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掌握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技巧
* 通过案例研读、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表,掌握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技巧,如修辞手法、结构布局等。第十二章纪录片解说词写作技巧请大家一起研读案例《西藏的诱惑》,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选一名记录员记录答案,并派代表发言。(阅读15分钟,讨论15分钟,发言10分钟)
1、该部片子的解说词之所以这么优雅,成为80年代的经典之作,跟该部片子解说词的修辞手法息息相关,根据你们语文课中所学的修辞手法,试问该部片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2、该部片子用以描绘细节的解说词有哪几处?这些细节有什么作用?
3、这部片子的解说词是如何谋篇布局的?(提示:从开头、主体、结尾等角度展开阐述)案例研读
一、解说词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 1)变抽象为具象,变无形为有形。2)引导观众思路,引发观众联想。3)创造一种意境。
1、作用
2、类型 1)明喻:主体出现在画面中,喻体出现在解说词中
一、解说词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
2、类型 2)暗喻 通过镜头的对列形成,用一个形象的意义来说明另一个形象的意义,使镜头内部产生一种联系,从而造成观众的一种心理联想。通过景别的变化形成。解说词运用比喻手法和隐喻效果的画面相结合。范例 广告片《Virgin》中用坐在年轻小伙子旁的死神画面交叉组接年轻小伙子幻想镜头,如做游艇、蹦极等,形成一种隐喻的效果:做Virgin航空公司的飞机非常安全,死神等的都不耐烦了,睡着了。乘客可以从死亡的边缘线挽回生命。在《沙与海》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茫茫沙漠中只有两棵老沙枣树,一天父子俩去打沙枣,沙枣落在沙子里,父亲用手一颗颗把它们从沙
子里捡出来,茫茫的草原中只有两棵沙枣树和两个渺小的人。先是用一系列特写镜头如父亲捡沙枣的手的特写、脸部的特写、沙枣的特写等,把沙漠里生长东西不容易及人们对自然的赐予无比珍惜的内涵表现了出来,之后景别逐渐变大,镜头逐渐拉开,再加上音乐对情绪的渲染,使观众从这实录的生活场景中感到一种沉重的生活意味。辽阔的沙漠,渺小的人形,隐喻了人与自然的两元对立。手在沙子里捡沙枣的长长的镜头,象征了人们对生命的爱惜与渴望。在《西藏的诱惑》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画面:山上的野草、草原上的骏马在吃草、茫茫大海 解说:像山野诱惑春风,像草原诱惑骏马。西藏对人的诱惑,那样难以摆脱。对敢于追寻的艺术家来说,像大海诱惑江河。
一、解说词的修辞手法
(二)对比
1、作用:由对某事物的感知或回忆,联想到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突出和强调创作者所要表达的事实、观念、情感等。
2、类型:解说词之间的对比;解说词和画面的对比;解说词和其他声音语言的对比等。在《西藏的诱惑》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多少寺院荒废了,只剩下:一堆残砖,一块断瓦,一片鸟羽,一支鸦翎。多少寺院又拔地而起,但只见:一派香火,一檐金瓦,一桌祭品,一队旗幡。点评:通过对比突出了宗教伴随人类度过的漫长岁月。
一、解说词的修辞手法
(三)反复
1、作用 1)放大或突出,强调某种事物、意境、现象等。2)给观众以不断的提醒,造成一种震撼的感觉。3)形成一种节奏感和延伸感。在《西藏的诱惑》中有这样几句: 石头。石头。还是石头。西藏,是大山的王国,因此,到处都有石头的家族。点评:通过反复突出了画家韩书
力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在他看来,石头是有生命的,道出了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眷恋。在《西藏的诱惑》中有这样2段: 只有在天尽头,你才能看到真正的大自然的壮举。当时的造山运动,一定是犹如英雄之崩倒,具有刚烈之美的力度。所以,这里的峻岭崇山,都展现着地球的张力。只有亲临其境,你才会不由自主地感叹:壮哉,地球第三极!只有在天尽头,你才能真正看到一个伟大而刚强的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就是在这种最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息繁衍,历尽沧桑。经年累代,他们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与深沉的历史,他们的民族风采,焕发着独有的潇洒与俊健,意志如伟岸之高山,心怀如坦荡之莽野。
一、解说词的修辞手法
(四)排比
1、特点:用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并列语句,把相关的意思连续地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五)拟人 在自然科学类的电视片中多见,目的是为了使抽象的、枯燥的内容表达得更形象和生动有趣。在《西藏的诱惑》中有这样2段: 西藏的诱惑,是那大自然动人的诗章,是那第三女神的圣洁,是那高山林海的苍茫,是那世界屋脊的满目纯澄,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那一束奇光„„(排比)西藏的诱惑,是那西藏风情真切的吟唱,是那历史的流云涌向天边,是那高山的骄子走向山梁,是那心中的信仰,这般坚贞,是那圣山神湖之间升腾的太阳,这般慈祥„„(排比)在《西藏的诱惑》中有这样一段: 浓郁的雪域人情啊,你所孕育的藏族文化,给人的艺术营养无比丰厚。
