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语录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09:1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语》三语录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三语录读后感》。

第一篇:《论语》三语录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言语,记述着孔子的言论。它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在战火纷飞的五代时期,北宋政治家赵普说,自己就是靠半部《论语》平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更何况是在科技发达,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的今天,拥有中华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的作为民族文化精粹的《论语》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论语》的内容涉及到了民生,政治,经济,税收,做人,学习等等诸多方面,博大精深,思想深刻,虽说《论语》诞生在春秋时期,具有其一定的时效性,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中收获许多的真理,方法。更何况真理永远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强大的力量。孔子的句句言语都满含真理深意,短短的几则语录就能够让我们从《论语》的真理之海中获得的巨大财富。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的了解他。”确实,要想成为一个社会精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之人,就必须要懂得天命,也就是宇宙自身的进化法则——美好和谐的进步发展。我认为我们可以将我们生存的世界分为三部分,一个是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可以主动控制的,再者是我们周边的宇宙,这是已知的可以间接利用的宇宙,我们可以通过合作交换得到彼此所需的物品,最后就是我们未知的宇宙,而它则最具权威性和主导性。而这三个宇宙的本质则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它们只是一个宇宙的不同的维度或者高度的具体表现而已。追求美好和谐之物是宇宙万物的发展动力,而掌握天命,就是掌握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虽然我们的生命有限,掌握的事实,财富,追求,思考维度和高度都不是最高级的,但是本身遵循中庸之道,就是让自身的各个部分处于最佳搭档和谐发展的状态,可以高效率,高质量的得到我们所追求之物。古往今来,有多少生灵因为违背天命而功亏一篑,甚至失去自己的一切。比如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得意忘形,违背天命,未通报诸葛亮,就命令关羽进攻樊城,结果关羽和荆州都没了,要是他此时知天命还不晚,但是他却一意孤行把益州的大部分军力都调去攻打东吴,自身完全处于不和谐状态,结果自然不言而喻;明末的崇祯帝,如果他知道天命,就不会在危急时刻斩了袁崇焕,要知道他是大明存活的唯一一根顶梁柱啊。但是他却杀了他,结果自己自缢而死,导致大明王朝灭亡。礼仪是我们的内心世界与周边宇宙的和谐交流的方式,没有了礼仪,两个宇宙就不会有一个和平交往的环境。而不善分辨别人的话语,则是两个宇宙的交流产生了障碍,就会使得彼此不能互相了解,甚至会造成彼此的冲突。这样就违背了自己追求得到美好和谐之物的初衷。所以我们要知天命,知礼仪,懂得分辨言语的善恶和真假,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我们的追求。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在中国古代知识主要是文学知识,而文学知识并不是像理科类知识一样可以进行较为明细的分类,进行分块分点的学习,而是应该通过广泛的阅览学习,并且对于一些美好的句子进行理解强记,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潜意识当中,再结合自身的问题对它们提出疑问并且思考,最终就可以以最好的状态长时间记住它们。我从小就是如此,以前以为我笨,背课文老是比别人慢,但是最终都是我可以非常流利顺畅的讲出以前所记忆的东西,即使是大学时代,我仍然可以知道大学语文哪些是初中教过的,哪些是高中课本的。我现在还可以背出大部分初中时代记住的《桃花源记》。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

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就如俗话所说的,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问题不在于他们彼此的财富多少,而是在于君子明白中庸之道,知道什么对自己是最为有意义的事情,而小人不知。君子知道不是因为自己有名声地位,大家才赞同他,而是因为大家认同他,他才有了名声地位,小人不知。君子重本质,小人重表面。所以,因为才会导致现代社会中的一些人虽然家财万贯,但是因为不知道事物的美好本质,而只看到了事物美好的表现,导致他们的一生毫无意义。

第二篇:论语座右铭语录

论语座右铭语录30句

1、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3、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4、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5、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6、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人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

9、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0、父母,唯其疾之忧。

1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志 曹操龟虽寿

12、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3、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雍也》

