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堂小学语文课课堂观察方案
一堂小学语文课课堂观察方案
本次观察对象为六年级的一位语文教师,执教内容是《唯一的听众》。参与观察的人员为学校全体教师。
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1.制订观察方案,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确定成员分工。我们对观察主题进行了细化理解,认为“提问的有效性”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有效的,包括铺垫型、思考型、提醒型及其他;二是低效的,包括过易或过难的、无意义重复的、表述含糊的;三是无效的,即没有必要的那些提问。2.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
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采集整节课上教师的几乎所有提问及学生的回答、教师的理答情况,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
反思阶段。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我们对所有问题进行逐一的分析与归类,选择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进行相应的讨论。
本次观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分时段分小组的观察方法。我们将进入课堂的观察人员根据时段进行分工,每二人一组,重点观察五分钟内的提问情况;二是采用聚焦式笔记记录方法,集中记录课堂提问;三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四是对比观察法,以观察本校教师的一堂语文课为主,再辅以观察特级教师老师的课,两相比较研究,更为客观。
第二篇:一堂小学语文课课堂观察报告
一堂小学语文课课堂观察报告
一、观察缘由
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教学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为了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开展了以“有效的课堂提问”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二、观察设计
本次观察对象为六年级的一位语文教师,执教内容是《做一个最好的你》。参与观察的人员为学校全体教师。
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1.制订观察方案,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确定成员分工。我们对观察主题进行了细化理解,认为“提问的有效性”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有效的,包括铺垫型、思考型、提醒型及其他;二是低效的,包括过易或过难的、无意义重复的、表述含糊的;三是无效的,即没有必要的那些提问。2.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
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本次观察研究中,我们采集了整节课上教师的几乎所有提问及学生的回答、教师的理答情况,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
反思阶段。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我们对所有问题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与归类,选择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进行相应的讨论。
本次观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分时段分小组的观察方法。我们将进入课堂的观察人员根据时段进行分工,每二人一组,重点观察五分钟内的提问情况;二是采用聚焦式笔记记录方法,集中记录课堂提问;三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四是对比观察法,以观察本校教师的一堂语文课为主,再辅以观察特级教师老师的课,两相比较研究,更为客观。
三、观察引发的困惑
我们对课堂提问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也由此给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带来了困惑。
1.从量上看来,教师课堂提问数量偏多,一堂课共有几十个问题,平均每分钟达1个问题之多。这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也让上课老师大吃一惊。教案上只写有15个问题,为什么会化解成这么多问题呢?这是困惑之一。
2.从质上来看,有效问题共有36个,占 57.14%,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问题为多。低效问题25个,占39.68%,主要集中在过易以及无意义重复问题上。无效问题2个,占3.2%。教师提问的有效度还是不够理想。由此我们进行假设:去掉低效与无效问题,如果一堂课提的是36个问题,是否恰当?这是第二个困惑。
3.教师所提的核心问题并不多,共有5个,但在交流时分解成了很多小问题,平均每个核心问题要化解成8个左右。其中第二个五分钟时段原本只有一个问题,可执行教学过程中却分成了13个问题。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细小的问题来支撑一个核心问题呢?这是困惑之三。
请看上课老师当晚在学校博客上写下的教学日记:
上周接到了一个“秘密任务”——下周一开一节课——开课目的不详。心中总惦记着这次“空降式”的开课任务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今天这“谜团”总算是“拨开乌云见青天”——原来是进行一次关于有效的课堂提问这一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课上完后,我先回了办公室。直到下节课都快开始,老师终于完成了相关统计也回来了。于是自然地有了一段讨论……
所谓真理是越辩越明,可这回那真是越讨论越迷糊了。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实在是让人困惑。不说别的,就说说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有效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主要是由问题构成的,这些问题不仅串联起了整个教学过程,更是引导学生逐步探索感悟,从而完成一系列教学目标。那么,这些问题是否就都自然而然地是有效提问呢?我们且用数学中的假设推断法来论证一番吧。
教学现象之假设一:教师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将预设好的问题一个个提出来,学生们发言踊跃,对答如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进程稳步进行。
推断论证:每一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正确回答,几乎不需要老师的引导、纠正,这样的问题还值得提吗?这样的问题难道不是成了那种缺乏思维内涵的低效提问了吗?——这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商榷。
课堂现象之假设二:教师提出了设计好的问题,但学生没能说到刀刃,答出精髓。于是老师便耐心地引导。终于,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启发下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答出了更加精彩的内容。
推断论证:在老师进行启发深入感悟、引导多元理解的过程中,无形中添加
了很多个问题。这样一来,首先提问的数量就多了。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问数量在增加,这样的课堂不就是在向“满堂问”发展了吗?那么,那些预设的问题是否本身也就存在问题呢?——这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是值得商榷。
我的困惑:课堂提问,横也是问,竖也是问。课堂提问到底该怎么问?
