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评价模式、促进全面推小康和谐发展张玉全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评价模式、促进全面
推小康社会和谐发展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四个现代化。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作为教育处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为提高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用应有的贡献。
实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教育改革,使教育真正面向“四个”现代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 1
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就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高素质劳动者服务。高素质的劳动者是素质教育实实施才能实现的。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全面推小康社会的和谐发展就是要通过素质教育为实现全社会劳动的素质,劳动者的素质高低取决于素质教育的推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全社会的公民从道德水准、文化水平、社会意识等方面提高到一个小康社会的水准。这样才能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完成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没有全社会的人口素质提高,要想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想把全社会的公民素质,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推到一个崭新水平。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转变教育者观念。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
看法。它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广泛的概念系统,大到对教育的目的、功能、作用的认识和看法,小到对革一教育现象、过程、方法的认识和看法。这些认识和看法,不管是系统的,全面的、深层的还是零碎的、局部的、表面的,我们都把它称为教育观念。可以说教育中的每个问题都存在着观念问题,它通常表现为教育过程中的观点。例如,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现在强调“以学生为本”都表现为不同的教育崔,即教育观念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之分。凡是与客观实际相吻合,能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教育观念是正确和先进的,反之,则是错误和落后的。教育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然反映一定社会与时代的特点与需要,因此,在教育观念问题上,既要善于继承,更要不断地更新,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观念符合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变化发展的要求,反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的科学成果,是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起到促进作用的教育认识和看法。它是教师立教的根基,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自觉地在头脑中构筑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体系,做一名符合新世纪要求的教师。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所要面对的是把教育观念放在教师素质结构的首位已经形成了共识。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它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方向,是塑造教师教育行为的基础,是提高教师工作效益的重要一环。教师的素质提搞在于教师自身的培训,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并不断地再培训自己。只有做到这一点,那就不可能更好地转变教育观念。
改变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能实应未来的发展,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地发展。从这一点出发就能转变评价模式为夸世纪培养更多的人才。过去的学习评价是以选拔为主。这种评价是用学生的考试成绩与一个方面产生的常规模式来对照,以确定学生成绩在群体中的地位的方法来解释考试成绩,对学生起着划等分类的作用,其结果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围绕与分数有直接关系的目的进行,从而偏离了教育方针,同时竞争性的巨大压力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在是把学生的成绩与事先制定的目标或标准来比较,而不是与他人成绩与平均分作比较。
在制定评价目标与标准时,教师应当注意,一是要重视研究各学生的基本情况,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在确定合理的标准,努力体现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二是要根据各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在确定合理的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评价结果,获得成功的欢乐,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片面评价向全面评价转变,学习评价有导向作用,如果只重视书面考试内容,就会误导学生走上重知识,轻智能的歧途。一定要全面,注重整体性,既考查结果也考查学习过程,既考查知识能力也考查情感和习惯,把学生前后的学习成绩联系起来。例如,我们对学科进行分数
评价,就强调打破单元测试,把评分渗透到课堂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对学生的答问、演示、习字、口算等各种课堂练习,见机行事评价打分,使学生不断获得机会,得到检测、受到激励。另一方面在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测评。对思想品德的评价渗透到各科教学,注意评价的多样性,把评价过程变为教育过程。在教学和评价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学习评价涉及复杂的心理作用,必须认真考虑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反应。如果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采取消极的、不公正的评价,是以分数为手段惩罚他,他就对教师、对学校产生反感,使这部分学生丧失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厌学心理,甚至会产生紧张、疑心、冷漠等病态心理。为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成才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必须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性功能,激励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对每个学生都持有较好评价期望,相信学生人人皆可以获得成功。在教学活动中千方百计地激励学生的信心,为学生的学习成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成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为二十一世纪构建和和谐社会平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