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玉堂教授莅临我校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刘玉堂教授莅临我校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1月21号下午,我校有幸邀请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刘玉堂研究员在图书馆三楼报告厅为我校师生作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学术讲座。参加此次讲座的有校党委副书记刘丰林、校团委书记王雪峰,副书记陈丹,学工处主任苏维佳及相关领导和老师。各院分团委学生会主席团及校学生会、校青协、校社联、校科创、广播台等八大组织的主要成员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伊始,刘丰林书记为大家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刘玉堂教授。刘教授将本次讲座分为三个板块: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学的比较以及讲座的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其中他将重点分为六个小点进行剖析,它们分别是六个“有利于”: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提高理论水平、增强文化知识、提升道德修养、发展文化经济、创建和谐社会。无论是讲到英雄人物、各省份的宣传方式还是对于文化强国的建设,刘教授都多次提到了“创新”一词,也正是有了创新,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够跟随时代发展,并在当代依旧拥有巨大价值。刘教授用其风趣幽默的授课方式吸引着在场的同学们,使整场讲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着。
互动环节,现场同学积极发言,向刘教授提出了政府青年等应对网络造谣应该如何做、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如何、当代青年应当怎样看待中国文化遭受他国抨击等问题。刘教授一一作出了解答。
本次讲座利用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同学们更加了解我国文化资源丰富却未得到更好的挖掘以及利用的现状,以创新为根本途径,将我国文化流传下去,发扬光大,激励并引导我校学子积极培养创新精神。
艺传记者团文/钟一鸣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一、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间上:5000年文明;空间上: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于古希腊、地中海文化;发展上: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同时不断自我更新、自我修复;内容上:儒释道是主干,核心是儒家文化,此外还有墨法阴阳家等文化,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约等于儒家文化。地域上:燕赵文化、巴蜀文化、闽晋文化、红山文化、齐鲁文化等等,非常多。特点上,关注生命,注重当下,性质上是小农文化。中国文化是非常复杂立体多元的体系,而非单一的面。也可以从历史、文化等层面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是中国文化中精华的东西。正如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一样。
二、国人对民族文化的思考
1840年后,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是批判质疑否定,90年以后主要是重新思考、价值重估。
(一)90年代以前:批判质疑否定
鸦片战争期间,太平天国起义,用基督教文化批判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摧毁,烧书、毁庙,颠覆中国传统文化,把千百年来中国文化颠覆,失去民心;54时期,反传统,带来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这一时期,李大钊、毛泽东等引进德赛先生,早期中国把传统文化认为是中国进步的绊脚石,袁世凯、吴佩孚等主张尊孔独今,复辟帝制。对峙,儒家思想遭到严厉批判。建国后,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儒家思想完全对峙的思想成为共产党的主要思想,60年代冯友兰给山东孔庙孔子鞠躬被认为是非常反动的事情。文革时,孔子完全成为政治工具,一无是处的孔子。毛泽东71年后对孔子的态度发生变化,判孔子死刑,74年批林批孔。78年西方价值观传进,泥沙俱下。《河殇》中国式黄土文明,西方是海洋文明、地中海文明,要全身心拥抱西方文明。
100多年间,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不理性思考,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质疑,甚至颠覆。(从古至今,中国所有宣传、所有导向全部为政治服务。)青歌赛,一个军队学员看三面国旗,把新西兰国旗说成是中国国旗。网民要开除其国籍,学员只好在网上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
(二)90年代后:理性思考、价值重估
以往国人心里现在基本上传统就是封建、不好的东西。但是100多年的传统没有被完全批判否定掉,依然深入国人骨髓、毛发中,有涓涓细流逐渐汇成江河湖海,回到老百姓生活中,孩子学《弟子规》。90年代,党开始以心平气和的心态来看待传统文化,国学热是相对于以往的冰点而言的,非热而是温。建议中央电视台开传统文化频道,不要热,变成常态东西就可以,否则老板们学完之后,只学会用周易算卦。《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定》价值认同阶段、尊重的阶段。
1.表现为:
民间:儿童诵读经典工程;
学界成立国学院、儒学院、学术讨论会、研讨会等等、高校理工科学校进来后先学儒家典籍,答辩前先背一些儒家文章; 官方:祭祀活动,标志性事件是04年9月28日全球祭孔;孔子学院是5年内建100所学院,但是2009年底超过500所。现在有272所孔子学院、272所孔子教室,最早是韩国,最多是美国。孔子学院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没有道德方面的东西,目前我们还无法传播这些道的方面的东西,因为去的教师主要是大学生志愿者,主要讲一些文字、诗歌等。2.对节日:国人对中西节日的态度表现出对传统节日的忽视、实际上是对传统节日内涵的忽视。
三大节日纳入法定节日:清明、端午、中秋
母亲节(5月第二个周日):改革开放后,深圳等地引入的,是美国的,世界各地都有各自自己的母亲节,法国是5月最后一个周日。中国最早对母亲进行歌颂的在《诗经》,“哀哀父母„„预报之恩,昊天罔极。”应由中国自己的母亲节。教师节可以设定为9月28日。3.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有四项:内蒙的、新疆的、古琴、昆曲,中国占26项(共70多项),文化遗产日:6月第二个周六,中国文物流失最严重,中国流传出去的超过1700万项。国学大讲堂、百家讲坛。
4.文化复兴过程中遇到一些现象,迷信化、娱乐化、排外化、功利化、庸俗化等现象都出现了,挣曹操、西门庆、二乔、李白等(四川成都、甘肃天水、吉尔吉斯斯坦等挣李白)——功利化;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接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地气,不能浮在现实层面上,否则无法接,也不是中国自己的东西,长期以来厚此薄彼了,而且把二者对立起来了,对立的时间大概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二者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否则如何化到中国,而这一定有相通相容的东西。但是又带来一个困境,究竟以谁为体的呢?学界观点对立:正统派、异议派和取代派,各自观点分别为马体中用、中体马用和马克思主义到中国这是鸠占鹊巢。二者相通相容的地方表现为:
