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证监会:对证券公司放松管制加强监管的政策不变
证监会:对证券公司放松管制加强监管的政策
不变
记者 马靖妤 郭玉志
2013-4-13 6:03:32来源:2013年04月12日 16:56:01 中国证券网针对证券公司创新发展政策取向会否发生变化的问题,证监会新闻发言人今日下午对媒体表示,证监会对证券公司放松管制加强监管的政策方向不会改变,将继续坚持放松管制与加强监管两者并重,坚持创新与风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
发言人表示,今年将按照“巩固、深化、调整、提高”的原则,抓好机构监管和推进创新工作,巩固已有的改革创新成果,深化证券公司基础功能制度的完善,加强风险监控和监管执法,持续推进行业的创新水平、能力的提升。
下一阶段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的重点在于全面提升证券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升其服务水平,建立需求为导向,市场为动力,风控为保障的创新机制。
第二篇:银监会、证监会在合规监管政策方面的不同
《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规管理办法》与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对照解读
1、“合规”内涵方面,前者不仅强调证券基金经营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必须合规,同时着重强调了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工作人员执业行为的合规。后者总体强调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应该合规。这为监管机构对证券公司人员资格准入要求、可以直接给予人员纪律处分提供了依据。
2、“合规”定义方面,前者明确“合规”还要符合“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后者没有明确。因此,对证券公司内部制度建设提高了要求,包括制度设计、制度执行两个层面。
3、合规文化理念方面,基本一致,前者还强调“合规是公司生存基础”,直接将合规管理与公司存续相提并论。
4、合规管理职责方面,前者首先强调“坚持客户利益至上原则”、强调证券市场秩序的重要性,要求规范和督促工作人员勤勉尽责、规范执业,并要求证券公司规范自身的经营管理行为,并监控客户的证券市场交易活动。同时,还大篇幅重点强调了合规负责人的履责规范。
5、董事会职责方面,前者特别强调董事会对高级管理人员、合规负责人的直接管理,而后者主要是授权董事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与合规负责人进行沟通。
6、监事会职责方面,前者明确规定监事会可以对发生重大合规风险负有主要责任或者领导责任的董事、高级管理人提出罢免建议,而后者未予明确。
7、合规管理保障方面,前者专门单列一个章节,明确对合规负责人任职要求与条件、聘任与解聘流程以及合规管理人员的要求,明确合规负责人的考核权、知情权、调查权,明确对合规负责人及合规管理人员的特定考核制度与薪酬制度,并强调保障合规负责人、合规管理人员的独立性。而后者的规定较为简略和模糊。
8、监督管理与法律责任方面,前者明确要求证券公司应向监管机构报送合规报告并明确了报告的内容,而后者实际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强制要求报告。同时,前者大篇幅明确了证券公司、合规负责人、董监高的法律责任,而后者没有这部分内容。
第三篇:国外抗生素监管和研发政策对我国的借鉴.
