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于上报XXX乡新标准下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的报告
XXX发[2012]3号
关于上报XXX乡新标准下贫困人口识别和建
档立卡工作的报告
县扶贫办:
按照《关于转发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抓紧开展性标准下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积县政办发
[2012]4号)文件的工作要求,我乡高度重视新标准下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组织召开乡、村主要负责人及业务人员参加的新标准下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动员培训会,现已顺利完成了我乡新标准下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任务。确定了我乡现有贫困户2325户,贫困人口10682人,其中:大山村411户,共1869人,金昌村275户,共1249人,马家咀村459户,共2096人,庙岭村371户,共1763人,梳木村
356户,共1622人,中咀岭村453户,共2083人。现将低收入贫困人口情况呈报县扶贫办,请审议。
附件:
1、XXX乡贫困农户分类情况统计表
2、XXX乡大山村行政村登记表
3、XXX乡金昌村行政村登记表
4、XXX乡马家咀村行政村登记表
5、XXX乡庙岭村行政村登记表
6、XXX乡梳木村行政村登记表
7、XXX乡中咀岭村村行政村登记表
XXX乡人民政府
二0一二年二月四日
主题词: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报告
抄送:乡党委各成员
存档
(二)共印15份
第二篇:全县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
灵扶办发„2012‟1号
灵台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关于开展新标准下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的
实
施
方
案
各乡镇人民政府:
全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报后,对今后十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已初步确定,为了认真核实扶持对象,瞄准目标,夯实基础,促进“工作到村、扶贫到户”措施的落实,按照省扶贫办《关于抓紧开展新标准下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的通知》(甘开发„2011‟127号)精神和市扶贫办要求,结合我县实际,为尽快对我县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新贫困标准下的贫困人口逐户建档立卡,逐户落实扶贫政策和逐户考核扶贫成效,实行扶贫对象的动态管理,现就全县开展新标准下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安排如下:
一、目的意义
新阶段前十年扶贫开发工作已经结束,后十年要确保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十分繁重,以贫困村为基础,以贫困户为扶持对象,是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开展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
元(2010年不变价)新贫困标准以下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分清全县农村扶贫和低保两类贫困对象,建立“乡有册、村有薄、户有档、人有卡”的贫困档案,对于逐户落实和考核扶贫工作,对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对贫困户建立卡的基础上,科学安排和规划今后的扶贫攻坚工作,着力瞄准扶持对象,确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创新连片开发整村推进和到村到户项目管理机制,真正使贫困村、贫困户得到有效的扶持,并将进一步加强整合资源,促进“工作到村、扶贫到户”措施的落实,为新一轮扶贫基数核定打好基础。
二、对象范围
对象:以2010年全县农村登记户籍居民中,统计监测调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且具备劳动能力的户籍人口为对象。
范围:以全县8个扶贫乡镇为重点,本着摸底的原则,并对全县整体纳入六头盘山片区后的其余5个乡镇及万宝川农场,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一并纳入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范围。
三、工作任务
实事求是的摸清底子并识别贫困人口,除把全县2010年底统计部门监测的5.64万农村贫困人口具体落实到村到户外,同时将贫困标准提升后新增加的农村贫困人口一并识别并落实到村到户,包括2000年底省上核定全县的108个(合并后为9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和面上的89个非重点村,据实调查登记,突出2010年贫困村选定后今年县上初步测算上报省市的135个行政村(2010年底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详见《灵台县农村基本情况统计表》),分别按建档立上卡建立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其中电子档案以纸质档案为基础,录入贫困农户信息管理系统后形成电子档案。
四、基本原则
1、坚持明确工作对象的原则。本次建档立卡的主要对象是对2010年底人均纯收入2300元(含23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调查统计,建立相关档案,包括重点村和非重点村。其中上报省市的汇总统计数以乡为单位原则不突破《灵台县农村贫困人口基本情况统计表》——
