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生物新课程实施情况总结
高一生物新课程实施情况总结
高一生物备课组陈云
去年九月起开始实施四川省开始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给老师和学生都展现了一片新天地,并且带来新的气息。教师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以住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考试方式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可以说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新的课程理念更符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社会责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的推进新课程改革,学校在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新课程改革以大力支持。高一生物任课教师充满激情,积极投入到新课改的探索和实施中大胆尝试新课堂模式、新的评价模式取得不少收益。先将我校高一年级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以及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更新教育观念
为顺利地推进生物新课改,成都市高中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强化对生物教师的岗前培训。2010年的寒暑假期间组织了全部高一的生物教师分别参加了国、省、市三级新课程改革培训班。对所有参加课改的生物教师进行了岗前培训。省市教研核心组成员在假期培训班上作了转变教学理念、课改通时、教材培训辅导等多次讲座。着重以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为重点工作,使广大生物教师接受新理念,提高对新课改的认识。另外我校还多次组织参加了全市高中生物教学培训会和全市的生物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通过培训和交流了解现代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和教学理念;并在与其他区交流过程中推广、吸取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探讨解决出现的问题,使课程改革健康地发展。
二、发挥教研组的作用,以学科骨干的示范作用推进生物课改
新课程实施一年多来,学校积极发挥生物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作用。通过教研组、备课组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教研活动不断学习、相互探讨、集体备课,在教研组内部开展课改研究课、示范课等活动,每次活动严格按照“选题———备课(完成教学设计与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说课(核心组讨论)———试讲(进一步改进)”的程序进行。为了提高观摩课的质量,采取了“多人辅导”的方法。并在课后认真抓好听课老师与主讲老师的座谈工作,不走过场。既鼓励和肯定执教者的成功做法,也鼓励对课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不同观点与改进意见。通过这样的评议活动,使执教者和听课者共同获益。这些课理念先进、效果好、针对性强,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广泛好评。
三、搭建展示平台,交流课改成绩,以校本教研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
在课改实践中广大生物教师花费大量的心血,做出很多有价值的工作。为了展示这些成果,推进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我们积极提供展示的平台。一年多来,生物教研组的各位老师撰写了大量能反映课改先进理念,有创新的、较好的教学札记、心得、教学论文、教学设计以及各种教学案例。
为了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促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学校开展的新课程改革优质课大赛活动。生物组的雷加秀老师展示了一节研究课。课程在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常老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侧重学生活动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旨在发展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课后,市生物新教研员从不同角度肯定 1
了本次活动,指出校本教研应该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研究,从教学的需要为切入点选择研究课题,从而保证校本教研的扎实、有效地开展。
四、开展评价研究,抓好评价工作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有导向和促进作用。评价主要目的不是甄别和选拔,而是激励、启发,引导、鞭策、调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过程性评价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今后如何学,而且可以使教师明确今后怎样教,帮助教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一年多来的课改实践中,我校生物教师在实施评价的时候,特别关注学生的需要,突出过程性评价的激励与调控作用,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我们从过程性评价的形式、内容、标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1、正确认识过程的内涵和外延:我们认为过程性评价不能局限在一个比较宏观的层次上,即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验成绩或行为表现的评定结果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尤其要关注中观(如一个探究性活动从设计方案到成果交流的整个过程)和微观层次上的过程(如完成一次观察的过程)。
2、采用多种形式的过程性评价方式:采取教师点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使评价成为多主体积极参与、共同成长的交互活动。
重视学生自我评价:新课程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学生需要利用评价的机会来了解自己的进步,评判自己的成绩,监控自己的发展,有效的自我评价与反思活动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培养对学习负责的态度和精神、自主监控的意识和能力,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等多方面素质。淡化利害关系,重视多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协商:教师给学生和家长提供细致的指导,教师要在研究的基础上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提出如何确定和使用评价标准、评价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等诸多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多主体的评价能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开发和使用简明有效、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
