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撰写要求一

时间:2019-05-15 09:5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评课稿撰写要求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评课稿撰写要求一》。

第一篇:评课稿撰写要求一

评课稿撰写要求

一、标题评课稿是一篇独立成篇的文章,应该有自己的标题,尽量不要直接以《×××评课稿》为标题,可以把它作为副标题。

二、内容结构一般来说,一篇完整的评课稿应该包括三个部分:

1、课堂教学回顾。首先,应该交代清楚这节课的背景资料。比如:××年××月××日,在××地方听了×××老师的一节×年级××课,本课所使用的是××出版社××教材等等。其次,客观地描述课堂教学行为、事件,作为评课的基础。如果没有对课堂教学的客观描述,读者和评委就不清楚你是依据什么而做出的评价与判断,也无从对你所作的评价的价值作出判断。缺少课堂行为的客观描述是本次“评课稿评比”的一大忌讳。大家切记:教学行为的客观描述是源、是本、是基础。

2、事件分析。针对你所描述的客观事件,运用你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对学科的理解进行分析、判断与评价。这种分析与评价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可以涵盖教育与教学、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方方面面。凡是你觉得有话可说的地方,都可以进行描述与评价。分析与评价是评课稿的主体内容。

3、总结归纳。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分析与评价,你可以对这堂课或者某些教学行为提出你的教学建议,归纳出对自己的启示,从中找出自己可以借鉴地方或者引以为戒之处,最好能够从理性的角度给予提升。总结与归纳是评课稿撰写点睛之处。

三、撰写评课稿容易出现的问题

1、重教师轻学生、重教轻学 我们在评课时习惯阐述教师的言行,很少剖析学生的言行,很少去洞察学生学习时的神态、习惯,体察学生的心灵、情绪。即使提到了学生,也只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评课的视角局限在教师的角色意识里。

2、重形式轻目标 教学形式应服务于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运用的任何教学形式都要从完成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策略与方法,这是最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在评课时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课堂的表象之上,不能够只看运用了什么方法、手段,而要看这些方法、手段是否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选用。

3、重面面俱到轻特色剖析对一节课的评议可以从整体上去分析评价,但决不是面面俱到,而需要有所侧重。如果一篇评课稿从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教学个性和教学思想诸方面上去综合分析,难免会流于泛泛而谈,浅平乏味,触及不到实质问题。要尽量根据每一次的听课目的和课型特点,在突出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择其要领重点评述。所以,评课稿的撰写无须求大、求全,可以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入木三分。

4、重宏观理论轻事实联系和重事实轻理论这两者看似矛盾,但却恰恰同时存在。教学思想支配教学行为,教学行为是与进行思想一致的。我们在评课时离不开对这两方面的评价,在实际评价中往往会出现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一是评课中很少运用学科学习的规律和学生学习本学科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来评价课堂,评课看不出学科特点,过多使用“素质教育”“创新理念”“双主并重”“和谐民主”“人文精神”“生命学说”等等这些放之四海宏观的理论。或者是空谈理论,不是以事来论理,很少结合课堂教学现象。这样的评课就显得空洞无物。二是缺少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有关理论作为支撑点,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而是就事论事,只从教学的基本技能、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显性现象进行探讨,缺乏通过这些现象分析其背后所体现的教学理念。这样的评课就缺少了深刻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篇:如何撰写体育评课稿

如何撰写体育课评课稿

看录像课然后对课进行评价,撰写评课稿。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需要知道一节课的优缺点,做到全面深刻剖析一节体育课。

一、评课前的准备

要熟练新课程标准,对授课老师授课教材要有很好的理解,教授的内容和授课年级是否相符。同时还要了解相关的理论。

二、关注课堂教师、学生活动

一节好的体育课老师就是导演,观察他是如何导演好一节课的。(1)教学方法的灵活,教学手段的多样,是否恰当的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是否时刻重视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和其他领域的渗透;(2)教学的组织,针对问题组织教学,学生思维活跃,活动空间大,安全因素是否考虑周全,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是否有师生互动;

(3)合理指导,随着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及时给予指导、示范、触动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提高学生的信息兴趣;

(4)教学的安排,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恰当的进行示范、讲解;合理安排小组活动、讨论,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5)教学的评价,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兴趣、表现等及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树立克服困难。

三、关注课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 课的重、难点定位是否准确、是否清晰,通过哪些方法和手段解决了重、难点,学生的掌握情况;课的教学目标制定要实际,不能很空洞,要有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的理念,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进教学任务;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四、关注整节课的教学流程

一节好的体育课从开始部分到结束部分整个教学过程是非常流畅,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课程标准;教材的搭配是否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教学器材的运用是否恰当,无画蛇添足之嫌;教学强度、密度是否具有科学性;教学场地的规划是否合理。

五、关注课的特点与不足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应具有健身性、基础行、娱乐性、竞技性等特点,一节体育课首先要有健身性,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同时还要有基础行就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娱乐性,而体育的娱乐性就隐藏在竞技性中,所以说娱乐性和竞技性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一节课不可能是完美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新课标标准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合理的想法与建议。

评课第一种形式;

评课内容:

一、本次课的教材把握:

1、目标要求—负荷课程标准要求,切合学生实际

是否明确具体

2、重难点-----是否恰当

讲解是否简明扼要

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及使用方法

二、教学过程:

1、教学步骤:时间分配及控制是否合理

各环节过度及转换是否自然,合理

教学常规是否规范:

形式和内容是否完整统一

2、教法选择:是否与教材内容和教师实际相结合是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体现思维训练

是否具有启发性。探究性、创造性

是否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双边活动设计:讲解和示范是否精炼准确

教学活动设计是否科学,环节齐全,衔接自然,讲练结合 是否体现主体地位,主导作用发挥如何

练习及活动是否具有层次感,参与面及活动量是否广大

4、教学原则:是否体现教学民主,师生平等

是否重视学生动机,兴趣、习惯、信心培养

三、教学效果:

1、课堂气氛:是否和谐,兴趣是否浓厚,是否有利

场地布置的合理性,器材运动的多样性,直观性

2、信息反馈:反馈及时,矫正凑效,评价中肯

3、完成任务:运动负荷适宜性

是否完成各项任务

四:教师素质:教态:亲切、自然、大方、有个性特点

语言:准确、清晰、流畅、形成教学风格

应变能力:有效处理突发事件 五:给我的思考或几点建议:

评课第二种形式

评课课题

一、总体感受:

1、本次课的教材把握:

(1)目标要求

(2)重难点

2、教学过程:(1)、教学步骤:(2)、教法选择:(3)双边活动设计:(4)、教学原则:

3、教学效果:

(1)、课堂气氛:(2)、信息反馈:(3)、完成任务: 4/:教师素质:

教态:

语言:

应变能力

二、总观体育课各要素的组合感受

重点和难点讲解是否简明扼要

讲解和示范是否精炼准确

师生互动是否。。。

场地器材布置是否。。。

练习强度是否。。。

。。。

三:给我的思考或几点建议:

第三篇:语文教学评课稿的撰写

语文教学评课稿的撰写

评课是在课堂教学领域内,根据现代教学理论,运用现场观察的手段,收集课堂教学过程的事实性材料,对能够认识和进行评价判断的教师、学生行为及这些行为所导致的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评课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经常性地开展评课,有利于准确诊断教学问题,提炼教学经验,优化教学艺术,有助于教师间切磋技艺、共同提升。正如有位专家所说:科学的评课可谓课堂教学的指挥棒、经验交流的总结场、疑难问题的解答地、教法学法的点拨源、先进教学手段的演示台、教学特色的发掘地、现代教学思想的传播站、更新观念的着力点。因此评课对于推进新课改的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评课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有规律可循、有要领可操作,有一定的原则可引路。评课也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需要有个性化的创见,需要一种智慧去演绎。

评课形式多样,如:个别交谈式、集中讨论式、书面评议式。评课稿的撰写当然属于书面评议式,这种形式可以静下心来,深思熟虑地咀嚼回味课的全程,冷静地用相关的理论去审视剖析,较从容地做到说理透彻、分析到位。

在正规的教学论文范畴内可能找不到评课稿的概念,但实事求是地说,对自己或他人的课堂教学的入情入理地剖析难道不是最好的教学论文吗?起码可以避免一线教师充当某些专家的传声器的两难境地。

一、存在问题

1、重教师轻学生

虽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的呼喊声如海浪拍击,生本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日趋浓烈,但在评课时,我们仍只关注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忽略学生通过学习到底发展了没有,发展了多少。我们在评课时习惯阐述教师的言行,很少剖析学生的言行,更甭说去洞察学生学习时的神态、习惯,体察学生的心灵、情绪。即使有幸提到了学生,也只是就表象的热闹与否上蜻蜓点水一掠而过,没有从本质上重视学生的学情。久而久之,循环往复,课堂成了教师展示自我、演绎教案的舞台也就不难理解了。请看下面一篇评课稿:这节阅读课总体上感觉①教师教学理念新: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②教师能着力引导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互动中学习;③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了课改的趋势;④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需要探讨的问题:①教师既要注意语文教学内容活动化,又要注意做到活动内容语文化。②师生互动不要停留在表层上,要通过互动,实现师生在知识、情感、心灵上的双赢,这是深层次的问题。③既要引导学生掌握书本的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建构新的知识,超越现有的知识,勇于创新。

应该说这位教师的评课思路清晰,有自己的见解,而且看问题比较深入,但是他自始至终居高临下地站在教师角度俯视学生,评课的视角基本上局限在教师的角色意识里。

2、重形式轻目标

教学形式应服务于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运用的任何教学形式都要从完成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策略与方法,这是最基本原则。但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较多地存在只讲形式不讲实效的现象。选择教学形式时,对全体学生的训练深度、训练广度、训练的灵活性、层次性等因素都缺乏考虑。如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的确能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拓宽视野、增加信息,为创设间接的教学情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现代教学媒体的滥用会削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扼杀想象力。但不少教师对现代化的理念把握不很准确、不很全面,尚未真正理解现代化的本质,混淆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认为运用现代化媒体就是现代化了。在评课时,往往把是否运用媒体作为象征性的指标,贴上媒体标签的就加以充分肯定。

这重形式轻目标还表现在忽视语文学科的本位目标,评课时,较多关注的是语文教学外围上的因素,诸如:氛围、情感、合作,很少涉及到课文的特点体现、重难点落实、语言发展目标的达成。例如:有位教师评《一株紫丁香》教学如下:①一开课,教师让学生沉浸在动听的旋律中感受音乐,体验歌曲的情感,利用欣赏歌曲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悟师生之情。②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情境将诗、乐和画融为一体,为后面的诵读、感悟诗歌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扮演角色的领读,尊重了学生的选择,给学生创设展示读和个性化朗读的机会。③在朗读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的汇报方式,体现了新课改的自主学习精神,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有效地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④最后,又一次音乐响起,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音乐声外的旁白是对这首诗最好的注释。这样的评课稿很显然是重表象轻实效,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学科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的实效性。这样的评课思维盛行的话,就会导致教学实践停留在对教学技巧的模仿和研讨上,缺失理念的观照,缺失新课程精神与实践操作的整合。

3、重面面俱到轻特色剖析

对一节的评议应该从整体上去分析评价,但决不是不分轻重、主次,面面俱到,而需要有所侧重。但实践中有些评课往往面面俱到,试想一篇评课稿从教学目标、处理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教学个性和教学思想诸方面上去综合分析,肯定会流于泛泛而谈、浅平乏味。更有甚者,听了课后,所提的意见,多半是枝节问题:教者板书如何,声音大小适中否,教态优雅,拿教鞭的姿势,图表悬挂的高低等等。总之,触及不到实质问题,难怪有些老师感叹这样的评课没啥意思。

所以要尽量根据每一次的听课目的和课型特点,在突出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择其要领重点评述。这样有利于评得入木三分。下面截取某个评课稿的片段,以引发大家的思考:

准确、生动、亲切的评价语言 ——听《我是什么》有感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是非常重要,它总是伴随在教学的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缺乏激励的课堂就会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机。而精妙的评价语言就像是催化剂,能使课堂掀起层层波澜,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时刻被点燃,在今天录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真诚的言语,亲切的语调激励的言辞,有效地调控着整堂课。为学生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了学习中成功的喜悦。综观整节课,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准确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正因为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所以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因人而异,要能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反馈学生的长处和不足,既要有对学生的出色表现加以肯定,又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记忆生字的字形时,有个学生说,看到“灾”字,我就会想到房子着火了,教师马上予以肯定,这是用联想的办法,经教师一提示,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去想,哪些字可以用联想的办法去记。再如在小组接续时,有个学生多读一个字,教师非常亲切的说“别着急,看仔细了,你会读得更加流利。”看似一句平常的话,却提醒了学生读书时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还比如:“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小水珠!”“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很善于发现同学的优点!”等等,准确得体的语言,使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清楚地了解到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及自己努力的方向,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

二、生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令老师感到满意,这时,老师往往要作“读错了”“不对”等硬性的评价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以期待其他学生完善的表现,今天这节课,教师在学生朗读出现失误时,微笑着对该学生说:“看仔细了,你会读得更加流利!”“别着急,你可以读准确。”平淡的几句话一一化解了学生心中的尴尬,保护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纠正错误的同时,更加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融入到学习中去,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表扬学生时,教师的评价语言更是生动丰富。“你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你真是个爱观察的孩子!”“别人没想到的,你都想到了。”“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谢谢你来告诉大家。”等等生动的语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充满自信,只有自信地愉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亲切

