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毕业设计总结-陈万青
毕业设计心得
随着毕业日子的到来,毕业设计也接近了尾声。经过几个月的奋战我的毕业设计终于完成了。此次设计从最初的选题,开题到设计、绘图、到工厂制作生产直到完成设计。其间,查找资料,老师指导,与同学交流,反复修改设计,在师傅的指导下实际生产制作,了解了工艺流程,每一个过程都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检验和充实。让我感受颇深,下面我重点从以几个方面谈谈我的设计心得。
1、深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与产品设计巧妙结合,对传统文化的运用不是简单的为传统文化而设计,而是真正的去了解产品、消费者、市场去把握产品的设计内涵。
由于我这次选择确定的课题是陶瓷系列文房产品设计,文房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伴随着文房用具的起源很早,种类繁多,其使用人群要求文房用具更需要有一定的文雅之气蕴涵其中,与使用环境相得益彰。所以我通过看书和网上调研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传统元素。当然看了很多关于中国元素在平面设计、包装设计领域,以及建筑园林设计领域的应用,尤其重点分析了几个将中国传统元素合理的融合到产品设计的成功案例。
有北京奥运火炬采用现代工艺将中国传统图案祥云及中国传统的纸卷轴以及中国红的合理应用,其从纹理装饰上到造型再到色彩上都成功传递出“和谐吉祥”奥运精神,我认为一个成功的产品设计不仅仅是满足其功能,还需要赋予产品语意,符合美学,给消费者美的享受。北京洛可可公司的“上上签牙签盒”的设计的成功设计,不是简单的将传统元素赋予到产品上,而是深入去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真正需求。
就如贾伟所说 “中国特色设计的探索,我们认为中国绝不是表层的对中国元素的使用。比如“上上签牙签盒”就是做了一个整体系统的设计,我们为客户打造了一个销售的商业模式:市场是怎么样的?销售地点在哪里合适?文化的含义是怎么样的?实际上我们不仅仅是打造物质产品也是在打造精神产品,毕竟现
在物质产品已经足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但是缺少像Iphone这样的精神产品。这个东西拿给我之后,得让我有依赖感、有归属感、有安全感以及连续使用的感觉,这就是现在特别需要的精神产品,就是很依赖这个产品,为这个产品而喜悦,这个就是我们未来要打造的。工业设计未来的市场一定是打造人们内心的,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一个点。”对传统文化的运用不是简单的为传统文化而进行设计,而是真正的去了解产品、消费者、市场去把握产品的语意。去赋予产品合适的内涵与精神。
通过调研学习分析我认为产品的设计不能将自己局限在对传统文化的应用,而应该多去了解市场、去挖掘人们内心对产品的需求,结合仿生、切割、组合等设计手法,从人机、功能、定位人群及成本等多方面去把握产品的设计。
我在设计过程中也考虑到将传统元素运用到我的文房用具产品设计中,印象深刻的是,我考虑过将中国书法的“横撇竖捺”运用到我的这次设计中,通过对书法的研究,设计出几个方案,其语意符合文房产品,但造型上过于异形,像艺术品而不符合产品的加工工艺。最后我否定了我的这个思路。最后确定了采用“荷塘月色”的意境去把握我这套设计,设计出一套如国画,如诗如画的产品,展现出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意境,与使用环境相得益彰。
2、通过这次设计我真正体会到作为一位设计师拥有能表现出自己设计思想,与不同的人沟通的能力的重要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记得我刚上大一时,李延老师就对我们说过这句古语。是的,从这次设计,我真正体会到了这句话的重要性,在设计草案阶段,由于我手绘能力不够强,没有表达好我的设计方案,造成与李老师沟通过程中表达不清的情况。后来我对采用软件表现出我的方案才解决了沟通的问题。通过这件事我了解到对作为一个设计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手绘、产品设计软件的应用等基本技能,才能表现出自己的设计思想,有利于与人沟通。
作为一个设计师,要想顺利的、出色的完成设计开发任务,使自己设计的产
品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离不开方方面面相关人员的紧密配合和合作。例如,设计方案的制定和完善需要与公司决策者进行商榷;市场需求信息的获得需要与消费者以及客户进行交流;销售信息的及时获得离不开营销人员的帮助;各种材料的来源提供离不开采购部门的合作;工艺的改良离不开技术人员的配合;产品的制造离不开工人的辛勤劳动;产品的质量离不开质检部门的把关;产品的包装和宣传离不开策划人员的努力;市场的促销离不开公关人员的付出。
因此,作为设计师,必须树立起团队合作意识,要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和合作。这方面的能力,需注意锻炼和培养,并努力使之成为一种工作习惯,这对今后开展工作会十分有益。
在与隆达骨质瓷公司的郭老师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他对我的设计指出了几条我的草案中的不好的地方,对我帮助很大。师傅在看我的方案后,也跟我讲解了工艺及骨质瓷在烧制过程对产品设计的一些限制性条件。
我这次在方案设计与产品制作过程中就常常与老师、同学及师傅他们的沟通与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宿舍姐妹的建议下及师傅对工艺的讲解下终于完成了我的毕业设计。
3、认识到作为一位设计师必须了解产品材料性质、生产工艺。通过这次陶瓷文房产品的设计,我通过调研,在导师及郭老师带领下对整个生产工艺进行实地的参观了解,并从书上及网上对陶瓷材料尤其是骨质瓷进行调研了解,我意识到我要学的关于材料及工艺上的东西还有好多,更为关键的是实际制作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产品设计到生产的重要性,和刚开始我还没有毕业设计制作想象的很不一样。