各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药厂加紧研发新药才能化解全球抗生素耐药和使用药物不足带来的危机。
国外抗生素监管和研发政策对我国的借鉴 特约撰稿 郑智敏
2005年2月,强生公司与瑞士Basilea制药公司签署了转让协议,从而拥有Basilea开发的一个处于Ⅲ期临床的头孢菌素Ceftobiprole的全球开发、生产和销售权。到了2008年岁末,强生公司收到美国FDA的答复函,有关其治疗复杂性皮肤与皮肤结构感染(包括糖尿病足感染)抗生素Ceftobiprole的新药上市申请(NDA)被退回。这无疑给强生公司一记重击。
FDA表示,他们还不能批准该品的新药上市申请,要求强生公司对其临床研究机构进行更多的稽查,并解决关于试验地点监督的特殊问题。目前,强生公司与其合作伙伴Basilea制药公司将继续与FDA合作以解决复函中所涉及的问题。之前,该品已在加拿大上市,而前不久又在瑞士获准。近日,欧洲人用医疗产品委员会(CHMP)推荐批准本品用于复杂性皮肤与软组织感染。
从这个案例可见,药企要把一种新型抗生素从实验室到临床试验,到上市,再把它打造成拳头产品,都要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旅途,在研发过程中所冒的风险是何其之大。
“划时代的医药新发明”。从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的率先上市起,到70年代末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大批量投产,国际上已形成九大类抗生素/抗菌药产品,按其上市年代顺序依次为:磺胺类、青霉素与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四环素
类、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链阳性菌素类、糖肽类和喹诺酮类(沙星类)。2000年,西方国家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合成抗菌药——恶唑烷二酮。至此,国际医药市场上共有十大类抗生素/抗菌药物。各国现生产的抗生素/抗菌药物已达一二百个品种。尽管
市场上抗菌药物林林总总,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品种和使用量的不断增多,抗感染药物的临床疗效却在不断下降,耐多种抗生素的微生物总数已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
为了不让人类陷入到感染性疾病无药可治的境地,西方各国政府陆续采取措施制止抗生素的滥用。欧盟药品委员会作出决议:从2006年1月起,严禁在动物饲料中添加各种抗生素/抗菌药物作为“动物生长促进剂”,违禁者一旦查实将受重罚;日本政府颁布了一条新规定,将逐步减少对抗生素制剂的国民医疗费补贴。专家预言,这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2008.12 No.81 政策是一只无形的手
抗生素的问世曾被人们誉为
在抗生素研发方面,由于口服制剂是最安全方便的用药方法,所以应该从合理用药、降低药品毒副作用方面考虑,倡导企业大力打造口服抗生素品牌,加紧开发口服释药新剂型,在基本医疗目录和医保目录药品中,扩大口服制剂的容量。售给病人,否则药监部门一旦查出,随意出售抗生素制剂的药房将予以重罚。2007年年底,FDA发布了《抗感染药物临床试验指导原则》。在美国感染疾病学会(IDSA)的有力推动下,《抗
一新措施将对该国抗生素的用量产生实质性影响。当政府对抗生素类药物补贴减少后,药价势必上升,最终将影响医生和病人抗生素类处方药的用量,这对遏制滥用抗生素现象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近,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所属“全国卫生与临床学会”出台新规,对抗生素药品的使用提出更严格的规定。根据新规,英国医生将不得给患有轻微耳道感染、咽喉痛、扁桃体发炎、感冒、咳嗽、鼻窦炎、支气管炎的病人开具抗生素类药品处方,取而代之的是建议患者回家休息或服用止痛片。
在巴西,虽然绝大多数抗生素制剂均作为处方药,但实际上,在巴西各地药房里消费者一样可以随便购买到抗生素。换言之,抗生素在巴西等同于OTC药品。为此,巴
西政府卫生部前几年也出台了一项新规定,强化对抗生素使用的限制。新规定的内容主要是:今后抗生素制剂一定要有医生处方才能出52 中国处方药 2008.12 No.81
药企研发兴致不高
由于细菌感染异常猖獗,人类一直坚持不懈地与细菌作斗争,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新型抗生素的开发速度远远跟不上细菌耐药的发生。尽管在世界范围内对抗生素产品有强劲的需求,但大型制药公司的抗生素产品要想获得丰厚的利润已经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国际抗生素市场在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高速增长后,从1995年起开始进入价格低谷,2001年国际市场上除了罗红霉素、阿齐霉素、甲氧西林、制霉菌素与泰洛星这5种抗生素原料药之外,几乎所有抗生素的价格均比20世纪90年代中的均价下跌二至三成。另外从近年全球药品销售排行榜上也可见一斑:目前仅有6种抗生素药品的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而到2011年,29种主要抗生素中的12种将面临专利到期。
而研究开发供应线却没有多少新产品来替代老的拳头产品。在过去的10年中,FDA批准了10种新的抗感染药物,但其中只有两种具有创新的作用机制。正在研发的抗感染药物有14种,但是与25年前每年有十几种新型抗感染药物处于研发阶段的鼎盛时期相比相差甚远。
临床研究难度的增大、上市审批程序的冗长是导致抗生素开发商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美国和欧盟对产品审批的要求不同,这意味着开发商若想获得双方许可,必须针对不同国家的要求对每一个适应证分别进行研究开发,感染药物临床试验指导原则》被列入了2007年9月份颁布的《处方药使用者收费法》(PDUFA)当中,成为该法案的第四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新颁布的抗感染药物临床试验指导原则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和强化抗感染药物研发线。
