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课程实施评价方案
学校课程实施评价方案
胶南市大场镇中心小学
2007年9月
学校课程实施评价方案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评价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我校在校本课程开设过程中,按照国家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
定了学校校本课程实施评价方案。在评价过程中注重三种评价标准相
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评价与鼓励评价相结合,以确保校本课程的落实实施。
一、评价方案的指导思想:
保证校本课程按计划得以落实,对学校在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的情
况进行检查、评估,使学校在校本课程实施方面加以改进、完善。
二、评价方案的制定原则:
1、体现校本课程改革的原则
校本课程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正是反映了这种教
育价值取向转变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为增强课
程的适合性,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评价侧重于三级课程在课程实施
方案中是否有所体现,实施中是否能够开全、开足。
2、评价校本课程实施中主体的多元性;
校本课程的评价主体至少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人员:学校管理
者、任课教师、学生及家长。
3、评价校本课程实施中主体的互动性;
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描述性、激励性评价,学校不以评比为
目的,而以研究或促进为目的的评价等等。
4、评价校本课程内容的多元性;
学习成绩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身体、心理素质、学习潜能、积极情感体验等
方面的发展。
5、评价校本课程过程的动态性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使学生逐渐感悟自身的发展,增强
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愿望。
三、评价的内容:
1、对课程设置的评价
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在实施中的具体情况,评价校本课程实施的时
间安排是否合理,教师和学生活动是否充分;评价校本课程内容的设
置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否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自愿选
择,是否能够体现教师的专长;课程在实施中能否根据教师的实际情
况和学生的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
2、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学校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实施、评价的机构和相关部门要
明确各自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职责,认真加以落实,保证校
本课程能够按课程的设置计划加以实施。
3、对校本课程实施措施的评价
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认真加以落实,并采取得力的措施。学
校优先满足校本课程在实施中教师学习、培训以及资源方面的需要。
第二篇:学校课程评价实施制度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课程评价实施制度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依据《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依据《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结合本校实际,现就课程评价制度改革有关问题初步制定本实施意见,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修定完善。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针,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评价原则
1、评价与考试要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要有利于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评价的内容既要关注学生学业成就,又要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发展性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评价要力求方法多样、方式灵活,除纸笔考试或直接检测外,还要通过观察、访谈、综合实践、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提高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5、评价不能只关注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把学生发展的过程作为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要确立多元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实行多元评价,做到公正、公平、真实。
7、不能以纸笔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不以卷面分数作为评价标准。
三、评价目的:
1、通过评价检测实施效果,评定新课程实施的工作业绩。
课程改革是为实现指定教育目标而设计的,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和预期效果,需要一套科学的测评系统来完成此项工作。建立评价制度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通过测评,了解不同课程改革的效果,从而对各项工作作出合理的评定。
2、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实施新课程工作朝着既定方向运行。
评价具有导向功能,通过评价获得的信息,又可以对课程改革进行反馈调节,引导课程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研究者、开发者。促进老师转变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方式,由注重结论的“传承式”转变为注重过程的“探究式”、互动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通过评价,能够促使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使先进者受到鼓励,落后者受到鞭策。
四、评价范围和对象
评价范围包含课程改革的过程和效果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涵盖多项评价指标。学生、教师为主要的评价对象。
五、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从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六、建立促进新课程健康、顺利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1、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定期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及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评价,根据信息资料的反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计划,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创新的机制。
