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媒考试的影评
※ 暖春影评 ※
冬寒过后是春暖——评故事片《暖春》
一个逃离了养父养母家的孤儿,一个好心的老人收养了她。她不被老人的儿子儿媳接受,几经坎坷,老人和孩子用真情感动了儿子儿媳,一家人终于其乐融融。在老人和孩子感动着儿子儿媳的同时,他们也感动着影片的观众。
无论剧作还是拍摄,《暖春》的编剧兼导演古兰卡娜都将人间真情的主题体现的惟妙惟肖。影片的情节设置巧妙,画面写意而有富有情感,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到位,堪称国产小制作影片中不可多得的好片。影片高度感人的鲜明特点是该片的最大特色,也是这个“好”字的最高体现。
电影的拍摄与观看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移情”的过程,制作人员通过电影将感情移给观众,让观众在观片的同时体会到制作者的所思所想,这便是电影的魅力所在。一部感人的好电影,必须是以一部感人的好剧本为基础的,否则就会无情可移,观众也就毫无感动可言。古兰卡娜将剧本取材自中国农村,将主角设定为弱势的老人和小孩,故事在发展中经过几个令观众潸然泪下的大小高潮,最终以大团圆的方式结局。这个剧本框架可以有力的抓住观众的心,让观众在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中,顺利自然的完成感动的全过程。加之故事的情节设置巧妙,同时注重细节表现力,给予观众多而不腻的感动元素,使影片更加有血有肉。例如,老人为了供小花上学,拖着年迈的身体上山看柳条编筐,让观众在老人的伟大中深受感动。再如,老人与孩子吃鸡肉的情节,充分的表现了彼此间真诚无私的感情。细节上,小花识字的那段情节,短短三分钟,寥寥十余个画面,便将小花的童真、聪明与老人的和蔼、心酸展露无余。老人为小花买新鞋的情节更是单用一个镜头就达到了震撼的效果。最为巧妙的是风车的设置,故事于不同阶段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插入了三个风车,用风车作为故事的旁线,寄托了人物感情。
好的剧本要经过好的演绎才会真正使影片感人至深。片中没有明星大腕,却有着表现出色的老人、孩子。影片最感人的几处几乎都有哭戏,面对数目众多的哭戏,老人与小孩的扮演者用毫无华彩的演技,告诉了人们眼泪是怎样感人的。老人脸上的皱纹,孩子的大眼睛,在一个个中近景镜头中,传神的表现了人物内心世界。
影片的画面把色彩做的很足,冷暖色调分明。例如,影片开始的夜幕运用黑色和蓝色的冷色调,表现了小花内心的痛苦与不安。再如,那个大雨瓢泼的傍晚也是运用冷色调,表现了老人和小花心中的苦涩等复杂情感。而更多的,在对庄稼、房屋等景物的大全景、全景画面中,影片大量采用暖色调,不仅切合了《暖春》的片名和人间真情的主题,也为感人的故事情节做了良好的视觉陪衬。
背景音乐也为影片的感人程度做了重要贡献。该片的背景音乐,从音乐本身到播放时机都是很值得称赞的。例如,在影片高潮与小高潮处中多次播放背景音乐,每次都是在情节铺垫基本完成、人物感情即将倾泄的关键时刻,恰到好处的响起了那情绪催化剂一般的小提琴曲,让观众的心随着音乐,陶醉在深深的感动中。
在感动过后,仔细思量这部《暖春》,同大多数国产电影一样,也是有着许多瑕疵的。例如,影片中近景画面过多,特写镜头过少,镜头的运动也没能与演员的表演达到足够和谐,镜头的表现力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再如,片中对于原本就稀少的特写,处理的不够细腻,尤其是姨娘将眼泪滴在手上的大特写镜头,没等到泪水在手上充分滑落就匆匆切换画面,不免令观众产生“吃冷枪”的感觉。而片中最大的败笔在于片尾的十分钟,彻底打乱了全篇的格调与节奏。先是揭露儿子身世时的几个镜头,没有更多的捕捉到主要人物的神态动作,却浪费在了对围观群众的中镜头拍摄上,而群众的动作无非是用手机械的抹一抹眼泪,甚至有的群演表情木讷眼神迷离,完全没有起到侧面衬托的作用。接着是小花长大以后,老人的一段语言独白和青年小花的一段内心独白,两段独白好像作报告一样,用数十秒的时间喋喋不休的总结着自己的思想,却始终没有出现足够经典感人的语句,就好比用填鸭的方式向观众灌输了自己的想法,用极不和谐的方式结束了全片。
回顾国产电影,在感人程度上能够和《暖春》相媲美的并不多。中国电影的未来,绝不可缺少《暖春》这样感人的故事影片。但愿一个个《暖春》这样样的好电影,能够为人们带来更多更深刻的感动,能够用真情的主题产生深远的社会意义,能够为中国电影带来真正的暖春!
