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孔子是大圣人,更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但在我的心中,却并没有因为年代的久远而感到的疏离。“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中的一句句经典话语,蕴含的一个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伴随着我的学习生涯、工作生涯,给予了我很多的思考及感悟,让我的人生旅途受益良多。
《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很短,但其中蕴涵的道理却很深远;你若仔细品味,总能从中发掘出很多适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工作和生活,怎样做人、交友和处世。现在再加上于丹老师深入浅出的阐述,更使人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当今世界,纷繁忙碌,对于我们这一些忙于工作的人来说,学习似乎已经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我们总是抱怨时间不够,总是慨叹“鸭梨”太大,但在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古老的话面前,却让我们感到了一丝惭愧:学习应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只要我们善于合理安排时间、利用时间,学习将会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未知世界的窗户,将会使我们的心灵变得充实而澄澈……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面前,我也感悟到了:一个人应谦虚好学,才能不断进步、有所提升!每个人,不管他出身高贵还是卑贱,不管他是贫穷还是富有,其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学习他们的长处,博采众长,又要切记勿好高骛远、骄傲自满!在那句“不耻下问”面前,更要时刻提醒自己放下身段、主动求知。
只有好学,才能有丰富的知识;只有经过知识的润泽,我们的心灵才会永远年轻,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充实自我!
平日里,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快乐,无论是生活、工作、学习,或者其他。但是往往事与愿违,究其原因,有客观,但主观占多,有外在,但内心为主。现在的人们,可能都有一个共同感受——生活节奏比过去快多了。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在教育这块园地里,我们也经常感到身心疲惫。因此,一些不满、一些牢骚便不可避免地脱口而出。当我们不停抱怨的时候,却并不见得我们的心灵获得了某种轻松,情绪反而会越来越焦躁、越来越烦闷。
于丹在《论语心得》里说,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的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的发现内心。但是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所以产生以上不良情绪的主要原因,一在于方向有误,二在于目标太高,三在于过分急切。人贵有自知之明。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朝什么方向前进、往哪个方面发展,这是人生的大问题。方向重于效率。方向正确,即便慢一点,也仅仅是慢一点而己,并无大碍;而方向有误,犹如上了歧路,越忙碌,南辕北辙,离目的地越远。
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目标太高,力不能及;目标太多,力不暇及。跳起来也够不着,全力以赴难顾全,这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喜悦,而只会有失败的苦恼。西方有谚:“同时逮二兔者,必一兔不可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只有一点一滴不懈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推进,才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心浮气躁、心烦意乱、心急如焚,只怕在未达到目的之前就已被自己的心急火燎所烧焦。
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即能够不被物质生活所累,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自然。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坚定的智者。他们在繁杂的城市里,闹中取静;在急躁的氛围里,气定神闲;在繁复的头绪中,有条不紊;在忙乱的环境中,按部就班;在紧急非常的时刻,从容不迫;在惊险危难的关头,处变不惊。他们认准了自己的目标,埋头苦干,稳步前进,不为环境所干扰,不为外力所左右。这是一种修养,一种气度,更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道不达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我的读后感是:我们要快乐,我们要快乐的工作,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生活。因为只有个体的快乐,才会有群体的幸福,有了群体的幸福,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
让我们都做一个快乐的人!
第二篇:《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福兴乡中学 张书东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透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好处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应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刻内接收下来,不好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正因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十分精致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正因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这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爱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齐参加工作,你这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发奋、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职责、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第三篇:《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初二九班
庞洪坤
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一种处理领导关系、同事关系的心态,是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读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教授是这样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我最欣赏的,也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说明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这三种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而那三种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怎样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其实,人这一生中,有什么样的朋友,就能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因此,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的环境中,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损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诉你,人这一辈子,做的所有事情,内心是应该以朋友作为一个坐标的。这种标准,有可能是防微杜渐的,不见得这个朋友作出多么伤大雅的事情来,哪怕就是一个苗头,你就会觉得:这个人做我的朋友,可能是我的危险。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圣殿。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
第四篇: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篇一: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心灵之道。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生中总会遇到一些我们不称心的事情,那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那?
孔子的弟子子夏曾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可见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他的成败荣辱。
自信心决定人生!面对逆境我们要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心理素质,俗话说: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只有内心强大才可以战胜一切!
