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京刘导之一:导游如何做到“杀敌”于无形之中
版权人: 南京刘导
摘录于第一导游网
就像相声演员一样,导游是吃开口饭的,所以嘴上功夫是评价一个导游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任何一个能上华东导游聚会的讲坛上演讲的导游,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讲解一流,无论他们是正才式的讲解,如南京巫导,还是歪才式的搞笑,如杭州小黑(正才和歪才都属于人才,没有歧视的意思)。所以,讲解是一个导游的灵魂。看一个导游的讲解是否出色,主要取决于游客对他的讲解的接收程度,也就是有效输出率。你讲了一个小时,游客五十分钟都在认真听,那么你的讲解算成功的。如果你讲了两个小时,游客有一个小时是心不在焉的。
那么你讲解的精彩度就打折扣了。
前段时间,听说华东有个导游,带团路过南京的长江大桥,不巧讲解时堵车,于是他继续自己的讲解,结果车堵了两个小时,他讲了两个小时,而且只讲一个主题。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不觉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敬佩的倒不是他两个小时的讲解时间,说实话,华东任何一个城市,都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找个主题讲两个小时并非难事。我佩服的点是,在堵车的情况了,游客的情绪依然能够安然无恙,说明他们都在专心听导游的讲解,说明这位导游的有效讲解程度很高。那么,导游怎样才能尽量做到100%的有效讲解呢?个人认为,能做倒四个字即可-----雅俗共赏。
为了讨论方便,我们暂且把导游的讲解内容分为一般性讲解和购物讲解。
一般性讲解,要正史野史结合,这样才能讲的妙趣横生,环环相扣。比如在南京讲朱元璋诛杀大臣,在他杀到第二代大臣时,最著名的案件就是胡惟庸案,那么按正史的解读,你可以说胡惟庸死于自己的专权。当朱元璋看到首任宰相李善长专权时,便扶植了胡惟庸,可胡惟庸没有解读出朱元璋的意思,朱元璋最讨厌宰相专权,一心想废除宰相一职,自己直接统管六部。于是找了个谋反的借口杀了胡惟庸,此后中国再无宰相一职,像后来的张居正,于谦,以及清代刘墉等,不过是内阁大学士,只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严格的说,连宰相之名都没有。这是正史的讲法。按野史讲:一天,胡惟庸告诉朱元璋,说他家里的井突然喷出汩汩泉水,并解读说这是天人感应,上天看到朱元璋治理国家井井有条,便降一些祥瑞,以示表彰。于是朱元璋带着内侍前去观看,走到半路,一个叫云奇的小宦官突然跑过来,拦住去路,由于紧张,云奇说不出话,一直用手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前面的侍卫见云奇不说话,便驱赶他,可云奇怎么也不走,直到被打的头破血流,还是手指远方,朱元璋觉得奇怪,于是登高一望,发现胡惟庸家屏风墙壁后面,正在埋伏无数盔甲战士,于是朱元璋调集卫队,以谋反的罪名杀了胡惟庸。这便是“云奇告变”的故事,这是野史的讲法。
讲刘伯温,正史你可以从他考试作弊讲起。刘伯温22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而当时科举,25岁才有资格进士科的考试,显然,他虚报了年龄,虽然进士资格有水分,但学识确是真才实料。你可以借机讲一下科举考试。古代,能考中进士是相当了不起的,古代的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制科很少举办,常科中有明经科和进士科。所以,古代科举最普通的考试是明经科和进士科。明经容易而进士难,有这么一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如果你30岁考中明经,你也是个老明经了,如果你50岁考中进士,你还是个少进士。而刘伯温23岁便中了进士,是多么了得啊!按野史,你可以讲刘伯温的神机妙算:朱元璋杀了很多功臣,一心想借机杀了刘伯温。一天,朱元璋在内宫吃烧饼,刚咬了一口,刘伯温进来求见,于是朱元璋心生一计。朱元璋用碗扣住烧饼,让刘伯温猜里面是什么东西,刘伯温说:半似日来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口。朱元璋很高兴,又问刘伯温:你看我的南京城修的如何?刘伯温说:很坚固了,恐怕只有燕子才能飞过。朱元璋又问:我大明王朝能传多少代?刘伯温说:万子万孙啊。一番考察,朱元璋都非常高兴。刘伯温躲过一劫。如果他说错一句话,脑袋就搬家了。而刘伯温作为诸葛亮一般的人物,在保全自己性命的同时,必须道出事实,才能显示出他的水平。而一个个事实,其实已经暗藏在他的回答里。燕子飞过南京城,暗示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夺走权力。明代江山续传万子万孙,暗指明朝到了万历的儿子朱
