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灾难性事故警务救援者的心理辅导
浅谈灾难性事故中警务救援者的心理辅导
在汶川抗震救灾的救援行动中,公安、消防、武警面临的心理压力是多种多样的,面对惨不忍睹的灾害场景,大量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等令参战官兵触目惊心,但最大的刺激可能是面临大量的死难人员。在抗震救灾战斗中,参战官兵将不得不亲眼目睹并近距离接触如此众多的死难人员,这对参战官兵是一个巨大的刺激;同时参战官兵深入灾区参加抢险,情况不明、状况复杂,面临余震、塌方、疾病等多种威胁,这对参战官兵的心理都将产生不利影响;还有抗震救灾,参战官兵要从死神的手中抢救受灾群众,必须与时间赛跑,其劳动强度必将是空前巨大的,而且要进行连续作战,生理、心理的消耗和透支严重,这将加重参战官兵的心理压力,削弱官兵的耐受力,加重心理损伤的程度。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面对突发性灾难事件,必须挺身而出,而在救援过程中,不得不经历伤亡惨烈的场景,承受着超出普通人人群的应激强度,容易引起警察发生心理障碍,影响警务人员的个人健康。他们既是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救援者、处理者,同时也成为灾难性突发事件的经历者和二级受害者。这些问题必须及时辅导解决,否则会造成持续的精神障碍,精神上产生一些负面的、沮丧的、消极的情绪,对救援工作产生影响,甚至对以后的工作生活产生负面的影响。救援过程中,及时地辅导缓解救援同志的心理压力,必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救援处理灾难性突发事件,维护正常社会秩序。
然而如何做好预防警务人员在灾难事故救援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问题,对救援工作及救援者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加强警务人员心理卫生知识宣传教育,警务人员的心理卫生知识相对缺乏,是我国目前影响警务人员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目的是指导警务人员科学角色定位及归因失误行为,使他们掌握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平衡方法以及挫折疏导的心理途径、方法,并能在此基础上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从而预防或减少灾难性突发事件后心理障碍发生。
2、提高警务人员对创伤性应激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系统训练警务人员对应激突发事件的适应性,使他们情绪能够少被环境的变化所左右,保持心理的适度平衡,从而提高其对突发应激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或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如采用情景模拟训练警务人员对事件的认知、情绪稳定性、意志力、心理控制等;有计划安排参与过重大突发事件的警务人员与其他警务人员分享心理体验,帮助他们减少对突发事件的恐惧感,而应激事件的理智认识,能有效避免或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
3、建立并完善应激的组织、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主管部门应将警务人员在突发性灾难事故出现的心理障碍的预防和心理救助列入工作重点,配备必要的负责警务人员心理障碍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以便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地提供心理援助。
总之,警务人员作为一类特殊的职业群体,担负着维护社会治安等重大责任的同时,需要面对远超过普通人群应激强度的灾难性突发事件,应招收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基础的警务人员并训练他们对创伤性应激事件的心理承受力,同时完善公安系统的心理支持系统,能够有效预防面临灾难性突发事件时心理障碍的发生;而采取一系列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警务人员在突发性灾难事故的心理障碍早期的症状,并提升他们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及心理承受力,从而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
第二篇:谈公安民警心理辅导人员的素质现状分析
[转]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来源: 翟毅的日志
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学生:王 扬
指导教师:董利
摘 要
公安工作是一项风险系数大、极富挑战性的压力密集型职业。这对基层和一线警察来说尤其如此。警察心理健康对警察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有较大影响,它关系到警察队伍的管理和战斗力的发挥。当前,警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显露,受到政府和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本文试图从对目前警察心理状况及其原因探讨能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警察,心理健康,分析
警察是一种高风险、高压力、高负荷的特殊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影响警察心理健康因素将日益增多,对人民警察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警察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最广泛的面向群众,24小时为社会服务,面临着无处不在的潜在危险,又要承受来自社会、家庭。上级主管部门的层层压力,神经随时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样大的工作生活压力,将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在公安机关各部门中,压力最繁重的当属公安民警。因此,本文就我国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如何提高民警心理素质作一些分析。