四、观察问题解疑
笔者又随之观察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的一堂语文课,进行了对比研究仔细分析,试图找出困惑的症结所在。
1.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被观察教师口才一流,思维敏捷,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以及反应状况。整堂课课堂节奏过快,平均每分钟要提1个问题,学生忙于应付,无暇思考,思维停留于浅表层次,无法向纵深方向发展;面对学生不够理想的回答状况,教师势必要进行诸如“再想一想?”“还有吗?”之类的不断追问与提醒,导致问题数量增加。这样不良循环,得不偿失。
2.除了提问以外,教师没有安排更多的学习形式
有效的提问可以串联起一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但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提问过于频繁,无疑会造成无效提问数量增加并影响学习效果。其实,过多的课堂提问往往会挤占其他诸如思考、朗读等有效的学习形式。
3.教师所提的问题含糊或者不到位
这可以分为两方面的因素:
一、客观上,是由教师语言表达、知识水平、性格习惯等原因造成的。美国鲍里奇等人将“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的第一条列为“清晰讲授”,因此,教学提问的模棱两可势必影响到提问的实效性。
二、主观上,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存在偏差,致使提问低效。对教材把握不当,使得看似有效的提问成了“表面的繁荣”;有时过于分散了问题,使问题琐碎化,没有提炼出紧紧抓住课文灵魂的核心问题。
4.教师过多依赖提问展开教学过程
每一个环节,教师总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串联起来,这样导致有些问题完全可以不问或根本不是问题却要画蛇添足提出来,如答案在书上的问题,教师自问自答的问题以及学生脱口而出的问题等。比如,教师在教学课文第一节时,将这样两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古时西方人把雷暴看作什么?我们东方人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在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呢,教师完全可以不问而直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那时人们对雷暴的敬畏之情。同样,进行交流时,教师还是以提问来组织课堂
教学,教师需要点拨评价的语言却以提问来替代。
5.无法调控生成,教师点拔功力欠火候
教师处理学生的回答时由于答案与自.己的预设相悖,此时教师因缺少经验等原因不能机智应对或者点拨不够,造成这一教学环节很难收到相应效果而反复纠缠于同一个问题无法自拔。这时教师采取的方法就是不断增加提问的数量以解决这一尴尬局面,最后的效果可想而知。而且,有些问题本来是有效的,可教师由于不会点拨或引导不当致使有效问题也不有效了。
6.学生不会提问,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
整堂课上,教师提了这么多问题,却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教师充分霸占了提问的主动权,形成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可见,学生表现拘束,不会提问,不善于提问,更没有展开深入复杂的思维,因此班内也没有形成大胆质疑的习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没有帮助教师分解问题,最终所有问题汇集到教师一人身上。
五、观察建议
1.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课堂,而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从这次课堂观察来看,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一理念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理念与实践脱节,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较为普遍。作为教师,要牢牢记住:课堂上,别忘了把自己隐藏起来,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整堂课上就以学生活动为主,或朗读或思考或发表观点或写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2.改变方法,倡导学习形式的多样性
虽然课堂提问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教学形式,但不能独霸课堂,挤占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课堂时间如以声音为标志一般分为两种:一为有声时间;二为无声时间。有声时间分为师生交流时间,学生朗读时间等;无声时间分为学生思考时间、练习时间等。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辅以多种教学形式展开教学,诸如小组讨论、朗读圈注、写话训练、静思默想等。
3.研究规律,注重提问操作的技巧性
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自己,更要备学生,了解学情也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把握提问机会,在课堂实战中逐步积累经验,丰厚教学功力,学会提问,力求做到三点:(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2)提问面要广,不能局限于几个学生;(3)教师提问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作出调整。薛法根老师在教学中有一个与学生交流的环节,他没有将核心问题分解成很多琐碎的问题,而是在学生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时才进行适时的点拨性的提问,通过这种暗示性的提问旁敲侧击,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4.把握教材,提高课堂问答的实效性
教师理解教材的程度对提问的有效性起着深刻的影响,提问要关注课文的关键处,要留心课文的言外之意,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确保提问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薛老师深入把握课文实质,设计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只有两个: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花?是什么力量使这株百合花开出了花朵?这两个问题的学习感悟多以学生交流、教师点评为主,薛老师只是在关键处提了几个提醒型的问题,在学生理解有偏颇时起到了暗示、引导的作用,整堂课的提问干净利落,富有实效。
第三篇:一堂小学语文课课堂观察报告---总结
小学四年级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观察总结
组织者:太平堤小学语文教研组
组
长:杨
磊
时
间:2011年11月3日
小学四年级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观察总结
组织者:太平堤小学语文教研组
组长:杨磊
2011年11月3日
一、观察设计
本次观察对象为四年级的一位语文教师,执教内容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参与观察的人员为学校全体语文教师。
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1.制订观察方案,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确定成员分工。我们对观察主题进行了细化理解,认为“提问的有效性”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有效的,包括铺垫型、思考型、提醒型及其他;二是低效的,包括过易或过难的、无意义重复的、表述含糊的;三是无效的,即没有必要的那些提问。2.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
