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保法解读:环评监测机构与污染厂家承担连带责任

时间:2019-05-15 09:5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环保法解读:环评监测机构与污染厂家承担连带责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环保法解读:环评监测机构与污染厂家承担连带责任》。

第一篇:新环保法解读:环评监测机构与污染厂家承担连带责任

政策百科:policy.cipnet.cn

新环保法解读:环评监测机构与污染厂家承担连带责任

转载自政策百科

这是环境领域的“基本法”25年来的首次大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常委会闭幕式上特意指出,这也是常委会史上收集到来自委员的修改意见最多的一部法律。

新规:环评机构、环监机构等要承担连带责任

新法修改的重头戏落在明确各部门、单位、企业及个人主体的义务与责任上,并格外强调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长期受关注的一些问题如损害赔偿、公益诉讼等也有所着墨。

根据新法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的机构,如果在履职中弄虚作假,对污染后果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除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罚之外,还要与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

全国人大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袁杰今日在解读这一条款时指出,这个问题在调研时收集到了相当多的意见。这条规定相当于要求上述机构不仅需接受法律规定的处罚,还要额外承担民事责任,是一条比较严格的规定。

公益诉讼:有违法记录的组织不得起诉

根据新法的规定,允许提起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

袁杰对此表示,公益诉讼的功能首先是监督环境违法行为,是公众监督的重要手段,此外还有担任救济受害人的补充手段的功能,其特点在于专业性比较强,不是一般人都可以很容易收集到证据的。这就要求起诉主体对环境的问题比较熟悉,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诉讼能力,要有比较好的社会公信力,是专门从事环境保护 工作的,并且要致力于公益性的活动,不牟取经济利益。

她表示,对公益诉讼组织主体资格的规定也借鉴了国际惯例,我国的公益诉讼是一项新制度,需要不断探索完善。

第二篇:2015年环评师考试-新环保法考试重点

2015年环评师考试-新环保法考试重点

结合环评师考试学习环保法—环境保护坚持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条: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的原则没有必要过多解释,这里主要说说“损害担责”的原则。

以前的“污染者付费”、“谁污染,谁治理”、“污染者担责”等原则都不能涵盖生态破坏者的责任。本法的“损害”是指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即为损害,行为人就要承担责任。

结合环评师考试学习环保法—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

旧环保法对于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是这样规定的:第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新环保法对于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是这样规定的:第十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从上述对比可知,“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是新增加的内容。旨在鼓励有条件的省级人民政府制定比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更严格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以更好地保护本地的环境质量。

结合环评师考试学习环保法—农业环境保护

新环保法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新技术的使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统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水源枯竭、种源灭绝等生态失调现象,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该条内容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农业环境的保护的责任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

第二、农业环境污染的情形与旧环保法相比增加了“石漠化”、“水体富营养化”。“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发育的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如:广西桂林地区存在的大量的喀斯特地貌如没有保护好就可能出现“石漠化”现象。

第三、具体担负起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的责任主体是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县级、乡级人民政府更加接近基层、更加接地气,方便开展此项工作。

—环评文件在审批前是否都应全文公开

环评文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登记表)在审批之前是否都应全文公开?在不同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文件中的规定有所不同。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六条: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

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

自我理解:对于只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登记表的建设项目,该法没有做出强制全文公开的要求。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生效时间为2014 年1 月1 日)中的“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信息的主动公开内容”:

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受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后向社会公开受理情况,征求公众意见。公开内容包括: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全本(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等内容外)等。

自我理解:该指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前要求全本公开。

对于考生来说,问哪部法律、法规或规章的内容就应回答相应的内容。

—“三同时”不需要验收?

一、旧环保法对“三同时”的规定

对于“三同时”的规定,旧环保法第二十六条: 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旧环保法对防治污染的设施明确了要验收合格后,才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二、新环保法对“三同时”的规定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则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新环保法对于“三同时”设施没有明确是否要验收合格后,才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这是否意谓着“三同时”设施以后就不需要验收了?

三、新环保法对“三同时”验收的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释义》(信春鹰主编)对第四十一条是这样解释的:

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的精神,回应减少审批环节的呼声,考虑到目前环保单行法中对“三同时”验收已作出明确规定,新环保法没有对“三同时”验收作出专门规定,而是提出了“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的要求,以便给今后整合环保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留下余地。根据新环保法第四十五条: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今后可考虑将“三同时”验收与排污许可管理制度进行衔接。对已实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的,“三同时”验收可以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对未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的,可以根据环保单行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三同时”验收。

四、环保单行法对“三同时”验收的规定

《大气污染防治法》 第十一条: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之前,其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必须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达不到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的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水污染防治法》第十七条: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经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验收,验收不合格的,该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噪声法》第十四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建设项目在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之前,其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的,该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十四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需要配套建设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的验收应当与对主体工程的验收同时进行。

《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七条:依法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生产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生产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应当验收水土保持设施;水土保持设施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生产建设项目不得投产使用。

综上所述,单行法对各要素的环保设施 “三同时”是需要验收的。

结合环评师考试学习环保法—建设单位违法处罚

《环保法》第六十一条 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

该条内容注意以下几点:

1、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有两种:一种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一种是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

2、执法主体是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这里不限于环境保护部门,还包括其他有环境影响评文件审批权的部门,如海洋环境保护部门等。

3、处罚方式:对于一般的未批先建行为,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部门现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对于情形恶劣,项目环境影响较大,严重不符合环保管理要求的,在被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的同时,还应当拆除已经建成的部分,消除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属于更进一步的严厉处罚。

以上内容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释义》(信春鹰主编,法律出版社)

知识点延伸:2015年1月1日前已建的项目,按照新法是没有补办环评之说,目前能否补办环评?各地做法有不同,以下文章有参考价值。

《新《环保法》施行后未批先建项目不能补办?不一定!?》

第三篇:开展环评监测审核工作以来的回顾与思考

全省环评现状监测工作质量审核情况

根据厅领导的指示,自2008年1月起,省环境监测中心配合省环保厅开发处、咨询中心建立了省管建设项目环评现状监测审核制度,迄今执行该制度已逾两年,共完成审核环评报告书597份。监测部门参与环评审核是我省建设项目环保管理工作的一个创新,对于保障环评中基础数据的公正科学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实施环评监测审核制度以前,环评监测质量问题的主要矛盾集中在环评机构这个环节。通过质量审核,环评机构对待环评监测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大部分质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如:监测方案不完善,点位、因子、频次缺漏;选择不具备资质或能力的监测单位;历史数据引用混乱;监测数据统计评价时弄虚作假等。由于环评机构的质量问题明显减少,监测机构存在的质量问题就凸现出来。

去年以来,由于厅领导的重视,环评机构在送审环评报告书时必须附原始监测报告。通过检查大量的环评监测报告,我们发现:大多数环评监测报告编制比较规范,尤其是省辖市站总体情况较好,但极少数县区站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1、少数环评监测报告编制不太规范,如:报告中监测方法不列或者使用过期的监测方法;未检出不注明方法检出限或者检出限错误;环境空气监测不提供气象参数;监测点位标示不清楚;部分监测内容分包却不在报告中注明(或者分包给社会检测机构);极个别报告只是监测数据表盖个公章,缺乏应有的报告信息;质量保证单格式不符合要求(不能反映充分的监测信息);TSP、PM10日均值的采样时间达不到12小时以上。

