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校特色建设的思路与做法 新星中学 王守利
德育为先、规范为本、素养为要
--浅谈我校特色建设的思路与做法
泗洪县新星中学 王守利
新星中学创办于1999年,2006年晋升为二星级高中,2009年申报三星级高中。通过十年积淀和两次创星,我校逐渐形成了“德育为先、规范为本、素养为要”的特色建设思路,在品德教育、规范教育、素养培育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亮点。具体有以下三方面思路和做法:
1、德育为先。办学以育人为本,育人以德为先,不仅是传统重德教育的精髓,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我校“培养学创俱能、身心两健、操守规范、个性饱满的现代公民”育人目标的价值体现。
(1)确立目标,完善制度。为了实现培养身心两健的公民这一总目标,从2003年起我校确立了三步走德育工作战略目标。第一步通过两年时间即到2005年成为县级德育先进学校;第二步通过三年时间即到2008年成为市级德育先进学校;第三步通过五年时间即到2013年成为省级德育先进学校。为了保证每一步目标的实现,学校制定了《新星中学德育工作制度》和《新星中学德育工作三年规划》、《新星中学德育工作四年规划》、《新星中学德育工作五年规划》。
(2)成立机构,加强领导。2003年我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副校长和各处室主任、年级主任为成员,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特别是通过教师宣誓、学生宣誓等活动,唤起广大师生自主教育、自主约束、自主管理、自主提高的自觉性。
(3)多管齐下,狠抓落实。每周一都要进行校长讲座,由三位校长亲自定稿,亲自主讲。这样不仅体现了校长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也有利于贯彻校长的德育教育理念。汇编了新星中学德育校本教材《德馨园》,这样使各部门各班主任对学生德育工作有了统一的依据,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加强规范教育和管理,形成良好习惯。德育也要知行合一,在对学生思想教育同时我们也特别重视学生规范行为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学校、家庭和学生的联系,利用校园广播、网络和《新星剪报》等校内资源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期邀请公安、交警以及法律专家举行法制讲座,每周定期举行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团队活动。
通过三年努力,我校德育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获得了“市安全文明校园”、“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县杰出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2、规范为本。自2006年启动创三星以来,我校以规范为准绳,1
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要求,把培养“操守规范的现代公民”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的价值追求。
(1)管理制度化、民主化是前提。我校依托“董事会决策、校长负责、年级管理、处室调控、工会协调、全员参与”的运行管理体系,各层管理都制定了相应的制度,管理有章可循避免了个人的主观性随意性,做到管理的制度化,董事会做出决策之前要向全体教师征询意见,由工会召开教代会后再做决策,然后交校委会负责实施,校委会及各处室、各年级在实施各项政策过程中要随时接受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教代会、工会和教师的监督。
(2)狠抓教师规范是关键。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江苏省中小学规范管理》和省《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等文件,定期由校长带着全体教师逐条学习,开展“学规范、议规范、记规范、行规范”和“写规范字、说规范话、上规范课、做规范人”专项活动。从2007年,以来每天每位教师都要上交一份楷书练习作品,每学期实行三次楷书书法考核和一次规范课竞赛,对全体教师进行达标评比验收,达到“板书设计工整化、语言表达术语化、课堂结构科学化、教师素质专业化”的规范要求。
(3)形成学生规范是根本。学校管理规范、教师的规范最终是陶铸学生的言行规范,这是规范工作的根本。为此,学校开展规范教育活动,编辑了新星中学规范教育校本教材《规范点滴成就人生》,从衣、食、住、行、言、字、貌、神八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规范,创建“十无”,即“墙上无脚印,地上无垃圾,教室宿舍无脏物,公共设备无损坏,用水用电无浪费,谈话文明无脏话,穿着大方无怪装,团结友爱无打架,完成作业无抄袭,考风端正无作弊”。以考核促落实,考核评比促规范,要求每个学生每天拿出30分钟来练字,并把书写规范纳入平时的作业要求和期中期末考试中,还定期举行书法比赛,这样引起学生对书写规范的重视。通过政教处、值班教师、学生会、宿舍员的日常检查考核记录,评选出“文明宿舍”、“文明班级”、“规范之星”。
通过集体规范、日常规范的检查监督,逐渐达成学生个体规范的养成和整体素质的跃升,实现学校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师生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3、素养为要。素养,在百度百科里解释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一个人的竞争力,不仅仅在于获取知识的多少,关键取决于个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学生在校期间适当提高自身科技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和文学素养,不仅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更有利于走向社会后的进一步发展。
(1)加强通用技术教学,增强学生科技素养。除了每周安排一节课外,还充分利用新星中专部的实习基地和实习设备以及十个理化生实验室,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编辑了相关校本教材《电工电子技术》。
(2)加强音乐、美术教学,增强学生艺术素养。高一高二年级每周安排一节音乐和美术课进行面对全体学生的日常教学。设置两个音乐教室十二个美术教室,配置专业教师满足部分对音乐美术兴趣的学生的选修要求。组织专人编辑相关系列校本教材《美术之路》、《打开音乐之门》。
(3)强体育教学和训练,增强学生体育素养。每周每班安排两节体育课,落实“阳光体育一小时”锻炼活动,还开设了足球、篮球和乒乓球等专业兴趣小组,由专业教师进行训练。建造了一个标准塑胶体育场,一个标准足球场、五片篮球场和一片22台乒乓球场。编辑了校本教材《走进体育》。
(4)加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每周安排固定时间,由教师指导有计划进行名著阅读。组织精干教师编辑了《议论文素材与思想》、《读散文品人生》、《书色生香》等系列校本教材。
我校还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所形成的特色还不够鲜明,积淀还不够深厚。已有的一些做法和思路还不够成熟精细,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第二篇: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分析与建设思路