2、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课程开发前需要评估和专家论证,以确保课程开发的科学性、规范性。二是课程实施中的过程监控,以确保课程目标的有效实施及过程方法的合理性。三是课程实施后的阶段性总结和效果评估,通过效果评估加深对整个课程方案开发的再认识,为课程评价体系的调整建立基础。
七、评价结果的使用
评价结果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于分析课程改革中的成绩和问题,便于今后更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二是用于向被评价者作出信息反馈,使被评价者明了自己工作中的成绩与缺陷,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三是作为学校办学自我评估的重要方面。
我校新课程评价制度的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所有的工作都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课程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实践中的研究,我们就一定能形成较为完善的评价制度,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第三篇:学校课程评价方案
学校课程评价方案
一,启秀中学课程评价的指导原则
启秀中学课程建设的目标旨在运用学校课程实现对国家有关课程教学的全面拓展,在拓展中形成研究问题,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构建基础知识学习,基础知识拓展,研究性学习的新的课程学习模式,为每一位学生搭建一个发展潜能的舞台,以达到充分发挥教师智慧,发展学生潜能,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目的.启秀中学学校课程体系的基本机制:
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条件和基础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在这种拓展性,发展性的学习中,学生要更多关注某些问题,并就该问题主动学习和思考,不断产生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冲动,这样的冲动就可以研究性学习中得到发展和实践,学生潜能得以发展.启秀中学学校课程评价的指导原则:
发展性 启秀中学学校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更好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是课程评价的根本性原则,所有的学校课程必须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拓展性 启秀中学的学校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拓展,要与基础型学科的教学密切相关但又超越通常的学科课程教学,决不能成为学科课堂基础知识教学的变相增加.学生能否实现学科知识的拓展是评价课程实施成效的重要内容.科学性 学校课程的提出和教学内容设计必须符合科学性的原则,要体现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特点与规律.理科类的学校课程要尽量体现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与趋势,文科类的学校课程要体现文化性,社会性.学校课程的设计要尽量帮助学生认识科学规律,自然或社会现象.适用性 学校课程的开发必须与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一致,与地方人文相结合.在难度上不能超越学生发展的基础,要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当代科技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学生的选择是课程是否开设的重要基准.广泛性 教师可以选择认为合适的任何内容用来设计学校课程,只要通过学校课程建设委员会的评审就可以列入学校课程目录.动态性 启秀中学的学校课程是动态滚动发展的,根据各方面的反映,每年都进行课程目录的重新修订,新的,成熟的课程不断加入,一些不受学生欢迎或准备不足,教学效果不好的课程将淡出.二,启秀中学学校课程评价方法
学校根据“以学为主,因学施教,培养智力,发展能力”的办学理念对课程进行评价.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课程评价应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重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符合客观公正原则,全面性原则,激励性原则.(一)考核方式
(1)考试
考试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必修课程的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实行考试.考试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和标准确定考试方式和组织命题,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高中三年级参加南通市统一组织的三次质量检测和高考.学校教师命题组织毕业考试;高中计算机学科参加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参加省组织会考;劳动技术课由市县组织考查.(2)考查
①选修课考查的内容
学校根据不同选修课的内容,授课方式,主要考查以下方面:
1,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
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的意义,开设课程的必要性,现实性,可能性,通过该课程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些课程目标与丰中培养目标的一致程度,课程目标实现的基础,课程大纲的科学性,适用性,时代性等.课程准备与投入评价
课程准备与投入评价主要判断教师开设课程的准备程度,包括教师个人的知识准备,教学资料的准备,教学组织与教学安排,实验参观调查等.以课程计划,教学设计,讲义等为主要标志性信息.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主要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评价侧重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了解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感受等.主要收集信息的手段是学校组织同行专家听课,对学生进行随堂问卷调查等.4 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
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了解课程实施以后是否达到了原来设计的教育目标,还存在哪些偏差,为此下一轮应当如何改革等.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是考试完以后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征询专家,同行教师,教学管理部门的意见等.②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