14、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出处:论语

15、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16、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出处:论语子路

17、一言而可以兴邦。

18、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作者:孔丘 出处:论语子罕

19、从心所欲不逾矩。

20、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21、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2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示例:

23、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5、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26、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

27、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矣。

28、讲信用要符合于义,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29、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30、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知己者。过则勿惮改。

第三篇:论语孔子语录

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万世师表。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以下是论语孔子语录,欢迎阅读。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论语》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29.《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

(《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3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

(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

(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3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论语》

(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3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36.朽木不可雕也。——《论语》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 也。——《论语》

(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3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

(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3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4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

(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4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4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4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

(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4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4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4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4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

4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

(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5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5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52.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

(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间又好象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开阔我的视野,又用礼法来约束我的行为。)

5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5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

(我还没有见过喜爱德行象喜爱美色那样的人。)

5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

(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5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战斗中,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虏,但一个普通人的意志却不能被迫改变的。)

5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

(只有到了气候寒冷的时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独立的品格。)

5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

(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

59.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

(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6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6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

(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6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论语》

(如果名分不正理论上便讲不通,理论上讲不通,事情便办不成;……因此,君子给某种事物起名字时,就一定要在理论上讲得通,在实践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63.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

(虽然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让他去处理政事,却办不好;派他出使国外,却不能独立地根据具体情况应对自如;这样的人,读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6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6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君子能够协调左右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66.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

(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讨得他的喜欢则很难。以不正当的方式讨他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他在用人上,却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难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欢心则很容易。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讨他喜欢,他是会喜欢的;但当他用人时,则会求全责备。)

67.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

(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68.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君子以言论超过行动为耻辱。)

69.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

(有人说:“如果用恩德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说:“这样的话,你将用什么来报答别人对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对待怨仇,以恩德报答恩德。”)

70.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知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

(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一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答道:“是的,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道理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71.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

(可以同他交谈却没有交谈,这是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白费口舌。聪明的人既不错过人才,又不浪费语言。)

72.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能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7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

7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7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76.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处处要求别人。)

7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78.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忍不住一时的小忿,就会毁坏整个大事。)

7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错误了。)

8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81.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面对着实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师在前,也不要谦让。)

82.有教无类。——《论语》

(对人进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类。)

83.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主张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8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论语》

(不必担忧财富不多,只须担忧财富不平均,不必担忧人口稀少,只须担忧境内不安宁。……既来了,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8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

(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86.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87.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

(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

88.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

(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8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人的性情本来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习俗的熏陶,便相距得远了。)

9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

(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91.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

(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了,他们说你不庄重;疏远了,他们又会怨恨你。)

92.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是可能补回。)

93.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

(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记自己所已经掌握的,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9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

(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95.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

(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讲话则严肃不苟。)

96.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

(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97.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98.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论语》

(一个人固守道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主张又不能坚定不移,这种人有他不能算有,没有他不能算无。)

99.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

(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100.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论语》

(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对人民施加恩惠,却不耗费财用;使百姓劳苦,百姓却无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却不贪婪;安宁矜持却不骄横;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行?”孔子说:“事先不经教育,犯了罪就杀头叫做肆虐;不先告诫便要求有成效,这叫粗暴;发布命令迟缓,却突然限期完成,这叫残害人;同是给人赏赐,却出手吝啬,这叫只进不出的财务衙门。)

走进历史的长河,有数不清的浪花在激荡着、闪烁着,从我眼前飞逝而过。有那么一滴水吸引了我的目光,透过水滴,我看到的竟是孔子!