第二篇:舌尖上的中国影评(传媒学院考试)
舌尖上的中国
作为最后一集,本集将带领观众完成一个回归——从餐桌回归大地。以餐桌上的美食为出发点,继而将视线投向生产出各种美食原材的广袤田野,探究美食的来源,它们是如何被人类以各种方式培育出来,并突出体现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是这样的方式才能为美食提供至关重要的品质保证——优良和清洁。这一集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讲述了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1镜头构图精致细腻,用光真实自然。
每一个镜头都极为讲究,定格下来完全不输于任何一副名家画卷的画面布局。纪录片有这样的风格并不奇怪,但能将这种风格贯彻到该片每一组镜头并同时用镜头来推进叙事的功能却不得不说是一种高超的电视艺术手段。比如开头出现的小山村的整体取景,以及日落后海边的空镜头等在构图上极具讲究都给人以自然独特的美感。
2注重细节表现
影片以拍摄美食为主题但兼顾着亲情与感激之情,善于用细节来表现生活气息,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比如在拍摄贵州省下尧村的糯米糕的制作时一个镜头的前景是主人家的一条狗乖乖的低下头趴在地上,生活气息浓厚,是影片格外亲切。
3表现清晰声音
在食物制作过程中与各种动作相呼应的声音格外清晰,清脆,这是以前美食节目中很少出现的,这种声音的精心配合使本片在视觉上满足观众的同时也在听觉上让观众得到满足,对美食也做了一个全方位的表现。
4美食背后人文关怀为主题
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系列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其浓浓的人情味,这区别于中国以往的大部分纪录片,平淡、冷静、无戏剧性、无话题性也无民众基础,喜欢使用说教的叙事手法,经常能看到一部十五分钟的纪录片,里面出现二十多个人在接受采访把故事平铺直叙出来,信息量大而空,像一部建筑学教科书。而在本纪录片中却是不然,美食总是与人相联系而且编导很聪明地把视角放在平凡的人物身上,呈现出了一种平视角度和人性语言,或许,可以说体现了中国纪录片从仰拍到平视的与国际接轨的新趋势。倘若撇去那些“精英文化”的浮油,这部纪录片中,那些劳动人民的笑、那些朴实百姓的安居乐业,那些小商小贩的快乐和自足,虽然和当下的中国格格不入,但也足够动人。这么一种去阶级化、淡化意识形态的表述,在大众层面赢得了认可和追捧。其实,把镜头对准那些“未经精心挑选”的普通人,在央视的历史上,确实不多见。这么一种新鲜的、生活化和本真的表述,成就了整部影片的质感和底色一种质朴的珍惜态度贯穿其间,尊重劳动,尊重自然,尊重传统,这种温情是绝大多数列举数据、搬弄文字、炫耀历史的中国纪录片所缺乏的。看这样的纪录片,很容易走进一种淳朴的生活中,走进一种至纯至美的情感中。
5美食背后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舌尖上的中国》与以往的美食纪录片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不仅令人见识到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而且也能使观众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在每一种食材、每一种制作工艺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彰显着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的深厚传统;同时通过描绘人和食物的故事,展示着这片土地上人与人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美好关系 6文案精炼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旁白极其精彩且深刻,比如在第七集最后: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动情的文字给影片的画面加以辅助,影片的内涵变得更深刻和耐人寻味。