一、警察心理健康现状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公安民警承担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群众安居乐业三大政治和社会使命,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的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然而,这一群体长年累月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民警身心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由于压力大,导致他们成为一个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之一。警察作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国家法律赋予的较大的执法权与执法空间,若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排解疏导,将不同程度地影响队伍的战斗力。因此,正视警察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表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矫治,对进一步搞好新时期的公安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据心理学研究,警察仅在任职头3年内耳闻目睹的丑陋现象和感受比普通人一生中见到的、感受到的还要多得多。在所有应激性职业中,警察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指数无可争议地高居首位。用国外在职警察的心理测试题测试部分中国警察的结果表明,有68%的警察心理压抑值偏高。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网站于 2004年12月30日开通后,立刻受到了民警的欢迎,一个上午就收到了1730 条来自全国各地民警发来的心理问题信息。从现有的研究结果和基层民警反映的问题来看,中国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从总体上来说,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这种状况与我国社会对警察提出的要求是不相适宜的。如果警察长期带着心理障碍工作,必将反映到其执法工作中,“冷硬横”等简单粗暴的工作态度、酒后驾车、肇事逃逸、冲动时乱开枪,甚至因心理疾病导致政治上的不坚定,对理想和事业的冷漠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来自社会的压力——良好执法环境的缺失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带来心理压力,民警接触的社会阴暗面较大诱惑较多,人际关系较复杂,他们还得抵御社会上灯红酒绿、一切向钱看、权钱交易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尚不健全科学的社会评价易演变成心理压力。警察是与社会各层面有广泛接触的职业,警察所受到的冲击与影响,评价与抨击,误会与谣传怀疑等等要远甚于其他职业。不科学的、欠公正的社会评价容易使民警产生心理挫折,进而演变成心理问题。现在民警的执法环境很不成熟,民警在执法的时候,一些人不理解,甚至谩骂民警不服执法。近年来,公安民警在正当执法中遭遇无理取闹,被谩骂、殴打、恶意投诉甚至致伤致残的事件时有发生,且呈日渐增
多之势。加之执法干忧,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以及观念转变的特殊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尚不健全,使人民警察的执法环境打了折扣,“以言代法”、“以权代法” 的现象屡禁不止,加之受现行公安体制的制约,使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在执行法令、政令、警令的过程中,经常受到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政府应当充分重视对公安民警正当执法权益保障问题和执法力度保障问题。由于现行的《人民警察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只对严重损害公安民警人身安全的行为作出了处罚规定,而对无理取闹、辱骂、侮辱民警、撕坏民警衣服、警衔标志及诬告、诬陷民警的案件和袭警案件频繁发生,而法律上没有做专门规定,这对警察缺乏有力的法律保护和依据对不法分子进行处罚,来保证公安民警正当执法的权益。
(二)来自工作的压力——公安工作任务的繁重
在当前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完善阶段,法制建设和管理措施一时不能全部跟上,犯罪率上升,恶性案件增加,社会治安形势严峻,警力严重不足。加之大型文体、商贸、庆祝活动频繁举行,公安机关治安保卫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民警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承担的风险超负荷。近年来,违法犯罪分子日趋猖獗、凶残,他们不仅对被害人实施暴力,而且为逃避打击而暴力拒捕、暴力阻挠民警执行公务,致使民警在公务活动中被违法犯罪分子围攻、袭击、侵害而受伤甚至牺牲的情况增多,民警的职业风险加大。同时,流散在社会上的“黑枪黑弹 ”、爆炸物品较多,爆炸、持枪杀人、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发案率呈上升趋势,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和民警的人身安全,民警自身安全方面的心理压力增大。有的民警长期对工作、生活环境担心,总感到有一种强制性的冲动,竭力强迫自己防范那些在意识中觉得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近期以来,公安部提出“执政为民,执法为公”,这无疑对公安干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加剧了民警在执法中心理压力大,随着法制的不断健全和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公安机关执法环境发生了变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严格依法办案、规范民警执法行为;另一方面对公安机关的理解、支持、配合不够,有的人甚至对民警的执法活动无理取闹妨碍执行公务,这样的执法环境给民警的工作增加了许多压力和不便,使民警在心理上产生挫折感。比如在执法过程中,常常会引起群众非议,对社会危害大的案子如破案不及时或破不了,公安机关和警察就会成为被非议的对象。同时,社会发展中产生了矛盾冲突,地方政府往往把警察推到第一线摆到社会矛盾的前沿,引起群众的反感这些压力,容易引发民警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狂躁等心理障碍,有的民警承受不了工作生活的巨大压力,性格很内向在待人接物时,自信心较差、胆怯、怕出错、过分小谨慎,有时还表现出一些病理症状,如失眠、盗汗、心悸等。这样的精神压力使民警形成了怕在执法过程中受到群众投诉,怕接听电话出现失误的心理。出现了怕出事,干少事甚至不做脆做事的现象。群众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加群众工作是公安工作尤其是基层警务工作的生命线。