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的食品中彻底完成了化学扫盲

时间:2019-05-15 08:2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以食为天的食品中彻底完成了化学扫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以食为天的食品中彻底完成了化学扫盲》。

第一篇:民以食为天的食品中彻底完成了化学扫盲

21世纪的中国人在民以食为天的食品中彻底完成了化学扫盲:

从大米里,人们认识了石蜡;

从米粉中,人们认识了甲醛和工业盐;

从面粉里,人们认识了增白剂和滑石粉;

从粉条和豆腐中,人们认识了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

从猪肉里,人们认识了瘦肉精(沙丁胺醇);

从火腿里,人们认识了敌敌畏;

从火腿肠里,人们认识了死猪肉和防腐剂;

从火锅里,人们认识了福尔马林和大烟壳;

从咸鸭蛋、辣椒酱里,人们认识了苏丹红;

从油条中,人们认识了明矾和洗衣粉;

从银耳、蜜枣、生姜里,人们认识了硫磺;

从木耳里,人们认识了硫酸铜;

从酱油、葡萄酒中,人们认识了色素、添加剂;

从荔枝中,人们认识了硫酸溶液;

从海带中人们认识了连二亚硫酸钠;

从虾仁里,人们认识了亮藏花精(酸性大红);

从腌制肉类食品中,人们认识了亚硝酸钠和亚硝酸盐„„

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了,中国人喝牛奶结石了!今天,“伟大”的三鹿又让同胞们“有幸”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

石蜡、苏丹红、瘦肉精——这些为各类食品披上色、香、味外衣的化学药品,在满足人们食欲的同时,又悄悄将癌症、贫血、基因异化突变、记忆力下降、大脑萎缩、神经系统紊乱、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一并“免费”送给了中国人。

公共食品卫生安全事件不断发生,不断夺走生命,在应接不暇之下,人们不禁担心:什么食物是安全的?

卖豆芽的人不吃豆芽,卖豆腐的人不吃豆腐,卖猪肉的人不吃猪肉,卖鱼的人不吃鱼,卖鸡的人不吃鸡!试问:这个世界还有什么能让人放心食用?

中国人的诚信一而再再而三的缺失、道德一而再再而三的滑坡,那么请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又是什么让奸商们丧失了起码人格?

第二篇:食品包装袋中的化学

食品包装袋中的化学

四川省简阳市石板凳镇莲花九义学校邓发其641426

关注社会,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灵活运用题给信息和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新问题、实际问题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也是新课标中考命题的新走向。近年来,中考化学命题不断推陈出新,在注重 “双基”考查的基础上,在各地中考试题中出现了不少创新试题,较好的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情景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注意学以致用,关注生活,了解科技,注意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事物。

一、食品包装袋中的“气体保护剂”

例1.大明和小明对市场上一种蛋糕的包装方式发生了兴趣。蛋糕装在充满气体的小塑料袋里,鼓鼓囊囊的。经询问得知:这种充气的包装技术主要是为了能使食品较长时间地保质、保鲜。那么,其中充的是什么气体呢?

大明猜想是二氧化碳,小明猜想是氧气。

(1)假设大明的猜想是正确的,请你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要求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2)假设小明的猜想是正确的,请你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要求同(1)]。

(3)你认为食品充气包装中,对所充气体的要求是(写两点):

①;

②。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同学的猜想更合理。

解析本题以日常生活中食品包装袋内的气体为探究对象,考查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立意新颖。氧气和二氧化碳具有不同的的化学性质。若大明的猜想是正确的,则此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小明的猜想正确,那么此气体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由于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易与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因此,食品包装袋内的气体不可能是氧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的气体应该具备不供给呼吸、无毒、化学性质稳定、廉价等特点,常见的气体是氮气或二氧化碳。

答案:(1)将包装袋内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不变浑浊(2)用集气瓶收集包装袋内的气体,然后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3)无毒与食品不反应(4)大明

点评 :本题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融入现实生活、生产中进行考查,不仅较好的考查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知识迁移能力,而且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对培养同学们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

小思同学在“旺旺雪饼”包装袋内发现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小思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

(1)生石灰可作干燥剂的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请你与小思同学一起对块状固体B进行探究。

猜想一:块状固体B中除氧化钙外还可能有:、。猜想二:块状固体B溶于水可能有现象(填“放热”或“吸热”)。请设计实验一个方案验证你的这一猜想。

⑶取适量块状固体B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白色固体C。对于白色固体C的成分,小思同学与小聪同学各自进行猜想。