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分析与建设思路
考号:***3姓名:袁飞
内容提要:专业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直接载体。高校通过划分专业来设计教学体系,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人才。不同的专业是由各学科理论知识依据不同规则和方法进行归集、配置所形成的。所以,专业成为学科、师资、课程、设备等资源的集结点或配置平台,是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的关键。
专业设置和建设具有共同的一般规律。相同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和课程等资源配置也大体相同,具有共同性的一面。但由于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及其侧重点的理解、设定不同,即使相同专业,其学科、课程、师资等资源配置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相同专业的不同特点。持久、稳定、系统、规律性的特点集合而成为特色,即相同专业的不同特色。关键字:经济 行政特色 建设
一、专业特色的形成条件
1.历史条件和因素
许多专业的产生和形成,都是应当时社会实践包括生产、管理、军事、政治等急需而设置的。以后的发展、延续和壮大往往都蕴含着起初的历史痕迹,并渐进凝结为特色。
2.环境资源因素
专业的成长、发展和演变是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完成的。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院系的环境和资源禀赋,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和浸染专业的成长。久而久之,必然形成差别性的特点。
3.时间因素
专业特色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特色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过程,需要酝酿、产生、更新、变异,经历无数大大小小的生生息息、重组再造、演化整合等,最后由每一代变异留存下来的富有生机的因素凝结为新的变异体并呈现特色。这里有两点:第一,特色是在特点上形成的,是由诸多特点有机组合而成;第二,特点与特色的不同,在于特点可能是暂时的、短期的,而特色是特点在不断地更新、变异、整合中最后形成系统、持续、稳定的状态,是特点之有序集合。由此可见,没有一定的时间,特色是很难形成的,或很难称其为特色。
总之,专业特色应当在一定的历史延续中和特定的环境资源里,经过较长时间和几个阶段的发展,逐步融合而成。
二、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
1.行政管理专业的特点
以政府为管理主体是行政管理的基本特点。研究政府行政管理的一般过程,是行政管理研究的传统,相应地,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资源的传统搭配方式形成了政治学背景和倾向的特点。然而,随着行政管理向法治化、科学化的扩展和推进,以及行政与法、行政与管理技术的日益融合,行政管理开始告别传统时代。同时,与政治相对分离的行政管理开始向各领域的分部门管理延伸和扩展,出现了教育行政、卫生行政、文化行政、军事行政等,行政管理衍生、推进至公共管理阶段,步入公共管理形态。经济行政正是在这种格局下独具形态、在理论及理论实践的发展中蔚为壮观。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活动是人类尤其是当今时代的主体活动,管理经济一直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另一方面,在专业行政部门日益分化、发展的格局中,经济行政也成为独立的领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壮大。何况任何领域无不包含和渗透经济活动而成为行政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使得经济行政不仅具有不断壮大、相对独立的领域,而且具有广泛的覆盖性。
2.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含义和支撑体系
经济行政是指以经济活动和领域为对象的政府行政管理活动,如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等。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是指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在遵循传统、保持行政管理专业基本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和突出经济及经济管理课程、师资、实验等资源配备,以培养懂经济、知法律、擅行政、会管理的经济行政管理专门人才。在实践中,经济行政与公安行政、司法行政、人事行政、军事行政、教育行政、文化行政、医疗卫生行政、社会工作行政等并列存在、相互区别。
专业特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时空因素,一个是时间维的历史传统因素,另一个是空间维的资源环境因素。这里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在历史渊源上,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由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演变而来。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创建于1981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设立该专业的高校。工商行政管理是政府对市场主体及其交易、竞争行为和有形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行政执法过程。既是政府行为,又是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市场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是经济、行政、法律融合一体的经济行政管理,具有突出的经济性。
1998年,教育部组织调整高校专业目录,工商行政管理专业不复独立存在,学校的相应专业转型、扩展为行政管理专业,设于公共管理系下。整个专业的转型经历了名义阶段、板块阶段、覆盖阶段,目前正向融合阶段发展。这个过程中,在探索和保持行政管理专业一般特征的同时,工商行政管理由课程、师资、周边专业学科、相关社会资源支撑的经济行政特色保留了下来。
在环境资源上,学校以经济和工商管理学科见长,相应的师资、课程等资源丰富。学术氛围也以经济学、经济管理学为主调,同时,又有较为齐全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和历史较长、特色鲜明的法学学科专业。这个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显体现。学校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统一的规划与规范。分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和文法4类提出学科基础课课程设置方案,原则上统一执行。学校结合专业和历史等情况确定专业课设置。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原则下融汇了历史传统和现实环境因素,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并反映了专业特色。例如,公共基础课中有“高等数学”课,学科基础课中有“经济学原理”、“公共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财政学”、“统计学”等经济管理课程,在专业课中有“工商行政管理”、“市