2、个别监测站计量认证资质未通过复评审,出具的数据其实不具备法律效力,仍在承接环评监测业务。

3、极少数监测站并不具备一些监测因子的监测能力,仍在出具监测数据。

4、不和客户(环评单位)充分沟通,不了解环评项目的评价要求,所用监测方法的精度达不到要求(如:环评中HCl常用的评价标准值为0.015mg/m3,而一些县级站只有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的能力,其检出限就达到0.05Lmg/m3)。

5、提供历史数据来源过于混乱,有的项目的环评数据引自五六个其他报告,数据有裁剪拼凑的嫌疑。

6、不排除个别监测报告中数据可信度不高,监测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

环评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性工作,环评监测数据是否客观反映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质量现状,将直接影响到项目建设的环保可行性。2010年,省中心将结合全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开展环评监测专项抽查,发现严重质量问题将上报省环保厅进行处理。希望我省各级环境监测站高度重视环评监测工作,严把监测质量关,存在以上问题的,要采取纠正措施,提升我省环评现状监测质量,为建设项目环保管理做好服务和技术支撑工作。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2010年3月15日

第四篇:核电站环评报告书的格式与内容(新).

一 总则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结合我国核电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导则。

2.本导则规定了核电厂营运单位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交的拟建核电厂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所应包含的内容和标准格式。如果报告书的编写大纲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认可,其内容已为申请核电厂厂址审批、申请核电厂建造许可证、反应堆首次装料提供了充分依据,则具有不同书写格式的报告书也是可以接受的。

3.本导则适用于各种热中子堆型的陆地固定式核电厂。

4.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营运单位必须在申请核电厂厂址审批、申请核电厂建造许可证、反应堆首次装料和核电厂退役等四个阶段前分别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本导则只规定了前三个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和标准格式,核电厂退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和标准格式另有专门的导则规定。

(1)申请审批厂址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阶段报告书中,应提供足够的环境资料,特别是关于厂址周围区域人口分布、工业交通状况、自然资源与生态、气象、水文以及地质地震等资料。该报告书可以在资料调研、现场踏勘、以及利用参考电厂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编制。这个阶段评价的重点,是从保护环境的观点出发,通过研究厂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判定所选厂址的适宜性。并根据厂址的主要环境特征,对核电厂的工程设计提出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申请厂址批准书。

(2)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阶段报告书中,通过就地调查和(或)实验的手段,提供核电厂所在地和可能受影响地区的实测环境资料。提供核电厂源项的设计参数、核电厂废弃物质的设计排放量和有关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资料,进而评估核电厂的潜在环境影响。这个阶段评价的重点,是论证厂址和核电厂的工程设计能否满足保护环境的要求,从设计上保证环境保护设施得到落实,申请核电厂建造许可证。

(3)申请反应堆首次装料和运行许可证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阶段报告书中应根据所建核电厂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其中关于环境保护设施(含应急设施)的建造性能、质量,以及那些在申领建造许可证时尚未完成但规定在试运行前完成的工作成果和现在的环境状况,预测核电厂运行后的环境影响。报告中应重点阐述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核电厂实际设计参数、环保设施以及申请废弃物质排放量有关的内容。提供完整详细的流出物和环境监测计划及监测技术规范。完成并提供核电厂运行前调查结果,重点是放射性辐射水平本底调查结果,完成核电厂场内应急计划及应急准备。这个阶段的评价重点,是检验核电厂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申请核电厂的首次装料和气、液流出物的年排放量。

5.环境影响报告书是营运单位申请核电厂各种许可证提供审查的重要文件。各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是关于拟建电厂的一套连续的、完整的独立文件。要求报告文字精练,重点突出,尽量采用图表来表达所要说明的问题。列出参考文献目录。报告书的文字、图表印刷应清楚、工整。对于与评价有关的支持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的文献资料,应以摘要或全抄形式,作为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附件收入报告书中。

6.本导则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修订。

二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和格式

第一章 概 述

本章应概要介绍核电厂工程项目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依据。1.1 核电厂名称和建设性质

说明核电厂的全称与营运者机构、建设性质。1.2 建设规模和规划

给出核电厂的堆型、功率、总装机容量和今后的发展规划。说明建设模式以及各期工程与总体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申请审批厂址阶段,有关厂址适宜性的重要因素要作整体考虑,说明总体规划与各期工程之间的关系。

1.3 建设经费

列出核电厂的建设总经费和环保经费,说明经费的筹措方式。

1.4 建设目的

从本地区的电力需求量、系统的可靠性,简要阐明拟建核电厂的必要性。1.5 建设进度

列出核电厂的建设进度计划。1.6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依据

列出国家和地方当局在涉及公众健康和环境保护方面,要求建造和营运核电厂而领取的各种许可证文件和其它批准文件,以及协商讨论的情况。

一般不需要列出上述文件的全文,但应清楚明确地注明文件的出处和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主要结论性意见。

1.7 评价遵循的法规和标准

列出环境影响评价所依据的国家和地方主要法规和技术标准,包括放射性的和非放射性的环境保护标准。

给出核电厂运行工况下的公众剂量管理目标值和核事故辐射后果评价的剂量接受准则。

给出核电厂放射性废气和废液的年排放量控制值。多堆厂址应给出公众剂量管理目标值及其年排放量分配值。给出厂址地区环境功能区划分级。

第二章 厂址与环境

本章应提供厂址地区有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性的基本资料。资料应尽可能反映出包括最新时期在内的、较长时段的调查和实验的结果,并能够充分反映厂址及其周围区域的环境特征,以满足环境影响评价的需要。

2.1厂址地理位置

说明核电厂厂址所在的地理位置(省、市、县、乡),并给出反应堆堆址的经纬度。

说明拟建电厂的场地规划,提供适当比例的厂址区域平面图。图上应清楚地标明电厂边界、非居住区边界、规划限制区外边界,并说明厂区征地范围的面积和各边界半径的大小及其确定依据。在该图中还应标明排放口的位置,并说明排放口和受纳水体的相对位置与距离。

对于厂区征地以及厂址周围设置非居住区和规划限制区,在申请审批厂址阶段应提供省或市级有关政府部门的意向性文件,在正式立项后应提供具有法律效应的正式许可文件,文件应明确项目申请方对厂区的管辖权、对非居住区的许可以及外围规划限制区的限制条款。

提供以厂址为中心,5km半径范围适当比例的地形图和100km 半径范围的地图,并说明厂址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状况,以及厂址周围地区主要设施的位置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状况。

2.2人口分布

2.2.1厂址近区域的人口分布

说明厂址附近5km范围内人口分布的详细情况,列表给出上述范围内居民点的方位、距离和人口数量,并将上述内容表示在适当比例的地图上。说明距离电厂最近的居民点的位置和人口数量,以及在规划限制区范围内的学校、医院或疗养院、监狱和企事业单位等设施的有关情况,包括这些设施的位置、规模和人口数量。

