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日本邮政大臣喝厕水看饭店服务的角色意识
从日本邮政大臣喝厕水看饭店服务的角色意识
内容提示:
野田圣子是日本现内阁最年轻的、也是惟一的女性大臣——邮政大臣。她的工作经历是从负责清洁厕所开始的。
本案涉及:
饭店服务的角色意识
案例正文:
现年37岁的邮政大臣野田圣子.既是日本现内阁中最年轻的阁员.也是惟一一位女性大臣。然而有谁能想象得到.她的事业起点却是从喝厕水开始的呢。野田圣子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帝国酒店当白领丽人。在受训期间负责清洁厕所。每天都要把马桶抹得光洁如新才算合格。可是自出娘胎以来.她从未做过如此粗重的工作。因此第一天伸手触及马桶的一刻.几乎呕吐.甚至在上班不到一个月时便开始讨厌这份工作。有一天?一名与圣子一起工作的前辈在抹完马桶后居然伸手盛了满满一杯厕所水。并在她面前一饮而尽.理由是向她证明经他清洁过的马桶干净得连水也可以饮。此时.野田圣子方发现自己的工作态度有问题,根本没资格在社会上肩负起任何责任,于是对自己说:“就算一生要洗厕所.也要做个洗厕所最出色的人。”结果在训练课程的最后一天?当她抹完马桶之后.也毅然喝下了一杯厕所水.并且这次经历成为她日后做人、处事的精神力量的源泉。
案例评析:
“角色”一词在中文中指演员扮演剧中人物.在英文中(ro1e)还可作“任务”、“作用”来解释。因此角色就是指某一个人物在某一位置上发挥某种作用.完成某项任务的意思。作为饭店员工,无论是高级管理者.还是普通服务员.所扮演的都是服务角色。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社会人.一生中可能会扮演多种角色.但各种角色的转换实现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无论是谁只要一到酒店上班,就统一成了服务角色。所以国外的饭店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到酒店的新员工,都必须从洗厕所开始干起。只有通过这一关的人,才能端正工作态度.实现角色的转换。野田圣子说:“就算一生要洗厕所,也要做个洗厕所最出色的人。”本案例即生动地介绍她是怎样通过这一道关口的。
国内的环境与酒店的涉外环境反差很大.特别是现在很多的青年职工都是独生子女,不少是家里的“宠儿”.有的甚至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些员工乍一来到酒店?很容易产生角色模糊.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家里的角色带到酒店中来,以致一受挫折就无法忍受。酒店的新员工,包括转行到酒店的管理人员.不妨首先从负责清洁厕所的工作干起.只有丢掉面子、端正态度.真正进入酒店服务角色的正常状态.才可能担负起工作的重任。
第二篇:从日本建筑文化看日本“美意识”的双重性(范文模版)
从日本建筑文化看日本“美意识”的双重性
摘 要:日本建筑文化有其深邃的美学根源,随着历史的发展,日本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日本“美意识”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生着变化。本论文从日本建筑中的浮华美与简约美、规则美与不规则美、真实美与虚拟美三个角度分析日本人“美意识”的双重性,从而进一步剖析日本人独特的审美观,准确把握日本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美意识;日本建筑;双重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4-0110-03
一、“美意识”的定义
自古以来,不同的日本学者对于“美意识”这一个概念有着不同的定义。根据《广辞苑》所述,日本的“美意识”是指关于美的意识,对美的感觉和判断力。《大辞林》对“美意识”的阐述是对美的理解,对艺术和自然美的鉴赏的意识。由此可见,“美意识”不仅是对美的理解和判断力,也是对美的鉴赏意识。关于日本“美意识”的形成,日本学者栗田(1975)指出,美不是想要发现美而形成的,而是某个时期,心中沉睡的形式成为现实,进行交融而形成的,是在日本文化历史中积累下来,通过时代的变迁传承至今。因此,“美意识”受到文化、环境、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在历史发展中也形成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美意识”。因此,想要考察日本美意识,就要从历史角度上分析。日本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日本“美意识”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今天的“美意识”。
