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课改”理念观点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9:4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期课改”理念观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期课改”理念观点》。

第一篇:“二期课改”理念观点

“二期课改”理念观点的学习

上海中小学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基本情况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作为上海市面向新世纪的重大育人工程,于1988年4月正式启动第一期工程,历时十年,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取得了显著成绩;1998年起进入了第二期工程(简称二期课改),1999年发布了由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组织众多专家参与撰写的《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研究报告)》,之后通过招标方式分期分批确定学科教材的主持单位与主编以及出版单位。

二期课改的“五种学习经历”的新概念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轩说,上海已进入中小学二期课程改革整体试验阶段。“二期课改”的核心就是要改变以往由学生适应课程的被动局面,建立起让课程适应并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现代课程体系。“这将带来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评价体系、学习方式等一系列重大变革,也是实现2010年上海基础教育进入世界一流水平目标的重要标志。”

“二期课改”是基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对市民的要求和对经历“一期课改”后教育现状的反思而实施的,因此它在课程理念上实现了突破性变革,即树立起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

新课程方案提出课程要向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的新概念,就是要通过提供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体育与健身、艺术修养和发展、社会实践等五大方面的经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方案同时提出,要建立相应的语言文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身、综合实践等8大学习领域课程;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类构成,并各有不同的实施形态;自然、社会和艺术三个学习领域要建立综合与分科相连贯的课程格局;不同类型的课程和不同学科制订不同的“课程标准”。这样,上海的中小学生今后将实现想学什么就能找到相对应的课程,让课程适应学生,使课程的选择性和自由度更大。

另外,方案还提出,课程实施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管理,增大学校对课程的开发与选择权限。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后教学计划不再统一颁布,而是由学校制订出个性化方案;除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课程外,还特意留出6%至7%的课程空间,由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和学生特点自主设计研发,这比原先学校仅具有实施功能迈进了一大步。

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

二期课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课程适应每位学生的发展,向学生提供5种学习经历,建立8大学习领域课程;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类构成,将为中高考改革和推行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保证

1998年上海启动中小学二期课改,按照"上下互动、分批推出、滚动实验、逐年推仅的策略,1999年上海推出了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改革行动纲要,2002年编制了新课程方案和学科标准等系列的征求意见稿,每年推出一批新教材,目前已经完成编写总量的75%,分别在179所中小学幼课改研究基地学校实验。经过几年的试点,全面推广新课程和新教材的标准的条件已成熟。

为了确保二期课改实验成功,上海将加大师资培训,建立和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并制订课程教材改革全员培训实施方案计划,指导、推进课程教材改革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同时开展以区县为主体的中小学教师二期课改和课堂教学的督导评价试点

对上海中小学二期课改的认识与思考

上海中小学二期课改是着眼于社会发展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实际开展的,是对一期课改“素质中心”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以育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的全新科学课程观和整体学力观,以回应上海一流城市一流教育的发展目标。

二期课改进一步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强调学生的素质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包括在德、智、体、美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揭示了提高素质的根本落脚点,并强调素质的动态性和发展性,把学生素质的发展作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培养目标和根本所在。

二期课改的框架

对二期课改的认识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一个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

(二)二个改革目标1.转变学习方式;

2.培养综合学力(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三个改革重点

1.功能性课程结构指向综合学力的培养;

2.信息技术与课程体系的全面整合;

3.研究(探究)性学习方式和双语教学形式有机融入各门学科。

(四)提供五种学习经历

学习经历是学习目标、过程、内容和情境的综合体,是学生形成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关键。学习经历以学习内容为载体,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积累和建构。

各种学习经历有其相对侧重的目标。二期课改提供以下五种学习经历: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体育与健身的经历;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社会实践的经历。

(五)建立三类主干课程结构

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基

础型课程的内容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发展。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向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体现不同的基础。

研究(探究)型课程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称为探究型课程,高中阶段称为研究型课程。

(六)形成八大学习领域及相关学科语言文学学习领域:包括语文、外语学科数学学习领域:数学学科

自然科学学习领域:包括小学自然、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等学科。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包括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历史、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中学社会等学科。

技术学习领域:包括信息科技和劳动技术学科。

艺术学习领域:包括音乐(唱游)、美术和艺术学科体育与健身学习领域:体育与健身学科。

综合实践学习领域: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二期课改操作层面要求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面对实际生活的挑战能力,是一种国际发展趋势。