一些民警反映,现在部分群众对公安民警在维护社会稳定中所付出的艰辛和代价不以为然,对民警执法不理解、不支持、个别人甚至指责刁难,恶意举报,使民警在执法时处于弱势,受气挨打,受到不法侵害后往往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打“ 110”让警察解决,“夫妻吵架,被关在门外,请民警来做说明工作”,“忘带钥匙,请民警开门”这样的事情不可胜数,很大程度上耗费了基层民警的警力,带来很大的压力。警力不足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民警工作时间超负荷。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一线民警每年平均每天工作11至15个小时,一年工作量是一般公务员两年半的工作量。每逢“五一 ”、“十一”或春节假期,正是民警执行任务、高度戒备之时。超负荷的工作损害的不仅是民警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甚至威胁到他们的生命。每年全国牺牲的警察当中佑相当一部分事因高负荷的工作成疾而倒在工作岗位上。超负荷工作是和平时期造成公安民警牺牲的最大根源之一。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公安民警的患病率是52%,个别地方高达73%,有90%以上的民警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客观地说,基层领导也想让干警正常休息,但由于案件的随机性和不断下达的各项指标等等原因,大多数公安民警仍然长期超负荷工作,经常值班,几乎每天加班加点,休息时间过少,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导致机体功能紊乱、营养结构失衡等。
(三)来自个人的压力——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
人民警察待遇低等实际困难使民警承受着沉重的生活压力。对于警察的工资,从数字上看确实比十几年前警察的工资明显地提高。但是不当警察是体会不到这份工资的不易,再次,家庭经济困难给民警带来巨大
压力。公安机关的经费不足,不少民警自身的收入不高,加上家庭成员的就业状况较差,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家庭矛盾突出。警察属公务员行列,在工作中承受的压力长期高居各行之首,但收入却与其他公务员相差无几,这无疑会挫伤警察的积极性。加之基层派出所民警家庭人员下岗现象比较普遍,不少民警住房也比较紧张,有些单位由于办案经费紧张,民警出公差还得先垫付差旅费,因此,绝大多数民警都出现经济拮据的现象。而当奉献与索取的天平严重倾斜,民警的劳动价值没有被体现时,必定会使民警失去心理平衡,工作中也表现出消极态度,个别民警还有可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来弥补心理失衡和解决实际困难。
如果计算加班加点的时间,警察每小时的报酬立刻缩了不少水。同是武装性质的纪律部队,警察的工资收入落在军队的后面,按规定,部队的工资应比公安人员高5%。可是,近两年来,这种正常的距离拉大了。人民警察的经费列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警察队伍的管理依据“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的方针。因此,工资绝大部分和奖金是出于地方财政,由于各地经济水平不均,差距甚为明显。上海、深圳警察的薪水几乎是某些西部省份同行的 10多倍。而其他地区的警察的工资就普遍偏低。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地区更加明显。警务保障都成了问题,许多地区公安经费不足,技能训练装备陈旧,导致警力下降。警察不能有效保护自己,首先要为自身生命安全担忧。此外,警察在应对普通的家庭生活、工作调动、人际关系等方面,压力都比较大,从而使情绪易出现反常波动。
(四)来自角色本身的压力——无形的生存竞争压力
职业的组织形式和公安工作的管理体制使警察个人所遭的压力比普通人要大的多。警察作为国家的暴力工具,其严明的组织纪律约束、严格的上下等级关系是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但它也给民警心理体验造成其它职业没有的压力。新的经济体制,新的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了铁饭碗。择优录用和竞聘上岗、转岗分流和下岗待业,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为顺应时代潮流,加快公安队伍建设的步伐,公安机关内部也实行了任职资格考试、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岗位量化考核、低分培训、末位调整、辞职制度等激励机制,警察如果不努力工作和学习,要想得到提拔就比较困难。这给一些文化低、年老体衰或工作任务繁重的警察造成极大心理压力。
我们社会当中惟一有权合法行使暴力的群体,对维护社会稳定,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负有重要责任。另一方面,在诸多严明的规章制度约束下,警察的个体活动和言语行为到受到限制。不但在获取心理平衡的途径相对减少,而且在心理上增加了负担,无法按照一般人的心理正常沟通情感释放。警察的工作性质决定其要接触较多的违法事件和犯罪分子——这些潜移默化地滋生警察的社会阴暗面的心理垃圾。犯罪群体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着社会的阴暗面。研究表明,警察仅在任职头三年内耳闻目睹的丑恶面,比普通人一生见到和感受到的还要多。监管警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与犯罪嫌疑人和罪犯面对面,要了解其犯罪史、案情,要触及其思想、灵魂,时刻处于阴暗氛围之中,很容易形成负面心境。再者,职业的特殊性使监管警察成了与各种阴暗面打交道最多的群体。在这种工作环境下,如果没有良好的疏通渠道和人格特质进行调控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四)大量招警而忽视对其心理素质的考验
由于近年来,社会治安状况呈上升趋势,呈现出我国公安机关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所以各地开始大量招警,仅江西省就计划在三年内招警两万,2008和2009两年就已扩招近6000人有些地方如重庆等地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各地公安机关为充实自己的队伍,放宽标准,特别是忽视对其心理素质的考验。在警校学员的培养上,各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有所忽视,很多学员在这方面盲目乐观,心理出现问题也不被重视,即使自己有所察觉也不知找谁。在大一学员中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学员都肯定自己在心智方面完全正常,约九成的学员不知道学校有心理咨询室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然而警察的工作性质决定其要接触较多的违法事件和犯罪分子——这些潜移默化地滋生警察的社会阴暗面的心理垃圾。犯罪群体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着社会的阴暗面。研究表明,警察仅在任职头三年内耳闻目睹的丑恶面,比普通人一生见到和感受到的还要多。监管警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与犯罪嫌疑人和罪犯面对面,要了解其犯罪史、案情,要触及其思想、灵魂,时刻处于阴暗氛围之中,很容易形成负面心境。再者,职业的特殊性使监管警察成了与各种阴暗面打交道最多的群体。在这种工作环境下,如果没有良好的疏通渠道和人格特