7客观表达与主观介入
本片遵循纪录片客观真实性的原则,但是在整体上每一种美食都以一个人物开始,5个小故事组成了完整的一集,这种结构在以往的纪录片中几乎是没有的,给纪录片一个情节,或者一份平和温馨的人文环境,让美食在故事中与观众相识,这就是本片最宏观的一个主观介入,既将美食与文化风俗真实客观的表现在观众面前,又使影片在主观介入的方法中不显呆板和无趣,客观表达与主观介入得到了完美的实现。
第三篇:浙江传媒考试经验
浙江传媒大学考试经验
浙传编导的学生,当年也拿过电视节目制作证的。首先,如果没有编导联考,是不需要合格证的,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就行了,当时我就没有联考什么的,就是直接考试的。
面试一般分为两部分:自我介绍和问答,问答就是老师随机问你一些问题,有的内容直接来自于你的自我介绍,所以就需要你好好准备,一定要诚恳,不要有假,否则一问到就露馅了。此外的问答都是天马星空的,但不会很难,因为重点考察的是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只要不要答非所问或者是语言不流畅一般都能过的,一定要和老师有眼神的交流哦,这样老师会觉得你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这样子一般就过了。
笔试一般考的是对某个作品的分析或评论,有广告也有电影,制作专业多出现广告,这需要你看一些参考书的评论或者是参考文章,这种书一般的艺考辅导书中都有卖的。这个考察不要求你写的有多专业,但要看你的悟性是否好,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表达准确,一般从色彩效果、音乐(声音)运用、主题塑造等方面综合分析会占优势。浙传是不会公布你具体有多少分数的,它只会公布合格名单。
流程是先交面试报名费,进行面试,面试结束后最多两天(一般第二天就出来了)出面试合格名单,合格的话就缴纳复试费用进行复试(也就是笔试),然后等待最后合格的名单就行了。在报考点都有详细的流程介绍的,你要仔细看看,或者询问给你带队的大学生们,他们都是浙传的学生,会给你耐心的解答的!另外,提醒一下,浙传的艺考并不难,但文化课的分数要求的还是蛮高的,因为是从合格的学生中按分数从高到低录取,所以还是以文化课为主。不要紧张,放松心态,好好准备,祝你成功!
第四篇:影评
《亲爱的》观后感
---------------亲爱的,我们回家
《亲爱的》这部电影看后,我想,大概哭了不少观众吧,但是看过之后,却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部苦情催泪片。有些悲痛,不一定让人流泪,但那种沉重会直戳心灵;有些希望,不一定让人微笑,但总会有一丝阳光不经意地落在眉梢。
《亲爱的》影片讲述了在深圳打工的田文军和妻子鲁晓娟婚姻破裂,儿子田鹏由田文军抚养,鲁晓娟每周可以接走儿子一天。一天,鲁晓娟把田鹏送回田文军之后,自己开车离开,却不曾想孩子跟着自己的车追了很远,导致孩子被人贩子抱走。几个小时后,田文军发现儿子失踪,于是报警,却被警察告知失踪时间不到24小时不能立案,因而没有采取行动。24小时之后调去录像资料,却发现孩子早已被人贩子带着离开深圳。为了找回儿子,田文军像疯了一样。他到处打广告、发寻人启事,上网发帖子、重金悬赏。结果不到没有找到孩子的线索,反而召来了贼。一伙骗子p了儿子的照片发给田文军,让他带20万现金去赎人。田文军不顾前妻鲁晓娟的劝阻,执意带着20万元现金去赎孩子。最后却发现是一场骗局,他被骗子逼得跳入江中,差点送了命,但是他仍然没有放弃寻找孩子。他发现了一个寻找被拐儿童的团体。最终在这个团体的帮助下田文军找回了自己的儿子。
《亲爱的》这部电影,反映了当今社会普遍发生的拐卖儿童事件。每个人都可以透过这部电影看到社会的群像,看到自己内心的焦虑和亲情的漠视,而那种丢失的深沉与悲痛,其实每个人从生活中都可以感受到。然而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普遍发生的故事,它也不单纯地讲述孩子的丢失与寻找,还折射出了社会中人们内心深处某种东西的丢失和寻找。人来人往,我们迷茫,我们失去,我们的“家”究竟在何方?