1.国际经合组织(OECD)2000年发展组织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每三年组织一次对15岁学生的测试。口号是“评价学生现实生活和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学生必须理解基本概念,掌握一定的操作过程,并且能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不同的情景。

2.当前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改变

杨振宁谈中美教育的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全盘接受,分不清学科理论体系哪些部分在未来是不可发展的,哪些部分是必须淘汰的。他们的导师根本就不喜欢学生的想法与自己有稍稍相悖之处。学生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怀疑,他们以拥有丰富的知识而自豪。”

课程改革必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3.课程教材改革学习方式涉及学生学习的三个方面(1)动机与态度: 被动——主动——自主(2)学习方式偏好: 接受——探究(研究)

(3)社会环境偏好: 个人(单独)——同伴(合作)4.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有以下特征:(1)参与确定自己的学习;

(2)研制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和体验;

(4)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5.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具有以下要素:

(1)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2)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4)对组内每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6.研究(探究)学习

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与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探究学习是一种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研究(探究)学习的三个目标 :(1)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2)建构知识

(3)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与研究(探究)性学习相对的是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研究(探究)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与接受性学习相比,研究(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二)教师要更新观念

1.教师角色应进行重新定位

变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是人类文化的指引者,但必须改变教师包打天下的观点,教师的作用不是把学生当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做到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和探索。

2.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四)课程评价的运用

1.评价的诠释

评价是对目标达成程度的描述。(泰勒)

评价是对某一对象(方案、设计或者内容)的价值或优点所作的系统探查。(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

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制定与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提供的信息与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

课程评价变终结性评价为全程性评价,重视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生生、师生通过自评、互评、点评,运用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评价的类型

(1)按评价标准分,有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2)按评价功能分,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3)从评价参与主体来分,有来自内部的自我评价和来自外部的他人评价。(4)按评价的方法分,有量性、质性评价。

评价的具体体现:评价主体互动、评价内容多元、评价过程动态。

3.评价准则(1)变学业评价为学力评价。以总的学力的培养目标作基准,扩大评价领域,包括认知的、技能的和情感的,建立兼顾态度、方法和心智发展以及人格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模式,取代原来的只重知识和智育的评价模式。

(2)接受性评价与自我主动性评价相结合。

改变单一被动评价形式,建立既有来自教师的接受性评价,又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自我评价的新评价制度,以增加评价的丰满度。

(3)变终结性评价为全程性评价。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实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评价,并及时开展评价信息的双向交流,遵循评价的增值性原理,发挥好评价的预测、诊断、反馈、导向、激励等功能。

考试数量的控制:原则上一学期进行一次,或者在该学科修习完成后进行一次。对考试标准的控制:以学生共同的学习基准和要求作为命题时掌握难度的标准,但可从课程结构特点出发,使试题有一定的可选择性。

4.评价形式

课堂教学即时评价: 指随堂的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提问和答问的评价,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以及阶段性、单元性考查等。日常性、阶段性考核要控制好频度、难度和采用适当的形式,注意发挥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诊断功能,也可以建立“学生个人学习档案”。

学段终结性评价: 指全市或区县范围内的有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的测试(如会考),一般局限在基础型课程的学科内。在经有关教育管理部门认可后,也可由学校自行组织进行。

等级考试: 一般指学科性或综合性能力的考核,为特长的客观认定提供一定的依据。原则上由市级考试部门、教研部门等组织进行,也可以由社会常设性评价机构组织实施。

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都属于学生自我评价的范畴,这是对单纯教师评价中存在的误差或片面性进行补充或修正所需要的,是建立新的师生平等关系的一个重要形式。一般采用定性(评语)评价的形式。

基础性课程应把评价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客观地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

拓展型课程移用学分制管理的方法。

(五)教学环境的优化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由教师、学生为主要要素构成的教学系统及其运用总是处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并受其影响的。在二期课改的理念指导下,应该重视挖掘和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

教师应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使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服务,使教学与教学环境达到“动态平衡”,并不断地推陈出新,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环境的运用中,教师和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中应注重学生的学法。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的改进,教学形式的变化,师生、生生交往水平的融洽程度,都应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总之,教师要学习和领会上海二期课改的精神实质,在教学操作层面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知识的启蒙者,智慧的开拓者,心灵的陶冶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新的理念,提升教学理论水平,达到教育观念的转变。那么,在上海二期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必然会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必然会摸索乃至形成新理论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新世纪的中小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理念超前、新颖