常洛和万历的孙子朱由校朱由检(天启和崇祯)就结束了。这是野史的讲法。
购物讲解,也要掌握两大原则,专业性和趣味性。拿丝绸为例:五市团,丝绸的讲解,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苏州去杭州的路上(或上海到杭州的路上),通过农民的房子和田野里桑树南方和北方的不同,引出丝绸文化。从丝绸之路讲起,刘邦建立汉朝,在经历了文景之治后,汉武帝刘彻完全又能力击打匈奴,于是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以及蚕从一龄到四龄,体重增加一万倍的成长过程等等。从苏州到杭州的路上讲解丝绸,游客没有什么防备,完全当丝绸文化来听,不像第二天去丝绸店的路上讲那么敏感。所以,长
途丝绸讲解的铺垫,也起很大作用。
就像我上面列举的讲解一样,我们讲解要做到雅俗共赏,雅的部分是为了树立导游知识的专业性和权威性,那样不管是你的一般性讲解还是购物的铺垫,游客都会对你的讲解有信服感,这个很重要。俗的部分是为雅的部分服务,因为如果导游的讲解内容从头到尾都是专业性讲解,必然会影响讲解的趣味性,游客会听不下去,游客听不下去你的讲解,“洗脑”从何谈起?所以,雅是讲解的目的,俗是讲解的辅助。为了增加可听性,我们需要雅中有俗,俗中有雅,做到雅俗共赏。
不管是一般性讲解还是购物讲解,我们都要做到精彩,千万不能平时的讲解三言两语,一到购物口若悬河。那样游客就会马上看出你的心思。只有把优秀的购物讲解,隐藏于更优
秀的一般性讲解之中,才能做到“杀敌”于无形之中。
第二篇:南京刘导之八:新导游从接到计调带团电话开始,心里就紧张起来
南京刘导之八:新导游从接到计调带团电话开始,心里就紧张起来。
前段时间,忘记在哪个论坛看到一个新导游的发帖求助,大致意思是每当他接到计调让他带团的电话,心里顿时像压了一块石头一样,紧张从此开始。我想这种情绪不仅新导游有,甚至做了一两年的导游,当接到带团的消息,心里也会有点小紧张。
仔细分析一下,我认为这种情绪主要源于五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一,一般新导游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年纪小心智尚未成熟。二,任何人在公众面前发言,都会本能紧张。
三,刚做导游,学习和掌握的都是景点讲解词,一到车上没话说,沉默的环境下客人无聊,对导游也是种压力。
四,以前带团遇到过“刁民”,害怕此团会出现类似情况。五,讲到购物、加点时心里发虚。
针对上面五点,我觉得应该用以下具体的方式加以克服。
一成熟是没有具体标准和年限的,它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趋于完善。当你想起上个月发生的事,觉得自己很幼稚,如果换到今天,绝不会说那样的话或做那样的事,那么说明你还有成熟的空间。当这种感觉渐渐在生活中出现少了,你也就慢慢成熟起来了。一个成熟的人,理智健全、处事稳妥、思考周全,紧张的状况自然会减少。所以这方面新导游顺其自然即可。
二任何一个从事在公众面前发言的职业的人,在开始的阶段,都难免紧张,不管你是青涩的年轻人还是稳重的中年人。记得以前带过一个团,是一个上市的医药公司。副总带队,里面都是些部门经理。其中一个销售部经理,能说会道,在平时私下聊天时很有能耐,也自认为风趣幽默,社交能力强。在长途的时候,我们一起搞活动,我讲了一个笑话,然后取得做主持人的资格,主持活动。除了大领导之外,几乎里面没有一个站到前面面对大家不紧张的。大领导能镇定自若,我想是他开会发言的机会多,锻炼的结果。活动到一半的时候,轮到那个销售经理来前面表演节目,我当时特别想见识一下他的演讲风范。他也似乎早已按奈不住自己高涨的情绪,想到前面表现一番。哪知道,他刚站好拿起话筒,平时那种口若悬河的气势顿时丧失殆尽。说话断断续续,时不时眼睛看下旁边坐在司机后面的我,说两句就看我一下。我知道这是紧张的表现。再看他拿话筒的那只手,一直在轻微的颤抖个不停,我轻轻拉了一下旁边的全陪,给她使了个眼色,全陪看到,差点笑喷。这是真事,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那位四十多岁的经理的形象,衣着讲究,谈吐幽默,处事四平八稳,也有一定的和群众打交道的经验。即使这么一个成熟的年纪,常和人打交道的职业特性,一站到公众面前都会举止畏畏缩缩,言语吞吞吐吐,表情木讷呆板,更何况我们年纪轻轻刚入行的新导游了。所以,要克服这方面的紧张情绪,我们只需坚持带团,在众人面前发言的机会多了,紧张情绪便会慢慢淡化。
