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是猫》与《儒林外史》的比较
《我是猫》与《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比较
论文摘要:《我是猫》和《儒林外史》作为讽刺小说的两篇代表作,在讽刺艺术方面存在着较多的可比性。这两部作品都是以知识分子和当时的社会现状为讽刺对象,通过主客观的叙述和巧妙灵活的手法进行了讽刺。形成了悲喜交加、幽默和讽刺相结合的效果。
关键词:讽刺艺术 讽刺手法 讽刺对象 讽刺风格
讽刺作为文艺创作中的表现手法之一,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也常有以讽刺手法为中心的典型著作。《我是猫》是日本近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先生的处女作,小说以一只的猫视角,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初,日本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生活,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明治“文明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作家吴敬梓写的一本讽刺当时官场的小说,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一,两部作品的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多通过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来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这也是本书的特点之一。比如范进中举前后,胡屠夫对他的态度简直是判若两人。范进中举前,胡屠夫瞧不起他,说他“尖嘴猴腮”,范进参加乡试时向他借路费,被他吐了一脸唾沫,骂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该撒泡料照照自己”。[1]胡屠夫恶劣的态度与范进中举后对他的阿谀奉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通过一个人物的不同表现的对比,从中深刻地讽刺了当时趋炎附势的风气。
《我是猫》此书大量引用古今文化知识,叙述知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的趣闻逸事,这些和作者的讽刺之笔相结合,增强了讽刺艺术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在文中,迷亭从金田夫人的大鼻子联想到古人苏格垃底、戈德史密斯、萨克雷、恺撒等人的鼻子,认为金田夫人的鼻子比例失调,“她的鼻子并不理睬口眼等其他部位,是随
心所欲长出来的”[2],“违背了柴京的黄金律”。迷亭引经据典的一段话对金田夫人的嘲讽可谓痛快淋漓。
二,两部作品的讽刺对象
《儒林外史》通过对醉心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的分析,抨击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周进和范进就是其中的典型,周进屡次参加科考,到60岁还只是个童生,在一次参观贡院时,竟一头撞在号板上,哭得死去活来。幸得几个商人同情,出资为他买了监生,才时来运转的中了举人。范进也同样是个在科场摸爬滚打的老童生,有过20多次落榜经历,知道老年才考中秀才,可怜的是知道自己中举后,竟然疯了起来。对功名的渴望使得他们失去了理智,他们执着且疯狂的追求功名胜过一切。通过这两个可怜人物的描写,可见当时的科举制度已经使得大多数人的灵魂变得麻木,扭曲了他们的人性。
《我是猫》通过对明治三十年代一群庸碌无为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嘲讽,对明治三十年代的日本社会和政治的阴暗状况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如金田小姐的婚事,就有力的揭露了富有资产者的丑恶,批评拜金主义的风气。金田老爷是靠高利贷起家的,“三缺”是他的致富秘笈,他是社会上的“无冕之王”,他有让人“生就生死就死的本领”。这充分暴露了当时日本社会金钱主宰一切的现实。再比如文中知识分子对警察和侦探的极度鄙视,苦沙弥痛骂“侦探是和小偷、强盗一个族类的东西。”侦探“为了搜索证据,什么都做得出来”。当时日本是一个军国主义气味浓厚的国家,广布警察和密探钳制人们的行动,禁锢人们的思想。小说把矛头直接指向日本政府的军警统治,不得不说作者的目光犀利,思想敏锐。
三,两部作品的讽刺风格
《儒林外史》的内容都是经过喜剧化处理的,讽刺的手法也相当的含蓄委婉,这种讽刺利用的是幽默的笑的强烈感染力,有时还借助于人物行为的矛盾或前后对比来进行讽刺。如严贡生在别人面前大吹从不占别人便宜,话音未落,家有小厮来报,透露了他关了别人家猪的事,这等于打了他个嘴巴。梅玖对周进中举前后的态度以及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所作所为所言,无不都是自己戮自己的伤疤。对于这些事情,我们不但会笑,还会由此而深思。正是这种喜剧构架和悲剧底蕴的交融汇合,凝结成沉重的社会内涵和深刻的文化反思,形成“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美学意蕴。“黑色幽默”的矛头也指向一些不合理现像,只是作者采用的不是直截了当的对其描写,而是用一种深刻的让读者自己去思考的讽刺,这样更能引起共鸣。
在《我是猫》中,对金田夫妇的面容的描写用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的效果。金田夫人的鼻子“大得出奇,好像是硬把别人的鼻子抢来安置在自己的面孔正中似的”;而金田则不同,不仅“鼻梁很低”,而且“整个面庞也很扁平”。[3]这种夸大、对照突出了他们面容的丑陋,也收到令人发笑的效果。作者还善于用突兀的滑稽手法收到批判的效果。迷亭信口吹嘘意大利某画家如何画自然从写生做起。苦沙弥信以为真,照章做起。后来迷亭又说这是他胡诌捏造出来的。结果是一场笑话。这在让人发笑的同时,也使人感到迷亭的玩世不恭、戏弄别人的不良作风和苦沙弥的愚拙、迟钝的性格特点,更使人认识到他们生活的空虚、无聊。全部作品语言幽默戏谑,处处闪烁出作者的机智诙谐的风趣。使小说在整体锐利深刻的冷嘲热讽中,又不乏轻松宽厚的幽默味道。
四,两部作品的共同特色
两部小说在表面轻松幽默的喜剧气氛中都寄寓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包含了两位作者对现实社会和人生世态的忧患之情。
在《我是猫》中,对资本家金田一家、对诸如密探、官吏、警察等明治反动政府的国家机器,夏目漱石的讽刺也是一针见血、毫不留情的。而在对猫的生活习性及太平逸民们迂腐言行的描写中。又随处可见幽默的色彩。两位作家都能在行文中把讽刺与幽默巧妙结合,使小说在整体锐利深刻的冷嘲热讽中,又不乏轻松宽厚的幽默味道。
《儒林外史》中最著名的当是范进中举,范进在考了几十年之后意外中举竟导致发疯,这说明八股科举已经严重扭曲士人的人格,摧残士人的心灵。而之所以这次中了举,不过是有相似经历的主考官周进发了恻隐之心,初看试卷:“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什么话!”多看几遍,以至于“觉得是天地间之至文!”这中举的过程本就颇具喜剧性。范进的中举并不是他举业做得有多好,而是中得如此荒谬,让人不得不对封建八股取士制度的合理性、实用性产生质疑。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
后表现出的前倨后恭、一副势利小市民形象又从另一面说明八股取士制及当时黑暗腐朽世风对士人的迫害是连亲如翁婿也要在他失意时从精神上进行践踏的。[4]
这种对于可悲的人间喜剧的嘲笑,是让人含泪的笑。这笑中有辛酸、有同情、有鄙夷、有愤怒。《儒林外史跋》指出,吴敬梓“所阅于世事者久,而所忧于人心者深。”他对人物的忧愤,体现在这种带着血泪的喜剧里,可说是“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
吴敬梓的忧世伤生之感,夏目漱石的抑郁愤懑之情,这使得他们的讽刺“嘲笑中含着辛涩、揶揄中具有沉思、快感中央杂着痛感旧,”这种喜中寓悲、悲喜交织的风格是《儒林外史》与《我是猫》的共同特色。
五,两部作品的差异
1、作家个人性格的差异
吴敬梓自幼处在名门望族的社会环境中,而成长的家庭却是一直在走下坡路,中年后又骤然陷入贫困不堪的境地。在他一生所经的这种由“渐”而“骤”的家庭破落过程中,他在家乡全椒县、在苏北赣榆县(其父任职之地)、在南京都曾久住,到过扬州、安庆、芜湖等城市;从宗族几代关系以及自己的人际关系看,他接触的士大夫阶层很广泛,认识与熟知的人物也非常多。他看的嘴脸,受的冷暖,经历的人事,体验的世情,都极其丰富深刻。这就培养了他富有正义的敏锐感觉和体察现实的清醒头脑,使他能够看透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看透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正是这种身世经历,成为吴敬梓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直接渊源。
夏目漱石被日本人称为“伟大的人生教师”,他是个执着于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经历和学识,汉文学给他的“经世济民”、“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思想,西欧文学的讽刺手法和批判意识,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清醒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对现实社会黑暗的强烈批判和对人的内心私欲的深刻揭露是贯串夏目漱石文学的一条主线,尤其在他的初期作品如《我是猫》、《哥儿》中,他对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象尽情加以讽刺和批判,尖锐直露,毫不留情。
2、两国文化的差异
鲁迅称赞《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5]在中国的讽刺文学历来崇尚“婉讽”。注重那些以隐约含蓄、绵里藏针的手法对某一件事或某一人物进行婉曲讽刺的作品,而对那些“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的作品则评价不高。吴敬梓在进行创作时常使用“婉而多讽”之笔对人物、事件进行讽刺,颇有“不着一字贬词而情伪毕露”的效果,显得含蓄委婉、蕴味十足。
在日本传统文学中,讽刺的观念似乎与我国不尽相同。在很早就接受小说故事趣味性的日本,对‘讽刺’的理解也不象中国那么严格,常常蕴涵着游戏的精神。——在日本,一提到‘讽刺’,如果没有嘲弄的精神、游戏的心情、滑稽的姿态,就认为是没趣的。《我是猫》的讽刺明显带有这种重“嘲弄、游戏、滑稽”的日本传统讽刺文学的特色。夏目漱石充分吸取了日本传统的落语中的滑稽幽默要素、江户俳谐文学中的谐谑轻妙色彩。再结合以二十世纪的文学形式,最终形成了《我是猫》所独具的滑稽谐谑风格。
六,结语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我是猫》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初,日本中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生活,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明治“文明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两部经典的传世名著,他们分别成为各自国家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的标志。两位作者通过自己的才华,把讽刺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顶峰,不仅仅取得了艺术上的一次重要的突破,还为世界文学史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注释:
[1]吴敬梓 《儒林外史》 [M]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 第三回
[2]夏目漱石 《我是猫》[M] 译林出版社 1997年
[3]梁立基 何乃英 《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9页
[4]刘鹤岩 《儒林外史》与黑色幽默[J]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02期
[5]鲁迅《清末之谴责小说》,《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八篇。
第二篇: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讽刺艺术之比较
《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讽刺艺术之比较
――寒假作业之读书笔记
