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对部门经理以上人员进行工作责任梳理并实施讲演的建议
关于对部门经理以上人员进行工作职责梳理并实施讲演培训的活动安排
活动背景:
通过10号召开的关于各部建立同商户沟通机制商讨会中,一些部门负责人不清晰自身部门的服务内容、沟通方式及管控节点,这样的结果是:矛盾点出现后不知道去从始至终负责,可能相互指责相互推诿,最终未达到运营及运转良好效果。目前这是我司问题出现无人负责或半途而废的主要原因;
活动内容:
先从部门经理对所分管的部门及区域进行服务内容、沟通方式及管控要点进行论述,论述的内容均应围绕实现本部门或企业的核心任务为目的;以讲演培训的方式召集本部人员参与学习并给与评判;
内容要求:
1、确定本部门的核心结果导向是什么?完成核心导向的手段是什么?即清晰
服务内容、娴熟掌握沟通方式及管控节点;
2、所陈述的内容要求:服务内容原点闭合、实现有效沟通、强化结果导向;
3、讲演人讲演前要拟定讲演培训提纲并与分管领导进行磋商确定,不能违背企
业的主方向或有错误的导向;
讲演培训方式:
1、部门经理以上人员讲演(目的培训)时,部门全体人员参加,总经办人员参
加,由讲演人出具评分标准及对应评判内容(本部门确定的核心导向是否准确清晰、服务内容是否围绕核心且全面、沟通方式及管控手段是否适用有效、具体举措是否体现结果导向);讲演培训完毕后讲演人现场自评,参会人员亦
对讲演人的表述进行评分;
2、现场部门人员或其他人员可采取咨询解疑、互动优化的方式与主讲人进行对
接;
3、讲演人可用PPt或黑板进行全脱稿讲述;时间为30分钟;
讲演培训目的:
部门工作有效推动及良好效果与部门第一负责人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通过讲演考评部门经理是否清晰部门工作职责;是否具备带领团队及协同作战水平;是否有清晰的表达思路;是否有培训的能力,使公司了解部门负责人目前工作的基本掌握状态及水平;
通过讲演(目的培训)大家共同检视目前部门核心职责不清晰的节点,调整确定有效的工作推进方式、提高效率、优化人员;不适合岗位的人员要进行培训提升及淘汰,减少因部门负责人职责不到位给企业造成的工作滞后及成本浪费;
讲演的延展:
1、第一步先行对部门经理以上人员通过职责梳理、目的培训清晰本部门职责,能力部门负责人得到员工认可;
2、第二步对主管以上经理以下人员采取专题演讲的目的培训提炼了解主管岗
位是否围绕部门核心工作有效高效的运转,且有思路、有方法、有激情,公司储备相关的人才;
3、第三步通过演讲比赛提升全员围绕核心工作目标的工作激情;
总之,对公司人员的考核及激励由上至下的方式,多层次多角度评估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围绕核心目标,同心协力做好各自的工作;
第二篇:我院对人民陪审员制度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建议
我院对人民陪审员制度实施情况进行调研
并提出建议
人民陪审员制度对于推进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强化司法监督、树立司法权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江宁法院积极贯彻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人民陪审员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并日趋完善,但该项制度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人民陪审员制度贯彻落实的基本情况
1、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严格有序。近年来,该院对人民陪审员的选任严格有序,科学确定名额,严格选任条件,注重人民陪审员队伍的代表性,规范选任程序,切实保障选任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自2003年以来,该院共提请人大选举和人大常委会任命人民陪审员78名。
2、人民陪审员管理工作日趋完善。近年来,该院高度重视人民陪审员岗前培训,专门制订了《人民陪审员管理办法》,规范了人民陪审员管理和使用。建立了人民陪审员个人档案,全面记录人民陪审员的个人履职信息,还建立了人民陪审员物质保障机制。
3、人民陪审员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该院注重发挥人民陪审
员在案件审理、审判监督、树立司法权威、广泛联系群众上的优势作用,加强与人民陪审员的联系与沟通。院审管办负责对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进行选择和排期,进一步明确了人民陪审员审理案件的范围以及参审方式。
二、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人民陪审员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在现有的人民陪审员中,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所占比例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陪审员的广泛代表性,同时,他们往往因事务繁忙难以参加合议庭安排的陪审工作,也影响了人民陪审员职责的正常履行。
2、人民陪审员的任职培训相对缺乏。由于缺少足够的培训,人民陪审员不能及时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在案件审理中往往信服于职业法官的专业知识,从而产生一种权威屈从心理,在评议时多遵从职业法官的意志,不能起到真正的陪审作用,甚至陪审中常常会出现参而不审、审而不议、议而不判等“陪而不审”的现象。
