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月份形势与政策小论文选题
形势与政策小论文参考选题及要求
一、参考选题
1.谈谈你对“没有全面深化改革就没有中国梦”这句话的理解。
2.联系实际谈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应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3.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请你谈一谈对高校“去行政化”的观点和看法。
4.影响半个中国的雾霾天气,给国人上了空气污染危害的一课。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对于雾霾天气,我们该做些什么?
二、论文要求及评分标准
(一)四个题目任选一个作答;
(二)论文总字数不低于1500字;(5分)
(三)独立完成,禁止抄袭!一经发现,直接定为不及格;(20分)
(四)论文脉络清晰,格式处理正确;(10分)
(五)论文内容质量高,见解独到(65分)
三、上交时间:
各班学习委员在12月30日前将论文上交到艺术学院教务科2办公室,教务科会统一对论文进行打分并进行成绩的录入,此次论文成绩将当作大四毕业班《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毕业成绩,不交者此门课程将当不及格处理。
第二篇:2012-2013-1形势与政策课小论文选题
2012-2013-1形势与政策课小论文选题
1、结合我国国情及国外反腐情况,谈谈我国反腐该如何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并进行有效的国际合作。
2、欧债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3、结合中国南海争议实际阐述如何维护我国南海权益?
4、“保增长”、“促增长”和“稳增长”有何区别,中央的政策取向为何从“保增长”转向“稳增长”?
要求:
1、任选一题,论文题目自拟,字数1500字以上;
2、打印用A4纸,手写用16K信纸,首页必须写明学号、姓名、专业、班级;
3、以班级为单位按学号排序,于2012年12月21日下午5点前交个任课老师。
任课老师联系方式及办公地点:
孟全军***18栋135室
叶春云***18栋120室
汪锦璟***18栋121室
张文咏***理生楼A412
第三篇:2012级《形势与政策》论文选题
2012级《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选题
一、选题范围
1、论大学生投身北部湾区域建设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人才需求
3、当前台湾政局及两岸关系
4、论述大陆对台湾政策
5、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及中国外交战略新思想
6、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7、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全球化的中国经济与大学生就业
9、大学生与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
10、在分析当前就业形势的基础上,谈谈自身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准备情况
11、关于 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战略的意义和影响。
12、中国和平崛起的机遇与挑战也是世界的机遇与挑战
13、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养成14、结合网络经济的时代规律与人才观念以及自身实际,谈中国大学生应该如何不断更新自我和积极应变
15、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16、当前国际战略形势与中国对外关系
要求:
1、以上选题中任选1题;
2、统一用“桂电”或“桂电信科”题头的方格纸撰写;
3、字数在1500字以上;
4、符合论文规范格式,即:标题-学号、姓名--正文-参考文献;
5、必须在规定时间交论文。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论文小论文
大学形势与政策大全
第一篇
中日关系论文
一.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与中国对日政策的发展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刻,在这一时期作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进行现代化改革开放相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包括对日本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对外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和依赖程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加上国际局势动荡,对日本影响很大。因此,日本需要分散原料,燃料的供应,就近取材来满足其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
本在国际上的影响仍十分有限,它既无法同美,俄那种政治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相比,也无法与英法相比,因此,它力图在最有前途的亚太地区扩大政治影响,亚太地区既是日本的主要资源供应地,又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场。日本企图从政治上“担负起稳定亚太地区的使命”。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日本加强了亚太外交,积极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施加影响。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积极参与,尤其在经济上大大增加对亚太“热点”地区的投资。加强经济合作。
二.中日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双边关系的发展
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注入了新活力,中日官方和民间的互访增多,中日经济贸易迅速增长,经济合作的加强。文化的交流等都促进了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潜在不利于中日友好的倾向
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有了显著发展,总体来看,主流是好的,正常的,发展是顺利的,都给双方带来了好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摩擦,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
政治上,主要上是日本如何对待过去的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这是中日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经济上,大多是业务问题:一是两国由于体制的不同,在契约的观念,市场开放程度,交涉权限等方面产生的差异,二是随着歼击机往来的扩大,引起的贸易不平衡。三是在技术合作方面,日本企业严密控制先进技术的出口和转让,采取卖产品不卖设备,卖设备不卖技术的做法,这不能满足中国在技术引进方面的要求。
1.史教科书事件
日本为了替军国主义者发动的战争开脱罪责,近些年来,频频发生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引起了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强烈反对。
