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西安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段先念市长讲话

时间:2019-05-15 07:3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年西安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段先念市长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年西安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段先念市长讲话》。

第一篇:2010年西安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段先念市长讲话

在“西安历史文化

与城市发展”论坛上的致辞

段先念

(2010年7月27日)

同志们:

大家好!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把西安打造成国际化大都市,这是国家赋予西安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西安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重大挑战,当此之际,市文史研究馆和市社科院组织专家学者对西安的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进行专题研讨,很必要,很适时。在此,我代表西安市人民政府向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积淀,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灵魂和基础。综合分析西安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要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就是要在国际范围,建成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东西方文化交流平台和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即:把西安建设成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性专业性国际化大都市。今天参加论坛的都是省市历史和社科界的专家,相信大家一定会围绕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进行深入研讨,就如何彰显西安历史文化特色拿出真知灼见。下面我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是要深化对西安历史文化特色的研究,为西安建设国际大都市提供理论支持。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剔除保守落后的因素,梳理出西安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特色,将其与现代理念相对接、相融合,形成关于西安历史文化特色的科学理论体系,为西安发展服务。

二是做好西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发掘其精神内涵。要建立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就要增强创新意识,把文物变成文化。要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融入到当前的城市建设理念中。

三是要做好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转化,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要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争创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历史景观,都要注意突出文化特色,赋自然以生命,寓景观以文化。要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做强做大文化品牌,实现西安的文化复兴。

同志们,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离不开各位专家学者的智力支持,我相信,这次论坛一定会对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西安市委、市政府会更加重视发挥各界专家学者的“智囊”作用,对大家的工作给予更多支持,也希望大家一如既往为西安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最后,预祝此次论坛圆满成功!

第二篇:旅游辉煌段先念市长致辞

快乐旅游城市动力

--在《我们一同走向辉煌》文集中的致辞

西安市副市长段先念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旅游业也已经整整30岁了。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旅游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默默无闻到蜚声世界、从少数人的专利到大众产业,迸发出无穷的生命力,旅游业不仅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产业,而且成为展示国家形象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西安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都,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成为西安城市走向国际化的主要渠道,成为改善人民生活、提升市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支撑。

30年来,西安旅游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外事工作从属,发展成为独立的经济产业;从仅考虑社会效益,不考虑经济效益,发展到年总收入超过200亿元的大型产业,安置和吸纳了近20万名就业人员,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

30年来,西安旅游业的产业基础不断坚实。从最初的几十台国产大巴,个别涉外宾馆,几家旅行社,百余名导游员,发展到共有包括多家五星级饭店在内的星级饭店近百家,近2万间客房。200多家旅行社,近万名导游员。西安已经完

1全具备了迎接世界各国各个层面游客需要的软硬件服务。

30年来,西安旅游业的景点建设日新月异。从最初仅有的几个对外开放景点,发展到包括5A级景区兵马俑、华清池,4A级景区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海洋馆在内的数十家等级景区(点)迎接游客,曲江池、唐城墙、唐大慈恩寺三大遗址公园、浐灞生态区等新型旅游休闲游览区域对市民游客开放。此外,还增加了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农家乐等多种形态的旅游项目以及大量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型的旅游产品。广大普通市民、游客享受到旅游的快乐,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30年来,西安旅游业的服务功能日臻完善。从最初的航班奇缺、交通困顿、道路狭窄,外语人才匮乏,外国游客到本地只能依靠旅行社组织,基本无法进行自助旅游,发展到空中交通联通五大洲,陆地交通四通八达,市内交通方便快捷,旅游信息获取方便及时,城市外语人口数量激增,游客在西安的旅游方便顺畅,全无顾虑。

回顾30年的经历,西安旅游业走过了一条艰辛而漫长的道路;回顾30年的经历,西安旅游人奉献了自己的满腔热血和聪明才智;回顾30年的经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创造了历史,创造了辉煌。

在纪念改革开放和旅游业诞生30周年的日子里,放眼 未来,我们雄心勃勃、意气风发。对于我们旅游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来说,未来的旅游,将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广阔的舞台。我们将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发展一个更加成功的产业,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的时代。

第三篇:段先念市长关于文化产业采访提纲

曲江新区调研报告、段先念市长个人专访采访提纲

采访目的: 宣传曲江新区发展取得的成绩,向全国各地传递曲江新区发展的有

益启示。

采访时间: 7月5日-7日

采访地点: 西安(具体地点待定)

采访对象:西安市副市长、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段先念

采访人员: 《文化产业导刊》责任编辑王天铮;编辑李晨宇、李宁

采访内容:

[曲江新区的产业经营]

1、曲江新区作为全国首批获批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您能谈一下曲江新区建设遵循的思路吗?

2、基于哪些考虑提出“文化曲江”这个概念?