过去,FDA要求必须开展非劣性临床试验,即新药必须证实不比现有药物差。新的指导原则提出,非劣性研究设计将不被接受,试验发起人应考虑优势设计,即要求新药优于老药。因为非劣性临床试验设计方案对许多抗菌药物并不适合,需要用空白对照临床试验替代。其理由是患者有可能自然好转或者并没有使用抗生素,因此,很难判断哪一种药物有效。但是也必须承认,非劣性临床试验有时候也是必须的。
作为在全球最大的药品市场,由于抗生素生产商协会的强烈反对,美国FDA迄今还没有禁止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的硬性规定,但作出限制只是时间问题。
这无疑增加了研发的成本和难度。
在研发线贫瘠、抗生素因耐药菌而使用周期不断缩短和各国政府对抗生素监管日趋严格的境况下,抗生素生产商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继而转移目标,瞄准了用药人群不断增加、收益较好和审批相对较易的肿瘤药和老年痴呆症药物的开发。
致病菌引起的,轻易使用广谱抗生素会加速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蔓延。为此,国外不少著名抗生素生产商都在积极地开发窄谱抗生素,以延长抗生素的使用寿命。
各国政府同时也意识到,药厂加紧研发新药才能化解抗生素耐药和使用药物不足带来的危机。为此,美国感染疾病学会已就抗感染药物的研发提出了3条建议,包括了责任保护、专利延长和提高政府采购承诺。
为了缓解抗生素研发线的紧况,美国医学界向政府提出了“责任保护、专利延长和提高政府采购承诺”三条建议。这点对于我国要从一个仿制药大国转变为一个仿创结合的制药强国很有借鉴意义。
国内仿制药药企的平均毛利率仅为35.1%,获利能力十分有限。因此,也决定了国内药企投入巨
额资金进行新药研发是非常不现实的。国内药企除了要合理规避专利,提前布局立项,集中主要资源跟进到期专利药的仿制研发,力争首仿、抢仿之外,政府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对改变我国现有的医药产业结构会有巨大的促进。特别是在抗生素研发方面,由于口服制剂是最安全方便的用药方法,所以应该从合理用药、降低药品毒副作用方面考虑,倡导企业大力打造口服抗生素品牌,加紧开发口服释药新剂型,在基本医疗目录和医保目录药品中,扩大口服制剂的容量。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医改的方向是“低水平、广覆盖”,新农合的全面展开将大大提高第三终端市场,社区与第三终端的市场份额显著增长。口服制剂也正迎合了社区和第三终端的用药需要。加紧研发化解危机
因抗生素耐药问题而引发的公共健康危机,已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并相继出台了一些措施加以控制。临床界的医学专家也向全行业倡议:要合理使用抗生素,能口服的不注射、能注射的不静脉滴注,力求把药物的副作用和风险降至最低。只有依据病情采用适当的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才是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
为了应对全球结核病发病率的上升,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向各成员国推荐由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组成的复方抗结核四联药的新处方;鉴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时间依赖型抗生素,美国药典24版收载了头孢克洛缓释胶囊;对于毒性较大的两性霉素B、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国外已研制出它们的脂质体制剂,明显减少其毒副作用。为了减少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类抗生素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国外制剂厂已开发出红霉素肠溶微丸胶囊等。
世界卫生组织也向医疗界倡导,在患者的抗感染治疗中,能用窄谱抗生素的,就不要轻易使用广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在治疗复杂性混合感染中疗效显著,但在多数情况下,感染性疾病都是由单一的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2008.12 No.81 53
第四篇:监管政策对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及其对策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监管政策对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及其对策
作 者:吴文江
学籍批次:1003 学习中心:广东佛山顺德大良成人文化技术
学校奥鹏学习中心[26]A 层 次:专升本
专 业:会计学
指导老师:王海连
内容摘要
内部审计是一个系统,其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和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由于银行经营的高风险特性,决定了银行业是一个受到高度监管的行业,银行监管政策的任何一点变化都会对银行经营管理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也深刻地影响着内部审计的发展轨迹。银监会借鉴国际银行业内部审计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银行业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实际,于2006年6月27日颁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下称《内审指引》),这是指导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活动的第一部“根本大法”,对于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独立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逐一分析《内审指引》对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及其政策。