材料是设计的物质基础,任何产品功能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可感知的材料等体现出来,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正确的掌握材料,赋予材料以生命。材料对设计师而言就如同文学家手中的笔,设计师用材料塑造着人造物的历史,在设计实践中无时无刻不接触各种材料,如金属、塑料、玻璃、木材、陶瓷、化纤、纸张
等等。对于任何人造的实体结构与形态构成所采用的都是材料,不管是工业产品,还是生活用品或工艺制品、纯艺术品等,无疑都是由具体的材料,可感可知的具体形态材料构成,而可感可知的材料与形态是通过具体的技术与工艺来实现的。材料的发明与应用,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它标志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而任何设想与计划只有在融合材料自身的材性与生产规律,才可能使设想转变为理想的物品;才能保证物品的品质和成功率。设计正是通过对材料的合理使用,在充分发挥材料的材性的基础上保障了设计的完美实现。而不少失败的设计,最突出的错误正是由于对材料的误解与生疏而造成,因此,掌握设计材料与工艺应用的基本方法是一名设计师必备的素养。
绿色设计源于人们对于现代技术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体现了设计师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业设计在为人类创造了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源、能源的消耗,并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非凡是工业设计的过度商业化,使设计成了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的重要介质,“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就是这种现象的极端表现,因而招致了许多的批评和责难,设计师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工业设计的职责与作用。
绿色设计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在设计过程的每一个决策中都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即Reduce、Recycle和Reuse,不仅要尽量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绿色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要求设计师放弃那种过分强调产品在外观上标新立异的做法,而将重点放在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上面,以一种更为负责的方法去创造产品的形态,用更简洁、长久的造型使产品尽可能地延长其使用寿命.通过对绿色设计重要性的了解,我这次设计更多的从创造产品的形态,用更简洁、长久的造型使产品尽可能地延长其使用寿命这个角度进行考虑。
通过这次毕业设计使我深刻的认识到了掌握设计材料与工艺应用的基本方法是一名设计师必备的素养。且关注环境,进行绿色设计源于人们对于现代技术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体现了设计师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在我以后的设计生涯中我会首先考虑到绿色设计,以人为本。
4、产品设计中,除了表达特定物质功能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精神、人格理想,表达一定文化内涵,而不是简单地功能与形或色的叠加与拼凑。
在产品设计中,除了表达特定物质功能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精神、人格理想,表达一定文化内涵,而不是简单地功能与形或色的叠加与拼凑。所以,将意境美作为产品的目标,在于协调人—机—环境关系,在于与消费者和产品之间架起一座连通情感的桥梁,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和对生活的美好联想。产品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再造意境于人类物质生活的过程,而意境的形成是设计者真挚思想情感灌注于产品的形象,从而形成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意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德国著名设计大师路易吉•科拉尼(Luigi colani)说“设计的基础应根植于大自然的生命体所呈现的真理之中。
我这次的设计中,给我的产品注入了“生命”的情感,使得与整个环境产生一种回荡的动感,从而把产品带上了文化的色彩。
结语
通过这次实践,我加深了对设计过程的了解,培养了自己独立设计以及与人交流沟通设计的能力。此次毕业设计是对我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一次实际检验和巩固,同时也是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热身。
毕业设计收获很多,比如学会了查找相关资料相关标准,分析数据,提高了自己的绘图能力,懂得了许多经验公式的获得是前人不懈努力的结果。同时,仍
有很多课题需要后辈去努力去完善。