说明厂址附近区域15km范围的人口分布状况,列表给出上述范围内万人以上的重要城镇和居民点的方位、距离、人口数量,并将上述内容表示在适当比例的地图上。同时应给出该范围现有人口平均密度。

2.2.2半径80km区域内的人口分布

说明厂址半径80km区域范围的人口分布状况,给出厂址半径80公里区域范围内各子区的人口数,各子区的划分,径向分别以1、2、3、5、10、20、30、40、50、60、70、80公里为半径,辐向以罗盘方位为扇形区中心线,划分为16个方位。同时应给出电厂运行第一年、电厂寿期内每隔十年的预期人口数,并提供相应的表格和图件,对提供的表格和图件应有相应的文字说明,其中包括确定预期人口的依据。

说明厂址半径80km区域内的人口中心的有关情况,包括十万人以上城市、县城和乡镇的方位、距离和人口数。同时应给出该范围现有人口平均密度,并与电厂所在区域范围的平均人口密度进行比较。

2.2.3 流动人口

说明厂址半径15km范围内非户籍人口或流动人口的有关情况,包括流动人 4 口的性质(经商、旅游等)、年平均数目、活动位置及季节性变化特点等,并应结合当地的规划发展,说明该范围内可能存在的人口机械增长的趋势与状况。

2.2.4 居民的年龄构成及饮食习惯

说明厂址半径15km范围内各年龄组的人口数或比例。列表给出电厂附近居民(特别是可能的关键居民组)和各子区、各年龄组的食谱及其消费量和来自评价区域的份额。在半径80km评价区域范围内,若城市和农村的居民上述情况分别大致相同,则可给出他们各自的区域平均数据,并说明各子区属于城市还是农村地区。

2.3土地利用及资源概况 2.3.1 土地和水体的利用

说明厂址周围区域土地和水体的利用情况,其中对于土地利用应说明土地类型,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牧场、林地、待开发区或荒地等。

对于厂址周围的水体利用应说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利用,包括地表水的类型、水量、用途、分布以及水环境功能区划结果。如果为居民生活饮用水源,应说明取水口距厂址的距离及相对位置、饮用水量和居民数量。灌溉水应说明灌溉面积和水量、灌溉方式、灌溉作物的品种及产量等;地下水应说明类型、水量、用途、居民取水点的位置、饮水量及人数。

说明厂址周围区域是否存在自然保护区、历史古迹以及风景名胜等情况。2.3.2 陆生资源及生态概况

说明厂址区域与环境及人类活动相关的生物资源状况,包括农牧业资源、林业资源以及自然资源开发情况。

农业生产状况要说明评价区域内粮食、油料、蔬菜(叶类、根茎类、果实类)、瓜果以及饲料作物的生长期、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要说明农产品的贮存期、本地消费量等。

牧业生产状况要说明评价区域内牧场和饲养场的数量和分布,蓄禽饲养方法和饲料消费量、蓄禽数量或存栏量、产肉量、产奶量、产蛋量,以及蓄禽产品的储存期和本地消费量等。

林业资源与自然资源开发,应着重说明自然保护区和珍稀物种保护状况等。

列表给出16个方位距反应堆最近的种植区、饲养场、自然保护区和珍稀动 5 植物生长和栖息地。

2.3.3 水产资源及生态概况

说明厂址区域及其相关区域水产资源和生态系统状况,包括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来自陆地的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状况;评价区域水域中的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等的种类、分布与数量,以及生物多样性指数;水产资源状况,包括品种和捕捞量,主要经济鱼类和保护性水生生物的品种、生活习性、栖息地、产卵场、洄游路线、分布,以及人工养殖场的数量、分布、养殖品种和产量等。

说明主要经济鱼类和保护性水生生物活动区以及主要人工养殖区与厂址的相对位置。包括方位和距离。

2.4厂址附近的工业、交通和军事设施

简要说明厂址附近的工业、交通和军事设施的有关情况,包括这些设施的分布、规模、未来发展状况等,并给出与上述设施相关的外部事件源的评价结果。

2.5气象 2.5.1区域气候

应描述厂址所在区域气候的一般特征,包括气团类型、天气学特征(高压、低压系统以及锋系、一般的气流类型)、温度、湿度特征、降水以及天气学大尺度与当地气象条件的关系。并给出最新时期在内的、较长时段的各气象要素(风、温度、湿度、气压、日照、降水、结冰、云、雾、雷电等)的统计平均值、极值、年际变化。提供观测这些气象资料台站的位置,说明这些气象台站的地理和环境特征、距厂址的方位与距离、台站类型以及记录气象数据的有关情况。

2.5.2 当地气象条件与现场气象观测

应说明中小尺度气候特征与厂址当地气象条件的关系。当选址阶段厂址缺乏实测资料的情况下,可利用能够代表厂址气象条件的气象观测台站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在设计阶段应提供至少一年逐时的现场气象观测数据;在首次装料阶段应提供至少两年的现场气象观测数据,其中包括最近一年的数据。提供的气象要素包括温度、露点、湿度的月平均值和极值,风速的平均值和极值、风速和风向随高度、时间的变化特征,降水的月平均值、降水小时数等。提供风玫瑰图、降水风玫瑰图。描述低空风场和温度场的特征。

2.5.3 设计基准气象参数

简要说明设计基准气象参数,这些设计基准气象参数应根据能够代表厂址气象条件的区域气象台站最近30年以上记录数据统计分析(常规气象)或其他相关资料的分析(极端气象现象)得到。给出用于工程设计的气象参数评价依据和评价结果,包括区域常规气象参数和极端气象现象参数的极值。

2.5.4 联合频率

在选址阶段,可视资料情况适当简化,可利用有代表性气象台站的数据给出三维联合频率分布。在设计阶段和首次装料阶段,应提供厂址实测的不同风向(16 个方位)、风速、稳定度和雨况(有雨和无雨两种)的四维联合频率表。同时给出地面上方10 米和气载流出物排放口高度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时风向、风速和雨量的资料。如果没有厂址实测资料,则应提供能代表气载流出物释放点及气载流出物输送的风特征的气象条件的观测台(站)的数据,并说明其代表性。

2.5.5 大气稳定度

给出大气稳定度特征,说明所使用的资料来源、稳定度分类方法及适用性。2.5.6 混合层高度及扩散参数值

给出不稳定和中性稳定度条件下混合层高度的值,提供计算混合层高度的方式和资料来源。给出各类大气稳定度下适宜于该厂址及其周围的大气扩散参数值,并论证其适用性。

应当说明电厂周围地形、水域及其它因素可能对大气弥散条件的影响,如逆温、山谷风、海陆风环流、热力内边界层等。在必要时,应当提供为研究流出物大气输运和弥散的规律所进行的风洞实验或其他大气扩散实验的细节和结果。