三我以前也说过,真正体现一个导游功夫的地方不是在景点的讲解,而是在车上。新导游之所以一到车上就觉得没什么可讲的,一方面是知识积累不够,另一方面是新做导游,不知道在车上需要讲些什么。
我把导游的讲解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敢讲,二是多讲,三是会讲。新导游突破的第一关是有胆子讲,能够把自己的嘴巴打开,这一关容易过,几个团操练下来,胆子就壮了。过了第一关,导游便有了自信,开始大量吸收知识,然后再一股脑的把肚里的知识全部倒出来,知道什么就讲什么,认为只要自己讲的多,游客就会夸赞,自己就是一个好导游。其实,这个时候导游才进入讲解的第二个阶段。再修炼一段时间,导游会慢慢明白讲解的技巧,知道车上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游客喜欢听什么厌烦听什么,甚至明白了哪些讲解是对自己有用的哪些是“瞎耽误”工夫。此时,导游的讲解才算基本成熟。
有人喜欢用“信手拈来”一词形容导游的讲解水平。我个人不是十分认同,如果此成语用在形容导游的知识储备或者和游客私下聊天还算恰当。但形容导游的讲解万万不可,尤其是在长途讲解的时候。长途时,导游且不可用“信手拈来”的组织讲解词的方式讲解,导游长途的讲解除了思路清晰主题明确外加内容充沛以外,一定要配合你接下来要到达的城市概况和具体特产。我带团有个习惯,前一天晚上睡觉前,会躺在床上思考一下第二天的基本行程,中间几个长途的“路讲”内容具体怎么编排和调整做到心中有数。
新导游做了一段时间以后,对导游工作有了感性认识,自然知道车上长途时该讲什么。这部分讲解词一方面来自于带团经验的积累,依据这些经验自己创作一些“聊天式”讲解词,比如我曾经写过“一张彩票引发的故事”,“一个记者团引发的故事”等自编导游词;另一方面来自书本吸收的知识。
当你在车上侃侃而谈,游客一个个伸长脖子瞪大眼睛看着你,你从前那种讲解不足带来的紧张就会被超级自信取代。
四这方面似乎没什么可说的,新导游记住一句话就克服了。“再烂的团再刁蛮的游客你也只陪他们五六天时间。如果你一号接五号送,那么你就这样想,只要五天之内我个人不犯错误,不给他们抓住投诉导游的把柄,六号那天你就是自由之身了。”这里需要对新导游做个提醒,越是烂的团,住宿吃饭车子容易出问题的团(主要是组团社和地接社的价格问题),导游本身的工作越是要做的严谨,以防游客回去以后,投诉车房餐的同时,顺便也投诉你导游的某些小的甚至称不上错误的错误。一旦导游被扯进来,旅行社便会避重就轻,把大部分责任推到导游身上。导游是旅游环节中最弱势的,自己把自己照顾好。
五最后这一点也是最难克服的一个因素。有些做了两三年的导游在讲到这些地方都会心里发虚。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试想,一把紫砂壶正规大商场卖四百多,我们去的既有旅游局颁发的许可证,价格又比商场的便宜一半还多,才一百多,你协助游客买一套等于帮他们赚了两百多块。最近几年,南京涌现一种新的商店,叫养蚕人家蚕丝被。我“考察”过几次,那里面的被子一斤都要350元左右,一床四斤的被子怎么也要上千,而杭州的丝博丝府却只需一半的价格,游客买一床等于赚了600块啊。所以推销购物好的导游简直就是当代活雷锋!做好事有什么可紧张的?
再说加点,拿宋城为例,一个杭州市民花四块钱倒两次公交疲惫的跑到荒郊野外的宋城,也还要花上220块进去。我们导游司机开着车把他们送到门口,不
要他们打车坐公交,只收取和杭州市民同样价格的门票钱,精彩的“千古情”就享受了,游客可是沾了个大大的便宜啊。“导游出来是赚钱的所以不能怕吃苦,游客出来是享受的所以不能怕花钱”。记住,导游赚的不是游客的钱,是景点的钱,跟游客没一点关系,所以后半句应该改成游客出来不要总想着“省”钱,让导游给你什么折扣。导游让你们花和当地市民同样的价格已经很够意思了,况且车接车送的,再给你一个折扣,两头的便宜都让你沾了,哪有那好事!
