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人民法院关于暂停行使选举权利不予选民登记的决定
**县人民法院关于靳**等二十名刑事被告人暂停行使选举权利不予选民登记的决定
根据《云南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之规定,经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对靳金波等下列二十名刑事被告人暂停行使选举权利,不予选民登记:
1、盗窃案被告人靳**,绰号“张二”,男,生于1987年6月2日,云南省**县人,汉族,初中文化,农民,家住**县江城镇***村***号。现押于江川县看守所。该案正在上诉中。
2、盗窃案被告人***,男,1987年10月5日生,汉族,云南省**县人,初中文化,农民,家住**县**镇**村25号。现押于**县看守所。该案判决尚未生效。
3、强奸案被告人陈**,男,1982年12月31日生,汉族,云南省*县人,初中文化,农民,家住*县*镇*村委会*村37号。现押于**县看守所。
二○○七年三月八日
主题词:选举权暂停行使决定刑事被告人靳金波等主送: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
(共印10份)
第二篇:关于县镇人大代表选举工作中选民登记、选区划分、选举问题界定
关于县镇人大代表选举工作中选民登记、选区划分、投票选举三个问题的界定
根据新修订的《选举法》和省、市人大常委会对本次县乡人大换届选举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就选民登记、选区划分、投票选举三个至关重要问题的界定和处理提出以下意见:
一、选民登记
选民登记是依法确认公民选举权的一项法律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搞好选民登记,是保障广大选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重要工作步骤。实践证明,在这一环节上稍有不慎将会或多或少出现人为的剥夺权利和信访问题。因此,各镇、各选区及公、检、法机关在这一工作环节上要高度重视,工作要更加细致,要把好选区内每一选民的登记关和审核关,认真做好选民登记工作。
这次县、镇两级人大换届,是宪法修正案将乡镇人大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后第二次县、乡两级人大同步换届选举,由于近几年人口流动大,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变动频繁,且多数是新手,乡镇已无完整的选民登记档案可用。对此,县选举委员会要求,本次换届选举全县要普遍重新进行选民登记。选民登记工作结束后,各镇、各选区要做好选民登记资料的存档工作,以便今后人大换届选举时登记查用。
(一)选民登记的法律依据。
选民登记工作,依照修改后的《选举法》第七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直接选举的若干规定》、《陕西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实施细则》第五章的有关规定执行。计算年满18周岁选民年龄的时间,以县人大常委会确定的选举日即2011年11月5日为截止日期,也就是1993年11月5日即农历1993年9月22日前出生。
(二)选民登记的基本原则。
1、选民登记按选区进行。
2、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长期有效。
3、每一选民只能在一个选区内进行选民登记。
4、必须达到年满十八周岁的法定年龄,才能进行选民登记。
5、经依法登记的选民按选区发布公告。
(三)选民登记的方法。
选民登记自发布选民登记公告后即可进行。重新登记一般采用逐户查访登记。就是按选民名单的编列顺序,由选区工作人员深入到农村、社区、厂矿、市场、摊点和流动人口居住地,逐户、逐人进行查访和反复核对后,将选民编入选民名册。
(四)选民登记的基本要求。
1、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能在一个选区内进行。
2、选民登记要做到不错登、不漏登、不重登。
3、县人大代表选区和镇人大代表选区要分别同时进行选民登记。如果一选民既要参加县人大代表选区的投票选举,又要参加镇人大代表选区的投票选举,那么他既要在县级选举委员会划分的选区登记,又要在镇选举委员会划分的选区进行选民登记(二个名单、一张选民证、二次投票)。
4、下列人员暂缓登记。对危害国家安全罪或者严重刑事犯罪案件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的人员,经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在被羁押期间停止行使选举权利的人员暂缓登记。
5、下列人员不予登记:
(1)依法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的人员;
(2)因危害国家安全的各种刑事犯罪被判刑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员;
(3)下落不明,被公安部门宣布除名的人员。
6、下列人员不列入选民名单:
(1)无法行使选举权利的精神病患者(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应予登记,病发时暂时中止行使选举权利);
(2)丧失行使和支配自己意志和行为能力的智残人员。
(五)下列十四种情形的选民登记处理口径。
1、常住人口的选民登记。户口所在地在本选区区域内的选民,如居民、农民、个体工商户由户口所在地的居委会或社区、村委会或村民小组进行登记;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在校学生等由所在单位进行登记。
2、新迁入人员的选民登记。由于工作调动、搬迁、复员、退伍、结婚等原因新来本地的人员,如若本人在别地已参加过本次选举的,则不再进行登记。对没有参加过本次选举的,凡能确认具有选民资格的应予以登记。其中,属于在职干部或工人的,在其居住地或者单位进行选民登记。
3、临时外出人员的选民登记。临时工、协议工因工作单位不固定,一般应在户口所在地进行登记。如其户口所在地同其工作单位在一个选区内的,在取得户口所在地的选举委员会同意后,也可以在所在单位进行登记。
