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文系学生广播电台实习报告
见习第一天:揭开记者的面纱
新闻中心在电台办公大楼二楼右侧,两间相通的房子,约三十平方米,摆着十几张办公桌,只有几个领导和编辑在聊天。我和他们打过招呼后心里还有些怯意,但很快,他们问了我一些情况后就跟我聊起了采访的趣事,使我放松了很多。从他们口中,我才知道那些空桌都是记者的,听说他们都住在外面,一般都在外面跑新闻,领导都是通过电话安排工作,稿件则由单位邮车送来,若有录音资料带记者才来这里和播音员协商处理。
办公室里的人都是蛮热情的,办公室管财务的林姨很热情地给我向介绍这里的基本情况:电台每天要播出30分钟早间新闻和30分钟午间新闻,均由由新闻中心负责,所以新闻中心每天要制作综合新闻、体育新闻。其中综合新闻包括本市新闻(本台记者稿、通讯员稿、当地日报、晚报新闻剪辑)、国内新闻(主要是新华社电文)、简讯(上网授国际新闻);体育新闻(上网搜索或本市体育活动)。每次新闻的字数控制在30分钟×200内(播音员每分钟可播220个字)。
每个记者每个月要提供140分的稿件,一篇普通会议稿件是6分,会议有录音的8分,通讯12分,下乡通讯加录音17分,个别重大新闻27分。
办公室里还有一位实习生,她在北京一所高校新闻系读大三,已经来了一个月,谈起采访条条是道。她说以前在报社里可单独去采访,但不能对采访对象说自己是实习生,否则人家会认为媒体不重视,不配合采访。她每次来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记者采访安排表,选择自己喜欢的采访任务就打电话跟记者联系,询问是否可以跟班。我如果想跟记者去采访也是要自己主动联系,虽然有些记者说有重大新闻也带我去,但是等几个月也未必有重大新闻,更何况记者也很忙,不一定总记得我。
上午给编辑打了几篇短消息发到省台,然后就是翻看以往的稿件资料。这些稿件大部分是手写的,少量才是打印的。这些报道几乎全是正面新闻,且多是会议新闻,篇幅都很短小。新闻五要素(五“w”)作导语,正文就是用简略的句子概括的句子事件的大意,一般来说都是用主要领导的发言来归纳。因为上午的新闻下午要播出,所以记者没多少时间句斟字酌,一般都比较浅显。
第一次采访:差点忘了正事
第三天市里有个全市财政会议,九点开始。我8:40在市政府车场等李记者,进来的人越来越少,左盼右盼都不见他,直到八点五十八分才露面,他说记者不用提前入会场,等会儿按会议的流程只重点听重要领导的讲话就行。
我们刚入会场,工作人员就送来管财政的副市长和财政局局长的讲话稿,共三十多页。李记者告诉我,主要看副市长的讲话稿,局长的属次要的。趁着主持人讲话他试了录音机的效果----这是采访的首要准备。首先是局长的工作汇报,李记者就拿着两份稿在画圈,我则按照前两天在办公室看的会议新闻的模式写这条新闻稿。不久,李记者就选了副市长四段话准备录音,其余的划线内容教我抄下来,结果女副市长讲话时只提大题目,根本不按稿子读。会后,当我正津津乐道副市长的美丽音色和优秀的口才时,李记者懊丧地说:“她说得是好听,但我的录音就麻烦了。”他要回家重听完那几个小时的录音资料才能决定录音选段,因为我刚才没注意录音的事情也就不好说什么。
(下午,他拿了两条新闻稿来办公室给我看。没想到一个会议可以写出两条内容不同的新闻:一条是当天的财政会议,一条是全市去年财政加大投入为群众办了实事。他做记者20多年了,有经验就是不一样。)
最不自在的一次采访
年初一的晚上,市政府在市区赤坎金沙湾观海长廊和霞山观还长廊放烟花庆祝新年。我跟黎记者八点半在赤坎观海长廊停车场等候市长的车队。半个多钟后,我们和电视台的记者按照市里原先的安排坐上一辆面的,正在神侃时却听生说市领导一行已步行远去了,于是我们慌忙下车,慌不择道地冲过众多车辆来往的大路向人流方向跑,追了两百米才跟上领导队伍,连忙寸步不离贴着走,担心记漏了什么,其实整个晚上直到烟花结束,领导都没有发表正式讲话,黎记者向新闻中心主任报告了情况,主任说如实报道。对于我,整个晚上半个小时的烟花就像几个钟头,为了听到领导的发言而没有跟着记者到群众中采访,整个晚上就跟着报社和电视台的记者候在领导席附近,结果只记到赞助单位,连出席领导也没记全,因为天黑,十几个领导在大队武警的保护下入场离席,我根本就认不出领导的面孔。