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
反思阶段。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我们对所有问题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与归类,选择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进行相应的讨论。
二、成功之处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通过作家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唐老师上的是第一课时,唐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叶圣陶的认真、平和。
(一)、以“爬山虎”为主线,步步引导.1、开头唐老师以“课题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么课文是不是写爬山虎?”把学生引入课文,通过读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
2、了解课文大意后,唐老师又提问“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
爬山虎》为题呢?”让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语句,直奔中心,紧抓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语句,这是全文的中心所在。以这一中心辐射全文,教学层次特别清楚。通过读理解其深刻含义,突破难点。
3、又以问题“看到那绿绿的爬山虎,作者的心情为何如此喜悦?”引领学生学习叶老给“我”批改作文这件事,突出文章重点。让学生围绕中心句去探究,去学习,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更明确,使整课堂浑然一体,正是由于唐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对不同的教材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才使这一堂课的教学流程如此清晰,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此成功。
(二)、以情促读,读中感悟.阅读课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语言的特点,有侧重的进行读的训练。唐老师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读贯彻整堂课。课的开始就让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通过读引导学生找出表达课文思想内容的重点语句段落,即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语句,以读用心理解其深刻含义;最后抓住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语句,用心品读这些重点句段,体会叶老的一丝不苟和平和。
三、个人特色
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唐老师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对比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获奖稿的部分内容。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四、出现的问题
1、理解课文难点部分这个环节还不够扎实。如体会第一句描写爬山虎的语句:“刚进里院,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学生始终体会不到作者借爬山虎来写自己喜悦的心情。唐老师是否把这部分先放一放,先学习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部分,再回过头去体会,学生可能会更易理解。
2、这节课安排朗读的时间比较多,但读的形式不够多,唐老师多以自由读、齐读为主。
3、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不突出。新课标指出,要注重课堂师生的对话,生生对话。这课堂中,教师还是主导整个课堂,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这些新理念没有突显出来。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课堂观察报告
小学语文课课堂观察报告
一、观察原因
年级组的好几位成员都是刚从高段下来担任低段教学的老师,对于一年级学生在课堂中的组织管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困惑,大家都想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我们组织的这次课堂观察活动。
二、观察设想
本次观察对象为一年级的两位语文教师,执教内容是《自选商场》。参与观察的人员为年级组全体教师。
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1.做好观察记录单。拟定观察要点,做好统计分工,即谁来担任课堂有效游戏穿插的观察,谁来做课堂纪律维持方式的观察,谁来做课堂教学环节有效性分析等。2.人手一份执教者课堂教学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3.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本次观察研究中,我们记录了整节课上较为典型的课堂组织管理方法及措施,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4.反思阶段。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我们对各个环节中的方法及措施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与评论,选择了值得推广的课堂管理方法及措施进行具体剖析并进行相应的讨论。
本次观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年级组全体成员深入课堂进行观察记录的方法;二是对比观察法,全体成员观察优秀教师的课,两相比较研究,更为客观。
三、观察引发的思考
我们对本次课堂观察活动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也由此给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带来了困惑。
1.一年级学生已经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了,教师课堂中的游戏是辅助的教学形式,不易过于频繁,否则会耽误正常的教学进度,使学生忘了正式的学习,忙于在游戏中耍乐。
2.课堂教学管理中的一切手段都要为我们的有效教学服务,一节课选用什么样的管理措施,要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筛选,而如何选择合适的方式就成了老师们新的问题。
一位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写到:
组织一年级孩子上一节有序,有效的课真不是一件易事。学生天真烂漫,有啥说啥,放的太宽进度受到影响,收的太紧学生的思维又得不到足够的训练,《自选商场》的这一课,我本想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践,大胆识字,说话,结果一些孩子太过活跃,忘了课堂的纪律,使得课堂教学看起来零乱得很。
四、观察后的反思小结
随后我们又观察了网上一些优秀的教学视频,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试图找出困惑的症结所在。
1.我们忽略了教师自身的优势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优势,有的是语言方面的,有的是外貌方面的,有的是体态的优势,我们忽视了自身的因素,盲目地追求别人的方法,如此让我们失去了原有的教学个性。
2.我们忽略了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有区别的,他们都有各自班级的性格,精神与灵魂,我们忽略了这些,却将别人的东西拿来所用,结果生搬硬套的方法让我们大家都很累。