教师的评价不止局限有声语言,亲切、多样的无声语言更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奇功效,也许教师的一个慈爱的抚摸,一个表扬的手势,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提示的眼神都使学生在举手设足间感觉到教师的亲切,关爱,整节课,教师始终面带笑容,亲切地与学生对话,亲切地表扬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深深感受到了教师的情、教师的赞许。

可以说,在整节课中,教师那准确,生动,亲切的评价语言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激励中学、自信中学、快乐中学。当然课堂中的语言评价是丰富多彩,如果,教师还能适时地多利用自己的体态语言,让教师与学生零距离地接触,我想学生的心理更能感觉到更大的鼓舞。

4、重宏观理论轻事实联系

我们说教学思想支配教学活动,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的规范与优质,落后的教学思想会导致教学活动的紊乱与笨拙。诚然评课时也需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有关理论作为支撑点,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评价,不能就事论事。但是,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评一堂语文课却很少运用“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等理论来评课,许多语文教学的评课稿几乎看不出是在点评语文课,通篇充斥着“素质教育”、“创新理念”、“双主并重”、“和谐民主”、“人文精神”、“生命学说”等等这些宏观的理论,这样的评课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行”。第二个问题是空谈理论,没有以事论理,很少结合课堂教学现象,这样的评课空洞无物。但愿下面一篇评课稿能引起大家的警觉: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

课堂是静态的物质存在,因为有了儿童——这活生生的生命。才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才充满着成长的气息。

生命的价值在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in un ün》的教学,精心设计小导游带领畅游拼音王国、勇攀高峰、小小神枪手等情境,从儿童的视角来观照我们的教学,激发儿童鲜活的生命力。从孩子们灿烂的笑脸,高举的小手、热切的欢呼声中我们不难看到语文课堂的新起点。

生命的美丽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在于它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教学就要将这种差异作为一种教学的资源,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课堂中当老师示范用“un”编了一句顺口溜后,并没有满足于学生的限读,而是允许孩子展开想象,亲自尝试编编顺口溜。如:小小蚊子un un un,等,让孩子以生命体验打开思维的想象空间,闪现个性化的理解。焕发生命的火花。

生命的意义在于精神的体验,在于心灵的成长。儿童的生命世界不是静态的空间,而是动态的时间流。课堂演绎的是学生成长的故事,即便是错误的,也有教学的价值,能折射出课堂的独特美。拼音教学中孩子难免会存在发音不准,发音不到位的缺陷,邬老师总是耐心的、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指出,直到正确为止。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

评课中存在的问题、显露的弊端林林总总,赘述的只是挂一漏万,比如:缺乏理论、就事论事;凭感觉、凭经验应景几句等等。然而归结为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把握语文教学传统理论和现代理念的弥合点,考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果能立足这样的一个基点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透视每一节课,可能会到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这对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会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也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

二、评课要义

评课时要把所有的课堂行为放在一个关系网(场域)中去通盘考虑,重视课堂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考虑指向教学过程的——媒介指标和指向教学结果的——终极指标。并提醒自己必须理论融入实际,思考三维目标的整合,必须研究学生,关注教学内容是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疑点突明、教育点突现,关注教学过程中是否形成增长点、构建新旧交融点┉┉阐述时必须以效定性,突出科学性;以理析课,突出指导性;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只有实实在在抓住这些最基本要素,才有可能评得到位贴切、有血有肉,在给人以启迪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下面着重说明三点:

1、紧扣语文学科特点

教学艺术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评课艺术也是精彩纷呈、各有千秋,但是不管如何多角度、多切面,评述语文课的立足点始终应该围绕语文课的本体目标。就如跳一曲圆舞曲,不管舞步、舞姿怎样变化,它却应该有一个支撑的圆心。否则再生动、高深的评述也只能给人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之感。

所以评课时请记住你是语文老师,你评的是语文课。既然是语文课,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观照语文课程总目标,结合语文教改走向,立足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来审视语文课的得失优劣,着眼于“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这三者之水乳交融。这样的评课才能发挥“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之功效。请看萧山九中语文组的评课:

《解读哈姆雷特》评课综述

在特色课展示周中,语文组郭在时老师推出了阅读指导课《解读哈姆雷特》。老师们对这堂课给予了充分肯定,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讨论比较了其他一些构想,并且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进行了探讨。大家认为这堂课观念新,特色鲜明,推广价值大。综合评述如下:

其一,开拓了语文教学内容的新领域。以文学名著作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对于高中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高,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只有句、段、篇、章的阅读教学,而没有长篇名著的阅读教学,这堂课冲破了这一藩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其二,在课外阅读指导方面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它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指导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学生架设了连接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桥梁。老师课前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然后写出短评,评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课堂上组织学生发言、讨论,归纳出评析人物的基本方法。这样既没有束缚学生的手脚,又没有放任自流。

其三,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课堂上,学生对哈姆雷特这一形象进行了各自不同的诠释,印证了“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形象大于思维的审美现象。老师鼓励学生对人物形象作多元的解读,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个性的尊重,和对学生创新的鼓励。它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空,学生可以在这里自由的飞翔。

其四,充分突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前的阅读、写短评到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学生的表演,都证明学生已经成为了真正的主角,体现读者与作者的直接对话,而老师仅仅是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

2002.10.28

萧山区第九高级中学语文组网站

2、说够优点、说透缺点

听课评课有“临床指导”的性质,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应使被评者和评议者共同受到启发。评课的关键是要对被评者和参与评议者有指导意义,只有评价没有指导是消极的评价。因此,评课时要力求把优点说够,把缺点说透。“把优点说够,把缺点说透”其一是指:注重教师的潜在发展性,不说套话、少说正确的废话,力求紧扣教研主题评出特色,评出个性,避免面面俱到。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执教者,要着重评价所展示的教学个性、可推广的应用价值,对于新教师,不能求全责备,充分发掘其闪光点,激发其内动力,应该满怀热情地在教学理念、教学规律促其思、促其悟。

其二是指:对于一堂课的成功经验与典型失误,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要从理论上做深刻剖析,从理性上找到根源,从实践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以理析课,以理导课,以理服人。对于一堂课的教法与学法,要善于归纳总结,补充完善,以便改进指导教学。这样的评课才具有前瞻指导性。

其三是指: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诚恳地分析问题,要对教师分析处理教材、了解学生、组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等诸方面做一透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特别要具体表达改进建议。尽可能拥有一个“诊——断——治”的过程。请看两位青年教师听了《我是什么》后的评课片段:

片段

一、趣味链接中对话——其乐融融

有效、真实的对话,必须让学生“入乎其内”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而本文作为一篇科普小品文,如果单纯地讲解,演示,容易上成“常识课”,教师充分挖掘文中的“趣”点,以学习方式的“趣”引爆孩子心灵上的兴趣燃烧点,通过一系列的趣味链接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①链接媒体。二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是直观性,“我会变成云”一段中关于“白衣服、黑衣服”孩子光从字面难以准确地把握,教者及时以媒体图片帮助学生建立感知,促进了对文本的对话。又如孩子们对“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虽有了解,但不清晰,也通过图片让孩子有视觉上的冲击,把孩子一步步推向文本的深层,从而融入文本。

②链接游戏。孩子尤其是低段孩子好玩,有目的地把游戏融入课堂,无疑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初的猜谜,识字环节中的魔方等趣味游戏无不体现了在愉悦的实践中让孩子们识字。

③链接想象。第3段的教学中,教师在音乐的烘托下动情朗诵,让学生闭眼想象,在想象中躺着的语言文字立起来了,在头脑中幻化成一幅幅图画,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片段二:在感受孟老师教学设计的精心、组织教学的匠心同时,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的处理上也有我自己理性的思考:

①语言的品味与情感的体验和谐共振了吗?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在课堂上创设氛围固然重要,但我们还得让学生通过读,进入文章的意境。使“读”浸润到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读的快乐!如“第二段”的“落、打、飘”,三个动词让学生品味,学生隐隐地感觉到用词的精确,但这时,如果能扣住“小水珠、小硬珠、小花朵”这些词儿共品,“小水珠——落”“小硬珠——打”“小花朵——飘”多么富有诗意的情蕴呀,教师为什么不让学生去感受,去领略一番呢!

同样,第三段的语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一幅悠闲、快乐的画面,这一段的教学设计是仅仅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还是应该通过“初步品味语言”来活化课文的语言呢?显然,孟老师只重视学生“想像、说话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品词品句,咬文嚼字”能力的提高。“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多么富有童趣的语言呀,教师却将这么好的语言学习资源浪费了。可惜啊!

课堂上,教师很重视文章内容理性的分析,而忽视了情感的深度体验,让我们感觉课上得比较“飘逸”,没有“读”到孩子的心灵深处。

②字、词的认读能孤立进行,能脱离具体的语境吗?

初读环节,教师让学生四人小组游戏式自由学习字词,而后教师检查,再次复现。这样,字词就成了简单的文字符号,失去应有的情韵。如果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认读,去复现,还字词一种依附的意境,这样,我们的孩子语感的培养就能从字词开始。久而久之,我们的孩子哪怕看到一个字,一个词,就能想到一种意境,一幅画,那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师苦苦追求的境界吗?

③支离破碎的读能提升学生的朗读层次吗?

在品读环节,孟老师总喜欢让学生分句读,“穿白衣服的、黑衣服的、剩余的”“睡觉的、散步的„„”一句一句分开来读,原本整体的语段,意境和谐的块面就被支解得支离破碎,这样一来,学生的情感被隔裂,文章的画面被破坏,致使朗读的层面提升不明显。再者媒体只是外在的感染,代替不了内心的体悟!读到深处情更浓。一堂课下来,容量很大,如果能去掉课文最后一段的品读,多一些时间引领学生细细地品味前三段,然后积累相关的语段,那该多好!3.倡导反思性自评

一堂课的成败得失,执教者应该有切身体验,任何一堂课都不能缺失执教主体的自我评价,自评的过程就是反思提高的过程。通过自评可以使执教者进行积极的自我反馈、自我鉴别、自我总结、自我调整,十分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条件的学校可定期给每位教师录制教学实况,让教师在真实的过程中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进行剖析审视,十分有利于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提升。

三、评课的模式

承前说过,评课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有一定的规则可依据,存在某些定式,但评课又是一门艺术,所以不能定式化。下面简单谈谈常见的四种模式,以供参考。

1.主题式。顾名思义,就是以某种教学理念为抓手、为线索,去展开评析。这类评课往往纵横捭阖、贯通全课;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举例:

如何促进对话的有效性 《珍珠鸟》一课教学评析

《珍珠鸟》是现代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散文,文章笔调清新俊秀,自然流畅,“我”对珍珠鸟的百般呵护与喜爱以及珍珠鸟和“我”的日益情深在作者细腻真实的描写中跃然纸上,使人一读就生喜爱之情,并很容易投入其中,是一篇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意义深刻且文字优美的极好的语言材料。舒老师根据文本特色,结合6年级段学生的心智特点,采用了“品评”式阅读教学策略。首先给学生留出大量时间进行独立阅读感悟,在此基础上,老师又创设了一个和谐互动、充满人性人情的对话交流平台,让学生把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察和语言的领悟大胆地释放出来,在交流中碰撞、反思、斧正先期阅读的感与知,从而自然地去感受作家的情感,较好地达成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语言的品味。纵观整节课的教学,舒老师执教的《珍珠鸟》一课应该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尤其突出的是,本节课凸显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教学理念,在如何促进对话的有效性的策略选择上带给我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一)、个体充分的感悟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基础

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多元视角、分享智慧的过程。因此,要促进对话的有效性就必须要让每个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而独特感悟的获得又必须建立在学生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多,感悟自然就越丰富。在本课教学中,舒老师不光给予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她还让学生边读边圈圈画画丈中自己深有感触的句子或段落,通过批注阅读这一方式让每个个体在阅读中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观协同操作,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在哪里批就在哪里批,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不仅使每个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感而发,有得而写,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像蚕吐丝、蜂酿蜜那样在学生头脑中自然地生成(这从后面的对话交流中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中可以充分地感受到这一点),为后面有效的师生、生生对话打下了扎实基础,更重要的是满足了每个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二)、尊重每位学生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关键。

真正的对话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保护学生发表见解的权利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话过程中能从尊重学生出发,认真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声音,保正对话的真实性,促使师生、生生间的对话能真实从而有效地进行。在学生交流各自感触较深的句子与段落这一教学过程中,一个学生读了第六段后,舒老师问他有什么感受,那位学生一时语塞,舒老师马上说:“其实你已经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但可能太紧张,一时不知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是吗?没关系,老师来帮帮你!”又如,当一些阅读能力较强的孩子发表自己独特而又精彩的见解时,舒老师总是不忘及时的把发自内心深处的赞叹慷慨地送给他们。整个交流过程,舒老师始终都以宽容、尊重、赏识的态度面对着每一位学生,在指点中不忘将亲切的微笑、肯定的话语传递给学生,给学生创设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使每位不同学习层度的学生都敢于自由地表达自己或稚嫩或独特的见解,在网络状的交流中,实现对单一视角的超越,对自我认识的提高,使对话成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三)、教师适时引导是进行有效对话的有力保证