二、解说词与细节
(一)细节的作用
1、刻画人物性格
2、揭示人物情感世界
3、升华节目的主题思想 在《西藏的诱惑》中有这样一个场面: 画面:画家韩书力
所画的朝圣者的像特写以及一步一个磕头的摇镜头 解说词:带着这种思考,韩书力像他自己所画的朝圣者一样,在那条朝圣的路上不断行进,不断祈求。点评:通过解说词,对画面细节加以提升,突出主题思想。
二、解说词与细节
(二)如何利用解说词放大细节
1、选择那些最有特点的、最能表现作品主题的细节
2、对细节的放大要注意和整个片子的融合
3、对熟悉现象的陌生化处理,给观众意料之外的感觉
4、使画面中的内容所包含的隐态信息转化为显态信息。
二、解说词与细节
(三)细节类型
1、画面细节
2、解说细节
3、声画结合细节:画面上展示细节,解说词也进一步对这些细节展开叙述、议论或抒情等,声画完美结合,使细节的表现力更强。通过摄像机镜头的运动、拍摄角度的选择等捕捉到的并展示在观众面前的具体、形象的人的行为、表情、动作及一些特殊的物件、特定的环境、情景等。在表现过去已发生但没有形象资料的细节时,依靠解说词来向观众传递这些细节,画面上没有具体展示解说词中所表现的内容。
三、构思与布局
(一)构思
1、广义定义:指创作一部片子,从取材、立意、布局到表达的整个思维过程。
2、狭义定义:指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为了表述内容,以什么为线索,开头结尾、层次段落怎样安排、各视听表现元素如何运用等具体内容的思维过程。
三、构思与布局
(二)线索
1、时、空线索 把作品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是时间的推移或者是空间的转换。如:《藏北人家》以时间为线索
2、人、物线索 串联作品内容、安排作品结构时,利用一个“人”或一件“物”为线索 如:《西藏的诱惑》以人为线索;《龙
脊》以物为线索,以广西瑶寨的民歌为线索。
三、构思与布局
(二)线索
3、感情线索 通过创作者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的感情变化线索组织安排材料,布局文章结构。
三、构思与布局
(三)布局
1、开头 1)开门见山式 2)由远及近式 3)背景介绍式 4)抒情式 6)悬念式 7)寓意式 8)议论式 5)描写式 范例 在《沙与海》的开头,在用字幕配合画面介绍了两位主人公的身份、姓名之后,便开始解说: 每天清晨,牧民刘泽远一家都要集中在这间屋子里喝早茶。这是一户七口之家,他们居住在宁夏和内蒙交界的腾格里沙漠里。刘泽远共有五个儿女。每天的早茶时间大约在清晨6点钟。早茶实际上就是早餐,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刘泽远要向全家人分派一天的工作。„„ 范例 《北京运动服装一瞥》的开头: 这是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在艺术上,它是不朽的,在服装上,它是真实的。它告诉我们,那时候参加奥运会比赛是不穿衣服的。在许多方面,现代奥运会不同于古代,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体育比赛,同时又好像是一次规模最大的服装展览。1984年是又一个奥运会年,北京不是举办奥运会的地点,但数不清的北京人纷纷穿起了运动服。范例 《辽道背上读书声》的开头――该片讲述民办教师白凤桐默默无闻为山区教育奉献的故事。龙泉关,古时候的边关。在龙泉关正西十几华里的地方有座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山,山顶上有个叫辽道背的村庄。据说是两百多年前,两户人家为躲避战乱逃上山顶,就此落户,一代代繁衍下来便有了今天这个山村。在村子的北边有一座学校,小学有一个老师和两个学生。范例 《西藏的诱惑》的开头: 歌曲《朝圣的路》 我向你走来,捧着一颗真心,走向西藏的高天大地,走向苍凉与奔放。我向你走来,捧着一路风尘,走向西藏的山魂水魄,走向神秘与辉煌。令人神往的西藏啊,多少人向你走来――因为“西藏的诱惑”,因为那条绵延的雪域之路。令人神往的西藏啊,多少人向你走来――因为“西藏的诱惑”,因为神奇的西藏之光„„ 范例 《老房子》的开头――电视系列片《江南》之四 小桥流水,一向为江南独有的景色。黑瓦白墙,从来是江南鲜明的特征。是的,先有了这些黑瓦白墙的鳞次栉比,才有了一座座宁静的院落,才有了一条条幽深的巷道。“小楼一夜听春雨“,这优美的诗句,像檐前的春雨一样,从久远的宋代,一直滴到了今天。老房子不仅被写进了诗句,而且也曾被一 代代画家作为创作题材。在当代,画得最多的,吴冠中先生恐怕是最值得列数的一位了。范例 《失落的文明??爱琴:亚特兰蒂斯的遗产》的开头: 地中海东部的黄昏。锡拉岛上的居民感觉到了某种极其可怕、极其恐怖、极其灾难性的东西,他们被迫准备放弃自己的家园。他们把葡萄酒、橄榄和小麦装进储藏罐――希望有一天能再回到这里,以便重新把它们取出来,他们仔细盖上每一个盖子。但是他们把自己最珍贵的财产――黄金和珠宝首饰――都带在身上,急急忙忙往船上赶。这些人感觉到自己脚下的土地在颤抖。他们曾经有过地震的经历,但这次不仅仅只是地震。这一年是1628年。然而这些人再也没能回来取他们的橄榄和葡萄酒。他们就这样进入了夜幕――逃进了海水之中――他们留下了一个神秘的传说,至今仍萦绕在我们心头。
第二篇:电视解说词写作技巧谈
电视解说词写作技巧谈
解说词是一种口头文学,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的描述、叙说,通过词语的渲染来影响受众。电视解说词是一种重要的电视创作手段和表现因素,它发挥有声语言的独特优势,对电视节目中风光的穿缀、历史的阐释、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叙述、主题的升华,意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能否驾驭掌握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技巧,直接关系着电视节目的优劣成败。