多元化的评价内容,要求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搜索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开发和使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1)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定性评价。根据不同实验的设置要求,可分别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工合作能力、实验设计、创新意识等进行定性评价,例如优秀、及格、不及格,或根据实际情况打星,课程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状况进行评价。对环保意识和做法、爱校的主人翁的责任感等可进行表扬。
(3)对学生分工合作情况的评价。在组织教学中,多次有学生小组分工的情况,教师在参与小组交流合作的同时,观察和记录各小组的合作情况,并通过活动的结果检测评价同学们的合作能力和意识。
(4)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学习的过程既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生成问题的过程。
(5)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生物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多个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中评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评价可采取教师口头表扬,记录打分,展示等形式,对学生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评价。例如:在探究酵母菌的生长环境时,同学们比较严谨的设计对照性实验,严格控制变量,以及对实验过程细致的观察和记录都可以作为该探究实验的评价内容。
五、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1、高考方案的不明确,给教学带来许多被动
这也是后面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尽管我们认识到旧的高考存在许多弊端,因此而引起的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应试教育批等等问题被教育界和社会所批判,但我们并不否认目前来说,高考的确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在当前高等教育资源不足,而人们又不得不通过获得高等教育来谋求人生更高的发展的情况下,高考有它存在的必要,高考
作为一种考试方式本身并没有错,而引起众多批评的是高考的内容和题型设计上。新课程改革也离不开高考,然而目前适应新课程的高考方案始终不出台,令使用新教材的老师和学生都比较茫然,一方面,大家都比较首肯新课程的理念和培养目标,非常愿意走上新的轨道;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所做的在高考中体现不多而使自己在新的人生道路选择中失利。所以造成老师和学生在大胆尝试和探索新方法的同时又不敢完全放开,时而又回到老的教学路子上去,两边都要想办法抓住,反而使老师和学生更累,时间花去了,到头来新课程没有实施好,知识与题型又没有抓全面。
其实新的高考方案完全没有必要含羞嗒嗒犹抱琵琶半遮面,只要找到考试内容上的突破,在考试题型中体现新的理念,体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就可以及早颁布出来,让高考依然作为教学的方向标,会更好地调动老师和学生全力以付地投入到新的课程变革中去,学生和老师自然会知道该如何做的。关键高考这面大旗指出的方向是与时俱进的,是正确的就好了。完全没有必要再大会小会地从上而下地传达指示一定要在教学中如何如何„„而后面的所提的所有困难也不会成为困难。前几天在韶关召开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研讨会”中,省教育厅的负责人再三强调“各中学要放开步伐全力推行新课标的实施,而不能等高考方案的出台”,这种说法也有一定不负责任的成分。身为一线的老师,更知道学生前程的重要。据说高考方案一推再推又要等到今年年底才能出来,无疑要让学生和老师忍受更多的煎熬„„。
2、能力培养与知识体系的矛盾
新教材中更多体现了对知识的探索过程的再现,强调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构建知识,让学生学会方法,而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则显得较为杂乱,有些本属于同一整体的内容被拆出几部分来讲,而且间隔时间较长。这样不方便课堂教学,老师很有含一半吐一半的感觉。例如人教版中讲“膜”,在第3章第1节中“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中涉及膜的化学成分与功能,但在第4章第2节中才提出“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本来结构与成分放在一起是很好理解的,在“探索膜的结构历程”中也是包含了对膜成分的探索的,但这里把两部分内容分开来了,在教学处理上感到不流畅。还有课本第5章才详细介绍“酶”的作用、本质及特点,但在第2章蛋白质的功能中就早提及“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酶的催化,绝大多部的酶是蛋白质”。知识和能力应该是相提并论的,没有知识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也谈不上情感培养,所以建构清晰明了的知识体系显得十分重要,而新课标中强调要打消知识体系似乎不太合理。
3、不同教材涉及同一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概念名称不同,如何统一
教材有很多版本,但不同版本对同一内容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对同一内容的教育价值开发的程度也不相同,甚至于对同一概念所用词都不相同。在教学中如何处理?依然没有人能解答。有人提出参照课标来处理,但细细一读课标,课标并不细分到知识点,课标只涉及一个知识块,如“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但要说出哪几种细胞器呢?没有更具体的解释,有些教材介绍线粒体是提到了“嵴”、“基粒”,有些教材就没有提及;有些教材对细胞骨架一笔带过,有些则详细介绍了。所以在练习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题本身设计得很好,但里面涉及的很多知识点在课本中根本没有提到,学生看着一些名词莫明其妙。如果加上背景知识,显得题目过于长,而且可能在背景知识中就把答案露出来了。
4、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探索的时间不够(课堂和课外)