篡改侵华史,美化军国主义不仅违反了《中日联合声明》的精神和原则。否定了日本政府就侵华战争向中国人民所表示的深刻反省,而且关系到中日友好合作的前途,因此,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愤慨。中国人民用确凿的事实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教科书问题的实质是日本能否正确对待过去那段历史,这是中日关系中重大原则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日本有关方面在这次教科书上始终未能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2.“满洲建国之碑“事件 3.关于日台关系的问题
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是中日关系中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政府认为日本政府应该遵循《中日建交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早已确认的根本原则,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搞 “两个中国”或 “一中一台”的行经.日本利用其企业的雄厚资金和技术力量,深入台湾各个主要领域,实行大规模合作和兼并,并逐步增强日本企业对台湾的经济控制,日台之间经济,政治关系密切, 助长了日本右翼进一步制造 “两个中国”或 “一中一台”的阴谋,不利于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四.日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 2.钓鱼岛问题 3.中日贸易问题 4.台湾问题 五.日关系发展展望
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展望21世纪的中日关系,两国间的经济合作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经济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的21世纪,发展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对全面加深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贸易方面日本期待着进一步降低或取消关税。近年来中国已在这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据报导,从92年到97年,中国先后7次降低关税。现在的关税已平均降到了17%,与发展中国家基本持平。相信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进展,这方面还会有较大的改进。另一方面,中国也希望日本减少对进口中国纺织品份额的限制,使两国贸易保持平衡。在投资方面,日本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流通、通讯等服务领域;中国则希望日方多向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投资。目前,双方在这些问题上既有合作也有分歧。但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是由两国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分歧将逐步消除,合作会进一步加强
中日两国已经成为相当重要的贸易伙伴,贸易和经济合作在两国官民并举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希望日本方面不说不做有损与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言行,按照<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的精神以及 “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的原则来行事,从长远的角度和广度来考虑和发展中日关系在维护亚洲和平,稳定,繁荣的大目标下,求同存异,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协商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中日经济与技术合作,促使亚太经济合作,经过双方努力,中日两国间的贸易和经济合作将会继续扩大,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经济发展将作出新的贡献.第二篇
简论中美关系走向
回顾近60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
<一>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70年代以来,美国和中国国内的一些学者已经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的关联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中国国内的某些年轻学者也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对美政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系统地研究中国对美政策与中美关系的成果目前仍不多见。本文试图运用史学和国际关系学学科渗透的方法,对中国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本文的重点是分析中国对美政策的缘起、变化和发展,及其对各个时期中美关系的影响。
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视已久的土地。对于中美关系,应坚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框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中国外交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二>中国对美政策应循之道
“变”与“不变”是近60年来中国外交发展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的,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外交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风格。
“变”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和表现,更是在不同国内外环境下更好地谋求国家利益的需要。而“不变”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意识继承的部分,表现为连续性;另一部分则是不愿继承、希望改变的内容,但由于不同的原因,历史上的政策对决策者或大众心理有巨大影响,使现有政策有意无意地保持了原来政策的某些内容、某些宣示、某些态势或倾向,表现为外交政策的“惯性”。“变”突出了中国外交的特点,而“不变”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中国外交的消极因素。
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政策已经不是原来的政策,援助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但我国的对外政策宣示仍然把八项原则作为中国对外援助的指导思想,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惯性的表现。