一、明确定位,取长补短是发挥电视解说词优势的前提
严格说来,电视解说词的创作并不完全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写作,更准确和科学的说法应当是一种“处理和安排”。“电视是多种艺术元素和表现技巧的集合体,就语言特性来说,电视解说词永远不是独立的艺术,它的生命与画面、音响等元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作用形成一种复合语言。”(1)在这种复合语言中,画面是电视语言中最基本的元素,解说词虽然作用于观众的听觉器官,但一定要立足于观众的视觉感受,它是对画面因素的扩充、延伸、概括与升华。观众可以通过解说词把画面感觉同听觉感受相衔接,对不断发生变化的画面进行必要的整合和重组,充分领略画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通过这种引导,使观众顺利进入特定的画面情境和氛围之中,体会电视编辑的主题内涵。
纪录片《北京有群新桥人》的结尾部分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又是一个空气清新的早晨。赶早市的新桥人又上路了。这是一条不安份的山里人追赶时代节奏的路,一条将贫困封闭的山乡与富裕文明的都市从此接轨的路,一条充满阳光的路。无论今后这些新桥人留在北京也好,回家乡开拓新天地也好,也无论今后中国市场经济的风云如何变幻,相信我们这些新桥人,永远会是黎明即起的赶早市的人。”这段解说词中,实际上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引导观众看画面——新桥人到底干什么引发了记者如此的感慨 ?二是吸引观众看画面——这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同时将勇于走出封闭山区、站在市场经济前沿大胆实践的新桥人比作“永远是黎明即起的赶早市的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电视画面与解说词是一对孪生兄弟,二者息息相连,相互映衬。解说词与画面不仅要“形合”,更要“神合”,使之成为水乳交融的内在统一体。实践证明,好的解说词可以进一步开拓电视画面的思想和艺术境界,推动电视画面的视觉内涵更深刻地阐发出来。
同期声是指现场采访时被采访者所说的话,也包括被采访者和记者之间的现场交流。经过精心选择的同期声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意图,表达一种特定的意义。例如在一些反映红军长征的电视片中,由一些老红军讲述当时长征的经过,由于他们本人是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又因为他们讲述亲身经历的事情,这种讲述本身就是活的历史,更容易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所以,借助同期声的表达是解说词构思必须要考虑的语言因素。
解说词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字,它的作用是在同画面语言、音乐语言与音响语言的结合中体现的。没有画面不能称其为电视新闻,没有同期声不能完整地再现新闻事件,没有解说词无法明确地表述记者的主观意图。正是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赋予了电视片以灵魂。
二、深入采访、选定主题是写好电视解说词的关键
解说词是解说客观事物的,而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只有仔细观察,深入研究,才能将其如实地反映出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前期的深入采访对后期解说词的写作非常重要,没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只是凭空想象“闭门造车”,就不可能写出让观众信服的解说词。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前总裁弗莱德•法兰德雷说:“在你对事情有所了解之前,甚至在你发现情况之前,就开始准备你的案头工作。”一些编辑、记者恰恰忽略了这一点,现场采访时对事实材料的收集浮光掠影,以至于后期撰写解说词时感到“难产”,干巴巴连成篇都难,更何谈在更深一个层面上反映生活呢?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一篇好的解说词应该包含富有启迪意义的、深刻的主题思想。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一部作品的存在本身并不能独立产生意义,其意义的实现需要受众通过阅读和欣赏使之具体化,最终实现作品的价值。(2)电视解说词的撰写就应该根据主题的需要,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为观众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从而激发观众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实现观众欣赏中的再创作。
