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论语》有感 读后感
品《论语》有感
说实话,对《论语》的印象仅局限于初中课本中的背诵。并没有对它有深刻的体会与渗透。
如今真正拿起《论语》,也并非发自己愿,只想敷衍一篇1000字的读后感罢了。但是,读着读着却有种吃不饱的感觉,想要慢慢的去品析它。记得爸爸曾经叫我看过中央10套的百家讲堂,其中的于丹老师讲过《论语》心得。于是我来到书店买了她写的《论语心得》。《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人,《论语》则犹如高山上一颗只可仰望而无法触及的松树。但看了于丹老师对《论语》的解读,却使我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其实《论语》并非复杂难道,相反的《论语》告诉我们的东西才是最简单的。
于丹老师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孔子在《论语》中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我们努力的在创建和谐社会,那真正和谐是什么呢?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是在于我们的心境。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内心的却太少。只要你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个快乐的理由,你的生活便能够海阔天空。现在社会的竞争越激烈,我们越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关爱别人,了解别人,理解别人。有一句谚语“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说得正是此意。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过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座由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说: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成佛的。我们总喜欢跟别人比较,我们同样在一个班级,凭什么你可以当上班委而我不行?我们比的往往是自己的缺失以及他人的所得,却忽视了他人背后的所付出的努力,所担负的责任与要承受的压力。这样想想,我们的心态不就平和了许多。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容所有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所谓“人各有志”,大家的志向不同,性格喜欢亦是不同的。正如有人喜欢百合,有人喜欢玫瑰一样,只是一种心境罢了。我们只需守着本分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实做人就好了。
学习《论语》,为的就是能够有一份淡然的心态,豁达的心胸快乐的生活。
愿大家能够细细品味这千年古文,从中慢慢悟出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生活的秘诀!
第二篇:读《论语》有感论语读后感
读《论语》有感
文丨王宁逸
1.引 子
某夜失眠,满脑子信马由缰,身心俱疲。眼看着天光透过窗帘微微亮起,索性翻身起来去拉开了窗帘,盘腿坐回床上,等日出。
忽而想到《论语》。想到近几个月来,自己常常在每日工作之前或结束一日工作之后,读读论语,就好像遇见了一位最好的导师,常常一两句话就能点醒你,有时是高度的情感共鸣,有时是开启你被蒙昧的心智,有时是指导你豁达与坚韧,有时是给予你不畏俗世的勇气。
于是借着微茫的晨光,再一次翻开《论语》。开篇《学而》,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篇是小时候,每个人在课本里都背诵过的名篇。以前,一直把“学”理解成一个动词,后来读这本《论语诠解》,把“学”解说成一个名词“学说”,整段的立意完全不同,感觉对论语的理解也被整个颠覆了。文中是这么解释这段的:孔子说,“如果我的学说被社会普遍接受,在社会实残中加以应用它,那不是很令人感到喜悦吗?即使不是这样,有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社会没采用,而且也没有人理解,自己也不怨愤恼怒,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