小思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氢氧化钙;

小聪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碳酸钙;

你认为,白色固体C还可能是:。

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填写下表):

(4)通过对本实验的探究,请谈一谈你的一点体会:。解析本题以“旺旺雪饼”包装袋内的干燥剂为素材设计命题,主要考查了盐的性质及鉴别。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生石灰能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Ca(OH)2,同时放出热量。由于空气中还有二氧化碳,所以生成Ca(OH)2还能继续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产生CaCO3。因此,如果CaO变质,那么CaO变质的结果可能是产生Ca(OH)2甚至CaCO3。本题设计实验要证明的就是生石灰变质后是否同时含有Ca(OH)2和CaCO3。最后一问具有开放性,答案合理即可。

答案:(1)CaO+H2O=Ca(OH)2(2)氢氧化钙 碳酸钙 ;放热 取适量B放入烧杯中,向其加入适量的水,用手握住烧杯外壁(3)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①溶液变为红色,证明固体C中含有氢氧化钙②将所得固体C加入到试管中,向其加入稀盐酸溶液中有气泡冒出,证明固体C中含有碳酸钙(4)分析问题不能看表面现象,要多动手,用实验来证明(其它答案符合条件皆可)

点评:本题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或问题入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旨在引导并培养学生养成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大胆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作出假设时要思考全面:既要考虑到完全反应时只有碳酸钙,又要考虑到未完全反应时固体中可能同时存在氢氧化钙和碳酸钙。本题较好的考查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全面性。此类试题是今后中考命题的热点。

三、食品包装袋中的“脱氧剂”

例3.食品保鲜可防止食品腐坏,保持食品的营养和味道。某食品厂的美好月饼包装袋中“脱氧剂”成分为活性Fe粉、活性炭及少量NaCl、水。使用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活性Fe粉会转变成Fe2O3而变质。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探究使用过的美好月饼包装袋中“脱氧剂”的变质程度(已变质的活性Fe粉占变质前活性Fe粉的质量分数),设计并进行如下探究过程。

步骤(1)取食品包装袋中的阳光牌“脱氧剂”一袋,将里面的固体溶于水,过滤、洗涤、干燥滤渣。

步骤(2)取步骤(1)中的滤渣8.0 g,加入足量的稀H2SO4与滤渣充分反应,过滤、洗涤、干燥得固体1.2 g。

步骤(3)取步骤(2)中的滤液,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得到的固体经洗涤后转移到坩埚中,充分加热、冷却、称量,得到8.0 g Fe2O(注:滤液中的Fe元素已全部转化为Fe2O3)。

3试回答下列问题:

(1)以活性铁粉为脱氧剂,实质上是利用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氧化铁,来吸收包装袋中的氧气,从而达到保鲜的目的。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8.0 g滤渣中Fe和Fe2O3两种物质的总质量。

(3)该“脱氧剂”在未变质时,活性Fe粉和活性炭的质量之比。

(4)该“脱氧剂”的变质程度。

解析:(1)4Fe+3O2+H2O=2Fe2O3·H2O

(2)由题意可知1.2 g的固体是活性炭。则8.0g滤渣中Fe和Fe2O3两种物质的总质量为8.0g-1.2g = 6.8g

(3)Fe元素的质量为:8.0 g×160 ×100%= 5.6g

则Fe粉和活性炭的质量之比为5.6∶1.2 = 14∶

3(4)由于铁变质而增加的氧元素的质量为:6.8g-5.6g=1.2g

变质铁的质量为1.2g ÷

脱氧剂的变质程度:48 2.8g×100%=1121122.8g×100% = 50%

5.6g

答案:(1)4Fe+3O2+H2O=2Fe2O3·H2O(2)6.8g(3)14∶3(4)50%

点评:本题为实验探究与定量化学计算有机结合的综合题,以食品保鲜作为命题素材,既考查了铁、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又考查了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基本技能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化学与生活中的食品

化学与生活中的食品

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可以说自有人类以来,就开始了对化学的探索,因为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化学的需求。这种需求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我国著名滑雪前辈杨石先生说:“农、轻、重、吃、穿、用,样样都离不开化学。”在我看来,吃是我们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需求,并且与化学的联系也最为紧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作为我们的第一需求,也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说道化学与农作物的关系,我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化肥与农药了。1909年哈伯发明了合成氨技术,这个伟大的发明让粮食产量翻一番,如果没有他发明的这个化学技术,那么世界上就有一半的人得不到温饱,也就有一半人存在生存危机了。如今,在新的世纪中,化学发展到新的一个阶段,也就造就了一个新的产业——食品加工制造业。商场里的各种零食,包括膨化食品和坚果类食品都离不开食品加工制造业。而且各大餐饮类服务业也离不开化学,制造色香味俱佳的食品离不开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香料、味精、色素等等,多是用化学合成方法或化学分离方法制成的。不能想象,如果没有这些,我们将怎样享受食品带来的美味和乐趣。