三、以人为本、情真意浓是电视解说词的生命力所在解说词的写作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可用平实的语言,也可用文学的语言;可用散文形式,也可用韵文形式。许多被采访对象和单位都希望能通过一种片子,对他们的生存状态及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反映他们的生命价值和沸腾的生活,进而树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独特的文化形象。只有记者和被采访对象发生感情上的共鸣,对想说明的事物感情真挚、关心专注,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力作,深深的打动观众的心灵,也才更符合新闻“三贴近”的要求。如体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发展业绩的记录片《神箭壮歌》中曾这样描述:“那一时刻,再坚强的铮铮铁汉,也会泪眼迷离。有多少人在那一时刻醉倒在西昌,醉倒在酒泉,醉倒在祖国大地上,就像醉倒在母亲的怀中……当他们把群山大海般的难题化做排山倒海般的发射,很多人已经被岁月染白了双鬓,带走了年华,但时光却从未带走航天人的憧憬与理想……”作为观众,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看见了一些老航天人的潸然泪下,也仿佛体会到了奋进者的成功和喜悦。
解说词的写作技巧包涵了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浓厚的文学艺术修养。一篇好的解说词应该节奏鲜明、感情饱满、文辞优美,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内蕴和张力,把握住全片的精、气、神。在电视片《让历史告诉未来》中有一段表现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时的解说词是这样写的:“昔日黄河戈壁中的艰难和沉重,奋斗和欢乐,此时此刻化作了一种激情。他们有理由欢呼蹦跳,他们有理由拥抱流泪。那冲上云霄,使世界重新估量我们民族的巨大的蘑菇云,包含着多少自豪和力量啊!”这激扬的文字让我们感到一种炽热的诗情,当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腾起的时候,作者胸中抑制不住的激情也在奔涌而出,这种诗化的语言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解说词也获得了独特的力量和血气。
四、融会贯通、掌握辞采能够提高电视解说词的表达效果
运用修辞在电视解说词中可以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对于信息交流中的施受双方而言,它可以帮助施者更好地表达自己,也可以帮助受者更全面地接受信息。解说词的创作主要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复等手法。
1、比喻。比喻是利用人们常见的、熟悉的和容易理解的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特征进行生动的描绘和渲染,把事物表现得更鲜明、更通俗易懂。例如,《从宜宾到重庆》中,对重庆的房屋建筑是这样描述的,“如果把楼房比作竹笋的话,那么这些鲜嫩的竹笋已在层层梯田上,东一排西一排地长了出来。相比之下,那些用竹片做的旧房,就像是落在竹笋边上的竹叶。在这层层梯田上,落叶早晚会被竹叶所代替……”这些比喻方法,不仅通俗地说明了重庆房屋建筑的变迁,而且揭示了哲理,浅显地说明了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使表现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形象感人,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2、排比。3个或3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接连写出来或讲出来就构成排比。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增强解说文字的气势和长度,给人带来强烈的听觉冲击。例如纪录片《敬爱的周总理永垂不朽》中有这样的解说:“看,高高举起的铁拳,听,发自肺腑的誓言。敬爱的周总理,您放心吧!革命事业后继有人。革命洪流,一浪高过一浪,谁也不能阻挡。”这样一气呵成的评说,给人一种强烈的宣泄感,更易激发感情,引起共鸣。又如在记录片《长江之歌》中有这样的一段排比句:“一双又一双明亮的眼睛,一颗又一颗闪光的红心,那就是我,那就是你,那就是他,那就是我们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这样的解说词节奏鲜明,气势强劲,通俗简洁地表达了事物的内在联系。
3、对偶。对偶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成双作对地结合在一起使用。对偶有正对、反对和串对之分,作用与排比相似,都是依赖外在句式的整齐形成一种内在的节奏感,让听者在语流中更易组合接受。如“长夜无言,天地同悲。只见灵车去,不见总理归。”(《敬爱的周总理永垂不朽》)。从这个对偶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偶工整醒目,音节和谐,对比鲜明,语句凝练,感染力和说服力都很强烈。
4、反复。反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样的句子或词语一再重现,使观众对画面产生深层次的领悟。一般写作中往往会避免重复,否则会显得单调无味。但对于听觉,重复是加深印象的最佳选择。在电视节目中,配合着这种语言对听觉的反复冲击,人们对画面往往产生更深层的领悟。如画面上是沙漠中的驼队,“骆驼慢悠悠、慢悠悠地行进在沙海中;驼铃响在静悄悄、静悄悄的瀚海里”这种解说,就更能让人领略到那种宁静平和的意境。
另外,解说词的创作,还可以运用对比、引用、设问、反问、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法。需要注意的是,修辞在电视解说词中应该谨慎使用。在悉尼奥运会的解说评论中,白岩松在谈到我国的一位射击运动员获得冠军时说:“怪不得她会夺冠,原来她的生日是9月18号,„9•18‟„就要发‟嘛。”这就遭到了批评,因为这个谐音带有迷信的色彩了,而且9•18也是我们的国耻日,这让广大同胞在感情上不好接受。因此,我们还是要强调,不能以辞害意,修辞的选择也需适度,顺其自然。