读之,念之,竟然眼泪婆娑而下,不能自制。那段时间我正好遇到了一些工作上的小波折,自己把自己困在了迷局之中。而《论语》开篇这一段就像刺破沉昏天空的一缕阳光,又像清风吹动晨曦的露水滑到心田,既震撼又不乏温润,就像仿佛之间看到孔子慢吞吞地走过来,在我对面坐下,然后笑眯眯地缓声念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对我说:你有自己的理想,能在实践中去尝试它,哪怕只是微渺之处,哪怕只能受益于寥寥数人,你也应该真心诚意地心怀感激,自然而然地享受愉悦之情。大千世界,有着一样价值观的人本就稀少,不被理解的事情再正常不过了;如果机缘好,能遇到认同你观念的人,能成为朋友或者同道者,你应该好好珍惜,不能强求他们按照这一套观念和逻辑去行事,每个人都有自己面对的复杂问题和自己的万不得已,不能苛责友人。再退一步,如果世界上你的观点和思想无人认同,只能孤独地游曳在漫漫长空,也不要抱怨,不要置气,平心气和地度过日常的每一天,该做什么继续做什么,思想和修养都是自己的,别人怎么样也夺不走,你依然是充实而富有的。
说得夸张一点,那一刻,我被这段话拯救了。我突然像是想清楚了自己的问题,找到了走出迷局的那条被荆棘掩蔽了的路径,如释重负。可能也是因为这样,我很想把自己读《论语》的体悟如实地记录下来,希望大家都能遇到一些好的书,并从自己的阅读中获得生命的能量。
2013年11月26日,总书记到曲阜孔府考察。在孔子研究院,总书记看到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的《论语诠解》和齐鲁书社出版的《孔子家语通解》,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2.读《论语》的理由
我们对孔子的想象,一般会凝结为伟大、圣贤的模样。伟大会唤起敬仰、崇拜。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真的能被普罗大众和几代帝王实际践行过且在今天依然有着闪光点的价值体系还能有几何?孔子生前想做一个政治家,他周游列国去推销他的政治思想,结果不算太成功,却因缘际会地做了一个教育家,培养了七十二贤人和三千弟子,并且传了一本叫《论语》的“教材”.《论语》应该算得上古今中外阅读率最高的教材了吧,对这本教材的诠释和研读的著述汗牛充栋,过去的二十多个世纪,无论是帝王还是百姓、士人还是农者、老人还是孩童,大家诵读并将其内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世道人心。可以说孔子因为其教育事业的成功,后来间接地也算是践行了他的政治理想。
但是,百年之前的中国,内忧外患,被帝王和世人神圣化了两千年的孔子自然而然地作为一个抽象的精神偶像的代表,成为了被批判和打倒的对象。在这百年来,历次革命和运动,好像国人但凡有点什么事,都要把家国和百姓的苦难归咎于儒学的影响,把孔子拉出来痛批一番,好似就能抹煞过去,重启未来。但是中国文化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无论是被外族征服还是内部的自我更替,它都以极强的同化能力和自愈能力延绵了下来。所以后来会有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热,有今日的国学热,不仅有专门的研究学者,也有不少文化名人通过媒体和新媒体的方式解读《论语》。
每个人读《论语》,应该都会读出不同的理解;就算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不同心境下读《论语》也会读出不同的感受。我有时候会想,我们今天的文化基因与思维模式,多少都与儒家思想脱不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论语》是这一文化体系的重要源头,今日的每个国人,如果能有时间和心情来读读《论语》,对理解我们这个民族基因里“最底层的操作系统”大有裨益:如何处事、如何为人、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安养心性。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他自己的《论语》,这就是《论语》最妙的地方。
家里有好几本《论语》,很多年前我还送过一本线装的《论语》给我爸,不过我一直没问他有没有读过。现在的年轻人估计会去读《论语》的不是很多吧,做学生时功课太忙,工作以后职场也不会轻松,而且如果完全没有注释的话,以多数人的古文功底,看《论语》其实还有点吃力,所以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听听学者或者名家讲解《论语》也是个次佳选择。说到读原著,虽然家里有好几本《论语》,但其实蛮丢人的是,我从来没有完整的好好地通读过一遍《论语》。这次会去读它,其实也是机缘巧合,学校发的两本书《论语诠解》和《孔子家语》,我嫌包装太丑,就扔掉盒子,把书顺手放在案头,然后某一天顺手翻开这本《论语诠解》读了几页竟然发现爱不释手,继而一发不可收拾,每天都想要读几页。语录体本身非常易于随时开始,随时停下,而且因为感觉到每读几页总能遇到一两句击中自己的话,这非常难得。我看书有时候会忍不住非常想在上面划重点和亮点,最近一年读的书里,我划线最多的是这本《论语诠解》和雅思贝尔斯的《时代的精神状况》(杭老师推荐的)。(扯开一个话题,我最近这些年较少去图书馆借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图书馆的书不能在上面写写划划。所以我的理想是有个自己的图书馆,然后可以在所有自己的书上面为所欲为!但是书如果装帧太高级,也会让我很为难,舍不得在上面下笔!)
