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是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发挥评价导向功能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与方法。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评价理念和要求为指导,坚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原则,注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发展程度的检测,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二、评价目的l.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及发展中的需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
3.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4.转变教师角色,重视发展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及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养。
三、评价原则
1.过程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学生亲历体验的课程。因此,要重视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的评价。只要学生经历活动过程,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验,就应该肯定其活动价值,给予积极的评价。
2.多元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多元化。因此要鼓励并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自我表现方式,如演讲、表演、写作、绘画、制作等,评价不应只由教师来决定,要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多种形式,将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与指导教师或社会、家庭有关人士评价结合起来。
3.反思性原则。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改善、促进的功能,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要培养学生对活动过程(特别是细节)的记录习惯,要通过活动过程、交流和活动成果汇报,让学生学生学会对问题的讨论、方法的交流、成果的分享与思考,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4.激励性原则。坚持正面评价,运用表扬、鼓励、表彰等方法激励学生,并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无论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遭受失败的时候,无论是定性还是量化评价的时候,都应该激励学生,使激励评价成为学生获取成功的动力。
四、评价内容
通过建立学生学习过程档案和收集学生学习成果的方法,以定性为主量化为辅、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多维评价方式,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探究精神与学习能力、收获与反思进行评价。
1.参与态度。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次数、认真程度,以及是否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动手动脑、主动提出活动设想或建议、认真查找资料、准时完成计划和学习任务作为评价的依据。
2.合作精神。包括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主动帮助别人和寻求别人帮助,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乐于与别人一起分享成果。
3.探究精神和学习能力。通过对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其对探究结果的表达进行评价。
4.收获与反思。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小组活动记录来反映,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日记、活动征文、主题班会等形式来反映,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活动成果来评价。
五、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体现多样化,要将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价方式结合起来。
1.“档案袋评价”。要求活动小组建立活动档案袋,里面包括活动计划、活动记录、调查表、出勤登记表、实验记录表或调查记录表、原始数据、学习体会、日记等与活动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做为小组成绩评价的主要依据。
2.日常观察即时评价。日常观察即时评价要贯穿于活动的整个过程。一方面可以随时随地激励学生,调节课程的实施;另一方面日常观察能有效地提高形成性评价的准确度和有效率。
3.成果展示。成果展示包括小论文、调查报告、研究笔记、表演、模型、设计方案等学校每学期举办一届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评价活动,每学年举办一届手工制作、模型设计作品展示评比活动。
4.项目评价与阶段综合评价。在每个活动项目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之后能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指
导后继的活动,并为每学期的阶段性综合评价提供依据。阶段评价做为学生每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绩的主要依据。
六、具体操作
(一)学生评价
1.自评内容包括
(1)你是否一直对你参与的主题活动感兴趣?
(2)你是否参加过活动主题的选择?
(3)你收集信息、资料的途径有哪些?
(4)你在活动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5)本次活动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6)你对活动成果是否满意?
(7))本次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
(8)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采用方式: 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学生填写“综合实践活动记录与评价表”或用描述性语言的方法对以上内容进行一次自评,完成后全体成员均上交一份给指导教师。
2.互评内容包括
(1)小组成员合作是否愉快?
(2)你们在活动中遇到哪些困难或问题?
(3)你们是怎样合作克服困难的?
(4)你们认为下次活动还应从哪些方面加以改进?
采用方式: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集体讨论,由组长执笔,用描述性评价方法为主对以上内容进行评价,完成后每组交一份给指导教师。
(二)教师自评
1.评价内容
A、工作评价
(1)你是否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抱积极态度?
(2)你是否有一个活动方案和活动情况记载?
(3)为指导学生活动,你作了哪些;隹备?
B、过程评价
(1)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实践参与活动?
(2)学生对活动主题的兴趣是否持久?
(3)学生获取信息、资料的方式途径有哪些?他们如何选择处理搜集的信息?
(4)小组成员能否进行有效的分工与合作。小组长的功能发挥的怎样?
(5)学生在活动中是否体现独创性?独创性体现在何处?
C、效果评价
(1)活动成果是否实现预定的目标?
(2)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发展得怎样?哪一方面的能力最为突出?
(3)学生的情憾体验是否获得满足?满足程度怎样?
(4)活动中有无“空白点”,体现在何处,设想如何改善?采用方式: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指导教师按照上述内容项目,自己的指导情况和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一次评价,将评价意见写成书面材料。(注意:教师对学生的定性描述评价材料中要注重抓学活动中闪光点,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满足。)
(三)学校评价
组织:由学校教导处具体落实,每学期对每个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一次评价。
评价内容:
1、主题选择是否恰当。
2、活动设计是否科学。
3、活动组织是否周密。
4、活动形式是否适合参加活动儿童特点。
5、活动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6、教师取得了哪些新鲜经验,得到哪些新的认识?