3、曲江新区的建设依托了哪些人文资源?您如何看到传统人文资源和现代人文

资源在曲江新区中的应用?

4、曲江新区对已有人文历史资源进行了那些整合和创新?

5、您的理论非常有名,一个是“塔山精神”,一个是“驴论”,这两个理论能够

形成,是基于曲江什么样的背景和发展条件呢?

6、曲江新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7、曲江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曲江模式”,您能谈一下曲江模式的内涵、核

心和具体内容是什么吗?

8、曲江新区是否实现了产业集聚效应?如何体现的?

9、曲江新区包含旅游、会展、影视、演艺、出版传媒、文化商贸等多种文化产

业行业门类,哪一项是园区发展的重点?这几项是否形成了合力?

10、曲江新区的发展,有一个可贵之处,就是不完全拘泥于曲江本身,而是也注意到辐射周边地区,这种辐射的思路从何而来?选择辐射区域的标准是什么?

11、您能具体介绍一下集团化建设和基地示范带动的发展思路吗?

12、如何运营曲江品牌?

13、曲江新区的融资渠道有哪些?

14、目前,曲江新区建设存在哪些风险?如何规避这些风险?

15、您认为曲江新区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

16、曲江新区的未来发展战略如何?“一心三区六大基地”的发展设想是基于哪些考虑?

17、您提出“全文化产业”生态链的构想,请问这种构想从何而来?对曲江乃至西安的文化产业发展有哪些借鉴意义?

[曲江新区与城市建设]

18、在曲江新区的建设中,如何做到既重视文化产业,也重视公共文化事业?

19、曲江新区的建设如何同提升城市价值相结合?

20、据网上报道,兴建曲江新区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您能谈一下原因吗?兴建过程中有反对的声音吗,如果有,是如何处理的?

21、曲江新区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您一再强调,“政府不能与民争利”“政府不能赚钱”,您认为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与市民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个人]

22、从您的简历我们了解到,您过去做过陕西机械学院(现西安理工大学)管理教研室主任,之后又担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西安高科(集团)公司总经理、西安紫薇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等职务,为什么后来想到要转道做起文化产业的工作了呢?

23、您同时担任西安市副市长、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平时怎样分配这两份工作的工作时间,哪份工作花费的精力多?为什么?两份工作的工作内容有相似之处吗?

24、我们了解到您同时担任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在对文化企业进行投资时,会偏重西安的文化企业或曲江新区吗?

25、你当选“2009中华文化人物”,却说自己不是文化人,您如何理解文化和文化人呢?当时获奖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6、有人说您是“城市运营商”,您认可这样的角色吗?

27、作为政府官员,您是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裁判员”;而作为文化企业的管理者,您是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运动员”,您是否感觉到双重身份的“矛盾”?如何处理这个“矛盾”?

28、您认为西安文化产业的规划者与管理者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能力?

29、国家和陕西省对西安市文化产业和曲江新区给予了很高的希望,您是否感到

工作上有压力?如何缓解这种压力?

30、和您约采访时间时,发现您的工作日常特别紧,您平时每天大概工作多长时间?工作之余喜欢做些什么?家人以哪些方式支持您的工作?

第四篇:2010年段先念市长在丝路之旅采访活动上的讲话

在丝绸之路复兴之旅采访考察活动

发车仪式上的致辞

段先念

(2010年8月8日)

尊敬的马苏德大使,景俊海副省长,庄鹤德先生,女士们、先生们,“丝绸之路复兴之旅采访考察团”的勇士们:

上午好!

今天,我们聚会在气势恢宏的唐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前,举行丝绸之路复兴之旅采访考察活动发车仪式。首先,我代表西安市丝绸之路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和此次活动组委会,对大家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被世界公认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早在2100多年前的西汉,张骞就曾两次出使西域,以大无畏的勇气开创了东西方交流的先河。丝绸之路成为了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2000年来,人们通过丝绸之路互通有无、交流文化,促进了彼此的繁荣与兴盛。古都长安也因此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富庶、开放的国际性大都市。直到今天,重振丝绸之路仍然是沿线各国的一个文化梦想。

在21世纪的今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调组织下,中国联合中亚五国共同进行“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

化遗产,给丝绸之路带来了新的生机。丝绸之路各国联合申遗的成功,将对丝路沿线各国的经济文化旅游起到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和中国西部地区的桥头堡,西安应义不容辞地在丝绸之路联合申遗中发挥重要作用。几年来,西安市为丝路跨国申遗做了大量创造性的工作。今天我们所处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就是陕西省和西安市确定的申遗工程龙头项目,它将于今年10月1日盛大开放。

申遗的成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西安市丝绸之路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国自驾游主流媒体联盟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此次活动,对丝路申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对加强沿线各国城市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我们也要衷心感谢中亚各国对此次活动的大力支持。我们期待本次活动能够唤起沿线各国政府和民众,对丝绸之路和联合申遗的关注和重视,帮助丝绸之路重焕生机,推动丝绸之路申遗成功。

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预祝采访考察团的勇士们早日平安凯旋!