●机遇来自全球化这个国际背景。美国有求于中国的面上升。●双方在安全关切上既有交叉点又有不同点。●并不是说美国不把中国当做潜在对手了。
●美国必须在台湾“统独”问题上作出抉择。
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后,中美关系出现了好转迹象,江泽民与布什通了电话,表明中国反对一切形式恐怖主义的立场,美国表示布什将如期出席APEC,双方还进行了反恐怖主义方面的合作。
客观地说,九一一不幸事件成为中美改善关系的契机,它将使美国重新考虑国际安全的威胁因素,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对华政策。但是,如果双方不进一步努力,中美关系的改善将会是非常有限的,也很难比克林顿时代有更大进步。
在美国解决了当前的反恐怖主义战役后,中美关系中潜在的问题会重新突显出来。如果双方特别是中国,不找到全面改善关系的应循之道,对中美关系前景过分乐观就缺乏根据。
在中美关系中,美国处强势,中国处劣势。中国正在雄心勃勃地推进现代化计划,除需要和平安定的外部环境,在经济领域也仰赖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中美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增强。因此,中国必须采取更加主动的对美政策,力争使中美关系有所突破,建立起能抵御干扰的全面的合作关系。
<三>要有所突破,中国对美政策似应作较大调整:
一、承认并尊重美国现有的国际地位
要真正把美国当作友好合作伙伴。中国对美国所表现出的所谓“霸权主义”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批评,并努力通过联合国的机制给予一定的制约,但不要走得太远。
美国现有的国际地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以中国的国力和地位,对这样的国家,尤其在经济等领域颇受其惠的国家,应给予充分的承认和尊重。政策制订者应该清楚,在历史上,美国在西方列强中是对中国最友好的国家,在中国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血债(朝鲜战争没有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美国曾是制约日本和前苏联的最主要力量,而后两者曾是威胁中国的最大敌人;美国在抗日战争中给予中国诸多无私的援助。在中国改革开放时代,中美的经济合作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
中国人还应该看到,美国在行使通常所指的“霸权主义”时,也还往往遵循人类共同的良心和价值观,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与当年的日本和苏联不可同日而语。必须真诚地把美国看作合作伙伴,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基于这样的立场,中国应该对美国在全球政策中的有关事物,如打击恐怖主义等给予积极的支持与配合,向准盟友关系靠拢。在两国关系中,还要建立相应的预防机制,防止类似侦察机事件那样的事发生,或即使发生,能在机制内迅速得到妥善解决,不演化为双方的对抗与冲突。
二、调整处理台湾问题的政策
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他国干涉。诚然,中国的统一问题,本是中国人自己的事务,但是,外交政策必须基于现实主义。无论承认与否,台湾问题受诸多国际因素的制约,其中最大的因素是美国。朝鲜南北双方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南北最高领导人的会谈,但就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情况看,在可预见的将来,仅靠这样的努力显然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
在这方面,美国可望扮演积极的角色。美国政府至今仍遵循一个中国政策,真诚邀请美国扮演积极角色,推动两岸最高领导人会谈,对于中国实现和平统一,抑制“台独势力”,有积极意义。
虽然美国未必乐意见到大陆与台湾很快统一,但海峡两岸改善关系,并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符合美国利益。中国一方面要继续不断调整对台政策,缓和两岸紧张关系,特别是加入WTO后,利用经济力量逐步拉近双方距离和民间亲和力。
另一方面,需要与美国就台湾问题进行认真务实的探讨,在实现和平统一中国时,不仅考虑台湾的利益,又尊重和照顾美国的利益。
三、节制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引导中国人以健康的心态融入国际社会
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盛和繁荣的国家之一,但由于近代百年受尽屈辱,中国民众的心理承受着很大的打击,在许多方面又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中国民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这是每个国家公民所具有的正常情感。但如果任凭这种情绪无节制、非理性地膨胀,则易生成民族主义。
在大使馆事件、侦察机事件中,既看到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也不容违避,看到了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此次九一一美国遭恐怖主义袭击时,部分中国网民就曾流露出这种情绪。
但外交只承认现实,不承认历史,中国应该从历史的心理负担中解脱出来,同时,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家地位的提高,应该以更健全的心态,更加自信地展现在国际舞台,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更应与国际社会融为一体。
中国政府应该对民众进行这方面的引导,让中美两国关系建立在人类共同良心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减少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情绪的裂痕与冲突。
中国人有理由相信,中美之间意识形态的冲突将会逐渐减少。此时,应同时引导民众,节制民族主义情绪,建立中美友好的情感基础。
美国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将忙于打击恐怖主义及处理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后的棘手事务,不希望与中国对抗,并会希望得到中国的支持与合作,这给了中国一个改善中美关系的机会。
中国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抓住改善中美关系的契机,积极主动地推进中美关系,相信会使中国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第三篇
中日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