3.无法调控生成,教师点拔功力欠火候
教师处理学生的回答时由于答案与自己的预设相悖,此时教师因缺少经验等原因不能机智应对或者点拨不够,造成这一教学环节很难收到相应效果而反复纠缠于同一个问题无法自拔。这帮小学生因为没了乐趣失去的听课的兴趣,于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
4.学生还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刚从一年级上来的学生,有很一部分还不能约束自己,整堂课上,他们都会以自我为中心,这里捏捏,那里挠挠,不能专注于教师的教学。
五、观察建议
1.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课堂,而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从这次课堂观察来看,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一理念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理念与实践脱节,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较为普遍。作为教师,要牢牢记住:课堂上,别忘了把自己隐藏起来,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一些优秀教师往往就是在课堂上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自己预设的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2.改变方法,倡导学习形式的多样性
课堂组织管理中除了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更多的应该是开发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有优美的动作,甜美的声音,温柔的微笑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爱上你,然后爱上你的课。此外,还应挖掘一些优秀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这些亮光照耀别的孩子,从而慢慢内化自己想学习需要。
3.把握教材,精心备课是有效管理课堂的前提。
对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对低段教学所追求的目标都要进行深入研究,不能单单停留在教材内容的简单了解,匆匆翻阅之上。
4.进行低段教学,要时刻不忘自己的童年,蹲下来与孩子们进行近距离的交流也是做好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措施。
第五篇:怎样上好一堂小学语文课
怎样上好一堂小学语文课
泗水县苗馆镇赵家村小学
蒋燕
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令人心旷神怡;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久久余音在耳。那么怎样才能讲好一堂课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体会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英国教育学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学习习惯。我国古代也有“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重要阶段,也算是一个人一生学习的起点,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可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学生获得好成绩的关键。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专心听讲、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勤学好问,积极发言,出声早读、勤查工具书、阅读书报、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学会分析、讲究效率、珍惜时间、自主学习、团结合作、创新意识等等。当然,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反复性,它不仅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更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反复的强调、长久的坚持,想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注意以下几点:
1、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含很多方面,它的养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能力提高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专心地听、说、读、写,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大量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习反思的习惯、勇于创新的习惯等。
2、严格训练,密切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一心向学”的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教师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形成,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与班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
3、以身作则,给孩子作榜样
模仿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孩子来说,能否引起模仿,取决于教师、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表现。因此孩子在校学习时,教师应做好指导、监督等工作,上课决不能心不在焉或接听电话,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讲话,及时解决有关问题。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应以身作则,自觉学习,如读书、看报等,能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共同学习则更好。大人不应该一方面要求孩子专心学习,另一方面自己又在起劲地玩扑克、看电视、猜拳行令等。这样既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又给孩子的过失留有借口:你都没做好凭什么严格要求我,使习惯培养为空话。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每一堂精彩的课都离不开老师的精心设计,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过程有一个整体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俗话讲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要获得精巧务实的教学设计,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
1、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备教材:备课前,教师应反复通读教材,用心解读教材,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在本阶段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出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切不可在对课文内容还不熟悉的情况下,盲目看教学用书对教材的分析,禁锢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二是备学生: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生
