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双对接远程研修专题五作业《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流程观课报告3
双对接远程研修专题五作业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流程观课报告
临沭县朱仓乡东官小学史继振
教学流程,即教学过程,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据此通过对李老师《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实录观看,使我受益颇多。我主要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过程设计、课上作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以学为旨,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通过对李老师教案的阅读与教学过程的观看,知道《装满昆虫的衣袋》的教学目标是依据小学语文五年级段的课程标准要求,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二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三是学习、运用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知道怎样写批注。做到了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完美转变,充分体现了以学为旨的设计理念。
二、遵循规律,设计教学过程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阅读教学应该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组织教学,体现“感悟——积累——运用”的阅读教学三层次。通过对李老师的教学过程观察发现,李老师的课堂教学主要由五环节组成: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精读课文,学习运用方法;4.课堂练习,情感升华;5.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其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符合教学内容特点,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学习经验,符合学生实际。五环节教学思路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给我启示,从中受益匪浅。
三、课上作业,巩固提升
李老师在请学生齐读课题后,给学生出事了一个思考题:“法布尔的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的不仅仅是_____, 还装满了______,还装满了____________。”在学生对课文由初步感知到精读感悟之后,设计这样一个练习题对于深化中心,升华情感真可谓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最后,我想说,通过对这节课教学流程的观察与学习,认识到教学过程应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环节的设计,将每一小步都根据学生的情况落到了实处。各个环节时间上的处理要适当。使我明白什么是“授之以渔”,怎样才能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完美转变。我认为要实实在在地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磨好每节课,写好反思,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也是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
第二篇:装满昆虫的衣袋 观课报告范文
《装满昆虫的衣袋》的“美丽转身”
李老师执教的《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整个教学过程,李老师都是用及时的评价,激励了学生学习热情;用巧妙的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的火花;用准确的语言,唤起了学生内心的共鸣。可见,学生是在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了课文,掌握了阅读方法,从而实现了由“课时目标”向“课程目标”的美丽转身。
李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十分恰当,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1.明确性。提问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的放矢,让学生能有所思、有所得。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李老师提出“下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法布尔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从文中找个词来说一说吗?快速浏览是一种语文学习能力,你要找出准确的词语。”短短的三句话,使学生不仅明确了用文中的词概括对人物的印象,而且学到了“快速浏览”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
2.有效性。一篇文章一般都有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在阅读理解时,教师抓住这样的词语,设计恰当的问题,采取层层剥茧的办法,帮助学生弄懂文本的要点。李老师采用的“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批注阅读”的形式,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对人物感情的体会,以达到培养学生理解表达能力的目的。
3.启发性。语文教学是一门创造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如果提问能应真正刺激学生探索欲望,推动其积极思考,那么学生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造的火花。第二课时的课堂练习中,李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大家想一想,此时在这两个鼓起的衣袋里,装满的仅仅是昆虫吗?还有什么?请写下来吧。”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仅想到还装满“贝壳”“石子”,还想到会装满“对昆虫的痴迷”“他锲而不舍的精神”“对科学殿堂的向往”„„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法布尔的故事已经带给了每个人不同的启迪,唤起了彼此间的共鸣。
第三篇: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目标达成观课报告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目标达成度观课报告
左老师的观察视角选的是: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从这个视角来谈,对我们的日常教学也是很有帮助的。观课报告写得这么细致,说明左老师对本次研修很用心。
我选择的观课角度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叙述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由着迷到迷恋再到痴迷的故事。下面我结合李老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料,就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本课时李老师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新词。能认读“莱、栖、蠕、兜、痴”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昆、纺、察、骂、毒、垃、圾、殿”等8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纵横、鸟栖虫居、痴迷、蠕虫”。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发现哪些是值得揣摩的关键词句,知道怎样写批注。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李老师先出示词语让学生集体读了两遍,并强调“栖”这个字。使学生对以上几个生字读准字音,达成“认读本课生字词的目标”。
李老师出示带有新词的句子,标明生字新词,让学生认读词语,理解词义,同时练习朗读。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词,达成“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的目标。