关键词 :监管政策 银行 内部审计 影响 对策
一、银行监管政策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影响之一:内部审计职能需重新定位
《内审指引》第三条和第四条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审查评价并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活动、风险状况、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效果,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发展。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保证国家有关经济金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监管部门规章的贯彻执行;在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框架内,促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运营,增加价值。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看,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受过训练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由此可见,《内审指引》上述规定是银行监管部门在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的科学界定,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关于内部审计定义和目标在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具体化。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已经与国际标准趋于一致,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已经从监督评价转为监督评价与咨询活动并重,关注重点已经从查错纠弊转为更加关注组织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服务目标已经从单纯为管理层履职服务转为致力于为组织增加价值。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做法和《内审指引》要求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职能的履行仍有较大的差距,需重新进行定位和审视。
影响之二:内审组织体制需改革完善
《内审指引》从内部审计管理体系、组织架构、审计权限、报告路线等方面对内审组织体制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的明确规定。关于内审管理体系,《内审指引》第九条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审计预算、人员薪酬、主要负责人任免由董事会或其专门委员会决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第二十八条也规定,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应当具有充分的独立性,实行全行系统垂直管理。下级机构内部审计负责人的聘任和解聘应当由上一级内部审计部门负责,总行内部审计负责人的聘任和解聘应当由董事会负责。关于内审组织架构,《内审指引》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会负责建立和维护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体系。董事会应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成员不少于3人,多数成员应是非执行董事。审计委员会主席应由独立董事担任”,“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审计全系统经营管理行为的内部审计部门,可设立一名首席审计官负责全系统的审计工作。首席审计官由董事会任命并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核准范围”。关于内审权限,《内审指引》规定,内部审计部门“有权及时、全面了解经营管理信息,并就有关问题向审计对象和相关人员进行调查、质询、取证,有权列席或参加与内部审计部门职责有关的会议,有权向董事会直接汇报审计发现,有处理建议权和必要的处罚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第二十七条也规定,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有权获得商业银行的所有经营信息和管理信息,并对各个部门、岗位和各项业务实施全面的监督和评价。关于内审报告路线,《内审指引》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与垂直管理体系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报告制度和报告线路”,“首席审计官和内部审计部门应按季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主要负责人报告审计工作情况。每年至少一次向董事会提交包括履职情况、审计发现和建议等内容的审计工作报告”。
影响之三:内部审计领域需拓展延伸
《内审指引》规定了内部审计事项主要包括:经营管理的合规性及合规部门工作情况;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风险状况及风险识别、计量、监控程序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开发运行和管理维护的情况;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与风险相关的资本评估系统情况;机构运营绩效和管理人员履职情况等。由此可以看出,内部审计已经开始向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等新领域拓展和延伸,为内部审计人员创造了“英雄用武之地”。