初步测算数字,但具体到村可据实参照附表5的测算适当调整。
2、坚持村、户结合的原则。本次建档立卡要以乡为单位,逐村组织识别贫困人口并建立相关档案,乡镇要对各村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情况进行汇总,最后由县上汇总各乡镇的情况后上报省市。
3、坚持实事求是、动态管理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对象,及时纳入识别统计范围,建立信息档案。即对于收入在农村低保标准以下的,按低保程序适时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于收入达到或超过农村低保标准的,按照规定办理退保手续,做到应退则退;对于收入在扶贫标准以下的,按扶贫程序及时纳入扶贫范围,做到应扶尽扶;对于收入超过扶贫标准的,经民主评议和公示后,逐步减少扶持项目或退出扶持范围,做到应退则退;对于返贫的,及时纳入农村扶贫对象。
4、坚持统一规范的原则。省上对本次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设计下发了专门的软件、调查表、登记表样式,并参照去年贫困村选定时行政村贫困系数计算的办法,要求对乡、村、户的各类调查表、登记表、汇总表在填写审核结束后,分别按照统一规范的样式,由乡、村两级负责人和调查人员签名,加盖相应的印章履行生效手续,逐级上报汇总。因撤乡并村使2000年核定的重点村合并的,分别按合并后的重点村进行监测数内的调查登记;原重点村和非重点村合并的,按合并后的村名称进行登记。贫困人口识别工作必须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严格执行指标识别与民主评议相结合以及公开公示制、民主听证制等监督机制,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杜绝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行为。
5、坚持公正、简明、实用的原则。对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是一项面广量大、具体务实的工作,为了便于操作管理,借鉴省市在“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中采取入户调查、审核确定、公示公开的办法,逐级识别汇总并建立档案。搞好村户调查和贫困人口识别,要广泛吸收群众代表特别是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致富能人、复转军人、教师、妇女代表和不同层次的贫困户代表参加贫困户选定和贫困
户收入核实工作,乡村调查人员和村干部要认真组织好群众代表会议,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宣传工作,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6、坚持符合条件、群众自愿的原则。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将符合条件且愿意接受救助和扶持的低收入人口确定为扶持对象;对不愿意接受救助和扶持的不能强行纳入范围。
五、方法步骤
1、分析情况,确立工作重点,分解贫困人口。各乡(镇)要结合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具体分析,明确工作重点,确定哪些村是是重点贫困区域,哪些村是一般工作区域,将县上初步调查测算到乡镇的贫困人口科学合理地分解到村。分类、分解工作由各乡镇熟悉情况的同志和乡镇干部进行,要广泛征求相关方面的意见,紧密结合乡村实际,切忌闭门随意分解。在分解贫困人口时,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未来,既要注重重点村、已搞过整村推进和得到项目扶持的村,又要兼顾面上的贫困人口,分类区别对待。
2、培训工作人员。县上将采取集中督查、以会代训的方式,对各乡镇分管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及业务主办人员组织进行培训,各乡镇在县上的集中培训结束后,要尽快抽组一些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熟悉本乡情况的乡村干部担任调查员,并及时组织培训,统一调查口径,做好各项指标的解释、建档立卡的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全面开展调查登记工作。
3、开展村级状况调查排序。按照省上下发的《贫困户登记表》、《行政村登记表》设定贫困状况识别指标,参照2010年贫困村选定时省上制定的《行政村贫困指数计算表》,填写村级指数计算表,计算出各村的村级贫困指数。村级指数确定后,将其由小到大依次排序,确定分类临界指数,把所有村根据村指数大小分为最贫困、较贫困、中等、中等偏上、上等村五种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的村确定识别人口规模。
4、开展对象识别工作。各乡镇要严格农户申请、村民大会评议——
和村民小组评议的程序进行(主要目的在于监督基层干部和工作人员是否按标准如实登记填写计算表,有无弄虚作假、优亲厚友问题,而不是直接评定识别对象),村、乡、县自下而上逐级审核并张榜公示,对农村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进行识别,确定低保人口和扶贫人口。对个别不符合条件但又强烈要求纳入农村低保对象或扶贫对象范围的人员,工作人员要帮助测算家庭经济收入,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1)确定村级识别户。由村民代表大会按照民主、公开、公正的原则,根据各村的识别对象规模,推选被识别户,再按照识别指标予以初步确定,进行第一次张榜公示。特别是对2000年、2005年扶贫系统建档立卡信息中的低保户、贫困户和残疾贫困户(重点是一户多残、残老一体及重度残疾户)要进行全面调查,不能遗漏。(2)入户识别。根据农户贫困识别指标和农户家庭收入核算情况,结合贫困农户排除指标等,对推选的被识别户进行调查核实。核查以户为单位,坚持做到核查户收入与综合评估家庭实际生活状况相结合。对调查数据核算排序,将农户分为“五保户、低保户、扶贫低保户(交叉户)、扶贫户”4类,分别就家庭人员情况、贫困状况、需求情况、受扶持情况等建立详细的档案资料。五保户,是指按照《甘肃省农村五保供养办法》已纳入五保供养范围的农村“三无”人员;低保户,是指按照《甘肃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行办法》纳入低保救助范围的对象;扶贫低保交叉户,是指收入低于低保线并已纳入农村低保、但有劳动能力者;扶贫户,是指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但有劳动能力者,包括低保户中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扶贫对象。