“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儒林外史》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为我国讽刺文学的典范。“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精练地概括了《聊斋志异》在讽刺艺术方面的高超成就。二者一个以“儒林文人”为对象,进得行辛辣的讽刺,一个以鬼神妖怪的世界来映射世人;一个冷峻,给人以悲剧感觉,一个热烈,给人以喜剧的印象。但二都虽都是从现实出发,通过夸张变形,借以批判现实,但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却是不同的。
首先,在题材的选取上,《儒林外史》着重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而《聊斋志异》则选“小”题材,以小见大,讽喻时弊。
《儒林外史》所写尽是“儒林中人”,天下儒生何止千万,这样选择有有代表性的题材极其重要。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常见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 例如,范进在发迹前受尽冷落,向胡屠户借钱, 被胡屠户一口唾沫啐在脸上, 骂了个狗血淋头, 一旦范进中举,胡屠户马上改口他为“贤婿老爷”, 还夸奖他“才学高,品貌好, 就是城里头张府、周府那些老爷, 也没有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前倨后恭,刻划出当时的世态。蒲松龄善于选取“小题材”反映、揭露黑暗社会的“大现实”。《促织》就是最杰出的一篇。因“宫中尚促织之戏, 岁征民间”, 于是层层官吏借此敛财。最后落到里正成名身上。他捉不到促织, 又“不敢敛户口”, 被抓去打得“浓血流漓”,“惟思自尽”。后经“巫”指点, 幸得金翅促织, 又被子弄死, 子惧投井。然而, 其子魂化促织, “轻捷善斗”,遂献宫中,“上大嘉悦”, 成名因而暴富, 竟“裘马过世家”。情节跌宕起伏, 惊心动魄。作品通过一个小小的促织, 把皇帝的昏庸, 社会的黑暗, 官吏的谄媚, 人民的疾苦, 反映得淋漓尽至, 这已不是一般的刺贪,而是直刺最高统治者——皇上。其次,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也有不同。《儒林外史》采取广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 从正面进行讽刺抨击。《聊斋志异》则采用较为曲折的方法,讽刺的力度更强。
通过对比使作品思想十会尖锐,针针见血。在刻画人物时, 常常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 而是通过鲜明的对比, 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 引导读者一道爱其所爱,憎其所憎。王冕、杜少卿等是作者理想中“振兴世教”的人物。其中王冕在第一回出现,成为衡量全书人物的尺度, 力求达到“敷陈大义”和“隐括全文”的目的。杜少卿是“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官宦人家的后代,却是
封建统治阶级的“叛逆者”。这些人物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功名富贵采取否定的态度, 并敢于蔑视封建统治阶级的权势。他们的对立面,就是匡超人、牛浦郎以及权勿用、杨执中等一批堕落的儒林人物。匡超人伪造文书、代人考试、修妻再娶、忘恩负义。牛浦郎为了结交官府, 贪图名利, 竟冒名牛布家, 进行招摇撞骗,后来原形毕露。通过对比,说明这类人物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必然产物, 从他们身上可以看见功名富贵腐蚀人心的恶劣影响。地主盐商的丑恶言行与市井细民的高尚品德的对比, 显得泾渭分明。严监生和胡三公子, 他们食而无厌地聚敛钱财,过着腐化堕落的生活。盐商宋为富恬不知耻地宣称:“一年至少也娶七八个妾”,并且飞扬跋扈, 只要一个诉呈, 打通关节, 立即就能取得诉讼的胜利。第五十五回写了四个自食其力的奇人:会写字的季遐年, 卖火纸管子的王太, 开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他们都不是科举场中的人物, 但他们自食其力, 品格高尚, 与前者形成显明的对比。
而《聊斋志异》刚指桑骂槐,含沙射影即明指甲而真意骂乙, 是一种非常隐晦曲折的讽刺手法。它含沙影射, 不露痕迹, 满清王朝无可奈何, 而读者心领神会,彼此心照不宣, 所以其“杀伤力”极强。请看《画皮》。太原王生, 路遇女郎,竟领入家中“寝合”, 道士告诉他是妖,他将信将疑。后来,他“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之;„„披于身,遂化为女子。”最后,女鬼终将王生害死。作品明写女鬼, 实则暗骂那些衣冠楚楚、高居显位、光环照人的达官贵人, 他们搜刮民财、荼毒百姓,都是一群披着“画皮”的恶鬼。《梦狼》也是此种讽刺手法之精品。在阴间的官府上,只“见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也。入视墀中,白骨如山。”“忽一巨狼,衔死人入。”竟“聊充庖厨。”作者用阴间恶狼当道的衙门, 影射贪官污吏残害百姓的社会现实, 在那个想说不能直说,想写不能直写、文网密布的反动王朝,读来实在令人痛快淋漓、妙不可言。
第三,在人物的塑造上,《儒林外史》及成功地塑造出性格复杂的典型人物。《聊斋志异》则塑造出分形象生动的人物。
《儒林外史》这种对人物揭露正反面复杂特征的描写是罕见的。正面人物并不都好,反对人物并不都坏。如马二先生,瑕瑜互见,若不是就全书批判的主要倾向而论,很难说他是反面人物。他作为一个“选家”,热衷科举,专研制艺, 言必称朱熹,对科举制有一系统的理论,一心想做官发财。特别是马二先生游西湖, 遇到女人不敢仰视;见到皇帝的字, 慌忙磕头;他赞美西湖的美景时,用了《中庸》中的一句话, 牛头不对马嘴;看到酒店里的鸡鸭鱼肉,直咽唾沫。马二先生的迂阔、无知、鄙俗, 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可马二先生在朋友蘧马先夫急难的时候, 倾囊相助,免去其一场官司。连敲竹杠的公差也为之感动, 小说借一个人物的口, 称赞他是有义气、有肝胆的骨肉朋友。在马二先生的身上,缺点这样突出,优点亦如此。
可见吴敬梓没有把马二先生简单化, 他也是性格复杂的典型人物, 作者运用这种极为“不协调”的笔法, 逼真地予以描绘,就形成强烈的讽刺。《儒林外史》往往描写丑的事物自认为美或冒充为美, 同时又巧妙地戳穿其美的外衣,让读者看到其丑陋不堪的本质, 其讽刺手法极为丰富多变, 鲁迅称它为“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 是非常恰当的。《儒林外史》的问世, 体现了现实主义讽刺艺术的高度成就。
《聊斋志异》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更是要人叫绝。《劳山道士》,慕道入山求仙的王生, 生性娇惰, 经受不住艰苦生活的考验, 入山不久便“不堪其苦,阴有归志”。但又不甘空手而归,便向师父提出“略授小技”的请求。师父传授给他穿墙之术, 并让他当场试验, 果然“虚若无物”。王生大喜, 回家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在妻子面前吹开了, 说自己“遇仙,坚壁所不能阻”,并且当场“去墙数尺,奔而入”。结果却“头触硬壁,蓦然而踣”。《王子安》中的王子安,屡试不售,“入闱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 醉入梦乡。忽闻“报马来”,王踉跄而起:“赏钱十千!”家人因其酒醉, 便骗他说:“但请自睡,已赏之矣。”美梦便继续做下去。一会儿又有人来报:“汝中进士矣!”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家人骗之如前。最后梦见自己殿试翰林, 便“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 于是大呼长班,长班稍稍来迟,他便破口大骂, 甚至大打出手。结果倾跌床前,妻儿“粲然皆笑”, 方才“忽如梦醒,始知前此之妄。”这两个人物就非常形象,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讽刺力度。
第四,两部作品所形成的气氛不同。
《儒林外史》在他的讽刺人物的喜剧性行动背后,几乎都隐藏着悲剧性潜流,只不过吴敬梓喜剧中的悲剧笔触不像一般悲剧那样浓烈、哀恸欲绝,慷慨悲歌,而是一种辛酸的,悲怆的哀怨之情。如范进因中举而发疯时的种种丑态,让人感到好笑的同时还有一种酸楚。《聊斋志异》有高度的艺术性,充满了幽默和诙谐, 在令人喷饭之余又拍案叫绝。从而达到针砭时弊、抑恶扬善之目的。如《骂鸭》全文仅一百二十三字,就痛快淋漓地惩罚了一个盗鸭者。某民盗邻鸭,烹之,至夜,肤生鸭毛,触之则痛。入梦,有人告曰:须得失者骂方愈。而邻翁素雅量,不骂,再三劝说,“翁乃骂,其病良已。”那盗鸭者受到恶报的丑态,实在大快人心,是对一切贪官污吏的讽刺和警告。整部作品喜剧气氛很浓。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同是讽刺性作品,但是它们的风格是不同的。虽然运用相似的手法,可是达到的艺术效果也是不同的。但它们无论怎样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讽刺艺术的高峰,给我国的文学史添上的精彩的两页。
2006年2月
第三篇:《儒林外史》与《围城》讽刺手法之比较
《儒林外史》与《围城》讽刺手法之比较
朱玲玲
摘要:《围城》与《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部著名的讽刺小说,其讽刺对象都主要为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但在作者讽刺的目的与主观态度,及主要的讽刺手法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从中既可看出讽刺小说的发展,也可体味讽刺小说共同的深旨与作者共同的情怀。关键词:《儒林外史》;《围城》;讽刺小说
中国的讽刺小说并不发达,《围城》与《儒林外史》无疑是其中的两树奇葩,并且两书都是对知识分子阶层的讽刺与批判,虽然一完成于十八世纪中叶,一完成于二十世纪中叶,足足相距二百年,但我们很容易看到,书中反映的知识分子的品性并无多大的改变。对这两者的比较无论从文学上还是社会文化的发展上,都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现从三方面加以比较,略陈其异同。
一、讽刺的对象
因两书的两位作者一处于帝王制的封建社会,一来自废除帝制后的共和社会,作为社会基础的社会制度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虽同样作为知识分子,但不同的社会中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儒林外史》主要批评了三种人[1]: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2]《围城》讽刺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包括官僚士绅,编辑政客,主要代表是三闾大学的教授们。[3] “功名富贵”是《儒林外史》讽刺的主要着眼点,所以围绕各种人物对功名富贵的态度,作者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在当时的社会,功名的唯一途径自然是科举,科举的唯一手段只有做八股文,但如果只是真诚地孜孜求知却不为社会承认或赏识,那反映的是社会价值观的歪曲,是社会发展的悲剧,而作者在求取功名富贵的知识分子身上,发现的却并非如此。几十年如一日发奋读书,追求功名的范进会不知苏轼何许人,足可见这些读书人的目的并不在自我修养与知识的获取,更惶论治国平天下的胸襟包抱负,而不过是捞取钱财,赚得权势以欺压别人的手段而已。而这才是作者真正讽刺的意义所在。
这种状况在《围城》的知识分子身上并没有多少改观。大学教授并没有真才实学,出国留洋的苏文纨博士也只会剽窃别人的作品,教授韩学愈的文凭也是花钱买来的一纸遮羞布,与《儒林外史》一书中所谓的读书人一样,知识分子求学的目的明确地只在于邀取虚名,作吹嘘的资本,或求取功名的手段,并无一个以知识为目的,或以匡扶社稷为目标。
除了不学无术,《儒林外史》中的“儒”和《围城》中的知识分子,还大多都道德败坏,并同样地表现以正人君子、学者名流的虚伪面孔。范进守孝尊制得不用银筷子,可偏偏拣大暇元子吃;严贡生刚声明完“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就有小使来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人家来讨。《围城》中褚慎明一再强调自己只有心灵,似乎高尚得不可企及,可是会因为女人有“心”字的一句话激动得眼镜掉到牛奶里。李梅亭的小气,比严监生差不到哪里去。这两者都是两书的讽刺要点所在,例子触目即是,不消多举。
总之,两书中的知识分子在坏的一面,都有共同的特征,都一味逢迎拍马,攀名附利,一样地虚伪迂腐,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担当社会脊梁、匡正社会风俗的责任感消失得彻底,愚昧和懦弱、虚伪和自私却毫无遗漏地传下来,在两部书的众生相中表现得清清楚楚。两书都写到了功名利禄对女性的影响,鲁小姐与苏文纨两人都是当时制度的曲奉与受害者,不同的是鲁小姐作为封建女性,如此品性的养成有其无可选择的无辜,苏文纨则是彻底地利用,两者似不可同日而语。