但是毕业设计也暴露出自己专业基础的很多不足之处。比如缺乏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对材料的不了解、对工艺流程不熟悉等等。这次实践是对自己大学四年所学的一次大检阅,使我明白自己知识还很浅薄,虽然马上要毕业了,但是自己的求学之路还很长,以后更应该在工作中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为中国工业设计添上自己的微薄之力。
第二篇:王万青事迹
学习王万青同志心得体会
财政局 王玉霞
近期,局党支部积极组织学习了先进党员王万青的活动,他是共产党员先锋模范的代表,也是民族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这位带有南方口音的王万青大夫是上海人,他在甘南州的玛曲草原上已经整整生活了42年了。196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的王万青,他放弃了上海优越的生活,主动选择了到甘南藏族自治州条件最艰苦的玛曲草原当了一名普通的医生。藏语把医生叫做曼巴,从那时起,茫茫的玛曲草原上,就多了一位年轻的汉族医生王曼巴,两间土房和一个血压计是他所有的医疗条件。上世纪60年代的甘南草原,海拔高、路难行、物质匮乏。24岁的王万青1968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时,立志要到最艰苦的地方,明确要求去甘南牧区服务。在他的请求下,他来到甘南藏族自治州时,恰逢隆冬季节。3000多米的海拔落差和严重的高原反应,使长期生活在上海的王万青患上感冒,一病就是20多天。当得知玛曲县是甘南州最艰苦的地方时,他又提出“我要到玛曲去”。地处黄河上游的玛曲县是个纯牧业区,离自治州首府合作200多公里,县城海拔超过3400米。考虑到条件太艰苦,当年分配到甘南州的大学生,并没有去玛曲的名额。“哪个地方最苦,群众最缺医少药,我就到哪里去!”到了玛曲县城,王万青又提出了新要求。就这样,他一竿子插到底。最终来到了离玛曲县城70余公里的阿万仓卫生院。在那里他一干就是20年,把根深深地扎进了草原,再也没有离开过。他的妻子是当地牧民的女儿,如今4个子女全部留在了玛曲,二女儿王齐梅至今还是牧民。
王万青同志用一颗赤诚的心和精湛的医术,为无数藏区牧民群众托起了生命的希望。他是“团结使者”,他用真情浇灌出民族团结的和谐之花。他是“奉献使者”,从繁华大都市到最艰苦、最偏远的地方,他始终无怨无悔。他的这种精神是令人敬佩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国家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就应该以王万青为榜样,学习他崇高的敬业精神,勇于吃苦,乐于奉献,回报社会,将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王万青同志的事迹让我认识到:党员是平凡的,他需要那份默默无闻的贡献和宁静致远的衣钵;党员也应该是优秀的,他们战斗在各条战线上,起着模范带头作用;他们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或是精湛的技术、进步的思想。我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一个人,既拥有丰富的学识,又能在平凡中帮助别人、影响别人,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叱咤风云,但一定要真真切切。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今天,共产党员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要求,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列,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知识,增强做好实际工作的本领,具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铁的纪律,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也是党的先进性标志。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会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在各方面都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第三篇:学习王万青心得体会
学习王万青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段立中 2011年2月14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结果揭晓,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人民医院原外科主任医师王万青获得“感动中国2010人物”荣誉称号。于是“草原曼巴”王万青的故事在祖国大地广为传颂。用42年的执着追求,艰苦创业和精心工作来诠释自己的人生价值,42年前我们不知道谁是王万青,然而42年后的他感动了中国。
1968年,24岁的王万青作为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优秀毕业生,自愿到条件极为艰苦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工作,从此扎根草原,开始完成一个都市人到草原人的转变,为玛曲的牧民祛除病痛,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草原曼巴”。长达42年的时间里,王万青能始终如一日地坚守当初立下的誓言,坚守医生的职业道德,坚守对家庭的责任承诺。