3.重新认识《论语》
跨越两千年的时间长河以后,其实我们很难确知当时孔子说过的有些话的具体语境和真正含义,尽管有后人的不断考据和训诂,但常常因为一字多意或者句读的原因,后人读出了不同的意思,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解释。而那些跳出了惯常理解的诠释,不仅让我耳目一新,颠覆固有的思维陈式,而且引起了我的好奇和思考,也给了我自己去选择和判断或者说去理解和接受我心目中的《论语》的可能性。如前面说到过的开篇把“学而时习之”解释为“我的学说被社会普遍接受,并在社会实残中加以应用”,颠覆了我们惯常的理解的“学习后经常复习它”这种解释,简直太不可思议了。除此之外,再举几例。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般以前常解释为:可以使民众由着我们的道路去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常拿这句话痛批孔子的愚民思想,但如果句读不是这样的呢?比如说,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即“百姓如果听从,就顺从他们;如果不听从,就说明缺乏对他们的了解,就应该深入去了解民性、民情。”这样解释意思完全就完全相反了。我宁可取其后者的解释“不可使,知之”.除此之外,我又另加了一层我自己的理解,读《论语》我觉得孔子一直致力于教化别人,所以我更愿意理解为“不可使,使知之”,即对不理解我们的人,要告诉他们和他们讲明白道理。发现自己添油加醋后,居然解释得也看起来更圆满,我很是心满意足。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一句也有完全相反的两种解释。一种是说吃饭不要过于追求精,食肉不要过于追求细。而另一种是说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可见一种意思是不要过于精细,另一种是要讲究精细。结合上下文来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后面接的是“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好像两种解释也都说得通。如果这句解释为不要过于精细,后面的各种叨叨可以理解为转折,如果这句解释为要讲究精细,后面的各种叨叨可以理解为展开陈述。不过从更大篇幅的上下文,即整本《论语》来看,孔子应该不是一个特别讲究吃穿的人(除了要讲“礼”),不过也难说,孔子是那么有趣的一个人,你看他提的那些要求那么多,连续七个“不食”的排比句,光气势就够震慑人的,“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多数现代人根本做不到啊!所以在这句的解释上我的内心还是偏向“要吃得讲究”!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为诸侯没有人怨恨,在家为卿大夫也没有人怨恨。”“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除了解释为“在邦国为诸侯没有人怨恨,在家为卿大夫也没有人怨恨”之外,也有解释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两种解释一种是使人无怨言,另一种是自己无怨言,我觉得两种解释如能结合在一起简直所向披靡。
我本身对孔子当时究竟讲的是哪一种意思,其实并无多大兴趣。好在长这么大,读书已经没有了什么功利性,也不需要应付考试揣测出题人的意图。尽管没有人会在意我的这些小发现,周遭的世界也没有任何变化,但能从书中发现有意思的事情,能让我停下来想一想,笑一笑,或者自己得意一下,内心保有一些小骄傲,就觉得自己还好没有变成那个极速滑向庸常的中年人。
4.重新认识孔子
读完《论语》,一定要说说我重新认识的至圣先师孔子。
国人但凡长到上学的年纪,应该没有不知道孔子的人了吧。说说在读《论语》之前,我对孔子的理解吧,可能也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思维定式里对孔子的理解,不外乎礼义仁孝,忠君爱国,三纲五常,克己复礼,中庸之道等等。中小学读过背过几篇《论语》的名篇,也知道不少我们今天很经典的成语、惯用语出自《论语》;后来读大学念教育学,讲到中国古代教育史,孔子是绕不开的篇章,也基本就是听课笔记里那些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典范,有个印象是说去孔子那求学,要交十束肉干做学费。再后来,就是看过两集百家讲坛的于丹带你解读《论语》之类的节目,记下了一句“子欲养而亲不待”,让我伤感了很久。然后就是这次读《论语》,完全跟着自己的感觉去读,断断续续地读,读完合上书一想,好像没看到“中庸之道”啊,“礼”和“仁”倒是经常说,说得太多,感觉就像老子讲“道”那样,变得无所不包,无所指又无所不指,孔子的形象也完全不像是圣坛上的那个一本正经的孔子,而是那个率真、执着又很爱唠叨的可爱老头。让我来说说我从《论语》中看到的孔子的模样。
一、一个拒绝世故从不伪装自己的率真纯粹的人
都想做好人,不想做恶人,似乎是我们的人性使然。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会自然而然地亲近那些态度友善,为人谦和的人。但如果这种外在表现不是内心真实状况的反映,那就值得警惕了。读《论语》,感慨孔子说的表里如一,喜欢一个人就喜欢,厌恶一个人也不用费力去掩饰。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仁者才能真心地喜好人,才能真心地厌恶人。)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容貌,两只脚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态去讨好别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是可耻的。心里面怨恨别人,表面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是可耻的。)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孔子说:“没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祸害。”)
我最近常常和人解释“乡原,德之贼也”这句话,我觉得在体制内,这句话特别重要,特别有感触,对自己的为人处世也是一个提醒。每个人都会爱惜自己的羽毛和声誉,如果做不到“辟世”(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辟地”(逃到另一个地方去),也都会“辟色”(避开别人不好的脸色)、“辟言”(避开别人的恶言),这个时候如果你的格局只是关注一己,那有点洁癖的人可能会选择辟色、辟言,而我们常说的被社会磨平棱角的圆滑一点的人会选择做好好先生,谁也不得罪,可是终究世间安得两全法可以做到不负自己又不负整体呢?(我理解的整体也是集体,大到国家、小到单位和部门。)个人和集体能双赢当然是最好的,但实际情况往往会出现零和博弈的状况,自己得了个好名声,亏了组织和集体的利益。
二、一个正直光明坦荡磊落的人
我这人有点无聊,有时候会想一些本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比如管理到底是什么?虽然我一半的专业背景和管理知识相关,本身自己也做了很多年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但有时陷于细节,反而忘了出发时的初衷,模糊了自己所想要坚守的最根本的原则。读《论语》读到一句“政者,正也”,觉得很契合我的价值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向孔子询问为政方面的事,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先做到端正,谁还敢不端正?”)还有一句相似的,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说:“为政者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想起有一次同事在给新入职的后辈们开会时说过在学校工作的三大原则,第一条就是以身作则,领导对属下、前辈对后辈最好的教导就是身教,在学校教书育人本身就是以身示范。