对于家庭亲情的炎凉,两书也多有涉及。《儒林外史》中王德、王仁两兄弟受人钱财后对妹妹的态度,严贡生对弟媳的态度,都是副丧尽仁德的嘴脸。而《围城》中方鸿渐家妯娌两
人对孙柔嘉的明枪暗箭,也并不比他们差。
但与《儒林外史》不同的是,《围城》不仅有对人追求功名富贵的讽刺,也有对人追求爱情及美满婚姻而不可得的嘲讽与感伤,并在书中占了不小的篇幅,这是《儒林外史》中不可能具备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家庭的美满并不以爱情的存在为标志,而是以父子有礼、兄弟有序为基本表现,所以《儒林外史》对家庭的讽刺仍然集中于知识分子对于孝、悌的背反上,与爱情无涉。
另外一点不同的是,《儒林外史》中下层劳动人民除胡屠户的前倨后恭略具可笑外,作者对其他人大多并没有太多的嘲讽,而是写得朴实热心有深情,但《围城》中几乎找不到这样的人,所有旅馆的伙计、寡妇的仆人,无一不是作者讽刺的对象。《儒林外史》中至少提供了王冕、杜少卿等作者作为正面描写寄予希望的人物,而《围城》中,即使对于主人公,最少地具有知识分子坏积习的主人公,作者也一并在讽刺伤叹之列,全书并没有一个理想人物的出现,如果说唐晓芙作为理想的女性形象显示了作者的偏爱的话,作者并没有意向构画一个知识分子的楷模。
二、讽刺的目的和作者的态度
对于讽刺小说,人们往往只看到它的辛辣,作者对许多事物、人物的冷嘲热讽,觉得作者对于社会只是愤世嫉俗,只是批判。然而两部书中开综明义,都已表达了作者对于讽刺对象的态度。《儒林外史》第一回文章开始就借一首词阐明大意:“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便味同嚼蜡。自古及今,哪一个是看得破的。”这语气不是象极了《围城》在扉页上那句话吗——“人生就象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从这些直接阐明作者意旨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于社会的现状,并不只是一味地批判、讥刺、嘲讽,而是忧世伤生,悲天悯人,哀叹人性的弱点是如此的不可克服。所以我们在《儒林外史》中不仅能看到作者对范进、梅玖等丑态嘴脸的无情讽刺,也有对周进、严监生等人或刻意功名,或勤俭守财的些许同情。《围城》中不仅有对李梅亭、韩学愈等人体无完肤的揭露,也有对主人公方鸿渐不无正直、善良、聪敏而终不得自立于家庭与社会的哀伤与无奈。所以作者嬉笑怒骂的背后,无不隐隐表现出对整体的士文化品格如此沦丧的担忧,想匡正风俗及救世道人心的渴望,也有螳臂无法挡车,独力难挽狂澜的颓丧,甚至《围城》中对于整个人类生存意义的质疑,而绝不仅仅是对个人、某种人的批判与讽刺。
相对来说,《儒林外史》讽刺的目的要具体一些,即主要针对封建社会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造就的一批心态扭曲的士人,而人对于自我角色选择的自由作者给予了相对的肯定,即,人即使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中是有自由,也有可能选择一种正确的人生道路的,例如对不慕名利的王冕、杜少卿等人,作者还是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也即作者对人对自我命运的主宰和把握并没有质疑,尽管这个社会是一潭烂泥,但我们仍可出于泥而不染,作者对人的理性仍然有充分的相信。吴敬梓批判的并不是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甚至不是封建社会制度对人心灵的扭曲,而是士人品格的自我选择。同样的社会中,作者也描写了诸多的正面人物,如杜少卿、虞博士、庄绍光、迟衡山,而并没有以官与非官区别他们,也不以对科举的态度区别他们。孜孜以求并不以为非的虞博士,与坚辞不就的庄绍光,同样为作者肯定。作者要宏扬的无非是一种人道的、真诚的态度,无论对社会还是对社会制度。“不以求之为耻,不以去之为高”,这是作者对于科举的态度,而虔敬事亲、尽心交友、品行端方、不加虚饰、夫妻和美,这就是小说中正面人物品格的基本特征,不必以匡济天下为己任,不必以道德文章为立名根本,只要做到尽情至性,便不失为值得肯定的士大夫。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士大夫品格期望值的降低,但也更可看到作者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思想。
《围城》里则多了一种虚无,方鸿渐事业、爱情、婚姻的种种悲剧固然与他的个性相关,但我们在方鸿渐的性格与命运之间容易体会到一种无法选择的悲哀,他未尝不诚实,但他买了假文凭,又诚实地并不利用它;他也未尝不专情,他爱唐晓芙爱得那么纯洁那么深情,可
他又有鲍小姐的污点;他也未尝不清高,不想同流于俗,不想与李梅亭类为伍,可他照样斤斤计较教授与否的名份和在学校的地位;他也未尝不尊重、体贴女性,可无法与孙柔嘉恩爱相处,于是方鸿渐的悲剧就不仅仅是他性格的悲剧,何况克服了他性格弱点并不懦弱,处事圆滑的赵辛楣在爱情、婚姻上也莫不如此,而所谓事业上的成就也只有在赵辛楣用了政治家的头脑流于世俗后才得到了所谓被人艳羡的社会地位。所以方鸿渐的悲剧竟成为人类自身的悲剧,是人类自身的弱点无法克服的悲剧,例如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个体对于自由与自立人格的渴求与对社会承认的渴求的矛盾,等等。所以同为讽刺小说,有大致相同的讽刺对象,两书讽刺的目的却并不相同。《儒林外史》在期盼着一种清明、有效的政治秩序,真诚、朴实的伦理道德,刚直、诚实的士人品格,而在《围城》里,我们看不到作者的理想和对问题解决的方法,只在最后落入一种无可奈何的凄凉与悲伤里,与喜剧的定义全不搭界。
对不同的人,两位作者也表现了不同的态度。
《儒林外史》中对不读书、不做官的朴实百姓,一般都作正面形象描写,例如楔子中资助王冕的秦老人,朴实、正直;资助周进的金有余等人,也多有义气且有同情心,于朴实中做出“极豪杰、极义气”的事(闲斋老人序);即使表面看来势利、卑琐的胡屠户,作者也并未把他描摩成虚伪、奸诈之徒,而也有可爱之处。对周进“除了墨卷之外,了无所有”的迂腐儒生,包括像严监生时时忧贫、日日怕事,并不敢为非作歹但鄙吝有余之人,作者在略事嘲讽之余,大多的态度还是同情。而这些迂腐、痴钝的儒生如周进、范进尽管不学无术、年事已高却最终走上仕途,而严监生空拥十数万家赀并不见其受用一天,空有夫妻情感却作出懦弱不义之事,足可见作者对于世事的讽刺,一方面是对于人的狭隘、自私而不自知的嘲讽,另一方面也是对世事荒谬的辛辣讽刺。《儒林外史》中竭尽全力加以嘲讽的是无耻、混帐的严老大,空疏不学、沽名钓誉的娄氏兄弟等人,对其他人则表示了或同情或感伤的态度。
相对于《儒林外史》作者态度的复杂和层次性,《围城》对于各种人物的态度要简单得多,除对方鸿渐、赵辛楣有些许同情外,其它无论村民野夫、下人百姓、军旅商贾、儒人才士,莫不讽刺其言谈举止、内心动机,可谓刻薄之至。从轮船上轻薄奸诈的安南人和仆人阿刘,到方鸿渐家里两个虚伪算计的弟媳,去三闾大学路上遇到的各种旅店肮脏、鄙俗的伙计,包括寡妇的男仆及军人侯营长,作者都予以鄙夷的讽刺,且讽刺得不留余地,毫没有同情的成份。对虽非知识分子,也是社会上流的几个人物,不管是其出身并不显赫的点金银行行长周先生及太太,还是系出富庶之门的沈氏夫妇及苏文纨一家,作者也一并毫无保留地刻画他们装腔作势的滑稽可笑。对受过所谓高等教育,甚至留洋混有博士文凭的知识分子们,包括船上诸人及禇慎明、苏文纨、三闾大学的校长、教授们,更是作者集中讽刺的对象,不仅揭露他们的空疏不学,更揭露他们为掩盖自己的空疏不学所竭力附庸风雅、清高自许的丑态和滑稽嘴脸。所以对于《围城》中的大部分人物,作者或讽刺其不识字的野蛮、粗陋、无知,或讽刺识字人同样的无知和更加可恶的虚伪,除极个别的方鸿渐、唐晓芙外,作者没有给我们人类发展以希望。闲斋老人的朋友说:“慎毋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2]这还只是说《儒林外史》道着了知识分子于人伦日用之间容易表现出的种种积习和社会风气弥漫已久的种种不易改变的态度、规范,但《围城》之读,却让人觉得做人的可悲,几近于无处藏身,轻易就入了被人耻笑的牢笼。
三、讽刺的艺术手法
首先从大的结构上,两者有所不同。《围城》中有贯串全书的人物方鸿渐,其他人物及事件由他而生,所以叙事略显宏大,且以他一生的婚姻、事业、爱情为主要反映对象,结构完整,主旨突出。《儒林外史》“虽云长篇,颇同短制”[4],基本是各种人物的群像素描,涵盖的人物比较多,反映社会的面貌比较全面,与《围城》因视角限于方鸿渐的见闻有很大的不同。
但同时我们也比较容易看出两者相似的地方。《围城》虽有大的完整的布局结构,但作者也以反映方鸿渐不同的人生阶段为目的作了划分,在他求学、交友、恋爱、旅程、事业、家
庭的几个阶段,作者分别刻画了许多人物,这些人物也同《儒林外史》中的人物一样,其起讫有自己的长度,并没有陪伴方鸿渐的一生,作者也以刻画群像为其讽刺的主要手段之一。例如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董斜川、褚慎明等人物,包括三闾大学的各位教授们,或者说全书除方鸿渐、赵辛楣外,其余人等在全书的出现和退出并不占太多的篇幅,大多作者只重在刻画其嘴脸的某一方面以作为某种人的代表,不及其余。
这也就带来了二书讽刺手法的同与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围城》通过方鸿渐人生的几个阶段写明了人在社会中的艰难处境,同时通过群像的勾画反映了社会的整体面貌和士人的几种典型代表,而《儒林外史》则更多地从社会的广度上全面、细致地刻画了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道德伦理及行为规范的滑稽与悖谬。
在具体的讽刺手法上,二者有更多的相同之处。最大、最显著的相同之处是,二者所选的人物都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代表,并且具有平常人的理想、智力、理解力,所以可以作为一般人的代表,其中并没有或怪异或智力超常之人,也没有为非作歹、杀人越货的毒蛇猛兽,所做的事也是情理中人伦日用之事,可谓最见其本质者。但两书具体手法的最大不同也是显著的。《儒林外史》最显著的特点是“所谓直书其事,不加断语,其是非自见也”[2]。而《围城》最见作者匠心的却恰恰是作者每每道破人物的可鄙可笑之处,并以诙谐机智的语言附带连累其他类似可鄙可笑的情理,横逸斜出,不仅极描摩之化工,且极义理之深旨,痛快淋漓,触类旁通,深有味旨。
这显著的不同延伸出来,就是《儒林外史》平淡处的奇崛,从容着的诙谐。作者对于人物并无一字一语的挖苦、讽刺,而读者自能从其语言、行动的细节及其所做之事看到其可笑的极至;而《围城》除了用人物的语言、细节及事迹显示其可笑之外,作者亦阐发其之所以可笑的原尾,因作者语言幽默、诙谐,更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另外,《儒林外史》因重在客观描写,因此对客观景物并无意作为讽刺的对象,而《围城》主观揭示成为讽刺手法的重要部分,客观景物也成为作者阐明大义的有效手段而每每成为调侃的对象,并从中影射对于有关人物的讽刺、评判,手到擒来,所有一切均成为讽刺的利器。
对比这两部著作的不同不在于要分出高低轩轾,而是在于对讽刺小说有一系统、完整的认识,并寻找其中的影响与演变。并且,我们也因此可以看出讽刺作品都有其讽刺之外的深旨。于讽刺中我们不难洞见两位作者的真性情,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两位作者悲天悯人、替天下人担忧的忧世伤生的情怀,及对于社会发展、完善之途的用心探索。我们不难看出,讽刺并不是聊博人笑、娱人耳目或显示作者才情的小伎俩,而是其中深寓着作者深刻的入世情怀,和以常式不能表达的深深焦虑与悲哀。讽刺不是一种对于理性、对于秩序的反叛,而恰恰是寻找理性、寻找秩序而不得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参考文献:
[1]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2]朱一云,等.儒林外史资料汇编[Z].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3]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第四篇:《我是猫》读后感
《我是猫》读后感1
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也许比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还要深,《我在天堂遇见猫》便是个经典的例子。
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柯简间在海中绿岛旅游时阴阳差错进入了动物天堂,还成为了奇幻马戏团的的女主角,遇见了猫咪单单,惊喜涌上了她的心头,却也发现了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单单已经离世。但很快从悲伤中走了出来和单单一起钻研回归人类世界的方法,化妆成花豹、倒“卜一卜”占卜、遇见“帅哥”、闯入精灵世界、和动物们一起表演、倒在舞台边奄奄一息、和雷迪嘎嘎一起返回人类世界。一切都是那样的逼真,那样的历历在目。到网上搜索,她才发现,这次经历是真的!这次的经历让主人公受益匪浅,让主人公立下决心要保护全世界的动物,也想重温那在动物天堂与猫咪单单共度的时光……
读完小说后的我泪流满面,五味杂陈,第一次发现动物的情感也与人类那般相似,给了我不少的启示。
动物也需要保护,动物也需要关爱。人类疯狂的杀戮动物,为的是什么?一张皮毛?一罐胆汁?人类完全没有这个必要,连狗这样忠诚的朋友也逃脱不了被吃的命运,这究竟是为什么?动物就不是一个生命吗?它们不需要被关爱吗?难道动物就没有情感吗?是的,它们也需要关爱,它们也有情感!
