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政治热点:西部大开发10周年 再次吹响开发西部的号角[推荐]

时间:2019-05-15 07:4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年高考政治热点:西部大开发10周年 再次吹响开发西部的号角[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年高考政治热点:西部大开发10周年 再次吹响开发西部的号角[推荐]》。

第一篇:2010年高考政治热点:西部大开发10周年 再次吹响开发西部的号角[推荐]

2010年高考政治热点:

西部大开发10周年 再次吹响开发西部的号角

湖南省郴州市嘉禾一中教研室罗石文

背景资料:

材料一:“中国西部大开发10周年高峰论坛”在西安隆重举行。2009年11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西部主流媒体联盟协办的“中国西部大开发10周年高峰论坛”在西安隆重举行。1999年,党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决策,从此,占中国陆地面积71%左右的西部地区开始进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据统计,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1.42%,高于全国9.64%的年均水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最快的10年。此次论坛上,西部大开发的成就和未来发展方向成为专家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材料二: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合作论坛在成都开幕。2009年10月16日,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合作论坛在成都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强调,中国将把全面提高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加快构建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温家宝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政府十年前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10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生态环境保护明显加强,保障改善民生成效显著,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进入了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时期。实践证明,中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10年之后,中国政府再次吹响开发西部的号角。温家宝宣布,中国政府“正在研究制定新的10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观察家们普遍认为,这将是中国为解决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难题而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再次向外界释放出开发西部的重大利好。

材料三:西部大开发战略概况:西部大开发战略涉及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份,这一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逾七成,人口约占三成,但上世纪末西部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只有东部的40%。过去10年,原本是中国经济“洼地”的广大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经济快速崛起。1999年底至2000年初,一项涉及685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3.5亿多人口的政策上升为国家战略——西部大开发,建设一个新西部的宏大设想就此拉开帷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中央下周支持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截止2009年9月,中央财政向西部地区下达中央建设投资累计5507亿元。10年后,一个良好的开局呈现在人们面前: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也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确立十年来,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规模从2000年的108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933亿元,年均增长28.2%;2000-2008年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累计30338亿元,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的43.6%,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教育、科学、卫生、社会保障等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了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安排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贴息资金从2001年的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9.5亿元(含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基础设施项目),有力地支持了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了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继续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开发区,给予重点贴息支持,拉开差距;重点支持为自主创新服务、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公共基础设施

项目。此外,中央财对西部地区公路、铁路、机场和邮政设施的投入也不断加大,积极支持西部地区交通邮政事业发展。

知识精析:

(一)结合经济生活

1、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中国政府研究制定新的10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在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中,既要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按市场规律办事,也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中,要立足于不同地区的优势,增强版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二)生活与哲学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要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出发,根据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的现状,采取适合各自地区实际的发展战略。

2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体现了着眼整体;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走共同富裕之路的格局,体现了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从而促进事物发展。

3、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对西部大开发的成就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研讨,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规律的客观性。西部大开发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5、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区域经济的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西部未来发展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政治生活

1、国家的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中国政府研究制定新的10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是国家发行管理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领导方式

2、中国共产党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制定方针、政策,体现了党忠实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国家实施正确的政治领导。

3、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缩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创新精练:

2009年10月16日,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合作论坛在成都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强调,中国将把全面提高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加快构建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回答1—2题:

1.从经济生活角度看,党和国家把全面提高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

位的原因是

①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同步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④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实践证明,10年之前,中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10年之后,中国政府再次吹响开发西部的号角。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B.价值观对人生选择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C.物质与意识关系D.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3.10年之前,党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决策,从此,占中国陆地面积71%左右的西部地区开始进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党中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必然性是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②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③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政党④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导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据统计,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1.42%,高于全国

9.64%的年均水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最快的10年。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①有利于全国建设小康社会②有利于纠正西部大开发十年来的失误

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A.①③④B.①③C.①②D.②③

5.截止2009年9月,中央财政向西部地区下达中央建设投资累计5507亿元。10年后,一个良好的开局呈现在人们面前: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也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这说明财政

A.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使人民生活有保障

C.财政就是国家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D.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

6.西部大开发十年来的成就说明,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必须从政策上、制度上提供保障。这体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A.自觉按市场规律办事

B.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

C.提高执政水平

D.社会保障制度不断走向健全

7.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确立十年来,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规模从2000年的108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933亿元,年均增长28.2%。材料中的7933亿元是

A. 财政收入B.财政支出C.财政赤字D.税务支出

8.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确立十年来,西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全面提高。西部经济社会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有

①党的民族区域自治为西部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保障

②西部地区抓住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新机遇

③我国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④我国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A. ①②B.①④C.①②③D. ①②④

9.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区域协调

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表明

A.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B.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10.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倡导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支援西部地区,从全局上看主要是为了