玛曲县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是一个纯牧业县,县城海拔超过3400米。许多来玛曲工作的外地干部职工,经受不住严酷环境的考验,一批一批地调离了。但王万青却留下来了,而且一留就是42年。为玛曲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经先后任阿万仓乡卫生院医生、副院长、院长,玛曲县卫生防疫站副站长、站长,玛曲县人民医院医生、外科主任、外妇病区主任等职。40多年来,王万青视藏乡为故乡,视牧民为亲人,克服重重困难,全心全意为牧民群众解除病痛,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只要牧民需要,他都义无返顾地前往,书写了许许多多为藏族群众解除病痛的感人故事。他
恪守一个医生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主刀或主持参与了脑、颈、胸、腹等手术近千例,有些手术填补了玛曲乃至整个甘南高原的空白。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成为甘南州卫生系统第一个正高职称的医生。王万青曾经在牧民帐篷中,爬在牛粪堆上为难产的妇女做胎盘剥离手术;曾经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成功实施手术,抢救了一名被牛角顶穿腹部的藏族儿童。办公桌做临时手术台,100瓦的灯泡加几把手电筒充当无影灯。是创新,也是无奈之举,风险可以想见。每一次,王万青都如履薄冰。然而是当初执着的信念支撑着他一路走来,曾经也迷茫过,矛盾过,但从来没有放弃过。
半生的坚守,换来的是藏族同胞的尊重和认同,当地的牧民群众视他为自家人,完完全全接纳了他。42年来,藏族人民和妻子真挚的爱和包容,给了王万青强有力的支撑,成为他留下来的动力和源泉,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的医学专长最大限度地回报了当地群众,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支撑王万青一路走来的正是他胸中坚若磐石的信念——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为党和人民做出一份贡献,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王万青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在艰苦条件下爱岗敬业的榜样。西部民族地区条件艰苦,经济落后,他始终坚守自己青春时代的理想和追求,以实际行动实现了一个大都市人到草原人的转变,以草原为家,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赢得了藏区人民的认可和爱戴。他是一个卫生事业优秀党员的杰出代表,他的事迹在平凡中折射出伟大,细微处体现崇高的时代精神。
他的人生道路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的人生坐标的设定必须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我们学习王万青同志的先进事迹要富于时代的内涵,要学习他追求理想、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立足本职、心系群众、民族团结的高尚情怀和扎根基层、爱岗敬业、奋发有为的敬业精神。视人民群众健康高于一切,坚守“白衣天使”的职业道德,勇于吃苦,乐于奉献,回报社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医学誓言,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王万青身上,我们感受到坚守的强大力量,甘于奉献的优秀品格,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身上的生动体现。把王万青同志的精神化为自己的追求和动力,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以高尚的医德医风、精湛的服务技能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尊重,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王万青先进事迹概要
王万青同志先进事迹概要
2010年下半年以来,“草原曼巴”王万青的故事又一次在祖国大地广为传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代先锋栏目播出了王万青的感人事迹,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等十多家中央媒体和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甘肃广播电台等省上主要媒体也纷纷做了相关报道。年底,中国医师协会第七届“中国医师奖”在京颁奖,王万青榜上有名,这是我国医师行业的最高奖项,王万青获奖当之无愧。
1968年,作为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优秀毕业生,王万青自愿到条件极为艰苦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工作。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做出这样一个决定: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报效祖国!这是当时所有热血青年都会做的事情,寻常而普通;但在以后长达42年的时间里,王万青能始终如一日地坚守当初立下的誓言,坚守医生的职业道德,坚守对家庭的责任承诺,这份执著与坚定,却不是每一个热血青年都能做得到的。
玛曲县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是一个纯牧业县,县城海拔超过3400米。许多来玛曲工作的外地干部职工,经受不住严酷环境的考验,一批一批地调离了。当年,与王万青同时来到甘南大草原的大学生有100多人,随着时间的流失,有的通过考大学、读研究生离开了,有的通过各种关系调走了,有的索性早早病退回去了,但当初被人们认为是“飞鸽牌”的王万青却留下来了,而且一留就是42年。