有些课堂的学生活动是很好的,让学生进行一些尝试性的探究或者讨论或者交流或者实验,但在课堂仅有的四十分钟中,学生很难完成一些活动,或者完成了活动,剩下的内容讲不完,但这些内容又有整体性。分开到下一课时显得活生生断开,而且要增加课时数。例如“酶的作用和本质”一课,要在四十分钟内完成“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实验、分析以及“关于酶本质的探索”资料分析两大学生活动显得时间紧了一些。需要老师具有较强的课堂撑控驾驭能力。有不少实验或探索是布置学生课后进行的,往往这样的实验或调查或资料查找是要花费学生较长时间的。
5、过程性评价体系实施不易操作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改革促使评价的功能田以往注重甄别、选拔转向重视个体生命发展,因此新课程的评价被称为“发展性评价”。强调从过分关注量化逐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强调对评价对象作全面、深入、真实的观察,描述评价对象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新课程倡导的质性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描述和记录,以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树立自信心,也有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因此,过程性评价方法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成长记录袋”,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过程性评价方法之一,是老师们提得比较多的。建立成长记录袋需要收集、记录学生的作品以及他们的相关材料,需要定期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而且还存在档案袋的管理问题,由谁来管理?存放在何处?此外还有课堂观察,老师们一边要教学,一边要对课堂里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变化进行观察,似乎难以做到两全。特别是现在有些老师一个人负责几个班的教学,要求教师对每一位生长期进行质性评价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使老师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年多来,参加试教的教师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提高了认识,转变了观念,改进了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问题也不少,教师对课改认识程度参差不齐,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然存在。另外,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所以,我们仍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修养,继续坚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的工作思路,及时固化研究成果,不断修正和提高对课改的认识,将课改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艰巨、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我们认定这次的课改是大势所趋,一份付出,就有一份收获,那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都有待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并与兄弟学校的经验交流方能形成一套适合本地区的教学方法。
第二篇:高一生物新课程教学实践结果总结
高一生物新课程教学实践结果总结
2010-3-9 10:18:32 看不清楚?可以调整字体大小:【最大 很大 一般】
今年高一生物组第一次接触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各位教师都感触颇深。高一生物组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新课程教学的实验,每周一节组内公开课,周五下午最后两节集体评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学水平也随之得到提高。下面就各位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以及教学实践成果进行总结,以便在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中能得到更大的提高。一、一纲多本下的教学
新课程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一个课程标准,多种版本的教材并存,而且各个版本的教材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可以改变过去把课本当成金科玉律,让学生死记课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记得98年上海高考有这样的一道题目:过度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占细胞重量50%以上的物质是:
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水
题目的答案是D、水。这样命题的依据是因为课本上有“水在细胞中是最多的”的语句,命题的立意是考查考生推理的能力。各种科学证据证明答案应该是脂肪,但是在很多教师的教学中依然坚持错误的答案,一个方面因为高度相信高考题,另一个方面为了保证考试的时候可以那多拿2分。这虽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从中也可以折射出以往的生物教学重结论、重识记、重应试,轻过程、轻实证、轻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等弊端。一纲多本,高考直接使用某个版本教材的原话直接考查的可能性减少了,这就促使我们教师教学从以往教教材向使用教材转变,既尊重教材,又不盲从教材,带着批判的眼光利用好教材,教材是一个呈递知识的范本,不是“圣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让学生不要盲从、迷信权威,要带着质疑去学习、去接受。对知识要保持一种开放、动态的认识,而不是把它当成封闭的僵化的教条对待。河南省选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实验思维的培养,编排教材时更是从科学史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紧扣新课标。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仍需要对其他版本的教材有所了解,从多个角度出发,教学应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二、要正视生物实验教学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标重视实验不仅体现在考纲有20个基础实验的上,体现在课本大量的科学史上,更体现在对科学探究能力的明确要求上。实验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要增加学生对知识的鲜活认识,破除对知识产生过程的神秘感,不再觉得创造知识是高不可攀的。对实验教学我们要有一个整体的计划,不可为了实验而实验。譬如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把它细分成不同的细节,融入20个基础实验教学中,要在回顾科学史中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史的教学重点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哪些人在何时做了哪些事。实验不仅是学习的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和策略。以什么形式开展实验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重点班学生动手能力强,可以多以探究的形式,平行班学生基础差的,可以先学习理论再实验验证。由于高一生物课时紧张,平时多选择做演示实验。