4、农村长期在外务工从事经商活动的选民登记。分以下五种情况处理:
(1)属于个人季节性或临时性在外务工、从事经商活动的人员,应在户口所在地进行选民登记;(2)属于长期在外地(农村或城镇)从事个体经商者,可以在取得户口所在地选民资格证明后,可以在现居住地进行选民登记(外出二年以上人员)。
(3)已经迁居外地,但未办理转出户口手续的公民,在取得原选区选民资格证明后,可以在现居住地的选区内进行登记(人、户分离人员)。
(4)对较长时间在外地居住、一时难以联系的当地选民,也应予以选民登记,并设法通知他们依照本条前款执行(外出一年以上的人员)。
(5)长期在外下落不明的人员,也应予以选民登记,并设法尽量查找通知他们依照本条前款执行。如确实查不到下落,且时间较长的人,可暂不列入选民名单。
5、离退休人员的选民登记。离退休人员一般应在户口所在地进行登记。户口和原工作单位在一地的,在原单位登记;户口和原工作单位不在一地的,由户口所在地登记。离退休人员如果到外地随亲属生活居住的,可由户口所在地出具选民资格证明后,在现居住地进行选民登记。
6、下派参选人员的选民登记。县、镇两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被推荐到其他选区作为人大代表候选人的,仍在原工作单位或户口所在地进行选民登记。
7、受到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但未剥夺或停止行使政治权利人员的选民登记。正在取保侯审或者监视居住的,正在受拘留处罚的人员和被判处管制、有期徒刑缓刑而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员,有工作单位的在工作单位登记,没有工作单位的在户口所在地登记;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而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员和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没有决定停止行使选举权利的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的人员及正在被劳动教养的人员,在监狱看守所或者劳动教养场所进行选民登记。
8、停产、破产企业人员的选民登记。停产企业和破产企业的选民原则上在原企业单位登记,也可在本人户口所在地登记。
9、流动人口的选民登记。如果已在现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本人愿在现居住地登记,并持有原选区选民资格证明的,可以在现居住地进行选民登记。
10、转产、改制企业人员的选民登记。企业转制后的选民登记分两种情况处理;仍在转制企业内工作的,在该企业登记;企业转制后成为自由人的,在户口所在地进行选民登记。
11、驻汉中、省、市直属单位人员的选民登记。中、省、市所属驻汉单位的人员,可以只参加县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在划分的选举县代表选区内登记;如果他们愿意参加镇人大代表选举,应当允许,并在镇选举委员会划分的选区进行选民登记。
12、中学生的选民登记(含职校学生)。原则上在户口所在地进行选民登记。如果县选举委员会有要求,则以县选举委员会的要求执行(在哪登记,在哪选举)。
13、武警人员的选民登记。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成员,由单位所在选区进行选民登记。
14、军队人员的选民登记(含武装部)。由驻汉部队和武装部组织选民登记(各自单独登记和选举)。
(六)选民登记常见问题的处理。
1、精神病患者和智残人员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确定。一般来说,精神病患者是指心神失常,精神错乱,神志不清,失去了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人。在精神病患者中,有的属于经常处于失去行使和支配自己意志能力的状态,有的则属于间歇性发作情况。因此,在确定精神患者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从思想上明确界限。精神病患者是由于生理上的原因而丧失行使政治权利能力的人。同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有着本质的区别,绝对不能混为一谈。
(2)精神病患者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确定。精神病患者必须由监护人、周围群众、所在单位或医疗机构证明。凡属经常处于失去行使和支配自己意志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可不列入选民名单;对于间歇性发作的精神病患者,应列入选民名单,若在投票选举日精神病发作,应视为暂不能行使权利者处理。
(3)智残人员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确定。主要是看其是否丧失行使和支配自己意志的能力。凡属一般性反应迟钝,比较能够表达意志行为的,应列入选民名单;根本不能明确表达自己意志行为的,必须由监护人、周围群众、所在单位或医疗机构证明,可不列入选民名单。
所有确定不列入选民名单的精神病患者和智残人员,必须经选举委员会批准。
2、盲、聋、哑人员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确定。盲、聋、哑人员一般都能表达自己的意志,应与健康人一样对待,不得歧视,应当列入选民名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如有的盲、聋、哑人员合并有精神病或严重智残,失去表达自己意志的能力,可参照精神病患者和智残人员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确定原则进行处理。
二、选区划分
科学合理划分选区是选举工作的关键环节和基础。选区划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县、镇两级人大代表能否依法足额选举产生,也是关系到选民选举权的平等性能否充分体现的政治问题。那么,怎样来科学合理划分选区?下面讲三个问题:
(一)划分选区应遵循的原则。
根据选举法的有关规定以及我们在实际选举工作中总结的经验,在划分选区时应掌握和坚持以下原则:
1、法定原则。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第五次修正)和2011年5月20日陕西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修订通过的《陕西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实施细则》都对直接选举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的选区划分作了法律规定。这就要求各镇的选举工作组和选举委员会在划分选区时要做到依法确定代表选区(不能有随意性)。
2、便于原则。根据省细则第四章第26条规定,①要便于选举的组织工作;②便于选民参加选举活动;③便于选民了解代表候选人的情况;④便于当选代表联系选民,反映社情民意;⑤便于当选代表接受选民监督。
3、人口大体相等原则。既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大体相等(但不是绝对相等)。选举法和省细则第27条规定,县级人大代表是每5000人选一名代表,乡级是每1500人选一名代表。也就是说,县、镇两级人大代表的每个选区的人口数应大体相同,城乡同比。
(二)选区的具体划分。
根据陕西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实施细则第27条规定:“县级和乡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应分别划分选区。”
第一,鉴于今年的代表选举是第二次县、镇同时进行,这就要求各镇在划分县镇人大代表的选区之前,首先要把本辖区内各村组及街道居委会的人口数摸清弄准,然后根据人口大体相等和便于原则的5条法定要求来分别划定县镇人大代表的选区,选区分别划,代表同时选。
第二,根据省细则第27条规定:“选区的大小,应按照每一选区选一至三名代表划分。”无论是农村选区,还是城镇选区,最小的选区要确保能依法产生一名县人大代表和一名镇人大代表,最大的选区能依法产生三名县人大代表和三名镇人大代表。
第三,一个县级人大代表的选区应包括2个或2个以上镇级人大代表的选区(具体一个县人大代表的选区划分多少个镇级人大代表的选区较为合理),则要根据一个选区的人口数和镇代表名额而定。
第四,选区一般有四个类型:
1、按居住状况划分选区。也就是农村(自然村)以村委会、城镇以居委会为单位划分;
2、按单位划分选区。也就是把本辖区内人数较少、互不隶属的学校、厂矿、机关单位划分为一个或一个以上选区;
3、将几个人口较少的村委会划分为一个联合选区;
4、按居住状况和按单位相结合划分选区。以上四种选区类型根据我县实际,应倾向于前三种,尤其倾向于按居住状况划分选区。
(三)划分选区应注意的问题。
1、划分的选区要与代表名额的分配相适应。一是选区的大小与代表名额相适应,以县级代表为例,一个选区最多只能分配3个名额,否则选举就很难成功(成功的概率很低);二是组织推荐与选民提名相配套,各镇选委会在分配代表名额时要把县、镇两级组织提名推荐的代表和选区选民联合提名的本地村、居委会代表因素兼顾考虑(应各有一名),否则,组织提名推荐的代表候选人就很难当选。
2、要处理好县、镇两级选区的关系。县、镇两级选区客观存在三种相叠情况:一种是县镇两级选区的范围完全重合,实际是同一个选区选举县、镇人大代表;另一种是一个县级选区包含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镇级选区;第三种是县级选区和镇级选区交叉重叠(2个县级选区同3个镇级选区重叠)。为了方便组织和选举,应尽量避免交叉重叠划分选区(选择前2种选区类型)。
3、要尽量避免各种矛盾。如几个村、几个居委会、大村同小村、由几个不相隶属的单位合为一个选区方面关系等。要通过思想工作使选民在推荐代表候选人和选举代表时能识大体、顾大局、克服本位主义。
4、驻在乡镇区域内的不属于县级以下人民政府领导的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只参加县级人大代表的选举,不参加乡或(镇)级人大代表的选举,不要列入镇级人大代表的选区。
三、投票选举
(一)投票选举的时间安排。
投票选举是选举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在《实施方案》的第四阶段,共安排了8天时间,即从2011年9月29日至11月5日,主要是做好代表选举的各项准备工作,搞好投票选举。选举前7天,即11月4日前,重点要做好8个方面的准备工作,在《实施方案》中已作详细安排,在此不一一强调。11月5日选举这一天,主要是依法组织选民进行投票选举。
(二)投票选举的方式。
选举县、镇两级人大代表时,投票方式有三种:选举大会投票选举、投票站投票选举、流动票箱投票选举。根据法律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县选举委员会要求,每一个选区应设一个中心会场、2个以上的投票站、若干流动票箱。
选举大会投票是指设立中心会场,召开选举大会,设臵固定投票箱,供部分或全体选民参加投票选举,选举大会是选民投票的主要方式。召开选举大会投票必须由选举委员会派员主持。
投票站是指在选举大会会场外设立的供选民投票选举代表的投票场所,投票站根据选民的居住状况和方便投票的原则设立,可以设1个也可以设多个。这种投票方式最为科学,它既方便选民投票,又有利于保证投票的有序进行,还可以解决县、镇两级代表选区重叠时的选民投票问题。流动票箱是专为老弱病残和其他原因不能到中心会场或投票站投票的选民设立的辅助投票形式。每个流动票箱必须有4人以上负责。选举工作人员携带密封好的流动票箱,按照指定的区域登门入户接受选民投票。登门入户后,首先向选民宣读正式候选人名单,说明投票选举的注意事项,然后发给选票,并做好发出选票的记录。选民填写选票时,流动票箱负责人应向其说明填写选票的方法和要求。但不得介绍候选人情况,更不得暗示甚至指定选民划写选票。最后工作人员要让选民填写好《流动票箱选民投票登记表》。选民投票结束后,各流动票箱组应将选民领取选票的记录一并送达选区选举大会(中心会场),统一开封记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流动票箱虽然灵活,但其随意性较大,只是作为投票选举的一种辅助方式,应严格控制。各镇选举委员会在选定流动票箱工作人员时,一定要挑选政治坚定、工作认真负责、能够吃苦耐劳的同志来承担。