感谢《我在天堂遇见猫》,给了我那么,那么多的启示是与感触。
《我是猫》读后感2
《我是猫》是日本作家夏目簌石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独特形式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全文以一只猫的视角观察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并对阴暗腐朽的社会和庸俗无聊的小说人物进行戏虐和批判,透过一系列冷嘲热讽否定了封建落后的旧事物,对日本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带来的诸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弊端深表不满。
猫公刚出生时,因为太丑被人唾弃,捡得一命,最终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处——一位穷教师家。它很善于词辩,如“世人褒贬,因时因地而不同,像我的眼珠一样变化多端,我的眼珠不过忽大忽小,而人间的评说却在颠倒黑白,颠倒黑白也无妨,因为事物本身就有两面和两头,只要抓住两头,对同一事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也是人类通权达变的拿手好戏。”
它还博学多才,通晓天文古今,它还很有自由平等的观念,敢于蔑视权贵,鼓励创新。可是它也很俗很蠢,爱自作聪明。它不知道吃年糕会粘牙,甚至不知道酒桶能淹死猫,最终丢了性命。
我觉得猫公最后的命运也是在告诫我们:不要自作聪明!也许最后,我们会栽在自己手里。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装着一个世界,没有一个相同。我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的心情体会着他人的喜怒哀乐,不要抱怨世界如何对你,脚踏实地,总能活出精彩来。
“月儿栽西,银光如练,但已瘦削,宛如半裁信纸”。
吾辈是猫,但还没有名字!
《我是猫》读后感3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所写的《我是猫》这篇童话是我和学生读后都认为写得好且印象深刻的文章之一。在作品中,作家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了“猫”即文中的“我”吃年糕的滑稽形象。
在与学生共读此文时,我不禁笑了起来。作者能够将猫的心理刻画地如此细腻、逼真,与的文化积淀及对动物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在笑的同时我也在想:既然是一篇童话,那它反映的不仅仅是“猫”的遭遇和心声,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人类社会的点点滴滴。
仔细想来,“猫”吃年糕时的担忧不正是我们在准备尝试一件事时心里的真实记录和体现吗?被年糕“粘”后的尴尬不也正是人们遇到难题无法自拔时的窘相吗?
同学,你可曾记得:当杜瑞峰等同学站起来读诗或读课文,沙哑的声音在课堂上响起时,你们不也报之一笑了吗?这和文中女孩和伙伴的“笑”有何异同?同学之间,我们应该互相尊重,不应嘲笑身边的每位同学、每个人。
“我大抵也算见识过人类缺乏同情心的个助攻行径,但从来没有像此时此刻这样恨在心头”我们为何不能拥有一颗同情之心,一颗感恩之心,包容身边人的缺点,包容同学一句并非专意说出的话,包容……包容一切可以原谅的事情,但不能包容你对学习的冷漠、不自觉和不负责任!
“一颗沙里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一座天堂”而我想说的是:这只猫的遭遇就是一个人间社会!
同学们,让我们在读懂文字的同时,尝试着读出它背后的情感和内涵吧!
《我是猫》读后感4
孩子在署假期间,向我推荐了一本名著《我是猫》,是日本作家夏日漱石所著。读后让我写此读后感以完成作为家长的任务。
从创作手法来讲,《我是猫》是一篇拟人化作品,是透过教师苦沙弥家一只猫来叙述整个作品,这给作品带来了趣味感、幽默感,使整个作品生灵活现,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写作功底。试想如果是作为一普通人来平铺直叙,会让人感受干巴巴的枯燥无味,别说孩子,成年人也可能读不完这本书。
从情感的深化来看,《我是猫》总能做到情景交融,例如在教师画画受挫,车夫家的大黑变成瘸猫以后有这样一段描述:枫叶曾为松林装点过二三抹霞红,如今已经谢了,宛如一场亘古的梦。在小溪旁的红白二色山茶花落英缤纷,花瓣也已飘零殆尽。两丈多的檐廊虽然朝南,但冬日的阳光转眼西斜。寒风渐起的日子多了起来。这是作者发出的对世态炎凉的凄凉呻吟,借助于发生的故事和自然的风景得以发泄。
在发表观点时借助一趣事而不是总是直叙,是作品的又一看点。如猫被年糕粘住嘴巴那段描述,风趣从容地展示了所谓的四条真理:难得的机缘,会使所有的动物敢于干出他们并非情愿的事来,是在说人遇到诱惑时总是情不自禁;所有的动物,都能本能地预测到吉凶祸福,是说人会本能地意识到危机;临危之际,平时做不到的事,这时也能做到,这是说危险能够激发人的本能,发挥超过平时不能发挥的能量;一切安乐,无不来至困苦,是指人不经历苦难,不会感到什么是幸福。
《我是猫》读后感5
我非常喜欢看小说,今天我走进书店就看到了一本书,叫做《我是猫》。
《我是猫》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于19创作的第一本小说。说是小说,其实并没有什么情节。这是一只穷教师家里的猫。这只猫刚出生的时候因为长得太丑,被人抛弃,后来被贫困的好心的穷教师收养。它没有名字,在家里还经常受到主人家女仆的气。
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有一天有一个人到那个把穷老师家里的东西偷了。事后,教师和他的老婆吵了起来。他们列出贵重物品清单,相互指责对方。而这时对于这只猫来说感觉非常不屑。小偷固然可恨,但是事后两人却没有静下心来。这种感觉和我们现实生活是多么像。
据说写这部小说是日本的明治时期,当时,资本主义思潮兴起,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但是,东方固有的价值观、文化观与风俗尚存。主人公是猫,以一只猫的眼光看人。当时的日本面对新的思潮,既顺应,又嘲笑;既排斥,又无奈。
小猫看了那么多的人,它观察人类,品评人类的生活。直到后来,落入酒缸中被淹死了。这只猫很富于哲理,精干辞辩,对人类的弱点讽喻得十分透骨。
《我是猫》是一本很好的书,它以犀利的笔锋,强烈的讽刺了日本当时的腐败社会。今天我们同样处于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怎么面对社会的发展呢?我觉得《我是猫》给了我们一剂强心针。
《我是猫》读后感6
《我是猫》是一部讽刺小说,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处女作品。
我是猫》,不知可否说是大和民族在明治时期精神反馈的“冥思录”之一。《猫》所处的时代恰是明治维新以后。一方面,资本主义思潮兴起,人们学习西方,寻找个性,呼唤自由,自我意识和市场观念形成大潮;另一方面,东方固有的价值观、文化观与风尚习俗,包容着陈腐与优异,在抗议中沉没,在沉没中挣扎。一群穷酸潦倒的知识分子面临新思潮,既顺应,又嘲笑;既贬斥,又无奈,惶惶焉不知所措,只*插科打诨、玩世不恭来消磨难捱的时光。他们时刻在嘲笑和捉弄别人,却又时刻遭受命运与时代的捉弄与嘲笑。主人公是猫。以猫的眼睛看世界,这在当时,在创作手法上有一定的突破。今天常有作品以外星人的视觉看地球人,同样反映了人间积习,没一副超越现实的视角就看不透彻。他也说过哲学,例如:“世人褒贬,因时因地而不同,像我的眼珠一样变化多端。我的眼珠不过忽大忽小,而人间的评说却在颠倒黑白,颠倒黑白也无妨,因为事物本来就有两面和两头。只要抓住两头,对同一事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是人类通权达变的拿手好戏。”
我国目前也正处观念转换时期,说不定猫公的观察,对我们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得任人评说了。
《我是猫》读后感7
《我是猫》是日本著名的作家夏目漱石的处女作,发表于19。作者在书中以猫的身份来观察生活。这是一只善于思索、有见识、富于正义感、但至死也没有学会抓老鼠的猫。它观察着当时的人们,发出了自己对人类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男主人——当代的一名知识分子的一些看法。
这只没有名字的猫,在一位穷教师家居住着。它是一只在主人眼里并不重要但是还是在主人家生活的猫。它非常想学会捉老鼠,可是晚上捉老鼠却被老鼠给捉弄的一塌糊涂,最终主人惊醒了,还以为来贼了呢!虽然在猫咪的世界里显得傻呼呼的,可是在某些方面看起来非常棒,它总是在客人来的时候待在主人的身边,主人的朋友和主人聊天,它听完了,总会悟出道理。
这只猫确实傻呼呼的,但是在傻呼呼的干傻事的过程中,会得到一些教训,就不会去干这些傻事了。有一次令我记忆犹新。这只猫在厨房里偷吃年糕,不料被年糕粘住了牙齿,怎么也拔不掉。到最后,它只好站起来,前爪把碗往外拽,后脚站了起来。最后还是被主人的两个小姑娘看见了,母亲让女仆帮助猫把碗拔了下来。
这是一只哲理猫,也是一只“蠢猫”(捉老鼠方面)。书中字字句句读下来,还包含着哲理,还生动有趣,不死板干燥。我很喜欢这本书。
《我是猫》读后感8
作者长篇小说书中隐含着,夏目漱石自身的种种痛苦与积郁。作为叙述者的猫,所有的故事都要从背后结合夏目漱石的个人经历。
以无名无姓的猫讲述自己主人及周遭的朋友,较有讽刺幽默的意味,讽刺死板的教师主人迂腐顽固不化,讽刺企业家金田世故圆滑、贪得无厌,讽刺美学家迷亭满口胡言,讽刺装腔作势、虚情假意、世态炎凉;每个角色都被刻画的那么细致。
叙述的不仅仅只有讽刺,它对种种世相吐露绝妙评语,甚至对自己的主人也毫不客气极尽调侃,又可谓是世间少见的刻薄之猫,因为被知识分子收养,它也成了猫中的知识分子,说这只猫博览群书一点也不过分,学者猫先后引用过莎士比亚、尼采、雨果、帕拉图、巴尔扎克等中外人士名言。
起初看并未深入感受,但看完却有不舍、意犹未尽的感触。
书摘:尝遍人生甘心味,言外冷暖我自知。
我怀疑人类是自己说的那样深情,那样富于同情的动物,更多还是生成了是个人,流几滴眼泪或是装装同情,不过是一种义务,为了交际才不得不做做样子罢了。
没有人比承认自己愚蠢更高尚的了,在自知之明前,一切自命不凡的人都要低下头。
《我是猫》读后感9
《我是猫》是日本的夏目漱石写的作品。大家来听我讲吧!
