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非经过不知难(2011记者节从业感言)

时间:2019-05-15 09:0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事非经过不知难(2011记者节从业感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事非经过不知难(2011记者节从业感言)》。

第一篇:事非经过不知难(2011记者节从业感言)

事非经过不知难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回首自己六年多的新闻工作,首先从脑海里蹦出来的就是陆游这副对联。

二零零五年三月,我结束十六年的教育工作,投身新闻事业。当上记者,伴随强烈新鲜感的是知识面狭窄的窘迫。

想要干好一项工作,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没有准备的行动必然导致手忙脚乱。我的第一次采访„„虽然事后在领导帮助下完成了这篇通讯报道,但写作过程磕磕绊绊,苦不堪言。总结教训,是自己采访前案头准备不足。那位企业家的背景、企业产品及其在全市产业中的位置、企业文化等等一概没搞清楚,贸然采访,只能一头雾水。稿件写好了,发表了,看着报纸上那署了自己名字的一千多字,心头涌上一丝甜、一丝苦、一丝酸。真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啊。有时候,做足了采访前的案头准备,可真正采访时却发现准备的东西派不上用场,甚至采访对象与内容都得临时调整。这时候只能“急中生智”,高速开动脑筋,找准新闻点,设计问题,完成采访。采访完成不代表稿件形成,往往是采访后觉得自己已经取得了充足的素材,但回来写作时才发现还是有些问题没搞清。即使找准了新闻点,取得了充足的素材,解决了“写什么”,构思成文的时候还会遇到“怎么写”的问题。为拿出一篇稿件的框架思考一两个小时,为求得一个合适的句子、恰当的词语推敲十多分钟,那都是常事。“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那时候,感觉自己真的能和古人想通。

《仪征信息》的记者跟其他平面媒体的记者不一样,我们既是文字记者又是摄影记者。这对记者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在报道重要领导领导活动时,记者同时操作照相机、录音笔、笔记本,兼顾文字与图片而能不顾此失彼,确非易事。做记者的时候,我多负责重要领导活动的报道,其中的甘苦比别人体会得更深。现在,我做编辑,轻易不枪毙记者的稿件,稿件质量不过关,哪怕让记者一改再改。新闻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没有干过,真的不能深切体会其中的艰辛。

从一线记者退居幕后做编辑,工作节奏放缓了,大脑神经却绷得更紧。编辑工作最可怕的敌人是“熟视无睹”。周日到周五,每天看稿、改稿、校对,视线里通常都是熟悉的地名、人名、职务、企业、项目„„熟悉的东西看多了,大脑便会抑制神经兴奋,把似是而非的东西误读成正确的东西,一些错误就“莫名其妙”地产生了。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前些时候把温家宝总理的名字弄成了“温家室”,我想,做过编辑的人恐怕都能“理解”这样的错误。编辑工作的每一天,除了安排好版面、处理好大是大非方面的问题,我就一直强迫自己始终以陌生的眼光审视稿件的每一个词句、标点,小心翼翼地绕过一个个“熟视无睹”的陷阱。

记者节到了,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多少有些感触,对自己这份工作取得的成绩多少有些自豪。但是,想一想范长江、邹韬奋这些前辈,对比当今为和

平、发展、民生而奔走甚而血洒战场的杰出同仁,我们才算什么?

用“忝列其中”描述我与新闻记者行业的关系是恰当的,这绝不是谦虚。(洪亚东)

2011年11月3日星期四

第二篇:读书的体会: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等多篇

读书心得体会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模式将“人——人”系统转变为“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读书心得体会

人无信不立

空闲时间 ,我看完了《影 响 孩 子 一 生 的 36种 好习惯》这本书,看后不禁沉思:作为一个一年级班主任,同时作为一个母亲,自己又何尝拥有那些良好的习惯呢?“人无信不立”,当自己无法做到的时候,又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学生,如何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呢?记得有这样一个寓言:一个人正在沙漠里散步,突然,一个声音对他说:“捡一些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吧,明天你会又高兴又后悔的。”