想明白了这些,一个新导游的紧张情绪也就完全克服了。
第三篇:南京刘导之七:导游词的三种总结方法,顺便谈下“加宋城”的一些小技巧
版权人: 南京刘导 摘录于第一导游网
导游词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核心导游词,主要包括景点介绍,城市概况介绍。这类导游词相对比较固定,容易掌握;另一类是外围延伸的导游词,这类导游词的范围宽泛一些,一个城市的相关历史故事,名人传说,沿途的风俗介绍,主题讲解,各个地方特产的介绍,甚至只要导游在车上一开口,我们就能说他是在讲解,脱口而出的就是导游词。
新导游起步,首先要从学习第一类导游词开始。这类导游词虽然内容比较固定容易掌握,但却是新导游起步的基础,新导游应该在最短的时间把它掌握,不应该花太大气力和太久时间用在这一方面。
第二类导游词属于导游个人能力发挥的范围,也可以说,第二类导游词完全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格式,只要能让游客开心长见识又对导游个人利益有帮助,都是一篇好的导游词。
新导游只有把第一类导游词掌握了,才有能力和感觉,琢磨出比较优秀的第二类导游词。这就像有的旅行社对导游的加点政策一样,首先你要向游客收的自费项目的利润属于社里的任务(比如灵山大佛三国水浒等),完成了这一部分,剩下的自费加点利润才是给导游的。
要学习第一类导游词,大家买两本专业的导游词,大概背一下就可以了,或者带团时每到一个景点,给游客放了自由活动后,去跟着其他团队,听听别的导游讲解。新导游勤快点,这类导游词很快就能积累起来。
对于一个华东导游来说,第二类导游词尤其重要。之所以这么说,不仅是因为华东线跨度大,时间长,涉及内容多,对导游带团能力要求高(N年前,我的一个全陪跟我说,她组的华东团,房车可以差点没关系,但一定要找个好导游,原因就是华东线涉及的内容很多,出现意外状况的可能也就大,所以一个好的导游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因为第二类讲解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导游的收入。先不说你的加点购物如何,单从旅行社的角度,也喜欢重用那些每次带团游客意见反馈良好的导游。
关于第二类导游词的总结方法,我归纳为三种:借鉴他人法,苦思冥想法和阅读总结法。一 借鉴他人法
这类方法在我们接到团后作自我介绍和欢迎词时就可以用上。“。。。我们来自山西的游客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华东游玩,我是南京**旅行社的导游(介绍自己和司机以及部分注意事项)。。。大家看好我的这面旗子,在接下来的五天里,大家要紧密的团结在以“刘导”为中心的“天天江南”这面大旗周围,这面旗子就是一个指挥棒,它走你们就走,它停队伍就停,不跟着旗子走,你就会犯“路线”错误。。。。最后,祝我们车上前面的朋友后面的朋友,左边的朋友右边的朋友,前后左右的朋友,男朋友女朋友男女朋友,老朋友新朋友新老朋友,大朋友小朋友大小朋友,祝你们在华东旅游期间一帆风顺两全其美三阳开泰四季发财五谷丰登六六大顺七分满意八面玲珑久久留恋十全十美百战百胜千金散去万-事-如-意。
在旅游期间,您千万别:一意孤行两败俱伤三心二意四大皆空五体投地六根清净七窍生烟八面受敌九霄云外十面埋伏百无聊赖千夫所指万-念-俱-灰。
最后,祝各位在这几天里:吃的舒心,住的温馨,行的顺心,游的醉心,买的放心,玩的开心!希望各位,多花钱少生气,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这段开场介绍,借鉴相声演员的贯口。说白了就是看你的嘴溜不溜。那一连串的好的词语和不好的词语,其实意思并不完全贴切,这里体现的是速度,你要说的很快,游客只有一个朦胧的感觉----是祝福还是提醒,只要把最后一个词语用的准确就可以了,并且要把最后一个词一字一字清晰缓慢的说出来,一方面是为了清楚的表达你祝福的意思,另一方面给他
们鼓掌的时间。如果大家有更贴切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组合。
中国目前有四大笑星(个人评的):赵本山,郭德纲,小沈阳和周立波。先简单评价一下四位笑星,然后再谈借鉴他们的技巧。
我认为,如果小品界有资格评出一位大师的话,一定是赵本山。所谓大师,就是在某一领域成绩卓然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同辈。
作为传统艺术门类,相声界毫无疑问具有推出自己大师的资格,郭德纲扎实的相声功夫和目前的成绩,具备了成为大师的基础,但将来能否成为真正的大师,还要看他后面的努力,毕竟大师不仅要有水平还要有威望,所谓德高望重。