《亲爱的》带我们进入了另一场人生,然后审视自己。影片中田文军说:“凭什么我要认命。”就凭他这股不放弃的拼劲,“把希望当饭吃”的精神。他才能在几乎失去所有的时候,还能“不认命”地找回鹏鹏。找回鹏鹏的那天晚上他哭了。三年来第一次落泪,但却无声。有时候,无言才是最痛苦。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男人忍住三年的痛在一瞬间释放,却无声,那该有多痛苦。但这一刻,我们也突然明白,他拼命的寻找的不止是丢失的孩子,还有同孩子一起失去的家。只有找回孩子,他才拥有一个完整的家。
电影中,没有人是幸福的,看似坚强,实则脆弱;看似走投无路,又必须擦干眼泪迎接新生活。孩子并非是一个超大版的钱包,而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你的延续。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他们活下去的意义所在。我们终究无法体会他们失去孩子的痛苦,无法体会那种丢失带来的巨大的空洞感和绝望感。但我坚信我们会坚持用自己的行动来反对拐卖儿童的行为,让人们再也不用饱受失去的痛苦。亲爱的小孩,有你才有家,有你家才完整,我们回家。
观《隐形的翅膀》有感
顽强的毅力
我看过许多的电影,但给我感触最深得也就这一部——《隐形的翅膀》。
这部电影是讲一个家境贫困的女孩——志华。她有着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理想和梦想。在一次和同学放风筝时,风筝不小心飞到了电线上,她想用木棍把它挑下来。不辛被电击倒了。被送到医院抢救。后来生命虽然抢救过来了,但双臂却被截肢了。当志华醒来后,她发现自己没有了双臂。她想再也不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学习和玩了,她接受不了这没有双手的现实。就想过离开人世,却被父亲挽留。
经过一段时间,她想通了,也明白了。她不想自己成为一个废人,她想和正常人一样要读书、写字。要帮助父母做事。于是她苦练脚功,后来学会用脚吃饭、写字、画画„„这些对于一个没有双手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了!第一次高考她没考上,但她并没灰心,她又去重读。在那时她开始学骑自行车,没多久她又学会了用肩膀骑自行车,她一直刻苦训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她获得双丰收。一是学会了用肩膀骑车,还有就是她终于考上了大学。看完这部电影,我被志华她那种身残志不残的精神和它那顽强的毅力所感动!她没有轻易地被困难击倒,而是一次次战胜困难、克服困难。
不知不觉,我脑海中又响起了那首熟悉的歌“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会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
徐维东
高二六班
《百团大战》观后感 —— 吴彤
看完《百团大战》后,我的内心深受感触,不禁激发出自已的爱国情怀,又想起那不堪回首的历史,更加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先烈用生命夺取的胜利的来之不易。
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本在中国华北地区晋察冀边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八路军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在河北山西发动以破袭正太铁路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的第三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称此为“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以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战场殉国开始至八路军副总参谋左权为国捐躯结束。其中,里面赵章为取的革命的胜利而不顾牺牲自已生命,他死在敌人的枪口下,但他却活在所有战士打的心中,还有儒家将左权与彭德怀将军的战友情让人感动,但他还是不幸殉国,不禁让人觉得有些伤感。看到影片中彭德怀将军大吼道:“要想种族不灭,唯有抵抗到底”。这让我的内心深受激动。虽然,抗日战争离我们很远,但有人却忘了哪些爱国主义人士的英勇牺牲,忘了这段耻辱,这让人感到心疼,新中国的建立是多少爱国之士的牺牲才建立起来的,为了赶走侵略者,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胜利。