3、人民陪审员的参审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由于部分人民陪审员因工作所限难以保证正常的陪审工作,或者因部分人民陪审员水平较低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现有的参审机制在具体实施中难以规范操作,案件承办部门或法官更愿意挑选较有经验、水平较高、或相对熟悉的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这样就出现了少数人民陪审员频繁陪审甚至出现“陪审专业户”的现象。
4、人民陪审员考核机制缺失。由于人民陪审员大多有自己的工
作单位,法院在物质保障上必须寻求党委、人大和政府的支持,法院对人民陪审员的处分也只有建议权,正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缺乏相应的奖励办法和惩罚措施,导致了一方面人民陪审员对陪审工作往往缺乏一定的热情,另一方面人民陪审员也因没有压力而容易产生怠于履行陪审职责的惰性。
5、人民陪审员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人民陪审员在审判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人民陪审员的优势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工作不应仅限于案件的直接审理,应该扩展到更广的范围。法院在审判工作应当进一步发挥人民陪审员的群众优势,充分发挥其作为“调解员”、“监督员”、“宣传员”的作用。
三、进一步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建议
1、继续优化配置人民陪审员队伍结构。优化结构配置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适当减少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比例。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该院人民陪审员中比例过大,应当分步骤、有秩序的进行比例调整。第二,适当增加专业人员的比例。如果合议庭能够由相关行业的人民陪审员和职业法官共同组成,让这些人民陪审员从专业的角度对案件事实认定等提出个人意见,必将能够有效的缩短审理周期,减少“四项”案件的产生,对该院审判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加大人民陪审员任职期间的培训力度。在继续做好人民陪审员岗前培训工作的同时,强化人民陪审员任职期间的培训力度,提高人民陪审员履行职责的能力。培训主要以掌握采信证据、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的一般规则和学习新法律法规为内容。另外,在培训方式上,可以采取开座谈会、庭审观摩、业务培训、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增强人民陪审员的责任意识,提升人民陪审员的法律素养。
3、严格执行人民陪审员参审随机选取制度。在现有人民陪审员名册的基础上,按不同行业领域建立专业人民陪审员信息库,总体上继续采取相对分类的方式,通过严格执行这一制度,从根本上杜绝“陪审专业户”现象的发生。同时,在立案时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或征询被告人申请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的权利,从程序上切实保障权利人的选择权。
4、完善人民陪审员的考核工作。应建立人民陪审员考核制度,建立个人业绩档案,主要内容应当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参审案件的数量、类型和处理结果、庭审表现以及法官对人民陪审员参审情况的评价等。根据考核工作的情况,对人民陪审员进行综合评比,进行相应的奖惩。
5、进一步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优势作用。主要从三个方面扩大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优势作用:第一,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调解员”的作用。第二,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监督员”的作用,减少或杜绝“枉法裁判”、“关系案”、“人情案”现象的发生。第三,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宣传员”的作用,增强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的信任度,降低申诉投诉率,减少涉诉信访、上访事件的发生。
6、加大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宣传力度。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是党的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在司法工作中的成功运用。部分当事人对于该项制度还是不甚了解,甚至有的当事人还持有怀疑态度,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打消当事人的顾虑,提高当事人对人民陪审员工作的认知度,从而创造实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篇:对抽逃注册资金、注册资金不实执行案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锦江法院对抽逃注册资金、注册资金不实执行案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锦江区法院发布时间:2006-11-10 11:11:56
一、抽逃注册资金、注册资金不实案件的类别和特点
(一)虚实结合的手段,骗取工商登记。该院审理的26件案件中有15件提供虚假的验资材料,或与验资机构串通作假;有7件以实物出资的虽然提供的真实验资材料,但始终不作产权过户处理;有4件验资材料全部真实,实物、资金也全部到位,但申请人在通过注册后不久即抽逃注册资本。