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历史半个多世纪野蛮侵略中国。二战后,日本怀着反省和抱歉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尊重受害国的民众感情.经过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市的努力,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重新确立友好关系。但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的消极面逐步凸现,如对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的争端。其中如何看待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面对中日矛盾日趋激化的形式下,胡锦涛就当前中日关系,提出的5点主张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明确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原则,妥善解决问题,确立共同利益,构筑长期发展的框架。“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战后、特别是中日邦交恢复以来表述中日关系时使用频度很高的一个关键词。涉及中日之间的历史时,人们常常用两个相互关联的时段来概括和定义。一是从古至今中日间长达2000年的交往史,谓其主流是好的;二是近代以来那一段“不幸”的历史。这里的“以史为鉴”,不言而喻特指后者。而且,它与战后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形成为前提性逻辑关系。
现在的问题是,在长期使用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当时的“未来”,已经流变为“现实”乃至“历史”。如战后已一个甲子,中日关系正常化也已迎来35周年,在这样一段不算很长但也不算短的、“未来”不断衍化为“现实”与“历史”的过程中,日本人是否已经以那段惨痛的历史教训为殷鉴、痛定思痛,重塑民族灵魂与国家形象了呢?对于战后日本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其国家的根本发展方向,在今天我们应该给予怎样的评价?这已日益成为一个在很多场合、特别是一些重大场合无法回避、必须直面的问题。
回顾中日关系历史,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中日处于对立状态,1972年中日建交,恢复友好邦交关系,但在90年代冷战后,中日关系磨檫不断,逐步丛局部矛盾转化为现实的、多方面的磨檫。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历史问题,日本没有正确的认识历史问题,对教科书的修改也让人不能接受,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越走越远;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敢正视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起侵略罪行。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是参拜靖国神社,这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感情;因为那里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灵位。作为代表日本政府的首相,他去靖国神社参拜不同于一般日本民众,他伤害了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所以不是一般的内政问题。
三是领土磨檫,主要是钓鱼岛问题,日本右翼不断制造事端,把问题上升到军事、战略层面磨檫;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日本青年社”成员7人乘船登上钓鱼岛,并在岛上设置灯塔。97年5月7日日本政府规定,如果外国人无视日本政府的警告登上钓鱼岛,将被认为是非法入境,日本将用武力予以驱逐。
四是防卫磨檫,90年代初期日本制造“中国威胁论”,其目的是离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并为其扩军找借口,在台湾问题上日本也在暗中采取行动支持“台独”。
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的磨合,中日两国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不论彼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国,两国对亚洲和平与安全的巨大影响是改变不了的;两国在地区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改变不了的。正是这些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使两国之间不能不产生相互合作的必要与可能。这种合作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是现实的而不是理想主义的,是彼此需要的而不是一相情愿的。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共同的利益要求总是能够一次次战胜两国关系中出现的不和谐与不愉快,使几乎恶化的两国关系一次次化险为夷。“最重要的是创造出超越‘自己的故事'的‘共同的故事',在‘共同的故事'中,当面对历史问题时,日本将不再被追究,而将是自身拥有追究的意欲。这可能是从由于他国不断要求‘道歉'追究而产生的卑屈感中解放出来的唯一办法。” 友好本来是在差异中克服、调整,在交流中互相理解、互相尊敬,才慢慢达成的境界。
中日之间其实存有友好的基石:一是两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具有亲和性;二是作为邻国,互相之间有确立安全保障的需要;三是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下,作为贸易对方国和伙伴,共同繁荣的需要。随着交流的深入,过去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发生,“异”在两个国家之间碰撞。但是,这不是坏事,因为这种碰撞也是使事物回归正常位置的机会。真正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应该是真心与真心的碰撞后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日间产生的磨擦给我们提供了问题研究的端结。
中日两国应该登高望远,进一步拓展交流合作的领域,扩大交流合作的规模,进一步加强民间往来,为实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相处,合作共赢,经过双方的努力来改善和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这才是中日关系的最好去处。
第四篇
《两岸局势及其未来发展》
近一段时间来,台湾局势呈现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局面,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一历史阶段的种种现象,拨开迷雾,把握大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的两岸局势
从总的格局上看,祖国大陆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保持了两岸关系的基本稳定。这主要表现在:
1、祖国大陆提出的新主张、新论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台湾人士时,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一个重要的主张,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祖国大陆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主张的内涵,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两岸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