采取方式:
1、审阅师生自评材料。
2、与组织活动的教师(或教师小组)共同反思活动过:程,交流讨论。
3、召开学生座谈会。
4、召开家长座谈会或书面征求家长意见。
5、走访与活动有关的社区人士。
选题:1.《树叶贴画》2.《中国结》3.《贺卡传真情》4.《泥塑的制作》5.面具制作6.水果拼盘7.我们的眼睛8.我们一起玩游戏
9.春风吹来野菜香 10.走进小蚂蚁的世界 11.做个自护小能手12..走进动画片13.漂亮的手工凉鞋14美丽的剪纸15精美的布贴画小手工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是一项过程开放、方法多样、主体多元的系统性工程。如何在充分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围绕课程总目标,贯彻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把对课程实施各主体民主、客观、公正和有效的综合评价付之于行动,是本节所将要讨论的重点。
就其性质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也是一种实践性、活动性过程。同综合实践活动一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过程也需经历周密计划、精心组织、严密监控、及时调整和总结反思等环节。任何环节的疏忽,都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失真。为此,我们必须杜绝随意性、形式化、不负责任、走过场或者穿新鞋走老路的评价发生。
那么,怎样才能真真实实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呢?我们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课程评价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其管理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组织机构与管理。
课程改革实施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与此相适应的评价机构的组织管理形式也是自上而下的。它由教育行政部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中心、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领导委员会和年段或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小组三个部分成员组成。教育行政部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中心履行当地所有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组织、指导、监督职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领导委员会主抓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组织、指导、监督以及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中心总结反馈的职责;年段或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小组直接组织、指导、监督并向学校总结反馈本年段或本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具体情况的职责。教育行政部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中心的评价对象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同时接受学校、教师、学生乃至社会的监督;学校和年段或班级两级机构评价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同时接受上级部门、教师、学生、家长的监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过程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参与、共同意义构建的过程。实施课程评价的组织机构的人员组成应当兼顾各种课程实施主体,即领导或专家、教师、学生和家长。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管理与监督制度。
任何组织、任何机构,要在实际工作中高效履行其工作职责,就必须要有能促进其各成员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激励机制和限制其各成员滥用职权行为发生的监督机制。只有让各成员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促成组织或机构形成凝聚力的同时大胆创新。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机构来说,不论是何种级别的评价机构的管理与监督机制,都应建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和主要原则的框架之下,让其成员明确自身的主要工作职责、具体的任务分工和在实际的评价操作中如何规范自身的评价行为及日常工作考核要求。
3.狠抓机构组成人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操作是否得当,不仅关系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功能是否实现,同时还关系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是否实现。接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者成长的必由之路。狠抓相关培训工作是科学评价的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理论、综合实践课程评价方法及操作要领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理论知识。培训的目的,不仅要使评价者评价观念得以改变,同时还要使评价者掌握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的操作技巧。培训的方式,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分散自学与出外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设计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包括评价重点与主要评价项目的确定、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实施评价的操作流程和评价结果的表述四个部分。下面结合评价的三种不同对象逐一加以阐述:
1、对学校的评价。
(1)确定评价的重点和评价的主要项目
对学校的评价,一般是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指导中心组织和完成。行政部门评价指导中心可以根据当地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同进度、不同类别学校的办学要求、学期或学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实施重点来确定相应的评价重点和评价项目。一句话,就是要依据当地实情和被评价学校的实际发展水平,分阶段、分层次地确定评价重点和评价项目,切忌不加考察地一刀切、千篇一律或盲目照搬照套。
(2)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
俗话说,内容决定形式。作为评价操作的实际形式表现,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由评价的主要内容来决定。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评价的内容特点,对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进行评价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①学校自评。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都是评价的主体。被评价的学校可以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自评,来发现自身的得与失,调整和完善工作计划,为今后的努力确定新的目标和方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我参照评价的体现。
②问卷调查。由于工作特点的制约,参与评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中心,往往不能实际介入学校日常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对各个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了解甚少,评价的信息资料掌控不足,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评价的可信度。为此,在实际评价之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多层面了解被评价学校的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看法,是实现真实评价的必要手段。问卷调查的对象包括教师、学生和家长,调查方式可以采用随机抽样式调查。