三、“自主性学习方式”深受学生喜爱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性学习方式”,由完全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向“接受式学习”与“主动发现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主动发现式学习”更能体现时代性,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更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独立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不但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针对教材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在学习《分子与细胞》78页中有关“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内容时,有同学对实验方案产生了质疑:认为将2号试管水浴加热时冒出的气泡不一定是氧气,有可能是空气。面对学生的质疑,我心中暗自高兴,这说明学生是在用脑思考问题。我及时给予了表扬与肯定,同时给同学们抛出了一个问题:“大家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能证明冒出的气泡是氧气而不是空气呢?”教室内出现了片刻的沉寂,随后同学们议论开了:有的说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有的说再设置一个装火的试管做对照组,看看哪一个试管冒出的气泡多。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在否定——>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品尝到了成功的乐趣。
四、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方面
1、课时紧缺带来的影响
新课程实验方案中规定每个模块36学时,我们来对比分析一下便可看出课时是如何紧张:过去的教材是A4纸印刷共114页,按课标安排需一学期学完,每周4课时。现在的新教材也是A4纸印刷共130页,按课标安排共36学时,每周2节课。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教材的内容量比过去增多了,课时量却只有原来的二分之一。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安排的比以前多,并且又新增了探究实验。有实践教学经历的人都清楚:要想开展好学生实验,特别是探究实验是要有时间做保证的。通过第一个模块教学,课时不足带给学生的影响已暴露无遗。比如:高中教学内容与初中教学内容相比,无论是深度、广度还是难度都增加了,这种情况在理科教学中犹为突出,新学的重要的概念必须要有消化、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来保证的,现在的课时不允许有这个消化、理解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绝大部分学生自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所以学生普遍“消化不良”,这个问题在学生的作业、测试中表现得很充分。我们的学情实况是: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对于有些重点难点,课堂上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看不太懂,通过老师的讲解分析明白了,下课后,学生又看不懂了,需要老师结合习题反复讲解几遍,因为课时太紧就没有这个重复巩固的过程。有时一章内容学完,学生要求用1-2课时复习巩固一下,因为顾虑内容能否讲完,所以不得不继续学习新课。
2、不同学科内容开设的先后顺序值得推敲
在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涉及到氨基酸分子、核苷酸分子的结构简式,极性分子、亲水性、疏水性、同位素追踪法等相关化学知识,在学习上述内容时,学生很难理解,从学生中了解情况得知:学生还没有学相关知识,尽管教师在课堂上做了相关化学知识的讲解,学生在理解上还是有一定难度。
3、高中新课程教材编排的内容不是少了而是多了,难度不是减了而是增了
新课改提倡的是减轻负担,降低难度。实际上教材内容增多了,同时了加深了难度。平时与其他几位理科老师交流教学心得,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普遍感到教材内容增多了,同时加深了难度。并且教材中的例题很容易,而课后习题与配套练习册中的习题却很难,必须需要教师的讲解。还有这样的现象:教材中设置的资料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我们的学情是:教材中的有些资料学生看不懂,不但没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反倒增加了学生负担。
4、没时间习题造成学生“消化不良”
高中教学内容信息量大,一堂课下来学生就感觉有些疲劳,连着再上第2堂新课,大多数学生就开始“抗议”:别学新课了,我们接受不了那么多新内容,就是学了我们也“消化”不了。面对学生的请求做教师的只能表示同情理解,最终也是无可奈何。
五、很多老师不是在“上课”而是在“赶课”
很多老师普遍感到课时不够,为了完成教学内容,不得不对课时进行压缩,而对学生“慢点讲”的要求,教师心里真不是滋味,真是无可奈何,因为36课时非常有限,讲的稍慢一点,模块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最终还是学生吃亏。本学期总共只有22周,44节课,其中国庆放假9天,进行了一次段考两次月考,又用去4节进行试卷评讲,结果课时严重不足。希望领导能给予解决。
任何改革都是有风险的,都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如果不改革的话,我们学校就会输在起跑线上。关键是遇到问题后,是放任自流,还是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解决问题,这才是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机械地服从与盲目地否定都不可取,相信通过领导的正确指导,全体高一生物教师的共同努力,三年后的高考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三篇:高一生物新课程教学实践结果总结
高一生物新课程教学实践结果总结
2010-3-9 10:18:32 看不清楚?可以调整字体大小:【最大 很大 一般】