孔子与“学”

公元前551年出生的他自幼丧父,其貌不扬,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自卑,而是知书达礼,孝敬父母,从小便有远大抱负。古时只有贵族子弟有资格上学,平民子弟只能在田间地头劳动罢了,使大量璞玉不能接受雕琢,而永远埋在石堆中。当孔子看到这一现状,便开始创建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贵贱都可以进入学堂学习,将教育普及到平民,对中国的教育进行了改革,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社会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平民子弟。另外,孔子的教学特点也别具一格。面对不同的学生,他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使学生独立思考;帮助他们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使之成为国家之栋梁。孔子曾教出了三千余名学生,其中,七十二人十分盛名,故有“万世师表”之称,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孔子与“儒”

孔子主张儒家思想,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分别是“仁”和“礼”。何为仁?所谓仁,便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别人要理解,宽容。何为礼?所谓礼,便是礼仪,加强个人修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人要有礼貌。在当时礼崩乐坏的年代中,很少有人在使用周朝旧礼,而孔子就是为数不多的人之一。孔子主张的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汉武帝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确立为王朝正统思想,以精通儒术者为官。儒家思想延续至今,已有2000多年,但仍然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当我再次翻开《论语》时,一种熟悉的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使我感到心旷神怡。《论语》就好像是一杯年代久远的酒,总能品尝出一丝淡淡的无法言喻的味道,《论语》这杯醇厚的老酒越品尝会越有味道,各种各样的味道在我的味蕾上绽放。孔子曾经说过“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是什么样的事情会使孔子对颜回做出如此高的评价?通过第一次的阅读,我了解到颜回是平民子弟,家境贫寒,只能吃粗糙的饭菜,喝凉水,住破烂的屋子,但颜回却没有抱怨,将全部的精力投到学习之中。或许是这样吧,我百思不得其解。经过知识的积累,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孔子周游列国时,被敌军围困在山中,大家饿得面黄肌瘦,叫苦连天,而子贡意外从外面讨了一些米,将其煮之。一位弟子看到颜回将手伸进锅中,将饭食送人嘴中。弟子将其事道给孔子。孔子便让弟子将颜回叫来,生气地说:“难道你不知道饭食先要给长辈吃,为何独食?”颜回忙解释道:“老师,您误会了,我看到煤灰掉入锅中,想把它捡起来扔掉,却又舍不得,故以食之。”此后孔子不仅是对颜回好学的精神感到骄傲,并且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更令孔子感到佩服。孔子认之为得意之门生,以有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

孔子,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私学的先河,使教育普及到平民。他为后人留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我永远的榜样!


第四篇:论语座右铭语录

论语座右铭语录50句精选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3、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4、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6、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7、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季氏)

9、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10、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1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2、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13、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志仁者。”——《卫灵公》

14、小不忍,则乱大

15、父母,唯其疾之忧。

16、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则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17、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曰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20、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2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22、大言不惭。—— 《论语·宪问》

2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出处:论语

2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处:《论语学而》

2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处:论语

2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出处:论语

27、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2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出处:论语子罕

2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0、孔子语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1、朝闻道,夕死可矣。出处:《论语》

32、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出处:论语

3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处: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34、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出处:论语

35、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出处:论语

36、民无信不立。出处:《论语》

3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

38、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9、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4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1、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42、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

43、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44、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

45、君子坦蕩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

46、雍也第六 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栗。

4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8、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4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0、民无信不立。

第五篇: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作为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内容很广泛。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创建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看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我又重新读了一遍《论语》,看后对《论语》又有了一份新的认识。2000多前的论语今天依然适用于我们的社会。我们不得不佩服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身为人师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论述,我认为学生把《论语》中讲到的学习方法了解了不无裨益,下面我浅谈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积极。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创新。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学习的态度:《论语》主张“学而不厌”。而我们现在的学生学了一点东西就感到满足了,就不想也不愿再学了。就拿我现在任教的艺术班来说吧,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艺术生,自认为有两个艺术细胞,每天以此为骄傲,总觉得自己特殊,把自己划为“特区”,每天都拿自己的这一点来说事,哪有“学而不厌”呢?孔子提倡互相学习的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乐”,是与朋友相互学习,研讨之乐,是增长学识之乐。最可贵的是孔子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