2.5.7厂址气象观测

说明电厂运行前和运行期间进行的现场气象观测计划,包括观测项目、观测位置和高度,观测所使用的仪器和性能,定标和维修程序,数据的输出和记录系统及分析程序。

2.6 水文

说明厂址区域的水环境特征,特别是可能受到电厂运行影响的水体的弥散条件以及与电厂设计相关的工程水文特征。

2.6.1 地表水

描述厂址区域地表水体的类型,包括江、河、湖、海、水库等自然水体和人工水体。说明水体与厂址的相对位置。

对于内陆地区濒临江、河的厂址,应描述流域及支流概况、沿岸水体利用情况、岸边特征等有关情况,并提供下列水文参数的平均值和极值:水温、流速、流量、水位、河宽、河深、水力坡度等。

对于滨海厂址,应描述潮型、潮位、潮流速度、流向和持续时间、盐度以及波浪等情况。

对于封闭水体(包括湖泊与水库),应描述水体大小、容量、水位、补排水、沿岸流以及置换期等情况。

应说明电厂与水体的相对位置以及取排水的有关情况,并给出受纳水体的平均宽度和深度、扩散系数以及稀释的不均匀因子等。说明受纳水体与生活、生产用水的相互关系。

2.6.2 地下水

说明厂址区域地下水的基本特征,包括地下水类型、水量、水位、地下水的径流、补给与排泄途径以及水文地质单元的有关情况。

说明厂址区域地下水的弥散特征,包括不同水文地质单元间的水力联系、水力坡度,地下水的流向和流速,含水层的孔隙度,隔水层的特性与分布以及岩土的吸附特性等。同时应说明可能被污染地下水体与生活、生产用水的相互关系。

2.6.3 洪水

说明可能对核电厂产生影响的洪水特征,并提供设计基准洪水确定的结果。2.7地质与地震 2.7.1 地质

简要说明区域地质概况和厂址地质条件,并提供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评价的基本结论。

2.7.2 地震

简要说明厂址区域地震活动背景和历史地震对厂址的影响情况,根据地震区划图说明厂址区的地震烈度级别或加速度水平,给出电厂设计基准地震评价结果。

第三章 环境质量现状

本章应提供厂址所在区域的辐射环境本底值和非放环境背景值的调查结果,评价环境质量现状。

3.1辐射环境质量现状 3.1.1 辐射环境本底

在审批厂址阶段,应充分收集整理评价区域各种来源的辐射环境本底资料,提供这些资料的详细信息,包括列表给出样品类型、取样地点和频度、分析的核素、分析方法、测量仪器的名称及其最小可探测限,列表给出环境γ辐射水平以及土壤、地表水等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浓度,说明辐射环境本底状况,分析厂址区域是否属于高本底地区,或是否已有其它辐射源的影响。应提供运行前的环境监测的设想。

在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应提供实测的辐射环境本底数据,并对审评厂址阶段的调查内容进行更新。应提供运行前环境监测初步方案。

在申请首次装料阶段,应详细描述运行前环境监测方案,说明布点原则并提供布点图,列表给出样品类型、取样地点和频度、分析的核素、分析方法、测量仪器的名称及其最小可探测限,描述航空测量方法,列表给出连续两年的环境γ辐射水平,列表给出连续两年的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淤泥和生物等环境介质中各核素的放射性水平,提供由航空测量得到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和环境γ辐射水平分布图,描述运行前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

如果评价区域内已有其它核设施运行,应用图表和文字描述的方式详细提供这些核设施运行前的本底调查结果、近年来的流出物监测和环境监测数据以及地方环保部门监督性监测数据,描述这些核设施的计划外排放或事故排放情况,并说明这些核设施运行以来放射性流出物监测和环境监测数据的变化情况。

3.1.2 辐射环境质量现状

应根据3.1.1节的辐射本底调查资料和测量数据,描述或评价厂址所在区域的辐射环境质量现状。

如果评价区域内已有其它核设施运行,应根据3.1.1节提供的这些核设施的流出物监测数据和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价正常运行状态气态和液态流出物的辐射影响、计划外排放或事故排放的辐射影响,并将上述评价结果与有关辐射防 9 护标准进行比较,对辐射环境质量现状给出结论性评价意见。说明这些核设施固体废物的暂存情况及最终去向。

3.2 非放环境质量现状 3.2.1 非放环境质量调查

描述化学污染物、电磁辐射和噪声等与核电厂相关的非放环境质量调查方案、调查方法和调查结果,说明主要污染源的情况。

如果评价区域内已有其它核设施运行,应提供这些核设施的化学污染物、电磁辐射和噪声等的监测结果。应说明温排水排放的温升分布预测和实测结果,并描述温排水的调查和监测计划及其监测结果,并简要说明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2.2 非放环境质量现状

说明厂址周围的环境功能区划和执行的流出物和环境质量标准,根据环境质量调查资料,对厂址周围的非放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

如果评价区域内已有其它核设施运行,应根据这些核设施非放污染物调查和测量结果,综合分析和说明非放环境质量现状,给出结论性评价意见。

第四章 电厂

本章主要阐述电厂建设的一般概况,重点描述三废处理系统及优化考虑、工程安全设施和污染物源项。

4.1 厂区规划及平面布置

提供厂区平面布置图。标明各类建筑物,特别是反应堆、废液和废气释放点、取、排水口、固体废物暂存库等重要设施的位置和标高。

说明为合理地利用现有的地形和植被条件布置各类设施,为保护环境而作的努力。

4.2 反应堆和蒸汽-电力系统

4.2.1 概述

给出电厂的反应堆数、发电机组数和单机容量、电厂的热效率、年燃料消耗量等主要,简要给出核电厂安全设计概貌。

4.2.2核岛

给出核岛厂房布置示意图,给出堆芯部件(主要为燃料组件)的简要说明和堆本体剖视简图,给出主冷却系统和核辅助系统功能和系统流程简图。

4.2.3常规岛

给出核蒸汽供应系统和蒸汽--电力转换系统流程简图,简要说明汽轮机和冷凝器的特性。

4.2.4反应堆-蒸汽发生器系统流程图

4.3 电厂用水和散热系统

4.3.1 电厂取排水系统

说明电厂取排水系统的组成,给出系统流程图。说明散热系统的能力、用水的来源及其流量随季节变化的情况。对于采用冷却塔进行散热的电厂,则应给出空气流量、温度和水流量、相对湿度、漂流、蒸发水量等有关参数及估算方法。

4.3.2用水

说明在各种运行工况下日最大和平均用水量,并与水源供应能力比较,说明可能由于冷却水供应不足而引起电厂运行中断或启动应急系统的频率及持续时间。

4.4 输电系统

描述拟建的输电系统和有关的设计参数。说明选择拟建线路走廊的理由。4.5专设安全设施

本节着重描述与设计基准事故分析相关的安全壳系统、裂变产物去除和控制系统等的设计和性能。

4.5.1 安全壳系统

给出安全壳性能设计、安全壳热量去除系统、安全壳隔离系统、壳内易燃气体的控制和安全壳泄漏试验的资料,包括提供系统图、安全壳结构图、设计基础、运行方式和试验计划等。对安全壳泄漏试验,主要给出最大允许的安全壳总泄漏率的试验大纲,说明试验的步骤、检查的要求和试验采用的方法。