“行不由径”是另一句我非常喜欢的话,径指小路,行不由径就是说走路不走小路,比喻行事光明磊落。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子游做山东武城官长时,孔子问,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位叫澹台灭明的,做事合乎正道,光明磊落,非为公事,从不到我屋里来。)职场上,我们常常会因为才华、为人、气场而天然亲近某一些人,当这些人刚好是你的上司的时候,局面会有点小尴尬,走得太远和太近都影响工作。不过好在有上面这句话可以作为一个操作的原则,参照行事,便得坦然之心。
常怀感恩之心,很多人都能做到,但面对怨恨的时候如何应对,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心态和为人。《论语》里孔子是这么说的,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还好夫子没有说以德报怨,别人打了你左脸,你要把右脸伸出去,不然我这种天秤座讲究公平公正的性格肯定是接受不了的。夫子用正直,以正气处理,是我激赏的。
三、一个不懂教育心理学却成为千古至圣先师的人
孔子其实很爱他的学生,而且他懂得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他讲不同的道理。孔子批评学生比表扬学生来得多,而且常常把自己的学生说得惨不忍睹。他不止在背后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有时候甚至当着学生的面前说。也亏得他的学生心里耐受能力比较强,如果换了今天的学生被说得那么惨,指不定就有想不开寻死觅活的,或者干脆直接把老师给告的体无完肤。从今天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来看,这好像不是育人的良策,不过在当时,似乎学生们还挺听得进老师的话,而且都如此尊崇和爱戴老师。
如,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多好的学生啊,孔子居然只吝啬地肯定了他一个优点。又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仲由鲁莽。)夫子你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也太直白了吧,而且他们其实都还不错啦。
读《论语》,觉得夫子和学生的关系真好,都是那么情真意切,真的印证了那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孔子被囚禁在匡地,颜渊后来赶来。孔子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先死呢?”)画面感立马出来了,劫后余生,我好像都看到两个人说完这话后相视的眼神和凝结在眼眶里的热泪。后来颜渊先于孔子去世,夫子真是难过的要死。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了,孔子说:'唉!上天是要我的命呀!上天是要我的命呀!“)足见师徒情深,不逊于父子。
近年来,很多人倡议要把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取代现在每年9月10日作为教师节,足见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虽然对孔子诞辰日到底是哪天,似乎学界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不过孔子对中国文化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性确实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共识的。
四、一个情绪丰富表达热烈的充满感性的人
孔子并不总是稳重端庄的模样,也并不是许多人想象中的那样古板,相反,他有时候气急败坏,有时候大呼小叫,有时候又显得急不可待,非常之可爱。感受一下以下几句的语气便可领会。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觚都不像是觚了,还叫什么觚呀!还叫什么觚呀!)觚是一种古代的酒器,觚都不像觚了,是形容”礼崩乐坏“的局面。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去见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孔子正告子路说:”我遭遇逆境,不得顺心随意,天都厌弃,天都厌弃。“)对这一句,其实也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不赘述,重点在于感受一下夫子的情绪。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说:”这儿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里珍藏起来呢,还是找位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它吧!卖掉它吧!我在等待识货的商人啊!”)夫子你想积极入世,恢复礼制,辅佐一代明主,大家都知道,可你就算着急也不要这么直白啊,你的坦诚真的是太可爱了。
五、一个将就也讲究的不乏生活情趣的人
孔子赞赏简单的生活,也不反对过得好一点,但前提是要“有道”.比如孔子赞赏颜回的极简生活,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他不止赞赏颜回,对自己也是这样要求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
论语里对怎么吃,怎么穿都有专门的篇幅讲解。其实吧,我觉得夫子是一个伸缩性挺大的人,他既可以不讲究,但讲究起来也是挺追求生活品质的,比如说吃,虽然前文已经讨论过,不妨拿出来再说一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腐败发臭,鱼和肉腐烂,都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该吃时,不吃。切割方式不得当,不吃。没有酱醋调料不对,不吃。席上的肉虽多,吃它不超过主食。只有酒不限量,但不能喝到神志昏乱的地步。从市上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吃完了,姜不撇除,但吃得不多。)是不是其实还蛮讲究的?有一次和我家先生聊吃的问题,他大呼小叫地说“肉不方不食,孔夫子说的!”足见夫子对饮食的见解还是很深入民心的,哈哈。
饮食男女,七情六欲。说完吃,很适合大大方方地来说一下情。“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正如唐棣树的花在风中摇摆不定,我难道不思念你吗?是因为家住得太远了。”孔子说:“那是没有真正思念啊,如果真的思念,又怎么会觉得遥远呢?”)是不是感觉被夫子的深情打动了?别以为圣人是神坛上不食人间烟火的,那是因为后人把圣人神话了。我喜欢夫子的这种“真情”和“深情”,有着接续《诗经》思无邪的那种天然之美。
终于要说到我最喜欢的这一句了,孔子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几个弟子的志愿分别是什么,其中曾皙的志愿得到了夫子的赞赏。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皙)说“暮春三月的时,春天的衣都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还有六七个儿童一起,在沂水岸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纳凉,唱着歌儿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赏你的主张。”读整本《论语》,这一句让我最喜欢,感觉最美好。简直是人世间最美的画面,最让人心情愉悦的事情啊。谁说夫子只会说仁义道德,他明明很有生活情趣!