③现场审议。现场审议,是一种对学校在课程实施前与后,关于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进行现场分析评价的方法。这种评价,是评价者们在通过实地考察、实地取证、活动观摩、与被评价者近距离交流,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共同分析、交流、讨论并最后得出评价结论的过程。这种通过现场审议的方式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进行评价,是当前最主要的评价方式和手段。④交流访谈调查。所谓交流访谈调查,就是由行政部门综合实践课程评价指导中心主持,随机抽选一些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就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与课程实施效果等有关具体问题进行集体访谈调查的一种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有利于评价者通过相互启发、共同探讨、相互质疑等手段开阔视野;有利于评价者听取来自各方的不同意见,开拓民主评价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让参加座谈答疑的每一个人自由地畅所欲言,教师、学生和家长应当分批进行。
(3)评价操作程序。
对学校进行评价的一般性操作程序是:制定评价细则——组成人员——实地考察取证——初步审议——座谈反馈——形成最终评价。
(4)评价结果表述。
任何一种评价,都要有结果体现。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不在于对学校进行排次,而在于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评价结果的表述既要对被评价学校在课程实施等方面的成绩作出充分地肯定,也要指出被评价学校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希望和要求。评价结果的表述形式,可以采用具体直观的量化分值和措辞简洁明确的质性评定语言相结合的方式。
2、对教师的评价
(1)确定评价的重点和评价的主要项目。
对教师的评价,要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规划的总体框架内,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来确定评价的重点和项目。对教师评价的重点和评价主要项目的确定,一般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中心拟订教师评价总则,各个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领导委员会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和自身发展现状制定具体操作细则来共同完成。
(2)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
对教师的评价,一般情况下直接由教师所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领导委员会组织实施。其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①教师自评;②同事评议;③学生、家长座谈;④部门日常考核评价;⑤相关理论知识测试。对于前面三种,其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学校评价相似,这里着重讲述部门日常考核和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测试。
部门日常考核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过程性和生成性,决定了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决定了对教师实施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教学进行日常考核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对教师进行日常考核评价,是学校职能部门行使课程改革管理权利的体现,也是进一步规范教师日常教育行为的一种有力保障。其考核的内容有:教师学期初制定的课程活动指导计划、课堂活动指导教案、学生活动情况记录、教学指导反思、学生活动案例分析、特殊生跟踪指导记录、期末教学总结、教育文献摘要和参加校内外教研活动情况等等。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测试: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活动指导策略,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教师素养的要素构件。理论知识与技能测试,虽然不是对这些相关要素构件进行评价的唯一手段,但也是对教师综合素养进行判定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这种测试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识、课程评价要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活动指导策略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等内容。试题的类型包括知识型和问题解决型两类。测试的形式一般可采用笔试、问卷、答辩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3)评价操作程序。
制定细则——组成人员——材料会审——民主评议——形成结论。
(4)评价结果表述。
对教师的评价目的与对学校的评价一样,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因此,对教师评价的结果表述也应从肯定教师的工作努力和指出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两个方面考虑,以量化评定为辅,质性分析为主,进行论定。
3、对学生的评价
(1)确定评价的重点和评价的主要项目。
学生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最主要内容,也是课程评价最值得慎重的环节。务必在充分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基础上,严格依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原则,根据小学生不同阶段发展要求和学校学期规划,制定各学期学生评价的重点及主要项目。
(2)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
对学生的评价,通常采用学生自评、活动小组互评、指导教师点评和评价指导小组综评四种形式。其中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指导教师点评贯穿于学生课程日常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期末综评。至于年段或班级,一般是在学期末或学
期末才由学校统一进行。
(3)评价指导小组综评操作程序。
制定细则——组成人员——公布测评项目——组织命题——材料会审——成果观摩——民主评议——形成结论。
(4)评价结果表述。
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领导委员会和学校教务处联合,出具以激励性语言为主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素质报告单,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陆圈镇中心小学
2011年9月
第三篇:2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案
朱王堡明德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指导,坚持“立足过程,尊重多元,注意反思,促进发展”的评价原则,注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发展程度,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二、评价目的
l.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及发展中的需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
3.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4.转变教师角色,重视发展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及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养。
三、评价要求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 1.注重过程
评价时要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而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注重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小学生的标准。
2.尊重多元
鼓励并尊重小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3.注意反思
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引导小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小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小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评价以下列几项为标准:
1.深刻领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并以负责的态度参与这门课程的实践。
2.能够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持续有效的掌握学生发展的情况,并且采用有效的革新措施巩固评价成果;建立积极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赢得学生的尊敬,能激励他们超越自己。
3.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活动方案。善于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有趣而有效的结合。