4.5.2 裂变产物去除和控制系统

提供详尽的资料,以便评估电厂在事故条件下去除放射性裂变产物的能力。4.5.2.1 工程安全设施的过滤系统

提供过滤系统的设计基础、设计方案、在事故条件下的过滤效率及其论证、试验和检查结果,以及使用的仪表和材料等资料。

4.5.2.2 安全壳喷淋系统

本节应提供喷淋系统去除裂变产物功能和计算放射性喷淋去除效率的详细描述,说明设计的基础、设计性能及其论证、试验和检查结果,以及使用的仪表和材料;设计基础包括确定设计要求的假想事故条件,所去除的裂变产物核素的名称,选用喷淋系统及其部件规格的依据,输送和混合喷淋添加剂的方法和设备,在喷淋系统运行期间供水水源,喷淋头和喷嘴的设计,系统的运行方式,喷淋所能覆盖的区域等。

4.5.2.3 裂变产物控制系统

讨论不包括安全壳隔离和裂变产物去除的裂变产物控制系统,其中包括在事故发生之前和发生期间安全壳净化系统等。

4.6 放射性废物系统和源项

本节应描述放射性废物系统和用于监测流出物释放点的仪表、设备。列表提供包括预期运行事件在内的电厂正常运行期间所产生的全部放射性废物的位置、来源、种类、形态、成分、数量、处理方法和处置方式。

描述设计中所考虑的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使电厂放射性废物产生量保持在可合理实现的最小量。

4.6.1 放射性源项

给出堆芯燃料中总放射性活度计算模型、参数及结果。给出一、二回路冷却剂中每一种放射性核素比活度的计算模型、假设条件、计算参数及结果。

4.6.2 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及源项

描述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说明在正常运行和预期运行条件下,系统控制、收集、输送、贮存和处理放射性废液的能力。提供系统工艺流程图和检测仪表示意图。

给出各种放射性废液的来源,列表给出放射性废液的预计总量和流量、预期的去污因子、滞留时间、衰变因子和稀释因子。

给出经处理后放射性废水的排放情况(包括排放点、排放方式、核素种类、设计排放浓度及数量、预计的年平均排放量等)、计算模型、计算参数和结果,以及核电厂放射性废液的产生、迁移和排出的衡算简图。

首次装料阶段的报告,按最终设计资料提供补充或修改的内容。4.6.3 放射性废气处理系统及源项

描述放射性废气处理系统。说明在正常运行和预期运行条件下,系统控制、收集、处理、输送、贮存和处置放射性废气、微粒的能力,提供系统的工艺流程图和检测仪表示意图。

给出各种废气的来源,列表给出放射性废气的估计量和流量、预期的去污因子、滞留时间和衰变因子。

给出所有放射性废气释放情况(包括排放高度、温度和排气速度、放射性核素种类、包括废气系统以外释放的排放浓度及数量、预期的年平均排放量等)、计算模型、计算参数及结果,以及核电厂放射性废气的产生、迁移和排出的衡算简图。

首次装料阶段的报告,按最终设计资料提供补充或修改的内容。4.6.4 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及源项

描述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系统。说明在正常运行和预期运行条件下,系统在搬运、贮存和运输前对放射性废物压缩、固化、包装的能力。提供系统处理、整备、贮存、装运设施的工艺流程图和检测仪表示意图。

给出各种固体废物的来源,列表给出放射性固体废物的种类、数量、比活度、总活度及处理、整备方法。

给出放射性固体废物最小化的考虑,对一址多堆的电厂,应描述固体废物的统一管理。

提供放射性固体废物最终处置的考虑。

首次装料阶段的报告,按最终设计资料提供补充或修改的内容。4.6.5 放射性流出物监测系统

描述电厂在正常运行、预期运行事件和假象事故下用于监测和控制放射性释放的辐射监测设备和取样系统。

4.6.6 乏燃料暂存系统

说明电厂乏燃料暂存设施的贮存容量和贮存方式。详细说明暂存设施的安全保护措施及监测仪表。

4.7 化学物质排放

列表给出电厂可能排入环境的主要化学物质的名称、用途、年平均和最大使用量、排放方式、排放浓度、排放去向、年排放总量及排放控制的依据。

提供化学物质处理流程图及系统处理容量。注明哪些化学物质需重复使用,哪些是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4.8 生活废物

说明电厂内生活废物的种类、产生量和收集、控制及处理方法。4.9 放射性物质运输

列表给出运进运出电厂的放射性物质的种类、总重量、比活度及年总活度、包装方式及年发运次数等。

说明运输方式或方案,提供运输线路图,尽可能说明沿途公众受照方式、受照时间和人数。

第五章

核电厂施工建设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本章应结合核电厂工程建设场地的具体环境,论述核电厂施工建设过程对环境特别是水土利用方面造成的影响,并应说明哪些影响是永久性的,哪些影响是暂时性的,简要分析其影响范围、性质、特点和程度。

5.1土地利用

说明核电厂建造施工活动对土地利用方面的影响,包括建筑材料供应区的开辟、临时和永久道路的建造、土石方挖掘和填充等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说明建造施工占用土地的情况,包括占用土地类型,对周围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对厂区周围生态以及该地区历史古迹、考古场地、风景名胜等可能造成的影响。

简要说明核电厂道路施工对沿线居民的影响。5.2 水的利用

说明施工活动对该区域内水体环境和水资源的影响,包括修筑围堰和暴雨地沟、疏浚作业或向水中填土、取直或挖深水道、修建护坡或码头、水库、取排水 14 构筑物等水工设施对厂址周边水体环境和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说明上述活动对航运、鱼类、野生生物资源、防洪堤坝、景观等的影响。简要说明核电厂建设期间的供水水源以及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并分析对周围用户和水体环境的影响。描述施工期间为减少对水体环境不利影响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和水质监测方案。

5.3 施工影响的控制

简要描述水土保持方案,给出为减少或防止噪声、尘土、水位变化、河道堵塞、交通道路的破坏等不利影响所采取的措施。

描述为修复风景区、保护天然河道、湖泊、野生生物资源和文物古迹等所采取的措施。

描述施工建设过程后的恢复情况,如为修复风景区、保护天然河道、湖泊、野生生物资源和文物古迹等所采取的措施。

说明核电厂建设拟采取的节水措施。

第六章 电厂运行的环境影响

本章着重分析电厂正常运行(包括预期的运行事件)对环境的辐射影响以及温排水对水生态的影响。

6.1 散热系统运行的环境影响

电厂散热系统散发的废热,可能改变环境的热状态。由于往往经由河流、水库、池塘、湖泊、港湾、海洋的表面或通过冷却塔的水分蒸发来实现热传导,应当描述对环境的气象、水文以及生态状态等的影响。

本节主要描述电厂散热系统运行的对水环境及其水生生物的影响。

6.1.1 物理影响

论述温排水对受纳水体的温度影响,主要包括受纳水体的温度随时空的变化,最大温升(和温降)、最高水温和混合区范围。

给出与水体有关的核电厂布置,包括所有的取、排水口的地点以及具体的取排水构筑物形式,描述取排水构筑物的物理影响。说明取排水构筑物和设施在建造前、后以及电厂运行后对水体水力特性的影响,以及随电厂运行条件变化的取水流量和流速。描述环境流场的时空变化和由于取水系统运行引起的其它物理水 15 文影响的时空变化。