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主要用于课程的立项,只有通过该项评价的课程才能获得正式的立项,只有通过立项评审的学校课程才能列入学校课程计划.1.1 课程设计的先进性,开设本课程的意义
1.2 课程的拓展性,课程目标与启秀中学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在国家课程计划基本要求之上进行了拓展深化,体现了启秀中学的培养目标(4分)在国家课程基本要求上有一定拓展,基本体现了启秀中学培养目标(3分)
是国家课程的延伸而不是拓展,某些方面体现了启秀中学培养目标(2分)
仅仅是国家课程教学的继续,不能体现启秀中学培养目标(1分)
1.3 课程设计与学校课程改革思想,整体课程改革要求的相容性;
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启秀中学课程改革的思想,完全符合学校整体课程计划的要求(4分)课程设计体现了启秀中学课程改革思想,与学校整体课程计划基本符合,但还存在些微偏差(3分)
课程设计思想与学校课程改革思想有一定差异,与学校课程总体安排有些冲突(2分)课程设计与学校课程思想冲突;或者与学校整体课程计划相矛盾(1分)
1.4 课程设计与学校课程平台设置的一致行,课程的完整性;
是学校学校课程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校课程没有交叉,有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培养目标(4分)
符合学校学校课程模块的要求,知识体系的建构上还有所欠缺,或者存在与其他课程协调的问题(3分)
符合学校学校课程模块的要求,但内容结构不完整,与其他学校课程有明显交叉或冲突(2分)不符合学校学校课程模块要求,或者可能会对其他学校课程目标达成有负面影响(1分)
1.5 课程计划的科学性,适用性;
课程内容选择科学合理,结构清晰,呈现形式与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4分)
课程内容选择基本科学合理,结构清晰,课程呈现性是基本与学生发展水平和特点相适应(3
分)
课程内容结构不尽合理,课程内容的呈现不太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与特点(2分)
课程内容结构缺乏逻辑性或完整性,与学生现阶段发展水平脱节(1分)
1.6 是否具有开设课程的条件和基础;
教师的知识基础,学生知识准备,学校现有的条件均完全支持课程的开设(4分)
教师的知识基础,学生知识准备,学校现有的条件中尚有部分欠缺,但有可行的解决方案(3分)课程开设基础与条件中有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可以预期经过努力能够解决(2分)课程设计中存在近期无法克服的困难或无法解决的问题(1分)
注:评分可以选用两个等级之间,采用小数点后1位.评分解释:
得分超过18分的通过立项(含18分);
得分高于15分,低于18分(含15分,不含18分)的可以继续修改;
不够15分的直接否决.2,课程准备与投入评价
课程准备与课程投入评价是为课程开设服务的,这是开课的必备条件,立项的课程只有通过此项评价才能被正式排入学生选课表中供学生选择.2.1教师的知识基础与师资准备情况
教师的知识基础完全能胜任本课程的教学,有开设本课程的经验,借助校外课程专家已经落实,合作教师已经有了充分的知识准备(4分)
本校教师的知识基础基本可以胜任,但没有该课程的授课经验.主要依靠校外的课程专家基本落实,本校合作教师有了初步的准备(3分)
本校教师目前无法胜任该课程的教学,需要继续学习,主要依靠校外专家的尚未落实,本校合作教师准备不充分(2分)
本校无法找到合适的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学;校外落实相应的专家也比较困难(1分)
2.2 教学材料准备的准备情况
教师系统全面掌握了本领域的知识,课程计划完整,成熟,教材或讲义已经可以使用(4分)教师全面掌握了本领域的知识,课程计划基本完整成熟,教材或讲义等教学材料基本准备完毕(3分)
教师基本掌握了本领域知识,课程计划还在修改,教材或讲义上处于编写或选择中(2分)教师部分掌握本领域的知识,没有完整的课程计划,没有相应的教材或讲义(1分)
2.3 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准备情况
有完整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安排,有明确且成熟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案(4分)
教学计划与教学组织安排已经确定,尚需要继续完善;有学生成绩评价办法(3分)
教学计划与教学组织只有初步考虑,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正在酝酿中(2分)
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组织安排,没有形成学生成绩评价的办法(1分).2.4 教育教学设施的准备情况
教育教学设施使用已经落实(有参观要求的已经落实接待单位)(4分)
教育教学设施的使用基本落实(有参观的也基本落实),但尚需要进一步明确(3分)
教育教学 设施有初步打算(参观的已经有意向),但没有更具体的落实(2分)
教育教学设施还没有安排(参观或社会实践正在选择中)(1分)
注:评分可以选用两个等级之间,采用小数点后1位.评分解释:
得分达到14分(含14分)以上的可以列入学校目录;
得分12分以上的安排准备时间后可以列入学校目录;
得分在10-12分(不含10分,12分)经过修改和进一步的准备后可以申请重新评价;
得分少于10分的原则上不能列入当年的学校学校课程开课目录
3,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主要是对教学的评价,这样的实施过程包括了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环节(比如参观,试验等均包括在内),评价集中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在课程投入和准备一定的情况下,影响教师“教”的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影响学生学校课程“学”的主要是学习情趣,课程教学与学生经验,体验的联系,教师的教学管理激励等.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结果可以用于对教师学校课程教学工作的考核.3.1 教师的教学态度
对课程教学有很强的责任心,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教学,能根据课堂情境和学生反映而不断改变教学;教学计划得到认真执行(4分)
对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够认真组织教学,注意听取学生意见,能够保证教学时间,完成计划的教学内容(3分)
课程教学的责任心一般,基本能够认真组织教学,有时能主动改进教学方法,基本能够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2分)
课程教学的责任心较差,缺乏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学失误较多,无法保证课程大纲得到全面执行(1分)
3.2 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了与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技巧运用娴熟,能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教学方法基本恰当(4分)教学技巧运用不够娴熟,能有意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能根据学生反映及时调整教学,基本能调动学生兴趣,学生有一定程度的教学参与(3分)
教学方法呆板,与课程的针对性不强,较少运用教学技巧,教学手段单一,学生较少参与,兴趣不高,不能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2分)
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没有参与,经常是教师自顾自地教学,学生明显不满意(1分)
3.3 课堂教学状况观察