(三)投票形式与方法。
前面讲了投票选举的三种方式,县选举委员会也作了明确要求,即每个选区要求设立1个中心会场、2个以上投票站、若干流动票箱。这三种投票方式均要运用。本次县镇同步换届,就会遇到县镇两级代表的选区同时投票的问题。如某村或某单位在县级人大代表的选举中属于甲选区,在镇级人大代表的选举中属于乙选区,在投票选举时,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将该村或该单位单独设一个类同于选区选举大会的投票站,组织选民进行投票。县、镇人大代表同时进行投票选举时,其选票可采用两种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别,设两个票箱分别投票。在同时发放县、镇两级人大代表的选票时,一定要认真仔细,防止发重、发错。在投票时,一定要严密组织,防止发生混乱,保证投票选举的有序进行。
第三篇:因生效法律文书取得房屋权利经人民法院协助执行可以单方申请登记
因生效法律文书取得房屋权利经人民法院协助执行可以单方申请登记
《物权法》第28条规定“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导致物权设立、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自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生效时发生效力。”建设部《房屋登记办法》在第12条作出相应规定:“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取得房屋权利,当事人可以单方申请登记。”上述规定是指导房屋登记机构办理该类房屋登记的法律和规章依据,但由于各地登记机构和申请人理解上的差误,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取得房屋权利本应由当事人双方申请或者人民法院协助执行、取得房屋权利当事人单方申请的登记,反而成了以当事人单方申请为原则,当事人双方申请或者人民法院协助执行、取得房屋权利当事人单方申请为例外了。其实,上述认识混淆了生效法律文书必须履行原则和物权登记申请原则的统一性和同一性。
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取得房屋权利应为物权的继受性取得,按照《物权法》确定的物权登记的申请原则和《房屋登记办法》规定的登记类型,房屋所有权的转移登记以及所有权基础上的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应由有关当事人双方申请。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房屋登记办法》第12条中规定的:“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取得房屋权利,当事人可以单方申请登记。”其本质是对转让房屋权利一方当事人申请权的剥夺,而不是对人民法院执行权的排斥。作此规定,原房屋权利义务一方当事人履行申请义务,该类房屋转移登记能够得以实现;原房屋权利义务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申请义务,通过人民法院的执行,该类房屋转移登记同样能够得以实现。因此,笔者认为: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取得房屋权利应由有关当事人双方申请登记或者经人民法院执行、取得房屋权利当事人单方申请登记。
一、生效法律文书的分类
物权为财产法律关系,由民法调整,但由于社会主体的多元化和公权力对物权的主导作用,物权受到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诉讼法等多个部门法的调整和规范。生效法律文书调整法律关系的不同、物权规制的力度不同,对房屋登记的影响也不同。因此,有必要对生效法律文书予以分类。
1、直接移送执行机构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 由于案件性质的不同,国家司法机关依职权主动介入刑事案件的立案侦查和审判,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中的财产部分是对行为人刑事违法行为的惩戒和受害人不法损害的赔偿,剥夺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决定了这类生效法律文书直接移送人民法院执行机构执行。民事执行程序中作出的裁定,以撤销或变更已执行完毕的法律文书为内容的新的判决、裁定,由于案件性质和执行特点也是由审判庭直接移送执行机构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
2、要求义务人履行的生效法律文书 人民法院民事和行政判决、裁定、调解书,仲裁委员会的作出的仲裁裁决和调解书一旦生效,当事人必须履行。义务人拒绝履行的,权利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二、生效法律文书对房屋登记的影响
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导致物权设立、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自法律文书生效时发生效力。由此可见,法律文书的生效直接导致物权的变化,是否申请登记并不影响物权效力。《物权法》第31条规定:“依照本法第二十八条至第三十条规定享有不动产物权的,处分该物权时,依照法律规定需要办理登记的,未经登记,不发生物权效力。”虽然,法律文书生效时物权生效,但享有不动产物权的,处分该物权时仍需要依照法律规定办理登记,未经登记,不发生物权效力。即不经过登记公示,虽然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不受影响,但处分权得不到登记公示的保护。如所有人可以凭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占有该房屋物权,或将房屋租赁以实现收益的权能,但处分该房屋的权能却只有通过登记才能实现。因此,生效法律文书虽导致物权设立、变更、转让或者消灭,但未经申请登记,并不能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取得房屋权利的生效法律文书虽导致物权生效,但仍需当事人双方申请或者经人民法院执行、取得房屋权利当事人单方申请登记方能记载于登记簿,取得房屋权利人才能充分享有包括处分权在内的所有权能。