在对话中相信学生的智慧,尊重他们的劳动,的确是融洽师生关系,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前提。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了由于受年龄和认识水平限制,学生的认识发展需要引导的一面,千万不能怕有“越俎代疱”之嫌该讲的不讲,明知有错不予匡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这种“不作为”的行为,只会使对话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得到实质性提高。舒老师在这节课中的几处点拨引导应该是相当精彩相当有实效的。如在一学生读了第六自然段以后,一时说不出自己的感受,舒老师并不着急,而是耐心地对学生说:“说不出没关系,老师先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现在是那位作者,当你知道那珍珠鸟生了小宝宝时,你好奇吗?”学生还是说不出,舒老师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情境问:“如果你在家养了一只鸟,它生了小宝宝,你去喂食时,你会怎么去做呢?”学生马上说:“我肯定会迫不及待地跑去看看那小家伙!”舒老师马上接过话头说:“而作者却是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是他不想看吗(学生都说想看),从他想看却又决不去看这一矛盾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那位学生马上说:“我从这一矛盾处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疼爱与小心呵扩。”原本学生模糊、浅显的感悟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逐渐走向清晰与深刻。从上述这个片断中,我们不难感觉到,实际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暴露出的模糊、片而之处恰恰可能就是学生进步的起点,也是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师引导得当,就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在动态的阅读过程中不断深入。因此,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判断学生对话的质量和价值,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当地引导和帮助,以保证对话的有效性。

2、总分式。

阐述一分为二,一般先整体概述,然后优点展开,接着指出问题,最后提出建议。这类评课稿最常见。但值得再次提醒的是优缺点的剖析要抓住特色,不能都往“一个箩筐”里装。(因为常见举例略)

3、工艺式。

工艺式评课更多的是用于搞教学课题时的前测和后测分析,有时也是诊断性评课的需要。具体操作一般分四步:把教学过程切割分块成环节;摄取教学片段采集某些数据;用理论分析这些量化的数据;提出改进或调整措施。如我们在进行《中小学教师课程素养建构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范式》研究中对中小学某些课进行了师生活动时间比、学生个动与互动时间比(特别注意非语文活动时间)、提问的数量与价值、课堂结构模式和预设生成等作了工艺式评课。其中有一节课凭直觉比较亮,听课现场反响也比较好,但经过这么处理解剖,发现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师生活动时间比为:7:3。

4、流程式。

就是根据教学流程有目的地、适时地点评。有兴趣的教师可上“人教论坛”网站,搜索:古诗二首赏析阿远,就可欣赏一课三叹《古诗三首》课堂教学赏析(吸收精华版)和《古诗三首》课堂教学赏析(吹毛求疵版)。很有意思的,不妨一看。

关于评课稿,最后还想罗嗦几句题外话,即要撰写出高质量的评课稿,必须学会听课。听课前应该熟悉相关教材,并尝试设计教学;应该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先作些前期酝酿,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

听课时要认真观察和记录,不仅要听,还要看,更要仔细捕捉细微信息。观察思考讲课者的语言表情、注意状态、交往状态、评价状态等;特别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习惯、学习状态、语言发展参与情绪等。最好用三色笔(或不同的符号)记录教师的状态、学生的状态和瞬间的思考困惑或启发。

课后,要思考和整理信息,并反复琢磨,也可与执教者交谈,也可将几节“互相牵连”的课做比较。在整体反思的基础上用理论去透视剖析,这样的评课将是对教学实践的再创造。

俗话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愿我们都拥有思想的草,行动的根,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教学论文。

第四篇:语文教学评课稿的撰写

语文教学评课稿的撰写

2009-03-24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打印]教师绩效工资最新消息

评课是在课堂教学领域内,根据现代教学理论,运用现场观察的手段,收集课堂教学过程的事实性材料,对能够认识和进行评价判断的教师、学生行为及这些行为所导致的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课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经常性地开展评课,有利于准确诊断教学问题,提炼教学经验,优化教学艺术,有助于教师间切磋技艺、共同提升。正如有位专家所说:科学的评课可谓课堂教学的指挥棒、经验交流的总结场、疑难问题的解答地、教法学法的点拨源、先进教学手段的演示台、教学特色的发掘地、现代教学思想的传播站、更新观念的着力点。因此评课对于推进新课改的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评课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有规律可循、有要领可操作,有一定的原则可引路。评课也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需要有个性化的创见,需要一种智慧去演绎。

评课形式多样,如:个别交谈式、集中讨论式、书面评议式。评课稿的撰写当然属于书面评议式,这种形式可以静下心来,深思熟虑地咀嚼回味课的全程,冷静地用相关的理论去审视剖析,较从容地做到说理透彻、分析到位。

在正规的教学论文范畴内可能找不到评课稿的概念,但实事求是地说,对自己或他人的课堂教学的入情入理地剖析难道不是最好的教学论文吗?起码可以避免一线教师充当某些专家的传声器的两难境地。

一、存在问题

1、重教师轻学生

虽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的呼喊声如海浪拍击,生本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日趋浓烈,但在评课时,我们仍只关注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忽略学生通过学习到底发展了没有,发展了多少。我们在评课时习惯阐述教师的言行,很少剖析学生的言行,更甭说去洞察学生学习时的神态、习惯,体察学生的心灵、情绪。即使有幸提到了学生,也只是就表象的热闹与否上蜻蜓点水一掠而过,没有从本质上重视学生的学情。久而久之,循环往复,课堂成了教师展示自我、演绎教案的舞台也就不难理解了。请看下面一篇评课稿:这节阅读课总体上感觉①教师教学理念新: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②教师能着力引导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互动中学习;③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了课改的趋势;④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需要探讨的问题:①教师既要注意语文教学内容活动化有要注意做到活动内容语文化。②师生互动不要停留在表层上,要通过互动,实现师生在知识、情感、心灵上的双赢,这是深层次的问题。③既要引导学生掌握书本的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建构新的知识,超越现有的知识,勇于创新。

应该说这位教师的评课思路清晰,有自己的见解,而且看问题比较深入,但是他自始至终居高临下地站在教师角度俯视学生,评课的视角基本上局限在教师的角色意识里。

2、重形式轻目标

教学形式应服务于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运用的任何教学形式都要从完成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策略与方法,这是最基本原则。但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较多地存在只讲形式不讲实效的现象。选择教学形式时对全体学生的训练深度、训练广度、训练的灵活性、层次性等因素都缺乏考虑。如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的确能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拓宽视野、增加信息,为创设间接的教学情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现代教学媒体的滥用会削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扼杀想象力。但不少教师对现代化的理念把握不很准确、不很全面,尚未真正理解现代化的本质,混淆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认为运用现代化媒体就是现代化了。在评课时,往往把是否运用媒体作为象征性的指标,贴上媒体标签的就加以充分肯定。