学习的方法:“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的重要。任何一门学问都是从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要用最佳的时间去学习他。“默而识之”,强调了记的重要性。“温故而知新”,强调了“温习”的重要性,2000多年就提出了“温故”才能“知新”或者说“温故”就能“知新”。文章提出了知识的巩固与创新的关系,只有不断地巩固、知新、再巩固、再知新,才能使知识不断地向前发展。我们不得不敬佩孔子。孔子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为学则殆”,学和思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学习的目的:《论语》主张“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孔子在这则语录里主要是讲《诗经》可以应用于从政和外交活动,有其实用功能。文以致用也是我国古代作家的较为普遍的看法。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孔子认为,人,特别聪明和特别傻的都很少,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处在中间,既不绝顶也不透顶。根据智力,他把人分为3种,一种是“上智”,天生聪明的人完全不需要学习就知晓一切;一种是“下愚”,天生愚蠢的人,无论怎么学习都没有办法;一种是“中人”,也就是指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普通人又分为2种,即“学而知之”的人,通过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第二种是“困而学之”的人,遇到自己过不去的坎,才会想起来去学。这两种人都是需要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论语的经典对白中我们还可以捕捉到这样一个词“圣人”。圣人又是比仁人高一个档次的了。孔子特别推崇的是圣人,但是他却不希望每个人都参照他的观点去当圣人。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孔子觉得自己就当不了圣人,他眼中的圣人是尧舜禹那样的先帝。首先,孔子认为,圣人必须是古代君王,他自己只不过是祖上发过迹,到孔子这一辈,已经是穷困潦倒四海为家了,更谈不上是什么君王。其次,圣人必须天资聪慧,不用学习就能明理明德,显然,孔子一生都在学习,做不成圣人。因此,一般人的标准到仁人这个档次就已经是成功了,即使不能为官吃香的喝辣的,至少也可以像孔子那样学富五车桃李天下了。他也是这么教育他学生的。

论语中一共有105个“仁”字,那何为“仁”呢?学生问孔子,孔子回答不一,往往具有针对性。比如他说“巧言令色,鲜仁矣”,对于溜须拍马的人孔子最讨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要他克制自己,一切按照礼的规矩办事;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要他善待别人,承担帮助别人的义务。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孔子告诉他,说话要有分寸,三思而后言;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近,与人忠。”这里孔子把“仁”分解成三种德性,让他接物处事待人都要充满敬意和忠诚。此外,孔子还经常将仁与智、勇相提并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其实在孔子眼里,仁者已经具有了智勇两种品质。

仁人,孔子对它的解释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人首先要自尊自爱,自己要有奋斗目标要有追求,其次才是推己及人,推生出爱人之心,帮助别人到达他们的理想。孔子对仁人的要求很高,他的学生轻易够不着这样的头衔。仲由、冉求和公西赤是孔子3000学生中的得意门生,但是孔子对于他们的评价却是:“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说他们虽然都是治国懂礼之才,可以驾驭一方之土,但是均够不上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说的仁不是本事而是德行,一个人不管本事有多大,能力有多强,如果不能够推己及人,仁而爱人,都不能称之为“仁”。仁人要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气魄,以自己的德行来收纳聚集人才。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总之,论语带给我的不止这些,这是一本令我终生受用的书

下载《论语》三语录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三语录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读后感

    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读后感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打开这浓缩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的经典读本,感受到的更多是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伟大光辉。《......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1 从咿呀学语到如今能提笔著文,寒窗苦读九个春秋,接触最多,感触最深的也莫过于孔老夫子的《论语》了。初读《论语》是在小学,读的只是缩略本并且是最简单......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xx年。《论语》当然......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牵着蜗牛散步 从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起,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又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第十三》近日,我品读了一部国学经典《论......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论语.卫政》篇,非常喜欢其中一句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名言那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遇到不会的事情,不能不懂装懂,掩......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精选15篇) 《论语》读后感1 有一个问题曾困惑我很久,我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当我遇到一些对你不友好甚至伤害你的人,我却不知何对待他们。俗话说“冤......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一、作者简介 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