实际,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路前应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接受能力等特点差异,关注共性、突出个性、有的放矢。三是备教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师在备课时,应把如何教法写清楚,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情和自己的个性特长,选择最适合本课的教学方法。
2、学生在课前预习上要有准备
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大家的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不被大家看重,有的甚至流于形式。要落实预习环节就必须做到:要让学生认识预习的重要性,如:可以开展以预习为主题的班会,让大家谈对预习的认识;在课堂上多表扬认真预习的同学,让这些同学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谈预习对学习的帮助,引导大家认清预习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开学初,教师应专门抽出时间对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要落实预习的检查环节。可制一张预习检查登记表,由组长根据预习要求逐项对照检查,由语文课代表和老师临时抽查,负责人对每位同学的预习情况在表上登记,使每位同学每一课的预习情况一目了然。对预习完成认真的同学进行表扬奖励,完成不认真或未预习的同学要提出严肃的批评或适当的惩罚,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自觉性。
三、提高老师自身素养
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一个个活泼可爱、思维敏捷、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教师具有广博的学识、丰厚的理论和高超的教学技艺,是上好一堂课的保障,也是高效课堂对教师的内在要求。
1、苦练基本功
俗话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连基本功都不过关的教师,谈何赢得学生的信赖和佩服,谈何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因而教师应做到内强素质,外练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多研习教育专著,熟悉新课标和教材教法;多学习名师的教育随笔,观看他们的课堂实录,领悟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要勤练三笔字、普通话、课件制作等教师基本功,以提升我们的教学素养。
2、会读书,多读书
很难想象一个仅靠几本教参和辅导资料、词贫味乏的老师能将语文课上得很生动,想要纵横千万里,驰骋天地间,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就要静下心来多读点书,多点文化沉淀,俗话说,博大才能精深,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良好的基本文化素养,想要让自己的课堂如行云流水就成了虚妄之谈。教师要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脑子中建立一个“活书库”,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这样才不会成为一个只会用文章学原理来解读课文,以追求“机械得分”技巧为目的的“教书匠”。
四、构建和谐课堂
语文课堂应该是富有情趣的,富有诗意的,师生沟通应该轻松活泼。它不需要严密的逻辑,也不需要一步一步无懈可击的证明,应该是那种沐浴着阳光,倘徉在浪漫的沙滩上慢慢去享受的感觉。在任何针对学生展开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认识的主体,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思想状态、情绪变动都是影响我们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高效率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想让学生处于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就要把他置于一个愉快、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去,也就是说教师要努力构建一个和谐课堂。
“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和谐课堂就是 “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和谐课堂的构建,教师是主要的参与者,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把握课堂规律,辅以各种教学手段,努力构建一个和谐教学课堂。
1、努力创建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是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根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严师出高徒”等所谓的教学方法和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暴露出它们的弊端。单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权威已严重忽视学生的个性、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谐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地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生应
该是平等、民主、合作的伙伴关系。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2、努力协调良好的生生关系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从某些方面说明了什么?说明一个人单独的能力很强,可是合作互助能力却欠缺。我们过去课堂中就过于强调学生独立思考。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教师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合作表演节目,合作完成练习等,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和谐”,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以“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基石,以“精设的教学过程”为阶梯,以“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为保障,以“构建和谐课堂”为催化剂,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吸引学生的磁性课堂,才能真正让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处于一个最佳状态,才能真正算得上一堂好课。
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不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本身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激情来自本身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还有对梦想的追求!我将把上好每一堂课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孜孜不倦的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