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上,一期课改建立了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学生发展为基点的“三角形”课程理论,从而结束了课程在“学生中心”或“社会中心”与“学科中心”之间长期的“钟摆”现象。二期课改进一步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行动口号,这种发展现的主要涵义是:学生的发展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的当前发展。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理念。也是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的根本落脚点。

在培养要求上,一期课改提出了“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要求,二期课改进一步提出“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二期课改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到突出的位置,足见其深刻把握了时代精神。上海在一期课改中还提出了由态度、技能、知识联为一体的基础学力观念,从而结束了重知识还是重能力或者重态度的片面观念。在启动进入21世纪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时,在总结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对学力的内涵进行了再认识,在基础学力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内涵及其意义,提出了整个学力体系的教育学模型问题。这一新的学力观本身就是权富创新性的。

第二篇:二期课改

二期课改

一、什么是“二期课改”方案?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也称之为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二期工程。

它是上海教委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 9 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 21 号),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 17 号)的精神和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制订,并于2002 年进入整体试验阶段。

二、“二期课改”的核心思想:

以学生为本,让课程适应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二期课改”方案出台的背景

1988年,受原国家教委的委托,上海承担了适应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研究与试验。十多年来,历经研究、编制和评价的全过程,这项改革已经有了丰项成果。但上海并没有停止改革与前进的步伐,紧跟时代的需要,又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二期课改”是基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对市民的要求和对经历”一期课改”后教育现状的反思而实施的,因此它在课程理念上实现了突破性变革,即树立起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

四、“二期课改”方案的主要内容

二期课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一个基本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二)二个改革目标

1.转变学习方式;

2.培养综合学力(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三个改革重点

1.功能性课程结构指向综合学力的培养;

2.信息技术与课程体系的全面整合;

3.研究(探究)性学习方式和双语教学形式有机融入各门学科。

(四)提供五种学习经历

二期课改提供以下五种学习经历: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体育与健身的经历;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社会实践的经历。

(五)建立三类主干课程结构

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基础型课程的内容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发展。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向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体现不同的基础。

研究(探究)型课程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称为探究型课程,高中阶段称为研究型课程。

(六)形成八大学习领域及相关学科

语言文学学习领域:包括语文、外语学科

数学学习领域:数学学科

自然科学学习领域:包括小学自然、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等学科。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包括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历史、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中学社会等学科。

技术学习领域:包括信息科技和劳动技术学科。

艺术学习领域:包括音乐(唱游)、美术和艺术学科

体育与健身学习领域:体育与健身学科。

综合实践学习领域: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

五、“二期课改方案”课程培养总目标

通过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新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成为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人、会生存,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六、“二期课改”对学生的要求: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面对实际生活的挑战能力,是一种国际发展趋势。

1.学生必须理解基本概念,掌握一定的操作过程,并且能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不同的情景。

2.课程改革必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3.课程教材改革学习方式涉及学生学习的三个方面

(1)动机与态度: 被动——主动——自主

(2)学习方式偏好: 接受——探究(研究)

(3)社会环境偏好: 个人(单独)——同伴(合作)

4.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5.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具有以下要素:

(1)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2)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4)对组内每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6.研究(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一种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研究(探究)学习的三个目标 :

(1)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

(2)建构知识

(3)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七、“二期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1.教师角色应进行重新定位。变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

2.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作为载体,备课的重点要备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员。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要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师生呼应、教学互动的局面。

八、“二期课改”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1.根本改变重教法而轻学法的状况,把本来应该让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决,因此教师不仅要授之于“鱼”,更应该授之于“渔”。

2.给学生的创新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改变过去全部由教师包揽教学的局面,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在开放、充满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根据自己发展需要,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学生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综合素质、学力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的情况,让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在学力方面做到迁移,把信息技术作为载体,与课程体系全面整合,提高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在学法上做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和拓展,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教育观。

九、“二期课改”要求改变以往的课程评价的准则

(1)变学业评价为学力评价。

(2)接受性评价与自我主动性评价相结合。

(3)变终结性评价为全程性评价。

十、“ 二期课改”要求教师设计教学环境。

应该重视挖掘和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教师应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使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服务,使教学与教学环境达到“动态平衡”,并不断地推陈出新,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十一、“二期课改”要求学校制订出个性化方案。

除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课程外,还特意留出6%至7%的课程空间,由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和学生特点自主设计研发。

十二、“二期课改”工程实施进展情况。

1、完成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编制

2、推出部分学科的新教材

3、总结推广研究型课程和研究性学习

4、强化英语教学,推进双语教学和多语种教学的试验

5、大力推进现代信息科技教育在课程实施中的应用

6、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十三、“二期课改”是素质教育的强力推进器 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上:

一期课改建立了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学生发展为基点的”三角形”课程理论,从而结束了课程在”学生中心”或”社会中心”与”学科中心”之间长期的”钟摆”现象。二期课改进一步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行动口号,这种发展现的主要涵义是:学生的发展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的当前发展。在培养要求上:

一期课改提出了”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要求,二期课改进一步提出”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认知理念上:

在一期课改中提出了由态度、技能、知识联为一体的基础学力观念,从而结束了重知识还是重能力或者重态度的片面观念。在启动进入21世纪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时,在总结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对学力的内涵进行了再认识,在基础学力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内涵及其意义,提出了整个学力体系的教育学模型问题。在课程、教材改革上:

从1988年起,受国家教委的委托,投资1.5亿元,上海承担了编写一套适应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使用的教材。课程、教材改革第一期工程的开发运作的课程教材改革首期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近1千种各类新教材已覆盖幼儿阶段教育至高中阶段教育各学科的所有课程,素质教育开始渗透到课程、教材和课堂。

二 期课改的教材正在编制的过程之中,采用成熟一门,推出一门的作法。较一期课改不同的是,二期课改将对每门课程都进行较大的改动,使之更灵活,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有些科目进行了合并,更新了某些科目名称,如在基础型课程中,将小学的《思想品德》《生活与劳动》《社会》等科目合并为《品德与社会》一个科目;也对某些科目由内涵到名称作了更新,如将《计算机》改为《信息科技》,小学《自然常识》改为《自然》,中学《综合理科》改为《科学》等。同时在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中,新开设了诸如《地球与空间》《综合学习与实践》《思想方法》等一些新的课程或科目。

十四、“二期课改”试验学校:大胆创新,强调“特”字

上海市作为课改试验基地的114所学校,抓住机遇,纷纷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的是科技特色,有的是外语特色,有的是艺术特色,有的是体育特色,走上了一条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道路。

闸北区科技学校在教室与走廊相通的窗户经改装都镶上了金鱼缸,一楼的天井建成了5米长的环形立体赛车跑道,操场原有的领操台改装成了15米长的船模标准水池。观赏性和动手性融合的科技环境,一批学生上了”科技启明星”和”记者的摇篮”光荣墙。徐汇区世界外国语中学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学校在外语教学上采用小班上课,自编了英语教学大纲,并选用美国的”SBS新英语教程”作为教材。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英语应用能力,学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外语课外活动。此外,每年选派优秀高中生赴欧、美、澳等英语国家短期留学。同时,还开设日、德两门第二外语。

幼丽艺术协作学校把原来分散在其他学校的合唱队、铜管乐队及舞蹈、钢琴、电子琴等队联成一体,形成连续教育系列,并以最优秀的师资迅速培养艺术后备人才。上海乐团、交响乐团等艺术专家教师经常来校精心辅导,使孩子们的表演、演奏水平达到较高水准。闸北区乌镇路小学是中国象棋特色学校;闸北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的陶艺课程是这所市艺术特色学校艺术教育中的奇葩;周家渡小学是全国惟一一所在全面完成小学义务教育学业的同时进行芭蕾与法语系统训练的学校;新南中学从1995年起就与上海市爱的教育研究会联手进行爱的教育研究和实施,开展了爱的教育系列活动。

十五、“二期课改”对学生素质整体提高的要求

(1)热爱中国GCD、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民族自尊心,有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有理想,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有文明行为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能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有改革开放的现代意识和较宽广的国际视野。

(2)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懂得学习方法,具有学习能力及相应的实践技能,有运用语言和其他形式进行正确表达及交流交往的能力,有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自党性,能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台;能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3)具有健强的体魄,有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等自我保健的习惯与能力;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自我调节心理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具有一定的自我认识能力,能自觉培养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有初步的选择学习的能力,逐步完善个性、发展特长。

(4)具有一定的艺术知识、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相应的审美能力。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特点,使他们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等不同要求层面都有一定的提高。

(5)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实践意识,掌握一定的劳动基本技能和技术思维能力,热爱并能参与多种劳动,具有自觉的劳动习惯、良好的劳动行为,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社会职业观念,初步树立创业意识。

附件: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二期工程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一、指导思想

贯彻《上海市建设一流基础教育“九五”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和《关于上海市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二期工程于1998年正式启动。

课程教材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课题,必须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课程的整体性与多样性和层次性相结合,学科的系统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并以多样性、层次性和综合性为方向。