在半个月的见习中,我有两个深刻的感受:即新闻的“新”与“制造”。
新闻讲究时效性众所周知,但能真正感受到时间紧迫的只有记者,上午十二点才结束的会议下午三点就要交稿,而另外一些突发的事情马上赶上就要马上发,既要全面又要确认信息的准确,(有时还要处理录音材料)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尤其是重大新闻。
制造新闻,一般人都可能想是策划报道,但实际上有时候并不需要策划。一般的会议,或是市领导慰问或下乡之类才会打电话通知新闻中心安排记者跟随,其余新闻就要靠记者自己跑。春节前,各个娱乐场所公园景区准备搞特色活动、各县市办什么春节特色文化,还有春运报道。黄金周过后,又一批新闻来了,各部门都统计了黄金周的整体情况,记者可以到旅游局、交通局、卫生部门、火车站等单位了解其在黄金周发生的情况,比如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春运火车站如何应对春运高峰等等。其他时候也是这样,每天都可以制造新闻。去任何单位前要联系好值班领导再去,否则记者去了没领导没空接待,其他的工作人员一般不接受采访。记得年初三,我到火车站了解春运情况,问了售票小姐几各问题后,她就怀疑我是记者,说她不接受访问,领导才可以,结果当天他们领导刚好不在,我不能确定她提供的信息的真伪,结果本来可以写成一条很及时的新闻向市民报道火车站最新消息的机会就浪费掉了。另外记者平时也要拓宽自己的交际网,与各个单位人员混熟了,朋友多了有什么消息就会及时通知。
新闻短消息的写作很简单。作为地方电台,报道的内容仅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服务,作为政府和民众的传声筒,如何从采访中选取材料写作?比如我提供的新闻稿中的关于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电视会议。当时是相继国务院、省政府开了相关会议后我市才接着召开,我们市的记者就站在本地移民的角度上选择与移民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来报道,国务院、省政府的会议内容就分别由中央级、省级媒体报道。
另外,在报道中,不仅数据不能丝毫误差,领导的名字也不能有差错(本来就是领导的政绩宣传嘛),甚至领导的排列也要按照职位的大小来排,否则就可能弄出颠倒主次的笑话。
累:在电台里虽不用像报社那种三更半夜突击采访,但同时还是感到身体支持不了太久,整天东跑西跑,遇上会议新闻就要集中精神听整个早上或下午的报告,回家又要看报纸电视新闻,对比各媒体的报道写作,有时候要赶时间赶到会场,早早起床赶车,睡眠不足,坐车都晕,实习结束后回家睡了几天精神才稍为恢复。但这次实习不仅参与了采访的实际过程和写作,也开拓了视野,见识社会各界人士工作言谈,还加深了对家乡湛江的认识和了解,感到很欣慰。更重要的是,我对自己的就业方向又有了新的看法,尽管当记者是我从小的愿望,但通过这次实习,我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从事媒体工作。媒体需要大胆和能吃苦,我不大适合到处奔跑,而喜欢安静做事情,而且在做媒体工作的时候没时间充实自己其他方面的文化知识,而且有点退化的趋势。从将来的就业计划来看,实习不仅可以加强实际操作能力,也是检验自己能力的机会。
这次实习后,我就少花精力在媒体方面,而侧重锻炼其他方面的爱好。不亦乐乎?