质进行调控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在新录用民警的考试和公安院校招生中增加民警心理素质侧试,严把用人关。警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具有高度的紧张性和危险性警察除,了必须具备体能和智慧外,还要具备本职工所需的心理素质。因此,在招收警察时就要把民警心理素质测试纳人新录用民替的考试内容。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人员不得录用,并形成一个制度长期坚持下去,确保新招收民警不但具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而且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对培养警察后备力量的公安院校在今后的招生中也要把心理素质测试作为面试的内容,心理素质测试不合格的不得录取。
二、对策分析
(一)建立了心理咨询的制度
1、是建立严格的接待制度做到有“询”必接,对民警心理咨询结果不作为评价、考核民警的依据,对咨询对象的个人秘密和隐私绝对保密;
2、是建立咨询档案,便于科学地诊治,进行跟踪治疗。
3、建立心理训练机制,定期邀请专家进行心理辅导讲座,围绕公安工作的实际,开设心理训练课程。心理训练课程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自我保护意识的训练;记忆力训练;逻辑推理能力训练;自我控制能力训练;心理压力承受能力训练;快速反应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等。
4、每个公安民警都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进行自我完善。
(二)将 “从优待警”政策落到实处
切实保护民警的合法权益,对于阻止民警执行公务要依法处理,对于侵害民警执法权益要严厉打击,应出台具体的法律、法规 , 如在《刑法》中添加“袭警罪”,在市级公安机关成立专门的维权委员会,负责受理侵害民警正当执法权益的案件,依法保护民警的执法权、名誉权和健康权等合法权益。切实落实好警察休假疗养等制度。
(三)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工作条件
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只有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时,才能向更高层次需求迈进 ,如果办案经费都不能够到位,“严格执法 ,热情服务”只能成为空谈。实践证明,派出所公用经费是否充足,决定着基层办案民警心理压力大小。
(四)丰富民警的业余生活
为民警提供合理发泄不良情绪的渠道,而合理的宣泄能使消极情绪得到排解,让心理恢复平衡。因此,公安机关可投资修建普察俱乐部、健身房、拳击场、射击场等场。能让干警在娱乐、锻炼和训练中,使压抑在心中的情绪得到积极宜泄,有益身心健康。
(五)加大公安宣传力度,改善警民关系
争取社会理解和支持,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舆论作用,坚持正面引导,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宣传公安工作的性质、任务和以绩效、多角度、多侧面、立体化地反映公安民警的酸甜苦辣,弘扬人民警察的警德风范,使警察得到更多的心理支持。同时,对个别反面事例的宣传应持慎重的态度,防止产生负面影响,彻底扭转公安机关“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被动局面,为公安民警创造更多更好的心理健康条件。
(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自对他人的沟通及体谅,也来自友谊关系的营造及滋润,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保持。营造良好的家庭关系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民警对于因自己的工作造成的夫妻间隔阂,要想方设法予以化解,对于妻子的怨气应予以理解,尽可能挤出时间分担一些妻子在生活上的担子后尽量避把工作上的压力发泄到家庭中来。
(七)加强自我素质修养
公安机关的性质职责任务和人民警察工作的、职业特点条件及环境等因素,决定了人民警察除具、有普通人的心理特征外,还应具有其特殊的职业心理要求与心理品质因此,人民警察必须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培养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有意识的锻炼增强自己的耐挫力;不断用知识充实自我,知识的丰富是一
种强大的内部力量,是获得真正安全感的有效途径;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有利于消除孤独,形成朝气蓬勃乐观开朗的个性。自觉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健康水平。公安民警在日常工作学习中除了要加强学习,不断增长心理学和业务知识,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外,还必须经常性地主动采取各种简便可行的方法进行心理调节,保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投入工作。运动调适法当警察感到心理压力太大时,不妨放下手中的工作,抽点时间活动一下身体,如打打球,跑跑步,跳跳舞,打打拳,听音乐,都可以达到暂时放松身心的目的。音乐可以影响人的身心,如催眠曲可以把小孩送进梦乡;唱歌还可以减轻人们劳作的疲劳。生理学家发现,身体内部的各种节律总是趋于与环境音乐节拍同步。国外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音乐的节奏可以减少大脑环境中的节奏污染关联心理。拉扎诺夫发现缓慢、平静、庄重的古典音乐能引导人进行遐想,从而转移人的注意力,使人身心放松。因此当警察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压力时,不妨听听音乐,在音律的起伏中达到身心的放松。其它自我减压力的方法自我放松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有效,皆可一试。如有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洗澡法。当心理压力较大时,就痛快地洗个冷水澡,洗完后往往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人认为玩游戏是一种放松的方法,如果会玩电子游戏,当你心理压抑时,不妨放松一下心情,去玩玩电子游戏,通过游戏中的过关斩将,也可愉悦身心,释放心理压力;也有人提倡观景法,通过观察各种有趣的自然景象,暂时帮助自己缓解心理压力,许多人都曾有通过观看浮云走月高山流水的办法转移注意力,释放心理压力的经历。这些方法特别适用于缓解因工作任务繁重琐碎以及工作时间无规律而引起的心理压力。