小沈阳起点很高,站在了巨人赵本山的肩膀上。小品界三十年后能不能发展成为正统的艺术门类还两说,小沈阳目前的功夫我感觉和他师父赵本山还差很多。建议大家看下赵本山的某个演讲,同时被邀请的还有成龙,里面老赵的功夫很了得。生活中的口才很能显示一个人的实力,小沈阳舞台下的讲话就显得稚嫩一些。小沈阳虽然已经出头,但能不能持续下去还不知道,更不用说成为大师。
周立波的表演形式是把一些生活中的笑料串联起来,他不像相声演员,需要一定的童子功。这种表演主要需要两个能力:一是把生活中和百姓紧密联系的笑料题材串联起来,要连的自然,生动,幽默。另一个能力就是记忆力。一个人在舞台上说三个小时,足以考验人的记忆力。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周立波说一段,就会回到舞台中央,拿笔在自己的手本上划一个标记。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他是在划自己的提纲。
我曾经作过实验,一个人在家里讲民国历史,大概讲了两个半小时,不看任何提纲(有的导游看了一本书后,觉得自己吸收了一些知识,然后就把第一次讲解用在实际带团中,美其名曰“试讲”,我不赞同,与其拿到团队上实验自己能不能完整通顺的讲下来,为何不自己在家提前讲一遍呢。事先花点时间便可以避免车上初次讲解的紧张和讲错的尴尬,何乐而不为)。
人们总是说,现在年龄大了,记忆力在减退,远不如上学的时候。我不这么认为,这个世界上流行着很多伪真理,并被人们信以为真,关于记忆力的说法就算一个。我们来分析一下,记忆无非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专心,二,技巧。记得我们上学时,在课堂上一起背诵,一堂课就能背下木兰辞。原因很简单,因为学生心无杂念,具备“专心”这一要素。说到技巧,其实只有两个字----重复。有人喜欢埋怨,说自己感觉背会了,可睡了一觉,第二天又忘了。我喜欢忘记,这次忘记是为下次牢记打基础。多重复几遍,自然烂熟于心。
工作之后,个人的事,工作的事,家庭的事,统统烦扰着我们,使人很难静下心来专心背诵一些东西,而工作以后生活节奏的加快,也很难让我们有像学生时代那样,有充足的时间背诵文章,这就影响了我们的耐心,总觉得还有很多事等着我们去做,不愿过多的重复背诵某些知识,背个两遍背不下来,就怪年龄大,记忆力不好。回想一下,学生时代的哪篇文章我们不是背个五遍八遍的才记住?
所以,“不能专心”和“失去耐心”是记忆力“差”的真正原因。年龄大记忆力不如以前的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
除了重复记忆法,还有灯笼记忆法。比如你要讲的专题是明史,那么你提灯笼的主线就是朱元璋,下面可以再分为三跟线,一是朱元璋的家世,二是朱元璋从童年到成为皇帝的几个重要事件,三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的所作所为。三条线又可以各自统领下面的分线,比如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又可以分为反腐败,杀功臣,传皇位三个小主题。这样一层层递进,条理清楚,思路明白。导游记的牢,讲的顺,游客听的省力。
成年人和儿童少年比,智力、经验、对事物的分析能力、记忆的技巧都在增强,只要克服“不能专心”和“失去耐心”这两个不足,拿出学生时代同等的“专心”和学生时代背诵五遍的“耐心”,成年人的记忆力是在增强而不是在减弱。至于七老八十的人记忆力到底如何,我不
知道,我感觉至少50岁前人的记忆力应该差别不大。我们且不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扯远了,回来说周立波。前面说了,周立波的这种表演形式并不复杂,也不需要太多功夫。需要两点,一是事先编排的资料要精彩,二是要把它们记住。至于舞台气质衣着形象那些旁枝末节的东西,我们就不扯蛋了。
资料的编写是事前幕后做的,可以很多人共同参与;而为了保持演出新颖和观众重复观看的市场效果,内容需要经常更换,这就要求周立波的大脑有足够的记忆空间。为了省力,他写一些提纲上台,一段段演绎,讲完一段划掉一段。这么做基本不影响演出效果,也算是一种巧妙的“偷懒”方式(导游的讲解不能有提纲,所以记忆的难度要比他大)。从上面两点看出,周立波的表演形式其实没有太高门槛,容易让人效仿。和前三个笑星比较,周立波的表演我个人认为只是还能赚几年的钱。并不是说他本人如何,而是这种表演方式决定了它不可能长久,更不可能成为正统艺术。
四位笑星里面,对我们导游的讲解有帮助的,我认为是郭德纲和周立波。赵本山和小沈阳似乎在技巧上对导游没有什么借鉴。