第二篇:中文系学生广播电台实习报告
你正在浏览的实习报告是中文系学生广播电台实习报告
见习第一天:揭开记者的面纱
新闻中心在电台办公大楼二楼右侧,两间相通的房子,约三十平方米,摆着十几张办公桌,只有几个领导和编辑在聊天。我和他们打过招呼后心里还有些怯意,但很快,他们问了我一些情况后就跟我聊起了采访的趣事,使我放松了很多。从他们口中,我才知道那些空桌都是记者的,听说他们都住在外面,一般都在外面跑新闻,领导都是通过电话安排工作,稿件则由单位邮车送来,若有录音资料带记者才来这里和播音员协商处理。
办公室里的人都是蛮热情的,办公室管财务的林姨很热情地给我向介绍这里的基本情况:电台每天要播出30分钟早间新闻和30分钟午间新闻,均由由新闻中心负责,所以新闻中心每天要制作综合新闻、体育新闻。其中综合新闻包括本市新闻(本台记者稿、通讯员稿、当地日报、晚报新闻剪辑)、国内新闻(主要是新华社电文)、简讯(上网授国际新闻);体育新闻(上网搜索或本市体育活动)。每次新闻的字数控制在30分钟×200内(播音员每分钟可播220个字)。
每个记者每个月要提供140分的稿件,一篇普通会议稿件是6分,会议有录音的8分,通讯12分,下乡通讯加录音17分,个别重大新闻27分。
办公室里还有一位实习生,她在北京一所高校新闻系读大三,已经来了一个月,谈起采访条条是道。她说以前在报社里可单独去采访,但不能对采访对象说自己是实习生,否则人家会认为媒体不重视,不配合采访。她每次来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记者采访安排表,选择自己喜欢的采访任务就打电话跟记者联系,询问是否可以跟班。我如果想跟记者去采访也是要自己主动联系,虽然有些记者说有重大新闻也带我去,但是等几个月也未必有重大新闻,更何况记者也很忙,不一定总记得我。
上午给编辑打了几篇短消息发到省台,然后就是翻看以往的稿件资料。这些稿件大部分是手写的,少量才是打印的。这些报道几乎全是正面新闻,且多是会议新闻,篇幅都很短小。新闻五要素(五“w”)作导语,正文就是用简略的句子概括的句子事件的大意,一般来说都是用主要领导的发言来归纳。因为上午的新闻下午要播出,所以记者没多少时间句斟字酌,一般都比较浅显。
第一次采访:差点忘了正事
第三天市里有个全市财政会议,九点开始。我8:40在市政府车场等李记者,进来的人越来越少,左盼右盼都不见他,直到八点五十八分才露面,他说记者不用提前入会场,等会儿按会议的流程只重点听重要领导的讲话就行。
我们刚入会场,工作人员就送来管财政的副市长和财政局局长的讲话稿,共三十多页。李记者告诉我,主要看副市长的讲话稿,局长的属次要的。趁着主持人讲话他试了录音机的效果----这是采访的首要准备。首先是局长的工作汇报,李记者就拿着两份稿在画圈,我则按照前两天在办公室看的会议新闻的模式写这条新闻稿。不久,李记者就选了副市长四段话准备录音,其余的划线内容教我抄下来,结果女副市长讲话时只提大题目,根本不按稿子读。会后,当我正津津乐道副市长的美丽音色和优秀的口才时,李记者懊丧地说:“她说得是好听,但我的录音就麻烦了。”他要回家重听完那几个小时的录音资料才能决定录音选段,因为我刚才没注意录音的事情也就不好说什么。
(下午,他拿了两条新闻稿来办公室给我看。没想到一个会议可以写出两条内容不同的新闻:一条是当天的财政会议,一条是全市去年财政加大投入为群众办了实事。他做记者20多年了,有经验就是不一样。)
最不自在的一次采访
年初一的晚上,市政府在市区赤坎金沙湾观海长廊和霞山观还长廊放烟花庆祝新年。我跟黎记者八点半在赤坎观海长廊停车场等候市长的车队。半个多钟后,我们和电视台的记者按照市里原先的安排坐上一辆面的,正在神侃时却听生说市领导一行已步行远去了,于是我们慌忙下车,慌不择道地冲过众多车辆来往的大路向人流方向跑,追了两百米才跟上领导队伍,连忙寸步不离贴着走,担心记漏了什么,其实整个晚上直到烟花结束,领导都没有发表正式讲话,黎记者向新闻中心主任报告了情况,主任说如实报道。对于我,整个晚上半个小时的烟花就像几个钟头,为了听到领导的发言而没有跟着记者到群众中采访,整个晚上就跟着报社和电视台的记者候在领导席附近,结果只记到赞助单位,连出席领导也没记全,因为天黑,十几个领导在大队武警的保护下入场离席,我根本就认不出领导的面孔。
在半个月的见习中,我有两个深刻的感受:即新闻的“新”与“制造”。
新闻讲究时效性众所周知,但能真正感受到时间紧迫的只有记者,上午十二点才结束的会议下午三点就要交稿,而另外一些突发的事情马上赶上就要马上发,既要全面又要确认信息的准确,(有时还要处理录音材料)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尤其是重大新闻。