这重形式轻目标还表现在忽视语文学科的本位目标,评课时,较多关注的是语文教学外围上的因素,诸如:氛围、情感、合作,很少涉及到课文的特点体现、重难点落实、语言发展目标的达成。例如:有位教师评《一株紫丁香 》教学如下:①一开课,教师让学生沉浸在动听的旋律中感受音乐,体验歌曲的情感,利用欣赏歌曲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悟师生之情。②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情境将诗、乐和画融为一体,为后面的诵读、感悟诗歌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扮演角色的领读,尊重了学生的选择,给学生创设展示读和个性化朗读的机会。③在朗读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的汇报方式,体现了新课改的自主学习精神,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有效地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④最后,又一次音乐响起,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音乐声外的旁白是对这首诗最好的注释。

这样的评课稿很显然是重表象轻实效,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学科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的实效性。这样的评课思维盛行的话,就会导致教学实践停留在对教学技巧的模仿和研讨上,缺失理念的观照,缺失新课程精神与实践操作的整合。

3、重面面俱到轻特色剖析

对一节的评议应该从整体上去分析评价,但决不是不分轻重、主次,面面俱到,而需要有所侧重。但实践中有些评课往往面面俱到,试想一篇评课稿从教学目标、处理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教学个性和教学思想诸方面上去综合分析,肯定会流于泛泛而谈、浅平乏味。

更有甚者,听了课后,所提的意见,多半是枝节问题:教者板书如何,声音大小适中否,教态优雅,拿教鞭的姿势,图表悬挂的高低等等。总之,触及不到实质问题,难怪有些老师感叹这样的评课没啥意思。

所以要尽量根据每一次的听课目的和课型特点,在突出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择其要领重点评述。这样有利于评得入木三分。下面截取某个评课稿的片段,以引发大家的思考:准确、生动、亲切的评价语言。

第五篇:评课稿

评课稿

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二、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三、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陈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改革方向“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这一节课在最后安排了学生表演的形式,也很不错,学生把课本上学习的语言内化以后加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这也是规范学生语言的一个途径。表演的情况,由学生自己来进行评述,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前几天,我们一行在南坪中心校,跟四位老师学习了四节课,很有感想和收获。前面多位聊友对这几节展示课都做了客观的评价,下面我就略为补充谈谈自己的想法,不当之处请各位指出探讨。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的师生关系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的职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教师是“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因此,注重师生互动上的融合是最能感染和影响学生的重要基础,教师的自身审美情趣、观念与行动不自然地在课堂得到一定的展现,因此师生互动上的融合更易在与学生的思想碰撞中激起火花,达到师生双方身心愉悦的效果。

黄维陆老师《云南的歌会》一课中就特别关注了与学生的互动。从开头抓住“美妙有情的歌声”浏览课文,找出依据;到现实中的演唱会与云南歌会的不同,去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及将文中环境描写一段去掉与否的探讨;还是学生谈这篇文章的收获,都充分展示了这一点。

在黄慧老师《罗布泊,消失的仙湖》中,对课题的解读,抓住“泊”字的字形,并让学生从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些疑问;对过去、现在的罗布泊的画面的展示,用文中词句给画面配上解说词,去表述画面的内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哭泣的心灵”的写作指导等等,无不体现出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

这样做不仅让师生互动起来,而且有声有色,不是做表面的虚假文章。课堂要焕发出活力、有生气,而且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接受知识较为轻松。我觉得这两节展示课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二、在师生互动的阅读中,老师还特别尊重每一个同学发言的权力,以人为本。

以往公开课的课堂中往往发言提问,是优秀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语言能力得到培养,而性格内向或基础差的学生基本上被剥夺了发言权,甚至连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没有了,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尊心必然受到损害。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无暇顾及这部分学生。

但是,在这几节课中老师特别尊重学生的发言,在《云南的歌会》中,老师提出:从人物外貌“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中能读出什么时?其中有个同学回答“生机”,还招来了同学的一片嬉笑,但黄老师并没有一口回绝这位同学的发言,而是认真倾听,给了这位同学表现自己的机会,结果黄老师激趣活拨的语言,让这位同学受到了感染,放松了情绪,充分思考后终于回答了这个问题。试想如果黄老师在听到这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时,不去点拨、鼓励,或者迅速提问下个同学,或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这个同学很可能会因为这次回答的阴影而影响以后课堂发言的积极性。

在这几位老师的课堂中也都充分展示了这一点,对学生的评价也是灵活多变,恰到好处,这无形中也给予那些在课堂上胆怯发言的同学一个无声的鼓励。

三、在教学中,能把握学生充分读书的度和个性朗读的美。

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读文本是基础。学生因读而发现领悟;教师因读而认识把握。课堂上如果不让学充分读书,他们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只能是盲目和无的放矢的。在这几节展示课中,蒋大浩老师的“学生初读——师范读(如果用录音效果更好)——生再读——齐读——自由读”用去近二十分钟,这篇短文有了这读的基础,怎么可能不好分析人物形象呢。黄慧老师“学生初读——速读——用欣喜、惊叹的语气美读过去的罗布泊——用痛苦、惋惜的语气品读现在的罗布泊”。有了这样恰到好处的朗读点拨指导,怎能不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珍视感情,怎能不激起学生“哭泣的心灵”的感情涟漪呢。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上可以看出,这几节课对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把握得比较好的。

另外,关于这几节课,我还有几点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见谅。俗话说:旁观者清,找别人的不足容易,真正叫我自己上还不会有这么好。但是为了我们八年级语文老师的共同进步,所以我还是要谈几句:

每次听公开课都佩服人家老师水平高、学生素质好,就这几节课而言,每节课都是用一课时,如果我们平时这样上课,学生是否真的能接受这么多知识。这样的课是否实用,这也是一只困惑我的问题。另外,蒋老师语言的感染力有待加强;《端午的鸭蛋》课堂思路不够明晰。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和思考,有许多不当、不全面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开篇创设情境:上课开始时,提示学生啊:“我们快过什么节了?”(学生答出圣诞节和新年),随即打开课前布置好在墙上的彩灯让联系生活,闪烁的灯光把学生带到了节日氛围中,紧接着,教师话锋一转,设疑道:“拧下一只灯泡,剩下的还亮吗?”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切入,亲切自然,饱含着人文的气息。

二、温故知新巧提问:出示手电筒,你了解它的电路吗?这应该是前面《电流和电路》知识的复习,但不是单调的提问,而是让学生上台板画手电筒的电路图,让学生动手动脑,活泼新颖。

三、用肢体语言—手拉手表示串并联:这是我见得最新颖最贴切的类比串并联的的首尾相接和首首相接,尾尾相接的方法。物理规律能这样表演出来,让人叫绝,这么直观的方法让学生体验“串并联”,多么易于学生接受啊!