其实生活中许多食品都是不经意间创造出来的,比如油条。发明油条的人可能并不懂得化学,但是他不自觉的利用了三个化学反应原理,才得到受人喜爱的油条。可能由于发面时不小心加错了料,而此人又恰好懂得一些化学知识,才使得这团面既没有被浪费,又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还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欢迎。首先纯碱与面团里的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其次,生成的碳酸氢钠受热分解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两个反应结果使面团里形成了许多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微小气室,气体受热会发生膨胀,产生了许多类似于馒头的孔。所以在炸油条时,油条会迅速膨胀起来。但上面两个反应结果还产生很多的氢氧化钠,虽说氢氧化钠是强碱,不能食用,巧在发明油条的人知道用明矾来中和氢氧化钠的碱性,有利于包裹二氧化碳气体和使面团具有较大限度的膨胀性。氢氧化铝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它能中和胃中产生过多的胃酸,保护胃壁黏膜,因此患有胃病的人,常吃油条有好处。类似于这样的不经意间的发明创造还有许多,比如豆腐乳、味精、酸奶等。这些食品味道好,也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可见化学创造了数不清的食品,也是我们的餐桌更加丰富。

但是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化学与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我们曾经认为好吃的能吃的,现在当我们吃之前都需要考虑一下了。首先是我们过年经常食用的腊鱼、腊肉、香肠、熏肉等,虽然口感好,但是由于盐含量过高,过多食用会导致一些疾病,积少成多这是自然的。又比如熏制类食品,虽然觉得味道好,但是其中亚硝酸盐含量比新鲜食物高出很多倍,它是一种工业用盐,主要用于食品的防腐和作为疏松剂使用,而火腿肠中一定要疏松剂才可食用,所以也不能过多食用,在腌制品中则含量更高,但是没有它食品又极易腐败,这是因为它能使细菌缺少水分,脱水死亡。对于人类的危害还在于会导致亚硝酸盐中毒,使血红蛋白的亚铁离子被氧化为高铁离子血氧运输严重受阻,还会导致甲状腺代谢增大,严重的将会致癌。这也是我们对于腌制食品又爱又恨的原因。

最近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某些不法商人向食品中添加了一些化学成分,使得这些食品看起来颜色更加鲜艳亮丽,或者口感更加出众。最近提的较多的化学物质有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等等,这些与上述的食品添加剂不同在于前者虽然有一定害处但还可以使用,可是后者则完全不属于食品添加剂,对人体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苏丹红一号是一种红色的工业染料,一般用于汽油、油鞋、鞋油等工业产品中,在我国是严格禁止在食品中使用的。现如今许多的化工产品被添加进食品中来,使得大家对食品的关注度和担心度日趋提升。因此,化学在食品中的用途并不是简单的,也不是随意的。就拿三鹿奶粉来说吧,曾经它是国内知名的乳制品企业,但是自从三聚氰胺事件东窗事发,以后就再也不会有这个品牌了。其实添加三聚氰胺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减少成本,以工业产品冒充蛋白质蒙混过关,三聚氰胺中的氮元素含量高,不法商人利用这一国内通用的蛋白质检测方法,将其冒充蛋白质进行检测,国内一般检测手段当然不会发现问题。这也是化学检测法来检测食品营养含量的缺点所在。当然,化学的用途之广不可否认,但是能否将其利用到正途上却是我们应当注意,并加以解决的。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认识到化学在食品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总之,食品问题与我们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而化学就是食品和生命健康的桥梁,利用好化学知识和一些日常的基本常识,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健康和快乐。生命是社会之本,很多人认为,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健康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所以对生命的构成体的研究成为当今科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生命科学在解决粮食、能源、人体健康等人类社会主要问题中有重要作用。而生命科学的研究离不开化学的研究,特别是食品与化学的联系非常紧密,它是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医学、环境学等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形成的交叉学科,缺一不可。将化学与其他基础学科联系起来就能够将我们的社会建设的健康而美丽。相信化学的研究在未来食品方面将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贴近生命安全,也让我们对于食品更加放心。