六、一个经常碎烦说邦无道就要隐世却终其一生都在致力于改变社会的人
读《论语》,经常看到夫子说避世这个话题。实在有点多得超乎常理。试举几例,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太平的时候,聪明能干;在国家动荡的时候大智若愚。他聪明能干,我们能够学习。但他的大智若愚,我们就可望不可及了。)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孔子对颜渊说:”如果用我,就去积极行动;如果不用我,就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说:”如果天下有道,财富可求,即使是做个执鞭的低级官吏,我也愿意。如果不可求的话,我就干我想干的。“)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说:”笃实地信仰道,努力学习它,誓死守卫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待在祸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从政;天下无道,就隐居不仕。政治清明,而自己贫穷鄙贱,是耻辱;政治黑暗,而自己富有显贵,也是耻辱。“)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孔子说:”史鱼正直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他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是君子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就把自己的才能藏起来。“
以整个《论语》的篇幅来说,如此反反复复地论述这个话题,可见这个话题在孔子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之高。以至于读到后来,我都有点烦了,既然夫子你经常叨叨说邦无道就要藏起自己的才能,你又认为自己所在的世道已经礼乐崩坏,那你为啥一直在那没完没了地碎烦邦有道邦无道,就不见你避世的行动呢?孔子借柳下惠之口给出了部分解释。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柳下惠担任掌管刑罚的官,多次被罢免。有人问:”您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说:”用正直之道来侍奉人,去哪里而能不被多次罢免呢?不用正直之道来侍奉人,又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故国呢?“)
因为追求天下大道的人是不能离开天下的!话说有一次,长沮和桀溺并肩耕地,孔子差遣子路去打听渡囗在哪儿。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桀溺就说:”普天之下到处都像滔滔洪水一样混乱,和谁去改变这种状况呢?况且你与其跟从逃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从逃避污浊尘世的人呢。“说完,还是不停地用土覆盖播下去的种子。子路回来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能和鸟兽合群共处的,我不和世人在一起又能和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和你们一起来改变它了。“)
可能你也会说,我们也想去改变世道,想去破除体制的掣肘,想去激扬人性的善良,但是我们的能力根本做不了什么,环境远比你想象的难以对付。这个时候是不是放弃更好一点?《论语》有这么一段,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子路去拜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对颛臾用兵了。孔子说:”冉求!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以前先王让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人都不同意。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孔子说:“冉求!周任说过:根据自己的才力去担任职务,不能胜任的就辞职不干。遇到了危险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的话说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和美玉在匣子里被毁坏了,是谁的过错?”)夫子的这句话掷地有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还用你干什么?你真的忍心看到美好的东西毁在自己眼前吗?好像戳中了我的痛点。做事情遇到阻力,做不下去的时候,我也常常想过放弃,自己这么执着干嘛,这么勉强自己干嘛,但读读夫子的这段话,却又觉得汗颜,使命和担当是迎难而上,不是你能信口拈来那几句口号。
复而又读到这样一段: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子路在石门住宿了一夜。早上守城门的人说:“从哪儿来?”子路说:“从孔子家来。”门人说:“就是那位明知不能改变时局还要去努力改变它的那个人吗?”)听着好心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夫子,让人觉得怅然落寞又肃然起敬。孔子可能一早就知道人生的终局会如何了,他曾言道:“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凤凰没有飞来,黄河中没有八卦图出现,在我的有生之年太平盛世是不会到来了。我的学说肯定不会被采用,这辈子恐怕是完啦!)所以他经常碎碎念的说邦有道如何邦无道如何,隔三差五扬言世道不好就要撂挑子不干,却仍然始终怀着对天下人的责任意识和对恢复礼制的担当意识,终其一生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一直努力到了生命的终点。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我觉得对夫子一生最高的评价!