这本书是以一位穷教师家中的猫为主人公,以这只被“拟人化”的猫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的心理。这是一只善思索、有见识、富于正义感又具有文人气质、但至死也没学会捕捉到老鼠的猫儿。
这只担当叙述者、评论者角色的猫儿,俯视着夏目漱石所身处的二十世纪初的“现代文明”,发出极尽调侃的嘲弄和不屑。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道德价值的背离使猫儿不解,在书中调侃揶揄的背后也带着当时日本知识分子的凄苦自嘲。夏目漱石在《我是猫》中的描写虽然有些夸张的成分,但是确实对针砭现实生活中的市侩哲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是猫》不在于描写故事情节,它更着重于刻画小说中人物的特定心理。它不是一部以单一叙述情节取胜的作品,而是将无数妙趣横生的对话连缀起来,犹如一串串珍珠。作品对于猫类习性的刻画与人类弱点的刻画并重,颇具漫画色彩,其诙谐文风能让人一气呵成地阅完全书,书中的每一篇章都会让你发出由衷的快乐的笑声……
《我是猫》读后感10
《我是猫》是日本著名的作家夏目漱石的处女作,发表于19。作者在书中以猫的身份来观察生活。这是一只善于思索、有见识、富于正义感、但至死也没有学会抓老鼠的猫。它观察着当时的人们,发出了自我对人类的看法,以及对自我的男主人——当代的一名知识分子的一些看法。
这只没有名字的猫,在一位穷教师家居住着。它是一只在主人眼里并不重要可是还是在主人家生活的猫。它十分想学会捉老鼠,可是晚上捉老鼠却被老鼠给捉弄的一塌糊涂,最终主人惊醒了,还以为来贼了呢!虽然在猫咪的世界里显得傻呼呼的,可是在某些方面看起来十分棒,它总是在客人来的时候待在主人的身边,主人的朋友和主人聊天,它听完了,总会悟出道理。
这只猫确实傻呼呼的,可是在傻呼呼的干傻事的过程中,会得到一些教训,就不会去干这些傻事了。有一次令我记忆犹新。这只猫在厨房里偷吃年糕,不料被年糕粘住了牙齿,怎样也拔不掉。到最终,它只好站起来,前爪把碗往外拽,后脚站了起来。最终还是被主人的两个小姑娘看见了,母亲让女仆帮忙猫把碗拔了下来。
这是一只哲理猫,也是一只“蠢猫”(捉老鼠方面)。书中字字句句读下来,还包含着哲理,还生动趣味,不死板干燥。我很喜欢这本书。
《我是猫》读后感11
寒假里,我读了这本《我是猫》。它是一本批判性的小说,是用一只猫的态度和口吻讲述身边的人之间发生的事情。
作者当时生活在二十世纪初的日本中小资产阶级,所以整本书都在用“猫”诙谐幽默的语气揭露那时资产主义社会的不良风气。我当然不生活在二十世纪初的日本,更不会理解那时作者真正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可是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倒是有一点自我的想法。
其实不管处在哪个时期、哪个国家,人们的做事方法和思想都差不多,现代社会也有很多像书中人物一样迂腐、软弱、势力、唯利是图的人,包括我自我。人性是有弱点的,人类本来就自私,为了自我的利益什么都干得出来,这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本书的作者也以往说过“比嘲笑他们我更嘲笑我自我”,我想他在批判文中人物的同时也在深深地批判着自我。
既然人类本来就是这样,我想我们应当努力去改变,去克制自我,而不是去避免,去欺骗自我。我们不可能成为小说、漫画中那样完美的人,那种人也是不存在的。但我们至少不要像文中的人物一样被金钱和势力蒙蔽了双眼。
我也明白长大以后有很多事都是出于无奈,可能必须要自私,会与我期望的偏差一些,但我期望我能够守住底线,长大以后也能够活得真正的欢乐。也许我以后真的会变得和书中的人物一样,但至少我此刻还是很欢乐的。
大家必须要去看看这本书,真的很好看!
《我是猫》读后感12
这个印在日元上的国民大作家,大概以猫作为摄像头全程记录了苦沙弥这一干人等叨逼叨逼的全过程。与其说是我是猫,不如说我是摄像头。
看了十几个小时的`文字直播。
小说里知识分子之间聊天时那种气质,大量的“旁征博引”的让你措手不及。准确来说这本我是猫的小说,夏目漱石在书里过了把瘾,把自己对社会、哲学、世俗等等的看法都在书里以一种气呼呼的知识分子形象表达、发泄、反思。大概迷亭先生、水岛寒月、越智东风、八木独仙,他们大概都是位乖戾的牡蛎先生,反反复复在脑海里左右互搏的分裂化身,其实就是夏目漱石的思想随笔。
嗯,说起乖戾的牡蛎先生。其实这个设定,是可爱的,是理想的,一定程度上是社会要将他们“饲养”起来的。
愤世嫉俗的内心,就像这牡蛎一样,里面柔软而脆弱。
而这柔软而脆弱的如是社会的良心,唯有用愤世嫉俗,这看起来的作为不那么好看的外壳,保护自己。“对我家主人来说,倘若对方说自己是博士或大学教授的话,他会非常恭敬的,奇怪的是,对实业家们的尊敬度却极低”,应该这样来说,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酸”的本味,孑然一身也只剩下名誉和尊敬,这仅仅剩下的也要与他人平分,内心自然是个中滋味。
最后,在划个重点,夏目漱石这个中年大叔,应该是我们熟悉的日作家里面颜值最高的了,印在了1984年版的日元上。
《我是猫》读后感13
爱猫,爱它的可爱,爱它的迷惘,更爱它时而安静时而淘气的模样和它翠绿的瞳孔。每次我看到猫,我总是会想,在猫的眼里,人是什么?是无所不能还是一无所处呢?
这让我想起夏目漱石对猫的描述,它是一只机警、正直、博学的猫,却抓不到老鼠,没有自己的名字。它用自己的小猫眼,静静地洞察着人生的沧桑。是的,它就是《我是猫》中有趣的主角。
《我是猫》是一个有趣的书名,这个书名引起了我的兴趣。读完《我是猫》后,真是让人感叹,我也突然爱上了这只小猫咪。
也许,正是因为它是一只猫,才没有让自己沾染上尘世的污垢。
它话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对人类的苦涩讽刺,如:“世人褒贬,因地而不同,像我的眼珠子一样变化多端”。哦,多么尖锐的字眼,彻底揭示人性的丑恶,让人不得不佩服猫的智慧。
然而,说到智慧,它也可能是极其愚蠢的。偷偷溜进厨房吃年糕不知道会粘牙,喝醉了也是不以为然,所有这些傻事,让人忍不住想笑。然而,它与俗人是不同的,它总是在困难后悟出道理,苦后自我作乐一番。
这只公猫,矛盾的特性,还真让人说不出它是智慧还是愚蠢。也许,应该说是智慧和愚蠢的结合体。有些矛盾的性格只会凸显它更真实,也让我更爱它。
当然,人类也充满了智慧,因为有了我们的智慧,世界才发展到今天。但是人类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本性,人类的一切在猫狗眼中也变得卑微。这时,人类应该欢笑和哭泣,还是应该反省自己呢?
《我是猫》读后感14
邻家猫杂毛哥也是个很有意思但只出场过一次的角色。它是律师家的一只猫。它评论人类“不懂所有权”,人类还会“脸儿不红不白的”“大模大洋地抢走”食物。说到这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杂毛哥与白猫大嫂的家居环境换个地方的话,那么该小说真是太有远见性了。也就是说如果是军人家的猫说出这么一翻惊世之语,真是作者深刻地历史见地呀!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几乎全盘采用了西方的文化和科技成果,如同一只蚂蚁要吞掉一只大象;国内资源的贫乏,根本远远不够接纳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只好走对外扩张的道路。二十几年后日本帝国大肆侵略中国、蹂躏我们的国土。试想,日本军人家的一只猫尚能有如此见解和维权意识,而帝国主义军权的日本却无法释怀。真是极大讽刺!
当然,很多人会反驳我的观点,认为这个小细节也许只是作者无意安排的;但我想,就算作家在这没有明确提出日本社会存在根本问题,而是需要等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验证,作者对当时社会状态的深刻理解和透析的能力是无庸置疑的,作家所具备明敏锐的社会感受力也是特定历史条件给予个别人物的。此时的作家,应该说,至少也是隐约地预见到即将到来的冲突。
《我是猫》读后感15
大黑是一只寄居在车夫家却不知道天高地厚的肥黑猫。大黑认为车夫和教师这两种职业相比较的话,“肯定是车夫了不起”,理由是车夫比教师长的壮实。这么个理由估计全人类都要不同意了。“咱家”对它的态度是“敷衍”的“恭敬”,真是好一只世故的猫头!但这只吹牛的黑猫也是相当可爱的。“只要在他的威风面前表示心悦诚服,喉咙里呼噜噜地打响,表示洗耳恭听,他就成了个最好摆弄的猫。”这黑猫明显的受到车夫主人的影响。但即便是这么俗不可耐、欺软怕硬、不学无术的猫也有着不赞同主人的说法:“再怎么卖力气捉老鼠,能像人那样吃得肥嘟噜的猫,毕竟是举世罕见哟!