第四篇:世界各国食品中化学污染物限量规定

广东局编译出版

《世界各国食品中化学污染物限量规定》

为帮助广大食品生产企业及食品监测、检验、检疫机构了解世界各国食品中重金属及其他化学污染物限量规定,有效组织生产,加强执法把关,应对食品贸易技术壁垒,并拓展经济危机下新兴市场国家商机,广东检验检疫局根据局领导指示,组织汕头、湛江、江门、阳江、中山、东莞、南海、顺德、天河检验检疫局及广东局技术中心食品实验室的食品检验专家学者,历时一年,数度易稿,编译了《世界各国食品中化学污染物限量规定》,近日已由中国标准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世界各国食品中化学污染物限量规定》是国内首次正式出版的全面反映世界各国食品中重金属等化学污染物限量规定的专著,填补了我国食品安全研究在国外重金属及其他化学污染物限量方面的空白。该书以手册型工具书方式,全面介绍了CAC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新加坡、印度、巴西、阿根廷、埃及、南非等全球65个国际机构、国家、地区的规定,囊括重金属、真菌毒素、各种有机无机的化学污染物等达500多种、1000多种食品、11000多条限量规定,全面、系统、集中地展现了当今国际国内食品中化学污染物限量标准化的水平与全貌,具有法规的权威性、学术性、实用性与信息的新颖性,适合检验检疫机构、食品监测、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使用。

第五篇: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意义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身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所需要的原料、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和保持体温恒定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食物供给的。粮食、食用油、蔬菜、水果、肉类、禽类、水产品、蛋类、乳类、糕点、糖果、罐头、饮料、豆制品、调味品等都属于食品。我国的食品不但品种繁多,而且食品加工和烹饪技术更是独树一帜,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创造和积累的成果。

食品安全是一项关系国际民生的“民心工程”,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保障食品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各个环节都要抓好;从政府到企业到消费者,人人都要明白,家家都要参与。近年来苏丹红和三聚氰胺、毒豆芽等事件的恶劣影响,使广大消费者至今仍心有余悸。因此,必须严厉打击破坏食品安全、危害人民健康的行为,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由于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行业起步较晚,技术和法律法规都不完善,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例如苏丹红、甲醛啤酒、瘦肉精、蔬菜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另外由于人们食品安全知识匮乏,食品安全意识薄弱,诸如食用河豚鱼、半熟扁豆、毒蘑菇而中毒的例子也不胜枚举。虽然有些不安全因素并非是消费者本身可以控制的,但是如果在消费食品的过程中我们拥有足够的食品安全素养,那么我们就能加强自我保护,从而将食品风险降到最低。

在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公民食品安全教育体系,公民主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来获取食品安全知识。而在日本和美国,食品安全教育早已经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在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中都有涉及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1]。因而在我国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势在必行。特别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加强对未来公民的食品安全教育。而我们分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就会发现新课标内容标准中含有大量的食品安全教育素材。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是很有意义的。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2.1 与新化学课程理念一致

现在教育界谈论最多的就是“化学为大众”,“国民的化学要解决国民的问题”这一命题。今日世界各国的化学教育,尤其是基础化学教育都十分关注每个公民每天都接触到的营养和食物、环境保护、水资源和能源、材料和资源等诸多所谓的“公民问题”[2]。我国新的化学课程标准也将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做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生活的需要,让学生都具备生活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食品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是公民提高生活质量的必备因素,甚至是保障公民生命与健康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食品安全素养也应该是公民必备的一种科学素养。由此可见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

2.2 化学课程含有大量食品安全教育素材

食品安全的隐患源主要是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化学因素[3]。物理性因素

主要是指动植物食品原料在收获或生产过程中混入一些杂质、杂物。生物因素主要是指食源性致病菌、毒素等。如禾豆科植物中的氢氰酸、发芽马铃薯中的龙葵碱、畜产品中的肝脏毒素。化学因素主要指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添加剂等。如植物的除草剂、杀虫剂,动物的生长过程中的生长调节剂(如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等等。英国学者Fisher对当代发达和较发达国家提出的一张饮食风险清单,包括了11项饮食风险,六大类问题(见表1)[4]。从表中可以看出,化学因素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已不再满足吃饱、穿暖的最低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更关注营养问题、健康问题。化学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广泛的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学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近年来食品的生产、加工、保存方面等出现了一些引起人们惊慌的热点问题。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食品安全已成为一个课题。