A.利用西部的大量富余劳动力B.提供西部所需的大量建设资金

C.向西部提供人才、技术技持D.保持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11.10年来,我国政府对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教育、科学、卫生、社会保障等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进行了大量支援和投入,让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同胞能够从中得到更多实惠。这表明

A.国家投资西部民族地区的资金属于消费基金

B.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C.我国解决了各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D.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在于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给自足

12.西部大开发战略涉及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份,这一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逾七成,人口约占三成,但上世纪末西部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只有东部的40%。只有西部地区发展起来了,中国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协调健康发展。这说明

A.整体统率部分,对部分起决定作用

B.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性能有决定作用

C.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要素与系统的关系

D.主要矛盾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13.中国政府“正在研究制定新的10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观察家们普遍认为,这将是中国为解决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难题而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再次向外界释放出开发西部的重大利好。西部地区要落实科学发展实现新超越,必须:

①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争创品牌,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 ②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③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政府参与企业经济活动 ④发展附加值高、消耗低的高科技经济,发展循环经济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4.10年来,西部地区腾飞的一个重要秘决在于文化支持社会经济发展。这体现了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②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③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④文化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④

15.2009年10月16日,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合作论坛在成都开幕。温家宝总理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政府十年前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10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生态环境保护明显加强,保障改善民生成效显著,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进入了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时期。实践证明,中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实施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西部地区“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时期”的原因。

材料二:生态建设,作为我国西部开发中的一个基本目标,既是我国过去东部开发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也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以后10年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搞好开发建设的环境监督管理,切实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

(2)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在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中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材料三:西部大开发战略涉及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市、区),是祖国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西部12个省(市、区)各级党政部门紧紧围绕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这个主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大力实施民心工程,集中力量办好各族群众最希望办好的事情,努力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3)用所学政治生活分析,西部12个省(市、区)各级党政部门“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的依据。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②“同步富裕”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宏观调控作用,而不是价值规律作用,③不选。

2、DA、B是历史唯物主义;C是唯物论

3、A党不能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导,④排除。

4、B②④说法都不科学。

5、BA错误;B、D材料不能直接说明。

6、B“国家必须从政策上、制度上为提供保障”强调的是宏观调控。

7、B材料中的7933亿元是财政支出

8、A③④说法不科学。

9、CA、B、D都不科学。

10、DA、B、C是手段,D是主要目的。

11、BA、C D都不科学。

12、BD错误,A、C没有体现

13、B“政府参与企业经济活动”说法错误,排除③。

14、A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影响”。

15、(1)①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②党和政府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巩固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极大地调动了西部地区人民的积极性。③党和政府进一步完善扶持西部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西部地区扶贫开发的力度。④西部地区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2)自然界是客观的,它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这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因此,在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中,首要的是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但在自然面前,人不能随心所欲,必须辩证地对待人和自然的关系。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既要利用自然,也要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不是单纯地适应自然,必须充分发挥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坚持科学的自然观和生态价值观,实施可持续发展,造福人类。

(3)①让各民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也体现了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②由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国家应该积极履行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

活的需要。③是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的要求。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④体现了党忠实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国家实施正确的政治领导。

第二篇:时政热点:户籍制度改革吹响总号角

[键入文字]

7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就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出3方面11条具体政策措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户籍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意见》提出:“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这一举措并不让人感到意外,这一改革实际上一直都在进行之中。早在2008年,公安部就曾宣布:“全国已有13个省市相继出台了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从实质上看,“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区别”事实上也早就水到渠成。伴随整个社会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农业与非农业户口的权益待遇区别正在逐渐瓦解、消失。如“农业与非农业户口”之间曾经最基础的一项待遇区别——所谓的“吃商品粮”待遇,早在20年前就已随着粮食市场开放而消失。而除了“商品粮”待遇,其他许多基于城乡户口的权益、待遇区别,像就业、社保等差别也一直在不断瓦解和弱化。如随着“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的养老区别就正在逐渐消失。在这种背景下,“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区别”,抹平“农村人、城里人”差别是大势所趋。

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不仅仅在于抹平农业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见》提出,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到2020年,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这里的“在城镇落户”显然不是户口簿的简单变动,而是要真正实现农业转移人口与当地市民同权同利。有调查显示,目前与户籍挂钩的个人权利有20多项,涉及政治权利、就业权利、教育权利、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各个方面。农民实质意义上的市民化,必须体现为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与市民待遇的并轨,而保障每一个进城农民享受到均等化公共服务,就需要城市承担起其市民待遇的相应成本,这远远不是一套繁琐的入户手续所能概括的复杂内容。只有全面实现进城农民“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农民才能在移居城市之后扎下根。