(二)案件所涉及的当事人范围复杂。26件案件中,当事人涉及银行的有2件,涉及审计事务所的有9件,涉及中介机构的有6件,涉及公司职员的有11件。
(三)虚假注册资本,增大了案件的执行难度。26件案件中,抽逃注册资金的有10件,注册资金不实的有16件。因前述两种情况的存在,公司面临债务纠纷时,一般都是空壳公司,常常导致执行条件缺乏,执行难度增大。
二、引发该类案件的原因
(一)验资审计机构的工作疏漏。验资审计机构在验证出资证明材料时,由于疏忽大意或虚假审验,确认虚假出资证明材料,从而让申请人轻易骗取验资报告,达到注册目的。
(二)中介机构、审计师事务所无视职业道德。部分中介机构、审计师事务所帮助申办公司注册的中介机构违规操作,在明知申请注册手续不符的情况下,与银行工作人员勾结弄虚作假,完成审验手续;或协助申办人验完资后即抽回注册资金,并从中收取借资费用,导致许多毫无经济实力的公司成立。
(三)公司缺乏诚实经营理念。涉及抽逃资金、注册资金不实的公司都存在经营动机不纯,缺乏诚信经营理念的情况。有的从公司的注册就用提供虚假验资报告、资金证明等手段骗取注册资格,或者只提供真实的出资资料,但不办理产权转移,随时为躲避债务打好基础。
(四)公司内部管理混乱。在涉及抽逃资金的案件中,因公司内部管理混乱,股东随意抽逃注册资金。还有的公司干脆采用虚假手段成立子虚乌有的公司开展经营活动,成为实体公司的挡债盾牌,债务产生时,面对债权人的只有一个空壳公司。
(五)银行内部管理不善。由于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未对公司注册验资关口形成有效监督,导致银行人员违规操作,不对申请人注册资格和材料进行严格的审验,或与中介机构合谋作假,致使“皮包公司”的诞生。
(六)工商登记部门只对注册申请人提供的资本材料进行书面形式审查。目前相关规定没有要求工商登记部门查明申请人提供的材料是否真实,现实中都只是书面审查验资材料是否齐备,进行形式审查而非实质审查,这就给那些作假者提供了机会。
三、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法律权威,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加大对刑法中抽逃注册资金、注册资金不实等相关罪名的法律宣传,使社会公众能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调整自己的行为;对已构成犯罪的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体现刑罚的警示功能。
(二)完善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可通过建立中介机构信誉档案、违规禁止从业等方式,建立完善的处罚机制,从而打击扰乱工商验资登记的不法行为。
(三)强化银行验资环节监督。最高法院相关通知规定,出具虚假资金证明的银行在原债务人不能偿还的范围内对债权人承担偿还责任。为了防止银行个别工作人员的不法行为,银行系统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体制,防患于未然。同时,可考虑对提供虚假资金证明的银行提起诉讼,判令其对债权人承担偿还责任。
(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尽可能查实验资材料的真实性。由于作假验资的情况复杂,工商部门只进行书面审查和形式审查是不够的。应赋予工商行政人员相应的职权,建立相应的部门,进行一定程度的实质审查,具体查实验资材料的真伪,才能从源头上杜绝虚假公司的成立。
(五)依托审判、执行示范性案例,统一审判、执行操作。虚假、抽逃注册资金的方式不同,参与其中的当事人不同,处理的措施也不同。有些可以在执行程序中变更、追加作假者为被执行人,有些则应当通过诉讼程序将作假者列为被告。司法实践中,应当公布一些优秀的示范性案例,统一判案标准和执行措施。
本罪的构成要件是:
第一,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公司的管理制度。根据公司法的规定,不论是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在公司登记注册前,都要按照公司章程所规定的注册资本,如实缴纳出资,既不能虚假出资,也不能随意地抽回出资。否则,违反了法律关于公司设立的规定,对于引发比较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必须依法惩处。
第二,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没有交付货币、或者没有转移财产所有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本罪是个行为选择性罪名,即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两种行为,只要具备其中的一种,即可构成本罪。如果行为人既虚假出资又抽逃出资,就构成了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第三,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公司的发起人、股东或者单位。这里的公司,是指公司法所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发起人,是指依法创立筹办股份有限公司的人。股东,是指公司的出资人。
第四,主观方面是故意。
要注意划清本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第一,要划清本罪的罪与非罪的界限。构成本罪,必须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①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给公司、股东、债权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累计数额在10万元至50万元以上的;②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致使公司资不抵债或者无法正常经营的;公司发起人、股东合谋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因虚假出资、抽逃出资,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利用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所得资金进行违法活动的。那些利用假出资骗取公司登记,或者挪用一部分资金进行公司登记,登记之后,便抽逃出去的行为。这类行为的实质,是公司登记中的欺诈犯罪行为。