四、注意细节:学生动手连接电路,教师提示学生操作中,应断开开关——安全和节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电路需要这样做。为学生服务,为生活服务,这不是我们教育之目的所在吗?

五、竞争、交流与合作:教师引导学生连接电路中赛速度,但快的还是要帮助慢的,让学生上台演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实验的结论。

六、照应:学过了新的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回来探究那串彩灯的连接方式,通过拆下部分灯泡看它们是否相互影响来推断,这灯不仅是给人看的,还可以摸!教学活动始于彩灯,终于彩灯,如此,完美谢幕!

七、生活:引入新课、复习旧课、实验操作、解决问题、应用举例、多媒体资料中人体的电流——心电(图)的测量,都围绕生活展开,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进生活新课标理念。八、三维目标:综观一节课,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在探究过程中学到了知识,锻炼技能,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无形中受到多方位的启迪,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影响深远。

一、精心设计,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老师在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猜想以下用什么方法证明?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在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老师没有泛泛地讲,而是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相关的题目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呆板受教的状况,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状态自主学习

二、别具一格的引导过程,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喜欢逐条讲深讲透,把自己所知道的内容一字不漏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学得被动、枯燥,这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当前所进行的化学课改必须摒弃的。***老师的这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在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由学生说出实验方案后,由学生实验,出现的现象由学生分析解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盐和中和反应定义的得出都大胆放给学生,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让他们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知识。,三、师生、生生互动,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节课问题的设计较好地体现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如:在学完中和反应后,让学生讨论:做完化学实验后形成的酸性或碱性的废液,是否直接倒入下水道中,应怎样处理?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自然地将中和反应知识迁移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学生自学完溶液PH的测定方法后,由学生测定了十几种溶液PH.以及,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这样同学们兴趣高涨,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组内相互合作,同学们从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交流。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出重过程和方法教育。

我认为:本节课在开始时,实验氢氧化铜、氢氧化铁跟酸的反应,有点不妥。因为学生对氢氧化铜、氢氧化铁这两种碱不是很熟悉。若将该实验在探究完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后完成,用它明显的实验现象,来巩固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得出盐和中和反应的定义,就更加完美了。

一、注重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杨老师教态自然、语调亲切,并能不断地鼓励学生,给学生以勇气。以无私的爱心、童心去包容学生,用甜甜的微笑面对学生,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推动了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遵循学生的发展认知规律

1、旧知引入新知。课堂伊始,教师对A 部分的食物类单词进行了复习。接着,借clock展开对话,“It‘s 10 o'clock.I’m hungry.Can I have some„?Have some„。”通过这样的free talk活用旧知,把学生带入到一定的情景中,并以一句 “ I have so many food.I‘m full,but I’m thirsty.Can I have some water?”过渡到新知。新旧知识相联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新知引入新知。杨老师在用旧知引入新知时,还能利用新知引入新知。如:从drink the Coke到drink the juice.利用刚刚学过的单词Coke来引入drink the Coke,继而也引入了drink the juice.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新知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注重创设真实贴切的教学情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将学生带入到真实贴切的情境中,将每个单词在一定的情境中呈现。如:前面讲的 “I‘m thirsty.Can I have some water?”呈现 “water”,而后以a bottle,a cup 这样贴切学生实际的教具,依次呈现了 “coffee”,“milk”,教学了 “pour the water”这一动作。又如:show the milk,教师又是在Listen and do当中呈现,而不是生硬地把它搬到学生面前。

四、注重形成色彩明朗的视觉刺激

从教师的课件到板书,我们不难发现,杨老师是花了一番心思的。在课件中出现的chant “ Water,water,I like water.” 等,教师就根据不同饮料的特征,设置不同的颜色,给学生形成明朗的视觉刺激,从而为教学服务。在板书的设计上,教师也关注到了这一点,通过几种亮色带给学 生视觉上的冲击。这个可以做一点补充说明,我们杨老师在大学里主修的是美术专业,所以有着特别的视觉观察力,审美能力,她把这一点带到了她的课堂当中,把 美的享受带给了大家。

五、注重培养英语学习的应用能力

在课堂结束,教师设计了一个Group work,要求学生操练所学单词,运用所学语句:I like„。Can I have some„? Have some„。此活动设计一方面能巩固所学,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同学之间的情谊。其次,课文中的Let‘s do,经杨老师巧妙设计,以一个Listen and number的形式得到了应用,注重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练习中。看似简单,内容却丰富。

那么英语教学,我本人会比较注重学生“说”的这一块,这也是英语学习应用能力的一方面,在课堂中,我们的老师都能引领着学生进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那么在课后,我们是否也能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呢?又怎样培养学生课后口语交际能力?这是我从最后这点引申出来,想和大家一起探讨的一个问题。

总之,杨老师的这节英语课上得还是比较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不断学习优秀老师的先进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谢谢!

关于毛冬珍老师所开《摩擦力》公开课的评课稿

本节课的亮点有: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本节课运用了幻灯投影片的三幅图片所展示的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摩擦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即科学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

渗透科学方法的教学,组织了科学探究。本节课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大胆采用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组织方案交流,然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实现了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本节课选择有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开展探究,内容适当,时机把握较好。

注重了对三维目标的渗透。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利用课堂即时资源桌子和学生手掌,让学生用手掌在桌子上摩擦,并交流他们获得的即时体验。又如: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每两位学生桌子上安放一套实验器材,让更多的学生有了体验的机会。

值得商榷之处有:

教学引入阶段: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固然可以,但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来说并不起多大作用。可否请一学生用力去推讲台前的那张大的实验台桌。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先问推桌子的学生:你对桌子是否施加了推力 桌子被推动了没有呢

然后面向大家:回忆一下前面学的内容,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根据大家的回答,桌子受到了推力,桌子应当会改变运动状态或发生形变。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桌子受到了推力既没有发生形变,也没有改变运动状态,这是为什么呢 请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这样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去解释这个现象,却解释不了,从而产生认知矛盾冲突,心理上就有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就比较自然的引出新课题的学习。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需求。

有关摩擦分类的教学:本节课的设计是先给出定义,然后让学生来举例。我认为,学生的认知总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才有理性认识。建议先让学生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然后进行分类,最后给出一个初步的定义。

有关探究活动:探究课一般有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之分。本节课欲进行完全探究,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等完全由学生来进行。结果在时间安排显得有些忽忙和不足。建议将完全探究改为部分探究,几个影响因素的探究可以分给几个小组来完成,然后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来实现全体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共同体验,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中,还是存在着教师自已“讲得较多”的毛病。应当放手让学生说,多抽几位学生说。教师穿插的语言要简洁,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简短提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彰显他们的交流能力。