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积极,探究气氛浓郁,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兴趣,参与度高(4分)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师生有一定互动,能够共同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基本没有学生做其他事情(3分)
课堂教学气氛有些沉闷,师生互动少,部分学生做其他事情,学生基本没有积极的探究(2分)课堂沉闷,没有师生互动,没有探究,半数以上学生不能集中精力于教学中(1分)
3.4 学生对课程实施的评价
学生调查对课程评价很高,多数学生愿意向其他同学推荐该课程(4分)
学生调查对课程评价较高,但学生评价意见有分歧,部分学生愿意向同学推荐该课程(3分)学生调查对该课程评价较低,极少由学生给出高的评价,极少由学生愿意向同学推荐该课程(2分)
学生调查评价很差,而且意见比较一致,没有学生愿意主动向要好同学推荐学校该课程(1分)注:①评分可以选用两个等级之间,采用小数点后1位;
②虽然此项评价指标可以作为课程实施的评价,我们还是建议采用听课(教务部门,学科组)和学生问卷调查对课程实施进行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可以与课程实施效果结合在一起进行评价.评分解释:
得分达到或超过14分的为“教学实施优秀”
得分超过10分,不满14分(不含10分和14分)为“教学实施良好”
得分在6-10分的(包括6分和10分)为“教学实施合格”
得分低于6分的为“教学实施不合格”
4,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了解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启秀中学学校课程的实施效果评价需要与课程设计的目标联系在一起,根据综合学校课程的总体设计,学校课程的开设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潜能,要对国家课程进行拓展,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课程的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主要是评价本门课程的目标达成度,学生的发展情况,学生的满意度,其他方面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等.4.1 本门课程的目标达成度
本门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完全达到了课程大纲所设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部分方面甚至超过了预设目标(4分)
基本达到了课程设计的目标,部分目标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目标的总体达成质量交稿(3分)
多数课程目标已经实现,部分目标未能达到,或者教学目标达成的质量不高(2分)
勉强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实施效果与原来的计划目标差异较大(1分)
4.2 后续探究性问题的形成与发展
大多数学生在本门课程提出了探究性的问题,完成了探究性作业,一定数量的课题进入后续研究性学习(4分)
较多的学生提出了探究性问题,完成了探究性作业,但只有很少形成后续研究性学习的课题(3分)
部分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完成了探究性作业,基本没有形成后续的研究性课题(2分)个别学生提出了探究性问题,完成了探究性作业,没有形成后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1分)
4.3 学生的满意度
学生调查问卷表明,85%以上的学生对本课程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4分)
学生调查问卷表明,70%以上的学生对本课程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非常不满意的比例不高于5%(3分)
学生调查问卷表明,50%以上学生对本课程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非常不满意比例不超过10%(2分)
学生调查问卷表明,学生对本课程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低于50%,或非常不满意的高于10%(1分)
4.4 教务管理部门了解的学生和家长反映
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很高 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较好(4分)
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一般 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较差(3分)
4.5 同行教师对课程本身及其课程实施效果的看法
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很高(4分)
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较好(3分)
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一般(2分)
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较差(1分)
注:
①评分可以选用两个等级之间,采用小数点后1位;
②4.1指标由教务管理部门或年级组或学科组主持评价
③4.3的问卷程度指标包括: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④4.4,4.5是综合性的指标,数据来源于另外的评价,因此在实施中需要配套采用其它的评价方式或评价表,建立另外的一些指标或概括性问题.评分解释:
得分达到18分及其以上的为优秀(含18分)
得分高于14分,低于18分(不含14分,18分)为良好
得分低于14分(含14分)高于9分(不含9分)的为合格
得分低于9分(含9分)的为不合格
三,课程评价的发展
课程评价内容与方式必须有所变化并不断发展,以达到更客观,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目的.学校将认真探索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形成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指标包括:
(1)认知领域内(知识,理解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学力评价;
(2)技能领域内(语言技能,实验观察及实用操作技能,运动技能,表演技能等)的学力评价
(3)情感领域内(态度,兴趣,习惯,审美,鉴赏等)的学力评价;
(4)其它领域内的潜能发展的评价.通过以上对学生诸方面的评价使学生能重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加强个性培养,加强自我发展启秀中学学校课程评价体系由四个部分的评价组成:课程目标与计划的评价;课程开设准备与投入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程实施效果评价.四个评价部分分别在课程质量的四个控制点进行,通过评价对课程实施全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随着课程内容的改革,考核的方式逐渐多样化并且不断完善.可以运用观察,交流,测验,自评与互评等不同考核方式组织考查.如学科知识竞赛,各种技能竞赛,论文写作,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论文答辩,表演等多种方式,重点考察学生主动参与的态度以及在学习中能力的提高程度
(5)课堂教学评价
学校成立督导室通过听评课活动评议各课堂效果.学校专门制订了各科课堂效果评议标准
(6)课堂教学大赛展示
学校每年组织教学比赛(如中青年优师,校对外开课,青年教师会课等),县,市,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公开课,研讨课等促进课堂效果提高.