第二,要划清本罪与刑法第158条规定的虚报注册资本罪的界限。这两种犯罪的不同点是:一是前者的主体是公司的发起人、股东;而后者的主体范围要宽一些,还可能包括公司
登记中的其他相关人和实施人,如代理人、中介人等。二是前者发生的注册公司登记过程中和公司成立之后;而后者只发生在公司登记过程中。三是这两种犯罪在虚假出资、取得公司登记方面有交叉,在实践中应具体分析。如果虚假出资只发生在公司登记中,而且仅仅是为了骗取公司登记,应当以后罪论处;如果不仅是发生在公司登记中,而且又有抽逃注册资金的行为,则应当以本罪论处。
刑罚及量刑幅度
根据刑法第159条规定,犯本罪的,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虚假投资金额或者抽逃出资金额2%以上10%以下的罚金。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且对其他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关于自然人犯本罪的规定来处罚。从目前查处的出资类违法案件来看,抽逃出资案是该类案件中的大头儿,且大多具有快、大、活的特点。快,即行为人从验资到抽资,时间间隔短,金融机构刚出具验资证明,行为人即将资金从公司账户抽出;大,即涉案金额大,行为人已不满足于几十万、上百万元的小打小闹,数字游戏越来越大,动辄上千万元;活,即掩盖抽资行为的账务处理方式多样,既有记入“应收款”、“其他应收款”账户的,也有记入“长期投资”、“基建工程”等账户的,违法行为越来越具有隐蔽性。分析此类案件频繁发生的原因,既有企业自身的因素,又有企业外部的因素。
自身因素包括:
一是股东诚信经营理念的缺失。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注册资本的多少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实力大小的重要标准。到金融机构贷款要看资本金数额,企业资质定级要看资本金数额,企业名称冠“大帽子”或成立企业集团也要看资本金数额,资本金的数目大给企业带来了诸多好处。一些不讲诚信的经营者一方面垂涎于这些好处,另一方面又不愿承担过多风险,或基于自身实力不足,于是想方设法抬高资本金数额。
二是公司内部制约机制形同虚设。尽管公司在形式上能够有效制约股东权利,但由于家庭式企业广泛存在等原因,使得很多企业成为实质上的一人公司,公司章程、财务制度成为应付注册登记的书面工具。
外部因素包括:
一是职能部门监管手段受到一定制约。目前工商机关据以查处抽资行为的《公司法》相关法条及行政解释对抽逃出资均没有明确说明,某种行为是否构成抽逃出资,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执法人员的经验判断,这就增加了案件的诉讼风险,降低了广大执法人员查办此类案件的积极性。加之工商机关不能直接到金融机构对涉案资金往来情况进行调查,影响了对案件准确定性。
二是违法操作所需资金获得便捷。行为人从验资到抽资,利用自有资金或向其他单位、个人借得款项很容易完成。一些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也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为企业行为人提供资金便利;更有专门的注册代理机构在收取一定的费用后,为企业违法操作提供一条龙服务。
三是审计部门执业操守沦丧。尽管工商机关在年检时要求一些企业提供审计报告,但不少中介机构为追求利润,在企业委托进行的审计中“装聋作哑”,对一些明显存在抽资嫌疑的问题不予追究。
要想实现对公司注册资本的有效管理,既需要工商机关加大查处力度,又需要其他部门积极配合。
一是建立企业实力评价体系。以建立信用监管体系为载体,按照现有的各类市场主体的“经济户口”,及时收集企业资产、负债的构成及税收上缴情况,形成一个包括注册资本数额、资产负债构成及税收上缴情况等指标在内的企业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积极探索案件查办技巧。首先是寻找突破口,针对此类案件发案快的特点,执法人员应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结合到企业巡查查看验资后的银行对账单,一旦发现验资后有大额资金流出的企业,要及时展开进一步调查。这样,既免去了大量查阅审计报告、会计账册、会计凭证的繁琐,又可以抢在企业利用合法形式掩盖抽资行为之前行动。其次,确定调查重点。尽管抽资形式多样,但实质都是资金所有权的转移。由于抽资企业大多采取合法形式掩盖抽资行为,资金流入公司前及流出公司后的过程调查就成为查办此类案件的关键。
三是追究协助实施违法的单位和个人的责任。由于目前尚没有法律对协助实施上述违法行为者明确责任,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此类行为的蔓延。因此,有必要通过法律规章明确协助实施者所应承担的责任。
四是建立公司大额借出款项备案制度。针对相当一部分当事人借口股东借款以逃避抽资责任的实际,登记机关可尝试建立公司股东大额借出款项备案制度。在公司出借给股东的资金数额达到注册资本数额的一定比例时,需向登记机关提交有关借款的资料进行备案。逾期不备案者,视同股东抽逃出资。
五是加强审计行业管理。针对一些审计单位有意无意为企业掩盖抽资行为的实际,工商机关应及时与财政部门沟通,促进财政部门加强审计行业管理,使审计报告真正成为工商机关对企业实现有效监管的工具。
危害