5.那些给过我很多触动的箴言
除了上文提到的那些可以称得上名言警句的语录外,我也另外挑出一些箴言,这些箴言大部分在我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看到他们的时候都依然对我为人处世很有启发。因此,也不吝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色难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二)施于有政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将这种风气影响到卿相大臣,也就是从事政治,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是参与政治呢?”)
(三)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鲁哀公请问的是土地神的木主牌位所用之木材,宰我答夏商周三代各有不同,周代用的是“栗”,意在“使民战栗”.孔子听了,说:“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再说了,正在顺势办的事,就不要再劝阻,而对已经过去的事,应既往不咎,不必再予追究了。)
(四)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讷“是忍而少言,”敏“是机敏、积极,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五)不迁怒、不贰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鲁哀公问:”你的弟子哪一个算得最喜欢学习?“孔子回答:”我有叫颜回的学生爱好学习,他从来都不把自己的怒气转移到别人的身上,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但他不幸早死,颜回死了,现在没有听到再这么好学的人了。“)
(六)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说:”如果天下有道,财富可求,即使是做个执鞭的低级官吏,我也愿意。如果不可求的话,我就干我想干的。“)
(七)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告诉他:他的为人啊,发愤十连吃饭都忘了,快乐时连忧愁都忘了,不知道自己马上就垂垂老矣,如此而已。“)
(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后负的任务重大而路惶遥远。把实现仁德乍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十)吾不试,故艺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子牢说:”孔子说过:‘我不曾被国家任用,所以学得了一些技艺。’“)
(十一)食不语,寝不言
食不语,寝不言。(吃饭的时候不谈话,睡觉的时候不言语。)
(十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却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唯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十三)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去提高品修养和辨别是非孔子说:”以忠厚诚实为主,行为总是遵循道义,这就可以提高品德。对于同一个人,爱的时候希望他长期活下去,厌恶的时候,又希望他死去。既要他长寿,又要他短命,这就是迷惑。‘这样对自己实在是没有益处,也只能使人感到奇怪罢了’。“)
(十四)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张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实。“)
(十五)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子贡问与朋友的相处之道。孔子说:”忠心地劝告他并好好地开导他,如果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取侮辱。“)
(十六)先之,劳之,无倦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问为政之道。孔子说:”自己先要身体力行带好头,然后让老百姓辛勤劳作。“子路请求多讲一些,孔子说:”不要倦怠。“)
(十七)近者说,远者来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叶公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让近处的人快乐满意,使远处的人闻风归附。“)
(十八)无欲速,无见小利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夏做了莒父的地方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十九)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昏暗,行为也要正直,但言语应谦逊谨慎。“)
(二十)信而后谏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夏说:”君子在得到民众的信任之后才去役劳他们,没有得到信任就去役劳,民众就会认为是在虐害他们。君子得到君主的信任之后才去进谏,没有得到信任就去进谏,君主就会以为是在诽谤自己。“)
(二十一)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子路问怎样才算是完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像孟公绰那样不贪求,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有才艺,再用礼乐来增加他的文采,就可以算个完人了。“孔子又说:”如今的完人何必要这样呢?见到利益能想到道义,遇到危险时肯献出生命,长期处在困境之中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是完人了。“)
(二十二)勿欺也,而犯之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子路问怎样服侍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
(二十三)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既不埋怨天,不求全责备于他人,能够通过学习谋生的技术等小道而向上领会天命等大道。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二十四)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说:”严厉地责备自己而宽容地对待别人,就可以远离别人的怨恨了。“)
(二十五)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孔子说:”君子矜持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合群而不与人结成宗派。“)