第四篇:顾庙小学学校课程实施评价方案
顾庙小学学校课程评价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评价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我校在校本课程开设过程中,按照国家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学校校本课程实施评价方案。在评价过程中注重三种评价标准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评价与鼓励评价相结合,以确保校本课程的落实实施。
一、评价方案的指导思想:
保证校本课程按计划得以落实,对学校在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的情况进行检查、评估,使学校在校本课程实施方面加以改进、完善。
二、评价方案的制定原则:
1、体现校本课程改革的原则
校本课程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正是反映了这种教育价值取向转变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为增强课程的适合性,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评价侧重于三级课程在课程实施方案中是否有所体现,实施中是否能够开全、开足。
2、评价校本课程实施中主体的多元性;
校本课程的评价主体至少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人员:学校管理者、任课教师、学生及家长。
3、评价校本课程实施中主体的互动性;
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描述性、激励性评价,学校不以评比为目的,而以研究或促进为目的的评价等等。
4、评价校本课程内容的多元性;
学习成绩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身体、心理素质、学习潜能、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
5、评价校本课程过程的动态性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使学生逐渐感悟自身的发展,增强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愿望。
三、评价的内容:
1、对课程设置的评价
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在实施中的具体情况,评价校本课程实施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教师和学生活动是否充分;评价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否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自愿选择,是否能够体现教师的专长;课程在实施中能否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
2、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程中的具体职责,认真加以落实,保证校本课程能够按课程的设置计划加以实施。
3、对校本课程实施措施的评价
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认真加以落实,并采取得力的措施。学校优先满足校本课程在实施中教师学习、培训以及资源方面的需要。
第五篇:课程实施评价总结
榆中县黄坪学校
2010——2011学课程评价工作总结
二0一一年七月
课程评价工作总结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课程实施工作顺利开展。
1、保证课程实施工作的顺利推进。
根据学校对课程实施评价的要求,学校领导对我们如何扎实开展课程实施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部署,制定相关制度和措施,组织指导开展课程实施工作。为使课程实施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做到课程实施领导成员职责明确到位,分工合作。
2、开展学校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成员“随堂听课”活动。坚持经常性随堂听课,了解真实的课堂教学现状,掌握课程实施工作实施情况;同时紧扣课程实施精神和要求,对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及其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程及实验教材的能力。注意鼓励和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实施工作热情,增强教师课程实施的工作信心,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实施工作积极性,为全面课程实施工作顺利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设置与管理
1.为确保学校顺利且有效地实现课程实施,我校以集体与自学相结合为学习方式,对新出炉的课程理念,学校通过会议进行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能够紧紧围绕先进的教学理念,施校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尽最大努力地体现教育理念。在新课程实施中,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了符合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有自己学校规划、工作计划和总结。
2.教师队伍建设上,努力发挥现有教师的作用,每位老师都兼代多门课程,保证了开齐课程。教学设施配置上正逐步完善,力争与现在的教学要求平衡。3.教学研究和教学活动,做到了教研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计划右针对性,便于操作;定期开展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许多老师的教研论文发表,参与了公开课、优质课的评选。
4.立足学生的发展,谋求高标准的课堂效率。创新了备课。要求教学流程不走过场,教学过程设计理念要新站在学生的角度,将导学案和学法指导有效整合,更加有利于注重师生双边互动质量,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
5.教师上课,备课上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对重难点的分析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目标;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练习安排适当,绝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学采用“自主学习,快乐高效”的模式,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为中心,运用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分层次培养,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作业设置和批改有记录分析,及时矫正,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6.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创设积极的氛围、充分开发课堂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积极利用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内在需求,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自己的个性尽可能充分发展。
三、严格控制课时量及学生用书,统一把握教学进度。
我们在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中,严格执行课时量,坚持“不增加课时,不组织补课,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不增加学生教辅资料的征订,不增加学生在校时间,不增加学生课后作业量”的原则,做到执行规定不含糊,同时教导处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统一把握教学进度,做好教学过程的管理。
拒绝各类资料的征订,杜绝教师为学生集体订阅学生资料以防题海战,加重学生课业负担,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文体活动,开放阅览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坚决杜绝利用节假日进行集体补课和平时加班加点。
四、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做到不让别人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
2.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学生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通过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继续得到巩固,学习的兴趣有了一定提高,学习品质有了明显提高,直接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