将受纳水体作为整体来看,详细说明温排水混合区和温度变化的特征,包括混合区不削弱水体的完整性,生物体通过混合区没有毁坏性,考虑了可能的暴露途径后,没有重大的健康危险,以及不会危及重要区域(饮用水源、娱乐区、孵化地、生物敏感区),论述确定这些特性所进行的调查、试验和模拟工作,给出预测热羽形状的估算模式和参数及其依据。其结果以图表形式给出等温线及其包络范围。

明确提出适用于温排放受纳水体的混合区温度的监测和控制措施。

6.1.2 生物效应

说明电厂散热系统的乏热在排入受纳水体后所遵循的国家有关标准,结合特定场址的水文地理特点、受纳水体混合区面积以及温度变化等特征,分析评价温升对受纳水体生态系统和水生生物的影响。

电厂取水系统对生物影响的描述,要依据取水系统滤网设置、取水流量、流场分布等情况,说明取水系统对水生生物造成的卷吸、碰撞等危害,评价所造成的伤害程度,并说明降低或减少这些不利影响的工程措施。

说明非放污染物排放的生物效应评价所遵循的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标准。在生物效应评价结果的基础上,针对特定场址情景说明预测生态风险。

6.1.3 散热设施的其它影响

给出冷却塔、冷却池等散热装置可能引起的气象现象(如下雾、结冰、降水变化、温度变化),以及冷却塔排空和吹击、噪声等方面,对当地环境以及公路安全、娱乐活动、运输活动、机场、住房等的影响。

当采用冷却塔时,应当估算各种大气条件下的可见烟羽的尺度,说明冷却塔烟羽引起的阴影效应和景观影响。对可能出现浓雾云或结冰现象,应给出在受影响的交通线上出现的频度,次数、距离和方位,并说明为减小这些影响所采取的措施。说明可能来自厂址附近其他工业设施的雾或吹积物与大气中其他流出物混合而可能产生的协同作用的影响。

当建造冷却池或以地下水作为电厂水源时,应对地下水位的变化、补给率以及土壤渗透性加以说明。

6.2 正常运行的辐射影响

本节主要估算核电厂正常运行工况下环境介质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公众的个人和集体剂量。从而确定关键居民组、关键核素和关键照射途径。同时,对生物辐照剂量做出估算。

6.2.1 照射途径

6.2.1.1 气态途径

给出从源开始,经污染过程、污染介质、照射方式、环境利用因子,最终对人的照射途径示意图和文字描述。

给出气态放射性流出物对公众的照射途径,至少应考虑的途径有:污染空气浸没外照射,地面沉积物外照射,吸入污染空气的内照射和食入污染的蔬菜、粮食、奶、肉等的内照射。

在设计阶段和装料阶段,需说明各受纳体的位置、人口分布、食物生产、加工以及消费等与受照途径相关的数据。

6.2.1.2 液态途径

给出从源开始,经污染过程、污染介质、照射方式、环境利用因子,最终对人的照射途径示意图和文字描述。

给出液态放射性流出物对公众的照射途径,至少应考虑的途径有:饮用污染水的内照射,食入污染水灌溉的蔬菜、粮食和水果的内照射,食入被污染的水生生物的内照射,食入因食用污染作物和饮用污水的动物产品(肉、奶)的内照射,岸边沉积物的外照射,水浸没外照射和水上作业的外照射。

在设计阶段和装料阶段,需说明各受纳体的位置、人口分布、食物生产、加工以及消费等与受照途径相关的数据。

6.2.1.3 其它途径

应查明厂址周围区域对个人和集体剂量贡献可能达到或超过10%的其他照射途径。当存在这样的途径时,对于这些照射途径必须加以考虑并作出描述。

6.2.2 剂量估算 6.2.2.1 气态途径

简要说明向大气环境的释放源项,包括排放量、排放浓度、核素组成、排放方式及其参数;(对气载流出物的排放量,对在已有机组条件下扩建机组的源项应考虑已有机组排放量的贡献。)

详细说明用于大气扩散和个人剂量、集体剂量估算的模式、假设及其有关的参数,厂址阶段应说明这些模式和假设的适用性,设计阶段和首次装料阶段应说明模式的有效性。

给出各子区的年均大气弥散因子,各核素的年均干、湿沉积因子;

估算各子区各年龄组个人剂量和评价区内的集体剂量;

估算各子区空气中、与人的食物链有关的作物和动物及其产品中的核素浓度;

估算各核素、各照射途径所致剂量及其贡献大小。

在厂址阶段,用于不同厂址个人剂量水平的比较,需计算关键居民组和非居住区边界的个人剂量,剂量估算中的参数可使用缺省值;

在设计阶段应尽量使用厂址特定的参数,可以使用适当的缺省值,但需要说明其保守性;

在首次装料阶段的剂量评价应使用厂址特定参数,并说明其不确定性,可用灵敏度分析来判断在剂量计算中影响最大的那些参数,并作出详细说明。

6.2.2.2 液态途径

简要说明向水环境的释放源项,包括排放量、排放浓度、核素组成、排放方式及其参数;详细说明受纳水体的特征及其利用情况。

对于河流,需要提供的信息包括水体的月最高、平均最高、平均、平均最低和最低流速,历史上的干旱期和月流速、10年一遇的7天的低流量;重要的短期涨落(如上游水电厂运行高峰所致的日排放变化、日温度变化);

对于湖泊或水库,需要提供的信息包括湖泊或水库的几何描述,水库出口的位置和标高,抬升区的容量曲线,运行规律概述,月最高、平均最高、平均、平均最低和最低流入和流出速率,温度分布,积水的季节性变化。

对于入海口和海洋,应给出由于沉积物输送造成的海岸线和底部几何结构的季节变化,潮汐涌流的方式(速度和相位)、范围和幅度;无潮汐的循环模式,包括水流速度、方向和持续性频率分布;对入海口,月最大、平均最大、平均、平均最小和最小河流排放和潮流特性。

详细说明用于估算受纳水体的稀释因子和放射性浓度所采用的模式、假定和有关参数,如模式中考虑了放射性的沉积和积累等效应,其相应的模式也应加以 18 说明。厂址阶段应说明这些模式和假设的适用性,设计阶段和首次装料阶段应说明模式的有效性。

给出受纳水体不同地点的水体稀释因子和年均放射性核素浓度,如为间歇性排放,则应估算峰值浓度和年平均浓度;

给出与人的食物链有关的水生生物、用污染水灌溉的作物及其食用这些作物的动物产品、经济作物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

给出有关子区各年龄组的年个人剂量和集体剂量。

6.2.2.3 年辐射剂量汇总和评述

列表给出气、液态途径中各核素通过各种照射途径在最大个人有效剂量出现位置处对各年龄组所致的个人有效剂量,以及各种照射途径、各种核素的剂量贡献份额;

列表给出气、液态途径中各核素通过各种照射途径所致的集体有效剂量;