物权作为公民一项基本的财产权,非经法定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限制;处分物权的申请行为作为公民财产权的延伸,当然也同样非经法定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限制。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对物权变动作出安排的,义务人应当履行,义务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取得权利人可申请人民法院的执行机构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强制执行。法发[2004]5号《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部门协助执行若干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人民法院在执行生效法律文书时,需要房屋登记机构协助执行的,房屋登记机构应当按照人民法院的生效法律文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办理协助执行事项。但,房屋登记机构执行人民法院的协助执行通知书的义务并不是直接将生效法律文书中确定的房屋权利登记在取得房屋权利当事人名下;而是在没有原房屋权利人履行申请义务的情况下,经取得房屋权利人单方申请,将房屋物权登记其名下。
三、自觉履行前置、强制执行补充的依据及其意义
除司法机关直接移送执行机构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中涉及房屋权利的经取得房屋权利人单方申请登记外,其它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取得房屋权利的,应当由义务人履行相应的协助义务的,只有在义务人拒不履行时,经取得权利人一方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予以强制执行。人民法院要求房屋登记机构按照协助执行通知书办理房屋登记的强制性与取得房屋权利人的房屋登记申请并不是对立矛盾的,而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房屋登记机构对人民法院要求查封、预查封等限制所有权行使的协助执行直接登记外,对要求办理取得房屋权利登记的协助执行,不经原房屋权利人申请,取得房屋权利人单方申请将房屋权利登记其名下,而并不是在无人申请登记的情况下直接登记。
1、基于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201条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同时,该法第212条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由此可知,人民法院的生效法律文书除直接移送执行机构执行外,当事人必须履行,拒绝履行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仲裁法》第62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履行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法释〔1998〕15号《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2条规定:“执行机构负责执行下列生效法律文书:(1)人民法院民事、行政判决、裁定、调解书,民事制裁决定、支付令,以及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2)依法应由人民法院执行的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处理决定;(3)我国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和调解书;人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有关规定作出的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裁定;(4)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关于追偿债款、物品的债权文书;(5)经人民法院裁定承认其效力的外国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以及国外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6)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因此,我国仲裁机构作出的生效仲裁裁决和调解书并不是直接移送执行机构执行的,而是在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时,另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2、有利于建立社会诚信体系 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依据国家司法权和当事人仲裁意愿,对违法、侵权或违约事实按照有关法律和诉讼、仲裁程序作出,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应当履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利益诱惑、道德缺失、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少数当事人拒不履行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中的义务,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面临困难和挑战。