此外,对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要综合治理。除对民警进行必要的心理调适和心理健康维护外,政府有关部门应切实贯彻“从优待警”政策 ,保证办案经费,降低执法成本,解除民警的后顾之忧,强化民警在执法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实战训练,不断提高民警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还要各级领导与民警常沟通,充分认识到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充分改善民警工作环境,真正解决民警的实际困难,帮助民警走出困境,使他们在工作中生活中重拾信心,驱走愁云,轻松坦然的面对自己选择的这一神圣的职业。参考文献
[1]赵 健.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思考[J].人民公安,2002(1)
[2]郭光东.关注警察心理健康[N].南方周末, 2001-1-31
[3]田 军.心理测试警察版[J].人民公安,2001(20)
[4]郑友军.警察心理健康维护[m].成都:四川人民出社,2003:97.[5]王 鹰.人民警察与公民权利保护[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132.[6]朱耀琴.公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理训练模式[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第三篇:谈苏轼诗文教学中的心理辅导渗透
第五届全国论文评奖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谈苏轼诗文教学中的心理辅导渗透
龚庄中心小学
郭红莲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谈苏轼诗文教学中的心理辅导渗透
摘要:每周批改学生的随笔本,细读他们倾诉的烦恼,常令人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我采取和学生书面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坦诚地对待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尽力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外,还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体验而影响心理状态,逐步改善心理素质。关键词:随笔 烦恼 心理 苏轼 角度
每周批改学生的随笔本,细读他们倾诉的烦恼,常令人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学习的烦恼-----考试没考好,怕开家长会,觉得对不起家长;学习成绩不如以前优秀;消磨时间,混日子嫌无趣,抓紧时间又活得太累;自己想取得成绩,却事与愿违„„
代沟的烦恼------自己想独立,想劳动,却受到父母的阻止;常和母亲吵架,觉得母亲到了更年期;妈妈不同意买电脑;父母十分关爱自己,自己却从没让父母宽过心和高兴过;与同学打电话,交笔友,交网友,受到父母的批评„„
生活的烦恼——老师处理事情不当而愤愤不平;被同学误解;不喜欢某个同学;觉得初中生活同学之间没有真正的友谊;同学会上感觉与好友疏远了;同学喊绰号,伤了自己的自尊心;单相思的烦恼;竞争带来一个可怕的东西——嫉妒„„
帮助学生及时释困解惑,预防和避免焦虑程度过度或过低,减少和调节挫折失落感和厌学情绪,增进和加强学习的自信心、注意力和持久性等等,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习适应性,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的目的,是学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除了批改随笔时,采取和学生书面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坦诚地对待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尽力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外,还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体验而影响心理状态,逐步改善心理素质。
学习苏轼被贬黄州所写的《赤壁赋》和《记承天寺夜游》等课文,就可挖掘其心理辅导的内容与因素。为恰如其分的实施心理辅导,我这样安排教学——
一、介绍“乌台诗狱”案件: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硬说苏轼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皇帝的不满和不敬,方法是对其诗中的词句和意向做上纲上线的推断和诠释,是皇帝在将信将疑之间不得已判了苏轼的罪。用苏辙的话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使学生了解旷古奇才苏轼坎坷的人生——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在文坛名气很大,做官深受百姓欢迎,突 然被莫须有的罪名贬到黄州,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人生一大挫折。按常理愤懑一下绝望一下也不为过,在诗文里抒发一下忧愁、哀怨等情感也无可非议。苏轼是怎样对待挫折的呢?
二、介绍苏轼的黄州生活。苏轼到黄州,受到黄州太守的礼遇,让他全家住在临皋亭。这是一间夏天对着太阳的简陋小屋,别的旅客定会失望,而苏轼确情有独钟,认为“风涛烟雨,晓夕百变”,风景很美,江南也无此景。后来又在旁边加了一间小屋做书斋,他就对朋友吹嘘:“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处,窗帘拉起,于坐塌之上,可望见水上风帆上下,远望则水空相接,一片苍茫。”临皋亭并不见得是可夸耀的,风光之美一般在其地方,另一半则在观赏风景之人。唐后主李煜不是对“春花秋月”却叹“何时了”吗?
苏轼在黄州干什么呢?团练副使是个闲差,它主要是务农,在东坡一片天地里工作,所以自称“东坡居士”。他住水坝、建鱼池,从邻居处薏树苗,从老家托人找菜种。打井除了水,地里冒绿苗,大会高兴得跳起来。他自己做菜吃:东坡鱼、东坡肉、东坡汤。做酒的、药师、农夫、道士、士大夫、黄州太守、武昌泰守等都是他的朋友。在黄州这个也许是狭隘肮脏的小镇,有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一群县像一样的朋友——钱不多、空闲不少、喜欢饮酒夜游,这种生活很难看出是一种惩处,或是官方的监禁。这种生活加上他是人的想象,使它写出了不少杰作。有诗、有散文。其中最精妙的四篇是:《赤壁赋》(诵读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浏览课文)、《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补充教材)。从这四篇作品中可分析苏轼在逆境中的精神态度如何,因为一个人的作品风格是其精神的自然流露。
