学课本有唐代刘禹锡《竹枝词》一首,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脍炙人口,妙在阴晴的“晴”与情爱的“情”双关。此手法六朝乐府诗中最常见,如殷英童《采莲曲》“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藕丝”谐“偶思”,寓“求偶”义;“缕”谐“侣”,得偶则有伴侣;“莲”谐“怜”,寓情爱义;“杯”与“伯”双声音近,代指男友。这使得诗句更加含蓄婉转,不至于过分直白,反而更能够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与“双关”辞格利用谐音启迪人的联想相反,语言急转弯是故意利用同音造成思维眩惑,再把人引入不同的意义空间,形成“似是而非”的言语艺术。秋瑾烈士《满江红》词有下列句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熟”“列”与“烈”的同音异义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强烈艺术感染力,羞煞千秋须眉浊物。读之能让人感受到这位“貂裘换酒”的鉴湖女侠的侠肝义胆。

二、谐音艺术在生活中的表现

生活言语,本无需斟酌,无需变异,而汉民族却运用谐音使口头语言灵动起来。当年毛主席就有一则幽默的笑话:吴旭君曾担任毛泽东身边的护士长,工作很好,毛泽东非常满意。一次,毛泽东在谈到吴旭君时风趣地说:“‘无细菌’,这个名字真有意思,她是搞医务工作的,讲究卫生,没有细菌,就可以不生病了嘛。”

运用谐音不仅可以使对话变得幽默,而且还能够扭转尴尬的气氛。有发生在婚礼上的这么一幕:临近新春的晚上,一家楼房灯火通明,新郎新娘在爆竹中幸福地相依而来。忽然,一团火星飞来将新娘的衣边少去了一截,许多人看在眼里,都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个老者满面笑容地来到这对新人面前,连声道贺说:“恭喜你们,这是个好兆头,它预示着你们将来幸福(新服)无边呐!”一句话,说得新郎新娘马上转忧为喜。热闹的婚礼继续进行了。

谐音在汉民族的习俗中也体现得相当充分。人们往往在结婚仪式中安排一些能够表示这些观念或意念的谐音的器物或礼仪。在新人的床上要放上桂圆、核桃、枣子、栗子、花生。桂圆和核桃谐“圆”与“合”,象征夫妻圆满百年好合;枣子谐“早”之音,栗子谐“立子”之音,图的是“早立子”,也就是“早生贵子”。日常生活习俗中的谐音就更普遍了:年菜中必备全鱼,谐音年年有余(鱼);探视病人,送苹果和梨,可收到很好的效果,“苹梨”谐音“病梨”;人们很忌讳送钟,只因“送钟”谐音“送终”;相爱的男女双方不分吃一个梨,意为不分离(梨)。另外最多的谐音利用就是数字“8”和“4”了,这本是两个普通的数字,但是与汉语的发音联系起来,就成为很多人衡量一些事物的标准。我认为,表达美好的愿望无可厚非,但不可过于迷信,应遵循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这一真理。

中国的对联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对联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谐音双关现象。有这样一则爱情谐音联的故事:第二天要举行婚礼,准新郎面对夜空朗月,即兴写了一上联给新娘:月朗晴空,今晚断然无雨。准新娘看了,马上回了下联:风寒霜冷,来朝必定成霜。联中“无雨”谐“无语”,“成霜”谐“成双”,巧妙而无雕琢痕迹。

最能显示谐音艺术魅力的生活言语当属歇后语、谚语、俗语。它们是流传于民间历经风雨一路走来的独具特色的语类。如:马背上打掌子——离题(蹄)太远、钉鞋不用锥子——真(针)好、梁山上的军师——吴(无)用。

谐音不仅体现在语言上,也开始在一些非语言的领域“大展身手”。在中国剪纸、中国画、中国刺绣中,总能看到与谐音有关的内容。在这些艺术作品中,鱼、羊、鹿、猴、蝙蝠、马等常常成为主角,于是有了“金玉(鱼)满堂”、“三阳(羊)开泰”、“五福(蝠)捧 寿”、“鹿和(鹤)同春”、“马上封(蜂)侯(猴)”诸如此类的吉祥图、吉祥语。另外,随着广告行业的日益兴盛,谐音在广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如:默默无蚊(闻)——某蚊香广告、无(屑)懈可击——某洗发水广告、衣衣(依依)不舍——某服装广告。这些谐音词运用在广告中确实可以让消费者对其产品性质产生直观的感受,但滥用谐音词发布商业广告并发展到刻意使用错字别字, 此风气愈演愈烈, 并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这值得我们深思。

综上所述,谐音是一种常用的辞格,在文学创作和生活习俗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可以说,谐音已经深入汉民族的文化和汉人的心理中。我们要掌握谐音的使用规律,充分发挥谐音的积极作用,为我们的文字和语言增添亮色。

参考书目:

1、厉世成主编.汉语趣谭[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

2、师为公.趣味语文[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夏莉.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M].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04)

4、王雪梅.汉语谐音艺术的文化底蕴[M].汉字文化,2007(01)

下载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