(二十六)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的言语而推举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而废弃他好的言论。“)
(二十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二十八)戒之在色,戒之在斗,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应该警惕戒备:年少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发展稳定,要戒除迷恋女色;壮年的时候,血气正旺盛,要戒除争强好斗;到了老年的时候,血气已经衰弱,要戒除贪得无厌。“)
(二十九)无求备于一人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周公对鲁公说:”一个有道的国君不疏远他的亲族;不使大臣怨恨没有被任用;故旧朋友如果没有大的过错,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三十)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凰啊,凤凰啊!为什么道德如此衰微,过去的已经不能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现在那些从政的人危险呀!“孔子下车,想要同他说话。接舆快走几步避开了孔子,孔子没能同他交谈。)
6.结 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两千年前的价值观很多在今天已经无用武之地了,但读《论语》时的那些感动是如此真切,让我相信那一部分泛着人性光芒的价值不会时过境迁,大概这就是所谓的”经典"吧。
2018.10.28
第三篇:中学生读后感《读《论语》有感》
中学生读后感《读《论语》有感》
《论语》,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新的学期,我们学习了它其中的十二章,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它们的意思,当我再次读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想起了以前写作业时的场景:放假了,老师总会留一些作业,一开始还认真的在写,过了十几分钟,我就摸摸这儿,摸摸那儿,当我拿起课外书要看时,还在心里对自己说:就看十分钟。可是十分钟过去了,我仍然还想看,我心想:再看十分钟吧!反正作业也不多,我半天就能写完。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半个小时过去了,我还是没放下手中的书。直到书的最后一页被我翻过,已经过了两个小时了,我抬头看看墙上的钟表,才发觉已经过了两个小时了。我才埋头奋笔疾书,但作业还是没有在一天之内写完。第二天上午,我又坐到书桌前,下定决心要在上午之前把作业写完,可是我写着写着又想起昨天晚上吃饭时看的电影,里面的搞笑情节让我不禁笑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才认真地埋头写作业,当我写完作业时,已经是晚上了,本来今天可以痛痛快快的玩一天的,可是因为我写作业时的不专心,这个计划才“泡汤”的。就这样,周末过去了。当我学了《论语》中的这句话时,恍然大悟:时间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们“浪费”掉的时间,永远也不会回来的。想想我看课外书,想电影里的情节时,那些时间用来写作业该多好啊!这样的情况每天都会有,都是因为我不知道时间的宝贵,做着这件事,想着别的事,时间就是在这不知不觉间流逝。
《论语》,这部书中的一则就可以给我们这么大的启示,别说整部《论语》了!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读《论语》的好处是多么大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让我们一起珍惜时间吧!
第四篇:论语有感
论语有感
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华夏文明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和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精神内核,也成为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文化元素,儒家学说博大精深,而作为承载着这种文化精髓的儒家重要经典《论语》,更是成为历代国人最佳人格、思想、道德的启蒙书之一。《论语》文字并不多,整本书文字精简达练,一些道理初读起感觉似乎很浅显,但是随着读得深入,不断地回味,方才觉得并不是那么简单,在字里行间无疑都透露着圣人的智慧。
或许即使穷尽毕生精力,我们也无法完全领悟儒学全部的内涵,毕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儒家文化是经过历朝历代的大儒学者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面对这种博大与精深,我们会顿时感觉自己有如沧海之一粟般的渺小,唯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方能领会《论语》中博大的智慧。我个人觉得,在当前浮躁和焦虑的社会环境下,读《论语》无疑是最好的一种净化心灵的修身之旅,读《论语》也无疑是一次与先圣思想交流与对话的难得机会。
初读论语之前,了解论语的一些常识相关背景是很有必要的,此外我觉得还有必要在读之前首先从整体上把握《论语》稍微梳理一下它的结构。《论语》全书共分为二十篇,从第一篇学而篇,一直到最后一篇尧曰篇为止,共凡计四百九十九章。
不同的篇所论述的事情各有其侧重点:第一篇学而篇读后,我感觉这一篇可以看成是初读《论语》的入门篇,主要目的是引导你进入儒学的道德之门,学而篇主要论述的是对儒学基本范畴“为学”、“孝悌”、“仁”、“自省”、“忠”、“义”、“信”等的概括阐述。
第二篇为政篇则在涉及前面一些内容如“为学”、“孝悌”基础上,突出了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在这里,孔子以“众星共北辰”为喻,强调为政者只有广泛推行德政,才能团结群众,为人民所爱戴。在当今的社会下,又有多少为政者腐化堕落,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第三篇八佾篇除了围绕仁、德、孝的主题外,孔子突出对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的现实的忧虑和愤懑,孔子坚持维护周代的礼乐制度,在面对当时鲁国的权臣季氏在庭院里用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八佾”之舞作乐,孔子愤然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不仅在言语上而且将他维护周礼付诸于实践,孔子每次拜谒太庙则必温恭俭让,每事问,当有人认为他既然懂礼为何每事都问,孔子则说,这才是礼啊。在对待礼的态度上,孔子则认为虽然礼是一种形式的东西,但确实一种内在虔诚的表现,因而当子贡打算撤掉祭祀用的活羊时,孔子说了这样一句话“尔爱其羊,吾爱其礼”,或许有人会认为孔子很虚伪,羊也是生命啊。实际上孔子这种做法,体现他对礼的认识,礼应该是内在情感和外在形式的有机统一,两者应缺一不可。
