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绩考核要防“失真”
政绩考核要防“失真”
据报道,中国首家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机构,日前在兰州大学正式成立。这一机构将主要依托该校管理学院6个研究所的29名教授、副教授和400多名研究生资源进行工作。据介绍,这一机构的成立,有望改变过去政府绩效评价一直由政府部门自身组织实施的现状。
政府部门及其干部政绩考核评估,一直是个难题。难就难在政绩评估考核的结果很难让人满意,不是被评价部门喊冤,就是老百姓对考核结果怀疑。
过去,对于政府部门及其干部政绩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官评官”,即由上级机关或有关领导对政府部门进行评定考核后,给出一个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由于存在系统内“官官相护”、“家丑不外扬”的现象,早已为人所诟病。一是“民评官”,包括特定代表或普通群众进行评价,对政府部门给出一个民众意见。这种评价方式近年来颇为热门,但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比如说,有的地方组织的“百企评机关”、“万人评政风”活动,是由被服务或管理的对象来评价。作为偏重服务的政府部门,平常所做的大部分是暖人心助人难的工作,自然会在人们心中留下好的印象;而作为偏重管理的政府部门,比如为国家收税收费的、打击违法犯罪的、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由于管理过程中措施严厉一些,坚持原则,难免就会有部分被管理者心里不痛快。在采用“民评官”的方式进行评议时,偏重管理的部门,自然不如那些偏重服务的部门得分高,评价结果不能令人服气。更重要的是,这两种政绩评价方式,组织实施的主体都是政府部门,参评范围、评价标准如何设定,评价结果如何使用,都由政府部门自己说了算,缺乏比较与监督,影响了人们的参与热情和评议工作的可信度。
看来,专业机构的设立,确实为如何正确评价政绩提供了一种途径和可能,消除了以往评价政绩主观因素,变得较为客观和公正。然而有了专业机构评政绩,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专业机构的评价结果就一定准确吗?除了因技术因素可能出现评价结果不科学、不准确外,受评估主体的委托进行评估,评议过程中也有可能渗透主观性的因素,结果有可能成为“长官意志”的翻版。
笔者并不否认专业机构是评价政府部门及其干部政绩有效途径。但笔者以为,要取得客观、公正的评议结果,既要重视专业评估同构的作用,又要避免评价政绩出现偏差,这就需
要借鉴市场经济的办法,引入竞争机制,政府评议不能被一家、几家机构垄断,而应当形成多家参与的局面。同时,专业机构评估还一定要与群众评价、舆论监督有机结合,所有评价内容向社会公开,舆论全方位跟踪、监督,评价操作过程也应该透明。最后产生的评价结果,还应当成为人大等权力机构对政府绩效进行监督的重要参数,成为其选举、任命政府官员的重要依据。只有这样,政府部门绩效评价才能真正成为促使政府部门提高效率、转变作风,激励领导干部求真务实、勤政为民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