必须贯彻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继续全面试行第一期课程改革方案,加强配套建设。在总结评价课改一期工程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教学内容过多、过难、过深和学生实践、应用、动手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调整课程标准,修改课程方案,修订教材,并进一步构建适应学生差异、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健康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学生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的课程教材体系。

必须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学习国内外先进课程理论,把握世界课程理论发展方向,转变课程观念,课程结构研究和学科改革研究双向互动,逐步深化;考试评价改革和校长、教师培训同步配套。

必须贯彻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课改二期工程的期望目标,整体设计多种层次、多种年限,“分段分科”的课程结构,开发专题性的微型课程,形成单项课程与综合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理论课程与实用技术课程、统一课程与特色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的多样化、弹性化课程系统。从数学等学科入手,重点突破,带动其他学科。

二、目标和任务

根据21世纪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根据青少年学生人格成长过程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综合协调发展的要求,在课改一期工程两个“改变”、三个“突破”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教材体系。通过课程教材改革和相关的配套改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受到适合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教育。

三、课改二期工程实施计划

1.衔接时期的工作

课改二期工程的开展和一期工程的全面实施,有一个并行的衔接时期。在启动课改二期工程的同时必须继续推进课改一期工程成果的高效实施。

(1)坚决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删减陈旧繁琐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知识和能力培养内容,使文化知识学科的知识总量比课改前减少30%左右。

(2)按上述要求修订课程标准,力争在1998年秋季试行修订后的标准,同时按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全面梳理教材。

(3)积极开展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研究,组织系列教学展示活动,1998年底分幼儿园、小学、中学文科、中学理科四方面编撰出版各学科教学模式研究系列专辑,并在适当时候分学科修订或重新编写出版《学科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参考用书系列。

(4)加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争取到本世纪末全市初具规模,在全国达领先地位。

(5)扩大初中综合理科和综合文科的试验范围,试验学校逐年有所增加。

2.二期工程的进程

(1)整体研究课程结构,委托上海市中小学课程发展研究所建立课题组,对21世纪课程理论发展趋势,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的内涵架构,以及相应的课程结构进行研究;于1998年6月提出新课程结构的构想,年内提出课程理论模型、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方案初稿;1999年,广泛发动全市中小学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讨论,并正式出台。

(2)制定部分学科改革的《行动纲领》及课程标准。制订各学科《进入21世纪的学科教育行动纲领》,重新审视每门学科的性质、功能、目标、任务,针对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要点和配套措施。

数学学科要根据《进入21世纪的中小学数学教育行动纲领》深入进行专题研究,1998年秋季提出《专题报告》,年底制订出《数学学科课程标准》(草稿),1999年开始编写教材,2000年秋季,小学、初中和高中起始年级的教材在部分学校进行试验。

语文学科要在1998年完成《进入21世纪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行动纲领》,并组织全市性的讨论,于1999年上半年完成专题报告的起草工作,至1999年底订出《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草稿),2000年开始编写教材。2001年秋季,小学、初中和高中起始年级的教材在部分学校进行试验。

英语学科要结合教育部委托的与牛津出版社合作改编牛津英语教材的任务,启动二期工程。对牛津英语教材要进行分析研究,对上海中小学英语教育的经验要进行总结,对直接试验牛津英语原版教材的中小学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深入了解牛津英语的特点以及上海等地的适应问题。在此基础上,1999年秋季提出《进入21世纪的中小学英语教育行动纲领》,年底完成《英语学科课程标准》(草稿),改编小学、初中和高中起始年级教材并在部分学校试行。

科技教育课程、社会教育课程、艺术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正在总结、调查研究,争取1999年一季度提出《行动纲领》。

(3)幻启动幼儿教育的课程教材改革。

结合教育部委托的制定《幼儿教育纲要》的任务,争取1998年完成《幼儿教育纲要》,既有统一要求,又提倡多套教材并行;市课改办在第一期教材的基础上再组织编写一套新教材,拟在1999年启动,2000年完成编写任务,2001年秋季在上海试用。

(4)特殊教育的课程教材改革。

在聋普通高中一轮试验的基础上,1998年制订《聋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试行草案)。

1999年底形成《盲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并完善教材的选用系列。

2000年,初步形成弱智儿童的较完整的训练项目和教材的系列。

(5)建立课改研究基地。

将原来60所中小学和30所幼儿园的课改试验基地,调整充实后命名为“课改研究基地”。特殊教育的聋、盲、弱智等系统也各确定1-2所学校作为“特教课改研究基地”,以深入进行课改实践和研究。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一九九八年六月