(一)内部控制领域:内部审计是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一支重要监督力量,是COSO内控框架的组成要素之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指出,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部门应当独立于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部门,并有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的渠道,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内部控制的评价制度,对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执行情况定期进行回顾和检讨,并根据国家法律规定、银行组织结构、经营状况、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修订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并保持书面程序,对内部控制体系实施评价,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充分性、合规性、有效性和适宜性。
(二)风险管理领域:商业银行的核心活动是经营和管理风险,风险管理是管理层的一项主要职责,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工作,对公司的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估和报告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内审指引》开宗明义就指出,内部审计工作应当“以风险为导向”,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工作要以风险为中心,关注、识别、评估、衡量和监督控制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等各类风险,通过检查、测试、评价等各种方法,提出切实可行的缓释风险的控制措施和稽核建议。对操作风险,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内审部门定期检查评估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运作情况,监督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情况,对新出台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具体的操作规程进行独立评估,并向董事会报告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效果的评估情况。对市场风险,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定期(至少每年一次)对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各个组成部分和环节的准确、可靠、充分和有效性进行独立的审查和评价。内部审计既要对业务经营部门,也要对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部门进行。
(三)公司治理领域:完善公司治理是国有银行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建立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是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一环。《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明确规定,国有商业银行董事会应设立审计(稽核)委员会,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规范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包括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合规部门和审计部门等实施的监督。影响之四:内部审计技术需积极创新根据《内审指引》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活动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稽核确认,还包括就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有关问题提供业务咨询、反舞弊调查、内控评价等各类增值服务,与此相适应,内部审计方法、技术、工具、手段也面临着升级换代。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使用的内部审计方法看,主要侧重于事后的静态的合规性审计和单个项目、常规性片面审计,检查被稽核单位的若干个产品线、控制环节是否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以此来判断被稽核单位的内控管理是否有效,无法真正将稽核关口前移,在事前、事中揭示被稽核单位经营管理中的各项风险,即使开始尝试运用COSO五要素框架对被稽核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但由于测试检查的重点在具体业务产品和控制环节上,作出的评价难免会以偏概全,无法全面、系统地反映被稽核单位的整体内控管理状况和水平。从审计技术角度看,稽核手段一般都为询问、复算、观察、浏览、实地盘存等等,而很少开展穿行测试、抽样统计、函证、业务流程图、内控问卷调查、控制自我评估(CSA)等检查技术和程序,即便在审计过程中使用调查问卷和抽样技术,也缺少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对内控五要素进行评价的调查问卷,抽样一般也都是人为判断,随意性较大,而且虽然也开始借助于电脑技术开展非现场的辅助审计,但应用覆盖面不足,非现场稽核数据分析缺乏深度挖掘和再利用价值。因此,为适应外部监管环境的变化和内部业务发展的要求,内部审计技术需积极进行创新。