虽然,强制执行能够使绝大多数生效法律文书得到履行或实现,但究其根本还是要靠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当事人自觉履行法律义务。当事人自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中的义务,表面上看是生效法律文书的实现,其实是社会诚信建设的进步,是从根本上优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信用环境,促进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和谐。因此,可以想象如果所有生效法律文书都不要义务人的自觉履行,而由执行机构直接执行的话,不仅是执行成本增加,更无益经济社会活动信用体系和诚信体系的建立。
3、有利于发挥执行程序对审判和仲裁的监督作用
完整的审判和仲裁,必定包含最后的落实即执行。执行程序作为审判和仲裁的最后程序,无疑对人民法院的审判和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具有监督和促进作用。当事人自觉履行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是执行,当事人对审判和仲裁基本没有异议;当事人拒不履行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经当事人申请执行机构直接执行、通知有关单位协助执行也是执行,但按照法定的执行程序就能够发现审判和仲裁中可能存在的有碍公正或不能、不宜立即执行的情形。因此,对于取得房屋权利的执行,除直接移送执行机构执行的外,应当由当事人自觉履行;在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时,另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4、有利于生效法律文书的充分履行
虽然,物权登记是取得房屋权利的重要标志,但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取得房屋权利的,自法律文书生效时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益并没有立即转移,即便当事人可以依据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单方申请取得房屋权利的登记,还是要原房屋权利人交付房屋,取得房屋权利人才能完全的享有该房屋所有人的所有权能。负有义务当事人自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协助取得房屋权利人共同申请房屋登记,对交付房屋应当也没有异议;负有义务当事人因对判决、仲裁或者执行存在异议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原房屋权利人仍不会主动交付房屋。因此,仅依据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单方申请取得房屋权利的登记,并不利于生效法律文书的充分履行。
综上所述,对《房屋登记办法》第12条中“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取得房屋权利,当事人可以单方申请登记。”理解为不经司法执行程序直接由当事单方申请登记是不妥的,而应由有关当事人双方申请登记或者经人民法院执行、取得房屋权利当事人单方申请登记。《房屋登记办法》第35条第2款的规定:“因人民法院或者仲裁委员会生效的法律文书取得房屋所有权,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要求房屋登记机构予以登记的,房屋登记机构应当予以办理。房屋登记机构予以登记的,应当在房屋登记簿上记载基于人民法院或者仲裁委员会生效的法律文书予以登记的事实。”因此,《房屋登记办法》对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取得房屋权利应由有关当事人双方申请登记或者经人民法院执行、取得房屋权利当事人单方申请登记是做出了一致性规定的。(完)
第四篇:公民不服选举委员会对选民资格申诉的处理决定,是否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公证诉讼
选举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选举资格由选举主持单位确认并公布在选民名单上,允许公民对选举名单提出不同意见,增补有选举资格的公民,排除无选举资格的公民,以确保选举活动依法进行。选举法规定,对公布的选民名单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向选举委员会提出申诉。选举委员会对申诉意见,应当在3日内作出决定。申诉人如果对处理决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的判决为最后判决。对选民名单有不同意见提出申诉的可以是选民本人,也可以是其他公民或者有关单位或者组织。不服选举委员会对选民资格申诉的处理决定,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但是起诉前必须先向选举委员会提出申诉,未向选举委员会申诉即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并告知其先提起申诉。
民事诉讼法规定,公民不服选举委员会对选民资格的申诉所作的处理决定,可以在选举日的5日以前向选区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起诉。根据这一规定,公民不服选举委员会对选民资格申诉的处理决定,向人民法院起诉,必须符合如下条件:
1.必须在选举日5日以前向人民法院起诉;
2.必须向选举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起诉。
人民法院如何审理选民资格案件?