工作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民工的无理取闹,技术的难度,同事的相处,领导给的压力,都需要我们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做的更好,需要我们有过硬的心理素质。
毛泽东曾说过:自信人生而百年,对我们来说自信心和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我们工程的质量,说小了可能会浪费我们公司的材料与资金还有窝工,说大了就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尤其是剧院,里面是无数人在坐的观众席,关系到他们的生命健康!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可见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我们工作中的很多错误与不足。
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是一位心理素质及其强大的政治家,无论面对多大的失败多大困难都面无惧色。官渡之战时,明日就要杀马充饥了,而他却在自己士兵面前表现的好像自己军营之中还有粮草数百万一样,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士兵各个都无比消沉,战斗意识完全消失,但是曹操却能坦然如故,依然把孙刘看得不屑一击,让自己的士兵仍然看到胜利的曙光。
并不是曹操傲视群雄,而是他把自己的激情与斗志传递给自己的士兵,假如粮草不足时他面带畏惧与担心或者撤军怎么会有官渡之战的胜利,假如赤壁失败后的曹操万念俱灰,那么他和他的士兵能否回到北方。
可见曹操的心理素质是多么的强大,可见曹操的自信心是多么的鉴定!由此可见自信心与心理素质关系到我们的成败荣辱!篇二: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让我感触颇深,心灵产生强烈共鸣。让我明白了有善有恶心之体,无善无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真谛,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重新理解了《论语》,让我懂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为人之道,懂得己所不欲语,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
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淡然的心态,一种敬业的责任感。天地人之道。《论语》的思想精髓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无比的强大。
孔子在教学期间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态度都非常的平和,但是他的内心却十分的庄严。孔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仰的人,正是这种信仰给他一种强大的力量。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不是兵力,也不是钱粮而是百姓对国家的信仰。做为一个职工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职工对企业的信仰,只有对企业有了信仰才能完全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在工作中感到乐趣,才能对工作怀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当代社会人们无比的追求奢侈的生活、各种攀比、工作及其不负责,其根源就在于自己没有信仰没有对自己所在的企业有所信仰。工作中我们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都不想做的工作,难道别人就想做了吗?
这不但是我们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也是我们道德的体现,我们多做一点那么别人就可能轻松一点。工作中我们认真及时的去做、不要拖拖拉,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当下。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不仅仅是换得领导与同事的一句称赞,更不是满足自己的虚荣,而是自己对工作的态度和对工作的负责,做一个合格的职工只求问心无愧,不求别墅豪车只是追求自己的信仰。或许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吧!
第五篇: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反复用温柔强调它的伟大之处,真正的经典是温柔的,他就在你身边,看起来很近,没有长篇大论,却细水长流般融入读者心中。
其中几句话,对我影响颇大“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苍天还用说话吗?她无声无息的使四季变换有序进行,养育了世间万物,她需要说什么呢?这几句话,把天地的包容写的极致,天地人,三者融合为一体,这不正应该是我追求的吗?
还有孔子对于勇的理解“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忧、惑、惧对应的仁、智、勇,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对于每一个的实践,都极其困难。需要很长时间内部消化。
孔子强调自身的修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何等的修为。他一生的坐标是“十五治学,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这里我对“二十不悔,三十而立”最有感触。我正处在二十岁,我对自己前二十年做出的每一个决定,不能说没有悔。但是,我现在对自己的选择和作为都接受,我就认为我,做到了“二十不悔”。至于“三十而立”我也有了新的理解。以前我想像的“三十而立”是在社会立足,有车有房有存款有地位。想想看真的太狭隘了。“三十而立”不是“三十而富”如果一个人把目标定位在三十岁有房有车,多数人可能觉得他把目标定高了,但是实际上,这个目标太低了。一个人一生中做的最伟大的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还完了房贷啊。“三十而立”立的是心态,是内在的坚定从容,在三十岁的年纪,内心可以在复杂混乱肮脏的社会中不惊不怨,不被世界左右。用温柔的方式,处理世界的一切变化。这才是“三十而立”吧。让我们在此约定,到了三十岁,再来翻看论语,到时候再体会不惑与知天命,也许更有不一样的理解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