第三篇:二期课改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内容

二期课改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内容

(一)二期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一轮课改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理念先行,重视先进理念对课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渗透。“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理念。具体地对课改理念的论述可大致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基本按照课程理论体系来展开,即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管理等方面的理念阐述,这类论述占多数,教育部《纲要》及上海《课程方案》基本属此类:《纲要》中关于课改的具体目标的阐述体现了基本理念,包括: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强调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等。大多关于新课程理念的论述都是围绕上述《纲要》论述的六方面展开的。又如上海《课程方案》的“课程理念””部分详细阐述了上海二期课改的五方面基本理念,包括:树立课程是为学生根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整合(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等。

第二类是从广义的角度,即按教育教学活动的要素来分析课程理念,较有代表性的如有学者将新课程的理念归纳为:教室是实验室、课程是经验、教材是范例、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教师即研究者、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家长是教育伙伴,等几个方面。

第三类是从教育教学价值观念来对课程理念进行分析,如有学者将主导课改的理念归纳为: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注自然、个性发展等五方面。还有不少学者指出,课程是特殊的文化,课程改革应是课程文化的重构,包括课程文化精神的重建和课程文化模式的转型;新的课程文化应是合作、对话和探究的文化,等。此外还有对从课程本质到课程改革本质的研究,也体现了对课程改革的理念支持。

(二)二期课改的主要内容

1、课程目标、内容和结构的改革

新一轮课改对培养目标的确立总体上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体现时代要求、国情和地方特点;二是强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三是注重目标的多维整合,即综合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多维度的要求。

如国家《纲要》强调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同时对学生多维度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而上海《课程方案》强调培养目标要依据上海城市发展特点,要体现21世纪的上海对于合格市民的基本要求等。分学段培养目标从德、智、体、美、劳五方面进行阐述;学科课程目标从“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方面阐述。并从突出六大能力的培养,提供学生五种学习经历,并关注学生由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构成的“总学力”的发展等多个维度规定培养目标。

新课程内容的改革的重要特点,一是强调课程内容要面向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新进展,贴近学生的生活。要全面体现基础性和现代性、发展性的结合,民族性和全球性的结合,以及综合性、结构性等要求;二是主张课程内容的整合,包括各学段及各学科的整合(各学科的互相渗透和综合课程的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以及外语教育同学科课程的整合(双语教学)等。

国家《纲要》强调教学内容改革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及设置综合课程等。上海的二期课改强调加强各学习领域的整体设计,重视学科课程内和学科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整体设置了十二年一贯的体系,以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和学习过程的共同特征为依据,建立了八大学习领域,即:语言文学领域、数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技术领域、艺术领域、体育与健身领域和综合实践领域,等。

有学者提出的“融合模式”将新课程内容的整合归纳为:整体设置各学段课程、加大综合课程的比重、在现行课程中渗透相关课程内容、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设置课程,等。对课程结构的改革是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国家《纲要》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并开设选修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上海二期课改在课程结构上强调体现基础性、整体性和选择性。规定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和高中以分科和综合课程相结合的形式设置课程;构建以功能型课程为主干的多维度的课程结构,即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其中,基础型课程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即共同基础。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向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体现不同的基础;而研究(探究)型课程主要着眼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课程方案》要求加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及研究(探究)型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发挥其各自优势,并实现课程结构的整合。

2.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改革

新课程以“课程标准”取代了原来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纲要》和《课程方案》都强调,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强调应体现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基本要求,要重视德育的渗透等。上海《课程方案》对课程结构的不同部分的课程标准分别采用了不同编制方法:基础型课程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和学科《课程标准》(信息科技学科为《课程指导纲

要》);而拓展型课程、研究(探究)型课程和学前教育课程分别编制《课程指导纲要》和《课程指南》;

一些学者对课程标准的现代内涵及重要意义作了深入探讨,对课程标推达成以下基本共识:课程标准是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应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对学习某一学段共用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标准的描述应是可理解、可达到和可评估的;标准要求教师应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标准范围应包括完整个体发展的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等。关于新课程的教材开发和管理的改革,在《纲要》和(课程方案)都强调了以下原则: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同时教材开发应充分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教材体系上,更注重重新整合教材,逐步形成包含书本、音像制品、光盘等一体化的教材。在管理方面要完善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要完善教材编审制度,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和选用制度。上海《课程方案》规定,拓展性课程学校可自编教材;研究型课程不编写统一教材。