列表给出评价区域内16个方位、离反应堆不同距离处的个人有效剂量;

通过调查和计算,确定关键居民组、关键核素和关键照射途径。说明关键居民组的位置、人数和主要特征。

6.2.2.4 辐射生物影响

主要针对在第二章中介绍的各项环境条件,描述放射性流出物排放的辐射生物效应。

基于保护环境中特殊物种的原则,辐射生物效应的评价需要针对特定场址情景,对参考生物进行甄别,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物种进行辐射剂量学分析,详细描述分析方法和评价模式。

6.3 其它影响

详细说明估算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浓度的模式、假定及其参数。

估算电厂化学污染物释放在环境中的浓度增量分布、最大浓度及其出现的地点,并与环境背景值、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比较;

说明化学物质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说明除上述各项以外的污染物可能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说明固体废弃物以及电磁辐射的环境影响。

如拟采用冷却塔,需要详细描述噪声的影响,特别是厂址边界处的影响分析,19 包括预期的白天和夜间的噪声水平,并与相应的噪声标准的比较分析。

6.4 退役计划

应从设施的设计阶段开始,分阶段地说明退役计划的内容。退役计划包括退役策略、退役技术研究、废物管理措施、退役经费安排、知识管理、记录保存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设计和建造阶段,应将设施设计、建造和退役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说明初步的退役计划。

在运行阶段,应根据运行的时间序列制定出完整的退役计划,落实财政安排,并依据运行经验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随时更新。

在设施运行结束,实施安全关闭后,应按照相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提交最终退役计划。

第七章 电厂事故的环境影响

本章应论述在偏保守的假定条件下,核电厂潜在事故对环境的影响,论证厂址条件和核电厂特别是它的工程安全设施的设计及性能是否满足《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GB6249及其修订版)的要求。

7.1 电厂放射性事故

7.1.1 事故描述和事故源项 7.1.1.1 事故描述

对所有典型事故进行描述,其内容应包括发生的频率,事故的起因、过程和后果,以及工程安全设施在应对事故时的作用。

选址审批阶段的事故描述可适当简化,依据有关国家标准要求,对用于选址的假想事故进行分析说明。

7.1.1.2 事故源项

对所有典型事故给出释放到环境中的源项,包括释放的分析过程,计算所采用的假定、模式、参数及其依据,源项描述应涵盖如下内容:核素名称、释放方式(释放高度、释放时夹带的热量、时间特征)以及释放的数量。

7.1.2 事故后果计算

7.1.2.1事故大气弥散条件和计算模式

用于事故后果评价的大气弥散因子的计算可以考虑采用下述方法:(1)采用实际的气象数据计算大气弥散因子。若当地气象观测资料(至少一个整年的逐时气象数据)数据可用时,可据此计算不同时间间隔、不同距离、不同方位的大气弥散因子,应选择全厂址95%概率水平和各方位99.5%概率水平的较大的大气弥散因子作为后果分析的数据。同时应重点给出非居住区边界和规划限制区边界处的大气弥散因子。

(2)若厂址气象观测资料数据不可用时,可采用与厂址具体气象条件无关的保守方法计算大气弥散因子。

给出计算大气弥散因子的方法、模式、参数及其依据。7.1.2.2 事故剂量

给出7.1.1.1节所描述的事故不同时间间隔在不同距离的个人有效剂量、甲状腺剂量以及80公里范围内集体有效剂量和集体甲状腺剂量。详细说明事故剂量估算的模式和有关参数以及使用它们的依据。如果使用计算机程序进行估计,则同样应提供上述资料,同时要论证该程序的适用性。

7.1.3 事故后果评价

应将事故后果的计算结果与核电厂的环境辐射防护标准作出比较,明确非居住区边界和规划限制区的大小,论证它们的适宜性,对事故的影响给出结论性意见。

7.2 放射性物质运输事故

根据国家对放射性物质运输的有关规定,对于运进电厂的新燃料运输事故、运出电厂的乏燃料运输事故、固体废物运输事故可能造成的环境和人员危害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本节应重点描述放射性物质在厂内运输可能发生的事故,并对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和人员危害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如果有充分证据或资料表明申请人所采取的运输方案是安全的,则应在附录中提供必要的论证资料。

7.3 其它事故

根据电厂实际情况,对诸如化学品爆炸、火灾、盛装油或有毒物质的容器泄漏或破裂等事故及其后果作出分析和评价。

7.4 事故应急

本节内容要求分阶段对核电厂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预案进行描述。选址审批阶段,应重点描述执行应急计划的可行性。

在申请建造许可证和运行许可证阶段,应考虑对确定应急计划区所采用的严重事故的描述。

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应重点描述工程设计上所涉及的应急设施、设备,应急可能涉及的范围和组织安排等内容。

申请运行许可证阶段,应重点将申请者应急计划的主要结论性内容进行描述,主要是涉及环境和公众因素方面的内容。

第八章 流出物监测和环境监测

本章应描述电厂运行期间流出物和环境监测方案、应急监测方案、非放射性污染物监测方案以及质量保证计划。

8.1运行期间的流出物监测方案

在审批厂址阶段,应提供运行期间流出物监测的设想。

在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应详细描述气态和液态放射性流出物监测系统,给出标有监测点平面示意图和监测流程图,给出在线连续监测系统的监测项目、量程和报警阈值,给出取样监测系统的监测项目、取样方法和频度、样品的制备方法、分析测量方法和分析的核素种类。应描述为配合地方环保部门监督性监测工作所做的考虑和安排。

在首次装料阶段,应描述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以后作出的修改和补充。8.2 运行期间的环境监测方案

在审批厂址阶段,应提供运行期间的环境监测设想。

在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应对可行性研究阶段提供的运行期间环境监测设想进行修改和补充,提出初步的运行期间环境监测方案。

在首次装料阶段,应详细描述运行期间环境监测方案,说明布点原则并提供布点图,列表给出样品类型、取样地点和频度、分析的核素、分析方法、测量仪器的名称及其最小可探测限。应描述环境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及其它资源的配备情况。

8.3 应急监测方案

在审批厂址阶段,应提供应急监测的设想。

在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应对审批厂址阶段提供的应急监测设想进行修改和 补充,提出初步的应急监测方案和仪器设备配备情况。

首次装料阶段,应详细描述应急监测方案和仪器设备及其它资源的配备情况。

8.4 非放监测方案

在审批厂址阶段,应描述运行阶段化学污染物的监测设想、温排水排放的监测设想、冷却塔污染物排放的监测设想,提供温排水排放、冷却塔污染物排放对生态影响的调查和监测设想。

在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应对可行性研究阶段提供的非放监测设想进行修改和补充,提出初步的非放监测方案。

在首次装料阶段,应详细描述非放监测方案,说明布点原则,列表给出取样地点和频度、监测分析项目。

8.5 质量保证计划

在审批厂址阶段,应提供运行期间的环境监测、流出物监测、应急监测和非放监测的质量保证计划设想。

在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应对可行性研究阶段提供的质量保证计划设想进行修改和补充,提出初步的质量保证计划。