今年高一生物组第一次接触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各位教师都感触颇深。高一生物组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新课程教学的实验,每周一节组内公开课,周五下午最后两节集体评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学水平也随之得到提高。下面就各位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以及教学实践成果进行总结,以便在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中能得到更大的提高。
一、一纲多本下的教学
新课程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一个课程标准,多种版本的教材并存,而且各个版本的教材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可以改变过去把课本当成金科玉律,让学生死记课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记得98年上海高考有这样的一道题目:过度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占细胞重量50%以上的物质是:
A.蛋白质B.脂肪C.糖类D.水
题目的答案是D、水。这样命题的依据是因为课本上有“水在细胞中是最多的”的语句,命题的立意是考查考生推理的能力。各种科学证据证明答案应该是脂肪,但是在很多教师的教学中依然坚持错误的答案,一个方面因为高度相信高考题,另一个方面为了保证考试的时候可以那多拿2分。这虽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从中也可以折射出以往的生物教学重结论、重识记、重应试,轻过程、轻实证、轻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等弊端。一纲多本,高考直接使用某个版本教材的原话直接考查的可能性减少了,这就促使我们教师教学从以往教教材向使用教材转变,既尊重教材,又不盲从教材,带着批判的眼光利用好教材,教材是一个呈递知识的范本,不是“圣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让学生不要盲从、迷信权威,要带着质疑去学习、去接受。对知识要保持一种开放、动态的认识,而不是把它当成封闭的僵化的教条对待。
河南省选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实验思维的培养,编排教材时更是从科学史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紧扣新课标。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仍需要对其他版本的教材有所了解,从多个角度出发,教学应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二、要正视生物实验教学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标重视实验不仅体现在考纲有20个基础实验的上,体现在课本大量的科学史上,更体现在对科学探究能力的明确要求上。实验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要增加学生对知识的鲜活认识,破除对知识产生过程的神秘感,不再觉得创造知识是高不可攀的。对实验教学我们要有一个整体的计划,不可为了实验而实验。譬如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把它细分成不同的细节,融入20个基础实验教学中,要在回顾科学史中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史的教学重点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哪些人在何时做了哪些事。实验不仅是学习的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和策略。以什么形式开展实验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重点班学生动手能力强,可以多以探究的形式,平行班学生基础差的,可以先学习理论再实验验证。由于高一生物课时紧张,平时多选择做演示实验。
三、“自主性学习方式”深受学生喜爱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性学习方式”,由完全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向“接受式学习”与“主动发现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主动发现式学习”更能体现时代性,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更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独立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不但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针对教材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在学习《分子与细胞》78页中有关“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内容时,有同学对实验方案产生了质疑:认为将2号试管水浴加热时冒出的气泡不一定是氧气,有可能是空气。面对学生的质疑,我心中暗自高兴,这说明学生是在用脑思考问题。我及时给予了表扬与肯定,同时给同学
们抛出了一个问题:“大家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能证明冒出的气泡是氧气而不是空气呢?”教室内出现了片刻的沉寂,随后同学们议论开了:有的说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有的说再设置一个装火的试管做对照组,看看哪一个试管冒出的气泡多。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在否定——>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品尝到了成功的乐趣。
四、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方面
1、课时紧缺带来的影响
新课程实验方案中规定每个模块36学时,我们来对比分析一下便可看出课时是如何紧张:过去的教材是A4纸印刷共114页,按课标安排需一学期学完,每周4课时。现在的新教材也是A4纸印刷共130页,按课标安排共36学时,每周2节课。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教材的内容量比过去增多了,课时量却只有原来的二分之一。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安排的比以前多,并且又新增了探究实验。有实践教学经历的人都清楚:要想开展好学生实验,特别是探究实验是要有时间做保证的。通过第一个模块教学,课时不足带给学生的影响已暴露无遗。比如:高中教学内容与初中教学内容相比,无论是深度、广度还是难度都增加了,这种情况在理科教学中犹为突出,新学的重要的概念必须要有消化、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来保证的,现在的课时不允许有这个消化、理解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绝大部分学生自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所以学生普遍“消化不良”,这个问题在学生的作业、测试中表现得很充分。我们的学情实况是: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对于有些重点难点,课堂上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看不太懂,通过老师的讲解分析明白了,下课后,学生又看不懂了,需要老师结合习题反复讲解几遍,因为课时太紧就没有这个重复巩固的过程。有时一章内容学完,学生要求用1-2课时复习巩固一下,因为顾虑内容能否讲完,所以不得不继续学习新课。