4.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资源。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过程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及研究者。
5.教师要具备基本的百科常识和生活常识,能灵活地在各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反思习惯和良好学习方式的形成,让学生能主动从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学习新知。
四、评价方式:
(一)学生评价: 1.学生自评 方式:
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学生填写“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个人评价细表”或用描述性语言的方法对以上内容进行一次自评。
2.小组评价 方式:
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集体讨论,由组长执笔,用描述性评价方法针对小组成员合作情况、解决问题能力及改进方面等内容进行评价。
3.家长评价:根据孩子在活动中的情绪体验及能力发展及努力方向等方面进行评价。
4.指导教师评: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努力方向。
(二)教师评价:每学期结束后,由教师以总结的形式写出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
(三)学校评价 :由学校校长牵头,教务处具体落实,每学期对每个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一次评价。
方式:
1.审阅师生自评材料。
2.展示主题活动成果。
3.现场考查学生的技艺、技能等。
4.发放学生调查问卷或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活动实施情况。
总之,学生、教师、学校是评价方案的主体,而评价方案的实施实际上就是一次活动效果的考评与检测。
2013年9月1日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评价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评价方案
2010--2011
信庄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评价方案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还是教师专业的提高抑或是课程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学校的评价得以实现,因此,建立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评价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当代教育评价的重要方面,它不仅仅是评价学校的优劣,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校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应通过评价帮助学校改进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帮助学校探索新课程的实施方法、总结成功的经验;用肯定性评价调动学校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2、自主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评价是指向学校的评价,只有学校才能最真实地评价其内容、实施过程是否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评价过程中要重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及对自身的评价。
3、指导性原则
教研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评价,要贯彻指导性原则。无论是评价指标的确立还是评价的实施,都要使评价的过程成为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过程。
4、特色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应立足学生兴趣、社区特色和学校传统特色。每个学校的社区环境不同、学校发展目标不同、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也不同,因此,每个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都应有自己的特点,在实施学校评价时就要注意各校的差异性,立足学校鲜明特色的形成。
5、开放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其目标、内容、评价都应随着学生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开放性还表现在:在开展学校评价时要充分给予学校展示交流的机会。通过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等形式使每个学校都将自己的经验介绍出来。
(二)评价的内容
1、课程设置
(1)是否按国家课程设置的要求设置了课程。按照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国家设置的必修课程,小学每周开设2节,中学每周开设3节。(2)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否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四个要素之间是否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2、制定方案、计划情况
(1)学校是否制定了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2)是否制定了分年级的计划?
(3)方案、计划的制定是否有明确的教育思想和长远的规划?(4)是否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措施等方面。
3、组织机构的建立
(1)学校应选派认真负责、富有创造力的中层干部或校级领导主抓综合实践活动课。
(2)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小组,吸收有独创精神的教师为小组成员,负责全校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
(3)学校要明确规定所有的教师都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工作。不可借故推卸责任。
(4)学校应聘请各领域学有专长的人士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
4、师资安排
(1)学校应统筹规划,落实指导教师,组建年级指导组。(2)在校教师均有承担综合实践课程的责任和义务。
(3)跨学科的探究性活动和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应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一名教师为主学科的指导教师,各学科应根据学期初计划分工落实,责任到人。(4)积极利用当地社会资源,聘请兼职教师。
5、校本培训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课程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规划设计能力、探究能力、收集、处理、反思信息的能力和问题意识。开展长期的多种形式的系统培训,势在必行。学校是否开展系统的校本培训,也是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评价的重要内容。
(1)培训内容:理论培训、技术培训(方案、个案报告的撰写)、研究方法培训。
(2)培训方式: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经验交流、个别指导
6、管理制度的制定情况
学校应充分认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列入教学工作计划,任何班级不得以任何名义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时间。学校还应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开齐、开足、开好这门课程。这些制度包括:师资配备制度、教师工作量制度、教师奖励制度、教师教研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等。
7、资源开发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就无法开展。因此,能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也是评价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评价可考虑如下几点:
(1)学校校外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地区、社区、家庭课程资源)
(2)学校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校内指导教师资源、校外人才资源)(3)信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
8、课程实施情况
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只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步,能否按照既定的方针贯彻落实才是课程实施的关键。课程的实施情况可以从学生的表现、家长的反馈、社会的反响等方面来评价。
(三)评价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评价尚属起步阶段,有待不断完善。根据学校评价原则,可采取如下评价方法:
1、组织学校进行自我表现
经常开展校际经验交流、成果展示活动,使学校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知名度,满足学校自我表现的要求。
2、组织学校进行自我评价
学校自评工作,是由学校建立自评小组,根据评价内容和标准,开展自评活动。
(1)建立学校自评小组。自评小组由学校行政、教研组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
(2)通过查阅资料、座谈、实地观察、调查问卷等方法,有计划地开展自评工作。
(3)撰写自评报告。其内容及基本要求: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情况,如所开展的活动、学生的发展情况、课程研究的专题及进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家长、社会的反响等;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推进的措施;建议或要求。
3、建立学校管理评价制度。
建立定期对学校进行互评、不定期进行展示性评价、随时进行自评的评价管理制度以及表彰奖励制度,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校领导和教师参与 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四)评价实施建议:
因为我县的综合实践活动刚刚起步,在对学校进行评价时,以自评为主,重点考察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以及课程的实施情况。详见附表四。
县教育局将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工作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考评项目,并依据《吴桥县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指标体系》对学校进行检查与评定。评价结果将作为对各学校全年考评的依据。
各学校每学期要做好对教师实施与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综合评定,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年终考评的依据。
第五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评价理念和要求为指导,坚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原则,注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发展程度的检测,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二、评价目的
l、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及发展中的需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
3、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4、转变教师角色,重视发展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及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养。
三、评价要求 对学生的评价:
1、注重发展,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是否能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参与活动的兴趣,重视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和对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关注对综合素质的考查。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解决与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考察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化的评价结果整合应用有利于准确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
4、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题的多元化。主动参与评价,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研究人员共同参与评价交互过程,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学生发展需要。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关注过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关注过程,有效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
对教师的评价:
1、能够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持续有效的掌握学生发展的情况,并且采用有效的革新措施巩固评价成果;建立积极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赢得学生的尊敬,能激励他们超越自己。
2、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活动方案。善于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有趣而有效的结合。
3、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资源。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过程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及研究者。
4、教师要具备基本的百科常识和生活常识,能灵活地在各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反思习惯和良好学习方式的形成,让学生能主动从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学习新知。
四、评价内容(一)学生评价
1、自评内容包括:
(1)你是否一直对你参与的主题活动感兴趣。(2)你是否参加过活动主题的选择。(3)你收集信息、资料的途径有哪些?(4)你在活动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5)本次活动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6)你对活动成果是否满意。(7)本次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8)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方式:
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学生填写“综合实践活动记录与评价表”或用描述性语言的方法对以上内容进行一次自评,完成后全体成员均上交一份给指导教师。
2、互评内容包括:(1)小组成员合作是否愉快。
(2)你们在活动中遇到哪些困难或问题?(3)你们是怎样合作克服困难的?(4)你们认为下次活动还应从哪些方面加以改进? 方式:
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集体讨论,由组长执笔,用描述性评价方法为主对以上内容进行评价,完成后每组交一份给指导教师。
(低年级学生在活动结束后由负责老师安排评、互评及家长评的形式进行活动评价)(二)教师自评 内容: A、工作评价
(1)你是否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抱积极态度。(2)你是否有一个活动方案和活动情况记载。(3)为指导学生活动,你作了哪些;隹备? B、过程评价
(1)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实践参与活动?(2)学生对活动主题的兴趣是否持久?
(3)学生获取信息、资料的方式途径有哪些?他们如何选择处理搜集的信息?(4)小组成员能否进行有效的分工与合作。小组长的功能发挥的怎样?(5)学生在活动中是否体现独创性?独创性体现在何处? C、效果评价
(1)活动成果是否实现预定的目标。(2)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发展得怎样?哪一方面的能力最为突出?(3)学生的情憾体验是否获得满足?满足程度怎样?(4)活动中有无“空白点”,体现在何处,设想如何改善? 方式:
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指导教师按照上述内容项目,自己的指导情况和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一次评价,将评价意见写成书面材料。
(注意:教师对学生的定性描述评价材料中要注重抓学活动中闪光点,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满足。)(三)、学校评价
组织:由学校校长牵头,具体落实,每学期对每个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一次评价。
内容:
1、主题选择是否恰当。
2、活动设计是否科学。
3、活动组织是否周密。
4、活动形式是否适合参加活动儿童特点。
5、活动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6、教师取得了哪些新鲜经验,得到哪些新的认识? 方式:
1、审阅师生自评材料。
2、与组织活动的教师(或教师小组)共同反思活动过:程,交流讨论。
3、召开学生座谈会。
4、召开家长座谈会或书面征求家长意见。
5、走访与活动有关的社区人士。
总之,学生、教师、学校是评价方案的主体,而评价方案的实施实际上就是一次活动效果的考评与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