一、初中化学学科特点及渗透食品安全的意义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初中化学的教学和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及认知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把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启蒙性、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和综合性。基础化学教育都十分关注每个公民每天都接触到的营养和食物、环境保护、水资源和能源、材料和资源等诸多所谓的“公民问题”。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生活的需要,让学生都具备生活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食品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是公民提高生活质量的必备因素,甚至是保障公民生命与健康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食品安全素养也应该是公民必备的一种科学素养。由此可见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

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途径

1、借助重大事件来渗透

食品安全的隐患源主要是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化学因素,化学因素主要指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添加剂等。“民以食为天”,人们一日三餐的安全问题无疑是头等大事,近来不断出现的例如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西瓜膨大剂、饮料中“起云剂”等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对于饮食缺乏安全感,另外由于人们食品安全知识匮乏,食品安全意识薄弱,诸如食用河豚鱼、半熟扁豆、毒蘑菇而中毒的例子也不胜枚举。虽然有些不安全因素并非是消费者本身可以控制的,但是如果在消费食品的过程中我们拥有足够的食品安全素养,那么我们就能加强自我保护,从而将食品风险降到最低。

2、借助课堂利用课本知识来渗透

在初中化学中,教材从一开始就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农药化肥,提出绿色化学的概念,在化学肥料一节中又反复强调农药化肥带来农作物高产丰收的同时提出了对农牧渔产品和水的污染问题;因为环境污染是饮食风险的六大类问题之一,很多环境保护的知识也都隐含着食品安全知识,如 “绿色食品”往往与环境绿色化联系在一起。

在《化学与生活》一单元中,又分出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两个小节,要求学生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类、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知道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亚硝酸钠等)有损

人体健康,如铝、汞、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氯化钠与人体健康、油炸食物不宜多吃;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

3、注重联系实际生活

如今中学化学教育注重“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对于化学中的食品安全教育来说,这一理念也非常重要。食品安全教育应注重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如在讲《生活中常见的盐》时,指出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如亚硝酸钠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可以从我们吃的蔬菜引入课题。蔬菜是我们人类不可缺少的食物,由于土壤化学成份的缘故,使某些蔬菜如芹菜、韭菜、菠菜、卷心菜、莴苣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特别是在腌制不透或腐烂变质的蔬菜中,硝酸盐含量更高。硝酸盐本身对人体毒性不大,但它在人体中经肠道细菌还原为致毒的物质——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能作为食品添加剂,在肉制品如香肠等的生产中使用可保持肉制品的亮红色泽,抑菌和增强风味。但摄入量有严格限制。因为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使血细胞中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运氧功能,致使组织缺氧而中毒。另外,亚硝酸盐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也能转化为具有致癌作用亚硝酸胺。学生学完该知识后,就能将这些知识应用生活中。如在生活中不食色泽异常的肉制品,变质陈腐的蔬菜和腌制不透的咸菜,多吃新鲜的食品。

4、借助化学实验来渗透

在实验室,可以利用甲醛浸泡食物,可以利用硫酸铜浸泡棕叶,可以用二氧化硫熏制干辣椒,让学生亲眼目睹变化过程,加深印象,并能初步掌握识别方法。

5、借助实践活动来渗透

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教材中选学、阅读资料等介绍的具有生活性常识性、高科技性的内容,同时,还应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关注与化学有关的内容,并且能从化学的视角分析思考和评价。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解释和处理有关生活及安全问题,逐步做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应用。

三、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知识的一些启示

1、辩证看待食品添加剂 提到食品添加剂,有人就认为很可怕,其实,在规定的食品添加剂中,用量标准是最重要的,只要在规定范围之内,应该是安全的;另外一些植物催熟剂,如乙烯利早就应用于农作物生产上,西瓜膨大剂应用较多时西瓜自身会爆裂而不会伤及人体健康。使用大量催红素催熟的西瓜,口感肯定比不上自然成熟的西瓜,西瓜的维生素、微量元素也会遭到破坏。更为重要的是,剂量较大的催红素还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长期食用大剂量催红素催红的西瓜,还可能引起肝肾以及脑部损害。

2、重点在渗透,关键在方法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这里只是粗浅的提出了一个理念,至于在具体操作中如何渗透,我们可以在课堂,在实验室,在考试题中,在闲谈中,也可以是一个辩论活动,还可以以漫画形式,短信形式均可,不在于形式的统一,而在于认识的深刻。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化学,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改善人们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

用,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增强了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只有全社会的人都绷紧食品安全这根弦,我们的食品才会真正有安全感。

下载民以食为天的食品中彻底完成了化学扫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以食为天的食品中彻底完成了化学扫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