人们把猫捉的老鼠都抢了去送给警察。警察哪里知道是谁抓的?不是说送一只老鼠五分钱吗?多亏我,我家主人已经赚了差不多一元五角钱呢。可他轻易不给我改善伙食。哎呀呀,人哪,全是些体面的小偷哟!”这不正是那些忍气吞声被资本家剥削的还未开化的工人阶级真实的心理写照吗?这“体面的小偷”正是那些榨取剩余价值的却表面光鲜的资产阶级的最佳称谓。
第五篇:《我是猫》读后感
《我是猫》读后感
《我是猫》读后感 篇1
《我是猫》读后感
暑假, 终于把很早之前买的《我是猫》给看完了,之所以会买《我是猫》这本书,还是因为我喜欢猫。
《我是猫》是夏目漱石早期的代表作。既可以说是抒情的写生文,也可以说是结构松散的小说。
本文的主人公是猫。是以猫的视角来看人类世界的。刚生出来的时候因为长得太丑,被人唾弃,捡得一命,后被被人称为“苦沙弥”的初级英文老师收养,自此开始了观察人类、品评人类的生活。直到某日因为好奇,落入了酒缸中,被淹死了。
《我是猫》中的这只猫,虽然还没有名字,平时也没少受主人家女仆的气,却能够在人猫两个世界中来去自如。而主人和他的一帮朋友梅亭、水岛寒月等的对话则尽收耳中。而其中,又属梅亭最能折腾人。苦沙弥老是被他折腾得够呛。例如他刚出场时,带着一副金边眼镜,认认真真地要苦沙弥画画他自称是位美学家。苦沙弥对画画可是个外行,正要向梅亭讨教,梅亭便一本正经的.说:“是啊,不可能一开始就画得好嘛......从前意大利画家安德里亚曾说过:余作画者,莫过于描绘大自然。天有星辰,地有露华;飞者为禽......怎么样?假如你也想画出像样的画来,画点写生画如何?”
于是,苦沙弥作恍然大悟状,对安德里亚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事实上,安德里亚压根就没说出这话,是他的朋友瞎编的。
苦沙弥和他的朋友就这样,在小猫的眼中如此不堪,实在是可笑。相比于这只无名的小猫,它的主人真该感到汗颜。相比于许多人,这猫很富于哲理,善于词辩。对人类的弱点有精细的研究,就连抨击社会,也很有见地。它说:“说不定整个社会便是疯人的群体。疯人们聚在一起,互相残杀,互相争吵,互相叫骂,互相角逐。”......并由此最终得出了“被幽禁在疯人院里的才是正常人。”的结论。虽然有些滑稽,但却也抨击了当时社会的风气。
在《我是猫》中,苦沙弥和他的朋友应该属于穷酸潦倒的知识分子之列。正如本文译者所说,“他们面对新的思潮,既顺应,有嘲笑;既贬斥,又无奈,惶惶焉不知所措,只好靠插科打诨、玩世不恭来消磨难捱时光。他们时刻在嘲笑和捉弄别人,却又时刻遭受命运与时代的捉弄与嘲笑。”《我是猫》中作者所描写的景象,应该是当时人们精神世界空虚的真实写照,这也无怪一只小猫会将人类世界看得不过而而了。
总而言之,这只无名小猫虽然神通广大,却又时而自作聪明,虽然看多了人类世界,却又因为一时好奇,最终还了性命。也许正是因为好奇,才使得它对人有了这么多的了解,也就有了这本《我是猫》。
看完《我是猫》,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一只猫,有好奇心,因为好奇,才会让我们发现更多新的,美好的东西。
《我是猫》读后感 篇2
人们在研究《我是猫》这部作品时,往往把目光聚焦于“人”的身上;我认为,作品中猫的群体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
首先,是提供视角的“咱家”这只“名字嘛,现在还没有”的猫。有时候,由于作者太专注于写客观的实体和事件,“咱家”就太全能而脱离了旁观者和叙述着的身份,被作者赋予了太多猫以外的身份。所以,我也把它
当作作者所要表现的一个群体成员之一。这只猫精通古今中外的文史哲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看透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组织,会充当密探(“潜入”金田家)、卫兵(与乌鸦的“战斗”)等等。“咱家”可以比主人更清
醒得看透迷亭对人的戏弄、也可以看清楚某些人的做作和虚伪、观察到了细微的动作流露出来的人的心态、也曾经以高超的语言技巧“恭维”车夫家的大黑……
其实,大家都可以猜测到“咱家”是作者的代言人,是作者给了这只猫这么多才艺和能力的。但是“咱家”又不屑于抓老鼠,真的要抓老鼠时候也是丑态百出;猫还是贪吃,在与“年糕”妖怪搏斗的过程中尽显猫的可爱
之态;猫喜欢的对象肯定也不是人,而是同类的花子小姐——一个帮自己主人吹嘘的母猫。“咱家”看尽人世间的丑态而自鸣得意。但最后,作者由于客观原因把神通广大、才高识卓、养尊处优的“咱家”淹死在水缸里而匆
匆结了尾。本来这样的死亡很突然,但猫却发出了“咱家死了,死了就太平了,非死是得不到太平的”的声音,然后“阿弥陀佛!”来“谢天谢地”,这不由让人有点震惊,无忧无愁的猫都这么热切地回应死亡,那么,
这些还在世间苟活的人又该为自己设计什么样的结局呢?作者生平的'参禅活动也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在“咱家”到达苦沙弥主人的家之后,非常尊敬斜对过的住在军人家的“白猫大嫂”。此后,这只猫没有再出现在作品之中。“咱家”在整篇连载的小说中很少提到自己尊敬的对象,而在开头就提出了一只值得它尊敬的
白母猫。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尊敬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敬。以猫公的性格来看,也不存在阿谀白猫的动机。
其实,如果牵强地从作者生平看的话,作者几乎从小就缺失父母亲的爱;那么,一只因为四个猫崽被学生丢到池塘而感叹的母猫应该不会是作者赞扬的对象,至少不是从亲子的层面上而受到赞扬的。再看它的理由是这
只白猫发表了对人类的看法——“再有没有比人类更通情达理的了”,而且它还“句句在理”地要跟人类为了猫家族的爱子之心而战斗。这么普通的感慨就能让“咱家”尊敬,看来这只猫实在是太自负了;它觉得一只白猫能
说出关于人类的简单评论就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当然,作者没有轻视异性的意思,只是有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在里头。
《我是猫》读后感 篇3
《我是猫》是夏目漱石早期的代表作。既能够说是抒情的写生文,也能够说是结构松散的小说。
本文的主人公是猫。是以猫的视角来看人类世界的。刚生出来的'时候因为长得太丑,被人唾弃,捡得一命,后被被人称为“苦沙弥”的初级英文老师收养,自此开始了观察人类、品评人类的生活。直到某日因为好奇,落入了酒缸中,被淹死了。
《我是猫》中的这只猫,虽然还没有名字,平时也没少受主人家女仆的气,却能够在人猫两个世界中来去自如。而主人和他的一帮朋友——梅亭、水岛寒月等的对话则尽收耳中。而其中,又属梅亭最能折腾人。苦沙弥老是被他折腾得够呛。例如他刚出场时,带着一副金边眼镜,认认真真地要苦沙弥画画——他自称是位美学家。苦沙弥对画画但是个外行,正要向梅亭讨教,梅亭便一本正经的说:“是啊,不可能一开始就画得好嘛……从前意大利画家安德里亚曾说过:‘余作画者,莫过于描绘大自然。天有星辰,地有露华;飞者为禽……’怎样样?假如你也想画出像样的画来,画点写生画如何?”
于是,苦沙弥作恍然大悟状,对安德里亚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事实上,安德里亚压根就没说出这话,是他的朋友瞎编的。
苦沙弥和他的朋友就这样,在小猫的眼中如此不堪,实在是可笑。相比于这只无名的小猫,它的主人真该感到汗颜。相比于许多人,这猫很富于哲理,善于词辩。对人类的弱点有精细的研究,就连抨击社会,也很有见地。它说:“说不定整个社会便是疯人的群体。疯人们聚在一齐,互相残杀,互相争吵,互相叫骂,互相角逐。”……并由此最终得出了“被幽禁在疯人院里的才是正常人。”的结论。虽然有些滑稽,但却也抨击了当时社会的风气。
在《我是猫》中,苦沙弥和他的朋友就应属于穷酸潦倒的知识分子之列。正如本文译者所说,“他们应对新的思潮,既顺应,有嘲笑;既贬斥,又无奈,惶惶焉不知所措,只好靠插科打诨、玩世不恭来消磨难捱时光。他们时刻在嘲笑和捉弄别人,却又时刻遭受命运与时代的捉弄与嘲笑。”《我是猫》中作者所描述的景象,就应是当时人们精神世界空虚的真实写照,这也无怪一只小猫会将人类世界看得但是而而了。
总而言之,这只无名小猫虽然神通广大,却又时而自作聪明,虽然看多了人类世界,却又因为一时好奇,最终还了性命。也许正是因为好奇,才使得它对人有了这么多的了解,也就有了这本《我是猫》。
《我是猫》读后感 篇4
这个假期,我读了严优写的《我曾养过一群猫》。
这本书写了作者童年时代养猫、与猫咪共同生活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生活气息,通过回忆猫咪带给自己和弟弟的快乐童年,回忆了自己与外婆、奶奶、父母相依相守的快乐生活。虽然主角是猫咪,但是家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 都让作者难以忘怀:难忘的童年生活,难忘的亲情与友情。
谁的童年里不曾养过或梦想养过一群猫呢?我们家也养过一群猫。去年我们小区花园里有几只流浪猫,一天晚上我们一家在小区里散步,发现有三只猫不管我们去哪里,它们都紧紧的跟着去哪里。我觉得它们既可爱又可怜,就和妈妈商量,最后我们决定收留它们。
第二天我们买了猫粮和牛奶回来,让三只饥饿的猫欢天喜地吃个够。我们带它们去花园散步,我们轮流照顾它们,轮流给它们冲凉。
自从这三只小猫来到家里后,我和弟弟妹妹不再老是想着看电视打游戏了,因为我们要用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小猫。
自从这三只小猫来到家里后,我和弟弟妹妹不再像以前那样经常吵架了,因为我们常常要商量着怎么样喂养好它们。
自从这三只小猫来到家里后,我和弟弟妹妹就有玩伴了,可以向同学“吹牛”了,连平时害怕的日记也有内容了,也不发愁了。
我现在看完《我曾养过一群猫》,觉得它好像在写我们家的故事一样。我还经常把书里的'故事读给弟弟妹妹听,我读书的时候,那三只小猫温顺地趴在我们身上,安安静静地竖起耳朵,神情专注地听我读书,那可爱的样子好像在告诉我们它们也听懂了!