5、民主评议。对于按指标要求识别出的低保户和扶贫户,由村评选领导小组集中进行民主评议、组织评审、进行第二次张榜公示。村级评审有异议的,应重新组织调查核实,直至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乡(镇)人民政府对上报的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及时进行审核后、进行第三次张榜公示。无异议后,分别报县民政、扶贫部门审核备案。
6、建档立卡。对最终确定的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由村评选领
导小组登记造册,乡级汇总、统计后,由乡镇组织填报行政村和贫困农户登记表、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汇总表,以实名制录入贫困农户信息管理系统,要注意表格之间内容衔接、数据相互支撑,识别人口一律填写公安部门认定的身份证号。同时,对识别贫困户中“两后生”的情况一并统计,实名制动态管理。乡镇按规定的表格样式建立相应的纸质档案2份并备份电子档案,报县扶贫办审核汇总。所有表册统一使用A4纸张打印,逐乡镇使用硬质纸封皮装订,最终建立乡级和县级贫困农户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
六、时间安排
全县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从1月5日开始,利用10天时间全面完成任务。1月9日前完成到村到户调查登记工作,1月12日前底乡镇汇总结束,1月13日前上报县扶贫办;1月15日前县扶贫办汇总结束并上报市扶贫办汇总。所需表册由各乡镇按统一下发的样式翻印;建立电子档案所需的《贫困农户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由各乡镇同县扶贫办联系提供。
七、工作要求
一要积极做好建档立卡的宣传动员工作。农村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是新阶段搞好扶贫开发的基础性工作,要从科学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建档立卡的目的和意义,要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这项工作,通过深入细致地开展进村入户调查研究,进一步摸清贫困底数,认清扶贫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明确扶贫开发的路子和方向。要对农户要做好耐心细致地说服动员工作,积极宣传扶贫政策,增强群众参与的自觉性。
二要实事求是的搞好贫困人口的识别工作。摸清贫困户底子,将符合标准的贫困人口落实到村到户,是这次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的主要目的。因此,搞好贫困户的选定是这次建档立卡工作的关键环节。各乡镇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分类、评估识别贫困人口,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认真开展好进村入户的调查工作,摸清真实情况,综合评估识别贫困人口,健全相关调查、——
记录、公示等档案资料。
三要做好数据的上报工作。各乡镇调查的各项数据一定要按照统一的表式进行建档立卡,建立的电子档案(包括户表、村表、乡汇总表)要按照市县统一要求录入,所有档案务于1月13日前以纸质和电子档案两种方式专人上报县扶贫办审核汇总。
四是要认真搞好建档立卡工作总结。整个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结束后,各乡镇要对建档立卡工作的基本情况、具体做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政策建议等进行系统总结,形成总结报告上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县上综合汇总后将作专题上报。
附:
1、贫困农户登记表;
2、行政村登记表;
3、灵台县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汇总表;
4、灵台县农村贫困人口基本情况统计表;
5、灵台县农村基本情况统计表。
二一二年一月五日
主题词:扶贫
贫困人口
建档立卡
方案
抄送:市扶贫办,县统计局、民政局。
灵台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2012年1月5日印
共印20份
——
第三篇:麟游县新标准下开展识别贫困人口的主要做法和体会[定稿]
麟游县新标准下开展识别贫困人口的主要做法和体会
全省农村贫困人口识别及建档立卡工作正式启动后,麟游县高度重视,周密部署,迅速行动,于2012年1月30日及时召开动员大会,传达会议精神,对全县的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和业务培训。按照“宣传动员、制定方案、全面展开”的总体要求,围绕“贫困人口识别”这个目标,突出“入户调查、民主评议”两个重点,抓好“标准、对象、政策”三个衔接内容,做到“宣传培训、调查测算、评议公示、建档立卡”四个到户,严把“报、查、评、审、批”五个关口,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截止2月10日,全县7个镇和100个村已经分层次召开了动员培训会,各镇、各相关部门、各驻村工作组已经按照工作方案和职责分工全面展开了工作,县委、县政府抽调人员,组成7个督查组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从检查情况看,目前全县已完成入户调查1.43万户,村民小组完成评议并进行一榜公示的202个,村委会完成评议并进行二榜公示的51个,预计在2 月25日以前,可全部完成贫困人口识别工作。