预祝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早日成功!

谢谢!

第五篇:王小东:关于北海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思考

王小东:关于北海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思考

塑造城市精神 推动科学发展

——关于北海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思考

作者:王 小 东

编者按:

产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根本支撑,文化则是推动其发展的动力源泉。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科学谋划,在打造经济支柱产业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加大了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启动了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策划摄制了《走遍中国-走进北海》七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节目黄金时段播出,极大地增强了北海人对在漫长开放历程中形成的深厚历史文化的认知,提高了干部群众热爱北海,建设北海,推动跨越发展、合力唱兴北海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日前,光明日报摘要刊发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小东的署名文章《关于北海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的思考》。为加深和促进大家对发展北海的思考和实践,本报将这篇题为《塑造城市精神 推动科学发展》的原作全文发表,以飨读者。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在加快实施,胡锦涛总书记寄语广西沿海发展要成为“新的增长极”。因此,在国家重视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这一规划被认为是“补齐中国沿海发展短板”之作。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2”的重要成员,北海的发展引人注目。

1984年,北海成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站到了继特区之后的对外开放的“第二起跑线”。经过25年的奋斗,北海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优势突出,城市知名度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缺乏支柱性产业,北海的综合实力仍然较弱,“总量小、基础差”的现状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成为北海贯彻“发展是硬道理”和“第一要务”亟需破解的难题。

一个城市的发展,应该是其内在和外在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借助自身的基础、条件,与特定的机遇结合,在“内”“外”合力的作用下,就会实现可持续的快速发展。为此,深刻认识北海历史悠久的开放进程,从历史文化中汲取科学发展的动力,培育城市发展的内驱力和生命力,是北海进入关键时期抢抓机遇,在北部湾经济区确立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课题。

1983年从县级市恢复为地级市并在次年跻身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时,北海是一个知名度不高的小城市,城市人口仅11万多(其中渔业人口超过2万),工农业总产值刚过2亿元,人们说它幸运地当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实际上,北部湾畔这座城市一直与开放有着不解之缘,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最重要的见证。北海的衰荣起落,堪称中华民族走向海洋、对外开放的缩影。

2000多年前的汉代,现北海属下的合浦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这条见诸史乘的最早对外海上贸易航线,从北部湾畔的合浦等地出发,沿中南半岛海岸,经南洋抵达印度洋,进入中亚,与名闻遐迩的陆上“丝绸之路”殊途同归。《汉书》记载的这条海上航线,并非一般的民间往来,而是一条由“黄门”宦官和译长率领、私商应募参与的官路。北海在遥远的两汉时代就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成为传播中华文明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

作为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在北海市合浦县城廉州镇周边,至今保存着近万座汉墓,在历年来的抢救性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数量众多的舶来品,如琥珀、水晶、玛瑙、玻璃制品、黄金饰品等尤其引人注目。这些有着封土坟丘和厚葬礼制的汉墓,虽然主人身份难以考证,但专家普遍认为应属于郡守、县令、官吏、豪商甚至还有王公贵族等上流人物。正如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所说:“可以想见西汉时期的合浦已是一座商贸发达、水陆运输畅达、人烟稠密的江海港口城市。”

历史翻到十九世纪,清王朝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逼迫下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在1876年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中,北海与芜湖、温州、宜昌一起被辟为通商口岸,英、法、德、日等相继在北海设立领事馆、洋关、教堂,开办洋行、医院、学校,北海成为列强入侵劫掠资源的落脚点以及扩张大西南的通道。在“欧风东渐”的过程中,北海作为得风气之先的沿海城市,其接纳西方工业文明之早令人啧啧惊叹:光绪十一年(1885年),北海即设立了官办的电报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法教会在北海开办义学和女子学校,开设英、法文课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北海的英国教会用上了电灯;同年,借助从英国进口的设备,北海有了木材机械加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人们就能在北海的英国领事馆里观赏到电影默片;1909年,北海出现了中外合办的电灯公司;1918年,飞机的踪影现身北海,到了1929年,北海开通了与广州的航空邮路„„当地至今保留着众多西洋建筑,以及有着中西合璧风格的老街,他们作为近代社会、经济、建筑、宗教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向人们述说着100多年前的开埠,给这座城市带来的辉煌与变迁。