3.课程实施、管理和评价的改革”

课程实施是保证课改成功的关键,在新一轮课改中受到决策层和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其改革要点包括:首先,在方针策略方面,国家《纲要》要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方针,上海《课程方案》则强调采取四方面“积极创新和稳妥推进”的实施策略,包括编制互动、由点到面上下联动、梯度推进分步实施、先进理念及实践提前渗透等。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新课程一是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研究性学习,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民主、开放和互动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二是强调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其三。强调课程资源的建设开发、教师的观念转变和积极参与,及考试评价改革等是实施的关键。其四,强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立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的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地方行政人员、教研人员、社区和家长等多方面人员参加的课程实施组织和制度,强调保障体系的建设等。

课程实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施的影响因素、条件、事实策略和模式等。还有学者强调指出,课程实施必须克服以往缺乏研究积累、理论支持和实践验证的游击式经验型模式,等。

新课程管理的改革也是课改的重点内容之一。新课改重申了第三次全教会关于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政策。三级课程管理的出发点是既发挥国家统一管理课程的优势,又发挥地方和学校管理课程的灵活性;目标是增强课程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性,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关键是必须明确、合理划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权力,使三者各司其职。新课改尤其强调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强化学校在课程开发、实施和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在课程管理方面的研究中,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近年的热点,而地方课程建设的功能原则和策略等也受到关注。此外,新课改还强调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作为强化学校

课改主体地位,形成多方研究力量,提高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保证课改健康推进的重要措施之一,已引起广泛关注。

新课程评价的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内容。国家《纲要》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作为课改的六大目标之一,倡导发展性评价,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同时,在评价内容上强调多维评价;在评价标准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评价形式方法上重视质性评价,强调方法形式的多样化;在评价主体上强调主体多元化即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在评价过程上强调评价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评价心理上强调评价促进学生自信、自尊和自主参与意识的增强等。在评价改革的研究中,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功能,质性评价方法中的表现性评价等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4.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

教师在课改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成为共识。可将有关研究和改革举措归纳如下:首先,关于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变化,受到广泛的关注。有学者指出:教师在新课改中应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在教育教学中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在课程改革中应成为积极参与者,成为研究者、开发者、合作者、决策者等。

其次,角色的转变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的探讨成为新的研究视角。研究表明:教师的课程能力大致由课程组织与实施能力、评鉴与选择能力及设计与开发能力等三部分构成,教师课程能力的发展表现出阶段性,其标志即最初基本以实施能力为主,然后逐步形成评鉴选择能力,再过度到设计开发能力占较大比重等。关于教师的课程意识,有人指出课程意识涵盖三个要素:教育信念与热情、教育知识与经验,及教育眼光与智慧。智慧是教师课程意识的内核。教师课程意识应包括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开发、课程创新和课程评价意识等。

其三,有学者指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新课程的开发应是同步发展和互动的过程。教师的生命在新课程中不断生长,同时,课程也将在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成长中不断生成与开发。

其四,课改中的教师培训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纲要》和上海《课程方案》都强调要加强教师培训,教师培训,要以课改为核心内容,要根据课改需要,采用多种培训形式,确保培训与课改推进同步进行。

来源:愚公教育沙龙

第四篇:二期课改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内容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堂中,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开放的课堂使学生变得敢说、敢问,教师经常被学生“问倒”,课堂中即兴的灵感和许多创造性的火花随时闪现。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手脚”,而新课改则给教师提供了广大的空间。但在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走形式

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解得不透彻,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讲观摩课时做给听课老师看,过后又回到以往传统的讲课方式上,没有真正将新课程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中看似课堂气氛挺热闹,有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一会儿提问、一会儿小组讨论,但整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本节课老师究竟让学生学会了什么不明确。一位老师在课后无意中也道出了实情,“新课程好是好,只是谁搞新课改,谁的成绩就落后。”这句话使人为之一震。是啊,按原来的讲课方式讲习惯了,发现用新课程标准不会讲了。再者,长期以来,那些在教学上较突出的教师很大一部分都是靠打时间仗,搞题海战术,没日没夜地留作业、发篇子、讲习题,只要稍一给学生“减负”,马上成绩就掉下来,每个学期的统考大排队谁就落在后头。看来,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这样可能造成有的小组全是好学生、有的小组全是较差的学生,这样就达不到先进带动后进、好生帮助差生的良好效果。