这个人弯腰捡了一把卵石放进口袋。第二天,当他将手伸进口袋时,他惊奇地发现口袋里放的不是卵石,而是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他感到非常高兴,不一会儿,他又感到非常后悔。他高兴的是自己拿了一些卵石,后悔的是,自己没有多拿一些。我想:做人也是这个道理: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为自己多捡一些卵石呢?教育孩子同样是这个道理:今天怎样教育孩子,明天孩子就会成为怎样的人。为什么不从今天开始为孩子多捡一些卵石呢?让孩子的明天多一些高兴,少一些后悔。明天,这些卵石将变成孩子一生的财富,让他幸福一生。

看完这本书后,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关于诚信的教育。诚信是人性一切优点的基础,世界上才华横溢的人并不罕见,但是,才华出众的人就值得信赖吗?只有诚信的人才值得信赖。诚信这种品质比其他任何品质更能赢得尊重和尊敬,更能取信于人。诚信是立身之本,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产,它能让孩子保持正直,挺直脊梁、光明磊落地做人,还能给孩子以力量和耐力。我想: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诚信的习惯,作为老师,我自己更是讨厌我的学生撒谎。但是,许多学生却是说的一个样,做的另一个样;当面一个样,背后另一个样。在我们面前痛哭流涕,保证能完成作业,可第二天回来照样不完成„„面对孩子类似的种种行为,真是既生气又着急,但静下心来想想为什么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在别的老师的班上老师的话学生可以当作圣旨一样来对待,但对待我这个老师的话有些学生却把它当作耳旁风呢?

正像这本书中所说的那样:“其实孩子的这种不诚信的行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后天的某种需要引起的,由于儿童认识水平跟不上道德行为,常常会造成认识和行为的脱节。许多孩子明知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但由于意志力薄弱、自制力不强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造成他们说话不算数,答应人家的事却又不做。” 要培养孩子诚信的习惯。首先要给孩子树立诚信的榜样。以诚信培养诚信,其道理是不言自明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待孩子一定要诚信,不要说话不算话。有位母亲经常警告孩子,如果撒谎,就用针把他的嘴缝起来。有人问这位母亲:“如果孩子真的撒谎了,你真会缝上他的嘴吗?”显然,这位妈妈对孩子说的话本身就是不现实的,用这种方式来教导孩子不要撒谎是非常不可取的。

回想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也常常出现要“缝嘴”的情况吗?在工作中遇到学生不完成作业或者违纪之类的情况出现,就用一种自认为是非常严厉的方式来对待:“到明天早上你如果还不交作业,就写十遍。”但事后如果学生真的不写,我又能怎么样呢?我能真的让他写十遍吗?答案是否定的,只能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我想:天长日久,在学生心目中我就慢慢地变成了一个说大话的老师,说话不算数的老师,学生才会把我的话当作耳旁风。当孩子做了错事以后,他理当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代价,适当的惩罚是有必要的,但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错误,然后进行惩罚,而且这种惩罚一定要进行到底,如果半途而废,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了。我想:这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启迪。

读书心得体会

这段时间,茶余饭后,竟也习惯了捧上一本书如痴如醉地读上一段时间,从原先的应付了事到深深爱上了这样的书!从这些名校长的事例中,我更加懂得教育的真正含义,作为新时期的业务副校长更要不断学习,在学习中积累和提高,在实践中借鉴和创新,从中汲取营养,增长管理智慧。走进这些名校长,他们先进的管理思想、独到的管理智慧、显著的管理成绩,无不为我打一幅幅管理的画卷。

作为业务副校长兼有教导主任职责,把学校教学管理是我的责任和义务,但我却常常会困惑于不知如何将管理思想付之于管理实践,在管理的外围徘徊,年复一年的在重复着“同一首歌”,也曾出现管理倦怠现象。

当我翻开《中国著名校长的管理奇迹——中国著名校长管理智慧经典解读》一书时,行走在这些名校长的管理思想与实践中,感动于他们对信念的执着追求,感叹于他们对工作的殚精竭虑,透过这些管理智慧经典,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学校管理在于你能否把平凡的事情作出不平凡的成绩。