然而,回顾历史上北海的开放,人们不无遗憾地发现,因开放带来的城市繁荣,“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几度崛起,又几度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繁富的历史遗存,基本限于两汉时期,这个“外洋各国夷商,无不梯次出航海,源源而来”的“海疆第一繁庶之地”,晋代以后就盛况不再;19世纪下半叶开埠的北海迎来商贾如云的兴旺景象,短短数十年间“洋楼矗起,巍然并峙”,诞生了“开埠第一城”,“百年西洋街”,但贸易中心的地位很快就风流云散。历史上两次大的开放,都未能形成恒久持续的发展。这样的周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再度重演:北海1992、1993年世人瞩目的“大开发热”,持续了短暂的一年多就骤然退去,短暂的发热过后,城市的“元气”却长时间未能恢复。

回眸是为了前眺,反思是为了进步,了解历史能够帮助创造历史。从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到19世纪开埠,再到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北海经历3次开放高潮的洗礼,没有对外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北海。开放构成了北海发展的主轴。但同时,历史上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开放,都未能给这个江海交汇的城市带来持久的繁荣,由于地处僻壤,远离主流,加上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未能形成薪火相传的城市人文精神。一方面,北海得“天时”、“地利”而开放;另一方面,开放未能内化形成强大的内在生命力。

清代诗人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越是悠久,其文化的积淀越是厚实,城市的生命力就越旺盛。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在加快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进程中,扩大开放是北海实现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使北海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成为区域经济中的市场优势、现实优势的惟一途径。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为切入口,充分发掘开放历史的文化资源,通过弘扬历史文化培养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荣誉感,用开放精神凝聚心智,提高市民素质,塑造城市品格,构成以开放为灵魂的城市先进文化和人文精神家园,把文化的张力,变成城市的活力;把文化的影响力变成城市的竞争力;把文化的软实力变成社会生产力,并以这种薪火相传的文化“定力”,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柱,为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这对于北海推动科学发展,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树立城市品牌。城市品牌是城市文化的表征。北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海滩、海岛、海滨的“天生丽质”赢得人们的啧啧称赏,但由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未能与旅游有机结合,使得北海的旅游缺乏文化内涵,更造成北海的城市形象苍白与模糊。实际上,除了大量汉墓和作为近代开埠象征的老街和西洋建筑群,北海还有涠洲天主教堂、海角亭、东坡亭、文昌塔、大士阁、惠爱桥、白龙珍珠城遗址等众多文物古迹,以及客家和疍家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北海拥有绵延数千年的采珠史和“合浦珠还”等传说,形成的南珠文化名闻遐迩。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并在今后的发展中加强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北海重要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中颠覆外界“北海没有文化”的成见和误读,改变一些人妄自菲薄的心态,通过展示深厚的文化积淀树立北海的城市品牌。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塑造城市精神。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精神的源头,它作为一个城市的“底色”,蕴含着城市的个性,正如园林之于苏州,外滩之于上海。“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和开埠建筑群,体现着北海以“开放”为特征的城市品格,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进取、包容和诚信。2000多年前北海先人以不畏“**艰阻、沉溺相系”勇于进取的顽强意志,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气魄,扬帆起航走向大海走向世界,内纳中原文化,外引西方文明,创造了始发港的繁荣昌盛;同时,在“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赉黄金杂缯而往”的贸易往来中,在开埠后涌现的众多商誉蜚然的铺号里,培养形成了平等友善、诚实守信的品格。而这正是今天寻求加快发展的北海所需要继承和弘扬的城市精神。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提高市民素质。历史文化具有“宣教化,敦风俗”的显著功效,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的作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大开发中,一些人在潮起潮落中,形成了小富则安、因循苟且的心态,或被动观望,或怨天尤人。究其根本,与缺乏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精神支柱不无关系。对外开放进程构成的历史文化,是北海人的精神富矿。大力宣传历史文化,以历史文化作为“教科书”,从中汲取营养,增进教益,引导市民摒弃封闭观念,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形成“人人皆环境,个个是形象”的发展气候,从而提高市民素养、增强文化“体质”。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形成发展合力。文化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发掘历史文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不断认识其价值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热爱传统文化感情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汇聚发展合力的过程。对北海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将极大地激发广大市民对历史和城市的自豪感、荣誉感,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因知而爱,因爱而行,在重新建树文化自信中增强开放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焕发建设共同家园的热情,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北海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作为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时期就与东盟密切交往的城市,北海的跨越发展,除了产业的兴旺、经济的繁荣,同时应体现历史文化的光大,体现城市文化品格和城市精神。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促使人们从源头上审视北海的开放历程,发掘历史文化资源,重塑北海的文化形象,寻根探本,以史为鉴,扬起开放风帆,推进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发挥作为大西南地区出海通道和中国与东盟“桥头堡”的作用,主动融入区域一体化,增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共赢意识,共筑增长一极。北海将重铸辉煌,建设成为北部湾畔富裕、文明、和谐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恒常发展之城。

下载2010年西安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段先念市长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年西安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段先念市长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