人民法院受理选民资格案件后,应当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即使案情简单也不能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因为审理选民资格案件,关系到公民的政治权利。
在审理此类案件时,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起诉人、选举委员会的代表和有关公民必须参加。有关公民是指起诉人认为是漏掉的公民或者不应列入选举名单的人。审判人员在审理选民资格案件中,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认真听取起诉人、选举委员会和有关公民的陈述和辩论,查明情况,对选民资格进行审查,然后根据认定的事实,适用法律,作出公民是否有选举权的判决。
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受理选民资格案件后,必须在选举日前审结。因为这类案件时间紧迫,不在选举前审结,就会影响选举工作的正常进行,就有可能造成有选举权的公民不能行使权利,无选举权的人却取得了选举权的情况。虽然时间紧迫,但是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也不能草率行事,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理,以保证案件审理的正确性。
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制作判决书后,应当在选举日前将判决书送达选举委员会和起诉人,并通知有关公民。
第五篇:55养殖户诉温州市政府案: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撤销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决定)(2006年10月24
55养殖户诉温州市政府案:
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
(撤销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决定)
发表时间:2006-10-24 14:43:00阅读次数:43
3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法院
行政判决书
原告暨诉讼代表人邵时枢,男,1949年6月12日出生,汉族,住温州市龙湾区瑶溪镇河滨路4 9号。
原告暨诉讼代表人杨显丰,男,1968年2月28日出生,汉族,住温州市龙湾区瑶溪镇白楼下村。·
原告暨诉讼代表人林国岳,男,1947年2月5日出生,汉族,住温州市龙湾区瑶溪镇黄石村。
原告暨诉讼代表人吴金松,男,1952年6月24日出生,汉族,住温州市龙湾区灵昆镇北段村。(原告计5 5人,名单及基本身份情况见附录)
委托代理人袁裕来(特别授权),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徐利平(特别授权),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温州人民政府,住所地温州市市府路。
法定代表人邵占维,男,代市长。
委托代理人白植强(一般代理),温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工作人员。
原告邵时枢等55人不服被告温州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于2006年2月20日向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将该案移送本院,本院经请示后于2006年8月10日受理,于2006年8月15日向被告送达了起诉状副本及应诉通知书。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6年9月18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的委托代理人徐利平,被告的委托代理人白植强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被告经审查于200 年2月15日作出温政行通[2006]11号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认为申请人孔祥仁(原告之一)等养殖户提出的复议申请(要求确认被申请人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政府2006年1月25日作出的《关于永兴围垦南片养殖纠纷调处的意见》第二条内容违法)属被申请人主体不合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十七条规定,决定不予受理。被告于2006年8月21日向本院提供了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
1、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温政行通[2006]11号),证明被告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2、国内特快专递邮件详情单(EY021271105CN),证明原告于2006年2月17日收到上述不予受理通知书,已超过诉讼时效。
3、行政复议申请立案审批表,证明被告在收到申请后,在法定期限内进行审查并审批决定不予受理。
4、行政复议申请书,证明原告提出的复议申请。
5、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函;
6、授权委托书,5、6证明原告特别授权委托代理人进行复议活动。
7、证据清单,证明原告提供的证据材料清单。
8、身份证复印件,证明申请人的身份。
9、公证书;
10、《永兴南片围垦孔祥仁等养殖户养殖场面积一览表》;
11、《龙湾区永兴南片围垦海水养殖示范区污染损失估算》,9、0、11证明原告要求复议时提供的证据。
12、温龙委办[2 0 0 6]1号文件即《关于永兴围垦南片养殖纠纷调处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二条,证明原告要求复议的行
为。
13、规范性文件依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九)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十二条至第十五条、第十七条。
原告诉称,原告邵时枢等55人系温州市龙湾区永兴围垦养殖示范区养殖户,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3月所承包的养殖池塘发生特大污染事故,水产品死亡现象十分严重。经检测池塘水源工业废水有害成分铜、PH、BOD严重超标。特大污染事故曾引起温州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曾发给每亩9 0 0元的补助费,但事情并没最终解决。经多次交涉,龙湾区人民政府于2 0 0 6年1月2 5日下发《意见》,其中第二条内容是“确仍有养殖并有设施投入的,补偿标准指导价确定为每亩5500元;若在2006年2月10日前签订协议的,每亩增加500元;在2006年3月8日前腾空并确有残值的,每亩再增加500”。原告认为,“指导价”实际上是硬性规定,原告根本无讨价还价的自由,遂向被告温州市人民政府提出复议,要求确认《意见》第二条违法,但被告却以被申请人主体不合格为由作出不予受理决定。原告认为《意见》是龙湾区政府办公室和龙湾区委办公室共同下发的,龙湾区政府办公室行为对外的法律责任当然由龙湾区人民政府承担,龙湾区人民政府是合格的被申请人。被告在审查时未询问龙湾区政府是否与区委办联合发文即作出不予受理原告的复议申请决定,不符合法律规定,故请求判决撤销被告作出的温政行通[2006]11号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决定,责令被告限期受理原告的复议申请。
原告向本院提供的证据:
1、身份证复印件,证明原告的身份。
2、行政复议申请书和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复印件,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