王万青刚来时,玛曲的交通条件十分落后,从兰州到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需要2天时间,从合作到玛曲也是2天的路途,从玛曲县城到50多公里外的阿万仓乡,还得多半天的路程。曾经有位领导感慨地说:“在玛曲这样艰苦的环境,即使不做贡献,能留下来,就很了不起。”王万青不仅留下来了,还为玛曲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经先后任阿万仓乡卫生院医生、副院长、院长,玛曲县卫生防疫站副站长、站长,玛曲县人民医院医生、外科主任、外妇病区主任等职。40多年来,王万青视藏乡为故乡,视牧民为亲人,克服重重困难,全心全意为牧民群众解除病痛,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只要牧民需要,他都义无返顾地前往,书写了许许多多为藏族群众解除病痛的感人故事。他时刻为牧民们的健康着想,一个人骑马完成了阿万仓全乡人畜共患的布氏杆菌病普查,给当地的牧民孩子逐一实施计划免疫,为牧民建立门诊档案,在玛曲县首开先河。他谢绝家庭、同学和朋友的劝阻,娶当地一名藏族姑娘为妻,始终不离不弃。他把自己的亲情、爱情和工作热情全部融入到养育他的草原,他的四个子女都留在了玛曲,为了秉承他的事业,他把藏区医生的“接力棒”传给了大儿子,让儿子同样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留在玛曲高原为当地的牧民群众服务、为玛曲的医疗事业奉献。几十年来,他恪守一个医生
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主刀或主持参与了脑、颈、胸、腹等手术近千例,有些手术填补了玛曲乃至整个甘南高原的空白。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是甘南州医疗卫生系统第一个获正高职称的医生。如今虽已退休,但他仍然坚持经常到玛曲县医院指导外科手术,发挥自己的余热。
半生的坚守,换来的是藏族同胞的尊重和认同,让当地的牧民群众视他为自家人,完完全全接纳了他。天葬,是藏族同胞最普遍采用的丧葬方式,一个人死后被背上天葬台,把身体的全部奉献给大自然中的鹰鹫才算是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历程。天葬时,只有死者最亲的人和族人可以在场。王万青不仅可以在现场,而且死者家属还能按照他的指点,解剖尸体,让他查看病变部位。42年来,藏族人民和妻子真挚的爱和包容,给了王万青强有力的支撑,成为他留下来的动力和源泉,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的医学专长最大限度地回报了当地群众,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老子有一句名言:“祸莫大于不知足”,王万青读后,将其改为“祸莫大于丧失信念”。42年来,支撑王万青一路走来的是什么?正是他胸中坚若磐石的信念——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为党和人民做出一份贡献!他的事迹证明,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变,那就是“祖国的需要就是个人的志愿,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第五篇:演讲稿(复赛)陈万鑫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我是讲解员陈万鑫。
想必大家在读小学时候都有学到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那么今天我也将通过“小蝌蚪找女友”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来带领大家共同走进男性生殖系统,一起领略生命最初的奥秘。
首先呢我们要知道这小蝌蚪是啥玩意儿?当然我们在座的都懂,小蝌蚪便是我们人类生命的起源受精卵的构成之一——精子,而他的女朋友便是卵子,正是因为他们的结合才有了在座的我们。男性身体内的小蝌蚪即精子产生于睾丸(17),也就是男性的生殖腺,它由外部的阴囊(18)所包裹着,正常男性有一对,左右各一,当然,也会有出现隐睾症即睾丸未下降至阴囊的情况,由于小蝌蚪们对生长的温度较为敏感,因此它们生长在阴囊这个离体表较近的地方里,等到相对成熟以后,小蝌蚪便开始了恋爱之旅,首先它的第一站是附睾(16),即生殖管道的起始点,呈月牙形,分位头、体、尾三个部分,在这里,小蝌蚪们进一步地成熟,下一站他将要经过一段相对较长的管道—输精管(15),其中依次经过的部位首先有睾丸部,在附睾内侧至睾丸上端,接着是精索部,在睾丸上端至腹股沟管皮下环间,由于位置浅表,是男性结扎的理想部位,而女性结扎相对比较麻烦且伤口易发生感染,再接下来就是腹股沟管部以及盆部,当然,小蝌蚪平常是不会逃出体外的,他必须在一定的刺激下,经由射精管(11)排出,这射精管是是由输精管的末端与精囊(10)的输出管汇合而成,小蝌蚪们在被排除的过程中还会携带有精囊以及尿道球腺分泌的液体,当然还会有携带前列腺液,顾名思义是来自前列腺(12),这前列腺可是射精管的必经之道,这可是女同胞们所没有的哦,但是男同胞有了它却也有不少烦恼,特别是中老年人容易出现增生肥大的情况,导致排尿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刚才,我们的小蝌蚪们又经过了射精管(11)这一站,是时候冲刺最后一站尿道(13)了,说起这尿道,也算是体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啦,一管两用,“加量不加价”,既能排尿也能排精,但是呢他们之间分工很明确,绝对不会出现堵车的情况,尿道的前面部分所在的位置是阴茎(7),即我们的外生殖器,当然外生殖器还有包括开头提到的阴囊,阴茎是由两条阴茎海绵体和一条尿道海绵体组成,分为头、体、根三部分,小蝌蚪们就是在这里离开了他的故乡前往异地,尽管一路走来,历艰难险阻,但是还是有一些小蝌蚪们能够坚持下来,在女性的输卵管中与女朋友相遇,这就是最原始的爱
情。
好了,“小蝌蚪找女友”的故事到此便全部讲完了,我是陈万鑫,谢谢大家的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