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廖晓东-观鸟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观鸟––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广东教育学院 廖晓东 2007年元月)
中国的观鸟活动有点象霍金描绘宇宙起源时所说的水中小泡,静静地休眠在鸟类学研究方法体系中几十年。到了改革开放后期,它悄然膨胀,逸出鸟类学专业研究领域,迅速成长为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富有生命力的奇葩。
十年前,花钱购置高档望远镜,忍受千百里旅途的劳顿,只为看上一眼野外的小鸟,在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们看来,是件不可思议的事。当你在街头举起望远镜观看树上的小鸟,身边立刻会聚拢围观的人群,“看鸟?鸟有什么好看的!”,“吃饱了撑的!”,种种质疑令人难堪。
如今,社会似乎变得“宽容”了起来,“观鸟”一词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等多种媒体频频出现,以中文简体“观鸟”为关键词,在互联网上可以搜索到四十多万条相关的条目,与几年前的寥寥数条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人们不禁要问:观鸟活动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如痴如醉的观鸟人是个怎样的群体?中国民间观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的今天又是怎样?
观鸟活动的历史渊源
观鸟活动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生物分类系统建立初期。早在林耐时代(瑞典科学家,生物分类双名法创始人,1707-1778),西方的传教士、学者和贵族们出自对宗教的虔诚,以极大的热情探索自然,将自然界生物分门别类。虽然当时受“创世论”的影响,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证明上帝创世的智慧,但这种以追寻客观世界存在与发展规律为目的的观察研究,包含有科学思想的萌芽。随着达尔文(1809-1882)进化论的确立,生物分类学转向建立自然分类系统。鸟类观察作为研究方法之一,一直伴随着分类系统的构建过程,而鸟类自然分类系统的建成又为观鸟活动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丰富的内涵。
现代观鸟特指利用望远镜等仪器设备,在自然状态下对野生鸟类及其生存环境进行观察和纪录。内容包括观察鸟类的形态、鸣叫等特征,并据此辨认鸟的种类,观察鸟类的取食、栖息、繁殖、迁徙等行为,了解鸟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以及一定区域内鸟类种群的动态变化等等。现代观鸟活动建立在科学知识体系和现代环境保护理念之上,它的魅力在于能满足人们探索和审美的心理需求,是一种追求博学的时尚。在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知识的普及和野外观察工具的更新,观鸟在民间得到长足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社会大众喜爱的求知、审美、健体、休闲的高雅娱乐活动。
在近代中国,观鸟只是作为鸟类学专业研究的一种技术手段存在,局限于鸟类野外考察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受经济落后、科学普及程度低等方面的制约,加上民间盛行笼养野生鸟类传统的强势影响,观鸟活动一直未能在中国民间得到发展。
中国民间观鸟从对环境恶化的忧思中崛起
中国大陆民间观鸟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0年前。当时中国经济开始高速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生态 1
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更为可怕的是整个社会对保护野生动物态度冷漠,环境保护意识极为淡薄。1996-1999年,世界鸟盟(Birdlife)发起世界野生鸟类统计活动,号召全球观鸟爱好者在每年10月进行户外观鸟统计,募捐所得的款项用于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国外参加此项活动的主要是民间观鸟爱好者,其中西班牙参加此项活动人数最多,达40000人。北京、广州、昆明等地的鸟类学专业人士也组织了少量民间人士参加此项活动,人数最多时只有174人,相比之下台湾地区参加此项活动的民众最多竟达24383人。
1998年早春,受世界自然香港基金会邀请,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鸟类学家高育仁先生第二次率中国鸟类学会代表队参加香港观鸟大赛,在边境过关时听到港方海关人员讲述了“罗湖口岸枪击鸟类事件”。半个月前的一个中午,正当深圳与香港之间罗湖过境口岸一片繁忙的时刻,口岸的大陆一边有人打鸟取乐,枪响之处,小鸟应声落地,羽毛随风飘零。见此情景,对面香港海关人员和过关的旅客们一齐涌了出来,大声抗议 “不许打鸟!”,有香港旅客把当时的情景拍摄了下来,连续几天在香港各电视台播放,“大陆鸟儿都要逃港了”香港岛一片哗然。回想起大陆的山头、林间到处是捕鸟网具,各种野生动物陈尸野味市场,个别地方正大张旗鼓地举办以野生鸟类为食的野味节„„ 高育仁先生痛心疾首 “必须立刻唤起民众,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否则几十年后我们将无鸟可以研究!”。可以说中国民间观鸟活动是从对环境恶化的忧思中崛起,一开始就担起环境教育的重负。
在部分鸟类学专业人士和世界自然香港基金会、香港观鸟会等团体的热心帮助下,先是广州和北京南北两地民间观鸟者会师香港观鸟大赛,共谋推动全国民间观鸟大计,后有深圳等城市每年组织民间人士赴港参赛直到今日。参赛队员中间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推动中国民间观鸟活动的骨干分子,他们把西方现代观鸟的理念引入中国大陆,积极组织民间观鸟活动,期望通过观鸟、赏鸟,提倡爱鸟、护鸟,逐步改变人们捕杀、笼养野生鸟类的旧习,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十年砺志,春蕾初绽