2、继续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陆续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等大型系列活动。继续推出并且落实了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外部环境。祖国大陆以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宣传对台政策主张,表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坚决反对台独的立场,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对台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对台独活动危险性的认识。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事实表明,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继续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台海局势中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因素继续增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台湾当局仍执意实行激进台独路线,企图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因此,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形势仍然严峻、复杂。2007年是反对台独、维护台海和平的关键一年,台湾当局推动“法理台独”的活动将进入实质阶段,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
二、大陆的对台政策
面对台湾局势的复杂变化,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祖国大陆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各项政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决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努力推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一是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这一首要任务,坚决挫败台湾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这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当前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蓄意制造事端,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是突出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第五篇
从2008雪灾看我国的能源危机 2008年1月下旬我国南方的大风雪,造成电网困境和电网崩溃,进而导致铁路瘫痪、煤矿受限,进而导致电力更大危机。凸显出目前供电脆弱的风险,一旦极端条件下电荒仍难幸免。我认为,当前的雪灾有两方面需要反思,一是极端气候的原因,到底是地球千百年来正常的气候变更还是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二是全国大一统的电网结构是否安全,简单的50年一遇的风雪就让贵州电网基本瘫痪,如果再极端一点的情况呢?众所周知,目前对于减排二氧化碳,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新能源的采用;而解决电荒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分布式电源结构,分布式电网中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将面临新的机会。因而,能源这个话题随着雪灾的出现而再次受到重视。
据济南时报报道:由于济南市近期电厂煤炭库存不足,南方雨雪阻断交通,加之冬季居民用电负荷增加,致使晚间负荷高峰期间电力供应紧张,为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济南电网将采取移峰措施,应对高峰用电。“限电”这个词,成了我周围的人们讨论的热门问题,很多人表示担心:山东电力是独立电网,全国唯一的一个省一个电网,华东六省一市(包括福建)中除山东外其他五省一市共用一个电网,因此山东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不缺电省份之一,即使这样,省城济南都不得不采取限电措施,那我国未来的能源状况会怎么样呢?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能否实现的具体保证。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要比其他国家大得多。有数据表明,200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7.5亿吨,成为除美国外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也达31.0%。2001年全国能源费用支出达1.25 万亿,占GDP的13%。2002年中国进口石油达7000 多万吨。2003年经济增长的资源消耗总量为50亿吨,其中煤铁资源均占世界30%以上。同时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进口量增长近3倍。预计到2020年,石油消费量最少4.5亿吨,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与目前美国的水平相当。
另一方面,电力冶金等重点用煤行业需求剧增,煤炭市场从203年开始供求关系紧张。电煤的缺口超过了行业警戒线。我国电力缺乏的问题已经引起外商以及产业界的惊慌。2003年有近2000万千瓦的缺口,04年以来不少人口密集的省市不得不拉闸限电,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从以上各种状况,可看出我国的能源问题实在迫在眉睫。一是过度依赖化石燃料,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度过大,三是要满足小康社会对环境的要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四是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
为了保障能源供应,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对未来的挑战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制定完备的正确的能源战略,将其作为新时期能源发展的基本方针,以此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那我国应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呢?
一、建立节约型社会。
长期以来,宝贵的能源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加剧了资源开采的强度,使得资源迅速枯竭。政府对节能的管理偏重工业,忽视交通和建筑部门;偏重技术改造,忽视技术创新。节能和提高能效应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节能对保障能源安全和减少能源生产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有明显的效益。也就是说,为了满足能源需求的增长,节能要比增加能源作用更大。因此,应将节能放在能源战略的首位。为了确立节能的重要战略地位,应该将节约资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