我们现在应该向先烈学习,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开创新的未来,历史,已是过去,再也无法挽回,我们现在应用激情去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的汗水来浇灌成功之花。
第五篇:影评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观后感
姓名:张文秀
学院:你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班级:工业设计1001 学号:1012033040 联系方式:***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观后感
内容摘要:
影片所描写的是二战期间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八岁男孩布鲁诺随着父亲等一家人前往乡下,在这里他与一个穿着条纹睡衣的在一个铁丝网墙里面的一个男孩相识并发展了一段友谊。《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从一个孩子的视角,让我们用一双单纯、纯洁的眼睛去看二战的残酷,这无疑给了我们心灵巨大的震撼。观看之后我的内心很受震动,因此写下观后感,仅表我个人意见。关键字:
布鲁诺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友情 二战 集中营
电影大概内容:男孩布鲁诺一家随着纳粹军官父亲的一纸委任调令,从柏林这个有着他快乐的玩伴的城市搬迁到了乡下。失去了朋友们的布鲁诺很快对新家附近的“农庄”产生了兴趣,那里有一群身穿“条纹睡衣”的人终日忙碌,并且其中一个为布鲁诺一家服务,他形容肮脏,态度慎微。周遭环境和布鲁诺的举止让母亲暗暗担忧,但纳粹父亲制止家中任何怀疑既定政策的行为。布鲁诺偷偷结识了铁丝网另一边的同龄男孩施穆尔,并时常带给他食物吃。在紧张的家庭氛围和姐姐向成人世界的变化中,施穆尔是布鲁诺惟一的朋友。影片讲述的是上世纪40年代二战时期,德国的一男孩布鲁诺与一犹太男孩什穆埃尔的友谊。通过他们最真实的友谊更反映了当时的德国纳粹对犹太人残忍的杀害„„
影片开头部分是布鲁诺和他的两个玩伴在柏林的广场奔跑着,这一画面勾起了所有人都对童年的回忆。我的童年也是如此,家附近中总有能玩到一起去的朋友,在现代的家庭里面,玩伴对于我们来谁是极其重要的,我们的童年可以没有变形金刚,可以没有奥特曼,但是不能没有伙伴。儿时的伙伴是上学路上可以谈天说地的人,是在学校吃午饭可以分享才要的人,是放学后可以相约一起写作业的人。那个时候我们有什么成型的价值观、是非观体系,所以我们总是在吵架,争论不休,但从不记恨。如此的习惯一个生活体系后,突然地从中抽离是很痛苦的,所以我很理解在布鲁诺得知要与父亲和家人办理生长的环境是多么的惆怅与不舍。虽然男女有别,但我想童年的我们有着同样的心理状态。到达一个陌生的环境是最让人恐慌的,有太多的未知等着我们去熟悉,我们就会变得很被动,不愿与人交谈,但同时的有希望我们能够被关心着、理解着。
就是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布鲁诺认识了关在铁丝网墙里的穿着条纹睡衣的男孩。一天,布鲁诺趁母亲不注意,布鲁诺终于翻出了那扇窗,逃出了牢笼般的家,他开心地一路狂奔,想到他一直都认为是农场的地方去,来到“农场”的围墙边,竟都是电线网制成的,围墙的另一边有一个穿着条纹睡衣的男孩在用手推车倒碎石子。他终于找到了可以和他一起玩的同龄人。他就是什穆埃尔,并且他告诉了布鲁诺他是犹太人,但布鲁诺并没有在意这些,因为在小孩子的世界,不存在着种族歧视。他们的心里只有对伙伴的渴望,对新生事物的好奇,他们只是单纯,没有任何杂念。这段友谊掖着这样单纯的开始的。从此以后,布鲁诺每天都要到这里和什穆埃尔见面,虽然隔着一道电线网的围墙,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两个小朋友友谊的发展„„