影响之五:内审人员素质需着力提升
《内审指引》对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水平、从业经验和道德准则作了详细规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也规定,“商业银行应当配备充足的、具备相应的专业从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并建立专业培训制度,每人每年确保一定的离岗或脱产培训时间”。随着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作用的不断加强,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
二、内部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对策之一:目前,在我国大型银行中,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陆续成功实现了上市,上市后,随着信息披露和透明度要求的提高,对商业银行内控合规体系建设空前重视,管理层也更希望内部审计在提升银行价值、实现其战略发展目标方面发挥独特的建设作用,这为内部审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说,目前内控合规的重要性和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都是史无前例的,对此各家商业银行要有充分的认识,并按照《内审指引》的要求对内部审计的职能重新进行定位,对稽核章程重新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树立新的工作目标,体现内部审计的价值所在。要组织内部审计人员认真学习贯彻《内审指引》,加大对审计职能定位的内部宣传力度,使本机构全体员工人人知晓内部审计的职责、作用;要以审计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构建职能管理、合规控制、内部稽核三道防线内控体系,将内部审计作为完善公司治理、健全风险管理、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和推动力,积极转变理念,创新工作方式,不断提升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水平。
对策之二:要循序渐进地推进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之路。为此中行做了许多探索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初步形成了总行垂直管理的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制。首先是确立了内部审计的重要地位。其次是构建了新型的内审组织架构,极大地提高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最后是确立了全新的报告路线,稽核部门向董事会及其稽核委员会/上级稽核部门报告稽核中发现的重要问题,各级稽核工作人员还有权越级直接向董事会及其稽核委员会报告稽核发现的重要情况和问题。这一报告路线的设计既保证了内部审计的充分独立性,又是解决信息不对称,改进垂直化审计管理的有力措施。
对策之三:虽然内部审计领域不断得到拓展和延伸,但考虑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资源捉襟见肘的实际情况和内审发展阶段特点,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重心仍应放在稽核确认和内控评价上,因为这是内部审计职能的基础性工作,是做好风险管理审计和公司治理审计的前提条件,而不能一味地赶时髦,贪大求洋,食洋不化。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国际银行业内部审计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国际银行的内部审计师在保证和咨询活动上的时间分配比例一般是:内部审计占75%,培训占5 %,咨询占20%。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也应当将至少80%的精力放在稽核确认和内控评价上,而且应当逐步减少现场稽核检查的比重,提高内控评价的份量。
对策之四:要加强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建立和完善非现场内部审计监测体系及稽核项目管理系统、稽核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提高内部审计手段的技术含量。要严格实施全过程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涵盖审计计划审批、项目立项、方案制订、审计前准备、进场检查、审计报告、文档整理、后续审计等全过程,严把各个环节的质量关,努力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要努力从内部审计方法、技术等方面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单个项目、常规性片面的稽核向整体性、系统性的全方位稽核转变,从合规审计为主向以合规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有机结合转变,从现场稽核为主向现场与非现场稽核有机结合转变。
第五篇:内外资银行监管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内外资银行监管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金融》2006年第23期 2006-12-30