二、日本建筑中“美意识”的双重性
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指出,日本文化有双重性,日本人的性格是矛盾的,他们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这种双重性也体现在日本建筑文化中。下面从建筑中的浮华美与简约美、规则美与不规则美、真实美与虚拟美三个角度分析日本人“美意识”的双重性。
(一)奢华美与简约美
日本的宫殿、神社、寺庙的建筑是日本建筑文化的代表,是经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室町时代、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等多个时代的发展并保存下来的建筑文化。这些建筑文化,宫殿象征皇室权利,神社和寺庙象征宗教,反映了日本人独特的“美意识”。日本从奈良时代开始学习唐朝的建筑文化,曾多次派遣“隋唐史”到中国。奈良?r期的寺院、神社建筑也受到了中国佛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影响,其中的代表为东大寺。东大寺由圣武天皇仿照中国寺院建筑建造,其中的大佛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木造建筑。大佛殿金堂的镀金铜佛堪称日本第一,大佛的坐像高达16.21米,由此可见,这个时代日本建筑中的“美意识”特征是“大规模”“气派”“镀金”,追求“奢华美”。到了平安时代,日本贵族掌权,贵族文化开始盛行,在贵族文化影响下的日本的建筑也有了新的发展,“寝殿造”就是“贵族奢华美”的代表。“寝殿造”是日本平安时代贵族的住宅样式,寝殿是住宅中最重要的地方,必须朝南而建,寝殿与厢房用廊道相连,南庭造池,住宅四面建围墙,东西开门,模仿的是中国院落模式。“寝殿造”的皇家园林不仅具有观赏性,还是游玩活动的场所,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贵族宫廷生活的奢华。室町时代和安土桃山时代是日本战国时代,武士统治天下,武家重视金黄色,以突显其权利的辉煌,黄金也成为日本人审美取向。比如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修建的“金阁寺”,以金代表至高无上的财富和权力,寺内外都用金箔装饰,用“宝形造”,阁顶装饰用金铜制作的凤凰,反映了统治者对奢华美的追求。江户时代日本的“东照宫”也是“奢华美”的代表,模仿中国皇宫建筑的浮华模式,是权势的象征。“东照宫”是德川家康将军家的建筑,建筑按照桃山时代的豪华色彩,多装饰金器、泥金画、金箔雕刻,显得金箔辉煌。室町时代和安土桃山时代以后,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日本建筑开始提倡“简约美”。当时著名的茶道宗师千利休是简约美的先行者,他摒弃武家通过战争抢夺的资源来追求浮华奢靡的生活方式,主张通过茶道推广朴素和简约、自然与谦逊的理念。千利休把茶室建在大自然的绿树丛中,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草庵式茶庭。茶庭的建筑一概不用奢华材料,所有用料均简洁朴素,原木结构、草葺人字形屋顶,内外均为土墙。窗框由苇编制而成,贴上白色的日本纸,保持原色,与大自然融合一体。茶室空间狭窄,色彩沉静,茶室的门也故意设计小一些,所有进入茶室的人,即便地位显赫,也要弯腰进入,体现人人平等,这种简约美的建筑文化至今仍然保存着。“奢华美”与“简约美”两种对立的建筑审美意识共存于同一个时代,一个追求原始的自燃性,表现至简至素的美;一个注重人工的装饰性,表现豪华壮伟的美,这种“对立、并存、融合”的模式反映了日本文化的本质属性。
(二)规则美与不规则美
日本善于学习外国文化,在建筑风格上也深受中国古代“九间堂”的影响,取自“三开三进,为之九间”,在同一平面上通过廊道、庭院、亭台、水榭等有机衔接,形成三进式院落。日本住宅的空间格局以“方形美、规则美”为审美取向,讲究等间隔,屏障、??、障子、?乃至家具都是垂直水平线构成。其中住宅“九间”格局最为典型,“九间”换算成平方米即5.4m×5.4m,日本人认为这个空间的大小恰到好处,人少时不会感到孤独,人多时也不会感到拥挤。比如室町时代的将军足利义政修建的东山殿,安土桃山时代千利休的聚乐第屋敷,西本愿寺的白书院,江户时代的修学院离?m、伊势神宫的内宫正殿、出云大社本殿等也是按照“九间”格局的标准建造的。由此可见,日本人钟爱“方形”“整数分割”“左右对称”之美。另一方面,日本人也青睐左右非对称的非规则美建筑风格,其代表建筑是法隆寺和桂离宫。飞鸟时代建造的法隆寺,出现了左右非对称的建筑形式,法隆寺在伽蓝配置上可以称得上创造出日本独自的新的美意识。法隆寺将塔与金堂在寺院横轴上配置成左右非对称形态,是一种日本独创的法隆寺式伽蓝配置,至今对日本寺院配置产生着影响。