《意见》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解决路径。首先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其次创新人口管理,建立居住证制度。今后,将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证照办理服务等权利;以连续居住年限和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为条件,逐步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就业扶持、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权利,同时结合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逐步享有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权利。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扩大向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

通过居住证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就能实现破冰,真正翻越制度的藩篱。近年来,有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伤害到农民利益,时有赶农民上楼、农民过度市民化的现象发生。为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意见》还专门指出:“进城落户农民是否有偿退出‘三权’,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应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开展试点。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户籍制度改革终于启程,这既是百姓翘首以待的重大民心工程,也是对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利好改革。《意见》对改革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方法路径作了明确规定,接下来就需要各级政府切实落实户籍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只要坚持统筹谋划、因地制宜,改革难关就一定可以攻克。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第三篇:2014年高考嘹亮的号角已经吹响,冲刺的时刻已经到来

嘹亮的号角已经吹响,冲刺的时刻已经到来

-----是雄鹰就要搏击长空,是海燕就要勇斗风雨

亲爱的同学们:

和风送暖,艳阳高照。我们终于即将迎来这令人热血澎湃的时刻!嘹亮的号角已经吹响,冲刺的时刻已经到来,从现在起就要以百倍的信心投入到高考的竞争当中,要以全部的精力投入到高考的学习当中,要以前所未有的毅力投入到决战的攻关时刻,去抒写每一位同学未来人生壮丽的新篇章,去描绘每一位同学未来人生美好的新蓝图。

亲爱的同学们,你可曾知道在你们的身后有多少热切的目光在注视着你们: 最让同学们内心悸动的应该是你们父母的目光,他们起早贪黑,节衣缩食,脸上刻满了沧桑,双手磨出了老茧,腰弯了,背驼了,他们这是为了谁?

最让你们惦念的该是兄弟姐妹的目光,他们满怀憧憬却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南下北上历尽艰辛,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他们这是为了谁?

最让你们感动的该是左邻右舍乡亲们的目光,他们嘘寒问暖,言之切切,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将来有所出息,他们这是为了谁?

最让你们崇敬的该是老师的目光,他们废寝忘食与你们相伴,身心疲惫与你们共渡,他们这是为了谁?一句话,为了同学们将来有一个好的前途、好的工作、好的生活。

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晖”这么多的目光在注视着我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实现理想而去拼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付出艰辛的劳动,不洒下足够的汗水,成功不会到身边来。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路虽然很长,可最关键的只有几步。同学们,这段时间就是你们人生最关键的几步,此时不搏何时搏?莫让白头空对月,是雄鹰就要搏击长空,是海燕就要勇斗风雨,为了2014年高考能实现人生的梦想,你们所能选择的就只有两个字——“拼搏!”

选择拼搏,就意味着在这最后的时间里,同学们必须聚精会神地听每一堂课,在老师的指导下,夯实基础;

选择拼搏,就意味着在这段时间里,同学们必须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份试卷,在老师的讲评中,提升能力;

选择拼搏,就意味着在这段时间里,同学们必须认真地研究错题,杜绝失误,提高分数。

虽然这关键时刻的拼搏我们不敢说将决定同学们的未来,但是完全可以确定,同学们的未来将因为这最后的拼搏而绚丽多彩。

同学们,为了那些关注你们的目光,为了实现你们人生的梦想,为了梦圆父母多年的夙愿,你们别无选择,你们没有退路,你们必须奋力拼搏!勇往直前!

第四篇:2010届高考时政热点历史学科解读13:中国10年后再制定西部开发新政策

学科网(ZXXK.COM)-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2010届高考时政热点历史学科解读13:中国10年后再制定

西部开发新政策

【背景材料】

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合作论坛16日上午在成都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强调,中国将把全面提高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加快构建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温家宝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政府10年前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近10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生态环境保护明显加强,保障改善民生成效显著,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进入了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时期。实践证明,中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课标链接】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热点训练】 一.选择题

西南各省自古以来为祖国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回答1—4题。1.根据“分洪以减灾,引水以灌田”的治水方针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A.芍陂 B.灵渠 C.都江堰 D.郑国渠 2.下列描述,能够说明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的是 A.“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 B.“苏湖熟,天下足” C.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扬一益二” 3.元明清三朝均在四川推行过

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A.行省制 B.改土归流 C.土司制 D.三司制

4.红军长征的下列史事,没有发生在今川西的是 A.四渡赤水 B.翻越雪山 C.穿过草地 D.飞夺泸定桥 二.非选择题

5.四川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三农”问题更突出,“三农”工作更重要。材料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1)据材料一,“图①”的水利工程修建时属哪个诸候国?请在“图②”中选出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应地理位置的代号。

材料二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四川金堂县农民分配土地”图。

(2)据材料二,在当时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四川对“富农”实行了怎样的政策?试概述这次“土改”所产生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川和安徽首先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3)据材料三,概括由四川、安徽开始发展到全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的原因和改革的方向。