场监督管理”等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有“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会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同时,行政管理的核心课、基础课诸如“政治学”、“行政学”、“领导科学”、“公共政策”、“公务员制度”、“行政伦理学”、“公共管理”等数量和理论知识比重充分,功能不减,既保证行政管理专业的本色,又具有经济行政特色。
在时间因素方面,学校有17年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的办学历史并赢得较高声誉;行政管理专业也有了11年的办学历史,并于2000年建立了北京市属院校第一个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点,2007年成为北京市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第一个重点建设学科。经济行政特色在历史延续和探索中日趋成熟、稳定。
在社会资源方面,学校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学会、研究机构保持长期的合作与交往,包括会议、调研、课题研究、咨询培训等方式。近年来,与北京市发改委、市政管委、城市科学学会、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社会工作委员会等建立新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了经济行政的社会根基,进一步扩展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管理空间。
在学术研究和专业建设比较交流方面,有可供分享的成果和可资借鉴的经验。经济行政的研究著作有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蒋云根教授编著的《经济行政管理概论》。学校工商行政管理研究领域,自80年代后期,陆续出版了《企业行为规范》丛书、《工商行政管理》系列教材以及多部单本著作;完成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市教委社科基金以及国家部委有关经济行政方面的科研项目。近10年来,各高校的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都依托所在院校的资源、历史等,探索、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以其历史和经验获得独特优势。
三、行政管理专业的价值评估
1.行政管理专业在北京市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公共经济与市场经济比肩在我国呈后发之势。公共管理在后市场经济时代是维护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北京作为首都和政治、文化、信息中心,对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强烈。作为北京市重点大学和人才培养基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拥有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和公共管理资源,行政管理专业在北京市属院校处于前列,应当发挥学科优势,为北京市培养经济、行政、法律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
2.行政管理专业在学校的地位
公共管理学科与工商管理学和经济学并驾齐驱有益于丰富学校学科类型,完善学科结构,有利于人才培养。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实力较强,公共管理学相对较弱,但具有良好基础并在北京市属院校居于前列,搭建了学科结构有力、专业齐全完整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平台。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公共管理的母学科,历史长、特色显、有优势,应当成为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增长极。
3.学院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后盾和平台
行政管理专业依托的城市学院,是为专门和更好地服务于首都而建立的。学院依托区域经济和公共管理两大学科,设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社会工作专业以及首都经济研究所、不动产研究所。这种专业学科环境既具有复合型、交融性,又不失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宗旨,有利于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学科发展,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塑造和体现;同时,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筋”,对相关专业的发展具有粘合、伸张的作用。
四、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路径
1.在既有体系中巩固特色
一是丰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从课程上体现特色。保证专业通行的基础课程。“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必备的学科基础课不缺门;通过课程建设,增强课程针对性,力求精要;通过沟通研讨,达到课程之间相互了解、互补和融汇。保证体现特色的经济学课程。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公共经济学”外,还应坚持开设“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通过考试与考查、必修与选修的制度设计,优化经济行政效果。开设“法学原理”、“行政法”、“经济法”课程,满足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功能需求。进一步完善以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为核心的政府监管和经济监管课程板块,实现理论、政策与实践的贯穿,经济、行政与法律的融合,凝结和强化监管功能的专业设计。
二是在教学方法上体现特色。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讲解、案例政策分析、参观考察相结合;选聘校外、政府、企业的专家,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或储备,在专职教师组织下,穿插搭配兼职教师的专题和讲座;通过“数字城市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条件,加强软硬件功能开发和综合利用。同时,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控制教师选聘结构,充分调配现有资源,形成学术型、讲授型、实操型师资的有机搭配。
2.将特色的基础拓宽,触角延长