一、万事德为先

做领导要品德高尚,无私心杂念,则给人以榜样,给人以力量,使人以模仿,给人以希望。领导德才兼备,教师就尊重你佩服你,就愿意追随在你周围学习你,协助你并任你差遣,久而久之则与你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同舟共济,为你出谋献策共绘蓝图。校长严于律己,宽容他人、品行端庄、处事公正,使人心悦诚服,即使有几个落后分子,面对你一身正气也难成气候。如果校长的德能以给人称道,则给人以高尚、给人以胆识、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召唤,带给教工的是孜孜不倦的追求。学校上下就会形成和谐、团结、向上的教师团队,人心齐泰山移,任何困难也抵挡不了学校目标的如期实现。

二、管理体现人文精神

作为教导处主任兼副校长,每天都周旋在学校与教育局、教研室之间,周旋于各兄弟学校之间,还要和来自社会上的各方面的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这时就像具备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各种类型人的办法非常重要,否则工作很难开。在日常教学教育管理中发现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认为孩子出了任何事都是学校或老师的责任,有时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总找老师的麻烦,甚至恐吓老师要怎样曝光,面对不依不饶大有鱼死网破的家长,校长要用委婉的语气、恰到好处的表情、不温不火的态度幽他一默,让家长脸红。事后指出教师的不当之处,教师能体会到:校长为我们撑腰的同时又给了尊严。校长很多时候处理问题会以委婉的方式切入主题,让人在和风细雨中受到教育,达到感化的功能。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杭州二中的叶翠微校长,她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二中成立了学生维权委员会、纪律仲裁委员会、膳食管理委员会,把本该属于学生的事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把握,教师成为推动学生自我发展的一只无形的手;在学生满意率的基础上教师竞聘上岗、提升教师层次的国内外研修制、给有影响力的教师休假制度、敢于重奖教师等等措施,体现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学校管理不可能脱离现实的土壤,当我们总是抱怨外界环境造成的学校发展困难时,这些名校长们用他们的管理科学和智慧告诉我,回避现实如“升学率”是不可能的,事实也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升学率的学校是没有生命力的。怎样做到轻负担、高效率才是我们可以思考和勇于做到的。正如冯恩洪校长说的那样:“学校教育改革是根植于西安市土壤的改革,没有阻力是不可能的,„„学校管理者要学会“妥协”,要变“曲高和寡”为“曲高和不寡”。”

掩卷而思,好的学校管理需要校长有高尚的人文关怀,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丰富自己的人格修养,具有广博的专业素质,完善自己的管理艺术,具有科学管理的能力,为了学校的发展精心策划每一个管理细节。真的很感谢这次读书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读书体会

近日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我深深地感觉到这是我们教师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说出了我们老师想说而又未能说出的心里话。该书的作者为肖川博士,作为教育学领域的青年学者,肖川博士在他的研究领域内建树颇多,他的文章朴实、优美、新锐、独到。这本书收入了他近十年所写的教育随笔50余篇。他的随笔具有思想性,思想在于他对教育教学的深刻思考中,思想在于他对新旧课程的透彻分析和诠释中,思想在于他对完美教育的无比坚定的信念中。他的随笔折射着一种灵性,时刻有灵感的火花在闪烁;他的随笔也会带给你无限的灵感,让你头脑中那些深藏已久的言语一下子迸了出来;“他的随笔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或似淡雅的香茗,或胜陈年的烈酒。”劳凯声在序里也给了美好的评价。“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著”„„那一个个直抵人心的话题,说出了我们的心理话。书中许多经典的表述,让人感到思想力量的强大。

此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读书的过程是与读者对话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质朴与豪放、灵性与率真、睿智与宽厚集与一身的学者风范,还有他那颗对教育事业无限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诗意教育,也渴望着自己去发现、去体味教育中那如诗如画的意境。

我相信,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依据书中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会发现,其实现实中的很多问题回随着阅读、交流与沟通迎刃而解,进而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会使自身在教育教学上步履变得轻松些。的确读肖川的随笔是一种享受,一种教育的享受。

下载事非经过不知难(2011记者节从业感言)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事非经过不知难(2011记者节从业感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