由此可见孩子们的世界是多么的干净,在我们大家的心里扫出了一块净土,让我们试着想起那最美好的童年往事。这让我想起了自己那段刻骨铭心的友情。大家都是一个班级的,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嗯,其实是我向他学习的更多,总是觉得它有那么多的人生智慧,让我很羡慕,能和她成为朋友我很高兴。但总是有“好景不长”这一词客观的存在着,无论多么好的人,多么真挚的友谊,也有分别瓦解的那一天,需要的也许是一个机会,一个借口。友谊能够存在谁说那不是一件美好的事呢,看到布鲁诺与什穆埃尔那干净真挚的友谊,我好像得到了祝福一样,真心希冀能再次得到友情的眷顾。
一天布鲁诺在花园荡秋千,发现天空中有黑色又臭的烟,他问姐姐那是在烧什么,姐姐也不知道,就说是在烧垃圾„„其实那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冒出的烟。像我们这一辈的人,没有经历过什么战争、饥荒,都是含着金汤匙出来的,根本不到何为疾苦,无论历史老师再怎么绘声绘色的讲那毁尽人三观的残杀场面,我们顶多有的是唏嘘不已。没有经历过的人你让他说感到痛苦,那也是有三分虚假的。战争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现在的我们没有人知道,但一个孩子就在残酷现实的边缘,你会觉得惋惜,痛惜,觉得小孩子要面这一切真是残忍至极。出于朋友的帮助之心布鲁诺相帮什穆埃尔找到爸爸,因此如约来到了围墙边,他带了铁铲,在围墙边挖了个洞,于是换好衣服,爬到围墙内„„然而,一切都好像是个玩笑,他们进入集中营,到处没有找到什穆埃尔的爸爸,反而被赶到一个毒气室里,布鲁诺和什穆埃尔非常害怕,他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他们的手紧紧的抓在一起,以为还可以回家,毒气室屋顶一个小洞里,一股黑色的毒气正弥漫下来„„两个小男孩抱着能找到爸爸的憧憬进入了死亡圈,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想要突出二战的残酷没有比这个角度更引人深思的。
镜头的最后,静静地对着布鲁诺和什穆埃尔最后走入的那扇毒气室的门,门外,堆满了条纹睡衣„„也许我们从未经历过二战的残酷,什么是奥斯维辛我们只是从书本上得知的,我们没有真正地感到过面对死亡的恐惧,但是这一刻,我们知道了,那祥和的背后是无限的罪恶。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也许找不到统一的答案,但只有这一刻,我们对于纳粹党的行为是善恶有一个清晰的答案。这是导演的功劳,这更是两个纯真善良的小男孩那无知的、单纯的举动的功劳。我们总是在说人类要反思,我们总是在说战争里受伤害的是无辜的平民。我们总说战争是在灭绝人性,我们总说战争最终的结果就是鲜血淋漓。然而战争却像个瘟神一样挥之不去,多少无辜的人们在战争的阴霾下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在2011年2月4日,正当中国人沉浸于春节气氛中时,东南亚的柬埔寨、泰国却为了一座神庙的归属爆发长达4小时的交火,造成泰柬两万多人伤亡,此后双方又相继爆发多次交火,泰国且已于6日单方面关闭了边界„„
战争,你有结束的那一天吗?孩子在战争中总是一个可怜无助的角色。他们既不是战争的发动者也不是战争的参与者却又被频频卷入战争。这就是世界不公平的地方这也是大家抵制战争的原因。任何国家都不愿意发动战争但是战争不是没有好处。一仗打出十年和平。可惜的是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或是上百年以后这么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毁于一旦。
这是一个会让我怀念童年的影片,正因为我会陶醉在这种美好童年的气氛中不能自拔,才会对最后的结尾深深地触动,才会对二战的残酷重新有了深刻的认识。整个影片用了不同惯常视角展现我们一个同为战争题材的却有不同感想的电影,没有鲜血淋淋的场面,也没有战火和硝烟,但它却是那样的残酷,剥夺了正值清晨太阳将会有着美好未来的两个男孩的生命。在这个时候,我还是觉得导演有些太残酷,拿小孩子开刀是最残忍地,但也无可厚非的是,只有这样的对比才会给人以内心的震荡。这部影片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写出了德国纳粹的残忍、没有人性写出了世界需要和平。
怎么说呢,我自己想了很多,也有很多自己的看法,简单的说一句,这是我看过的最让人难忘的片子,只因他给了我太多的触动,太多的遗憾,太多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