导游可以从相声演员郭德纲那里学到他的贯口,就像我开始举的例子。如果哪位导游足够刻苦的话,还可以把马季宇宙牌香烟小品里那段国家的名字背下了,在带团中灵活应用于某个地方,足以震撼游客。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在中国学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做到了。所以用心的话应该不会太难,老实说,我目前没有下这份功夫,惭愧。
另外还有相声演员的那段报菜名,也是很好很经典的素材。要达到一边做其他事一边能背出来的地步,没有捷径,只有两个字-----重复,直到成为一种机械反应。我听说,一个导游在西湖游船上表演过一段类似的特长,赢得满堂喝彩,可见他有专门练习。
除了能从相声演员那里学到贯口外,还可以从周立波那里学习他的表演方式------用一个主线把若干个散乱的没有联系的笑话串联起来。如果一个主线包含七个笑话,你只要掌握三个主线,就可以轻松流畅的连续讲二十多个笑话,足以形成一个大段的讲解,杀伤力很猛!我试着用周立波的方法串了几个笑话,由于有点“荤”,怕严肃者看了一半遇到点荤腥就看不下去,我把这串笑话放在本文最后,有兴趣的可以看下,关键是思路,思路掌握了,内容千变万化任由你。
做导游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发现生活中的道理,并用于实际的带团当中,留心处处皆学问。
二
苦思冥想法
导游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犯错误的过程。
这个世界最难做的工作就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导游就是一种。在导游成长过程中,毫无疑问会遇到越来越多的事情,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你遇到的麻烦会越来越少,你的经验也就越来越多。记得N年前,那时刚流行加宋城,一次,我带了一个全国散客,团上有西安人。当我讲解完走到他们跟前收钱时,他们的回答是他们那里有大唐芙蓉园。由于是他们先说出来,后面任由我怎么说宋城好看,和他们那的景点特色如何不同,他们硬是不去,这是我遇到的一个难题。下团后,我使劲琢磨,想琢磨出一个专门对付西安人加宋城的办法。后来,看到宋城的一句话-----世界三大秀,我来了灵感,(介绍的时候最好不要说世界三大秀,说世界三大景点。因为说秀,即使是世界级的,也有种轻飘飘的感觉,说世界三大景点就有种综合实力的味道。这叫偷梁换柱,可以无形中影响他们的心理又不会被客人抓住把柄,秀和景点并没有太大差别,爱咬文嚼字的挑刺游客也觉察不出)。
遇到西安的游客,我会在介绍宋城时说:“我去过西安,吃过那里的羊肉泡馍,你们知道我吃的哪家吗?”他们一定会说是老孙家的,我立刻否定:“错,老孙家虽然是最有名的,但我去的是西安本地人最爱去的鼓楼附近的一真楼。。。(吃馍的趣事及细节讲下),你们的
大堂芙蓉园我也去过,不错,确实很好看”,先说羊肉泡馍,给他们感觉你真的对西安很熟悉,然后再说大堂芙蓉园。不要开口就说它不如宋城,那样他们就立刻反感,不往下听你的讲解,要先稍微捧一下他们家乡的景点,然后再和宋城对比,“大唐芙蓉园确实很好看,但是,它最多在一个城市比较有名,大不了在一个省有名,充其量在中国有名(这句排比要说的有力量),记住,宋城是世界三大景点,和宋城比,大唐芙蓉园根本不在同一个水平线!”拿西安人熟悉的景点作对比,他们心理就有了明确的定位,原来宋城比大唐芙蓉园还好看。
带开封人我也遇到过同样的麻烦,后来用和西安人同样的方法克服了,“我去过你们开封,是从郑州去的,开车走郑汴大道,半小时就到了,中途路过中牟。到了开封,我吃了开封第一楼的包子,晚上吃了鼓楼广场的小吃,当然,去开封不去清明上河园等于没去开封,看后我很震惊,确实很好看,不过和宋城比。。。(同上)”
郑州的游客也同样,“我去过你们郑州,吃的是萧记烩面,喝的是金星啤酒(当你说出他们家乡的东西,越细越好,顿时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当然,我也去看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完后我感觉确实好看,不过。。。。(同上)”。
如果散客团上同时有这些地方的人,大家要灵活组合,把当地特产和景点说完之后,一次性的和宋城做比较,然后用上面的那句排比,切不可罗嗦的重复使用。另外,这段话是在宋城的基本情况介绍完后说的,不是开始就来这段,要先铺垫,后对比。