三、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重点诵读《赤壁赋》,指导自读《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念奴娇·赤壁怀古》。
《赤壁赋》:朋友从万事万物无时不刻不在变的角度,叹人生之无常,哀吾生之须臾,因而羡慕长江明月的无穷无尽。而苏东坡却从宇宙中也有不变的角度来看,万物和人都是长久不朽的。所以,不用羡慕长江,大自然中也有供我们享受的,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分文不取,何乐而不为呢?其感情基调没有李清照“凄凄惨惨戚戚”的凄愁,也没有唐后主李煜“春花秋夜何时了”的绝望,比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更达观,可见其乐观旷达的情怀。
《后赤壁赋》:月明之夜,几个朋友十分快乐,吟唱喝酒,泛舟夜游,攀登赤壁,见到仙鹤得一梦,虽略嫌虚无缥缈,但其精神还是安然自在的。
《记承天寺夜游》:只85字却渲染出一种月夜闲游的情调和作者宁静欣悦的心境。《念奴娇·赤壁怀古》:尽管有人说词的结尾有一个消极的尾巴,但不能掩盖全词雄奇豪放的基调。
四、归纳引导。从这些作品中可体会苏轼的人格精神:既严正又平和,既坚持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士大夫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人格理想。其实,由于苏轼的个性特点和天才气质,他对人生的无奈、世事的可悲,有着比他人更敏锐更强烈的感受。但是苏轼与常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能以“平常心”对待一些变故,以旷达的宏观心里对待种种不幸,不愿以此自苦,更多的实在不行的人生中寻求美好的可以令人自慰的东西。他能尽情的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
人生快乐与否,在人不在天,在人不在物,全看你怎么对待。现在传媒确有一种误导,科学家太辛苦,演员春节不能与家人共度佳节太可怜,学生学习负担太重等等。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如果不让科学家搞科研,让学生无书可读,让演员春节回家过年不上节目,那才真会让人痛苦。其实,任何行业都有艰难的一面,也有快乐的一面。
人类科技创新与发明如雪崩般涌出:16世纪只有26项,17世纪107项,18世纪156项,19世纪546项,20世纪仅上半叶就有961项。我们要适应社会发展,就要认真学习,应把学习当作享受,努力去找快乐。做完一题、写完一篇文章、正确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考试考好了,谁能分享你的快乐?即使遇到挫折不幸,就想从中得到点什么?能踩着不幸的台阶,提高计分素质?学苏轼以豁达开朗的心情面对生活,快乐就会伴你度过美好的人生。
五、换角度思考“烦恼”。让学生换个角度重新思考、随笔上所写的烦恼,并将其思考过程写下来。下面选摘几则学生的随笔:
“学习上,我们老是与成绩最好的同学比,所以烦恼不断,压力也大,如此‘负重’,怎能前进?人生何必事事追求完美,只要自己曾经努力过、奋斗过。要正确看待自己,自己接受自己,每个人都有长短处,打消尽善尽美的心理,从自己那个不完善的基础做起。这样,才能轻装上阵,不断提高。”
“常常和父母闹矛盾,其实都是一些小事而已。如果小题大做,越闹心情越烦。换个角度想想,这世上没有比父母更亲的人,也没有比父母更关心自己的人,他们经验丰富,批评我,是为我好,我应该体谅他们。自己又不愉快的事不用憋在心里,可在随笔本上发泄,有气不要在父母身上发,有什么事等冷静之后再和父母沟通,这样,可以少很多烦恼,家和万事兴。”
“同学喊绰号,觉得伤了自己的自尊心。从事情的另一方面来想,这不是同学间友好的表现吗?他干吗不在大街上喊陌生人呢?我因为长的瘦长瘦长的,同学们就叫我‘大艇’,这不是交出了我的特点吗?何苦要为此而烦恼呢?” 我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一是让伟大的文学家高尚的人文品质对学生“润物细无声”,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二是以苏轼的“旷达”去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能凡事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学会自己给自己“减负”,以豁达开朗的心情去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试论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地位》 湖北省利川市龙船初中 刘明清 浅论《赤壁赋》中苏轼的人生之“道”
刘慧玲
第四篇: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心理辅导例谈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
——学生心理辅导例谈
浮石小学
陈金秋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家长是花朵的阳光,教师是花朵的雨露,孩子的成长与阳光和雨露是密不可分的,给孩子再多的物质遗产不如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对孩子一生都是取之不尽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有的个性发展,家长也好,教师也好,不要抹杀孩子的这份特有的个性,教育是需要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即要让孩子接受我们的教育,又能让孩子感受到教育的必须和愉快的成长。如何让学生学会合作,磨练意志,敞开心扉,学会创新,感受成功„„下面以一个案例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学生表现:
陈某,男,13岁,小学6年级学生,他散漫、冲动、自我为中心、孤僻,言行极具攻击性,调皮捣蛋。上课破坏纪律,下课欺负同学。凡教过他的老师都讨厌他,同学见他都害怕和憎恨他。
二、学生的问题分析
该学生成绩很差,学习态度马虎,是班有名的学困生。在他很小时母亲便离开了他,父亲由于做生意,经常出差,对陈某的关爱甚少。陈某一直与年迈的奶奶、爷爷生活在一起,奶奶、爷爷时常觉得他可怜,在家中对他一直很宠,造成了他的性格专横跋扈。
三、辅导做法
有一段时间,我特意留心观察他,发现他下课后,都不喜欢跟自己的同学说话,玩耍,只是喜欢在楼道里跑来跑去,一会儿把同学的 象棋子抢过来扔掉,一会儿把女同学正在踢的毽子抛上上空,然后又快跑走,像溜冰一样在走道的地砖上往前溜一段,站起来往前跑时又故意用肩去撞对面过来的同学。那同学说了一句,他回头就给人一巴掌,同学们平时桌上放着的东西,只要他经过都会被他丢在地上用脚践踏一下,同学都害怕他,都不想愿意理睬他。我望着陈某独自陶醉的样子,让我陷入了沉思?