主要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组建工作机构。一是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扶贫办、统计局、新农办、民政局、农业局、财政局、残联7个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农村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日常事务。二是成立了由各成员单位负责人为组长、各镇分管领导为副组长,部门和镇业务干部为成员的7个工作督查组,负责对各镇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三是结合“千名干部进百村包万户助农增收”活动,组建100个驻村工作组,分别进驻100个村,协助开展入户调查等项工作。四是落实了工作经费,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县财政预算专项工作经费10万元,做到了机构、领导、人员、资金、责任五落实。同时各镇也建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各行政村、村民小组也组建了民主评议小组,确定了专门班子、专职人员负责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
二、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全省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总体安排部署与要求,县政府和县贫困人口识别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借鉴2010年“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经验,制定了《麟游县新标准以下农村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贫困人口识别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方法步骤及保障措施。明确了各镇、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和具体任务。各镇政府也都结合实际,制定了工作方案。
三、强化宣传,营造舆论氛围。注重对新标准下贫困人口识别工作的宣传,各相关部门、各镇、村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利用标语、手册、新闻媒体等方式和渠道向广大群众宣传贫困人口识别的意义、程序和原则。编写印发了农村贫困人口识别工作政策宣传资料、农民收入简易测算办法等资料9000份,使农村贫困人口识别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宣传覆盖面达到了100%,有力推动了工作进展。
四、抓好培训,配强工作队伍。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开展了入户调查各项指标设置等业务知识培训3场次,培训县、镇、村业务骨干120多名,使他们熟悉掌握了政策界限、操作办法、工作流程。各镇也于2月3日前分别召开了动员培训会,并指导各村召开了培训会议。
五、严格程序,科学识别对象。为科学识别出新标准下的贫困人口,保证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我们在充分借鉴“两项制度”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严格贫困人口识别程序,严把“报—查—评—审—批”五个环节。“报”即群众申报:在驻村工作组宣传政策、广泛发动的基础上,由农户如实填写《农村贫困户申请书》,报村委会审查。申报时,要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群众自愿、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规模控制。“查”即入户调查:各驻村工作组深入所包抓的村,逐户调查农村常住户2011年家庭收入,认真填写农户收入简易测算表,科学、客观地测算出所有农户的上年家庭人均纯收入,核查以家庭为单位,坚持做到核查家庭收入与综合评估家庭实际生活状况相结合,根据测算结果和识别标准,按人均纯收入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将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65元以下的农户分为五保户、低保户、扶贫低保户和扶贫户四种类型。“评”即民主评议:由村民主评议小组根据核查出的贫困农户家庭收入和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五查五看五优先”(查家庭收入,看经济来源;查家庭资产,看消费水平;查家庭劳力,看劳动观念;查居住条件,看生活环境;查致贫原因,看贫困程度;民政局已审批的低保户家庭、两项制度试点已识别家庭、残疾人家庭、独生子女户家庭、单庄独户生活贫困的家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进行评议和排序。“审”即审核和公示:实行村民小组、村委会、镇政府和县贫困人口识别工作领导小组“四级审核”和村民小组评议结果第一榜公示、村委会审核名单第二榜公示、镇审核名单第三榜公示和县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审查名单第四榜公示的“四级公示”。审核坚持集体审核原则,严格审核程序,审核结果签字认可;规范公示形式,做到格式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和举报电话统一,规范公示结果的衔接程序,制定信访及投诉处置办法,及时纠正偏差。“批”即部门审批:各镇识别出的贫困人口,在县贫困人口识别工作领导小组联合省市抽查组进村入户抽查复审无误的基础上,由县扶贫办审批并公布结果,最终确定全县贫困人口。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镇、村积极探索、创新贫困人口识别工作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人口较少的九成宫镇后亭子村,在动员群众申报、全面入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召开全体村民代表大会,一次性评议出了全村新标准下的贫困人口,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为村级民主化管理作出了有益尝试。