随着我国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银行业对外开放进—步加快。与此相应,内外资银行监管政策的调整也提上议事日程,《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已经公布,其实施细则也即将修汀。监管政策的变化一方面要反映我国对外资开放政策的变化,同时也有必要借鉴国际上好的经验和做法,创造有利于促进我国银行业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持市场稳定的政策环境。
内外资银行监管措施的比较
—国或地区对银行的监管主要包括市场准入政策、监管指标、税收政策和市场退出政策等方面,各国对本国及外资银行监管在这些方面也有所区别。
市场准入政策
市场准入政策包括机构准入、人员准入和业务准入三方面。市场准入标准影响银行业市场功能、竞争结构,也是—国或地区从源头上管理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这—政策是反映一国或地区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基本指标。各国对内、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监管政策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鼓励外资银行政策、限制外资银行政策和对等互惠政策。
鼓励外资银行政策,对内、外资银行准入要求基本相同,采取这种政策倾向的国家或地区大多金融法制健全、金融开放程度高、金融业发达,如美国、欧洲、中国香港等地。—些地区甚至采取比国内银行更优惠的税收或准入政策,吸引外资银行进入,比如为了建成离岸金融中心的卢森堡、巴林等,作为改革开放试点的中国沿海开放城市也曾经实施类似政策。
限制外资银行政策,严格限制外资银行的准入和发展,以保护本国或地区银行业免受干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这个做法,个别发达国家也对外资银行准入有明显限制。如加拿大对外资银行进入当地市场的绝对数量以及外资银行资产在当地银行资产的比重加以限制。
对等互惠政策,一国或地区是否对外资银行开放市场,取决于外资银行的母国是否对东道国或地区同样开放了银行业市场。这类政策实际上有限制外资银行进入的取向。
监管指标
各项监管指标的设定体现了监管机构对银行业审慎经营和风险管理的要求,并确保银行机构不断提高其经营能力。监管指标可分为业务发展指标、风险控制指标及回报水平指标三类。业务发展指标监管包括对银行分支网络的扩张、业务发展规模的扩大、业务类型的扩展等方面的监管;风险控制指标监管包括对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授信集中度、流动性管理、贷款损失拨备、关联交易及操作风险等方面的监管;回报水平指标监管包括对银行成本收入水平、ROA等的评价和比较。由于各国金融发展的差距,对内、外资银行实施各类监管指标要求会有差异,但将随着金融发展水平和监管水平的提高而趋于统一。
业务发展指标监管。部分国家尽管开放了金融市场,但对外资银行在业务规模、分支网络及业务类型上有—定限制,以保护本土银行的竞争力。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对业务发展的监管多一些。例如,在分支网络上,韩国规定外资银行在同—个城市只能开设—家办事机构、分行个数不能超过两家;在业务规模上,俄罗斯规定外资银行的资本占整个银行业资本的比重不得超过25%;在业务类型上,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禁止外资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和信托业务。
风险控制指标监管。这一指标体现了审慎性监管的原则,要求各银行机构控制经营发展中的金融风险。这些指标的监管,在各国也有所不同,例如资本充足率,大多数国家要求外资银行至少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而有些国家从谨慎角度出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英国要求外资银行核心资本的充足率最低达到6%,大多数情况下为8%左右,对总资本充足率要求一般达到12%~15%。再如贷款集中度,美国规定商业银行对任何单—客户的贷款不得超过该行资本的15%。德国规定任何银行对单一客户的贷款超过该行资本的 18%,应立即向金融监管当局报告,任何一笔单一贷款最多不得超过该银行资本的7.5%。
回报水平指标监管。关于经营成果的指标主要由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决定,是监管机构无法控制的,但在有些国家,某些指标如 ROA也被纳入了对银行的监管评级体系,监管当局对评级较低的机构会提出改进的措施。对于监管评级体系,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是对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实行相同的评级体系,如CAMELS评级体系,盈利指标被纳入评价体系;另一种是区分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对国内银行采取CAMELS评级体系,对外资银行采取另—套评级体系,如美国对外资银行采取的ROCA评级体系中,重点放在风险评级上,评估风险管理、营运控制、合规性和资产质量,盈利指标是不纳入监管评级的。
税收政策
金融税收主要包括流转税、所得税和其他税收。总体上,国外对金融业一般不征收或少征收营业税;大多数国家对本土银行和外资银行只征收同样的所得税。各国对金融业税收政策的差异,以及对本上银行和外资银行税收政策的差异,主要决定因素是一国经济发展程度、经济结构、税制结构以及对外资银行的鼓励或限制政策。—般来说,发达国家以所得税为主体,发展中国家以商品劳务税为主体,这决定了两类国家税制的重大差异。发达国家市场化程度高,发展中国家金融业不发达,因此在对待国内和国外银行税收方面存在差异。
市场退出政策
银行市场退出机制是维护公众信心和金融体系安全的重要制度保证。银行市场退出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存款保险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缓银行经营失败对社会造成的冲击。存款保险制度是影响银行经营运作成本的一个因素。在有些国家也是影响本土银行和外资银行业务范围的重要依据,如美国1991年颁布了《外国银行监管加强法》,该法案对外国银行分行的较大影响是,规定1991年以后新设立的外国银行分行不能加入美国存款保险体系,因此不能吸收10万美元以下的存款。