(4)综合以上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主要历史因素。

6.战争与和平在人类历史上多次交替。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在这交替中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途径。阅读下列关于双流机场发展历程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年修建,道面为泥面,可供小型双翼飞机起降。1944年扩建,跑道长1400米,用石灰、卵石拌合碾压,可供15吨以下飞机使用。1956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划归民航使用。

材料二:1959年至1960年机场进行第一次扩建,跑道长2200米,可供伊尔18机型、全重100吨以下的飞机起降。1967年又将跑道延长至2600米,仍只能供100吨以下的飞机起降。材料三: 1994年至2001年,机场先后对飞行区和航站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使飞行区等级指标达到4E,跑道延长至3600米,可起降世界上包括波音747—400在内的各型飞机。2004年,新建39000平方米的国际候机楼竣工使用。(1)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双流机场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修建双流机场的主要原因。

(3)1959—1967年双流机场扩建期间,四川铁路、公路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试各举一例。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流机场为什么能够快速发展?(5)从双流机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7.茶马古道上曾经留下过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其所罕见的艰难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材料二 毛泽东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从南方转移到北方?指出七律《长征》所反映的工农红军的精神。

材料三 为纪念红军长征,经中共中央决定在四川松潘川主寺兴建红军长征纪念碑。该纪念碑占地19.27万平方米,1988年4月动工,1990年8月25日落成,邓小平亲笔题名。主碑耸立于3100米元宝山顶,高41.3米,三角立柱体,象征三大主力红军,一位红军战士铜像双手高举,左手执鲜花,右手持步枪,成“V”字形,欢呼胜利。1440块红色花岗石精雕细刻组合成九组大型群雕,分别为开路先锋、勇往直前、团结北上、山间小憩、草地情深、征途葬礼、前仆后继、回顾思考、英灵会聚。它们气势宏大,规模空前,栩栩如生。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红军长征纪念总碑修建选择在四川的原因。

材料四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摘自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3)指出材料三中的“万里长征”包含的内容。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为争取该长征的胜利,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哪些要求?

材料四 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就一定能够加快新长征的步伐。让我们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为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4)指出材料四中的“新长征”开始的标志性事件以及新长征中“新”的含义。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在今天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北130多公里沙漠深处,发现了一个深埋于流沙之下1600余年的古老王国——尼雅古国遗址。尼雅古国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古国,在《汉书•西域传》中被称为精绝国。„„目前在尼雅已发现了150多处遗址,在出土的汉文木简中有不少要求配水和对水资源严格控制的记录。出土文物中不止一见的有木制的锁钥,还发现过一只陶蚕。在挖掘出的尼雅贵族墓地,其随葬的有汉朝丝绸艺术精品锦、绫、罗等,其中锦纹是汉代统治阶级使用的典型的、带有“长乐大明光”等字样的图案。另外还有颇具罗马艺术风格的华丽毛织品。

材料二 丝路古道驼铃悠悠,新亚欧大陆桥车水马龙,„„。新疆从古至今作为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的新疆也依靠独特的地缘优势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世界商流的汇集点和焦点。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及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尼雅古国文明形成的原因。

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使新疆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商流的汇集点和焦点?

【参考答案】

1.C 2.D 3.A 4.A 5.(1)秦国。B(2)答:政策: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意义: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使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3)答:原因:农村人民公社的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方向: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4)答:历史因素: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新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运用和推广;统治者或执政者实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6.(1)①抗战时期,机场规模小,设施简陋,主要用于军事;②社建探索时期,机场规模有所扩大。

③社建新时期,机场规模和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并走向国际化。(2)日本侵华; 政府迁都;战略大后方(3)成昆铁路或宝成铁路;康藏公路。(4)对外开放;市场需求;西部大开发。

(5)战争也可能是发展机遇;和平环境有利于发展经济;政策促发展;抓住历史机遇;

7.(1)一是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二是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共决定红军主力北上抗日。反映红军藐视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红军在四川经历时间最长、跨越空间最广、是长征的主体;红军在四川境内,爬雪山、过草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充分展示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体现最充分;许多重要的军事、政治活动都在四川展开;可以带动四川经济发展。(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8.(1)政治:西域都护的设置,加强了政治和军事管辖,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从中原地区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还学会了植桑养蚕和纺织,发展程度较高。对外关系:与西方等国进行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地理位置:地理位置重要,居丝绸之路的要冲,逐步形成了古国文明。

(2)①在新疆地区开展土地改革、民主改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新疆跨入社会主义。②建国后,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③人民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④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坚持改革开放。

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下载2010年高考政治热点:西部大开发10周年 再次吹响开发西部的号角[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年高考政治热点:西部大开发10周年 再次吹响开发西部的号角[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