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本节课将一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作交流分析,随意改动。教师科学态度的不严谨必将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坏影响。当我们的教学预设与学生实际不一致时,应当及时调整自已的教学方案,充分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展开教学,对此展开讨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就会理解做这个实验为什么要匀速拉动小车了。

这一课,有着很浓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分在里面,学生第一次接触国歌,对国歌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每周一学校都会有升旗仪式,学生对这种场面很熟悉;陌生的是往往忽视升国旗、奏国歌时应注意的事项。

当国歌奏响的时候,让学生分成不同的角色来扮演不同的人物、学唱歌曲,让学生自己用形体动作表达歌曲的内容;学生一起动手来制作国旗等一系列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来了解我们的国歌,加深学生对国旗国歌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这节课的内容和其他单元课的内容比起来,不是特别容易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己实际参与进来的活动不多,但上起来比较有特点,属于是“春雨润物” 似的慢慢地把知识点渗透给学生,主要是这课受题材所限,音乐是庄严肃穆的音乐,歌曲是优美抒情的歌曲,没有欢快热烈的音乐节奏,没有可供学生充分活动起来的因素,所以要让这节课的内容上得充实、饱满、学生愿学爱学,不是特别容易。

在这节课中,教学内容主要分成了三大块,第一部分:聆听《国歌》音乐,感受《国歌》音乐;第二部分:学唱《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曲,并让学生根据音乐自己创编动作;第三部分:教师学生共同制作国旗。学生前半部分聆听国歌部分,要求学生必须在一种特定的场合和气氛中感受音乐,所以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包括设计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分成不同的角色,扮演不同的人群表演观看升国旗奏国歌时候的情景,都是围绕着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来亲自体会和感受国歌的庄严这个目的来服务的。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互。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的人群,可以使本来比较严肃的话题,通过学生自己的表演能够变得轻松一些,同时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2.让学生自己创编舞蹈动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与集体间的团队合作精神;3.师生共同制作国旗,通过学生自己实际活动参与,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也能够增强合作意识。

一节课能够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设计与安排,使内容变得充实活泼生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的欲望,从而让每个学生印象深刻,这应该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后努力和学习的方向。

语文课文《登山》评课稿

最近,我有幸听了杨小秋老师上<<登山。>>一课,不禁被她那精湛的讲课艺术所折服。在这堂课中,杨老师充分关注学生生命发展,注意做好“三字文章”,即立足“趣”字,倾注“情”

字,落实“读”字,整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一、立足一个“趣”字

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就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形式的设计上符合学生的心理,谈学生所喜乐见。

比如:深入体会列宁上山时的心理、动作、神态是本文的重点,亦是难点。杨老师设计了学生们到教台前“演一演”、“访一访”、“评一评”的形式,请左边的同学扮巴果茨基,右边的同学扮列宁。下面的同学当评委。学生明确了当时列宁的动作与神态。首先由观看的同学评,最后杨老师又采访了扮演列宁的学生,说说当时你心里想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的“演演”、“评评”、“访访”中,深切地体会到了当时的列宁的心理、动作、神态、不知不觉地化解了难点。

二、倾注一个“情”字

课文语言文字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正是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如何“披文入情”,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意境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呢?杨老师把情感目标贯穿课文的始终。教师的导语充满了激情,教师的范读更是声情并茂,语言文字的理解在情感带动下进行感悟。如:让学生感受这是一条“危险小路”时,杨老师先让学生边读书边看图,并结合图注上相应的词语,在看看、读读、想想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这条小路之险;然后再读课文,从列宁和巴果茨基的行动中感受小路之险,用“一一”画出描写小路危险的词句。由图到文,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感受到小路之险。为了让学生完全入情入境,杨老师巧妙地设计了让全体学生起立、背手、扭头、闭眼听“小路险情”的课文话外音。

那紧促的音乐,夹杂着巨石滚落悬崖的声音,学生自然地进入“危险”的情境中,从学生强烈的反应中可见,此时学生与其说在听音乐,不如说是在亲身走“危险的小路”。通过“临其境、观其行、闻其声”这样一个心理历程,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章的情感相统一。在谈感受时,有的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听了以后,我真是毛骨悚然。”有的学生吓得哆哆嗦嗦地说:“我觉得天昏地暗,腿脚发软,一步也不能移动。”还有的学生心有余悸地说:“我有一种随时要坠入深渊的感觉,真是太可怕了!”„„“危殓”之情,溢于言表,学生的感情体验可谓是水到渠成。

在经历那“危险的旅程”之后杨老师随即出示图片,展示了“美丽的日出”景象,并配有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的情感由原来的“害怕”一下子变得欣喜无比,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起来,完全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勇敢者才能饱此眼福”„„学生感慨万千。整堂课学生时而喜;时而忧;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情深意长,情感起伏跌宕。

三、落实一个“读”字

教育专家于永正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这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杨老师正是这样做的。借助朗读,让学生肆意宣泄自已的情感,真正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杨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读的能力。读,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读的方式多,读的面积大,读的要求逐渐提高,使学主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言、精髓以及言外之意。在这堂课上,我们的确看到了由于杨老师精心引导学生而掀起了学生的情感波澜,这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有着深远的意义。

下载评课稿撰写要求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评课稿撰写要求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评课稿

    40分钟,让人觉得时间过得太快!这是我听完陈老师执教《海伦•凯勒》一课后的感受。原因很简单:情境感染了我。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不屈不挠”这个词贯穿全文,将海伦的不......

    评课稿

    六年级上册语文《怀念母亲》教案 讲课人:郭学飞 教学目标:1、通过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思潮起伏、可见一斑”词语。 2、正确、流利、有......

    评课稿

    《坐井观天》评课稿 镇康县边境完全小学 董开蕊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论天的大小这......

    评课稿

    评课稿 听了薛老师的课,总的感觉就是,这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 具体的优点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课前活动组织得好,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能做到温故而知新......

    评课稿

    《课题》评课稿 授课老师:庄琪瑶 授课内容:《曹冲称象》 授课时间:9月19日 评课老师:傅海燕 评课内容: 一、从教师基本功评价 老师这节课语言具有亲和力,板书也特别工整,课件内容准......

    评课稿

    数学研讨课评课稿 城 关雷 小 学 鹏 数学研讨课评课稿 本周我们通过早读时间,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使我受益匪浅。 秦老师这节课的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设置问题情境,打破原有知识......

    评课稿

    《讴歌亲情》评课稿 以“讴歌亲情,学写充实”为题上了一堂精彩的亲情写作课,在生动感人的课堂气氛中,我们感受着常态下一节的搞资料的夹克佳课。 一段《光之塔》的视频引课使学......

    评课稿

    评张建芬老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课 今天听了张老师的一节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受益非浅,感受颇多,综观教学的全过程,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张老师为我们,尤其是......