中国的观鸟群体和西方的不同,多为文化层次较高的青年人,他们视野开阔,借助网络技术的浪潮推动着观鸟活动在全国迅速拓展,为中国民间观鸟活动带来了勃勃生机。
2001年世界自然中国基金会环保网站观鸟论坛的正式开通,有力地推动了各地观鸟爱好者的交流。2002年12月6-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2支队伍在湖南岳阳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成功举行了首届“全国·岳阳东洞庭湖观鸟大赛”。此次大赛从策划、制定赛程到组织发动、正式报名参赛都是通过互联网完成的,这是中国观鸟者们在现代网络条件下密切合作的成功尝试,标志着全国性民间观鸟活动的开始。此后几年间,观鸟者们积极配合鸟类学专业工作者参与了多项鸟类科学调查活动,如:长江中下游冬季水鸟同步调查;世界黑脸琵鹭同步调查、全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珠江入海口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等。除此之外,观鸟者们在全国各地举行的各种级别的观鸟活动更是不胜枚举。
2002年12月底,《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网站诞生,散布在全国各地的观鸟者拧成一股绳,数年如一日
持续地开展中国鸟类资源基础调查,共筑中国民间观鸟事业的金字塔。观鸟者的足迹从城市的公园、郊区,延伸至祖国的大山名川、荒漠高原。深圳的两个年轻的观鸟者甚至不远万里到西藏,翻雪山、穿密林,徒步闯入全国唯一没有建成公路的墨脱县。对于那些近乎痴狂的鸟友们来说,观鸟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娱自乐,而是一种科学探索的体验和挑战。《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现已收集到来自全国1932处观察点的7305篇观鸟记录,观鸟者在自然状态下目击到1067个鸟种,约占全国鸟种总数的80%。以此为主要数据来源的中英文版《中国观鸟年报》现已完成2003-2005年的编制印刷。为中国鸟类生存现状,鸟类区系分布、鸟类迁徙及生态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为了解决早期开展观鸟活动中野生鸟类照片资料极度匮乏的状况,中国观鸟者开始涉足野生鸟类生态摄影领域。他们坚持现代环保理念,反对人为制造满天惊鸿的大场面,他们的镜头决不会对准笼中鸟。观鸟者拓宽了鸟类摄影艺术的视角,不再仅仅锁定那些体态优美、个头硕大的鹤、雁等鸟中“贵族”,而是从身边那些不为人们注意的鸟中“平民”开始,努力挖掘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之美。他们更关心那些近于濒危,需要人们加以保护的种类。观鸟者追求真实、自然、和谐的风格,为鸟类摄影艺术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也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加入鸟类生态摄影行列。自2004年开始,观鸟者已经在河南董寨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成功地举办了三届全国摄鸟节。受中国鸟类学会委托,深圳观鸟会协助开发的《中国野鸟图库》网站,现已收入来自全国的鸟类照片10867 张,共1063种鸟。世界自然中国基金会环保网站的鸟类图库收集了26330张图片,共864种鸟。这些图片中不乏艺术精品,同时也是很有科研价值的图片资料。
观鸟活动不仅仅是传播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培养正确的环境意识和态度。从教育学理论层面上讲,在观念与态度的养成过程中,光靠课堂说教收效甚微,亲身体验与榜样的作用才是关键。中国民间观鸟者们不忘环境教育初衷,他们自己创办《中国鸟类观察》电子版和纸质版杂志,几年来致力于向社会各阶层宣传推广观鸟活动。著名的北京《周三课堂》坚持数年邀请中外专家、学者、观鸟名人开展学术讲座,不断提高观鸟者的学术水平。从2001年开始,广东教育学院与世界自然香港基金会合作开展了《新世纪环境教育行动》项目,致力于把观鸟活动引入中小学环境教育,把亲身体验观鸟活动作为学校环境教育的重要补充环节。如今在深圳、广州、厦门、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中小学观鸟活动正逐步展开。《中国大学校园观鸟统计》活动于2006年底开始启动,有望进一步推动大学的环境教育。
2005年12月,在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于海南召开的年会上,名誉会长郑光美院士指出“观鸟者做出了有价值的工作,许多重要的发现是观鸟者做出的。”对中国民间观鸟活动在协助科学研究及科学普及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中国鸟类学会专门成立了观鸟及科普委员会,以加强专业学会与民间观鸟组织之间的联系。
2006年5月1日,全国各地的民间观鸟组织代表会聚成都,以“中国观鸟组织联席会议”的形式,开始构建全国观鸟组织的交流平台。“中国民间观鸟组织联席会执行委员会”作为主办单位之一,正式参与
第四届“全国·岳阳东洞庭湖观鸟大赛”的组织工作。2006年12月2-4日,来自全国及港澳台地区的参赛队竟达40支之多,大赛获空前成功,整个岳阳城沉浸在观鸟节的欢乐之中。这次大赛标志着中国民间观鸟组织成功迈上社会活动的前台。
十年砺志,春蕾初绽,中国民间观鸟已经走出最艰难的创始阶段,尽管前面的路还很长,需要解决的难题还很多,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已经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中国观鸟人有智慧,有能力继续推动事业的蓬勃发展,迎来中国民间观鸟活动夏花绚烂的时代。
作者简介:廖晓东,男,52岁,广东教育学院,动物学副教授。
中国观鸟资深人士,长期从事中国民间观鸟的发展事业。
现任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观鸟专业组”负责人;中国观鸟组织联席会议执行委员会委员。
Email:
电话:020-34113379(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