中国能源系统效率为33.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而且无论在能源消费强度和单位产品能耗都高出国际水平许多,因此,在经济结构、行业发展和产品结构调整上有着巨大的节能潜力。而潜力能否有效挖掘出来则决定着能否以较少的能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
落实到细节,有如下可行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应与有关部门合作,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抓好冶金、煤炭、电力、石化、建材这些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加快合理的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制定和实施强化节能的激励政策;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完善节能的相关法律,并制定配套的石油节约、建筑节能等法规和政策;建立政府机构能耗统计体系,重点推进政府建筑物节能改造,节能采购,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扩大在节能降耗领域的国际合作。
另外,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应注重市场失灵的领域。如市场价格不能反映长远利益,投资者偏向近期的能源开发项目,能源生产利用的环境和健康成本未计入能源价格,消费者缺乏节能信息和技能,财税和管制政策不能充分发挥节能潜力。国家市场的实践表明,政府必须起主导作用,克服市场机制失灵,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推动节能解决这样的矛盾。如今,有的企业自觉进行技术改造创新降低能耗,发展循环经济综合利用,或者把工厂转移到本省的次发达地区以及更远的外省地区,或者强化物流供应链的一体化和专业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调度所需要的外部资源和能源。政府一方面要向全社会提倡利用技术进步节约能耗、循环利用资源的观念,一方面要联合各方力量加大各种资源型基础项目的建设,才能满足因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从轻型化向重型化迈进的整体需求。
二、能源管理体制改革
现今国内大部分企业仍大量消耗资源维持经济低效益增长,不能优化资源配置,不能落实节能优先。而政企不分导致部门分割和条块摩擦,能源管理机构变动频繁、能源决策失误。还有能源生产、分配和使用脱节,消费结构不合理;资源物价和能源价格扭曲,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能源定价、财会制度、能源统计等与国际通行准则不符,影响扩大开放和国际合作。种种恶瘤,决定了节能仅仅是能源短缺时的缓解和弥补手段,而非长效机制。能源部门滞后经济和体制改革的进程,已成为发展的阻力。尤其在中国电力改革中,电网投资不足,电价偏高,技术落后和管理不力等问题不断。中国天然气工业监管缺位,输网中断的风险高。能源供应的安全可靠性已是经济发展的心腹之患,急需建立应对措施和预警机制。
早在2003年底,中国能源战略和改革国际研讨会就已就应否建立一个能源部进行讨论。众专家均指出中国应成立能源部,包括两个架构,分别制订政策和监管行业。今年5月末,国家能源小组终于宣布成立。这显示了我国能源问题的复杂性和迫切性。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重型化对能源需求越来越大,且石油外交的重要性在升级,能源行业迫切需要科学的长远规划;另一方面煤炭和电力体制改革却陷入僵局,价格管制和投融资体制还带有较强的计划色彩,需要由发改委统一协调。我国的能源战略必须在转型和发展这两个目标下展开。因此,推进市场化的改革和以科学为依据的统一规划是两个不可偏废的任务。
三、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
能源供应安全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要建立预警机制和有效的应对措施,保障经济和民生的能源需要。能源发展长期根本的出路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密切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国家战略安全保障的基础之一。
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无可争议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的车轮。从战略上来说,世界最终将转入可再生能源的永续利用。所以各国都将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当作21世纪能源发展的基本选择。中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基于以下需要: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调整能源结构;三是保护环境;四是开发西部;五是解决农村用能及边远地区用电和生态建设;六是提高能源供应安全;七是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验可归纳为:与传统能源的成本相竞争、经济激励政策、强制市场政策、采用新技术。而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可归纳为:政府支持、法律保证、引入竞争、依靠科技。
政府的支持包括实行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强制市场政策和经济激励政策;法律保证其中一个例子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电力公司供应或购买再生电力,这样,就无须沿袭过去的程序而直接跨越到创立市场的阶段;引入竞争才能降低成本,进一步扩大市场,最终实现商业化;而最终,依靠科技进步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的根本。
政府要做到加强立法,批准和颁布可再生能源利用促进法;强化政策体系的建设与创新;采用适当的经济激励政策;增加对可再生能源的投入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装备制造实现本地化,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的发展。
作为一名海洋大学的学生,海洋的资源也不可忽视。怎么样利用海洋中的资源,减轻我国的能源压力,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总体来说,三条解决途径须三管齐下,不可偏颇。
而且,利用现在加入WTO 的机遇,政府应大力改造和更新技术和设备,高效利用能源,突出国内技术研发重点,协调国际合作。而能源部门的改革要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市场和监管机制,优化配置资源,减少投入增加产出,充分发挥市场功能。这样才能做好国家能源战略,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小论文——环保
形势与政策小论文——环保
大一刚开学的时候学校组织了部分新生参加了南京市第八届青年学术年会,听完报告之后发了两本书,一本是《文集汇编》,一本是《论文汇编》,主题就是“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很多人认为低碳经济是个新鲜词,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个词。其实不然,早在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王克所在的课题组就与国家发改委、英国大使馆联合举办了一个气候变化战略能力建设项目。时隔8年,这一项目再次启动,在半年的时间里,研讨会就已经在北京和苏州举办了两次,受邀的近40位地方发改委官员全部赴会,而且还带来了各种问题和思考,光是自由讨论会就持续了一个上午。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