制造新闻,一般人都可能想是策划报道,但实际上有时候并不需要策划。一般的会议,或是市领导慰问或下乡之类才会打电话通知新闻中心安排记者跟随,其余新闻就要靠记者自己跑。春节前,各个娱乐场所公园景区准备搞特色活动、各县市办什么春节特色文化,还有春运报道。黄金周过后,又一批新闻来了,各部门都统计了黄金周的整体情况,记者可以到旅游局、交通局、卫生部门、火车站等单位了解其在黄金周发生的情况,比如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春运火车站如何应对春运高峰等等。其他时候也是这样,每天都可以制造新闻。去任何单位前要联系好值班领导再去,否则记者去了没领导没空接待,其他的工作人员一般不接受采访。记得年初三,我到火车站了解春运情况,问了售票小姐几各问题后,她就怀疑我是记者,说她不接受访问,领导才可以,结果当天他们领导刚好不在,我不能确定她提供的信息的真伪,结果本来可以写成一条很及时的新闻向市民报道火车站最新消息的机会就浪费掉了。另外记者平时也要拓宽自己的交际网,与各个单位人员混熟了,朋友多了有什么消息就会及时通知。
新闻短消息的写作很简单。作为地方电台,报道的内容仅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服务,作为政府和民众的传声筒,如何从采访中选取材料写作?比如我提供的新闻稿中的关于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电视会议。当时是相继国务院、省政府开了相关会议后我市才接着召开,我们市的记者就站在本地移民的角度上选择与移民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来报道,国务院、省政府的会议内容就分别由中央级、省级媒体报道。
第三篇:中文系学生实习报告
中文系学生实习报告
本人在北京华文学院学习两年汉语了,从一个汉字也不认识的高中毕业生,到现在已能流利地听、说、读、写中文,并且将在今年7月完成学业,取得华侨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和北京华文学院中级班结业证书。现将本人毕业前的实习情况汇报如下。
我们于XX年9月30日至10月10日在福建省实习,了解另一所母校———华侨大学,了解其海外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对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进对祖籍国的情感和学习汉语的自觉性。
首先是了解母校。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是对外汉语教学单位,是中国教育部首批公布的有资格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单位之一,是国务院侨办首批华文教育基地之一,是国家汉办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之一。华文学院的前身———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是经国务院批准,并委托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于1953年主持创办,专门招收海外华侨学生、华裔青年以及外籍学生的特色学校。为适应海外华文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1997年国务院侨办决定将集美侨校并入华侨大学,与华侨大学对外汉语教学部合并,成立华文学院。这就是我的母校。
其次,我们与三年级(下)的同学一起听报刊阅读课:“遏制 ‘白色瘟疫’的蔓延”。这节课非常有意思,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好,不但让我们动脑筋回答问题,而且给我们有关的文章和照片,让我们更了解阅读的内容。
另外,我们和华侨大学的师生一起进行交流和联谊,互相介绍了在北京和厦门学习、生活的体会。这是我第一次在很多人面前用汉语发言,讲北京的气候,尤其是厦门人没有感受到的冬天。虽然那时很紧张,但我非常高兴,因为有这样的机会锻炼自己,提高汉语水平。
学校还安排我们参观了今年开始使用的新校区。新教学楼的面积比旧楼大很多,很现代,风景很美,设备先进而且充足,这引起了我读专科以后到华侨大学继续读本科的兴趣。
然后,我们又听了一次课———介绍福建概况。福建是我的祖先出生的地方,听了这门课以后,我可以理解我的祖先过去所经历的艰难和他们对故乡的深厚情感,这让我既感动又兴奋。
华侨大学有两个校区,一个在厦门,另一个在泉州。我们也参观了泉州校区,那里生态环境很好,花香鸟语诗情画意,为学生提供的设备非常好,学费也不高。对我来说,是很值得去上的大学。
学校安排的实习活动丰富多彩,我们还游览了厦门的名胜古迹和武夷山等地,去过的地方都既美又独特。我最喜欢鼓浪屿。厦门鼓浪屿钢琴博物馆是中国唯