当然电视解说词仍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它的样式、类型和风格都还在发展中,正像北京广播学院教授朱羽君所说:“电视的发展速度是超乎人类的准备的。……电视就像一列疾驶的火车,当我们驻足沉思时,它的身影已远远驶出我们的视野。”(3)但是,优秀的电视解说词仍然可以从社会、文化、哲学、艺术等角度去挖掘提炼,使电视语言形成一个有机的文化大餐。一篇优秀的电视解说词不一定是运用了多少排比句、多少古文诗句、多少成语典故,更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但它首先应当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别有滋味,集语言的新鲜性、评说的深刻性和文字的可读性于一体,并使通篇文章的语言美感与画面镜头的艺术美感结合得完美和谐。
解说词是一部优秀电视片的灵魂,即使不看电视片,它也应是一篇绝妙的文章,读起来让人振奋、引发思考、唤起遐想、回味无穷。明确定位、深入采访、融入真情、锤炼语言是写好电视解说词的重要步骤。解说词的创作者还要有对客观世界的真知灼见和对生活的敏感观察力,以及崇高的事业心和职业道德,并且勤于笔耕,善于在创作实践中摸索,进而领悟驾驭解说词的创作规律。
第三篇:掌握写作技巧
掌握写作技巧 让你文章精彩出众
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会告诫我们写作文要怎样怎样,要有中心思想,内容突出、主题鲜明,段落清晰等等,这样的才算是好文章,只有按老师的要求做了才能得高分,于是很多时候就是千篇一律的,但也能应付的过去因为那时候是要熟悉写作的流程,掌握基本的写作要求,规范写作的习惯,但是长大了,工作了,我们需要的就不是这些了。
现在很多人从事的是营销策划或者类似这方面的的工作,以前老一套的写作方式早已被人们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下面笔者总结了一下现在的文章写作方式及技巧,希望能给需要的人们以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多提意见和建议,让我们的写作能力和工作能力得到提高。第一点,写作内容要真实客观、主题突出、简洁明了。
我们以某气球公司为在上海刚成立的分公司写公司简介为例:
首先,分公司是依托总公司成立的,延续和继承着总公司的公司文化、经营理念、主要产品等这些主要内容,同时也会根据当地的市场情况,运行自己独特的经营方式、主打产品和管理团队,这些都是区别于总公司的,而且一个公司的简介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地宣传文章,因此在公司简介里面也应该体现出来。
这样,这个公司简介就可以按照:简介总公司—总公司及市场发展需要在上海创建分公司—分公司的优势、主打产品、公司优势—公司联系方式,这几个方面经内容填充好就可以了。些其他内容也是一样。
第二点,作者要了解自己的写作对象、内容和要求。
写作对象就是自己要写的产品、人物、事件等。
写作内容就是自己要写的产品、人物、事件等的基本情况。
写作要求也可以称为写作方向:我们对写作对象的褒贬抑或要达到的某种效果。
当我们把这些弄清楚的时候,就可以寻找相关的素材制定相应的写作计划来完成你的写作内容了。
第三点:写文章要真诚投入感情、言辞可适当夸张、必要时需作相关渲染、整体又要谦虚谨慎。
可能有些人就要不解了:前面说要客观真实,现在又要夸张渲染岂不是自相矛盾?非也!毕竟现在是写文章,我们要把自己真正的站在一个文人的角度去看待一些事情,为什么要夸张?因为夸张出来的内容,是你在看待你的写作对象时期望出现的效果,渲染也是一样,都是在写作时不自觉加进去的个人情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感染你的读者让他们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你的真诚、热情。
可能大家还是很疑惑在这里小举一例说明一下我的意思:某公司是做连锁加盟的,成功签约了一个马来西亚的加盟商,于是在博客中写到开拓国外市场已成为现实,我们可以想下,仅凭一个客户就说开拓了国外市场似乎是有点夸张,但是事实确实如此,因为现在是一个不代表以后还只是一个。
谦虚,就不说了,中国是礼仪之邦,不喜欢夸夸其谈的玩嘴皮子的人,同样我们可以看下,如果讲开拓国外市场已成为现实改为成为可能,就会让人们很快接受这个说法,不再有异议。如果我们能按照这些去实地操作,每天多写一些东西就不是很难的事情了。
以上是自己的一点小小感悟,关于写作还要加强学习,多实践、多操作、多揣摩,再用点心,相信我们都会与收获的。
第四篇:电视新闻稿写作技巧
电视新闻稿写作技巧
电视新闻稿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供电视新闻播音员播音的文字稿。它与新闻图像互相配合,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条既看又听的电视新闻。所以,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既是一门为听而写的艺术,也是一门为看而写的艺术。“听”与“看”的结合,使电视新闻稿写作既不同于广播新闻的为“听”的特点,又不同于报纸新闻的为“看”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记者和编辑必须从掌握电视新闻的特点入手,正确处理好下列三方面的关系,真正体现电视新闻稿的“为听而写、为看而写”的写作特色。
一、力求口语化,避免书面化