在第四篇里仁篇里,与前几章类似,仍然围绕德、仁、孝,此外有一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每当人们谈论利与义的辩证关系时,往往会引用这一句话“君
1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义利观反映了孔子心中理想的君子形象:“忠义理智性温仁恭俭让”精神的有机统一体。其中,孔子对义很看重,当然今人在考察这种义利观时,显然显得更加有弹性了,尤其在改革开放后提出所谓的“鼓励人们追求物质利益,但反对一切向钱看”。
在第十篇先进篇里,主要谈论了孔子诸弟子的行为志向和孔子对他们的看法。在这一篇中,有一章这样叙述大意是指季路问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子显然在生死问题上是有所回避的,这也是儒学的一贯传统,注重现世,对那些虚妄的来世则不重视。因而孔子这样回答季路的问题“未能侍人,焉能侍鬼”,“未知生,焉知死”。显然,孔子这回答十分巧妙,从另一个角度含蓄而又委婉表达了孔子的生死观。在这一篇里从孔子对学生的评价中,有这样的描述“严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从中我们看出严渊应该是孔子最欣赏的学生之一。尽管,孔子对仁德好学的严渊十分欣赏,但孔子也批评严回的“亦步亦趋”,不肯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孔子认为教学应该相长,学生不应该仅仅是亦步亦趋,应该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另外还有一篇印象也很深,就是第十二篇严渊篇,在这一章孔子集中阐述了他心目中仁的观念。其中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如“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孔子心中的仁有很多重含义,在与严渊谈到仁孔子指出克己复礼是仁;在与仲弓谈及仁孔子指出“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也能达到仁;在与脾气暴躁的司马牛谈及仁义,孔子又说“仁者其言也仞”,意思是说话慎重也是一种仁;而在与樊迟论及仁时,孔子又说“爱人”、“知人”能够做到仁者爱人,智者知人,举直错诸枉,才能达到仁。显然,孔子心目中仁是多方面的。
记得学而篇的最后一章是这样一句话“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令人印象深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我们当前这个有些浮躁和物欲横流、同时特别注重人际关系与人际交流的社会。我们时常会陷入这样一种困惑,为什么别人总是不了解我,我也不受到重视,好像所有人对我都很冷淡。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难道人与人的关系就只能是一种利益关系?这种困惑困扰了很多人,我也曾受这种困惑困扰。一次偶然,无意间看到《论语》中的这句话,顿时感觉到一种无言的震撼,自己仔细想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是执著于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能自拔,整日患得患失,闷闷不乐,就像双眼被一片树叶遮住看不到太阳的光辉那样。我们在为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我们的时候,我们真得考虑过他人的感受吗?佛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亦无无缘无故的恨,所有一切都在于你的作为。敞开你的心扉,打开心灵的窗户,霎时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第五篇:论语有感
我读论语
2011(10)王韬《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赵曾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此句并不是赵普的夸大之词,也是我对《论语》的整体感知。
粗读《论语》,我觉得这本书以记言为主,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简简单单的语言,便能展现当时人物的神情,遨游于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当时具体的心理活动。不单单如此,通过具体的言语,还能揣测人物的性格品质,譬如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外也能通过读《论语》,推测当时的社会现状和阶级矛盾。
细读《论语》,便能体会到不一样的精彩。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首先做人要正直,不能做随波逐流的草。正如《论语》中“乡愿,德之贼也”一样,我们应该做到“乡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其次,做人要合乎中庸之道,凡是不能做的太绝,要知道过犹不及。接着: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强调很多次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也从小事做起,而且要坚持不懈。不要以为,今天我行仁德就够了,而是一直这样做。重视“仁德”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过程,只有把重视“仁德”当成习惯才会有所成功。最后,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想想孔子对弟子和儿子的教导不难看出,既要学礼,又要学诗经,全面发展自己的内在修养。
《论语》中治国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做到名正言顺。治理国家不应该追求法治,而应该追求德政,从民入手,取信于民。
《论语》也详细介绍了孔子的教学理念。譬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而且孔子来者不拒,只要肯学,她就肯教,人人平等。大到诸侯公子,小到奴隶囚犯都是孔子的学生。
《论语》越品越有味,每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论语》中实在有太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追寻。孔子的思想,性格,作为,就像无边的海洋,让人叹为观止。心中充满敬畏。《论语》让我领悟的不止止是书本的知识,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代社会中的理性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