一、世界一流的钢琴博物馆,展示了产自世界各地的稀世钢琴珍品。此外,最吸引我的是土楼。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我家也是客家人,所以我对土楼很感兴趣,到那儿好像回到家里一样。
1.通过听课、学习、交流,亲眼看到福建的名胜古迹,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对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2.了解了我的母校———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3.作为华裔新一代的我,找到了祖辈的足迹,感受到故乡———福建山美水美,是我们海外儿女魂牵梦绕的故土。
这是一次让我收获很多、印象很深的实习。感谢老师们对我的耐心帮助!通过一年来的学习和这次实习,我体会到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要继续学习、继承和发扬她。
第四篇:中文系学生实习报告
中文系学生实习报告
学生实习报告怎么写?以下是好范文提供的中文系学生实习报告范文,可作参考。
前言
本人在北京华文学院学习两年汉语了,从一个汉字也不认识的高中毕业生,到现在已能流利地听、说、读、写中文,并且将在今年7月完成学业,取得华侨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和北京华文学院中级班结业证书。现将本人毕业前的实习情况汇报如下。
实习概况
我们于2009年11月30日至12月10日在福建省实习,了解另一所母校———华侨大学,了解其海外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对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进对祖籍国的情感和学习汉语的自觉性。
实习内容
首先是了解母校。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是对外汉语教学单位,是中国教育部首批公布的有资格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单位之一,是国务院侨办首批华文教育基地之一,是国家汉办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之一。华文学院的前身———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是经国务院批准,并委托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于1953年主持创办,专门招收海外华侨学生、华裔青年以及外籍学生的特色学校。为适应海外华文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1997年国务院侨办决定将集美侨校并入华侨大学,与华侨大学对外汉语教学部合并,成立华文学院。这就是我的母校。
其次,我们与三年级(下)的同学一起听报刊阅读课:“遏制 ‘白色瘟疫’的蔓延”。这节课非常有意思,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好,不但让我们动脑筋回答问题,而且给我们有关的文章和照片,让我们更了解阅读的内容。
另外,我们和华侨大学的师生一起进行交流和联谊,互相介绍了在北京和厦门学习、生活的体会。这是我第一次在很多人面前用汉语发言,讲北京的气候,尤其是厦门人没有感受到的冬天。虽然那时很紧张,但我非常高兴,因为有这样的机会锻炼自己,提高汉语水平。
学校还安排我们参观了今年开始使用的新校区。新教学楼的面积比旧楼大很多,很现代,风景很美,设备先进而且充足,这引起了我读专科以后到华侨大学继续读本科的兴趣。
然后,我们又听了一次课———介绍福建概况。福建是我的祖先出生的地方,听了这门课以后,我可以理解我的祖先过去所经历的艰难和他们对故乡的深厚情感,这让我既感动又兴奋。
华侨大学有两个校区,一个在厦门,另一个在泉州。我们也参观了泉州校区,那里生态环境很好,花香鸟语诗情画意,为学生提供的设备非常好,学费也不高。对我来说,是很值得去上的大学。
学校安排的实习活动丰富多彩,我们还游览了厦门的名胜古迹和武夷山等地,去过的地方都既美又独特。我最喜欢鼓浪屿。厦门鼓浪屿钢琴博物馆是中国唯
一、世界一流的钢琴博物馆,展示了产自世界各地的稀世钢琴珍品。此外,最吸引我的是土楼。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我家也是客家人,所以我对土楼很感兴趣,到那儿好像回到家里一样。
收获