电视新闻“听”的口语化特征决定了电视新闻文字稿在撰写的过程中,与报纸新闻稿不同;而须有广播新闻稿之突出特点,即口语化,播音员面向观众直接口播新闻内容。正因如此,人们形象地把电视比喻为“窗口”和“讲坛”,站在这一“窗口”或叫“讲坛”“讲学”的就是我们的播音员。所以,我们的电视新闻稿犹如一篇篇“教案”。这些文字稿(教案)要让播音员(教师)传授给观众(学生),不浅显明了、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大众化语言怎么行呢?不然,既妨碍观众“听”,也妨碍观众“看”,达不到预期的收视效果。这说明写稿应看对象,要根据受众谋篇布局。如对同一
内容的报道,电视新闻稿与报纸新闻稿的撰写是有区别的,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
报纸体:“我们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对我们来讲出乎预料,虽然谈成不多,但是我们也感到非常高兴。”洽谈会负责人7月10日对我们说。
电视体:7月10号,洽谈会负责人对记者说,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出乎他的预料,虽然谈成的不多,但他也非常高兴。
可以看出,同是文字形式,但电视新闻稿毕竟不是给人看的,而是要让播音员去说的。既然它的目的是说的、是让人听的,那么它必须直截了当地把内容表达出来。同时,要求语言比较简短,适合播音员配音;其次是应尽量采用口头语言,以适应受众的听觉习惯。这正是电视稿与报纸稿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二、拓宽报道面,莫看“像”作文
电视新闻片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镜头和文字。有人把新闻片比喻成一条项链。那么,片中的一个个镜头就如一颗颗珍珠,文字稿就好像连接珍珠的金钱。如何拉好这根“金线”?这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在电视新闻稿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记者把文稿写成一般的解说词,把镜头中的人物简介一番、场面内容介绍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则写成单纯的解“像”文章,说说事物发生在什么地方、结果如何。这样处理,往往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妨想一想,当我们举起摄像机时,能拍摄到的镜头有多少。现实中,大量的新闻信息是镜头难以捕捉到的。如何处理这一“遗憾”(人们通常称“电视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自然而然地摆在文字记者的面前,而报纸、广播的新闻不存在这一不足。原因十分简单,文字可以反映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动态,而图像无法再现已过或未到的动态。所以,撰写电视新闻稿时必须发挥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进而拓宽电视新闻的报道面:把无法用画面传播的,诸如过去的、未来的、或难以用画面表现的,如政府部门的公告、科学技术成果、党的重大决策等,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把这些情况如实地传播给观众。例如《我县基本完成晚造插秧任务》:
我县各地抓紧备耕,立秋前后大部分秧苗已插完,并迅速转入田管阶段。据悉,Ⅱ优3550、协优3550、华优86等优质高产常规良种占了晚造总面积的4成多,抛秧面积近6 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多亩。
——2000年8 月11日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三、挖掘其深度,谨防一般化
新闻要求准确、快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电视新闻更是如此。因而,有些记者急于求成,对一般消息的处理容易出现程序化、模式化,如会议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门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会议、提出了什么要求、参加会议的是什么人员几方面撰稿,活动消息又常常按照某某单位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主题活动、结果如何几个要点组稿。
然而,我们应当知道,新闻传媒的作用不只是传声筒或放录机这么简单,它的权威性在于,它所体现的意识永远高于社会大众平均意识,经它传播的事实和观点,往往带有强烈的引导和教化作用,这也正是新闻传媒的立足点和生命力之所在。电视新闻的画面由于受到其具体图像的限制,缺乏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评论的功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仅仅看电视新闻图像,对新闻的印象比较肤浅,而文字语言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和评论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恰到好处地弥补图像未能表达之不足,起着代替图像完成综合分析评论新闻事件的任务,使电视新闻报道达到一定的深度。例如《占路为市 交通混乱——县城市容和环境综合治理见闻》:
据了解,每晚11点半左右,长廊两岸还成了摊点大摆酒席的“好地方”。粗略统计,两岸长廊景点周围布满大大小小摊点有89处,其中小炒、夜宵的摊档就有35处之多。有人说,在长廊景点饮酒赏月,乐在其中。然而,一夜过后,留给人们的是一串串的思考:在现代文明的今天,有的人为了赚钱而不顾公共环境和交通秩序;又有的人口口声声埋怨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但自己又在不断地糟蹋公共环境和破坏交通秩序,制造脏乱差现象?——2000年7月3日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文稿在综合有关材料之后,提出了一连串的让人深思的话题,旨在唤起人们重视周围环境的整洁和卫生,并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整治市容市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井然的交通秩序。这样的议论,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随着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介的激烈竞争,电视新闻更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除了提高摄像技巧之外,还应在文字方面下点功夫,使播出的新闻有一定的深度。
电视新闻文字稿的撰写还涉及到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的方方面面,本文仅就电视新闻稿撰写中的一些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见解。
第五篇: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这是一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洋溢着蓬勃的时代气息。
这是一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土,演奏着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恢弘乐章,书写着人与环境相融共生的优美诗篇。(推出片名)
高歌 腾飞 新华龙
(华龙腾飞天地新、华龙腾飞展新姿)
2012年7月23日,濮阳市“以拆促建”集中行动动员大会召开,吹响了“以拆促建”嘹亮的号角。“以拆促建”集中行动,是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民心工程。
华龙区是濮阳市辖惟一的行政区和中原油田总部所在地,作为濮阳市的政治、文化和信息中心,承担着绿城路、大庆路、胜利东路、石化路、玉门路、滨河路等十五条主次干道两侧及入市口拆迁,盘锦路西黄河路北大杂院、登月新村东侧大杂院、文化路东五一路北大杂院等八个大杂院拆迁,马颊河、濮水河两侧拆迁,戚城、赵村、尧当、波头集、子路坟、东白仓等十四个城中村改造安臵房用地拆迁。同时,我区自我加压推进了金宇市场、戚城屯市场、天龙市场等五个集贸市场,中心公园、四季花城、海斯顿、物华国际等重点建设项目的拆迁。
【同期声】华龙区委书记张宏义:
2012年“以拆促建”集中行动规模之大,涉及拆迁群众之多,推进战线之长、时间之短、任务之重为华龙区拆迁历史之最,前所未有。华龙区以干大事创大业的气魄,以不干则已、干则必成的决心,迅速行动、果断出击,不完成任务决不收兵,坚决打赢“以拆促建”集中行动这场攻坚战!
思路明,则事业兴。转眼间,华龙大地已是处处春潮涌动。(字幕1): 组织到位,领导亲临一线----区委、区政府强力推行“一线工作法”、“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了区委书记为政委、区长为指挥长的高规格“以拆促建”指挥部,成立了全区主要县级领导干部为组长的推进工作组,建立了任务清晰、节点严格、责任明确的工作台账,明确了华龙区“以拆促建”集中行动指挥部办公室内设机构及职责。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印发了《濮阳市华龙区“以拆促建”集中行动实施方案》、《华龙区“以拆促建”集中行动指挥部关于加强房屋拆迁安全管理的通知》、《华龙区“以拆促建”集中行动奖补办法》。绿城路拆迁工作推进组组建了综合协调组、土地规划组、拆迁执法组、资金保障组、建设绿化组、环境保障组、项目推进组、宣传报道组,坚持把最精干的力量放在拆迁第一线,乡(办)、区直机关抽调三十多名科级干部为主力等280余名机关干部包村、包路段、包拆迁户,在拆迁一线开展工作。
县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分包拆迁任务的领导同志深入一线,(区委书记张宏义、区长刘洪浩等主要领导深入一线的镜头)。
拆迁现场搭设帐篷,建起大锅灶,包路的区、乡干部和村组干部集中就餐,现场办公,利用早餐会安排工作,午餐会分析研究解决问题,晚餐碰头会听取汇报进行小结,(现场系列镜头画面-----)在短时间内打开了拆迁工作局面,各项工作快速和谐推进。
(字幕2):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
拆迁工作涉及被拆迁居民群众切身利益,工作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信访矛盾。拆迁项目启动之前,区、乡(办)、村组层层召开宣传发动会,利用张贴公告,悬挂横幅,发放告知书、倡议书,出动宣传车不间断巡回宣传,在有线电视台开设宣传专栏,利用手机报、华龙区网、手机短信平台等形式广泛宣传“以拆促建”的重大意义,积极营造围绕拆迁、支持拆迁、服务拆迁的浓厚氛围。为着力提高居民群众对“以拆促建”工作的知晓率和工作透明度,开好各个层面的拆迁动员会、协调会、政策讲解会、入户恳谈会,集中听取被拆迁户的意见和建议,接受村民群众对“以拆促建”工作的政策法律质询,让各项政策和补偿标准明明白白、深入人心。同时,我们坚持把群众工作放在首位,工作组成员进村入户,耐心细致地做好每个拆迁户的思想动员工作,把拆迁的重要性宣传到位,把拆迁的政策宣传到位,把党委政府的坚定决心宣传到位,进一步把拆迁群众的思想凝聚到“以拆促建”上来,把行动落实到“以拆促建”上来,玉门路北延在短短的五天时间内迅速拆迁完毕。
(字幕3):优化作风,化解矛盾难题