2、不同学科内容开设的先后顺序值得推敲
在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涉及到氨基酸分子、核苷酸分子的结构简式,极性分子、亲水性、疏水性、同位素追踪法等相关化学知识,在学习上述内
容时,学生很难理解,从学生中了解情况得知:学生还没有学相关知识,尽管教师在课堂上做了相关化学知识的讲解,学生在理解上还是有一定难度。
3、高中新课程教材编排的内容不是少了而是多了,难度不是减了而是增了
新课改提倡的是减轻负担,降低难度。实际上教材内容增多了,同时了加深了难度。平时与其他几位理科老师交流教学心得,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普遍感到教材内容增多了,同时加深了难度。并且教材中的例题很容易,而课后习题与配套练习册中的习题却很难,必须需要教师的讲解。还有这样的现象:教材中设置的资料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我们的学情是:教材中的有些资料学生看不懂,不但没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反倒增加了学生负担。
4、没时间习题造成学生“消化不良”
高中教学内容信息量大,一堂课下来学生就感觉有些疲劳,连着再上第2堂新课,大多数学生就开始“抗议”:别学新课了,我们接受不了那么多新内容,就是学了我们也“消化”不了。面对学生的请求做教师的只能表示同情理解,最终也是无可奈何。
五、很多老师不是在“上课”而是在“赶课”
很多老师普遍感到课时不够,为了完成教学内容,不得不对课时进行压缩,而对学生“慢点讲”的要求,教师心里真不是滋味,真是无可奈何,因为36课时非常有限,讲的稍慢一点,模块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最终还是学生吃亏。本学期总共只有22周,44节课,其中国庆放假9天,进行了一次段考两次月考,又用去4节进行试卷评讲,结果课时严重不足。希望领导能给予解决。
任何改革都是有风险的,都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如果不改革的话,我们学校就会输在起跑线上。关键是遇到问题后,是放任自流,还是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解决问题,这才是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机械地服从与盲目地否定都不可取,相信通过领导的正确指导,全体高一生物教师的共同努力,三年后的高考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四篇:高一新课程总结
高一语文新课程培训总结
近半个月来,通过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和
2、教师培训手册、培训资料、光盘、语文专题视频高中新课程培训(专题一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课程标准的设计、专题二 学习语文必须在读书上下功夫、专题三 学习语文应该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专题四 努力突破写作学习和教学的难关、专题五 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学习语文、专题六 让学生学会鉴赏和探究、专题七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专题八 选修课的开设和教学、专题
九 高中语文的评价和测试、专题十 语文课程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学习及网络培训,收获很大,我深刻地认识到高中语文新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我对于怎样充分利用新教材、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教得怎样、学得怎样”有了大体的认识。对克服语文教研教改中的困难有了新的思考。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后的编排,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九年级的内容,形成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与复杂的符合认知发展的循序渐进的“梯度”,七年级上下两册,为第一阶段,侧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比如,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体验情景、揣摩语言、质疑问难、发表见解、作出评价等;八年级上下两册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结合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的文体、语体的特点,培养阅读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的能力;九年级上下两册为第三个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结合文学作品和议论文的文体、语体特点,培养欣赏文学作品和阅读议论文的能力。至于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则贯穿全套书的始终。进入高一年级,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的编排,是顺延着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内容,做了更为合理的调整与安排。这可以说是学生在知识积累与认知目标上的一分水岭,也是一个转折点,在前面的基础上,课程专家们做了精心的选编,既有必修又有选修,必修课是学生学习的主体,而选修课,则体现了学生学习课程的自主性与灵活性.。特别是它将高中三年的学习目标细化到了每一册书的每一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的每一篇文章。它最大的特点是满足一切学生,满足一切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彰显了语文教育的个性化、人性化特点;同时,学校可以自主选择校本课程,给了学校一个自由的选择课程的权利,这让学生在获得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让学校获得了特色发展的机会。它一来让学生得到发展,二来也让学校得到健康发展。这是建国以来所有的语文课程改革中最符合学生发展、最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一次重大改革。它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对传统的创新。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