自从有了这三只小猫,我们有了更强的责任心,有时候我就会帮妈妈分担,一起照顾弟弟妹妹。
自从有了这三只小猫,我的厨艺也大有长进,这个寒假我还学会了自己做猫粮。我知道我们家的猫喜欢吃鱼肉和鸡蛋,我就跟着妈妈学习煎鱼肉和炒鸡蛋。
自从有了这三只小猫,我们的闲暇时间也变得不再那么无所事事了,我们的活动丰富多彩起来,我们会去西南涌里钓鱼、抓虾、捉螃蟹,把鱼虾蟹带回来放到油锅里煎了给它们吃。看到它们欢天喜地、津津有味地吃着香喷喷的猫粮,我们总是觉得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像《我曾养过一群猫》的故事一样,在与猫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不只培养了我们对小动物的爱心,更增进了家人的亲情,也给美好的童年生活添加了色彩。
《我是猫》读后感 篇5
这些日子,看了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眼睁睁一群知识分子隻能像怨妇般哀歎世道,却毫无所爲,倍感无奈。
猫的主人若沙弥,迂腐的代言人,思想保守。他虽渴望改革,渴望新世界,但却看不透社会,落得个贫穷的书生生活。更爲人不耻的是,“文人清高”的特质深深诸如了他的血液,嘴里吐出的都是圣贤之道,心里想的却
卑微不堪,犹如市井之徒的鸡肚肠子。文人的虚荣心总让他摆出一副自鸣得意的样子,少许的知识让他蔑视平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琐碎。一心想修炼成贤,却是十足的俗人。号着“文人”的名,也不过是要与妻子论柴米油盐
的俗人,间儿还要嘲弄伴侣的无知来衬托读书人的高尚,却从不爲自身脱离现实爲耻。连山药材料也不晓得几分钱,仍隻顾躲与书房低下,摆弄纸墨。
寒月,埋头实干的老实人,活着似乎不明爲何。他不懂男女之事,不解世道之理,连爲之争取苦干的博士称号也不知缘由。书呆子,说的就是他。寒月就是一根导线,引出金田老爷,引出我们生活的.社会,洩出夏目漱石
对金钱至上的愤恨。
文人抱怨工资太低,无法维持生计;商人抱怨文人无用,无法创造“财富”。这种抱怨産生的结果恰恰出乎意料之外,文人会抛弃尊严,攀图商人的财産;商人也会在攀图文人的地位,一除无知庸俗的恶称。就这样,金
钱估摸了生活的全部,很多事情都变得在意料之外,却仍在清理之中。
迷亭,好一个逍遥客。他没有隐士般的孤傲,把朋友与商人们的交会作爲一出戏剧。他是百般无聊的看客,期待着一场闹剧来娱乐生活。他跟猫本是同体,局外人就是他该站的位置,可惜的是他毕竟是人,爲不能成爲一
隻猫。他终究是文人堆里的一员。
念着念着,我不禁想起北大实行推荐制一事。这件事在教育工作者中,引来了骂声一片。宛如书中的三人,对于社会尽是怒骂,爲的是不能改变周围,束手无策呀!可是,有一道理是明确的,不能改革周围,但可以改革
自己,隻有改革自己才有可能改变周围。忧心制度的不公正,爲何不改变教育工作本身呢?爲何不以身立行,培养思想独立的学生,让学生的思想改变引发自下而上的变革?一群工作者咒骂这锅汤不好喝,却还要硬着头皮一
饮而尽,拉肚子了也不能怪人啊!早知如此,便再添上点作料,再下锅煮煮。与其骂中国教育体系的不合理,也请老师们先把孩子们的素质教育搞上去。隻有当新秀的思想不被腐朽,才能避免他日的社会不陈腐呀!
《我是猫》读后感 篇6
这些日子,看了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眼睁睁一群知识分子隻能像怨妇般哀歎世道,却毫无所爲,倍感无奈。
猫的主人若沙弥,迂腐的代言人,思想保守。他虽渴望改革,渴望新世界,但却看不透社会,落得个贫穷的书生生活。更爲人不耻的是,“文人清高”的特质深深诸如了他的血液,嘴里吐出的都是圣贤之道,心里想的却卑微不堪,犹如市井之徒的鸡肚肠子。文人的虚荣心总让他摆出一副自鸣得意的样子,少许的知识让他蔑视平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琐碎。一心想修炼成贤,却是十足的俗人。号着“文人”的名,也不过是要与妻子论柴米油盐的俗人,间儿还要嘲弄伴侣的无知来衬托读书人的高尚,却从不爲自身脱离现实爲耻。连山药材料也不晓得几分钱,仍隻顾躲与书房低下,摆弄纸墨。
寒月,埋头实干的老实人,活着似乎不明爲何。他不懂男女之事,不解世道之理,连爲之争取苦干的博士称号也不知缘由。书呆子,说的就是他。寒月就是一根导线,引出金田老爷,引出我们生活的社会,洩出夏目漱石对金钱至上的愤恨。
文人抱怨工资太低,无法维持生计;商人抱怨文人无用,无法创造“财富”。这种抱怨産生的结果恰恰出乎意料之外,文人会抛弃尊严,攀图商人的财産;商人也会在攀图文人的地位,一除无知庸俗的恶称。就这样,金钱估摸了生活的全部,很多事情都变得在意料之外,却仍在清理之中。
迷亭,好一个逍遥客。他没有隐士般的孤傲,把朋友与商人们的交会作爲一出戏剧。他是百般无聊的看客,期待着一场闹剧来娱乐生活。他跟猫本是同体,局外人就是他该站的位置,可惜的是他毕竟是人,爲不能成爲一隻猫。他终究是文人堆里的一员。
念着念着,我不禁想起北大实行推荐制一事。这件事在教育工作者中,引来了骂声一片。宛如书中的三人,对于社会尽是怒骂,爲的是不能改变周围,束手无策呀!可是,有一道理是明确的,不能改革周围,但可以改革自己,隻有改革自己才有可能改变周围。忧心制度的不公正,爲何不改变教育工作本身呢?爲何不以身立行,培养思想独立的学生,让学生的思想改变引发自下而上的变革?一群工作者咒骂这锅汤不好喝,却还要硬着头皮一饮而尽,拉肚子了也不能怪人啊!早知如此,便再添上点作料,再下锅煮煮。与其骂中国教育体系的不合理,也请老师们先把孩子们的素质教育搞上去。隻有当新秀的思想不被腐朽,才能避免他日的社会不陈腐呀!
《我是猫》读后感 篇7
《我是猫》中并没有气势恢宏的重大场面,也没有覆雨翻云的历史人物,有的只是一只贪吃花猫,在街头巷尾的垃圾桶边,破落残缺的屋瓦墙头,厨房案头的碗碟旁,观望世间百态的琐碎路径。
书中可以看出,夏目漱石饱读诗书,却没有站在哲学价值或历史政治的高度,表达自己对人性、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而是从一只猫的独特观察角度,零距离、接地气的刻画出人物性格,正所谓窥一管而知全豹。初读轻松幽默,进而是扑面而来的阴暗压抑情绪,最后引起读者的自省与思考,这是阅读本书的感受,后面细说原因。
一是猫眼看尽人性卑劣弱点。
书中形形色色的众生相,具有代表性的是不谙世事、浮躁虚荣、附庸风雅的“茅房教师”,猫在书中说到,“假如能像平常那样读得进去,还算令人佩服,但是过了五分钟,他便将书使劲扔在矮桌上了”、“他不论干什么,都没长性”,他诗词歌画贪多求全,只是装模作样为了出名;哗众取宠、信口开河、形骸放浪的“美学家”迷亭,他对教师说“因为我有时候开个玩笑,人们就把它当真,引发极大的滑稽美感”;沽名钓誉、表里不一的“博士”寒月,来教师家做客几次,头头是道讲解着“自缢力学”和“磨玻璃球”,让人哑然失笑;装腔作势的“独仙”八木,自诩消极淡泊,勘破生死,却在遭受威胁时吓得屁滚尿流;还有趋炎附势的铃木藤、颐指气使的“鼻子夫人”等等。尼采说过,你若凝视深渊,深渊也向你回望。
书中通篇一以贯之,血淋淋的展现着人性的丑恶嘴脸,众多人物漏洞百出的说辞让人揭穿还要强颜镇定,相互之间比较践踏来获得安全感、存在感和成就感,心为物役的`“三无战术”等负能量比比皆是,充斥全书让读者呼吸困难,同时,作者用生活琐事来揭示人性,真实贴近又让读者像照镜子一般,忍不住对号入座暗自羞赧。能体会到这种感觉,正是夏目漱石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自身要深刻对照反思的。
二是作者对社会的悲观绝望。
夏目漱石以花猫醉酒掉入水缸淹亡作为结尾,表达出他对人性,对当时社会现状是持悲观绝望态度的,花猫代表的是他从自我主体中抽离出来的客观思考者,却以一个贪恋欲望的主体方式死亡,颇具讽刺意味,是对自我的否定,也是对社会的否定,与同时代的太宰治,芥川龙之介等日本作家有着一脉相承的独特气质,书中写到,“一言以蔽之,不论是主人,寒月还是迷亭,都是些太平盛世的逸民,尽管他们像丝瓜一样随风摇弋,却又装得超然外物,其实,他们既有凡心,又有贪欲,竞争之心,好强之心,即使在他们的日常谈笑中,也隐约可见其端倪,在我们猫眼里,他们与那些被他们平时痛骂的俗骨凡胎本属一丘之貉,真是可悲极了。”
在猫的眼中,我看到了丑陋的自己。
《我是猫》读后感 篇8
邻家猫杂毛哥也是个很有意思但只出场过一次的角色。它是律师家的一只猫。它评论人类“不懂所有权”,人类还会“脸儿不红不白的”“大模大洋地抢走”食物。说到这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杂毛哥与白猫大嫂的家居环境换个地方的话,那么该小说真是太有远见性了。也就是说如果是军人家的猫说出这么一翻惊世之语,真是作者深刻地历史见地呀!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几乎全盘采用了西方的文化和科技成果,如同一只蚂蚁要吞掉一只大象;国内资源的贫乏,根本远远不够接纳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只好走对外扩张的道路。二十几年后日本帝国大肆侵略中国、蹂躏我们的国土。试想,日本军人家的一只猫尚能有如此见解和维权意识,而帝国主义军权的日本却无法释怀。真是极大讽刺!
当然,很多人会反驳我的观点,认为这个小细节也许只是作者无意安排的;但我想,就算作家在这没有明确提出日本社会存在根本问题,而是需要等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验证,作者对当时社会状态的深刻理解和透析的能力是无庸置疑的,作家所具备明敏锐的社会感受力也是特定历史条件给予个别人物的。此时的作家,应该说,至少也是隐约地预见到即将到来的冲突。
大黑是一只寄居在车夫家却不知道天高地厚的肥黑猫。大黑认为车夫和教师这两种职业相比较的话,“肯定是车夫了不起”,理由是车夫比教师长的壮实。这么个理由估计全人类都要不同意了。“咱家”对它的`态度是“敷衍”的“恭敬”,真是好一只世故的猫头!但这只吹牛的黑猫也是相当可爱的。“只要在他的威风面前表示心悦诚服,喉咙里呼噜噜地打响,表示洗耳恭听,他就成了个最好摆弄的猫。”这黑猫明显的受到车夫主人的影响。但即便是这么俗不可耐、欺软怕硬、不学无术的猫也有着不赞同主人的说法:“再怎么卖力气捉老鼠,能像人那样吃得肥嘟噜的猫,毕竟是举世罕见哟!