在首次装料阶段,应详细描述运行期间的环境监测、流出物监测、应急监测和非放监测的质量保证计划。在质量保证计划中,应包含从方案制订、样品采集、处理、分析测量、数据处理到完成报告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以及包括组织管理、人员资格和培训、检查和经验反馈的质量管理。应描述内部和外部的质保措施,应提供实验室间的比对情况。

第九章 公众参与

本节应当完整地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定的公众参与工作内容,包括保障公众环境信息知情权、环境信息传播权、环境决策参与权和环境政策监督权。说明向公众公开信息的重点内容,信息反馈和处理情况。

在选址阶段,公开所选厂址的适宜性问题,说明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在设计阶段,说明设计上考虑的主要环境保护设施,从设计上保证环境保护设施得到落实;在首次装料阶段,说明所建核电厂的实际情况和运行管理,特别是其中关于环境保护设施(含应急设施)的建造性能和质量、现在的环境状况、预计核 电厂运行后的环境影响、场内应急计划及应急准备、环境监测和流出物监测的管理和控制。

9.1 公众参与概况

描述公众参与工作目标,公众参与的方案,制定该方案的一些基本考虑。

公众参与方案应包括确定公众参与对象的标准,参与对象的组成,不同的信息发布方式、公众意见咨询方式等,并较为详细的列出位于核电厂环境影响(含事故风险)评价范围内的单位和社区组织及其它组织,特别是与核电厂建设和运行存在相关利益或承担环境风险的单位和社区组织,以及其它关心核电建设的有关组织,并适当介绍该区域内公众个体的情况,说明公众意见调查的广泛性与代表性。

说明公众参与方案的执行情况等。

信息公告的内容可作为附件给出。

9.2 公众意见的分析和评述

概述公众意见的收集与分析处理情况,按照公众参与方案把收集的公众意见与建议完整地归纳整理出来,并以图表的形式给出。

应列出公众意见调查主体对象的名单及其基本情况。

对所有征求意见,按征求意见的条款分别按“有关单位、专家、公众”进行归类与统计分析,并在归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述。

9.3专家咨询和公众意见信息反馈

对上一节中列出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其是否需要落实和反馈,逐条说明落实和反馈的情况。

对于选址阶段中难以解决的、而又不影响厂址适宜性的问题,需要明确承诺在后续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加以合理、妥善地解决,提出可跟踪检查的进度计划,并及时向公众提供反馈信息。

第十章 厂址筛选(本章内容仅适用于厂址审批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10.1选址过程与选址原则

概要说明厂址选择的过程以及选址遵循的基本原则,特别要说明选址过程中对电厂与环境相容性的考虑,选址过程的阶段划分,并提供各选址阶段相关主管 24 部门的审查意见。

10.2规划选址

说明规划选址阶段的选址范围、选址调查方法以及初步选定可能厂址的情况,并简要描述可能厂址的基本建厂条件和环境特征,列表说明对可能厂址的比选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候选厂址。

10.3 候选厂址评价与比选

说明对候选厂址评价所依据的规范标准以及调查评价工作的有关情况,描述候选厂址的建厂条件和环境特征。列表对候选厂址特征进行比较,比较内容至少应包括人口分布、交通、土地和水体利用、自然环境、大气扩散、水体扩散、工程水文、工程地质和地震等。通过各候选厂址的比较,说明各厂址的有利、不利条件及其适宜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荐厂址。

10.4 推荐厂址评价

应说明对推荐厂址进行评价的基本结论以及可能存在的不利条件和重要环境问题,并说明拟采取的措施及其可行性与法规依据。

第十一章 电厂建设和运行的效益分析

本章应当通过对拟建核设施的代价—利益分析,说明项目的总利益超过代价总额的判断的依据。在进行代价利益—分析时,报告书编制者应考虑以前各章所描述的各项收益、各项代价。能够用货币表示的代价—利益进行定量描述,对不能进行定量描述的代价—利益进行定性分析。代价—利益分析选项力求全面。

不同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代价与利益分析内容与深度可以有所差别。在选址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主要依据采集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在设计建造阶段,依据参考电厂或设计所采用的真实资料进行评价分析;在首次装料阶段,对建设中的影响要进行归纳,对运行以及运行寿期末的退役的代价与利益进行全面分析,并承诺对运行中的各项环境影响进行跟踪调查,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

11.1 利益分析

11.1.1 核设施产品(发电)带来的利益

本节通过对产品(发电)的产生量、价格,定量说明工程运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11.1.2 设施建设运行带来的连带利益

本节定性分析设施的建设运行产生的社会效益,如改善当地就业、改善交通、核电站发电可以节省燃煤、燃油等;经济效益,如增加当地税收;以及环境效益,如减少SO2和CO2的排放等。

11.2 代价分析 11.2.1 直接代价

本节描述项目建设、运行、废物管理直到退役的各项重要开支,能够定量尽量定量化。这些项目应包括土地(海洋)购置费;项目建设费(设计、材料设备、土建、安装等);运行费(材料费、运行维护费);废物(放射性/非放)处理、处置费;退役预留费;执照申请费;应急响应准备费;环境影响调查费;对周边环境影响补偿费等。

11.2.2 间接代价

本节主要定性分析各种可能的间接影响所产生的代价。如在周边规划限制区内,由于不能随意开发所产生的影响;由于放射性流出物排放(液体)和温排水所可能引起的长期生态问题;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淡水供应的负担;局地周边交通的阻塞等。

11.3 代价利益比较

本节要求在经济层面、环境层面和社会层面分别进行比较。对经济层面的比较要尽量定量化,对环境和社会层面的分析要尽量考虑周全。

11.4 结论

在本节明确说明代价利益分析所考虑主要因素、分析或比较办法,以及在当前认识水平的最合理的结果。

对在分析中发现应予以关注或暂时难以判断需以后跟踪的问题以承诺的方式列出。

第十二章

结论与承诺

本章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标准,对核电厂运行的环境影响作出评价和结论性意见。并指出存在问题以及主要的改进措施。

12.1 核电厂工程

用结论性语言简述核电厂工程建设地点和规模,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接受性。12.2 环境保护设施

对核电厂环境保护设施(包括三废治理设施、流出物监测及环境监测设施等)的设置及性能,给出结论性的评价意见。

12.3 放射性排放

对核电厂放射性排放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规标准和核电厂目标管理值的结论性的评价意见。

12.4 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对核电厂正常运行和事故下的辐射环境影响,给出结论性的评价意见。将核电厂正常运行和事故工况下对公众所致的最大个人有效剂量当量和集体有效剂量当量,与国家的有关标准和规定,以及该核电厂的设计目标值相比较。

明确指出核电厂运行对环境影响的关键居民组、关键核素和关键照射途径。明确说明事故工况下厂址的适宜性和执行应急计划的可行性。12.5 非放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对照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给出核电厂各种非放有害因素对环境质量影响的结论性评价意见。

12.6 承诺

明确指出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说明拟采取的补救计划和承诺。

下载新环保法解读:环评监测机构与污染厂家承担连带责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环保法解读:环评监测机构与污染厂家承担连带责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