这样讲下来,再遇到西安人开封人,很有效果。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语气语调讲出来,效果是不同的。记得有位语言学家说过,人类的文字和语言仅能表达30%的意思,70%靠语调表情。我怀疑这个比例,但我赞同这种说法。上面这段东西适合我个人的讲解,大家可以做个参考。
我听过一个导游加宋城的讲解录音,听完后我很佩服那个导游的口才,他的方式是把宋城布局和演出从前到后描述了一遍,完后就向游客收钱。作为导游,我去过宋城,所以知道他讲的是什么,但是我不知道作为没去过宋城的游客,听他这么讲解,到底能不能被打动。我觉得,加宋城的功夫应该在宋城之外,把宋城的世界地位,主人的身家,游客的数量和订票的难度一一讲出来,给游客一种感觉--------不是宋城缺游客,而是游客缺宋城门票。
我上面讲的只是专门对西安开封等地方有类似景点的游客的一些部分讲解词。其实加宋城还有拉拉杂杂很多东西,比如消费心理,我们可以这么讲,“有人一听宋城一个景点200块钱,就会想,这么贵啊,200块够我下趟饭馆了。人消费的时候,最怕转换,等她想下饭馆的时候,她会想,算了,200块吃一顿也没什么意思,不如买件衣服,能穿两年呢,等她买衣服的时候,她又会想,算了,旧衣服都还能穿,200块买一件衣服太贵,买两袋大米够吃两个月的呢。这样转换来转换去,别人的一生用四个字形容,“丰富多彩”,你的一生也可以用四个字形容,“一日三餐”!所以,人难得在这个世界上走一趟,要对得起自己的一生,现在吃穿不愁,要懂得精神享受”。
另外,导游不要在收完钱后,就坐车上不讲话,沉默使人尴尬,在沉默的环境下,车上游客会持续刚才的话题,私下议论,相互影响,甚至节外生枝。导游一定要有充足的宋城讲解词,部分留在收完钱后开开玩笑,玩笑之间,把话题引向其他讲解。我们可以讲,“现在我收你们的钱,你们感觉刘导带团表现不错,支持一下我的工作,看完宋城后你们会有种感觉,天那,原来事前是刘导在给我们机会啊,幸亏我们进了宋城,不然这趟华东等于没来,损失可大了”,游客大笑,然后引入其他话题,“从宋城的投资经营可以看出,杭州人真会做生意。。。”
上面说的只是加宋城的基本思路和几个大家可能用得到的讲解点。宋城的全部讲解词很长,我这里就不细说了。另外,每个团的接团地点不同,带团的实际操作也不同,有时几个自费一起收,有时单个收。但不管怎样,只要每个加点的导游词准备充足,无论具体怎么操作,你只需取其中用的着的部分,然后灵活编排即可。每个导游的带团风格不同,所以讲解 的思路甚至语气语调也不同,个别素材改编后拿来使用是完全可以的,切不可照搬照抄,免得弄巧成拙。黑猫白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希望每个导游都能琢磨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加点导游词。
导游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千万不要轻易把它放过,一定要苦思冥想把它解决,免得受长久影响。
三
阅读总结法
在当前“天亮了”的形势下,不仅新入行的导游不能太急功近利。作为一名老导游,我们也一样要把带团本身放在第一位。很多时候,如果剩最后一两个购物点,我会主动说,“这个点我们导游是有好处的哦,但不多,如果大家觉得刘导一路上表现不错的话,请给刘导捧个场。。”一般只要开口,游客基本上都会出点银子,原因很简单,导游的本职工作做到位了。另外还有带团期间不断的心理暗示,比如,有时候带团中间会插上一句“小沈阳说过,别看我年纪小,我懂的可多了,眼睛一闭。。。刘导虽然年经不大,但我也懂得很多道理,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纯粹的好人和纯粹的坏人各占10%,剩下的80%属于你对人家好,人家也对你好的那一类,就像我们一样,如果我导游对大家好,你们不用说也一定对我好,你们对我好,我也一定会对大家更好,这都是相互的。。”,类似这样的话,要找到适当的时候插进去,要说的恰如其分,切不可太突然,太生硬,那样反而引起游客反感。
上面说的两段话,如果大家觉得有用,想应用在带团中,请注意,一定要有信心,这个信心就来自你平时除了购物加点之外的导游本职工作的讲解。有的导游在长途时,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是“有用的”的讲解,不是洗脑,就是购物。当然,我们不是说购物和洗脑不必要,而是要讲的有技巧,潜移默化,悄无声息。要知道,现在还有几个人不懂旅游的规则?即使技巧很高超,这类讲解也不可占据太多,多数讲解还应该放在一些其他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这样游客才会真正被你打动,折服。才会给你面子,配合你的工作。
要加强导游这方面的讲解,只有一个办法,多阅读,多总结。