人们把猫捉的老鼠都抢了去送给警察。警察哪里知道是谁抓的?不是说送一只老鼠五分钱吗?多亏我,我家主人已经赚了差不多一元五角钱呢。可他轻易不给我改善伙食。哎呀呀,人哪,全是些体面的小偷哟!”这不正是那些忍气吞声被资本家剥削的还未开化的工人阶级真实的心理写照吗?这“体面的小偷”正是那些榨取剩余价值的却表面光鲜的资产阶级的最佳称谓。
《我是猫》读后感 篇9
《简·爱》一书中一反传统小说中以美丽温柔的女子做主角、以浪漫凄婉的爱情经历为故事的旧格式,作者大胆地突破传统,塑造了一个出身低微、相貌平平的女子与不公平的命运抗争的传奇。
我看过的爱情小说很多,也总痴情与别人的故事,但唯独《简·爱》的故事总是让我百看不厌,每次翻开总会激情满满,思绪万千。
书中的女主——简爱是个勇敢、独立、坚强的女子。外表朴素却心思绵密,机智、敏锐,每一个眼神都具有穿透力、洞察人的.内心的特质。貌似平静,但内心深处有着十分绚烂而甜蜜的幻想,有着火样的热情与如水的柔情。
简爱从小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仰人鼻息的环境里,接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暴打……这样残酷无情蹂躏是每一个孩子都无法消受的,但也许正是由于这全部,磨练了简爱无限的决心和坚强不屈的精力,一种不可打败的内在品格力量。面对这一切的一切,她,勇敢的站起来,诉说心中的不公平,控诉以恩人自居的舅妈的罪行。
在学习生活中,简爱承受着肉体上的受罚和心灵上的催残.学校的施主罗可赫斯特不但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诋毁她,而且把她置于耻辱台上示众。使她在全校师生面前丢尽了脸。但简爱仍然没有自暴自弃,化悲愤为力量,不但在学习上飞速进步,而且也取得了师生们的理解。
在和罗切斯特在一起时,她从不会因为自己家庭教师的身份而在罗切斯特面前感到自卑,相反的,她认为他们是平等的关系,不应该由于她是家丁,而不能遭到别人的尊重。正是因为她这颗崇高,善良,从来没有遭到世俗社会玷污的心灵深深吸引住了罗切斯特。她也被罗切斯特与众不同的气质所吸引!就这样,他们相恋了!
本来以为,她坎坷的人生就这样收获了甜美的果实,但是命运还是要考验她。
在她与罗切斯特的婚礼上,她才发现罗切斯特早已娶妻。她不顾内心的反抗,情感的痛苦毅然出走。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光明的天堂。她是自立而独立的。她为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华彩的乐章!
上天终于被她感动。简最后与罗切斯特获得了幸福的结局。而她的精神也如经久不衰的珍宝,永不褪色。
简爱的一生,从幼稚到成熟;从柔弱到坚强;从懵懂到智慧,她改变了许多,成长了许多。不变的是她的反抗,她那心中的热情。她的一生也,让我们保留这不变的精神,总有一天,它会像钻石一般发出最璀璨的光。
《我是猫》读后感 篇10
《我是猫》是一部叙事非常平缓的小说,它的叙事节奏让我想起曹雪芹的《红楼梦》。如果你喜欢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我想你也会喜欢这部小说。如果你喜欢《指环王》而又对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无感,很可能会看不下去这部小说,会觉得它枯燥、絮叨。还有一种,如果你喜欢黑泽明的电影,喜欢在小说等艺术作品中寻找深刻,获得灵魂的洗涤升华,我觉得,也会看不下去这部小说。
这部小说以第一视觉与全知视觉交错进行叙述,迷亭、寒月、独仙等人物逐一登门拜访男主人家,并与之谈论,或谈时政,或谈社会,或谈文学典故,最后来一个大团聚,并以猫的溺死收尾。小说中没有吸引人的情节,没有深刻的人性揭露,但有对社会、对人性的批评,如“展望当今世界那些所谓‘大有作为’的人士,除了撒谎骗人,暗下毒手残害人,虚张声势吓唬人,以及设下圈套陷害人之外,似乎没什么其他能耐了。连中学里的那些少年们也照猫画虎,错误地以为不这样就吃不开,只有扬扬得意地干那种本应脸红的勾当,才称得上是未来的绅士。这哪里是什么‘有能耐的人’,简直是一帮无赖。”如此这般夹杂着作者观点的直白批评,在小说中也不止一处,然而并不多,更多时候,小说都在平淡地“拉家常”。
有人问李健:“什么是好的音乐?”李健回答说:“能够感动你的音乐就是好的音乐。”我觉得小说也可以这样子看待,不过还有一种小说就是能够让你觉得,小说居然还能够这样写。让你感觉佩服的小说,也是好小说。比如《我是猫》这部小说,它没有感动我,但让我非常敬佩。据柄谷行人所说,夏目漱石是一位反对西化,主张复古的小说家。而他的这种主张在《我是猫》中有明显的表达如“西方文明也许是积极的、进取的,但实际上是那些一生都不知足的人们创造出来的文明。相比之下,日本文明并不通过改变外界事物来求得满足。日本和西方文明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日本文明是在‘不许从根本改变周围环境’这一前提下发展起来的。”除此之外,他还在小说中大量引用日本的俳句、能剧等传统文化元素,甚至也引用不少中国的古典诗词,使得整部小说极具日本特色与东方情怀。
夏目漱石的'这部小说,即便放到当时的日本,其渊博的文化水平也是少有人写得出来的,故而能够一鸣惊人。《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成名作,他写出来时才三十多岁,《心》则是他后期的杰作。《心》是很现代的作品,讲求深刻性,探究人的心。这样的作品固然好,但似乎进入了现代社会,这样的作品有点泛滥,而像《我是猫》这种作品则极少见。
《我是猫》读后感 篇11
前不久刚读完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因为读的断断续续,也只当消磨时间,所以并没有都的很认真,刚读完不久,就感觉书中内容已忘了大半,记忆尤深的只有那几个主要人物,中学老师的“我”的主人,一个各种毛病于一身的男人,算是对生活中这类人的最好写照。迷亭,一个满口谎言的爱戏弄人的男人,算是这部剧里特别好玩的存在。寒月,一个醉心于学术研究,钻研磨玻璃球,被金田一家看上的女婿人选。另外还有金田一家,那个以鼻子出名的金田夫人和小姐。他们性格各异,却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的最好体现,通过解读他们,也让我们反思了自己。
通读整篇文章下来,作者以猫的视角写出了这些人的生活,以猫的想法来讽刺这些人的自以为是。在文章的末尾,甚至出现了“预言”,看到这后面不仅让我大吃一惊。原来作者早已在之前就预测到了现在婚姻的走势。“世界上的每一对夫妻都会分开。而且你们将见证,虽说迄今为止同居的便是夫妻;但是从今往后,即便同居,都没有做夫妻的资格。”虽然这个说法不一定准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确实渐渐有这样的趋势。人们不再把婚姻当做必经之路。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想着一定得结婚,单身过一辈子的人也有很多。并且我认为这个趋势在后面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人会走上这一步。婚姻不再是唯一出路。人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一个人也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甚至过得更好,那为什么还需要另一个人打扰自己的生活呢?婚姻是两个人的事,要互相包容互相理解才能走下去,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已经完全觉醒,她们不再依附于男性生活,甚至很多强于男性,这也就意味着人的个性渐渐彰显出来,要实现两个人的婚姻,就需要这样个性鲜明的两个人磨平棱角去包容对方,但这也会越来越困难。最终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以离婚收场。现在那些发达国家的结婚率离婚率人口出生率正表明看这一点,而且哪怕在现在的中国,离婚率也高于结婚率了。在经济蒸蒸日上的未来,这种情形恐怕会只多不少吧!
每每读起这些大家巨匠的文学作品,总觉得自己似懂非懂,文章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小故事像我们讲述了一个大道理,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想必正是这个道理吧?对于夏目漱石的《我是猫》这篇文章来说,我解读的可能与大家也不尽相同吧,但通过各种书籍,尝世间百态,品人文兴衰也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我是猫》读后感 篇12
猫在我心中一直略带几分神秘感,平素则慵懒,偏又添了点俾睨众生的小模样,偶尔却也做出点柔顺的姿态,叫人喜上心头。但猫真是这样的吗?我们无法理解动物的语言和表情,所以只能依着自己的神态和心境来解读,有时候我也会忍不住想,猫又是怎么理解人类的一举一动,从这个角度看过去,似乎有趣了不少。
《我是猫》便是以猫的角度来审视人类的生活,第一次拜读夏目漱石的作品,很喜欢他的文字风格,细腻而有韵味。这本书并没有情节架构上的起承转合,翻到任何一段都能继续往下读,书中呈现了一幅幅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风俗画,迂腐得紧,却也令人发笑。从这些描写中来看,作者对这段历史流露着挞伐之意,但绝不是那种充满激情的批判,而是将内心的寂寥不满寄托在这只猫上,用它讥诮而平静的口吻来述说种种荒谬。因此当出现有关猫主人和他朋友的来往片段时,作者都是一派云淡风轻,对里面的不可思议分毫不提,仿佛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当猫的评价出现时,仿佛作者这时终于可以伸伸懒腰,摆出一个不屑的姿态来,这种心境可说是世事境迁的顺其自然,也可说是无奈的消极逃避。
这部文学作品有如散文的行云流水,若剔除作者对时代的讽刺,单纯从普世的角度来观察人性,那么猫对人的行为发表的这些观感显得犀利而有趣,这种奇妙感在于角度和距离的不同,让一些平凡小事变得特别起来,细瞧之下,仿佛其中的`荒谬感都凸显出来了。例如古井武右卫门因为害怕被学校开除,上门请求猫主人苦沙弥的帮助,然而猫主人对任何请求都用“说不准”挡回去。对此,这只猫的观察犀利得叫人吃一惊,人在人际交往中流的泪和做出的同情姿态都只是生而为人必须交的税,主人不善于做表面文章,因而底下的冷漠一览无余。最后猫对这个年轻人的期许是他将会学习到人性的真理,“会冷漠地旁观他人的忧愁,在他人处于困境的时候大声嘲笑。”看到这里,忍不住要笑出声来,人性的软弱面展露无遗。
这究竟是只怎样的猫呢?我若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霸气十足!它似乎是要打破我们对猫族的陈规印象,卖乖讨好不是因为喜欢主人,而是寄人篱下的不得以。它不以为自己懒,反觉得人类随性得可怕。不在意自己有没有名字,它就叫猫!这是部非常舒缓而有趣的文学作品,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品评,读完书后,让人想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不知能瞧出多少新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