(1)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传统:《周易》
(2)人类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传统:荀子人有义、理性、道德;诗经,儒家:大同世界“四海之内皆兄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有所终”“出入相友,守望相助”郭沫若小品文《马克思来到中国》
6.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16、18世纪通过传教士传到西方,200多年对西方影响非常大,如伏尔泰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进法国人权宣言
1861-1885年把中国的儒家思想翻译为英文,那时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李约瑟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来源于中国。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指导思想,非常不可思议,但是要知道二者实际上非常契合,所以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我们接收起来非常容易,因为那就是中国自己的东西。
中特理论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土耳其是个自我撕裂的国家,灭其国家先灭其文化 7.传统文化在人的道德良知缺失的情况下能否发挥作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泛滥、山寨文化流行、诚信缺失等,经济发展了,幸福感下降,广州上海北京人幸福感最差。管仲帮齐桓公夺天下之后,立刻道德教育;商鞅变法恰恰相反,法治天下,秦俗日败,秦朝15年而亡。一个国家单纯强调GDP不可以。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道德良知和利益之间的关系上,儒家也有合理的论述。人应在道德之上合理追求自己的 利益,道德价值优先,如仅仅追求物质利益,荀子“饱珠玉者殃必其身”。老子认为一切祸患的根源在于对物质的贪欲。
高楼大厦就是一张床,山珍海味就是一口饭。O(∩_∩)O~呵呵。不查是孔繁森,一查是王宝森
道德、良知和利益的例子:“我现在有俸禄,能自己买鱼,你们给我送鱼,一旦被揭发了,我就不能做宰相,就没有钱买鱼”。元宰贪胡椒800吨。秦桧。严嵩。蔡京。和珅(贪1600亿人民币)。同样的制度为什么有的人变好人,有的人变坏人?制度本身应找原因,但是也要从个人自身道德找原因,道德修养、道德自律非常重要。朱熹:“君子之心,长存敬畏”80%的人是没有信仰的。对历史、法律和道德的敬畏。
要寻找心灵的港湾。
现实是昨天的延续,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
结语:作为中国人对民族文化要有温情和敬畏,要爱惜和尊重。
(以上根据讲课录音整理,请教师们下载参考)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具体而言,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展开来讲,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着具有民族形态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是核心。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应首先研究儒家。
孔子于春秋末期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等一整套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战国时期,儒家分为八派,主张“性善论”的孟子学派和主张“性恶论”的荀子学派是最主要的两派。至汉代,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而神学化,并由民间的一种学说变为官方的统治意识,取得了独尊的地位。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玄学和佛教的挑战,一度衰落。但它的纲常伦理观念有利于封建统治,影响仍然很大。至唐代,孔颖达等人作《五经正义》,儒学再度被罩上了耀眼的光环。宋代,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更加完善和哲理化,称为“理学”。后来理学发展为“心学”,成为明代的显学。清代,又出现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但至清末,儒家已逐渐消亡,退出了历史舞台。
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仍对中国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孔子的《论语》等儒家著作是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儒家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当代,儒家思想更多地作为经世致用的实学或哲学被大家所接受,人们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学习思考问题的途径。有人说“儒家是入世哲学”,即为此意。也有人拿儒家同道家作对比:人得志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儒家使人纷扰,道家使人自在。
道家是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和终极关怀的一个文化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文化全面深入地渗透到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道家思想都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超感觉的精神性东西,带有神秘的色彩,哲学上属于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虽然可以通向有神论,但它还是哲学思想而不是宗教。
道家与儒家看似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学派,但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二者又有其互相一致、互相借重、互相补充的一面。
儒家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和道德型文化。儒家是要人们成为仁人、圣人。
老、庄则以道为本源,以道为总则,他们把人看成是宇宙自然中与其他事物平等的一员,人无需一种特殊的道德来规范自己。
数千年来,儒道两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主导着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及生活方式。佛家文化作为外来文化,是唯一由外国人传入而又成为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其影响十分深远,佛教对我国的语言、饮食、文学艺术都有影响。佛家文化在中国自成一体,适应了中国文化,融汇成中国佛教,形成禅宗。
今日佛教文化逐渐被世俗淡忘,仅在寺塔建筑,石窟艺术,小说文学等方面对当代人有较深影响。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核心,支撑中华民族文化繁荣至今,时至今日,仍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主导着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