一天,我找陈某进行第一次谈话。他来了,站在我面前,扭过头,眼睛不断地朝上翻着,腿还不停地抖动着。当时他的神态实在让我讨厌,但我还是忍着心中的怒火。我让他坐下,他照样扭着头没有正视我一眼,也不愿意与我多说话,看得出,他不太愿意接受我。在以后的几天,我还是努力多接近他,关注他。上课时,我注意给他发挥的机会,让他回答问题。当他有了进步,我及时鼓励他。下课后,我与他一起下象棋,这样不仅使我和拉近了他和我的心理距离,慢慢地我与他成了有话可说的朋友。与此同时我又通过家访了解他的家庭情况。
原来,陈某出生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家庭,父母在他很小时便离开了他,父母由于要做生意,经常出差,对何某的关爱甚少,即使在家里,他们不是外出搓麻将,就是喝酒,陈某一直与年迈的奶奶、爷爷生活在一起,奶奶、爷爷时常觉得他可怜,在家中对他一直很宠,造成了他的性格任性,蛮横,以至他在学校也如此。那时经常有人向他家里哭诉,告状,因此他奶奶、爷爷整天吃不香,睡不着。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后,我再一次陷入了沉思。陈某——这是一个心 灵受了伤的儿童,作为老师的我应该让他健康成长,于是我又开始了辅导教育工作。我决心要让他回到集体。
这次,我对陈某进行了仔细观察和了解,我发现到:陈某只要有人经常提醒,他会努力控制自己多动情绪的,于是我又和他互相约定好,老师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提醒他,他得到暗示就要努力控制自己,不干扰同学,能做得到的,就奖励他一个“守纪章”和“爱学习章”。虽然一开始比较困难,但陈某非常努力。不久,影响大家学习的现象再也没有发生,按照互相约定,陈某得到了几枚“守纪章和“爱学习章”,他很高兴。
我这样做,既让他感到有趣,又有压力,从此他有了努力的目标。学习信心也有了,我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提醒他,这是对他的信任,也是对他的尊重,同时也给了他在集体中重塑自我形象的机会,让他找回自信。
陈某学习成绩差,这是他自卑的原因,帮助他在学习上归队,才能让他从根本上树立自信心。陈某的奶奶曾恳求我,让我给找陈某补课老师。这种惯用的补习方法对是陈某否有效?我仔细分析了陈某三门功课的现状,他的理解不成问题,主要是容易遗忘。只要按要求完成作业,加深记忆,他的学习成绩完全可以上去。针对他的作业有始无终,前好后差的实际情况,对他适当减少作业量,降低一些作业要求,评价作业时,我注意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评语鼓励他。如当他作业写得比上一次的作业有了进步,我就这样写上这样一句评语:看着你这次作业的进步,老师非常高兴,同时我也知道你非常努力。继续努 力吧!逐渐地,他不但能按要求完成作业了,而且书写一次比一次漂亮。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陈某在学习上养成了坏习惯,坏习惯的纠正不是一下子就能克服的,它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采用适当降低要求的方法,是考虑到陈某的实际情况。如果用与其他同学的标准去要求他,成功的难度较大,容易造成他的畏难情绪。正面引导,降低要求,分别鼓励陈某,我觉得这是为他创造了成功的机会,学习的成功感可以帮助他建立内在的动力机制。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就不再是苦恼的事。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教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造成陈某行为偏差,家庭教育不当是一个重要因素。但特殊的家庭也是造成陈某自卑的原因之一,必须让他重建自我形象。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去引导他,让他体会到奶奶年岁这么大,不分寒冬酷暑,刮风下雨,天天接送他,当他生病时,还亲自送他上医院,多辛劳啊!作为孙子应该好好替奶奶分担一些家务,更不能让她担惊受怕和为自己担心了。同时,我还找了他的父亲进行交谈,让他知道孩子已失去了母爱,更不能失去父爱,应该肩负起培养孩子的重任,还指导他的父亲、奶奶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不迁就、不溺爱。也不能用武力对待他。
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使陈某进步得更快了。
今天,陈某的自我控制有了明显增强,注意力也比较集中了,学习节奏加快了,也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作业书写认真,特别是抗干扰能力,已初步形成,学习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他易怒、易暴的情 绪逐步稳定下来了,脸上的怒气少了,微笑多了,和同学的关系在一天天地改善,也乐意为班级、同学做好事了,在教室里经常可以看到他与同学一起阅读,讨论的情景;在校园里,可以看到他与同学一起玩游戏嬉笑的身影,老师和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说:“陈某的转变可真大啊!他终于回归集体了!”
从陈某转变的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对于这些自我形象差的孩子,只要你透过现象找到事情发生的源头,只要你满怀真诚、爱心,尊重他,接纳、相信他,那么即使是一块坚冰也会融化。他们的自我形象会在你的帮助下逐步完善。
从陈某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造成学生行为偏差的原因有时候是多方面的。全面细致地了解情况,全方位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把学校,家庭的教育力量整合起来,这样,辅导的力量才会更强,辅导才会更有效。
第五篇:从班主任工作角度谈超常儿童唯我独尊心理的辅导
从班主任工作角度谈超常儿童唯我独尊心理的辅导
精品源自高考试题 从班主任工作角度谈超常儿童唯我独尊心理的辅导
【摘要】无数的事例证明,很多儿童时期智力超常的人,成年以后在某方面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对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与智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是:超常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偏差,如本文提到的唯我独尊的心理。本着“要成才,先成人!”的教育原则,本文从班主任工作角度,对超常儿童唯我独尊的心理特点进行了分析,并谈及如何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
【关键字】超常儿童、唯我独尊、心理透析、心理辅导
【Abstract】 It has been proved by numberless facts that many of those who showed a great talent in their childhoods, will mak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adulthood, and will make enormous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However, gifted students tend to have kind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being extremely-conceited.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principle of “To be a man, then to be a talent!”.The thesis , from the aspect of the work of the headteach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it psychology of the gifted children, involving how to give the relevant psychological guidance.【Key words】gifted students , conceit , analysis of the conceit psychology , psychological guidance 【正文】