内外资银行统一监管原则的比较
由于国情的差异,不同国家对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实施的监管政策往往是有差别的,尽管如此,但仍遵循一些共同的规则:
保护本国银行原则。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下,大多数国家采取务实的态度,既坚持开放,同时,也会辅以相应的管制措施,保护本国金融业以及金融市场的稳定,防止本国金融体系受到外来机构的控制。
对等互惠原则。外资银行监管领域,对等互惠原则的核心内容是只对准许本国国民进入其金融市场设立机构的国家的国民开放本国金融市场,准许其设置外资银行。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条件、经营范围等,以其母国如何对待本国国民为参照。
最惠国待遇原则。外资银行监管领域中的最惠国待遇是在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确立的。在包括金融服务在内的服务贸易领域,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应无条件地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在诸如市场准入、经营的业务范围与地域范围、经营的条件等方面应给予所有成员国同等的待遇。但也有一些国家要求对等的有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原则,比如美国。
国民待遇原则。给予外国银行一定范围内国民待遇的国家,多为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开放、金融体系发达、金融管理机制健全以及外国金融机构有发展余地和潜力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具有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国家和地区。它们除了在市场准入方面对待外国银行同当地银行有所差别外(一般外资准入要求较国内申请者严格),在具体的经营方式、经营范围及受到的监督与管理上,内外资银行基本上是同等的。
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各国监管政策的弹性
从国际经验看,各国对本土和外资银行的监管政策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国家会充分地考虑到本国的市场发展程度、机构的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状况需要,通过立法的方式、总量控制的方式,甚至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执行更严格的、审慎的措施,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和运作进行监管。
从具体实施过程来看,有些隐性规则也会影响到外资银行的准入或业务发展:如有些国家在对外资银行实施监管时,会考虑母国的监管政策和监管水平,如英国对欧盟区外在英国设立营业性机构的银行监管分为发达国家的银行机构和发展中国家的银行机构,对来自发达国家银行在英国设立的分行,按照分行实施监管,资本充足率等指标按照其母行的资本和资产进行计算,英国金融监管局认为这类国家的监管水平与其监管水平基本相同,可以信赖。对这些国家银行在英国设立的营业性机构,一般是每两年一次现场检查,平时通过非现场数据进行监管。对于发展中国家在英国设立的分行按照子行监管,英国金融监管局认为不能依赖其母国的监管来代替自己的监管。显然,对发展中国家银行会采取更为严格的监管标准。
另外,有些国家对银行IT系统、信息管理技术以及反洗钱等方面有严格的标准,往往成为监管、审查外国银行机构的重要理由,在实际操作中,也可能成为影响外资银行业务开展的重要原因。
可见,各国在制订银行监管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相当的灵活性。对于灵活性的把握反映了各国审慎监管政策的实质。
我国监管政策调整的方向
一是主要调整经营业务范围和税收政策。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实行的是差异监管,具体情况见表中所示。我国对国内及外资银行机构的监管区别,主要体现在经营业务和经营监管指标上对外资法人银行和外资分行有所不同,同时,在税收方面,又采取了特殊的优惠政策,外资银行享受了“超国民待遇”。随着我国实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承诺,将放开外资银行的业务种类和经营地域,自2006年12月11日起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在税收政策方面,我国应该统一税收,这样才能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
二是在设计或执行某些制度和政策时,需要考虑内外资银行发展差异及实际经营运作成本状况。由于发展水平的差异,即使在同样的竞争条件下,银行经营运作成本并不一样,实际上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未必能够在同样的起跑线上竞争。如对于产品创新,外资银行只需复制,而中国的银行业则需从头开始,成本差异很大。在我国,银行机构在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方面起重要作用,由于内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在执行利率市场化政策和资金来源的成本不同,银行在落实窗口指导政策方面承担的义务不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对银行经营成本也会造成差异(如 2004年、2005年国内银行各项贷款增长比率为-0.81%和12.65%,同期,外资银行的增长比率为14.91%和28.3%,反映了宏观调控政策对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不同的影响程度)。此外,存款保险制度一旦实施,会成为影响银行经营的又一项成本,在此方面,应该考虑到不同机构的信用等级,特别要考虑到我国银行隐含的国家信用背景,对内外资银行适当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