在大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无疑是个机遇。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倡导低碳消费也已成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在这些背景下,低碳生活、低碳办公、低碳出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前一段时间,很多媒体也报道了关于各国高层的领单人骑自行车车或者步行上班的做法,这表面很多的其他国家也很推崇低碳经济。这种国际环境下有利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很多国家都在发展低碳经济或者计划发展计划经济,中国可以加强这方面与国外的交流,相互交流如何发展低碳经济的高效途径。低碳经济的发展依
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通常一个伟大的创造需要众人的智慧,各国的合作可以加快科技的创新,从而科技创新可以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比如说方便袋的使用,一百年前塑料袋的发明现在被称作最糟糕的发明,原因在于它的不环保。中国正在限制塑料袋使用的同时也研究出各种的降解塑料,这些降解塑料的出现就是科技创新的产物。降解塑料的出现既解决了低碳这个问题,也不妨碍经济的发展。
就我国国内环境来看,发展低碳经济正好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符合全面协调科持续的要求,所以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得到各方面的支持。我国是个高能耗的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必由之路,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降低能耗。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从低碳经济本身来说,中国就需要发展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以目前的中国国情来看,发展低碳经济最好的解决办法,发展低碳经济也是长久之选。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或者不可再
生资源一旦使用了就没有了,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为当代人带来益处,也可以造福于子孙后代。像上海这些“高碳”城市,如果不考虑发展低碳经济,我想城市系统最终会走向瘫痪。
虽然现在发展低碳经济是个机遇,但是也面临者巨大的挑战。我国公民目前的平均文化程度不高,对于接受低碳经济有一定的困难。换个说法,就是中国部分公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对于长远发展的目光比较短浅,只注重于暂时的收益而不顾长远的发展,这就对大面积发展低碳经济有一定的阻碍,低碳经济的工作就难以展开。而且宣传低碳经济收获也不是很大,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工作就比较艰难。有些城市则是误解或者利用低碳的名号做些不合标准的事。没有一座城市有过可以量化的减排历史,还出现了诸多建设低碳城市的怪现状。有的是“旧瓶换新酒”,以低碳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还有的是“低端不低碳”,一些打着低碳旗号的新能源产业园区,还停留在设备制造的低端加工环节;还有的“挂羊头卖狗肉”,“烧着高碳的煤,生产低碳的节能灯”。“就算是形象工程,也比没有要强,起码说明重视这个形象了!”这些新闻标题让人忧心忡忡,这些做法也给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另外,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进入世界前列,这对发展低碳经济也有一定的阻碍。目前也就是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省份或城市开始逐步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比如江苏、海南等。因为低碳经济的发展的比较慢,收益在短期内很难看到,或者说在短期内看不到收益,所
以一些急需提高经济水平的省份或城市不愿意发展低碳城市。其实这就体现出我国目前最突出的矛盾,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成力之间的矛盾。最突出的矛盾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一大挑战。
据网上数据了解,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所以必须考虑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在可持续框架下结合我国出的基本国情,我个人觉得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第一: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和科学技术,解决自主创新成果和人才的匮乏问题。首先从企业说起。一步一步的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低收益的企业,用低能耗低污染高产业的企业代替。这就需要发展科技来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比如说我们的专业核电站集控,核电就是一种洁净资源。国家就需要大力发展核电,逐步减少火电厂,因为火电厂原料是煤,污染大,利用率低。虽然日本核电站的爆炸给各国的核电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只要加强核电站得保护和急救措施,发展核电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低碳经济的例子。对于不同种类的企业可以相互之间加强联系,形成相互利用的结构,不仅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还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第二:在生活方面将会有更多的方式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一:加强公共
交通工具的使用,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二:大力推广节能灯产品,大面积的使用节能产品可以节约很多能源。3:提高高污染产品的价格。实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之后,塑料袋的使用数量大幅度降低,不仅减少了污染,而且推动了经济的发展。4:政府积极家庭绿色生活方式。比如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彻底改变诸如餐饮浪费等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周末去郊外代替去健身房等等。
我始终坚信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必选之路,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选之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发展低碳经济,虽然在实施的道路上有巨大的挑战,但是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