面对繁重的拆迁工作任务,各级领导干部用“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争一流”的使命感开展工作。针对那些问题比较多、拆迁难度大、局面一时难以打开的拆迁项目,分管领导亲自蹲点,走在一线,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钉子户”,区推进组领导、乡(办)主要负责同志主动跟进、主动分包,亲历亲为,把道理讲在前,把关心放在前,把疏导教育做在前,争取他们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工作中,各级分包干部紧盯在拆迁现场,坚持一户一户落实,一户一户推进,提高了拆迁效率,缩短了拆迁工期。针对冬季严寒季节拆迁户租房困难的具体情况,工作组主动帮助拆迁户联系安臵处所,对于个别无劳力户,工作组联系协调机械车辆和专业拆迁队伍免费搬迁、协助拆迁,在2012年11月底、12月初绿城路拆迁的紧张时期,每天组织搬迁、拆迁队伍200余人,机械20余台,开展集中搬迁、同步拆迁,加快了拆迁进度。
(字幕4):模范带动,推进拆迁进度(注:先进事迹、感人事例------)
村看村、户看户,广大群众看党员、看干部。在拆迁工作中,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拆迁工作启动之前,在做好被拆迁户的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重点列出党员干部拆迁基本情况,作为第一批拆迁目标,引导他们做拆迁带头人、示范户,形成比、学、干、超的工作局面。在绿城路、南海路东延、滨河西路、盘锦路西侧大杂院的拆迁工作中,孟轲乡政府、华龙区畜牧局、地税所等机关事业单位和在市直、区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十几名同志、中孟轲、皮胶拐、王庄等村组干部带头配合清点、带头签协议、带头拆迁。党员干部在做好自身拆迁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做好其亲属邻居的思想工作,逐步缓解群众对抗情绪,加快推进拆迁工作。工作组的诚心和干劲打动了许多群众的心:西孟轲75岁的村民常青举开了一间中药铺,在了解拆迁情况后,老人不仅积极配合拆迁,还主动提出把3280元的补偿款全部捐给希望工程。说起这么做的原因,常青举表示:“十八大提出要让群众生活的更美好。这次拆迁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生活的更好,我这也算是为市里的发展做点儿贡献,值得。”(字幕5):创新机制,依法推进工作
为加快附属物清点工作进度,区财政局评审中心、监察局、审计局、检察院将监督关口前移,全程参与附属物清点,实行区国土局、财政局、监察局集中审查审批附属物安臵补偿方案,建立了“一站式”审批工作机制,邀请著名拆迁专家、法学专家王达博士为全区干部职工做了一台“阳光拆迁、和谐征收”法律讲座,同时聘请王达博士等20名律师作为区政府法律顾问团。工作中,始终坚持“三拆、三不拆”的工作标准,自觉做到“三个带头”,严格工作程序,公开安臵补偿标准和政策,一把尺子量到底,多方筹措安臵补偿资金,坚持“以拆促建”附属物补偿款足额到位,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推进工作。中原办在“以拆促建”工作之初,实行“以拆促建”项目机关干部摘牌制度,有力的调动了机关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
(字幕6):积极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我区“以拆促建”项目涉及众多城乡结合部、大杂院的村民自建房和企事业单位,随着2012年冬季的来临,集中大面积拆迁必将影响到拆迁村民的安臵过冬问题。为有效解决村民过渡安臵和被拆迁企事业单位的生存空间问题,我区成立了绿城路拆迁过渡安臵房建设推进工作组和企业拆迁土地臵换工作组,及早筹划建设村民过渡安臵房和被拆迁企业异地安臵问题,积极申请解决廉租房,帮助解决被拆迁对象冬季过渡安臵等后顾之忧,在财政异常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向市政府及市直有关部门协调,主动调高被拆迁村民过渡安臵费。
全区上下精诚团结,勇于担当,克难攻坚,强力推进,圆满完成了“以拆促建”工作任务,至目前,共投资10.2亿元,完成拆迁面积626万平方米。实现了快速拆迁、依法拆迁、和谐拆迁。巨大变化:旧貌换新颜
今天的华龙区,天更蓝了,水更绿了,城市更美了,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一条条宽阔亮丽的街道,一幢幢风格别致的高楼,一处处春意盎然的园林、一个个生意火爆的超市酒店,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夜幕初降,小区文化广场早已汇成欢乐的海洋。你看吧,这边跳的是健身舞,那边打得是太极拳,爱好戏曲的则凑到一块,吹拉弹唱过把瘾——-
濮清快速通道,过去是“ ”而今的,路面宽阔通畅,花草绿树成行---赵村城中村,马颊河,文化路大杂院,金宇市场,《美好前景的展望》
2013年的“以拆促建”工作任务,时间更紧,任务更重,标准更高,(区委书记张宏义:
我们要进一步发扬成绩,弘扬担当,抓住重点,加大力度,确保完成2013“以拆促建”工作任务,为推进更高水平的城镇化、为全面实现“二三五”赶超目标率先发展!)结束语:
掸尽尘埃华光灿,别有天地春风来。今天的华龙区,社会稳定、政通人和、百业兴旺、人民富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明天的华龙区,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仰首高歌,朝着更高、更远、更美好的苍穹跃腾!
359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