近年来,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精神,各级和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大了对有限责任公司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可以说成效相当显著。但是我们同时发现,不少地方领导甚至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内部人员还错误的认为上述违法行为只要没有诈骗或给社会造成直接的社会恶果,便可不予查处。笔者认为虚假注册资本,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行为不仅扰乱了我们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而且给整个社会形成了潜在的危害。其主要表现在:
一、它造成了市场主体的不公平
表面上看上述行为没有给社会造成直接的恶果,但实际上却造成了市场主体的不平等。利用“两虚”行为,当事人取得了企业法人资格,而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却没有此资格。丧失了企业法人应享受的高于一般企业和权利和待遇,诸如一般纳税人、各股东以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等。而市场经济的法则就是平等、公平和公正条件下的竞争。
二、它给属地企业带来了信用危机
上述违法行为的主体,利用其所取得的企业法人资格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一旦在其它方面
违法违规,会使相关合作者或他人受骗上当,无疑将给当地所有企业带来信用危机。因为民间普遍流行“一篙秆打死一船人”的说法,信用危机遭受牵连难以避免。
三、它给登记机关带来了连带责任
上述违法行为的主体首先是欺骗了登记机关;同时,其主体一旦酿成赔偿、伤亡或更大的责任事故,作为把握其市场准入的登记机关,如果没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及时实施有效监管,则有不可推卸的连带责任甚至是主要责任。笔者认为这也正是《公司法》为什么要规定对上述违法行为应由登记机关实施行政处罚的重要背景之一。因此,工商部门在对企业主体资格登记时,一定要认真审核材料,按照法定程序和法定要求办理登记,切不可粗心大意,让不法行为达到目的。
作者单位:重庆市云阳县工商局
警惕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案件所带来的危害
发布时间:2010-3-8 浏览数:941 次
虚假出资、抽逃出资企业的存在,一是使公司内部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二是欺骗了其债权人及与其发生经济往来的客户单位、用户单位、合作单位。
危害:
1、因部分企业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致使国家或地方政府无法对本地企业经济实力、规模状况方面等进行全面掌握,造成有关经济统计数据失实,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从而最终影响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
2、涉案企业的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行为违反了我国《公司法》确立的资本确定、资本不变、资本维持三大原则,其虚假的行为,对受害者有很大的的诱惑力和欺骗性,扰乱了正常的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影响市场信用机制及公平交易秩序的确立。
3、虚假出资、抽逃出资企业的存在,一是使公司内部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一旦公司发生经营困难,内部员工将深受其害;二是欺骗了其债权人及与其发生经济往来的客户单位、用户单位、合作单位等社会上特定的、不特定的公司合约相对人,导致这些债权人利益在债务追究中对注册资本这一唯一的担保都得不到有效保障,加这商业欺诈或利用空头公司进行诈骗犯罪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我们经济运行环境的稳定,增大了社会交易风险成本,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措施:
1、抓好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对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的法制教育和培训,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自觉抵制诱惑,提高企业守法经营、依法出资的自觉性,起到“震慑犯罪、树立形象、教育公众、防范风险”的综合效能,从而在根本上防止违法出资行为的产生。
2、工商、验资、审计、金融等部门要确实负起责任来,应加强对公司企业的管理,不
能仅凭书面材料做表面工作,更要规范行为、落实责任,以杜绝虚假现象,才能有效地防止该类案件的高发。
3、工商部门和我们公安经侦部门要做好情报沟通,广泛收集各类虚假出资、抽逃出资信息。要加强打击力度,不仅对涉嫌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单位和个人要加大打击力度,严厉惩处,对涉及参与办证照的中介公司也要依法严厉打击,力争从源头堵塞该类犯罪的发生。
4、政府要加强对招商引资企业的引导和依法监管。政府部门应看到此中的漏洞,及时修改制定、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的招商引资的制度、奖惩措施,杜绝虚假,从制度上确保没有漏洞、少有漏洞。对打着招商引资企业的招牌,从事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要依法严厉打击,决不能让他们在经济、政治上占便宜,对参与其中的政府官员也要严惩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