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有了正确的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颖,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读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课本是点,读本是面,我们须下大力气备课本、备读本,把读本分门别类的和课本相对应,做到课本、读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不是搞高考应试式作文训练。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关键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
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我想在教学中我们,一是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要因人施教,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三、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门学科,是一位技巧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课。这样,才能激起他们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四、要善于交流合作,借鉴别人长处,继承传统,大胆创新
对于新教材我们也应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自己拿来”,大胆借鉴取舍。课本上的篇目可以不讲,读本上的篇目可以精讲。另外,为新教材配置的新教参的可操作性差了,而是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参考资料,面对那些纷繁的资料,我们也必须采用“拿来主义”。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应是对语文新课标最恰当的评价。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因为创新而丢掉传统,割断历史,也不因为继承而放不开手脚,固步自封。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这规律就包含着数千年来语文教育的丰富积淀。比如,阅读教学的口诵心记、学思结合、温故知新、躬亲实践,写作教学的读写结合、厚积薄发、经世致用等等,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弘扬。又如,近现代一些语文教育的大家,如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他们的语文教育理论是科学化、现代化、民族化的理论,是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的高山,值得我们继承。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离开了继承的厚实土壤,创新就失掉了根基。
五、要善于反思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我们知道一线教师任务重,时间紧,平时教学中的得与失往往在一霎那间忽闪忽现,即便有心劲儿也没时间捕捉,没功夫理会,于是教学失误恶性循环,教学智慧转瞬即失,教学实践在费时费力中不见成效。而本次培训,给了我们教师这样的机会,有完整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给了我们教师这样一个平台,集中学习,同位次的交流和沟通,学员之间的交流撞击出思维火花,互相学习,在反思中进取。教育部历史课程第一期简报中有“因学有所得而愉快,相互结识而愉快,挑战自我而愉快,增长见识而愉快。研修不是乏味的任务,而是愉快收获的过程。要收获,首先要有个好心
情。” 是的,学习应该是快乐的,特别是这次的“国培”,有那么多的教育名家为我们讲课,有那么 多的学科专家为我们视频答疑,有那么多的名师为我们批阅文章作业,还有那么多的项目管理者台前幕后、网上网下的为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交流平台„„一想到这些,我们不得不克服自己在培训中面临的困难,努力研修,同时我们更有信心紧跟着专家团队把本次国培进行到底。为我们教育发展开拓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
第五篇:高一语文新课程实施体会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至今已接近一个学期,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已经历了第一模块的教学和学分认定,而今,第二模块的教学也已完成过半,要说这课程实验,可谓喜忧交集,感触良多。
在暑假参加高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时候,听了倪文锦教授、方智范教授等人的报告,很振奋,也很受启发,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此次课改的力度及决心之大,我想:还教师按教育规律和学科规律教学的春天终于来临了。多少年来,我们不得不“考什么教什么”,教师是考纲和教材的傀儡,而今,我们听到了“过去考什么教什么,考纲权威高于教纲,是不正常的”,“新课标强调用教材而不是讲教材”这样的声音,傀儡终于有了自主权,能不振奋吗?我们听到了“宁愿有所为而做错,也不要冷眼旁观”这样的指示,我们能不跃跃欲试吗?新学年开始,我们投入到新课程实施中,在教材整合、活动单元设计与实施、评价方式改革和学分认定方案等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点初步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不过,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感受更多的是无奈。我们的阻力和压力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行政对教学的干预太多,给老师的压力太大,使老师不敢大胆尝试。我们这里是很看重分数的,每一次测验(月考)都要全级统计,教师排名、学生排名,科与科之间比较,校长组织召开月考质量分析会,学期中段考、期末考则要把每科每个老师的成绩上报教办。我们校长说:“改革是难免失败的,但我们是承受不起失败的。”我们校长说的是实话,我们很理解校长。在第一模块第一次单元测试中,我们在命题中尝试加大主观表述题的比重,增加选做题和开放题,由于学生不适应题型,测试成绩不理想,校长在质量分析会上点名批评了我们,至今想来,仍心有余悸。是什么绊住了老师探索的步伐?是什么让学校放不开手脚?
二是学生缺少自主读书的时间。现在学校的课程安排学生基本上是白天上滿8节课,没有自习课;晚上3个钟头晚自习用来做作业,有时作业还做不完,根本没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我们知道阅读量上不去语文是很难提高的,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也是很难做到的。我们语文科组也想了一些办法,比如设立学生课外阅读手册,每周定期检查,但是我们发现学生还是应付的多,认真的少。各科的作业堆积如山,学生舍不得把时间花在阅读上。
在这次课改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一线教师的卑微与被动,假如对学校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的改革不迅速跟上,我们恐怕还要彷徨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