在写字练习的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观察有哪几个比较难写,需要注意?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字的难点,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练习书写后,及时展示并进行点评。达成正确书写生字词的目标。
李老师另外一个特点是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如“检查课文朗读”、“你能将你的理解读出来吗?“、“齐读课文”、“自由朗读“等环节,学生能入情入境的读书,同时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达成“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的目标。
在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环节中,老师进行了方法导学: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词句让学生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并画一画,简要地写出感受。在这堂课中,李教师巧妙到位的学法指导贯穿整个阅读教学,摒弃了过多的内容分析,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阅读2-3自然段主要交给学生方法,并尝试练习;阅读4-10自然段主要运用这种方法,并达到运用熟练的程度。学生学得透彻,真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好的达成了“学习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教学目标。
总之,李老师制订的目标具体、明确,可操作、可检测,且整个课堂教学很好地实现了目标与过程的一致性。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看,李老师的这一课为我们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树立了榜样,为我们从“教课文”走
向“教语文”,从教“课程内容”转变为教“课程内容”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
第四篇:《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提问观课报告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提问观课报告
经过学习李老师的教学录像和课堂教学实录,并认真观摩了课题组老师的评课,感受颇深。我觉得李老师的课真正把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其中只是引领点拨,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我觉得精彩的课堂,得益于李老师精湛的提问。课堂提问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李老师提问贵在恰到好处,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有效的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下面就课堂提问谈一下自己的收获:
1、精心设计提问,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引发师生、生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引起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的意愿。这些问题的思考有价值,学生才愿意思考,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当然问题设计要恰当,难易适中。在不断的研磨中,李教师课堂提问的次数是有变化的,课堂提问的质量及有效性一次比一次明显。比如: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李老师精心设计了二十多个问题,全部准确、有效,质量很高。比如“文中的法布尔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默读课文,看那些语句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这些问题的设计,准确清楚地提出了思考的导向,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边思考,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提问层次分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部分到整体,在过程中总结学习方法。
李老师设计的问题,准确性还体现在层次分明上。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李老师先是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看课文中的法布尔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用一个词概括出来。接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回答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基于学生的学习水平的设计,由低到高,层层递进,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如果,李老师没有前面的铺垫,直接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恐怕学生就无从入手了。在精读环节,李老师用问题引领学生的阅读。她要求学生默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语句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在这个过程当中,李老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深入领悟,并学习做好批注。在完成这一步学习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为第二
课时继续学习打下了基础。在第二课时,李老师又先和学生回顾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自主学习第4——10自然段。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方法,还运用了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总之,李老师的教学,充分体现了阅读过程是学生自己的实践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主角,教师起到了真正的引领作用。这与李老师精心设计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和兴趣息息相关。
第五篇: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提问观课报告
课堂提问观课报告 把课堂放手给孩子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提问观察报告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我反复看李老师的课,发现教师课堂提问学生参与情况是比较好的,有33名同学主动参与了课堂,占全体同学的82.5%,这个比例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面很广。从学生回答问题次数来看,大部分同学只回答了一次或者两次,只有三个同学回答了四次。还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坐在教室左边、右边、后边的学生没有忽略,反倒是刻意的关注这些学生,给这些学生发言的机会很多。
鉴于以上情况的出现,我认为首先在提出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 “跳一跳才能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好的提问能体现教学的层次性,使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由会再到运用的过程。要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把提问的过程当作一个阶梯,有步骤地启发学生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其次,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
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
最后,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选择一些符合学生求异思维或喜闻乐见的方式,综合运用启发性提问、探究性提问、比较性提问、归类性提问等。一旦课堂上出现师生信息交流异常的情况,应灵活处置,当场设计一些调控课堂的提问来调整教学活动。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把握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