超常儿童是国家的宝贵资源,他们能在某一个甚或更多的领域里表现出惊人的能力:他们的学习成绩、创造性思维、领导能力、绘画和艺术表现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无不令人惊叹不已。但学习能力再强,掌握的知识再多,如果身心得不到健康成长,那其他方面再优我认为对其的教育也是失败的。在几年的少年班教育工作过程中,我发现部分超常儿童的身心并没有随着知识的丰富、成绩的提高、智力的开发而同步发展,却日渐表现出唯我独尊的倾向。作为一个专门从事超常儿童教育的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授人以业必先以德”——要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笔者从班主任工作角度,就唯我独尊心理浅谈其现象表现、原因分析及心理辅导方式。
一、唯我独尊的现象呈现
『情景一』 食堂里:“不好了,Miss Li ,你班两小孩在那边吵了起来!” 我赶紧跑过去,只见两个可爱的“小不点”彼此“虎视眈眈”。一番了解下来,得知:其中之一的周同学在买好饭转身时,不小心碰了另外一个同学,另外一个同学立马要求他道歉,本来一句“Sorry”就能解决的问题,偏偏周同学坚持为自己辩解,拒不承认自己的过错,双方僵持不下……
『情景二』 宿舍里:宿舍全体成员正在讨论如何开好迎新联欢晚会,只见李同学滔滔不绝地发表意见,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他或者就摆手示意同学别插话,或者就与他人争辩,争得面红耳赤,非要他人接受他个人的意见。
『情景三』 教室里: 因为宿舍内务扣分,班主任在了解情况后把那天值日的周同学和另一位同学找了过来。陆同学找了好多借口,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只是一个劲地埋怨另外一名值日生没有尽到责任。
二、唯我独尊的心理特点透析
象周同学这样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多才多艺,积极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
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一个灵活的大脑装在他门的脑壳里,随时供应金点子,但人小脾气大,个人表现欲大于集体荣誉感,往往容易惟我独尊,其心理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1、唯我独尊,不懂得尊重他人 一切总是以自我出发。
2、好表现自己,好大喜功,班级里有名誉的事、受表扬的事不能少了他们,似乎他们是有功之臣。
3、自己永远是对的,从来不认为自己有错的,遇到触及自己的事情,不是极力辩解为自己找各种借口,就是把应负的责任推却的一干二净。
4、同学有困难,不肯主动伸出手,缺乏同情心。
三、唯我独尊的心理成因
超常儿童的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问题,实际上是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心理偏差,通过平时对他们的观察,与他们的接触及家长的交往后,我发现这种心理的产生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家长们由于其素质和教养不同、文化知识水平不同,在对待子女的教育手段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
1、父母宠爱,“含在嘴里怕化了,抱在手里怕摔了”,对子女百依百顺,十足的小皇帝,加上超常儿童天资聪颖,更是疼爱有加,十分惹人喜爱,而缺点往往给家长所忽略,甚至把它当作可爱而赞赏,在鲜花和掌声中无意识地培养了骄纵、使之失却了自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空一切的心理就这样滋生了。如『情景一』中的周同学,父母中年得子,更是宠爱有加,而他自己琴、棋、书、画都有一手,小学四年级就考上少年班。在家里,他就是“太上皇”,而父母对他是有求必应,所以对他来说向人家道歉是从来没有的事。
2、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都无所谓,对孩子思想行为中的缺点、错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宽囿之至,导致放任自流。如『情景二』中的李同学,学习成绩优异,但父母重智轻德,惟学习成绩是问。待人处世方面教育甚少。因而他说话、做事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父母双方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不一致,更是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心理畸形发展。如『情景三』中的陆同学,当其犯了错误以后,他父亲对他不是一顿谩骂,就是“急风暴雨”打一顿,而母亲则在一旁袒护孩子;有的祖父母和其生活在一起,祖父母不准孩子的父母严格管教孙子(女),使其父母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家庭教育,也常常导致家庭教育失误。
四、唯我独尊心理的辅导
1、教师和父母合作,让父母积极参与教育过程,把学生的一些表现和家长进行个别交流、沟通,在育人的目标上达成一致,即:要成才,先做人!家长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听孩子倾诉,与他交心。
2、随着学生日渐长大,作为老师要放下教师的身份架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尽量理解他、尊重他,做一个能与他平等沟通的良师益友,肯定他们的长处,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对其心理辅导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与周同学等分析唯我独尊心理带来的不良后果,让他们懂得:交往是平等互利的,是两厢情愿的事。若违背此原则,总想让别人按照你的意愿办事,会使人感到你刁蛮任性,不愿意与你交往,表面上好象占了上风,实际上给自己设置了障碍,割断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正常交往。
2)让他们懂得一些待人处世的原则:缩小自己,宽容别人,放低自己,提高别人。引导他们阅读一些待人处世的书籍,如《做人与处世》等,选其中他们最喜欢的文章交流体验。
3)鼓励他们热心帮助同学。我常对他们说的是“送花之手,手有余香”,并让他们尝试去帮助别人,过后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这样的感受不需要给老师看,但希望过后再去看看,有什么新的感受)。后来,在班级好人好事记载本上常常能看到他们的姓名。
(第二阶段)4)学会“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我利用班会课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老奶奶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是卖鞋的,小女儿是卖伞的。看到下雨,她就为大女儿担心;看到晴天,她就为小女儿担心。后来她换了个角度考虑问题,看到下雨,她就为卖伞的女儿高兴,因为可以多卖出伞了,看到晴天,她就为买鞋的女儿高兴,因为天好可以多买出鞋了。通过这个故事,我希望理解任何事情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也许便会豁然开朗。
5)学会“互换角色”:在与同学交往中遇到麻烦时,先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想想要是我是他,我会怎么做,这样就会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如那天发生在食堂里事件,人家让周同学道歉一声,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但作为被碰了一下的同学,也要学会宽容。
6)学会“倾听”,在集体活动中,要做个忠诚的听众,允许别人发言,然后有不同的意见,大家一起讨论,发挥集体的力量。正如“华盛顿合作规律”中说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不是简单的人力相加。假定每个人的人力都为1,那10个人的合作有时会比10大得多,有时甚至比1还小。所以,那天陆同学要是静下心来,听取其他同学的合理建议,集众人的智慧,相信那天他们的节目肯定会更出彩!(第三阶段)7)学会每日反思,在自觉的反思中不断自律,提升自己。通过日记、周记、作文随笔记录所思所想。
9)在批阅的周记本上写上名人名言、格言、小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