另外,茶室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的构造都力求表现“不对称”美,这种审美意识蕴含着禅宗色彩的道教理想。道教和禅的哲学本质强调完美的过程超过强调完美本身,并认为真正的美只能通过精神上的完善才能得到,因此在建筑上有意避免对称来获得完美,这也体现了禅宗“无常”思想。千利休主张露底的修建要“放眼皆寂寥,无花亦无枫,秋深海岸边,孤庐立暮光”,在装饰上力求简单、不对称的美学原理,旨在用物质的极度精简来反衬内心精神的富饶强大。比如,茶室里只能摆放一两件必要的装饰品,装饰品的设置要符合茶室的主题。如果用了圆形的茶杯,那么茶壶就不应该再是圆形的;如果有了一瓶鲜花,那就不该再挂一幅以花为主题的绘画。日本建筑文化中的规则美是日本学习外国文化的产物,而不规则美与日本人崇尚自然有关。日本认为,左右对称之美是人工美,而左右非对称之美则是自然之美。因为大自然里没有完美和对称,这是日本人独特的美意识。
(三)真实美与虚拟美
日本庭院是日本独特的建筑之一,而其中的“池泉式”和“枯山水”庭园则是日本庭院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建筑风格。“池泉式”庭园是真实山水的缩景,强调真实美;“枯山水”庭园,是假山假水,强调虚拟美。根据日本平安时代的文献《作庭记》记载,枯山水又译为假山水,含义是在没有池子、没有水的地方,用石头筑造庭院的一种建造手法。这种建筑手法起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受地理位置的影响。由于禅学讲究在深山幽谷的大自然中修行,因此不少日本庭院建在山腰上,山腰上水利不便利,面积也受限制,枯山水这种省空间、省资源的造园风格便应运而生。另一是源于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枯山水庭园内没有繁花盛开的景象,装饰强调简洁、素雅。对于禅者而言,白砂代表无尘,代表心灵的洁净,无花植物代表内心的安宁、清静,庭院内景物只能供静静地观赏,以追求一种“枯寂”的精神境界。“枯山水”是日本人对禅学思想的一种独到的领悟,也是日本建筑虚拟美的体现。这种虚拟美学表现在“静态虚拟美”与“动态虚拟美”两个方面。静态虚拟美是指“枯山水”并无“水”,也无“山”,山水是虚的,造园师在地上平铺一种洁净的白砂,用白砂象征大川、海洋、云海,用石头象征大山、岛屿等。动态虚拟美是建筑??通过白砂勾画不同曲线,如涟漪式、波浪式、漩涡式、回纹式等,造成无水却似有水之效果。蜿蜒之处,则代表着大小不一的波涛,“水中”浮现的是石块,则寓意岛屿、山石。用白砂描绘出“砂纹”有涟漪纹、蜿蜒纹、青海波纹、方格纹、旋涡纹等多种纹路,用来表现涟漪和波浪特色水景。从日本江户时代开始,庶民文化盛行,人们开始讲究游园赏花,享受生活。此时出现了池泉式庭园。这种庭院与枯山水庭院不同,是自然山水景色的真实写真,庭院里面有山,有水,有池子,建筑采用缩景法和借景法,把大自然的景色缩到庭院中。池泉式庭园根据观赏方法不同,还可以分为“观赏式”“回游式”“舟游式”三种。“观赏式”是在室内的座敷上面观赏;回游式是围绕庭院中一边散步一边观赏;“回游式”庭院是在庭院中心建一个大池子,周围有园路围绕,还有假山、小岛、小桥、庭园等各地景物的再现。园路有多处休息的场所,园内还会设置茶亭、东屋等观望所。而“舟游式”则是在庭院内设有大池子,在池中可以泛舟观赏园内景色。池泉式庭园的景物都是实实在在的,让客人嫣然身与在大自然,表达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庭院造景的过程中,造园师们常常将自身的思想、审美心理及情感隐寄其中,并通过园景表现出来,所以有“缩三万里程于尺寸”的说法。枯山水讲究的是精神世界的虚拟美,池泉式庭园讲究的是风景的可见性与实用性。无论是“池泉式”庭园的真实美还是“枯山水”庭园的虚拟美,都是实体建筑与虚体自然庭院的交融变化,以及用连续性的动态原则连接整个群体的空间组织,用以构建物我相融的意境,最终达到由实到虚、天人合一的境界。
从日本建筑可看出,日本人的“美意识”具有矛盾和对立性。日本在其文化发展工程中,既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也吸纳了外来先进的文化。奢华美、规则美、真实美是日本人对外国文化直接摄取的结果,而与之相对的简约美、不规则美、虚拟美则是日本吸收外国文化后,受崇尚自然的价值观影响而产生的另外一美意识。从禅宗的角度来看,自然万物皆为神造,这种对自然神的依赖和敬畏,也使日本传统建筑行为与自然和谐融合一体。因此,在日本建筑上,他们既讲究奢华美又崇尚简约美,既讲究规则美又推崇不规则美,既推崇真实美又不摒弃虚拟美,这也是日本人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传承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美意识。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