3、《永兴南片围垦孔祥仁等养殖户养殖场面积一览表》、《龙湾区永兴南片围垦海水养殖示范区污染损失估算》复印件,证明孔祥仁等养殖户养殖池塘位置、面积、受污染情况,与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行为具有法律上利害关系。
4、《意见》复印件,证明申请复议的行政行为存在。
5、2006年2月20日向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邮寄行政起诉状及相关材料的回执,证明原告的起诉符合法定起诉期限。
被告温州市人民政府辩称,原告于2006年2月17日收到不予受理通知书,至今才起诉,已超过法定诉讼时效。原告申请复议的《意见》(温龙委办[2006]第1号),是由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办公室以区委办公室和区政府办公室的名义作出的,但公文上只有中共温州市龙湾
区委办公室的印章,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并没有在《意见》上加盖印章。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规定,该《意见》不能认定为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下发。根据《意见》的形式和内容,我们可以直接认定该文件的性质为党委发的文件,不是政府发的文件,所以我们就不再向龙湾区政府询问有关情况,原告对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办公室下发的公文不服,却将龙湾区人民政府作为被申请人提起行政复议申请,显然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被告根据该法第十七条作出不予受理决定,并无不当,请求予以维持。
本院依法调取了以下证据:2006年7月20、7月24日、7月26日、8月7日原告身份校对笔录四份,对原告邵时枢的谈话笔录,立案审查说明一份,张建光没有参加本案诉讼的声明一份,还有陈显安死亡证明一份,证明立案前原告邵时枢等55人的身份核对及审查情况。《意见》(温龙委办[2006]第1号),证明《意见》由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办公室以区委办公室和区政府办公室的名义作出,公文有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办公室的印章及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的印章。
经庭审质证,本院对以下证据作如下确认:
原告对被告提供的证据4至11未提出异议,原告提供的证据1、2、3、与被告提供的证据1、4、8、10、11相符,本院予以确认。被告对原告提供的证据5未提出异议,结合被告提供的证据
2、本院调取的证据,能够证明本案原告系邵时枢等55人,且其于2006年2月17日收到被告的不予受理通知书,而于2006年2月20日向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邮寄行政起诉状,符合法定起诉期限。
对于被告提供的证据1 2即原告提供的证据4,结合本院依法调取的证据即《意见》(温龙委办[2006]1号)第二条,证明了原告向被告申请复议的行为,其内容为“根据市场价和专家评估价,确仍有养殖并有设施投入的,补偿标准指导价确定为每亩5500元;若在2006年2月10目前签订协议的,每亩增加500元;在2006年3月8目前腾空并确有残值的,每亩再增加500元”。该《意见》由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办公室以区委办公室和区政府办公室的名义作出,公文有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办公室的印章及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的印章。因此被告未予必要调查即认定该《意见》并非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下发的行政机关公文,属认定事实不清。
原告对被告向法庭提供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未提出异议,但认为其适用错误。
经审理查明,被告依原告2006年2月1 4日的申请,经审查于2006年2月15日作出温政行通[2006]11号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认定被申请复议的行为即《意见》(第二条)是由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办公室以区委办公室和区政府办公室的名义作出的,但公文上只有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办公室的印章,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并没有在《意见》上加盖印章。遂根据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九)项公文除“会议纪要”和以电报形式发出的以外,应当加盖印章之规定,认为该《意见》不能认定为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下发的行政机关公文,申请人孔祥仁(原告之一)等养殖户提出的复议申请(要求确认被申请人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政府2006年1月25日作出的《意见》第二条内容违法)属被申请人主体不合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十七条规定,决定不予受理。另查明《意见》上盖有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的印章,故被告的上述不予受理决定属认定事实不清,主要证据不足。
综上,本院认为,原告于2006年2月17日收到被告作出的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温政行通[2006]11号),于2006年2月20日向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邮寄行政起诉状,原告的起诉符合法定起诉期限。被告认为原告申请复议的《意见》没有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加盖的印章,故不能认定为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下发的行政机关公文,与事实不符。因此,原告认为《意见》为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所发的意见,本院予以采纳。其要求撤销被告怍出的不予受理决定,本院予以支持。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第1目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撤销被告温州市人民政府2006年2月15日作出的温政行通[2006]11号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决定。
二、责令被告温州市人民政府对原告的上述行政复议申请是否受理重新作出决定。案件受理费80元,由被告温州市人民政府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上诉受理费80元,至迟在上诉期届满后的七日内预交到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逾期不交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
审判长孟东
审 判员赵 一 睿
人民陪审员邵 建 和
二OO六年十月十九日
书 记 员邵 时 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