拓宽与之交往的经济行政部门范围,由工商行政部门扩展到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督,进而扩展到发展改革委员会、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市政管理部门、社会工作部门,建立制度性联系;在上述政府部门和系统建立实习基地,形成持续联系,延伸触角;通过科研和教师纽带,与上述政府部门建立联系,增强教师对实践的了解,增加学生直接、间接的实践机会,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聘任、聘请兼职教师、指导教师或吸收为团队成员,增加互动通道。
3.在学院复合学科环境中,吸取营养,谋求新生
学校的城市学院是系、所合并的学院,学科专业较为宽泛,教师的专业领域更加复杂。学校规划城市学院建设发展两大学科——公共管理和区域经济。院、系、所,学科、专业、方向相互交织,对学院的组织管理和业务规划提出挑战,同时也提供机遇。处理不好,各种要素混杂交错,内耗互扰;处理得当,相互倚重,相互交融,相映成辉,相得益彰。实际上,公共管理和区域经济两个学科具有新兴和开放的共同特点,又有在区域和公共方面的融汇之处。两大学科的交融为各自学科及其之下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富营养的土壤。行政管理应当借助公共管理寻求应用空间,借助区域经济管理增强经济行政特色。
4.在国际交往中检验调整,发展壮大
经济行政特色不是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和体制独有的,在世界市场经济国家也能找到学理和实践的例证。政府管制领域是经济行政的集中体现领域,这一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日益关注的热点。
政府监管、企业社会责任、公共工程等话语和理论体系是值得关注、研究、探索和借鉴的。在理论上深入研究,有助于在国际环境中检验、调整和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有助于从理论上深化对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理解,从而不断延续、推进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君主论 马基雅维利 商务印书2003,(2):9-14
2利维坦 霍布斯 商务印书馆2001,(5):23-27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丹尼尔·贝尔 凤凰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4):12-13
工作单位:军事经济学院
通讯地址:武汉市军事经济学院
邮政编码:430035
第三篇:中学地理教研组学科特色建设构想与实施方案
中学地理教研组学科特色建设构想与实施方案
一、地理学科特色建设的总体构想
1.遵照学校提出的学科特色建设的总体构想,结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充分发挥地理组教师的各自优势,团结合作,不断学习,加强教学科研,投身教学改革,聚焦课堂教学,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地理教师队伍,创新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高三地理高考、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努力彰显地理学科的特色,挖掘地理组教师的潜力,体现我校地理学科的优势,努力打造地理学科教学的品牌。
二、地理学科特色建设的实施方案
1.进行理论学习,个人总结反思,组内研讨,将本学科本组学科特色建设上升到理论高度。
2.在教学中突出地理学科特色
教师在教学中要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意识。与地理时事、多媒体技术整合,用鲜活的时事内容、直观的地理情景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地理练习系统的变革,改变单一的、枯燥的练习,形成灵活的系列化、多元化的练习,体现基础性、能力性及智力性。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认识。
3.加强教研组活动提高本组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水平。
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组,全组教师要认认真真树立科研意识,选择科研课题,加强科学研究,促进个人专业发展,并结合教育教学具体实践,认真反思个人教育教学的得与失,每学期末撰写一到两篇论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进取,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全组教师个体、集体相结合,进行“学生地理学科学习策略”的研究、整理。
4.编制预习案、导学案,改变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设计和制作切实可行的预习案、导学案(以上2部分课前1天发给每个学生),练习检测(附在预习案、导学案后),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使课堂教学资源达到最佳优化组合,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对导学案的设计,要求教师要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课标要求、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导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5.强化备课组长的责任意识。
集体备课力求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以往好的教学经验能够不断得到推广,同时研究地理教与学的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意见统一后各人再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教学创新,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同时备课组也要应有一定的制度,并加以落实、强化。
6.以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依托,实现教研组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组每位老师要总结以往教学过程中的成功案例、教育教学资源(课件、试卷、导学案)努力实现资料的积累、整理归类,并通过不断总结升华,备案成库,实现地理教研组的可持续发展。
7.整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打造学科优势
强化全组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运用网络素材和典型案例编写一些补充材料,鼓励教师结合乡土地理和身边地理环境的特点,制作并使用各类原创素材,从教学实践中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丰富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并做到资源共享。对于学生,通过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校本课程资源的整合,力争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地理的兴趣与意识,促进学生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