(二)小组角色分工太固定

有的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我发现每个小组当中小组长、代言人、记录员等总是固定的一个人,这样,有些学生总也没有锻炼的机会,造成学生的不均衡发展。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一、制定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考核评价制度

分数固然能看出一个学生对这些应试科目掌握的程度,但这并不表示考试分数低的同学就没有出息。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差,但或许他口才好,或许字写得棒,或许有强烈的团队意识。例如有一篇文章报道,有一位大学的高材生去外企工作,由于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表现为自私、缺乏奉献精神,而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又有好多用不上,最后被老板解雇。这说明,分数高低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多方面才能和品质。有的高材生一贯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扬,到了工作实践中,却因一点点挫折而失去信心,甚至走上绝路。而有的在学校被老师贬得一无是处的所谓的“差生”,因一直受到老师家长的冷落和渺视,对人间的苦辣酸甜早已适应,到了工作岗位却能经得住各种恶劣环境的考验,并对人情世故有所适应,工作得心应手。所以考查一个人不应只以考试分数定高低,应该从多角度去考核评价一个人。

二、老师要精心设计需要讨论的内容

课堂上需要讨论的内容最好是开放性、有争议的话题。

合男女学生,可以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而多视角的产生则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

4、小组安排要考虑学生的能力。有的学生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思维比较深刻,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能有助于组内成员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全面发展。

5、小组安排要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会与各种人进行合作,需要与不同社会群体的人接触往来。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合作的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应对这种真实的社会生活。

(二)小组角色应不断变化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每个小组成员可以轮流担任小组长、代言人或记录员等,做到每个同学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样进行合作式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带动后进生使其进步。

第五篇:二期课改学习体会

二期课改学习体会

泗泾幼儿园 赵景

二期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这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课改理念能否得到有效地贯彻与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对课改理念的认同度以及教师自身的素质。

听了徐老师的讲座,我体会到如果把过去的教育比作一出戏的话,那么,教师则是舞台上的主角,同时是剧作家兼导演,孩子则是应当遵守纪律的观众。然而,现在,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在他的教育观里,孩子是这出戏中的主角,教师则是观众和导演。这位导演没有事先写好的剧本,而是和孩子们一起寻找来自孩子的需要,兴趣,心灵的素材。与孩子们一起演绎着这出戏:以孩子为中心。

这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精心准备教学教育。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尊重儿童的差异性。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幼儿的差异性,就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幼儿,观察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为幼儿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内容和方式。让幼儿在游戏、探究、操作、探索和交往中自主学习。

另外,教师在设计方案时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创造性,要提供机会和条件给幼儿选择的自由,让每一个幼儿都具有表达表现的勇气,在充分展示和表现自己的才能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教师还要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以观察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注重幼儿异口同声的说出结果。要接受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更多地提供幼儿可选择性的活动机会,允许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不追求所有幼儿一刀切的发展

2005年12月

下载“二期课改”理念观点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期课改”理念观点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二期课改工作计划

    在走进二期课改的近几年来,我园全体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二期课改的洪流中,努力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我们已经明显的感受到了老师、家长、孩子身上所发生的可......

    幼儿园二期课改工作计划

    在走进二期课改的近几年来,我园全体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二期课改的洪流中,努力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我们已经明显的感受到了老师、家长、孩子身上所发生的可......

    课改理念 汇总

    李丽 高三英语教师。自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工作以来,多次参加高三送考。在教学中,认真备课,积极推进“五环节”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心,爱护学生,课堂上有效地调动学生的......

    1112671642-embed-二期课改学习体会1

    二期课改学习体会张塘小学陈卫 通过学习关于推进二期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我想:教学要改革,教师在教学上一定要有新的理念,以新理念指导教学工作,使我们的教学能再......

    小学二期课改实施计划

    小学二期课改实施计划 小学二期课改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中国加入wto,我们的基础教育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贯彻国家教育部......

    幼儿园二期课改工作计划(模版)

    幼儿园二期课改工作计划 在走进二期课改的近几年来,我园全体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二期课改的洪流中,努力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我们已经明显的感受到了老师、......

    小学数学二期课改总结报告

    小学数学二期课改总结报告 一、概述 二期课改犹如一股春风,给小学数学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勃勃生机。以学生为本、启迪智慧、人文熏陶、综合实践为特点的小学数学新教材一开......

    关于二期课改的心得体会

    关于二期课改的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此次教师培训,对于二期课改的课程标准、课程定位、课程的基本任务等有更多的了解体会。明确了思品课程应根据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地进行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