整理一套导游词,首先要选主题,主题定了,再找相关书籍,然后开始阅读。读一本书,每读两章,把书合上,回想一下这两章讲的什么,给你留下印象的是什么。能给你留下印象的内容,也一定是游客爱听的。把这些有印象的内容记在纸上,看看能不能不看书自己把这个事件叙述下来,能最好,不能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是记住的内容有跳跃,不完整,或是人名地名记不住;一种是意思明白,但叙述不下来,这主要是文化基础不够,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心里知道的意思。重新翻开书,把没能表达出来的内容一一充实,形成一段完整的导游词。
有一点要说明,有些优美但比较难记忆的段落,大家不要信手删去,这些段落往往在导游讲解的时候,很能体现导游功力,好的东西总是要费些力气的,比如,在讲“遗臭万年”的李辅国时,“溜须拍马,他不学就会;落井下石,他无所不能;残害异己,他从不手软,从亲王宰相到皇帝皇后,有用时成为他手中的权杖,没用时他手起刀落,痛杀干净”,这样讲下了,很流畅。
再比如,讲到宋徽宗夜会歌妓李师师时,“在经过李姥请吃饭洗澡吃水果一阵折腾之后,扮成大商人赵乙的宋徽宗还是没有见到美人李师师,终于勃然大怒,李姥见状,拉起宋徽宗的手,轻步慢走的来到二楼,挑开珠帘,只见屋内床边坐着一位身穿绢衣,化着淡妆,娇艳的像一朵刚出水的莲花,她就是李师师。李师师抬头见徽宗进来,脱去黑绢短袄,换上绸衣,卷起袖子,从墙上取下琵琶,靠着桌子,端正坐好,弹奏了一曲《平沙落雁》,声音韵味悠远,宋徽宗听的如痴如醉。。”如果这段能绘声绘色,游客必笑无疑。
两章一总结,一本书的重点也就抽离出来,然后稍加润饰改编,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导游词。古人读书有一目十行七行俱下的说法,在我们整理导游词的时候,不需要一字一句的
阅读,看到一段话,大眼一扫,几个词语就告诉你这段大概讲什么,和前面内容有无联系,是否重要,一看便知。还有就是阅读之前先看全书的目录,目录的章、节、小标题告诉你需要重点读的哪些地方,然后通过跳读略读细读的方法,最终让厚厚一本书变成薄薄的一本导游词。
附:(用周立波的方式串联一段笑话,有点荤,严肃者止步)
“。。。在座的各位应该都有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我就有这么一个女性朋友,她叫小丽。我们两家是邻居,所以从小就一起玩。有一次,我们一群男孩子在河里游泳,水很浅,小丽也过来玩,小孩嘛,也不介意,大家都光着屁股。玩了一会,我们中间有个小朋友就笑话小丽说:你看,我们下面都有这个,你都没有,哈哈。小丽不懂啊,于是就委屈的哭了起来,这时候正好她妈妈从这里经过,看到女儿哭鼻子,连忙跑过来安慰说:宝贝宝贝怎么了,谁欺负你了。小丽委屈的说:他们说我没有小**。小丽的妈妈连忙安慰她说:宝贝,别难过,你现在还小,等你长大了,那东西要多少有多少。
后来,我和小丽一起上了小学,还分到一个班上。有一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了几个生词,分别是国家,dang,社会和人民。老师当天布置的家庭作业是用这几个词写一段话。小丽回家后,吃完晚饭,准备写家庭作业,由于她在课堂上思想开小差,所以没怎么理解这几个词的意思。于是小丽跑到爸妈房间,问爸爸这些词什么意思。爸爸为了让小丽有深刻的理解,耐心的给她打比喻说:什么是国家呢,比如,在我们家,你爷爷就是国家,他是一种象征。dang呢,我就是我们家的dang,是一家之主。你妈妈是社会,管理着家里的杂事,而你,就是我们统*治下的人民。小丽听完,点头明白了。于是准备回自己的房间写作业,这时正好电视里在放动画片,于是小丽就坐下来看电视,等电视看完,回自己房间写作业。当小丽拿起笔准备写,忽然忘了那几个词的意思。小丽不好意思再打扰爸爸,于是准备去问爷爷,推门看到爷爷已经睡觉了,就没有打扰他,可当天的作业一定要完成啊,没办法,小丽最后还是去找爸爸。这次由于小丽着急,忘了敲门就闯进了爸妈的房间,结果爸妈正在做“游戏”,一下被小丽打扰了。气得爸爸一巴掌打在小丽脸上:怎么这么没有家教啊!小丽哭着回自己的房间,连问题也不敢问了。不过还别说,经过爸爸的一巴掌,竟然打出了小丽的灵感。于是一气呵成,小丽完成了家庭作业,爷爷作为国家,不是在睡觉嘛,小丽是这样写的:国家在沉睡,dang在玩弄社会,挨打的人民在流泪。上了中学,小丽。。。。(思路大概如此,各位自由发挥)。
导游要雅俗共赏,长途时来上一长串个人脱口秀,比单个笑话效果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