通过农村贫困人口识别工作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深刻体会到:
一是识别工作要做到“四个到位”。实践证明,做到“四个到位”是推动农村贫困人口识别工作顺利开展的可靠保证。一是安排部署要到位。各级必须高度重视,层层组织召开识别动员会、培训会、工作会,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同时,要紧密结合县情、村情、民情,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方案,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确保试点工作不走样、不跑调。二是责任落实要到位。必须成立专门的贫困人口识别工作机构,明确各成员单位的工作任务和职责,筹措足够的经费,确保识别工作正常运转。三是思想发动要到位。采取一切必要的宣传手段,多层次,全方位地宣传农村贫困人口识别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扶贫户和低保户标准、识别程序、政策措施等,做到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为识别工作打牢思想基础。四是识别程序要到位。要按照省上确定的新的扶贫标准,严把群众申报、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审核公示、县级审批五个关口,扎实细致地抓好每个环节的工作,真正瞄准贫困,选准扶贫对象,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二是识别工作要突出“三个衔接”。农村贫困人口识别政策性、程序性强,必须加强部门协作。实践证明,突出“三个衔接”是确保识别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是在执行标准上实现衔接。明确扶贫和低保识别标准,将高于低保补助标准但在扶贫标准以内的对象纳入扶贫范围;将低保范围内的贫困对象纳入民政救济范围。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坚持全县一个工作标准,一个统计口径,一套识别程序,严格政策标准。二是在识别对象上实现衔接。新确定的贫困人口必须包含所有低保人口,不能在贫困人口之外还有低保人口,要注意做好与2010年“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识别贫困对象的衔接。三是在扶持政策上实现衔接。扶贫、民政部门对识别确认的扶贫户和低保户,实行“应进则进,应退则退”的动态管理机制,对扶贫户制定切实可行的到户帮扶措施,对低保户实行民政求助,保障其基本的生活必需,同时对低保对象中有劳动能力的,制定帮扶措施支持其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对无可靠收入、无依靠力量的农村孤寡老人纳入五保对象,进行财政供养。通过定期不定期抽查、检查,了解农村低保和扶贫户家庭经济状况,及时按照程序办理进退手续,做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
(麟游县扶贫办 刘治军)
第四篇:南木乡“四个强化”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
南木乡“四个强化”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
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开展以来,南木乡通过“五个强化”,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目前该乡完成了全乡总户数5623户,总人口60413人的排查,确定了14524人的农村扶贫对象,材料整理归档及信息录入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预计6月底可完成该项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是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从党政办、统计、财政、民政、残联等部门抽调相关人员,成立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办公室,由分管扶贫工作的领导担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本乡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强化业务培训。该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专业性强。根据工作需要,该乡对所有涉及到此项工作的各村两委干部及抽调干部进行了两次集中培训。通过培训,切实让工作人员全面、准确掌握相关政策原则、指标要求、操作程序和具体方法。
(三)强化经费保障。该乡安排工作经费6500元,切实解决开展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必需的宣传培训、表格印制、调查摸底、误工补助、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录入信息等费用开支。
(四)强化工作纪律。乡党委不定时对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3件/次,确保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落实到位无偏差,政策执行到位不走样,杜绝违规操作和发生“富人戴帽,穷人落榜”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