1.通过听课、学习、交流,亲眼看到福建的名胜古迹,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对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2.了解了我的母校———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3.作为华裔新一代的我,找到了祖辈的足迹,感受到故乡———福建山美水美,是我们海外儿女魂牵梦绕的故土。
结语
这是一次让我收获很多、印象很深的实习。感谢老师们对我的耐心帮助!通过一年来的学习和这次实习,我体会到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要继续学习、继承和发扬她。
第五篇:广播电台实习报告
本人于年在人民广播电台实习了半个月,期间获益良多。在实习过程中,我担任了电台采编,参与各类节目的编辑与稿件采写。
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我了解了广播电台的运作模式。广播电台一天的工作是忙碌的。虽然依照上级安全要求不能制作直播节目,但为了制作出优秀的录播节目,建瓯广播电台始终都在高速运转中。一个节目的从创意到制作完成,一篇广播稿从筹划到最后敲定,都要经过层层把关,凝聚了电台人员的辛勤汗水。
这半个月来我还是学到很多的。由于专业知识的缺陷,最开始自己只能够试着写稿,但根本达不到要求。在电台里,各位员工都是十分忙碌的,谁也没有闲暇的时间来对我进行指导,我只能靠自己阅读书籍来进步。台里一些叔叔阿姨也给了我很大帮助。在写稿方面,我体会到了广播新闻的一系列自身特点,广播稿的写法也不同于一般的新闻稿,广播新闻一般比较口语化,导语需要能够立即让人听懂,整条新闻要宜听而不是宜看。在学习写稿的过程中,台里的叔叔阿姨还建议我做剪贴本,多搜集好的新闻稿件,多听多看,这样才能在业务上有所进步。在实习期间我还参与了广播节目的制作,由于专业知识有限,我只能负责搜集背景资料,网络,报刊媒体成了我搜集的资源。在实习的后期,我学会了一些设备的操控,开始尝试进行节目后期的录音编辑。但由于实习时间有限,我不得不结束了在建瓯人民广播电台的实习。
半个月的实习让我零距离接触了新闻单位,尝试了专业的新闻工作,让我体会自己与真正新闻工作者之间的巨大差距。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是不容易的,我只有在学校期间努力学习新闻专业知识,在假期积极实践,才能够尽早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年月日至月日期间,我在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为期7天的实习。
一走进电台的新闻部办公室,我就被他忙碌的气氛所感染。自从放假以来,我在家一直过着睡到自然醒的懒散生活,见到这番忙碌景象,竟一下子手足无措起来,还好有位魏佳姐姐帮我安排好座位。手里捧着杯热水,心也稍稍安定了些。我的实习生活就这样在一杯开水的陪伴下温暖的开始了。
电台领导并没有安排什么具体工作给我,所以我就自由的观察起新闻部的各项工作。第一天我跟魏姐参观了录播室、直播室、监控室,大体了解了播音员、导播以及编辑们的主要工作内容。新闻部有十几个工作人员,每个人都身兼数职的忙碌着,顾不上吃早饭的也大有人在。播音员的工作绝非只是动动嘴就行的清闲活。一条听起来再普通不过的广告有时也要录上四五遍,还要时刻注意怎样调整气息才能让声音听起来底气十足。主播陈亮的一句玩笑话道出了这个表面风光的职业私下的辛苦——“播音员没有感冒的资格”。任何行业都有自己的艰辛,也许我们理想中那种轻松加愉快的行业并不存在。尽管有时会因为忙于应考而抱怨,但现在却深感作为学生的轻松自在。
实习第五天,我跟着魏姐到市环保局做专题采访。原定的采访对象是局长,但由于准备不到位,只能先跟一位主任就采访内容进行具体讨论。魏姐提出的问题首先由主任进行审核,最终五个问题并成了三个。采访过程与我想象的相差甚远,既没有“杨澜访谈录”的知性,也没有“艺术人生”的感性。小小的采访在没有见到原定采访对象的情况下在主任的办公室里耗掉了两个小时,我在一旁听着,逐渐失去耐性……主任的烟瘾很大,一直烟不离手,可看魏姐一副恭敬有佳的样子,我也只好耐心的听下去。在三个小时的采访结束后,我带着满身的烟味离开了办公室。
实习只有短短七天,虽然没有学到什么专业的技能,但一番体验让我感觉收益良多。当有一天我走出校门踏入单位,不会有人再把我看作小孩子,同事会很自然的称我“小周”,而我也必须担负起我的责任。一脸的幼稚让我现在在单位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我也相信,总有一天我会真正成熟起来,在岗位上胜任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